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二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02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三行:

  「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形端」,端是端正,比喻淨因、善行;影直這是比喻果報,西方因果殊勝是從這裡來的。回頭看看我們娑婆世界,「源濁」,源是講心源,我們的心是染著的,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染污。經上常常形容我們的世界叫「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五種嚴重的染污。心不清淨,所以行為就不善,行為就是造十惡業,行就不善。所以這是「流昏」,流是像流水一樣,它自然就不乾淨了。這個水是「昏」的,這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這是兩個世界因與果報從比喻上來說。

  底下一段文,「就淨示修」,在第十一面第四行。「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這是大師在此地為我們剴切的開示。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知道十六妙觀,十六妙觀任何一觀修成了,都能夠往生西方世界。從第一觀日觀到最後持名,任何一觀成就都行,修其中之兩、三種觀也行,十六觀齊修也行,不論多少,只要你能夠修成。怎樣才叫做成?經文下面會給我們說明的。這個十六統統是妙觀,為什麼?任何一觀裡面都是空假中三觀圓修,一心三觀,這十六種觀法統統是一心三觀,包括念佛。這是正修,善中之善。「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三種淨業非常重要,我們在講《彌陀經疏鈔》的時候,曾經跟諸位細說。在此地還是要跟大家細講,因為有些同修《彌陀經疏鈔》沒聽到,對我們修淨業,關係太大了。這三種淨業在後面我們會看到的,到經文的時候會看到的。我們再看下面序文,在第十二面第二行。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這段是講這個法會的來由,怎麼會有這麼個法會?是因為阿闍世王叛逆的行為,使他的母親非常之傷感。韋提希夫人是他的母親,啟請世尊,希望往生到一個安樂的淨土。這個法會是這麼來的,也就是這部經這種教學緣由是這樣興起的。「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我們看頂格的這個文,序文。大聖是釋迦牟尼佛,在一切聖賢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沒有比他更高的,我們尊稱為大聖。乘機演法,乘這個機緣演講這個法門。「曜玉相以流彩,聳金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這幾句話是說世尊放光現瑞,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這段的公案。前面跟諸位略略的提過,釋迦牟尼佛將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夫人面前,由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在鈔文末後這句說,就是第十三面第三行,她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是夫人自己選擇的。再看序文。

  「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實在說韋提希夫人、阿闍世王都是菩薩化身,好像唱戲,演戲給我們看的,哪裡是真的有這惡逆?無非是用這個方法來勸我們選擇無上、圓頓、第一殊勝的法門,使我們一切罪惡眾生當生成就。這是諸佛菩薩真正是徹底悲心,尤其是末法時期,末俗,末法世俗有緣的眾生,哪些人有緣?像我們在座同修都有緣。緣有淺深不一樣,緣深的,一接觸他就相信,他就認真修行。緣淺的,他能信,還放不下,就前面講的不能專修,雜修,這是緣淺。專修的是緣深,緣深的這一生決定成就;緣淺的是結個法緣,這一生不太容易成就。古德告訴我們,雜修,一萬個人當中只能有三、五個往生。專修的人,善導大師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往生,一個都不漏,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實在講難信,真難信!

  我們看古來的祖師大德,往往到了晚年才相信,淨宗祖師都不例外,蓮池、蕅益都是晚年。蓮池大師到晚年,我們曉得他真正是徹底覺悟,他才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晚年徹底覺悟之後,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其他的統統捨掉。諸位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看淨土五經,你去查,它的條件是信、願、行。「信」是真正相信,絕對沒有懷疑,「願」是有懇切的願望,我就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想見阿彌陀佛,「行」,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不夾雜,這就叫行。我們看蕅益大師念佛的開示,一個念佛人,又要去持戒、去搭衣、去持缽,又要去誦經,又要去做法會,又要去拜懺,這叫雜修!這個果報只是世間一點的痴福而已,不能成就,把專修完全破壞掉了。

  我們想到蓮池大師的晚年,就是一聲「阿彌陀佛」四個字。你在《竹窗隨筆》上看到,別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老人家教別人修行怎麼教法?他說我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你老人家自己修行呢?他說我自己修行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別人就問他了,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我是一心一意在這一生決定要見阿彌陀佛,經上說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所以真的想往生,一切那些客氣都不要,都不需要。他說我勸別人,別人未必願意往生,加個「南無」好,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但未必想去;真正想去,這一切顧忌統統沒有。

  這個法門古德講得很清楚,是華嚴境界。華嚴是什麼境界?華嚴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沒有障礙;換句話說,沒有一切忌諱。阿彌陀佛的像,臥房都可以供。你說這持戒的人,這還得了,這不恭敬!好了,這恭敬使你功夫間斷、夾雜了,你不能往生。現在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事情不談了,要緊的是什麼?我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都能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我都能提起「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一點都沒有錯。對於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要恭敬,你臥房是普通房間,不可以供佛像。真正想往生的人,什麼顧慮都沒有,這是諸位要知道。為什麼?目的就是叫二六時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決定不能有一次忘掉。我們聽到念佛聲音提醒自己、看到佛像提醒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什麼顧慮都不要去忌諱,這個法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圓頓之極,無礙之極,古人講「專中之專,頓中之頓,圓中之圓」。如果還有這些障礙,怎麼能稱為圓?那就不圓了。這樣不能,那樣不能,那就有障礙,不是無障礙。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

  我們唯一的一個希望,說老實話,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唯一的希望,是希望我們這一生成佛,是希望我們這一生這句阿彌陀佛不要中斷。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絕對沒有第二個妄念,有一個妄念就錯了,這個妄念就變成夾雜,就間斷了。如何叫我們的功夫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一定要遵守的。這叫緣深,緣成熟了,這一生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決定作佛,你想想這個緣多稀有。所以,彭際清居士在《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講,「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再看底下這兩句,「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這就是講到本經的十六觀,十六觀第一觀是日觀,觀落日,也就是教我們想西方。它這裡頭觀落日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叫心不馳散,心不散亂;第二個叫念念想著西方。這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都搞六道輪迴,太苦了。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修過淨土?有修過,不但有修過,而且生生世世修過。為什麼生生世世修都不能往生,都沒去得成?就是我們修行的不如法,功夫不得力,耽誤掉了。怎麼不如法?雜修,不是專修。這一生如果又犯了老毛病,換句話說,這一生還不能成就,再要等來生。這一生真正覺悟了,從今以後我們專修,決定不雜修了。

  專修,那要問我要修多久才能成就?這就看你自己功夫的勤惰。你如果要精進,時間就不必很長,你要懈怠,那得要好幾年的功夫。還要看自己善根的厚薄,什麼是善根?真信、真願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專念是有福、是福德,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專念是有福,雜念,福就薄一點了,專念福是最厚。蕅益大師勸我們專持佛號,一切放下,為什麼?一句佛號裡面,不但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門、所說的一切方法統統包括,即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超不出這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大總持法門,你不念你念什麼!念其他的、修其他的是一部分,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全體。這個要知道,這個功德不能為比。

  底下一句,「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這第二觀,水觀。這種觀想,《華嚴經》上把理論給我們說出來了,《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由此可知,一切物境都是分別想像變現出來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的,心淨,變現的境界就是淨土;心穢,所變的就是穢土。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壽命還沒有盡,生活在這世間,在世間苦樂禍福自己就可以做得了主宰。只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能作主,自己確實在這一生當中能夠享受最圓滿、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生。給諸位說,這叫花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

  幸福美滿的人生,不一定是很有錢,不一定是很有地位;說老實話,有錢有地位的不見得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是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憂慮,這是真正幸福。心裡面什麼事都沒有,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世界是境隨心轉,世界也清淨。這是真正幸福!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心就不清淨,就有煩惱、就有業障。清淨心裡頭哪來的障礙?沒有障礙。所以諸位要想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業障消除了?你什麼時候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憂慮、牽掛,你業障就消除了。這個時候你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跟他通消息了,有電報往來,自己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了,這個快樂!在這世間就像諸佛菩薩示現一樣,遊戲神通,到處遊玩;到娑婆世界來觀光、來旅遊的,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圓滿。

  再看下面兩句,「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這兩句,前面一句是「寶樹觀」,後面一句是「寶池觀」,七寶蓮池,我們到後面都能看得到。「觀肉髻而瞻侍者。念色相而覩如來」,前面這一句,觀觀音、勢至;後面這一句,觀無量壽佛。西方世界,佛菩薩色相相同,佛跟菩薩的差別,就是佛的相頭頂不一樣,頭頂,佛是肉髻相,菩薩是戴的有帽子。實際上,菩薩帽子要拿掉,跟佛完全一樣,完全沒有差別,他戴個帽子,帽子就有差別。觀音菩薩帽子當中是一尊阿彌陀佛的立像,大勢至菩薩的帽子當中是個寶瓶。就這一點點差別,我們能夠辨別哪是觀音,哪是大勢至。沒有這個相的話就沒有差別,完全是相同的。到經文我們就會讀到。

  「及其瞑目告終。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這是講三輩九品往生的,四明尊者解釋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活著往生的,沒有死了往生,這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法門實在是不死的法門。品位高的,預知時至,看到佛來接引他,跟大家來告別,「我現在跟阿彌陀佛走了」,他才往生的,活著往生的!下品往生的,業障深重的,佛還是來接引,沒有說不來接引的。因為他業障重,他也看到佛來接引,他想告訴大家,嘴唇在動,沒有聲音、沒有氣力了。下下品往生還是活著往生,絕對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許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人過世之後,斷氣八個小時不要動他,給他助念。實在講八個小時給他助念,他沒往生。他往生,氣沒斷他就走了,他走了才斷氣,那叫真往生。但是斷了氣,八個小時是怕什麼?怕他惟恐他沒有往生。沒有往生,在這個時候他神識沒走,我們念佛提醒他。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想起佛號求往生,他還是能去得了,這是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講「度中陰」,度中陰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刻以後就非常困難,就不容易了。即使沒有往生,這個時候給他助念,實在講是給他增福,減少他痛苦,幫助他往生善道,不至於墮惡道,目的是在此地。因此求願往生最好是靠自己,不要靠人助念,不要依賴別人助念。萬一到臨終時候沒有這個緣分,沒有人助念怎麼辦?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你看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給我們講青島湛山寺念佛會的那個女居士張氏,人家往生沒有要人助念,預知時至。那個人生活很清苦,先生是碼頭上拉黃包車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有生活。自己也不認識字,參加念佛會跟人念佛,在廚房裡面打雜,幫人家洗碗洗筷子。她居然佛號念到那麼好,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走的時候是上午走的,不必要人助念,曉得什麼時候走。所以,這些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身有病苦的人,老實念佛、念《無量壽經》是不可思議。我第一次到北京見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告訴我,他有十幾個學生,跟他學的。學生告訴我,他們生病不看醫生、不吃藥,全家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病好。學生也給我說,他說我們確實是這樣做法的。這個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有病痛、有障礙的話,有業障,你念這個經一定能夠消除。

  下面說「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這兩句是講三輩往生,從上上品到下下品,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橫截」就是橫超,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之處。修其他法門沒有橫超的,沒有橫超就太難了,為什麼?他要修四禪八定。四禪生色界天,八定成就了,在無色界天,再要修第九定這才超越輪迴,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佛在小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小乘人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果,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夠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修成第九定超越輪迴。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要多長時間?人間壽短,天上壽長,可見這個難。大乘其他法門也不例外,也是要斷見思煩惱才能成就。

  唯獨淨宗不需要斷,不要斷但是要伏。伏不是斷,「伏」古人比喻叫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壓到怎麼樣?壓到叫它不起現行。什麼是石頭?草就比喻煩惱,妄想、執著,比喻這個,石頭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用這句佛號把你的妄想、執著、分別壓住,不讓它起現行。這個東西確實沒有斷,只要它不起現行就行,就管用,就能往生。但是要壓住,壓不住不行,壓不住不能往生,壓住了就叫功夫得力。所以我們念這句佛號,不起煩惱、沒有妄念了,這個功夫得力。這一句佛號念到,還起妄念,還生煩惱,功夫不得力。這是特別要注意的。

  「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這是這一段裡頭一個總結。「微」是微妙,微妙至極,修行就是指三種淨業,「妙觀」這就是指十六觀。「道」是成佛之道,「至」是到了極處,成佛之道無過於此。「術」是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三種淨業、十六妙觀。十六妙觀在前面給諸位說過,只把握到一觀就成就了。佛世尊跟諸佛、祖師大德們教給我們選擇第十六觀,選擇「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你看淨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提倡,《阿彌陀經》也提倡,這就知道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提倡這個法門。即使是諦閑老法師給我們講解《妙宗鈔》,這是他的講義,你看他序文裡面一開端,他也是提倡持名念佛,可見得持名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翻過來看第十六頁。

  「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這是說明本經的明宗辨體。「經以觀佛為題,疏以心觀為宗」,這是四明尊者一開頭就給我們交代清楚明白。詳細的、重要的,我們到經文的時候再跟諸位報告。現在我們曉得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三種淨業、十六妙觀。三種淨業很難做到,但是又不能不做,為什麼?不做不得往生,不做不能超越輪迴,一定要把它做到,這比什麼都要緊。它的原理就是此經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所以起心念佛是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薩成菩薩,念聲聞成聲聞,念天就生天,念人得人身,念貪瞋痴、念五欲六塵那就三惡道,就看你念什麼。

  註解裡面,我們看十六頁第五行,看第五行末後這句,「今觀彌陀依正為緣」。這個經上常常講觀,他為什麼不講念,為什麼不講想,他要講觀?這個字關係很大。如果講念、講想容易產生情執,情執就是感情的執著,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說我現在我不愛這個世間,我愛阿彌陀佛,這不能往生。觀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就是像禪宗裡面所講的觀照、照住、照見,是用的這種功夫。念佛也是念念不離觀照的功夫,觀照是屬於理性,不是屬於感情的。所以他用觀,他不用念,他不用想。

  「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不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這幾句話是念佛的祕訣,要知道。知道了你才肯念,念成了,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什麼人?是「自性彌陀」。也許有人問,唯心淨土跟阿彌陀佛那個淨土一樣不一樣,是一還是二?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彌陀有什麼關係?給諸位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不但極樂、彌陀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現前這個娑婆所有一切芸芸眾生,還是自性變現的,這是自性變的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你自性變現的淨土,為什麼?因為你心清淨就變成淨土。你心不清淨,淨土變不出來。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沒有邊界,自性彌陀跟法藏修成的彌陀也是一不是二。這是真實的原理。

  世間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就是心性。禪家修行要求從根本修,殊不知淨宗修行那才是根本之根本,超過禪宗太多了。所以終日念佛就是終日觀心,一定要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念佛的功夫才真正達到了極至,達到最高峰。到這時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佛,看一切物也是佛,看一切事還是佛,那就成佛了。佛眼看一切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由此可知,確實境隨心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是一點都不錯。

  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這是個段落。下午我們就講到經的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