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講記 (第五集) 1994/10/6 美國達拉斯 檔名:06-002-0005
請掀開講義第十一面,倒數第二行,從四十八這裡看起,「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這是「願生偈」末後的一段,教給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同參道友,都是我們的同學,因此我們對他們也要認識清楚。前面給諸位說過,西方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就是人事環境。因為這些菩薩都是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淨土去的,而到淨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個信裡面包含了阿彌陀佛當初發心修行,以及觀察十方諸佛世界,發四十八願建立極樂淨土,以種種方便接引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我們對這些深信不疑。換句話說,就是對世尊為我們所說的淨土三經,三經裡面的道理、裡面的事實真相,字字句句都是真實功德,我們深信,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到達西方淨土,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地方人事環境好,是十方諸佛世界都不能夠相比的。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生在這個時代,經上常常看到所謂的五濁惡世,的確濁惡達到了極處了,使我們在現前這個世間修行就感到非常的困難。你想認真修行,就有人障礙你,就有人破壞你。這個事情是起於眾生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嫉妒障礙。不但現在如此,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在經論裡面,在《釋迦譜》、《釋迦方志》裡面都見到,對於釋迦牟尼佛嫉妒的人很多,像提婆達多這一類的,想盡方法來陷害。在這個三千年當中,我們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修行幾乎沒有一個不經過非常的艱難,遭遇過許許多多的障礙,能夠成就的,還是業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
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之後,被人家嫉妒、陷害,跑到獵人隊裡面躲避了十五年,一直到業障消除,這才能夠順利的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固然是一些人嫉妒他,自己也有業障,自己要沒有業障,為什麼別人會嫉妒?這自己有業障,別人也在造作罪業。他躲藏起來了,讓其他的人不再造罪業了,自己身心懺悔,懺除業障。所以他在獵人隊裡十五年,他修什麼?修懺悔行,把自己業障懺除了,這才沒有人再障礙他,從前障礙他的人也佩服他,也尊敬他,業障消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因此障緣太多,修行就很困難。
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所以世尊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彌陀是佛中之王,淨土三經就是一切佛經之王,這同樣一個道理。所以讚歎這一部經,宣揚這一部經,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宣揚這一部經典還有障礙,還有災難,那就可見這個業障是真正深重。當然,阻擾的人,嫉妒障礙的人,他造的罪業是無比的深重。從這個事實我們能夠明瞭,自己的願不能夠實現,即使諸佛護念,龍天擁護,自己的願還是不能實現,就知道自己業障是多重,不能不認真的懺悔。
因此十方一切菩薩無不嚮往淨土法門,他們不知道有這個法門,他嚮往就是希望修行自行化他,一帆風順,沒有業障、沒有障礙。這樣的情形在十方世界裡頭只有西方淨土,西方淨土裡面修行,沒有人障礙你,人家看到你修行,沒有一個不歡喜讚歎,沒有一個不幫助你的,沒有人障礙。所以西方淨土修行成佛時間很短,我們從經典裡面細細的去觀察,頂多只要三、四劫的時間。你看佛在經論上常說,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證果要三個阿僧祇劫,西方世界只要二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為什麼原因?就是因為那邊沒有障礙。我們這邊為什麼要這麼長?障礙太多了,這個嫉妒障礙太多了。諸位要知道,我們要希望自己修行將來沒有障礙,你一定要記住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你不要去障礙別人,將來人家就不會障礙你;你要嫉妒別人、障礙別人,必定有很多人嫉妒你、障礙你,這因緣果報自然之理。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四十九段,「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我們先說這一小段。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後補佛,這個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全是後補佛,也就是等覺菩薩,實際上成佛了,不過沒有在佛位而已,實際上這個等覺就是成佛了。我們在此地特別注意的,就是那個人數有多少?無量無邊。經上告訴我們,那個數目字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是經文上講的。我們這個世間等覺菩薩只有幾個,還見不到;西方世界等覺菩薩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太多太多了。《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這個上善之人就是指等覺位的菩薩,才稱為上善。這些後補佛,諸位要記住,都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當中修成的,十劫,跟那個阿僧祇劫不能比,十劫修成的。所以可見得西方世界修行沒有障緣,只有幫助的,沒有找麻煩的,這是他成就這樣的快速。
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這個法門而不可得,沒有機緣聽到。凡是聽到這個法門的沒有不一心歸命的,就是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都不例外,聽到這個法門都一心歸命求生淨土。那你要問這為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十方世界當中,唯有淨土修行最快,成功最快。他方世界修行,這個位次愈高愈艱難。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菩薩修行這三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他可以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證三十個位次,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七個位次,你就曉得,就難得多,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難。十地,再從等覺成佛,最後這一關必定是更難、更難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了,一見阿彌陀佛,這無上菩提就得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一天。所以這些他方世界的等覺菩薩都急著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一切放下;你要不放下,那就傻,那就苦了。
「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這是說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是後補佛,我們現在可以說名字最熟悉的,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我們知道他們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連彌勒菩薩也在,《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要能夠憶念、能夠歸依、能夠觀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事事都如願。
「菩薩愛樂功德」,菩薩歡喜積功累德。「如海吞流」,這個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這個大海把所有河流裡面的水它都吸進去了,如海吞流。「無止足情」,它沒有止足的。「如釋迦牟尼如來」,這底下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真的事情,經上有記載的。釋迦牟尼佛,「聞一目闇比丘」,這個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縱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嚴重的白內障之類的。為什麼?他要穿針他穿不進去,總是這一類的,那個時候也沒有眼鏡。所以他就那裡叫了,他說,「誰愛功德,為我維鍼」,維鍼就是穿針,你們哪個要想做功德,替我穿個針?穿個針也是功德。
這佛聽到了,「爾時如來從禪定起」,佛在那裡打坐,聽到這個比丘說這個話,他就起來了,起來到他面前,跟他說,「我愛福德」,於是就給他穿針了。這個時候,這個失明的比丘聽到是佛的聲音,「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你的功德還沒滿嗎?你還喜歡功德,還要修功德嗎?「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這一點意思太好了,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知恩報本。佛怎麼成佛的?是累積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聽說人有修功德,那怎麼不歡喜?雖然自己功德圓滿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圓成佛道,這是感恩,這叫不忘本,這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我們看下面這一首頌: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我們先把這個偈的意思說一說。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清淨』是它的總相。這個地方的確是法輪常轉,佛說法、菩薩說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所說之法是無比的清淨,『垢』是污染,決定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是清淨,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無比的清淨。因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染污、煩惱、妄想、習氣,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斷除的。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容易斷除?我們想斷,但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不斷增長污染,那哪裡能斷得了?所以那邊的環境清淨,清淨才能夠斷除這個染污。
『化佛菩薩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可以說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彌陀佛的化身。彌陀化身跟他的真身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會自己感到我很榮幸,我天天跟到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能分無量身。菩薩亦復如此,所以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這是化佛、化菩薩。「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須彌』,「須彌」在此地表真實,真實不虛,住持無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所利狹小」。此地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菩薩的時候,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諸佛的國土,這個裡面有很多的小菩薩,小菩薩是指沒有見性的菩薩,我們都稱他為小菩薩,也稱之為權教菩薩,沒見性的。這些菩薩智慧小、能力小,所以不能於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度化眾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願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薩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事業」,菩薩是泛指修學無上菩提的人,這都稱之為菩薩。菩薩先做什麼?先要做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的、應教化的這一些事業。實在上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所講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就是這些事業,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像天親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念佛用五念法,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一念當中含著有五門。我們念佛,句句佛號裡面都具足五念門,這個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有真誠恭敬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想到,我念佛,我很誠心、我很恭敬,哪一個人發現到我的心不恭敬?沒有,每一個人都覺得我的心很真誠、很恭敬。其實都是假的。
所以,什麼叫做誠?這個誠的定義我們就沒搞清楚。從前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簡單的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跟佛法這個意思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這個心很誠,我的心很誠,你看你起了個念頭了,這個念頭就不誠了。果然是誠心,這個念頭沒有;有這個妄念,哪來的誠心?可見得這個誠不容易。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心,一心是誠,是真誠、是恭敬,就是講的禮拜門,二心就不誠了,所以教你一心稱名。我們是不是一心稱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還想別的事情,這就不誠。不但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沒有一個雜念,那才叫一心歸命,這個要緊。妄念來了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妄念念掉;煩惱來了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用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念掉,這才叫一心歸命,這個是真的恭敬供養。我們自己用這個方法,也勸導別人用這個方法。
「及入三昧」,這個三昧是功夫成就了,妄想執著不生了,心地得清淨了,三昧就是清淨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身心不動」,身心不動不是一個人變成木頭,身沒有妄動,身之一舉一動都如律儀,都跟戒律威儀裡面講的自自然然是一樣的,不會違背,不會亂動;心地清淨,不會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所動搖,心不動了。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你心不動。「如實修行」,這才是真的修行。「常作佛事」,這個佛事是什麼?就是教化眾生,把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幫助別人修學,這叫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為什麼說修無所修?修是真的認真修,一點也沒有鬆懈;無修是指他心地清淨,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沒有著修行的相,教化眾生沒有著教化眾生的相,般若法門裡面所講的「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心,這個身心,常在清淨不動之中。這個就是「如須彌住持」的意思。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這是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見到這個狀況。如來眷屬就是佛的學生。我們都有這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供養他方無量諸佛。你要不信,你看我們在台灣,每年過年,每一個寺廟道場都拜萬佛,拜萬佛懺,什麼意思?就是想親近一切諸佛如來。拜萬佛懺沒錯,諸佛如來還是一尊都沒見到,這個就是法藏菩薩所看到的,這是很苦惱的一樁事情。
還有一個現象,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辛苦,我們現在在此地就這麼辛苦。今天大概我們全世界佛教裡面最辛苦的人,星雲法師,我在溫哥華,有人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兩百天在飛機上。這都沒有神通!此地沒了,那裡就出去了。你看前幾天不是在我們此地,此地沒了,不曉得又到哪裡出去了?聽說到溫哥華那邊去了。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苦!這是事實。所以不能以一念一時,這個一念一時那就得有神通了。一念一時,分身、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千百億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時,哪個地方有感,這個分身、應身馬上就應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所以法藏菩薩發了這個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這個願兌現了。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加持我們,使我們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分身去的、化身去的。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還在那裡,沒有離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千百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你要不去,從美國到台灣要飛十幾個小時,好辛苦!到達西方世界就沒有這個辛苦的現象,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毫無辛苦。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所以西方世界,你這個分身、化身,盡虛空遍法界哪裡都能去,他同時的,同時達到的。所以《彌陀經》上講,「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是一時達到的,同時達到的,沒有往來。的確像《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有往來的現象。所以說身心不動,不動才能遍十方,動就不能遍十方了,動就很辛苦了。
這是這首偈子講的,『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莊嚴」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這個「諸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上供諸佛,下度眾生,只要與你有緣的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所以唯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能力。再看第三首: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說明菩薩到他方世界去見佛,見佛一定要有供養。用什麼供養?天樂、天華、天衣。這個『衣』,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大家要記住,不是像我們這種衣服,我們這種衣服佛菩薩不要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幡幢、寶蓋、旗幟一類的,這個東西都是屬於衣的這一類的,屬於這一類的。『妙香』,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叫供養具。供養具無量無邊,舉幾個例子而已。上供諸佛,下面也供養一切眾生。我們現在對佛說供養,對眾生是講布施,為什麼?因為有分別心。這些大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說廣修供養,他們看佛跟眾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誠恭敬的心平等對待諸佛與眾生。所以他們修的是普賢行,不是普通菩薩,超過一般的菩薩。『讚諸佛功德』,讚歎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末後這一句是講用的是清淨平等心。
「佛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這是法藏在因地時候見到的。其實這種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沒有這個廣大的心願。「故願我成佛時,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這裡就解釋得非常清楚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以前早去的,這個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眾,剛剛到達那邊,這一見阿彌陀佛就有這個能力。就能「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這是供養具,帶著禮物供養具。「以巧妙辯辭,供養讚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當然譬如說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了,讚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穢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這是真正大慈悲,佛謙虛忍辱。「不見佛土有雜穢相」。為什麼?他心清淨。心清淨,見的這個境界是清淨相,境隨心轉。「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這個兩句就是解釋無分別心,他無分別心。
「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普賢行願》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是第一。什麼叫法供養?要以無分別心清淨供養,這才是法供養。如果有分別心,那法都破壞了,都變成事供養了,就不是法了。這一句很要緊,我們往往把這個法供養、事供養搞錯了,這觀念弄錯了。所以真正是無分別、清淨心,這才叫法供養,事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了。如果心不清淨,有分別、有執著,法也變成事了,這個很要緊。末後一首: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表現到極處。哪個世界裡面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三寶,他們都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往生、去示現,這個難得!菩薩去示現的,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緣成熟,緣不成熟,佛菩薩不住世,緣要成熟,哪個地方因緣成熟了,佛菩薩到那個地方去,就示現了。「我土菩薩」,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說,我這個極樂世界裡面的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這是菩薩無盡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經上說,初住菩薩,圓教,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這個佛的身教化眾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是不是真的佛?是菩薩現的,菩薩可以現佛身。天台家講「六即佛」,菩薩是「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佛,他是分證佛。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以這個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種身來度化眾生。西方世界的菩薩,縱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等於圓教初住以上,不容易。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它的好處,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們為什麼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頌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二十三首,從第三首到此地,總共二十一首偈頌,都是講的「觀察門」。昨天我跟諸位提出來了,我們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心上真有。經典太長,不容易記住,不容易時時刻刻現在心上,偈頌簡單,文字不多,能把這些偈頌念熟,常常存在心裡面,心裡面常常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這些相狀,這就叫憶佛,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心上真有,那個禮敬、稱讚、作願,後面一首偈迴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門裡面,觀察佔這麼長的文字,可見得觀察重要。觀察何以重要?觀察就是念,念就是觀察,這個不要搞錯,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
因為佛在大經裡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面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被你想成了,這決定往生,就是這麼個道理。口裡頭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不想,心裡還想名聞利養,還想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念佛了,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為什麼?心裡頭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從口裡頭生的,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這個念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這個叫念,不是說口上的。最後這一首是「迴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我』是天親菩薩自稱。「此四句,是論主迴向門」,作論的這個人,我們稱他作論主,就是作《往生論》這個人,天親菩薩。他把前面這個禮敬、稱讚、作願、觀察都講完之後,末後迴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說出來了,他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願見彌陀佛』。我們看他這個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在第一面裡面,末後一句「願生安樂國」,一開頭是說「願生安樂國」;到最後,「願見彌陀佛」,這個願懇切,這個是自己迴向。末後兩句是為一切眾生迴向,『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我們看這個註解五十七,「此四句,是論主迴向門。迴向者,迴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天親菩薩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圓滿,如果要不生淨土、不見阿彌陀,他的功德就沒有辦法圓滿。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這個是總結,末後的總結。《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這個『章句』是講全部的經文,天親菩薩以二十四首偈頌總括說竟,說圓滿了。我們看下面這個小註,「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就像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一樣,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沒有一尊佛不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有眾生,聞其名號」,無論是哪一個世界,無論是哪裡的眾生,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的經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末後兩句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但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五逆十惡也能往生。由此可知,此地這一句裡頭重要是誹謗正法,你誹謗正法,當然就不相信,這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誹謗,五逆重罪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就是具足,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盡。「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造這種重業的人都是墮阿鼻地獄的。「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在這個時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沒有辦法念佛。「善友告言,如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就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稱跟念是不一樣的,念是什麼?心裡頭真有。這個人造一生的惡業,臨終才聽這個佛號,要想把佛放在心裡他做不到,他對於阿彌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斷氣了,跟他解釋說明都來不及了,在這個時候無可奈何了,教他什麼?好,你口念好了,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叫稱。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稱,口稱跟心念是兩樁事情,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觀經》下品下生章的經文,曇鸞大師特別把它節錄在此地,鄭重的開導我們、提示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稱名。如果稱再加上念,稱念,那這個功德就圓滿了。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講的一心稱念,我們現在懂得一心稱念是什麼意思了,而不會誤會一心稱念就是口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稱念了,不是的。一心稱念,實在講就是具足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門,那就是一心稱念了,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這是以《觀無量壽經》來做證明。造極重罪業,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再告訴你,此地這個地方誹謗正法,這個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專指念佛往生的法門,專指淨土三經。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門的,不相信淨土,排斥淨土,那這個都是誹謗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惡五逆等罪,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這是說你就是誹謗正法,就是不相信淨土,誹謗淨土,你就是有修再多的善法你也不能往生。「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這是說明他為什麼不能往生。在此地,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有個人發心念佛要求生淨土,別人勸他修別的法門,不要修淨土,那個罪極重!人家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來,又去搞六道輪迴,你說這個罪多重,這個不得了!現在世間這樣的愚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有人來問我怎麼辦?那有什麼辦法,各人因緣不同,他遇到的惡緣,他相信,那有什麼法子!所以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
「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這個稱就是秤東西的秤,秤重量的秤。「重者先牽」,哪一個業重先牽著你去受報。「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你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對於你自己求生淨土的信心就堅定了。所以這個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不在你念佛念了多少年。或者有些人念了幾十年,有的人才念幾個月,認為幾個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與這個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聲,這個都沒關係。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時間久近。
「十念者」,這是最少的了,特別是臨終十念,「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實相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相,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無量壽經》給我們說了三種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所以阿彌陀佛,我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第一真實。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心上真有,有了阿彌陀佛了,有了西方淨土。「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是名在緣」,我們就依靠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真正清淨。所以這個緣就是佛號。決定,是「依止無後心,無閒心生,是名決定」,這個無後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夾雜,沒有夾雜,無閒心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依這一句佛號,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見阿彌陀佛,這個決定。
所以五逆十惡罪業的那些眾生,臨終十念能夠往生,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個心、緣、決定就是真實懺悔,所以前面講,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他能夠十聲佛號相續不斷,於是他滅罪恆沙,他這樣往生的,這個我們要相信。特別是臨終這個時候,那個心是真的真誠懇切,為什麼?他命要斷了,他再沒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沒有其他的妄想了,這一心一意專求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所以他的心比我們普通的心要堅定、要懇切,我們這個念佛的心跟他沒有辦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別大。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心無他想」,這個就是不夾雜。「十念相續」,這個就是相繼,就是不間斷。「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實際上這個十念就是稱名,稱名也行,因為稱名的心真實、心懇切、心決定。「又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末後這個幾句開示得太好了,這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我們平常念佛只要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不緣他事就是不要夾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至於你念了多少,不要去顧它了,我念了一百了,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萬聲了,念了三萬聲了,去記這些數字。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不需要,反而這些都變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講的這個十念法,這個攝心十念,多念幾句也沒有關係,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這沒有關係的。所以不需要太執著這個念佛的數字,不需要太執著。
應當著重什麼?著重淨念相繼。所以他這個裡面所講的還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原則,這個《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是我們念佛方法的原則,你就守這個。淨,淨就是清淨,夾雜就不清淨了,我這個念佛裡頭還想著別的事情夾雜,這就不是清淨了。我還有懷疑,也不清淨。所以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就是淨念。相續就是不斷,我這個念頭不斷。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個世間沒我的事情,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一樁事情,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只有這一樁事情。其他事情,隨緣。隨緣幹什麼?隨緣把這一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有人來找我們,想聽聽這個法門,我們歡歡喜喜去為他介紹,勸導他修學這個法門,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方法經驗提供給他作參考,我們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沒事,你說這個多自在。
所以今天你們休士頓同學來問我,將來我是不是要以達拉斯這個地方做為總部?我說我沒有總部。想不想在休士頓建個分部?我也沒有分部。哪裡有緣就到那裡去,這個多自在。這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要緊。我們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冤枉死了!度眾生這個事情不著急,我還沒到極樂世界去,去了以後,回頭,那度眾生方便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本末搞清楚,決定不能夠顛倒。佛在經論裡頭常說,菩薩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眾生。菩薩自己沒有得度,先度眾生,自己未度,先度眾生,那是什麼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我們這兒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著急成佛,那個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眾生,我自己成佛晚一點沒有關係,他已經得大自在,這個可以。
我們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這一步錯了,馬上又搞六道輪迴,那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說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能夠抓住機會的,古人說這個機會正是毫不容髮,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機會太難得了,一剎那就過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後,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錯過了,等到下一次,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輪迴不曉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機會。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錯過機緣,機會來了,還想想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經論也不錯,都想去看看,結果完了,還搞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全盤放下,徹底的放下,心裡頭一絲不掛,唯念彌陀,我們就成功了。
天親菩薩《往生論》是有上、下兩卷,這個上卷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這是頌經的,讚歎經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願望,所以叫願生偈。卷下是論,論就是解釋這個偈頌的,論是解釋偈頌的。我們這一次因為時間短,只有五天,我們只介紹卷上,明年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把這個卷下再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樣《往生論》就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提供給同修們做參考,使我們知道念佛應該怎樣念法,怎麼念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夠保證這一生當中往生見佛。
好,我們今天就到此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