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學佛,從真心學起  (第二集)  1981  檔名:09-009-0002

  (請從09-009-0001b音檔位置00:24:18開始)

  請掀開經本,今天我們從經文看起: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從這個地方開始。首先要向諸位說明的,這一次講經,我們採取重點的介紹。因為講堂在以往曾經講過不少的經,法相名詞我想大家都相當的熟悉,如果再要解釋的話,不免要耽誤一些時間,講一些雷同沒有意義的這些話。所以我們取的是重點的講解,著重在經義上的發揮。

  『如是我聞』,這個經裡頭序分,還是六種成就。在本經來說,「如是」就是指這部《圓覺經》裡面所說的心法。「圓覺」,「圓」是圓滿,「覺」是覺悟。覺悟,當然是心,唯有心才能夠覺悟。圓覺心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諸位要曉得,妄心是不覺,真心是覺。不但是覺,而且是常覺,從來就沒有間斷過。覺性就佛性,覺心當然就是佛心。禪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在本經裡面給我們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如果我們讀了《圓覺經》,對於佛這句話就全程肯定,而沒有疑問,確確實實是本來成佛。換句話說,本來成佛了,我們為什麼還當凡夫?這是擺在面前的一個事實,我們為什麼還當凡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切經論裡面都說得非常透徹。

  而講得最清楚扼要的,實在是無過於《大乘起信論》。因為《起信論》,當年馬鳴菩薩,將一切大乘經的義理,把它歸納幾個重點,來說明大乘佛法的經義。這個就是《起信論》。所以《起信論》要是能貫通了,把一切大乘佛法的道理全部都通達了。《起信論》裡頭就是講真心與妄心。我們這個地方講圓覺,《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覺就是圓覺。依本覺而生起不覺,不覺就是無明、就是妄心,可見得這個妄心是依真心而起來的。什麼叫做佛菩薩?佛菩薩是用真心,一天到晚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這是佛菩薩。什麼叫凡夫?一天到晚用妄心,雖有真心,他不會用,這就叫做凡夫。但是諸位要記住,真心本有,常住。像《楞嚴》裡面所講,清淨本然,如如不動,這是真心。妄心是虛妄,是會中斷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大家讀《楞嚴》,對於這個道理,一定了解得很清楚。

  既然真心是本有,又是恆常不斷,我們為什麼不用?為什麼還要去用妄心?這用妄心,給諸位說,帶來的麻煩大了。佛法裡面常講,六道生死輪迴,完全是用妄心所造成的後果。如果我們離妄而用真,我們的結果是佛菩薩,是一真法界。不但不落在六道輪迴,連權教、小乘,我們也不屑一顧。也許諸位要問,這個事情我們能辦得到嗎?我告訴大家,除非你不幹,你要想幹,成佛不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難在對這個理論不通達,方法沒搞清楚,所謂是曲解經義,盲修瞎練,這就很可惜了。

  此地「如是」,就是指的圓覺心,指的我們真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正是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就是圓覺。而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所以叫「是」。佛說這部經,就是說如是圓覺真心的發覺。雖然說的心法,具足一切佛法,以及一切眾生法。我們在《法華經》裡面所看到的,心法、佛法、眾生法,妙法是一個法包括這三大類,在此地也不例外。本經一共有十二章,所以章法結構脈絡盡覽,有條有理,使我們看起來非常的醒目,非常的舒暢。

  在「清淨慧菩薩」這一章裡面講,「隨順覺性」,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的同修哪一個不希望我們修行正果?你要想修行正果,就要隨順覺性,換句話說,不能夠隨順不覺。我們現在一天到晚都是隨順不覺,不覺就是無明,換句話說,我們是隨順無明,這是苦不堪言。如果你要隨順覺性,你會感覺到,你這個心情非常的舒暢。舒服到什麼程度?沒有言語能夠形容,說不出的,不到這個境界,你想也想不到,體會不到的。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裡面所講的解脫、自在,經上常講的得大自在!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要我們能夠隨順覺性。這也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只要隨順覺性,你就能夠領略到最高的享受,最清淨、最圓滿的享受。這就是說明,不離圓覺,一心。

  在此地我再給諸位聲明,覺性,覺,覺性一定是一,諸位要記住。二性,就不覺了。所以在大乘佛法的修學,中心、要領沒有別的,就是一。《華嚴》講的「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是妄。淨土法門給我們講「一心不亂」。你想想看是不是一樁事情?《維摩經》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孔老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心就是覺性,你要想修行,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待人接物就是用一心。用二心,我對待甲是一個樣子,對待乙又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不覺,這是迷惑。我對佛是這個樣的,我對畜生又是那個樣的,這是二心,這是不覺。所以黃龍禪師勘驗學人,人家到他那裡參學,他舉出一個手,「我手像不像個佛手?」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像不像個驢腳?」這是什麼意思?不二,佛與驢不二,一心看待,看佛菩薩、看眾生是一不是二,這樣才能夠入佛門,入佛門是入圓覺之門,入覺性之門。所以學佛從哪裡學?從真心學起。

  也許諸位要問,我都要這樣誠實、這麼真實對待人,人家欺負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縱然是你吃虧上當了,你吃多大的虧、上多大的當?果報,你成佛了。如果說果報能夠成佛,我吃再大的虧、上再大的當,我也願意,值得!今天大家(學佛的人)所以不能夠成佛作祖,就是這個小虧、小當不肯捨,大的東西失掉了,可惜,太可惜了。你要在一切境界裡面,分別是非,分別人我,迷惑顛倒,不覺就妄心用事,不要說你修這一輩子,就算你再修上個三大阿僧祗劫,跟現在也沒什麼兩樣。這個是實在話。因為你們在座的同修在過去生中,無量劫的修行,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三大阿僧祗劫算個什麼?為什麼別人都修了成佛作祖了,佛國土裡面去享受去了,你還在這受苦、還在這輪迴?說穿了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你的妄想,放不下你的迷惑顛倒,不肯誠心誠意的待人接物。(09-009-0002a音檔從這開始)不如,不是,那一開端就錯了。「如是」兩個字就講到此地,不多說了。

  什麼叫「我聞」?我聞這兩個字是結集經的人,他自稱之語。佛是老師,當時候講經的人。阿難尊者是學生,當時在座聽經的人。佛當年講經並沒有教科書,也沒有經本,講完之後也沒有記錄整理。而是到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實在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是一位博學多聞、記憶力非常好的一個人。佛滅度之後,學生著急了,如果佛所講的經法要不能夠流傳於後世,那怎麼能對得起老師?於是發起結集,就等於開會,請阿難尊者升座,把釋迦牟尼佛以前講的經重複再說一遍,下面人記錄。最初結集是五百阿羅漢,結集的嚴謹,諸位要曉得,五百個人當中,如果有一個人提出來反對,你講的這個我不懂,或者這句話好像我聽佛沒有這麼講過,馬上就要刪除,不能流通。這是結集態度的嚴謹,取信於後世。

  「我」是阿難自稱;「聞」是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這就是告訴我們,這是可以相信的。說到這個地方,我想到一位長者告訴我,當年國父孫中山先生講三民主義的時候,在廣東講演,好像是一位黃先生給他記錄的,校對的就是以後的中山大學的校長,當時不叫中山大學,當時是廣東大學還是嶺南大學,我記不得了,是一個校長校對的。他在校對的時候,裡面有一段話的意思,不是很明瞭,於是乎去請教國父。他到國父那裡去,國父就問他:你來有什麼事情?他說:今天這個講演稿裡頭有一段,我不很懂,我要來請教一下。國父就說:哪一段?你拿來我看看。他交給國父,國父就拿筆把它劃掉。奇怪,怎麼劃掉?國父就說:你們一天到晚跟著我都不懂,這個東西拿出去,別人還會懂嗎?不懂,那就不要了。你們看看那時候,國父做學問的風度。

  佛法講的是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如果講得太深,不懂、不能接受的,可見得當時也劃掉了,也不要了。我們不能懂的,不能接受的,這個決定不流通;我們做不到的,也不會流通。凡是流通下來的,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接受,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才會流通,這才是有價值的書,這個裡面沒有廢話。這個是一般講法。

  在此地,我再要告訴諸位,這一部經上次給諸位在經題上說了,它是了義經。所謂了義經在佛法裡是至高無上,講的意思絕對的真實,絕對真實,它不是權教,不是方便說,是給你說的真實話,句句都是真實,成佛之道,這是了義經典。了義一定要依靠圓覺,圓覺必定是了義。這個「我」與「聞」也要依圓覺了義。如果要不會,剛才講了,還是依不覺,這個經不得其門而入。就像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那麼多年了,阿難尊者用什麼聽的?用耳識,用五俱意識,換句話說,用分別心來聽。你們想想,分別心是不是一心?不是一心,一心不分別。用分別心來聽,能夠聽到什麼東西?分別心是意識,是識,識的對象是塵,六識對六塵,你耳識所進去的是聲塵。耳識是不覺,聲塵是晦暗,你怎麼能開悟?這個搞法,縱然是十方諸佛來給你講經,講得再多,你所聽的不過是法塵一大堆一大堆而已,不能開悟。

  「我」,這是我,我,不是你,壞了,這是我執。我們還用這一套來學佛,那就沒有開悟的希望。我們讀《高僧傳》,讀古大德的語錄,常常看到古人在三言兩句之下,豁然大悟。我們現在為什麼悟不了?你要說我們不如古人,沒有古人那麼聰明,這個我不相信,我覺得現在人比古人聰明得太多了。為什麼古人能夠開悟,我們不能開悟?說個實在話,太聰明了,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不是不好,可惜的是聰明沒有正用。古人的心是一,一心來聽,他就開悟了。我們現在不是一心,我們現在是多心來聽,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我在這裡講,你們的心隨我音聲在那裡分別,我在這裡講一個半鐘點,你們就分別一個半鐘點,那怎麼能入得進去?入不進。你們不曉得我在這個地方,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如果你們也能夠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就能夠在言下大悟了。所以這個悟與不悟,不在講的人,在聽的人。會講,不如會聽。

  那要怎樣聽法?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為什麼我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同一根性,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也是耳根最利,所以他在我們娑婆世界名氣很大,沒有人不曉得他的,他跟我們志同道合。人家怎麼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楞嚴經》裡面講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聞」,要用聞性來聞法,聞性所對的是法性,這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耳識所對的是聲塵,意識所對的是法塵,塵蓋了性,不但你不見性,是愈蓋愈厚,這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煩嗎?所以講到「我聞」,得要會聞,得以真我、真聞,真我是無我無不我之我,真聞是無聞無不聞之聞,這就有門可入了。這點要是做不到,那就困難,這個困難是在自己這一邊,絕不是在外面。所以學佛,首先要把自己的障礙破除,無障礙就容易見性了。

  再看下面,『一時』,時成就。諸位特別要記住「一」,諸佛菩薩神通廣大,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佛在經典裡面的預言說得清清楚楚,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特性都講得清清楚楚,難道阿難尊者把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日子搞忘掉了?含糊籠統寫個「一時」。諸位要曉得,如果記載是某年某月某時在什麼地方講的,這種記載是死的,毫無意義,那是世間法。經裡面講的「一時」,這是佛法。一不是二,什麼時候?一心的時候,一真的時候,一如的時候。如果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時候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圓覺經》,這個圓覺一會儼然未散,你也就親自參加了,這就是「一時」,就是你的心到一的時候。

  心到一的時候,給諸位說,時空就坐斷了。我們現在沒辦法打破時間、打破空間,為什麼?因為你用的是妄想心、分別心,你有過去現在未來。你這個心裡頭要沒有了,一心了,過去現在未來合而為一,沒有三際,也沒有十方,所以叫一真法界,這是「一時」。這個給你講的是完全真實話,絕不是虛妄的。《圓覺經》裡面確確實實是講平等本際、隨順不二之事。為什麼?下面講的處所,那就是一個不平常的處所。你看其他的經典總是指出一個地方,一個道場或者一個精舍。本經不是的,本經所講的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個經題上加上「了義」,真正是名符其實的了義。

  一真,諸佛菩薩住一真法界,我們也住在一真法界裡,你心一了,一天到晚與諸佛菩薩把手同行。這個世界比華藏世界還要莊嚴,比極樂世界還要清淨,很可惜的,你見不到,不是這個境界不在面前。是在面前,你為什麼見不到?那就是你不用一心。這是講時間,「時」是一。

  『婆伽婆』,這句是梵語,印度話,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婆伽婆」這個名字裡面含著有六個意思,所以這就不好翻了,這是音譯的。這六個意思,在此地略略給諸位說說。第一個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有煩惱就不自在,有生死就不自在。諸位要曉得,煩惱是你自己找來的。煩惱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煩惱來找你的,而是你自己去找煩惱。煩惱是假的,根本就沒有,自己去找,這能怪得了誰?自在就是三德祕藏裡面的解脫,我們講法身、般若、解脫,就是解脫。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就是一天到晚自己去找煩惱,這個是愚痴,有智慧的人絕不找煩惱。所以要相信煩惱可以離得開的,可以擺脫得掉的,你要把煩惱的真相搞清楚。煩惱的本體是什麼,現象是什麼,作用是什麼,統統搞清楚,就能把它捨掉,就得大自在。再告訴諸位,生死也是假的,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真的,生死是假的。

  再給諸位說,一心,你就看清楚這個境界了。初步得一心的人,阿羅漢,所以阿羅漢生死沒有了。二心,二心就有生死,就有煩惱。所以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你現前的意思全是假的,虛情假意。不但你交際人與人之間,你全用的是假的,虛情假意,你對待你自己還是虛情假意。對人假的還無所謂,對自己也是假的,這個未免太過不去了,對自己也是假的。因為什麼?真的,真的到現在自己還不曉得,不曉得真的在哪裡。阿羅漢得一心了,見思煩惱擺脫掉之後就得一心。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事一心不亂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這個時候佛講了,可以相信自己了。為什麼?一心,一心就能相信。一心所見的與諸佛菩薩所見的就相同了,就接近了,所謂是「入佛知見」,我們所知所見與佛的知見就接近了。這是第一個意思。在這個境界裡,給諸位說,生死沒有了,沒有到這個境界,有生死、有輪迴。

  那諸位也許問了,我現在生死還有沒有?我現在算不算得一心?古人說得好,得道的不問,問的都沒有得道。為什麼?問的,你還在懷疑,你還用的二心、三心。你要到一心,還問什麼?什麼境界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問什麼?只有別人來問你了,你再也不會去問人了。確實沒有生死,這個多痛快、多自在!所以佛法在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實在是殊勝,真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佛法。這個是不是我們學佛的人自誇自大?俗話常說「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是不是也有這個毛病?不是的。佛法沒有分別,如果你說這是佛法,那是外道,那是基督教,那是天主教,這個人沒開悟,為什麼?他還有好多心,心不平等,心不清淨。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不管你學哪一個宗教,或者不管你學哪一個學科,只要你心一了,就叫成佛,這叫正知正見。非學這個法門不可,我心才一。孔老夫子心也一,沒有兩樣。所以我今天講四書就跟講《華嚴經》一樣的,我實在看不出有兩樣;我講《華嚴經》也就跟講《論語》一樣。幾時你心一了,你就能夠看到一切萬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是圓融的,是自在的,法法圓融。

  第二個意思叫「熾盛」,熾是形容詞,像火燒得很猛、很盛的樣子,這是說的光明。身光與智慧光明,普照十方。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智光普照十方,我們覺得這個還有可能,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身光普照十方,身哪有那麼大的光明?剛才講了,你聽不會聽,你用耳識聞的聲塵;你不會看,你用眼識看的色塵,哪裡有光?識不放光明,識也沒有智慧;六塵也不放光,也沒有智慧。你要是用見性見色,就不叫色塵了,叫色性;聞性聞聲性,怎麼不放光明?光明多大?給諸位說,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你自己身光、智光普照之中。這必得你會用心,你自己才能夠見到。會用心,六根的根性就真性,你用見性見一切色,平等的、無礙的,無障礙的。用眼識見一切色,有障礙,不平等。為什麼?眼識有分別,見性沒有分別。見性就像鏡子,明鏡見物一樣,照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樣也不漏;但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清淨、平等。心要像一面鏡子一樣,靈明覺知。

  第三「端嚴」的意思,端是端正,嚴是莊嚴,這個名號裡頭含的有這個意思。端正與莊嚴是講,我們一般講的相好,或者依正莊嚴,是講他的正報與依報,妙好嚴淨,莊嚴清淨。

  第四是「名稱」,名聞十方,為一切諸天大眾所讚歎稱揚的。

  第五個意思,是「吉祥」的意思。吉祥對誰說?不是對佛本身說的,佛本身還說什麼吉祥不吉祥,用不著說這個,圓滿覺性了,哪裡還有什麼不吉祥?而是對一切眾生說的。佛的心,給諸位說,不是眾生心,佛的慈悲是平等的,沒有偏好的,我對佛恭敬,佛對我好一點,對他不好一點,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佛沒有分別心,佛的心是清淨、平等、慈悲。所以佛的威德,或者是在暗中加被一切眾生,或者是明顯的保護著一切眾生。那也許我們要問,我們現在在受苦受難,諸佛菩薩有沒有加持我們、有沒有保佑我們?我們告訴諸位,十方諸佛菩薩從來沒有說一秒鐘離開過你們大家,生生世世。你自己為什麼不感覺到?是你自己心太粗了,粗心大意,你覺察不到,你見不到,你聽不到。幾時你心一了,你也見到了,你也聽到了,你才曉得,佛真慈悲。不但對我,對一切眾生一律平等。一剎那也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修福,沒有離開我們;我們造罪業,也不離開我們。真正是平等。

  冥冥之中,我們造罪業的時候,他總是有一些因緣叫你這個罪業減少;當你修福的時候,或明或顯的時候,使你這個福德增長,實在是慈悲之極。我們自己業障煩惱太重了,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看儒家跟佛家的教學法,從最初方便到終極的目標是相同的。最初方便,儒家講格物致知,佛法裡面講的是斷煩惱開智慧。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開智慧。終極目標是叫我們證一真法界,孔子終極的目標是一以貫之,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諸佛菩薩以我們的立場來說,時時刻刻、念念之中無不是協助我們自己消災滅罪。我們要一旦覺悟了,依教奉行了,我們的罪業滅得很快。迷惑重的時候,業障重的時候,雖然曉得這個道理,還不肯做。這個就是習氣重,吃虧的是自己。所以這個吉祥是對一切眾生說,換句話說,世尊帶給一切眾生的,是吉祥。

  第六個意思是「尊貴」,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至尊至貴,無過於此。

  這一個名詞裡頭含著有六個意思,所以這個在翻譯體例裡面,叫做含多義不翻。這個名詞裡頭含的意思太多了,在我們中國名詞裡找不到適合的字眼來翻它,叫含多義不翻。這是稱的教主,在有一些經論裡頭翻作「婆伽梵」,此地翻「婆伽婆」。這個是一個意思,一樣的講法,就是古時候翻譯經的人,他們的籍貫不相同,方言不一樣,有的時候他用的字也就有出入了,我們曉得這個情形就好了。

  底下這一段,這就是處所,這個處所很特別。我們看《華嚴經》是佛在菩提場講的,《法華經》、《金剛經》佛在祗樹給孤獨園講的,都有很確實的講經的場所。這個經處所就奇怪了,你們看看「入」,這個字非常重要,關鍵的一個字。『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話說得妙極了,妙在什麼地方?妙在完全講的是一,不二法門。你看看「一切如來,是諸眾生,清淨覺地」,眾生與如來不二。我們現在入不進去,為什麼?佛與眾生是二,佛不是眾生,眾生不是佛,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個境界是生佛不二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在我們淨土裡面講,常寂光淨土,是這個境界。所以從處所裡面來看,我們能夠看得出來,佛所講的是一乘圓頓大法,所以他依的這個處所是一真法界。

  我到這兒來,有同修問我,講佛有三身,佛的法身,經上常講法身依常寂光土,我們先要懂得,什麼叫法身。有很多人對這個意思他不了解,以為法身,身,大概就是一個身。什麼法身?法身在哪裡?他搞不清楚。法是什麼?法就是萬法,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是證得了這個法身,一切法就是身。老子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就是法身。所以法身常在。縱然在太虛空,好像什麼東西都沒有,虛空在,虛空也是一法,法身常在,如如不動,是法身。(09-009-0002b音檔從這開始)這是講以法性為身,依法性土,身土不二,法性身就是法性土,法性土就是法性身,換句話說,依報和正報是一不是二,這叫清淨法身。

  第二種講報身,報身是依實報莊嚴土,我們在《華嚴》裡面講華藏世界,在淨土裡面講實報莊嚴土,這個都是講的報身。報身是以智慧為身,有始無終。法身是無始無終,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是迷失了,非常非常的可憐。這樁事情,這個境界,這個實實在在的真相,到以後經文的時候,我慢慢跟諸位來細說。諸位如果要悟入了,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了。我能說得很清楚,能不能證得,就看諸位用的什麼心。你要能夠像我所講的,這個道理,這種方法,你去用心,這一部《圓覺經》講完了,你就成佛了,這個是一點都不假。你不照這個理論,不照這個方法,那就不能怪我,我叫你用一心,你還得用二心,那這個沒有法子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亙古亙今,佔大便宜的,用一心的人。用一心的人,不但對於佛法,這現前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得大自在。這個能力不是說佛菩薩專利的,不是的,是我們的本能,每個人都一樣。用一心的人,把本能現出來了,他得到受用;用二心的人,把你的本能蓋覆住了,障礙住了,本能不能現前。所以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誰也礙不了誰,誰也幫不了誰的忙,就這麼回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也障礙不了你,所以這個問題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這個問題是非難非易,不能說難也不能說容易,會的人很容易,不會的人很難。

  第三種叫應化身,這個是依凡聖同居土。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就是示現的應身佛。這個應身或在天上,或在人間,不定在哪個地方,為人天一類根性人說法。

  我今天看看這個經裡面所講的,這是如來入法性本源,現一真無礙的境界。「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我剛才特別給諸位提醒著重這個「入」字,跟《華嚴經》末後的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完全一樣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就是《八十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入法界品」,那個法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也就是入常寂光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入」有能入、有所入,再給諸位說,有能有所的入,入得很淺,不深。能入與所入不二,是一不是二,這才真正的能入。為什麼?有能入,有所入,有入了,還有些沒入,我入了,你們都沒入,你們想想我入了沒有?我沒有入。我入了一真法界了,我看到你們個個都入了,這才真的。你們本來就住在一真法界,你自己不覺得。所以經裡面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自己不覺。他成佛了,他自己成佛了,看一切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真正成佛。我成佛了,你們這些人都還沒有成佛,還在做凡夫俗子,這個自己決定沒有成佛。為什麼?用二心,不是用一心,沒入。大家細細的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很深。

  我告訴諸位,用心去體會。我告訴你用的心是真心,無分別心。你要的分別,第六意識心,那就糟糕了。第六意識心是打妄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離譜了。所以佛法裡叫你用心,用真心,不是叫你用妄心,這個要搞清楚。絕不是我們現在用頭腦,用思惟,用想像,不是這個,這個統統是妄想,真心裡頭離心意識。你們這裡也講過唯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第六意識,把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統統離開,真心現前,叫你用這個心。你還要用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妄想,那就糟了,一塌糊塗。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了,增長邪見。你用心的人增長邪見,不用心的人增長無明。我什麼都不用心,不用心,增長無明,為什麼?心一塌糊塗。人家不用心的人是大放光明,樣樣清楚;你不用心是一塌糊塗,一樣也不曉得。所以一個增長無明,一個增長邪見。學佛的人破無明、離邪見、開智慧、放光明。所以學佛從哪裡學,從真實學起,誠心誠意待人,講真話。所以諸位要講,從哪裡做起?我告訴諸位,從不妄語做起。在社會人與人相處的時候,還打妄語,還騙人,自欺欺人,這還學什麼佛?什麼都搞不成了。我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不是做不到,你不肯做。這個事情不求人,求人難,這自己的事情,一真一切真,從這個地方起點,一直就入一真法界。

  「神」是神妙莫測,拿我們現在的話說,不是我們常識能夠想得到的,這叫神。「通」是通達,什麼障礙都沒有,三世十方一切通達。這是講「神通」。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一心就入進去了,一心就入了。諸位要曉得,念佛,念佛就是念的一心。經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一心就入。「大」就是講的法身德,大而無外,這是講我們的自體、本體,就是自己的法性。「光」是講的智慧光明圓滿,這是講的般若。「藏」是講的含藏,萬德萬能,無邊大用,這是講的解脫。「大光明」就是法身、般若、解脫,光明是般若,藏是解脫。這是什麼?這一句就是講的圓覺本體,我們自己的真我。這不是假我,真我。所以佛開頭給你講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這是我們凡情執著,破了這個我,有真我。三德祕藏是真我,法身、般若、解脫是真我,真我這裡頭有真自在。就是圓覺本體,如來藏心,一真法界,名詞雖然有種種,境界是一個,是一樁事情。

  我看還有五分鐘,把底下這四個字給諸位介紹,「三昧正受」。今天只能講到此地。什麼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就是底下這兩個字。上面兩個字是印度話,下面兩個字是中國意思,所以這四個字就是一個意思,三昧就是正受,就中國意思正受,正受就是印度話裡頭講的三昧。這一句在翻譯裡面叫梵華合一,上面是梵文,底下是中文,叫梵華合一。這個就是正常的享受,可見得我們現在的享受不正常。何以不正常?我們有苦樂憂喜捨就不正常,苦樂憂喜捨,是心意識裡頭才有。你們念《百法明門》,你看看苦樂憂喜捨(那是心所法)與心王相應,真如本性裡頭可不相應了,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你要是離心意識,五種受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的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我們平常也講,叫法喜充滿。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喜」字,不是苦樂憂喜捨的喜,你要把這個字認錯了,認為是憂喜之喜,那就糟了糕了。為什麼?憂喜之喜是心所法,這個法喜充滿是自心裡面的東西。所以是一個字,根本就不是一個意思。苦樂憂喜捨這個喜,這個概念我們能夠思惟想像得到;法喜充滿這個喜字,我們想不到。為什麼想不到?因為我們想用心意識,心意識達不到。你看到那個法喜充滿,覺得這個很樂,實際錯了,不是這個境界。必須你自己離心意識,或者你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得相似的法喜充滿,還不是真實的,有一點這個味道了,有一點這個樣子了。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法喜才現前。

  像初地菩薩,叫歡喜地。那個歡喜,我們以為很歡喜了,那我們不是個個都成了初地菩薩了嗎?你一歡喜不就是初地菩薩了嗎?不是的,我們這個歡喜是心所法裡頭的歡喜,苦樂憂喜捨的喜。人家那個初地菩薩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離心意識的歡喜,不一樣。絕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想不到,也說不出來。今天告訴你這個名詞而已,這個境界必須要你自己證得,才能夠體會。你要不入這個境界,古人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喝,給你說這個水熱,你說有熱,究竟熱到什麼程度,不曉得;告訴你水涼,究竟怎麼涼,你也不曉得。你喝了一口,自己曉得了,你也說不出。必須親自嘗到之後,說個熱,你也嘗到了,你這個時候熱的概念才跟我一樣。你沒有到這個境界,我說熱,不一樣,你怎麼個想法都不相同。所以這個法門一定要親證,親證,這是現量的受用,享受,叫三昧正受。

  受些什麼?底下經文所講的。今天時間到了,只能給諸位講到此地。

  (文末於09-009-0002b音檔位置00: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