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要節錄  (第六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06

  【十五、蜎飛蝡動,微細昆蟲,俱稟色心,同一覺源。欣生怖死,痛癢苦樂,與人無異。既同覺源,即是未來諸佛。】

  這是佛告訴我們,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動物,再小的動物,蚊蟲、螞蟻也是一個生命,也是眾生之一,牠也受輪迴果報。換句話說,三途惡報報盡之後,牠還是有機會生到人天,還是有機會繼續修行。所以在佛眼睛裡面,看這些微小的動物是平等的。從理上講,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從事上講,跟人、天也沒有兩樣,只是牠業障重,墮落到這個身,得這樣一個果報。牠們今天得這個果報,我們要曉得,我們在過去生中,不能說沒有做過螞蟻、蒼蠅、蚊蟲,我們也做過;如果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將來還要再做。這是從事上說,惡因必定感惡報。明白了,我們對於這些微細昆蟲就會愛護,就不會去傷害牠。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牠是過去生中造業。

  人道裡面造業是極重的,天道造業比我們輕,因為天道的智慧比我們高,他具足五通,觀察比我們敏銳,所以造業的機會少。畜牲道造業,就是毒蛇猛獸,牠是在飢餓的時候才侵犯其他的小動物。獅子、老虎吃飽的時候,小動物在牠面前走來走去,牠理都不理。由此可知,毒蛇猛獸的殺業(惡業)比我們人不曉得輕多少倍。所以造作罪業,實在講造善業、造惡業都是在人道,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謹慎的。

  所以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想到將來是什麼樣的果報。佛在經上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造作的時候不在乎,果報現前就害怕了。菩薩是覺悟的人,他在造因的時候就很謹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經典涉獵了許多,讀了許多,為什麼做不到?原因就是沒有見到這些事實。真正見到這個事實,自然就會小心謹慎。對待微細動物尚且如此,對一切人,對一切高等的動物,自然就更不一樣了,這是我們應該要明瞭的。請看第十六條:

  【十六、六根六識,相續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續斷,名之曰死。】

  「生死」是個名詞,是一種現象,實在說,找不到生死。所謂「生」只是緣聚,「死」只是緣散,緣聚緣散。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當時波斯匿王聽懂了,聽懂之後,非常歡喜。原來我們這個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的性在,我們的真心本性絕不隨身體生滅,也就是絕不隨外緣聚散,那是真的。這個事實知道了,理論通達了,對於一般人最恐懼的一樁事情,我們放下了,這是遠離一切苦厄,知道一切事都是「緣」。緣聚的時候也不必生歡喜心,一切都是平常心,緣散的時候也是平常心對待。不但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也不例外。這個真實不變的境界,真實不變實在講只是真性,在佛法講「明心見性」,見到性了,性不變,真心不變,本性不變。除此之外,心性所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它所現的相,是會變的。

  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會不會變?還是會變。我們講不變,這是方便說。這麼說是不是欺騙眾生?不是。譬如一般經論上講,這個世間一切萬物都在變化,虛空不變。三千年前,世尊在世時候的虛空跟我們今天這個時候的虛空,虛空哪有變!虛空是不是真的不會變?不是,它還是會變,不過它存在的時間長,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你沒有辦法觀察到它的變化。什麼時候觀察得到變化?見性的時候就觀察到了。所以虛空也是阿賴耶識的相分。《百法明門論》講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不變的,就是沒有生滅的;有為法就是有生滅的,有很顯著的生住異滅在變化,包括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有為法。無為法有六個,這不生不滅哪有那麼多?其實真正的無為就是百法最後一條「真如無為」,其他的五條可以說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但是在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你看到那個境界確實是不生不滅,就如同虛空一樣。

  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大家很關心的,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有沒有消失的一天?當然有,但是那個時間太長了,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不生不滅,它時間太長了。《無量壽經》上,佛說的,假設像目犍連的神通,一天一夜就能算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數量。假使十方眾生都成了辟支佛,能力都像目犍連一樣,共同來計算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計算他的壽命,算不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成無量,那個無量不是騙人的。

  佛又告訴我們,通常修行證果需要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說的時間就長了,要無量劫。這個「無量」是數字,是印度十大數之一。「十大數」,第一個是「阿僧祇」,第二個是「無量」,第三個是「無邊」。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這樣大的數字,證圓教的佛果。即使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在西方世界那些人的壽命當中,這個時間算不了什麼,很短暫的。他們的壽命是真正的無量,沒有法子計算。這個「無量」是可以算得出來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到西方世界那就真的得到保證,永遠不退轉,成佛的早晚就在自己精進了。自己精進,成佛會提早,早一點成佛;自己不肯精進,成佛就比較晚一點,那個差距並不很大,這是西方世界的殊勝。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什麼叫「生死」。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生死就不在乎了,不會恐怖了。這樁事情,所有一切眾生都感覺到非常恐怖。哪一個眾生不貪生怕死!所有一切動物都是這個現象,都是貪生怕死。請看第十七條:

  【十七、三業之中,心為主宰;結罪輕重,心境不同。】

  『三業』是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的言語,意的念頭。口是指言語,說話要小心謹慎,當說、不當說要有分寸。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不可以不謹慎。孔夫子教學對於言語就很重視,他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佛法戒口的四種過失。世出世間聖人對於言語都這樣的謹慎。這個『心』就是意業,就是思想、見解。三業當中,意業為主,我們一切的言語造作都是聽命於意業。因此,心裡面的思想見解純正,身、口自然就不造惡業。修行,有從身、口下手的。修身,身會影響心。也有人從修心下手,這是大乘佛法裡面,像禪宗所說的「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這是最高明的。還有身心一起修的,這在佛法裡面,我們都常常看到的,這個得的效果很快速,也很踏實。

  『結罪輕重,心境不同』。譬如殺生,殺生當然要結罪,罪的輕重要看你殺生的時候起什麼心,如果是極重的瞋恚心去殺生,罪業就很重;沒有瞋恚心,誤殺的,罪就很輕。如果是大慈悲心去殺他的,那就沒有什麼罪了。也許諸位會奇怪,慈悲心為什麼會殺他?佛經上有例子。這個眾生起了惡念,要造極重的罪業,這個罪業造了之後,將來要墮地獄,還害好多無辜的眾生。菩薩見到了,要給他說這個道理,他是決定不能接受,迷得太重。怎麼辦?只有把他殺掉,這是慈悲心殺的。殺他,他不造重業了,他不墮地獄了,等於從地獄把他救出來,這是慈悲心。他也不害很多眾生了,不造這麼多重罪了。菩薩這個殺生,這不叫犯殺戒,這叫開緣,這叫開戒。由此可知,條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都要懂得,要有智慧去區別,要有智慧去觀察,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怎麼做法,這樣才能利益眾生。

  所以,他的心、境不一樣。「境」,就是你殺生的時候,用的是什麼手段、方法。如果用的這些工具非常殘酷,這個罪業很重;手段很溫和,殺他的時候並不叫他感到很痛苦,這個罪就輕了。所以,用的什麼心,用的什麼方法、手段,從這個地方結罪,輕重差等很大。

  【十八、經云:無得焚燒山林,傷害眾生;就決湖池,堰塞派瀆,殘害水性。】

  這是佛弟子必須要牢牢記住的,如果犯了,決定得重罪,無心的,罪也很重。為什麼?傷害的眾生太多了。我們要小心謹慎的就是火燭,特別是在曠野的地方,稍稍不謹慎就會引起火燒山。燒山,這一片山林裡面,蜎飛蝡動小動物有多少!你殘害多少生命!無意的,那個罪都不得了,有意的就更重了。所以這個罪很重,一般人不注意,他認為這是無所謂的事情,他不曉得這裡面結罪這麼重。河堤,破壞河堤的機會很少,我們也不會有意去做,無意也不太可能。就是在山野,火種不小心落下去,這是很可能的。我們學佛人不抽煙是好多了,一般抽煙的人將煙蒂隨便一丟,往往引起火災,雖是無意的,也是重罪。這就是愛護一切動物。

  不但動物要愛護,植物也有生命。春生夏長,活活潑潑,它有生命,也要愛護。我們現在科學家也懂得,叫「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因此佛在《戒經》裡教比丘,「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那個草活活潑潑的,怎麼可以踏在它上面!但是有開緣,如果這地方沒有路,而且一定要通過,可以的。假如有路,你應該繞著路走,不能抄近路在草上踏著走。對於生物,你不尊重它,不愛護它,傷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清淨比丘,不踏生草」。

  從前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總要搭個小茅蓬遮蔽風雨。搭茅蓬總要砍樹,佛告訴我們,樹的高度超過一個人就有樹神。樹神是什麼?實在講就是靈鬼依附在樹上。他要找地方住,要找地方依靠,依附在樹上。樹愈大,年代愈久,他在那裡住久了,所以我們常講,成精了,精靈作怪,他就有變化了。年久了,吸取日月精華,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是大的磁場,他常常接觸,對他產生很大的變化與影響,使他有靈性,他也能變現種種身形。我們一般中國人講,樹成精了,這是靈鬼附在樹上。我們要取這顆樹,三天之前去祭祀,供養他,給他誦經、念佛、念咒。告訴他,我三天以後要取這顆樹來搭茅蓬,遮蔽風雨,請他搬家,請他到別的地方去,這是對的。如果沒有預先通知,到時候就砍伐這顆樹,鬼神有瞋恨心,你把他的房子破壞了。學佛的人懂得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所以預先通知他。

  今天世界這樣的亂,每一個人的生活這樣的苦,遭遇都很不幸,特別是人事。原因在哪裡?無量劫來與一切眾生結的怨恨太多了,今天所遇到的都是冤家對頭,怨結沒化解是真正的原因。學佛之後,多少也好一些,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所以我們每天認真用功,我們迴向,「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把功德都迴向給他們。我所修的功德,歷劫怨親大家共享,希望把這個結化開,菩提道上就少障礙。歷劫的恩怨都要化解,現在怎麼可以跟眾生結冤仇。結怨,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的。無意的言語,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言語不能不謹慎小心。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我們菩提道上就少障礙。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薩利生之大道。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慈』就是愛心。佛法為什麼不講愛,講慈?世間人的愛心是從感情裡生的,諸佛菩薩的愛心是從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樣,一個是從智慧裡流露出來的,一個是從感情裡流露出來的。情是迷,智是覺,這不一樣。『悲』就是憐憫心、同情心。看眾生有苦難,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會幫助他。所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我們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見到,諸佛的心是什麼?佛心是什麼?諸佛的心就是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諸佛歡喜,這是真實的供養。這就像我們世間做父母的,父母的心是什麼?兒女是他的心,念念都在兒女。有人照顧他的兒女,他感激不盡。比照顧他、供養他還要感激,就這個道理。我們在經論上看到,諸佛如來念念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快快成佛;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輕慢眾生,傷害眾生,就是傷諸佛的心。我們天天念佛求佛菩薩加持,天天幹的是傷害諸佛的心,他還會加持你嗎?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

  俗話常講,佛家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學佛的人要從這裡下手。但是慈悲是要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錯誤了。佛門裡也流傳一句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麼?那是感情的慈悲、方便,這就壞了。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

  我們看到古大德,你看《禪林寶訓》就知道。《禪林寶訓》是非常好的一部書。那個老師看中一個學生,希望將來能做為傳法之人,他如果選定之後,對於那個學生就非常苛刻,從來沒有好臉色給他看,處處找他的麻煩,沒有毛病也要想辦法找出毛病,在雞蛋裡挑骨頭,折磨他。這種人將來才能承受大法,才能有真正大的承擔。我們在《禪林寶訓》看到有個例子,那個老師看他不順眼,想盡方法把他趕走,見到不是打就是罵,從來不把他當人看待。但是他對這個老師非常尊敬,怎麼趕都趕不走。老師把洗腳水倒在他頭上,他還是不走,最後找碴兒把他遷單。遷單之後,他沒有法子,不能住了,師父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在窗外聽。這樣過了一個時候,老和尚要傳法,要退居,這個住持要讓位,新住持是誰?老和尚說,「把外面那個人找進來」。這才曉得,傳法傳給他的。可見得那是真的愛護。《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不能忍,那就算了。你能忍,能承受,將來如來家業就可以交給你。所以看看古人教學,跟現在人不相同。

  在近代,我們看到李老師,李老師教學,他要看中你了,對你是有打有罵,很嚴格。如果沒有看上你,對你很客氣。實在講,他的選擇決定沒有私心,他是平等的教學。選擇的標準是什麼?他老人家所教的,你真的聽了,真的去做,他知道。你在表面上聽,表面上很恭敬,離開之後完全不能照做,陽奉陰違,老師對你很客氣。為什麼?不跟你結冤仇。打你、罵你的話,心裡會生怨恨,那不可以。這種真的學生,打你罵你,學生對老師還感激,不一樣。

  所以慈悲是理性的,世間的愛是感情的,這有區別;但是表現在事相上,完全相同,一般人很不容易辨別出來。他用心不一樣!換句話說,他的方法跟目標也不相同。佛菩薩的方法決定是誘導人成就戒定慧,這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標一定是幫助你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