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十九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19

  請看經文一0八面: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這段話實在都是為我們說的,為什麼?韋提希已經見到阿彌陀佛了。教她作怎麼觀法都是她請求的,就是「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都是酬答這一句啟請的。因為佛跟兩位菩薩現身她都親眼看到的,所以這是非常的慈悲,也說明這個法門是末法一切眾生得度的因緣。

  我們要觀佛,所以後面觀佛這一觀常常被後世人利用,因為十六觀的確太微細,在十六觀裡面選一觀多半都是選觀佛,一觀成就就可以。佛在此地告訴韋提希實在就是告訴我們,『欲觀彼佛者』,彼佛就是阿彌陀佛,『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我們觀佛,先想他坐的蓮花、蓮座,蓮花座,先想這個。註解裡說明真的相太微妙,不容易觀,所以叫我們先觀蓮花座。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蓮花上有脈絡,一共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是葉上,『一一葉上』,每片葉上這樣的微細。蓮放光,光從脈上發出來,清清楚楚的。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華葉小者』,這沒有說大的,說小的。每片葉子有『二百五十由旬』,這蓮花有多大?『八萬四千葉』,你們去想一想這蓮花有多大?恐怕比我們這地球大多了,我們這個地球沒那麼大,所以這實在是不容易觀想。這是說明花座的寶相。再往下面看:

  【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這是說花體之莊嚴。一一相間之處有這麼多的如意寶珠,珠放光,光像寶蓋一樣,覆於蓮花之上。

  【釋迦毗楞伽寶。】

  『釋迦毗楞伽寶』前面我們見到過,就是如意寶。

  【以為其臺。】

  這就是蓮臺,花裡面有個臺,佛就坐在蓮臺上。就好像蓮花當中是蓮蓬,這個蓮蓬叫蓮臺,佛坐在這個上面。花是寶花,臺當然也是寶臺,「釋迦毗楞伽寶」是蓮臺的質料。

  【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

  『甄叔迦』,這個註解裡頭有,赤色的,赤色寶,這是西土的樹木,在印度有這種樹,這個樹是赤色的,好像紅木一樣,取這個近似來比喻。

  【梵摩尼寶。妙珍珠網。以為校飾。】

  『校飾』是裝飾,這蓮花臺周圍也是有這麼許多珍寶作為裝飾,當然這些寶也是統統都放光的。花葉放光,葉是蓮花瓣,放光,一瓣一瓣當中間飾著許多的珍寶也放光,那蓮臺我們可以想像而知。

  【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這四根柱子是寶幢。

  【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

  這是用須彌山來比喻。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這個裝飾是五百億粒的寶珠。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這裡面有一些名相,這個註子裡頭有簡單的解釋。我們從這個經文上面去看,這個境界實在是非常難以想像,第一個是太大,第二個是太複雜,這裡面東西太多了,是很不容易把它觀成。古人講我們閻浮提眾生,說我們這些人心太粗,境界太微細,不容易觀成,這看看的確是有道理。所以修這個法門是心地要很清淨,而且要有耐心。當然這個觀想從前面一步一步進一步來觀是比較容易成就,要是單獨就這一觀,只能想一個大概。這個現象要是閉目、開目都在眼前,那的確可以說是已經到念佛三昧。假如念佛三昧不能現前,這個境界相的確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相相皆是不可思議。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

  『寶土』還是指整個大蓮花,就像前面摩尼珠放千光明遍覆地上,地上實際上就是指蓮花。

  【處處變化。各作異相。】

  這個相不是死呆板的,這個相是活的,是會變化的,這就太美了。

  【或為金剛臺。或作珍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這個實在是阿彌陀佛精心設計的,美不勝收,我們無法想像這華麗莊嚴。可是它裡面有很深的用意,那是在那個地方『施作佛事』,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都能夠滅罪,都能夠開悟,這才是佛事。如果叫我們見到而不能滅罪,我們看有什麼用處?所以他能夠破迷開悟。後面又說這個功德,講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在這娑婆世界就不曉得造了多少罪業,要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很多人不能相信,這是有道理的,為什麼?要說一生當中把罪業統統滅掉,成就無上菩提,實在講是辦不到的事情。正因為那些人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徹底了解,不知道那邊滅罪的因緣太殊勝,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幫助你滅罪,你的罪業再多,你在極樂世界住上幾天,住上幾個月,罪業統統都滅掉了,這是這個世界的殊勝,其他十方諸佛世界沒有這個情形,所以一般人不相信。

  我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凡是研教的法師,就是天天研究經論的,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你問他信不信?不相信。看了這部經,他也不相信,為什麼?理上講不通,這不合邏輯,他就不信,所以佛講這是難信之法。他為什麼不相信?因為這是佛境界。諸位要曉得,佛與大菩薩的境界超越邏輯,用邏輯的方法決定達不到,這句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點醒我的。我過去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我那時候就跟方老師商量,請他給我們大專講座上一堂課,他說上什麼課?因明。我們佛教五明,因明就是佛門裡的邏輯。他老人家就告訴我,他說因明實在講比不上現代的符號邏輯,現代符號邏輯比因明還要進步。然後又告訴我,他說佛學不必了,超越邏輯,超越因明,因明與邏輯研究佛學只能研究中階段的,高等的佛學用不上,我想想有道理。這是最高級的,這是諸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這個世間是邏輯、因明、辯證法,統統用不上,所以他不容易相信。所以相信這個法門真正是有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跟他講他也不能相信,這個理就在此地。

  祖師也在此地勸我們,蕅益大師說得好,這個法門只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這一類的人物才能荷擔得去,他能承當,他可以接受,那是經教真的通了的人,他相信。經教不通的人,一知半解,你怎麼勸他都枉然,他不相信。我們修淨土,他不反對就算不錯了。很多人不相信,可是他勸別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佛,還搞他自己那一套,這是一種什麼心態?我們也不難想像得到,他那一套經論非常的高深,你們初學不行,你們就念念佛,念佛是老太婆教,殊不知念佛的成佛了,他在那裡一昧高深高到最後還是六道輪迴,這個真冤枉。所以我們看很多大法師們不念佛,但是勸人念佛,打佛七他也參加,他也講一點開示,他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心,自己不肯念,這種我們看了很多。

  我是一個學教的,學教的現在回過頭來念佛,很不容易,太難了。有些人知道這個事情,他說我這個回頭不容易,因為在一般講起來研教的人不可能相信這個事情。我相信這個法門得力於《華嚴經》,我講了十幾年《華嚴經》,從這個地方相信的,真正不容易。我是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才恍然大悟,人家那個裡頭說了兩千多個法門,文殊、普賢、善財統統選擇淨土法門,這個法門要沒有道理,他們為什麼選擇?我是從這個地方想通了,所以其他的,我連《華嚴》都捨棄,專門念佛,專門學這個,這個的確是很難,這個緣不容易遇到。很多學《華嚴經》到後修什麼?修法界觀,他不遵守「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就學法界觀,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他就得不到。末後結語: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底下要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們說出來: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本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這說出來了,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所發的願,今天他成佛了,他的願兌現了,所以這樣殊勝莊嚴是他累劫修持、願力成就的。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你要想觀阿彌陀佛就先觀花座。

  【作此想時。不得雜觀。】

  『不得雜觀』,要依照經裡面所講的次第、順序,一樣一樣來觀察。

  【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

  細細的去想,專心去想,不能想這個又想別的,它有次第,不能說我想葉又想臺,同時去想,這都很難。你要一樁一樁想,為什麼?每個相都太微細,數量也太多。就是一片葉,一片葉有八萬四千脈,這個就很不容易去想。我們觀這一片葉,你看它多少脈?八萬四千,真是微細,所以你一樣一樣去想。如果你怕麻煩,還是念阿彌陀佛好了,這實在是很麻煩。葉觀之後你再觀珠,觀一片葉一片葉裡面有摩尼寶珠,數量也是很多,樹葉的脈也放光,珠也放光,一樣一樣按著順序觀去。

  【皆令分明。】

  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前面一樣,眼睛睜開看得清楚,眼睛閉了還是清清楚楚,這實在講就是前面總綱領上告訴我們專心繫念,你的妄想什麼都沒有了,你整個心力集中在這一個觀想上。

  【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這是個比喻,就好像我們照鏡子看自己的面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個觀成,滅罪的力量非常大,罪滅了就明心見性。罪業業障障礙我們自性。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是很容易的,就是有這樣多殊勝莊嚴的,依正莊嚴統統是幫助我們滅罪,幫助我們生福,幫助我們開智慧,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觀花座。下面這一段,這第八,觀聖像: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就是花座觀觀成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再進一步看花座上的佛像,再觀佛像。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段經文非常的重要,是這部經理論的中心。許多經論註疏裡頭都引用這個地方的兩句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也是十六觀的原理、理論的依據。因為不僅是諸佛如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心想生,所以這個世界裡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人家問你,到底有沒有龍?我們可以承認有,為什麼說有?你心裡頭有就有,心變現的,怎麼沒有?你想什麼就有什麼。能變的是心,外面一切物是所變的。能變的心,功能不可思議,沒有一樣不能變現。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哪個國家民族所傳下來的神話,佛教裡統統都承認,為什麼?心想生的。

  中國人畫的龍到底是不是真的?你們有沒有見過?你們沒有見過,我告訴諸位,我見過。前幾天台中周家麟居士,我們在一塊就談起這個事情,他也見過。他好像不是親自見的,在家鄉聽到的。我是自己看到的,看到龍在哪裡?龍在空中,是一個陰天,沒有下雨。我是見的龍尾巴,頭沒有看到,吊在空中。不是我一個人見的,我們住在鄉下,我們家鄉在鄉下,鄉下有人看到,大人叫,大家來看,看龍。鄉下傳言,好像是這個龍大概犯了法,被玉皇大帝罰,把牠吊在那個地方,吊在那裡看到一半。我們跑到屋外去也看到了,看到一條尾巴,看到一隻腳,身上有鱗,頭沒有看到。那時候我記事了,差不多是七、八歲的時候,我見過龍。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能說沒有看到就說沒有,這真有這個事情。

  我剛剛學佛,朱鏡宙講了很多這些事情。他本身是學科學的,他不相信這鬼鬼神神的。你想想看,他的老岳丈做東嶽大帝判官,常常講這個故事,他聽聽而已,當神話聽,他不相信。年輕的時候他見過很多這些事情,他也不相信,為什麼?總不是直接的。他說他信佛是抗戰期間在四川重慶的時候,他學經濟,官做得也不小,是四川、西康兩省稅務局的局長,管兩省稅務的。他說他有一天晚上打麻將,夜很深了,半夜回去。他說重慶那個地方雖然有路燈,不過很遠才有一個,才有個電線桿,那個燈泡二十燭光,路燈是若有若無。晚上很深的夜,他回去,在那時候交通不便,都是走路,回去。走在路上也沒有注意到,反正走了很遠,那時候都很靜了,路上都沒有人,他前面有個人,也沒有在意,走了很久,結果仔細一看,這麼晚了,她到哪裡去?再一看,是個女人,他心裡就想,一個單身女人在深夜一個人走,心裡就有一點害怕。再仔細一看,她只有上身沒有下身,他嚇得寒毛直豎,一身的冷汗。這樣一驚,前面那個人就沒有了,他從這裡信佛。真的遇到了,他說我才相信,別人跟我講,我都不相信,遇到這個他就相信。以後他說那個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變的,如果不這樣給我看一下,我永遠都不會相信,以後是虔誠的佛教徒,這是真的看到的。

  這一段我們最好把它念背,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像前面三種淨業那一段很重要,這一段也很重要,這一段完全講的是原理原則。所以你看古德註疏註得很多,註得很長,也註得很仔細,這是教我們觀想的原理。這段文確實是很深的境界。你要是真正明瞭,這個世界為什麼是我們想像而成的?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你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研究六經十一論,這是唯識學裡的,唯識學專門闡揚這個道理。它有六部大經,《華嚴經》是其中之一,像《解深密經》、《楞伽經》都是唯識重要的經典。十一論裡面是以《瑜伽師地論》為主,以《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最為重要。《百法》、《五蘊論》、《二十論》、《三十論》,這是入門,從這入門,這是很繁瑣的一門學問,是很大的學問,專門研究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這個裡面你要是真正徹底明瞭,就知道宇宙人生的起源,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將來以後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統統清楚明白。唯識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只是把綱領提出來。是心是佛是從理上講,本來就是佛,有心就有佛,就是佛,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在前面講六即,理即佛就是「是心是佛」。六即佛裡第一個是理即佛,理就是心,從這上面觀察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名字即到究竟即,那就是修成的佛,那就是「是心作佛」,作就是修。是就是本來就是,所以「是佛」是理即佛。「是心作佛」,就是從名字佛、觀行佛、相似佛、分證佛、究竟佛,統統是作佛,那是修,修德。「是佛」是性德,本性裡本來是的。由此可知,我們的確有成佛的可能,為什麼?因為我本來是佛。本來這個心是佛,現在又想作佛,那怎麼會作不了?一定可以作得成,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淨土修行的原理原則。不但是淨土依這個原理,可以說佛教所有的宗派、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理。所以天台大師發明,也是他的一種學說,就是六即佛是天台大師說的,等於說是從理體,性德跟修德的發展一個具體的過程,他講出這個過程講得非常的合理,所以後世無論是研究經教或者講解經教都依他這個說法,可見得他這個說法是被大家公認,他的原理就是這個兩句。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是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叫我們修行要守住這個原則。《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說出他自己修行的方法,也是根據這個原理,「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專心,就是專一,淨念相繼就是繫念,專一繫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方法,都是從原則原理上說的。我們雖然用持名的方法,這句名號就是要喚醒我們心裡有佛,這就是真正念佛。

  念佛這個念是心念不是口念,中國的文字是非常有智慧,這個是不可思議。中國文字,念是今心,是現在的心。念佛,你現在的心就是佛,這才叫念佛。不是口皮上掛著佛,那個沒用處。心裡頭真有,所以他觀想能得力。你心裡面沒有,你決定想不出來,境界現不出來。必須心裡面真有,這個境界才會現前。所以我們念佛,心裡頭要有佛。但是我們心太粗,沒有辦法觀這樣細的境界,我們就想自己平常所供養的佛像,因為你天天看他,天天拜他,你就想他就行。這個相是很粗的相,很劣的相,就行,就可以,然後你的心愈清淨,你就愈能觀察到這相的微細相,才能見到。心裡頭沒有佛,口裡天天念佛,這不管用。一定要記住真正成就的道理,這個道理就在這一段。

  這一段統統講的是佛境界,但是你要曉得,一切眾生也是這樣現出來的。所以我們想一個人,那個人的相常常會現前。實在說,孔老夫子,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他也懂得觀想,他想誰?他常常想堯王、舜王,觀想也成功了。他吃飯的時候看到堯王在湯裡頭,湯裡面現著堯王、舜王的相,《論語》都有記載。他坐在那個地方看到堯王、舜王在牆壁上,牆壁上現身,觀想成就,跟十六觀有什麼兩樣?他真的觀成了。他心裡常常想他,這個相就現前。所以我們學了佛再讀《論語》,有很多問題,它跟佛法,原理原則是相通的。所以觀想的力量不可思議。

  從前人祭祖先要沐浴齋戒,齋戒幹什麼?觀想。所以主祭的人齋戒就像閉關一樣,要閉三天。這三天,他在一個很乾淨的房子裡面,讓他一個人住在裡頭,三餐飯送給他,不接近任何一個人,他三天專門想祖先,想祖先在世的音容,所以到祭祀的時候就確確實實有感應。祭神如神在,那個神就是祖先。在祭祀的時候彷彿聽到他的聲音,聽到他咳嗽的聲音,聽到他動作的聲音,他如果沒有三天齋戒就不可能有這個現象。不像現在祭祀,現在完全搞表面,馬上去一下,匆匆忙忙上個香就走了,不像話。所以想到從前祭祀之隆重,主祭的人是沐浴齋戒三天,那麼樣恭敬,修三天觀想。所以讀讀中國的古禮,曉得中國從前那種古老的文化,確確實實非常美的地方,殊勝之處,現在這個東西都沒有了,有一點這些形式上的建設,但是你看不到它的精神之所在。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