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德生童子章  (第四集)  1991/0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4

  請掀開經本第七頁第三行,經文的第一行:

  【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願。隨順一切眾生心性。遍一切處常現其前。教化調伏。】

  從這地方開始。在前面我們看到,德生、有德這兩位善知識教給善財童子,去參訪彌勒菩薩。到彌勒菩薩那裡去,應該問些什麼問題?上面說過十一句,今天的經文緊接著前面來的。為什麼要問這個十一句?『何以故』,為什麼要問?下面解釋裡面有兩段,第一段「所求德廣,能具說故」。菩薩心量大,所謂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說學一法門、二法門滿足,不是,他是無量法門都想要求得,誰能滿他的願?彌勒菩薩可以滿他的願,這就是第一段的大意。經文我們一句一句介紹,剛才念的這段一共是有四句,這四句是說彌勒菩薩他的德圓了。所以告訴善財說,『善男子』是叫善財的,『彼菩薩』就是指彌勒菩薩,這位大菩薩『深入一切菩薩行願』,入就已經不容易了,這個地方講的是「深入」,並不是淺入,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願,有行有願。

  第二句說『隨順一切眾生心性』,前一句是上求圓滿,這句是說下化圓滿。他能隨順一切眾生的心性,就是九法界的有情眾生,他都能隨順。像這些地方我們念,萬萬不可以念過就算了,或者是讚歎彌勒菩薩的,於我們何干?讀了之後就要學,彌勒菩薩能「隨順一切眾生心性」,我們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到很好。為什麼?與佛所說的相應,這個善根應該增長,這個法喜應該充滿。如其不然那就要改過自新,這個人我看得順眼,我隨順他;那個人我看得不順眼,我不隨順他,這就不行,這就不是菩薩行,就不算是菩薩願。讀到這些地方,看到讚彌勒,實際上教給我們要這樣去會歸自性。經對我們可以說是,字字句句都有無窮無盡的受用。

  『遍一切處常現其前,教化調伏』,這一句菩薩度眾生是不疲不厭,絕不是說心裡這麼想的,有這麼個願,事實上沒有做到,事實上也做到。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他都常在一切眾生之前,說個常在,我們現在沒看到,我們沒有看到,自己有業障障住,絕不是菩薩不現前。如果你業障要是去了、消除了,你就看到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常現在前,這是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不管你是見到、是見不到,前面講菩薩有顯加、有冥加,上一次講過,在此地就不必多說了。好像是在《了凡四訓》裡面說到,有明顯的加持,有冥冥之中暗地裡加持;換句話說,佛菩薩從來不捨棄一個人。下面有九句是說他的位滿,這是講菩薩的地位到了圓滿,等覺、後補佛的地位,再往上去就成佛;換句話,在菩薩位他是到了極處,底下有九句讚歎的話,這個不能一句一句的細解釋,細解釋耽誤很長的時間。

  【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翻譯中國意思是到彼岸,說得更淺顯一點,就是無論是哪種學問、哪種技能,他都學到了頂處,所以都圓滿,都畢業了,這就叫「波羅蜜」。

  【已住一切菩薩地。已證一切菩薩忍。】

  將來諸位要讀到《仁王經》裡面,講這個「忍」講得非常的多。『菩薩忍』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無生法忍」。

  【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

  『具足』是沒有欠缺的,就是授作佛之記。

  【已遊一切菩薩境。】

  『境』是境界,一切菩薩的境界他都通達。

  【已入菩薩解脫門。】

  『解脫』,我們在前面五十三參裡面,會會都看到菩薩的「解脫」,到彌勒這也是圓滿了,一切菩薩解脫他都證得。

  【已得一切佛神力。】

  這就是佛的十種力,我們講堂過去講過好幾遍。

  【已蒙十方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

  這就是蒙佛灌頂,也是給他加持,證明他不久將要作佛的意思。這九句都是讚歎菩薩地位的圓滿。下面一段經文,這是說他圓滿,於別人有什麼好處?如果他所修證的圓滿,要對於別人沒有好處,諸位想想,讚歎又有什麼意思?他既然能對善財有利益;換句話說,對我們大眾每個人都有殊勝的利益。我們讀底下經文有十句:

  【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

  諸位同修要知道,人人皆有『善根』,不但說人人都有「善根」,佛在大經裡面講,一闡提也有善根。他要沒有善根怎麼能作佛?一闡提是印度話,翻譯我們中國的意思,已經斷了善根的人。那個斷了是佛責備的意思,並不是真斷了;換句話說,太頑劣了,一點善法都不能接受。而是他的機緣沒有成熟,罪障太重了,善根哪會真正斷!既然罪障深重,當然他要受惡報,報要是受盡了,善根還是能夠現前,不過在現在我們是看不出他的善根現前。由此可知,我們在現前能夠聞到佛法,能夠信仰佛法,能夠依照佛法去修行,諸位想想,這個善根就很不淺。《金剛經》裡面說,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在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種下的善根,要不然在現前這末法時期,你怎麼肯接受佛法?你坐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半鐘點老實在這聽經不簡單;一般人在這坐坐不住,坐了十分鐘他就很難過。彌勒菩薩能夠『潤澤』我們的善根,所以對善財講,就是對我們說的。

  【能增長汝菩提心。】

  『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覺心,覺悟之心,覺而不迷,一切境界裡面不迷惑,這就叫「菩提心」。換句話說,一切境界裡面都不動感情,那就是菩提心。動了感情就是凡夫心,不動感情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學佛學個什麼?學個如如不動,這樣才能上求下化。

  【能堅固汝廣大志。】

  學佛的人志在成佛,志在普度眾生,他能夠『堅固』我們的志願。

  【能發起汝一切善。】

  有他神力加持,能夠叫我們一切善法之心油然而生。

  【能增長汝菩薩根。】

  『菩薩根』都是講的大乘無漏的三根。

  【能示教汝無礙法。】

  『無礙法』就是無障礙法,《華嚴經》講的四種無礙。

  【能令汝入普賢地。】

  諸位在前面曾經聽過,非普賢行不能見性,非普賢行不能成佛,所以你要想明心見性,要想成佛作祖,必須要『入普賢地』。

  【能令汝住菩薩願。】

  『菩薩願』就是說的四弘誓願。

  【能令汝行普賢行。能為汝說一切菩薩無量行願所成功德。】

  這句這是說能利益善財的,這是總說。

  【令汝顯示普賢菩薩自在法門。】

  我們讀了這十句,可見得善知識是要與我們有緣,如果沒有緣,我們要求感應也不容易。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的後補佛,諸位想想看,這個緣分多深,太深了。所以五十三參到了圓滿的時候,他不舉他方的後補佛,正是在舉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為什麼?這部經是跟我們娑婆世界講的。換句話說,每位菩薩、每位善友都與我們有很深的緣分,如果沒有緣,絕不在《華嚴經》裡面說,只要我們自己依教奉行,必然感應道交。

  再看底下經文,這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我們要有能求的心願,這才能有感應道交。菩薩絕無問題,問題就是在我們自己。所以第二段非常重要,科題裡面說「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能求大心是我們修學的人,我們是能求之人,我們要具足能求之大心,必須要這樣才行。法應爾故,自自然然是這樣;換句話說,不這樣就不如法。一定要像這個經上所講的,這四個字,如果你要是把它粗枝大葉的看過去,你就不得受用,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法應爾故,法是講我們求的方法,求學方法應當就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統沒有一個例外,我們要想做一個例外那行嗎?辦不到。諸位要想成就,你看看底下這段開示多麼重要,照這個去做絕對有感應,絕對成功;不能照這個去做,那沒辦法,這個話說得這麼肯定。這個裡頭有兩段,第一段是「誡勸求法」,第二段是「誡勸事友」,可以說這一會裡面,最重要的兩段開示。請看經文:

  【善男子。汝今不應修一善根。照一法門。發一大願。受一記別。住於一忍。生究竟想。】

  這是首先告誡我們,不應該只修一個『善根』,只學一個『法門』,只發一個『大願』,這樣的心太劣、太小了,與普賢行決定不相應。你要認為發這一個願、修一個行門,我這就很圓滿、很究竟了,不行。說到這裡也許問題來了,現在不是教我們學佛的人一門深入嗎?老師教我們學東西,只教我們學一樣,不准我們學兩樣。那此地,德生、有德是等覺菩薩告誡我們不能學一樣,我們到底是聽等覺菩薩的,還是聽老師的?諸位要曉得,老師教你學一樣,教你修一法門,是指你現在的程度,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只修一個,一個修好了再修一個,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你生生世世永遠只修這一個法門,那就錯了,老師要這麼說法錯了。如果老師說你這一生一世你就修這一個法門,行,為什麼?來生來世可以修別的法門,沒有叫你生生世世修一個法門。諸位要記住這點,曉得善知識說話並沒有牴觸,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學經也是如此,那個一等伶俐漢,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可以同時學個十部、二十部,人家是一聞千悟,有這個本事,行。沒有這個本事那只好一部一部來,一部學完再學第二部,懂這個方法。

  說老實話,現在一般佛學院的,用的方法就是德生、有德所講的,十幾門、二十門功課同時學,運用這個方法。我學人當年學佛法的老師,不是這個方法,一門,學一部經。你學兩部經,老師就要罵人:你不夠程度,你要學兩部我不教了。不教了,沒有法子,好,只好學一部,一部學會了再教你學第二部。最初有點不服氣,到以後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老師真正成就我。我那個時候跟老師學經是在家居士身分,沒有出家,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一個月學一部經。這部經學到什麼樣程度才算及格?學了能上台講,我那個時候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部部都能講,所以一出家了我就教佛學院,在佛學院當老師。佛學院當老師,一年兩個學期,三年畢業六個學期,我一年教他們一部經,我教三年還不到一半。所以我覺得那個教法是正確的,是對的。佛學院同時十幾門東西很難收效果,這是我們求學的經驗。諸位要曉得,此地那是對於真正大根性,我們現在程度不夠,要一樣一樣的來學,幾時到了開悟,然後再像菩薩告誡我們的,「無量法門誓願學」,要認真的去學習。

  【不應以限量心。行於最勝諸波羅蜜。】

  『限量心』就是有限、有量的;換句話說,發心要發無限量的心。

  【不應以限量心。住於菩薩圓滿十地。】

  下面幾句都是講不應該『以限量心』,一有限量就有礙了,就不能圓融,唯有無限量才能到圓融自在。

  【不應以限量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

  『嚴』是莊嚴,『淨』是清淨。

  【不應以限量心。承事供養諸善知識。】

  對於『善知識』、對於老師的『供養』,也不能『以限量心』,也是以無限量的心,發這樣的心來「供養」。底下就有一番徵釋,有一番解釋。

  【何以故。】

  向下這個解釋經文相當之長,一共有十段。每個一段前面都有個圓圈,那個圓圈就是一段段落,十段。十段裡面前面兩段是講修學的宗旨,從第三段以下是講修學的態度。文長,我們講座時間有限,沒有辦法細說,這個也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沒有法子細說,等將來有因緣我們再詳細的講。所以在此地只能夠說是消消文,諸位要曉得,這章裡面修學的宗旨、修學的態度,是我們學佛的人成敗關鍵之所在。有心人應當把這段經文背熟,熟記在心頭,常常回光返照,這樣必然能得大利益。請看經文: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

  你看這個話跟前面講的呼應,這是應,反過來,我們『應種無量諸善根』。

  【應集無量助道具。】

  凡是幫助我們道業的,道業給諸位說,就是「自淨其意」。換句話說,佛法千經萬論離不開三大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凡是對這個三大綱領有幫助的,都叫做『助道具』,我們都要運用,要能夠善於運用,幫我們斷惡,幫我們修善,幫我們自淨其意。

  【應修無量菩提因。】

  『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國意思是覺,覺悟之因。

  【應學無量巧迴向。】

  巧是講善巧,方便善巧迴向,怎麼樣才叫方便善巧迴向?諸位要懂這一句,必須要讀前面大經「十迴向品」,你念念「十迴向品」,你才懂得什麼叫『無量巧迴向』。在此地要講,細講就是十迴向一品,那一品經太長,可以說在《華嚴經》裡面是最長的一品,比十地還長。這上面講的上求菩提因。底下這段是講下化眾生。

  【應化無量眾生界。】

  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有這樣的行持,『無量眾生界』,不要分界限,他是眾生就得要度他,度不了也要跟他結法緣,也要給他下種子。

  【應照無量眾生心。】

  這是講我們自己有清淨心,照眾生的心。

  【應知無量眾生根。】

  『知』是了知,一切明瞭,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都要明瞭,明瞭你自己心才清淨,自己心才不染。尤其在閻浮提,《地藏經》裡面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地藏菩薩在閻浮提教化眾生,這些眾生對他不客氣,或者是侮辱他、毀謗他,他不生氣。為什麼?他曉得,他明瞭,知道眾生的根器,知怪就不怪,不知道你就見怪了,你就生氣,知道就不見怪,不會生氣了。應當要知『眾生根』。從前這些老師你要是現在請他到學校來教書,他一看到那些學生,他都不教了。為什麼?太沒有禮貌。尊師重道,學生對老師不尊重,他還教你?不教了。現在老師對現在學生看慣了,都沒有禮貌,如果一個學生對你特別有禮貌,你還覺得奇怪,這個學生很特別,他怎麼會懂得有禮貌?還覺得奇怪。可見得是一個時代是一個時代,一個處所是一個處所,一切眾生的根性都要搞得清清楚楚,而後你教化眾生你自己心地才清涼自在。

  【應識無量眾生解。】

  『解』就是見解,眾生的邪知邪見是無量無邊都知道。

  【應覺悟無量眾生。】

  你看前面所講的四句都是屬於觀機,能觀機這個教化才能契機契理。底下的話的意思,你應該要『覺悟無量眾生』,這一句總說。

  【應拔無量苦毒箭。】

  眾生苦惱無邊,你要有善巧方便來解救他的痛苦。

  【應涸無量愛欲海。】

  『涸』是枯乾,一切眾生貪愛之心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你要把他的貪心漸漸消除。

  【應破無量無明闇。】

  『無明』是愚痴,不但是真妄是非不能辨別,就是利害當前他也不認識,哪於自己有利、哪於自己有害都不知道,這可憐到極處。這個都叫做迷惑,叫做「無明」,菩薩應當有心有願破除它。

  【應摧無量我慢山。】

  一切眾生沒有不貢高我慢,這個話千萬不要說:我沒有貢高我慢。你正是貢高我慢,為什麼?有我見就有貢高我慢。你們念念唯識就曉得,第七識是怎麼產生的?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面那個「慢」就是一條。幾時轉識成智了你才沒有我慢,換句話說,你沒有轉識成智,沒有明心見性,你就有我慢。不過我慢隨著眾生修學程度而不同,程度愈高的,這個我慢的煩惱就愈少;程度愈差的,貢高我慢就增長就愈大,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了。俗話常說,所謂是沒有學問的人還沒有傲慢心,非常謙虛,自卑感很嚴重。學問一增長傲慢習氣也就隨之增加了,諸位想想他是不是長學問?決定沒有。古人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這個看到學問,如果說學問愈大,貢高我慢也愈大,那正是背道而馳,顯得他沒有學問。我們千萬不要被世間人欺騙,只要他有貢高我慢,他沒有學問,他沒有行持,諸位記住這點。你看看哪個佛菩薩不是謙虛到極處?哪有貢高我慢的佛菩薩?哪有自己以為了不起,不可一世的佛菩薩?沒有,找不到。貢高我慢不過就是叫那些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看出你一文不值,煩惱、習氣、業障這樣重,只叫人家生憐憫心而已,可憐墮落了。我們回過頭來看:

  【應斷無量煩惱。應淨無量業習。應滅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

  這個好懂,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這一切的因緣。講『雜染』,內就是我們的業習種子,這是因,外面五欲六塵是緣。不覺,必然就染污了,覺悟就不會染。「應發無量清淨心,應拔無量苦毒箭」,這說過了,「應涸無量愛欲海,應破無量無明闇,應摧無量我慢山」:

  【應解無量生死縛。】

  這個『生死』是無量,就是指我們生生世世,從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沒有法子計算,我們為生死所繫縛。

  【應度無量諸有流。】

  『有』是指三界二十五有,我們通常講三有、二十五有,「有」就是有了業因。有了業因,迷染得要受果報。『應度』,「度」是講度過去,換句話說,把三界之內生死的因緣必須要捨離掉,而後這才能夠超越三界,出生死苦海。

  【應竭無量受生海。】

  『受生』是指三界六道裡面捨身受身。

  【應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

  『五欲』是指的財色名食睡,菩薩必須有這樣的心,自己離開「五欲」,也得以善巧方便勸勉別人都離開五欲。

  【應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

  為什麼叫『牢獄』?「牢獄」是苦地,佛在大經裡面講「三界統苦」。我們過去在《十四講》裡面說過,欲界三種苦都有,苦苦裡面講的是八苦,另外兩種就是壞苦、行苦。到了色界雖然沒有苦苦,可是還有壞苦、行苦;縱然到無色界,依然有行苦。因此佛給我們下個結論,三界統苦。不要以為你到了二十八層天就得很自在了,並不自在。這是把三界比作牢獄的意思。

  【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

  這段是說修學態度裡面最基本的,清涼大師他註得簡單,在這個裡面只提出這段的大意,「斷障出離行」。我們的講堂也講過不少次,我們要想成就,不要說別的,就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講易行道,方便法門,我們首先要除障、要脫俗、要離欲。不能把這三點做到,我們功夫怎麼會得力?這個地方的十五句,就是說的三個意思。除障,十大願王裡「懺除業障」。脫俗,世俗之心不可有,這叫脫俗。離欲,七情五欲要離開,萬不可以貪戀,縱然一時離不掉,也要一天比一天淡薄,這才叫修道,然後我們念佛句句佛號才得力。諸位想想,現在是個什麼年頭?核子炸彈是滿天飛,都掛在空中,什麼時候掉下來、掉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換句話說,今日之世朝不保夕。

  真正是像印光祖師跟我們說,修道之人要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把「死」字貼在額頭,常常要覺悟我就要死了,想到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再貪戀?再貪戀就不能了生死,死到臨頭什麼都不要了,抱住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才有力量,這個往生才有把握。有什麼好貪戀?我在街頭上走一走,搖搖頭,人生沒有意思,為什麼?一個一個去忙得,為誰辛苦為誰忙,自己也莫名其妙,稀里糊塗的可憐,實在是可憐。從五、六歲背著書包上學校,一天到晚忙到老死為止,老而不閒,老年的時候應該休息休息,不行,老的時候沒有事情做難過,很難過。給諸位說,人生最幸福的是悠閒自在,應當要覺悟,所以要脫俗、要離欲,這是根本法門。下頭不能這麼說了,我們念一段說個大意就行了。

  【應銷無量貪欲行。】

  『銷』是消除,無量無邊的『貪欲』,這種行為,此處『行』是行為應當要消除。

  【應滅無量瞋恚行。】

  發脾氣,表現在面孔上的叫『瞋』,沒有表在面孔,心裡不舒服叫『恚』,這都是講的瞋恨,恨在心裡叫「恚」,恨在表面上叫「瞋」,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前面三句講的貪瞋痴,三毒煩惱必須要消滅。

  【應摧無量愚痴行。】

  這三句一看就曉得講貪瞋痴,必須要斷的,煩惱當中的根本煩惱。

  【應破無量魔羂網。】

  這個『魔』在《八大人覺經》裡頭講過,《八大人覺經》裡講四種、四大類,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如果要照《楞嚴經》裡面講,那就講了很詳細,五十種類的陰魔。五十種類,諸位要記住,類,並不就是五十個,五十個那太簡單,很好應付,那是五十類,哪一類都是無量無邊。所以此處用『網』來形容,破「魔羂網」的人相當不容易,魔王厲害。自己要覺悟,你只要能斷貪瞋痴,魔就無可奈何;你內裡面有貪瞋痴的心,只要有那麼一念之心,必然在魔的掌握之下,跳不出魔掌。

  【應捨無量魔事業。】

  在此處既然說了「魔羂網」、『魔事業』,我們簡簡單單把這個魔下個定義,凡是障礙你清淨心的統叫魔。我心地很清淨、很光明,他妨礙我,這就是魔,不論是善、不論是惡,動了心就是魔。稱心如意,心裡歡喜著魔了,歡喜魔;冤家對頭看了心裡難過,煩惱魔,都落到魔的手裡。不能細講、細說,諸位都看在眼睛去了。

  【應淨菩薩無量心樂欲。】

  『樂』是愛好的意思,『欲』是欲望,菩薩的欲望、菩薩的愛好,跟我們不一樣,菩薩的愛好、菩薩的欲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清淨自在。菩薩的願望,我們應當要學。

  【應長菩薩無量巧方便。】

  善巧方便,『長』是增長。

  【應生菩薩無量增上根。】

  菩薩的善根天天增上。

  【應起菩薩無量決定解。】

  『決定解』就是勝解,殊勝的理解,裡面沒有疑惑,沒有猶豫。

  【應悟菩薩無量平等體。】

  這就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分證的『平等體』。

  【應淨菩薩無量勝功德。】

  殊勝之功德。

  【應治菩薩無量諸行海。】

  『治』當作經營,當作營治之意,菩薩六度萬行天天要修。

  【應滿菩薩無量清淨行。】

  『清淨行』,就是《金剛經》給我們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修六度萬行就叫「清淨行」。

  【應現菩薩無量世間行。】

  不現『世間行』,不能度世間凡夫眾生,這一條在四攝法裡面屬於同事行。

  【應順菩薩無量方便行。】

  以上這十五句都是說的清淨自根欲行,都是對自己講。再看底下一段,下面有九句是說的「攝法治惑行」,對治迷惑。

  【應分別無量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

  【應深入無量法門。】

  前面是講分別,著重在解上。這一句,『深入』著重在證上;換句話說,行與解相應了這才能入。

  【應清淨無量法門。應生無量法光明。應作無量法照耀。應照無量品類根。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眾生疾。】

  前面是攝法,我們自己要學,求解、求證,行解相應證入之後要發心度眾生,把眾生那些迷惑煩惱的毛病一樁一樁的來對治,這就是解救眾生,普度眾生。再看向下經文:

  【應辦無量甘露供。】

  『辦』是營辦,『甘露供』在此地是舉這個例子,最好的供養。

  【應往無量佛國土。】

  你看看辦這些好的供養幹什麼?『往無量佛國土』。

  【應供養無量諸如來。】

  這是講的辦供養,這是供養。我們要問,什麼樣才是最好的供養?給諸位說,這個世間再稀奇的、珍貴的寶物、飲食,佛菩薩一概不要。最好的供養是清淨心,自淨其意,這就叫甘露供。你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就是拿一撮的泥土,一片花葉、一片樹葉你去供養,都叫甘露供,諸佛沒有不歡喜。心地不清淨,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佛看了都討厭,污穢不清淨。這個地方特別要註明,如果要發生誤會,那就會錯解經義,錯解經義你的修學就不如法。你一看到「應辦無量甘露供」,好,自己沒有錢,在外頭去借高利貸,惹了一身的麻煩,那根本就不如法了。佛門當中有不少錯解了這個意思,還有看到寺廟裡頭大殿門口擺個「賽錢箱」,比賽,沒有怎麼辦?沒有,不得不賣東西,甚至於借高利貸,再不好就是偷盜、搶劫。為什麼?要來比賽來供養佛,這都是錯解經義而造了業障,不要以為這個佛菩薩歡喜,那個魔王才歡喜,佛菩薩才不歡喜。佛菩薩只要你心地清淨,一文錢就能夠抵得過三千大千世界恆沙七寶,這是一點都不假,清淨心第一。首先是講供佛,其次:

  【應入無量菩薩會。】

  這就道場,菩薩海會。

  【應受無量如來教。】

  供養佛必然要接受佛的法供養,我們對佛財供養,佛對我們一定是法供養。沒有說是接受人供養而不為人說法的,沒有這個道理,應該接受『無量如來教』。這樁事情諸位要讀讀《彌陀經》,就很有味道了,《彌陀經》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就福報很大,每天早晨出去遊覽一圈就是供養十萬億佛,不要說多,一尊佛給他說一句話,他一天的早晨轉回來十萬億句佛法,這是法喜充滿。所以諸位要讀到這個經要發心,快快往生,那個多自在。何必在娑婆世界受窩囊氣,這才叫真聰明。再看底下:

  【應忍無量眾生惱。】

  這修忍辱波羅蜜,一切眾生無緣無故的惱害,菩薩要忍受,不但不可以有報復的心,連心裡生一念瞋恚之心都不可以有。所以必須要通達佛法,把這一切逆境要化解,這叫學問,這叫做功夫。

  【應令無量眾生離惡趣。】

  『惡趣』是三惡道。

  【應與無量眾生勝安樂。】

  『勝』是講殊勝,殊勝多半是講清淨的意思,要得清淨的『安樂』。「安樂」裡頭不能動感情,動了感情這個安樂就不安不樂。感情裡面的安樂就當危險,離開感情那個安樂就是真正的安樂。

  【應以四攝攝無量眾生。】

  『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這四種方法去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段就是「供佛攝生」。下面第八段,第八段就是講「悲願深廣」,這個十段境界一層比一層殊勝,也比一層擴大。

  【應入無量總持門。】

  『總持』是總一切義,持一切法,「總持」就是諸法的綱領,拿著綱領了,就把一切法都可以包含在其中。也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總持門,要在佛法裡面講,可以說一句阿彌陀佛,確實是無量無邊無盡的總持門。

  【應生無量大願門。應修無量慈悲力。應求無量諸佛法。應起無量思惟力。應起無量神通事。應淨無量智光明。應往無量眾生趣。應受無量諸有生。應現無量差別身。應受無量諸苦惱。應順無量凡夫法。應知無量眾生苦。應說無量諸佛法。應捨無量內外財。應施無量福田境。應護無量諸善根。應近無量善知識。應調無量自種族。應修無量佛法。應說無量佛法。應讚無量持戒。應覺無量破戒。應迴向無量善巧法。應了知無量夢幻法。應令無量眾生住清淨戒。應與無量眾生金剛定。應令無量眾生捨有見。應令無量眾生速離三界。應令無量眾生觀無我。應令無量眾生悟三乘。】

  到這個地方一共有三十一句,這三十一句是講「悲願深廣」。剛才說了,我們因為時間不能夠一句一句給諸位解釋。先頭說過,這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關鍵所在,經文可以說簡要到極處,簡單、明瞭、扼要,一句是一樁事情,這個三十一句就是三十一樁事情,三十一樁都是綱領,句句都要學習,要認真要老實的修學,菩薩沒有不具足悲願,我們悲願如何生起?如何增長?在此地句句就是教給我們的方法。所謂是聞思修三慧,當聞的時候這是心起,一聞心有了悟,悲願自然就生起了。但是你要是離開講堂,再不溫習,這個耳朵進去那就出去了,你這個悲願不過是一剎那幾秒鐘而已,過去忘掉了。所以必須要讀誦,天天去念,天天念幹什麼?就是把我們自己悲願之心喚起來,天天念,久而久之你看自然它就現前,這樣這才有根,才能發生力量,而後這個悲願可以自度,可以度他,可以成就菩薩道業,可以圓滿無上菩提。話只能說到此地。底下一段有三十四句,是說「證入圓滿行」。

  【應入無量差別心。】

  『無量』,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都是『差別心』,什麼時候沒有差別?必須要成佛。等覺菩薩與等覺菩薩還有差別,唯有成佛了才沒有差別,為什麼?成佛無明斷盡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甲等覺菩薩那一品,跟乙等覺菩薩那一品未必相同,所以他們的心有差別,他們的相還是有差別。唯有佛佛道同,為什麼?到了佛無明斷盡,彼此都斷盡,所以現出來同一個相、同一個心,這才叫無差別境界。這是講入「無量差別心」。這是大經所謂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曉得差別是從無差別裡建立的。這個理要明白了,差別與無差別是一體,體上講是一個,作用上講不同。

  【應思菩薩大境界。應住菩薩大宮殿。】

  這在《華嚴經》過去都曾經講過。

  【應觀菩薩甚深法。應知菩薩難知境。應行菩薩難行行。應嚴菩薩尊重德。】

  這個『嚴』是莊嚴,莊嚴『菩薩尊重德』。

  【應踐菩薩難入位。應知菩薩種種行。應現菩薩普遍神力。應受菩薩平等法雲。應廣菩薩無邊行網。應滿菩薩無邊諸度。應授菩薩無量記別。應入菩薩無量忍門。應具菩薩無量智通。】

  這是兩樁事情,智慧與神通,有智必通。

  【應入菩薩無量諸因緣。應示菩薩無量難解法。應顯菩薩無量所作業。應斷菩薩無量三毒苦。應盡菩薩無量惑根本。應淨無量菩薩地。應說無量諸法門。應淨無量諸佛剎。應擐無量菩薩甲冑。應承事無量如來。應發不思議菩薩願。應修不思議菩薩行。應受不思議菩薩教。應知不思議菩薩順煩惱行。應知不思議菩薩離煩惱行。應淨不思議菩薩有為過。應知不思議菩薩稱讚涅槃甚深利益。】

  這三十四句是講「證入圓滿」,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做一句總結。這章在五十三參裡面,在菩薩地位上來講可以說是末後一章,前面介紹的時候跟諸位講過,《四十華嚴》末會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清涼大師將經文分作五大段,也就是五大科。在第一大科裡面有四十一位善知識,諸位要記住,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前面有四十一位,四十一位代表四十個地位,裡頭有兩個人同一位,說的「寄位修行相」,說四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算是一大科。第二科摩耶夫人,底下有十會,十一位知識,十一個人。這個十會是等覺菩薩,諸位想想看,對於等覺這個境界說得特別詳細,因為等覺境界非常的深廣,有十會十一位善友來表法。德生跟有德他們兩個是同一會,在哪一會?在最末一會。

  既然最末一會,此地跟我們講的開示證入圓滿行,就是把前面所講的五十一會,五十三參裡頭這個地方是第五十一,在此地做一個總結,諸位要懂這個句子裡面所說的意思,你把前面五十會都看過了,在此地不要講也行,結論。所以此地都說菩薩無量,都用這個無量這兩個字,這個無量就是前面所說總結,可以說是句句字字都有來處,不是誇大的說法,不是憑空的說法,不是假設的說法,字字都踏實。與前面經文彼此互相照應這樣才顯示出圓滿,到這個地方行成圓滿。有幾句比較上難懂一點,但是到後面會知道,所以不必講了。我們再把底下這一段讀下去,這一大段。下面這個第十段「上入佛境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應知不思議如來功德。】

  這句是總說,下面一共有十七句別說,都是講如來不思議功德的。

  【如是不思議如來讚歎。不思議如來名稱。】

  『名稱』就是通常講佛的十號,這是總相上說。別相上說,佛號無量無邊,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萬佛名經》,都是說佛的名稱,句句都不思議。

  【不思議涅槃名稱。不思議種種世法。不思議除滅世法。不思議妙行。不思議語言。不思議雜煩惱行。不思議滅煩惱行。不思議妙行金剛句。不思議語言金剛句。不思議雜煩惱金剛句。不思議滅煩惱金剛句。不思議妙行祕密句。不思議語言祕密句。不思議雜煩惱祕密句。不思議滅煩惱祕密句。如是一切悉應修學。】

  這幾句可惜時間不夠,實在講裡面趣味無窮,你要懂得這幾句的意思,你才相信佛的善巧方便真正不可思議,佛的言語,順說也好、逆說也好,隨真如說也好、隨實相說也好,隨世法說也好、隨煩惱說也好,無一不是利益眾生,無一不是覺悟眾生,這是要我們學習的。這個學習比那個四攝法裡頭的同事行還要難,我們現在曉得,曉得對佛就更尊敬,對佛的言語決定不懷疑,對佛的功德才有真正敬仰之心。不會懷疑佛在這個地方這麼說,在那個地方又那麼說,佛這麼說,我同意;那麼說,我也不贊成。換句話說,自己好像比佛還高一層。末後還有四行,再念下去,這是總結接著前頭。

  【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了法平等故。】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應普化一切眾生界。善巧調伏故。】

  一切眾生要普遍平等的教化,以你自己善巧方便來調伏一切眾生。

  【應普入一切無邊劫。願力廣大故。應普生一切諸有趣。示現受生故。】

  要度什麼眾生就要現什麼樣的身,哪一道都得要去。

  【應普知一切三世智。隨順覺悟故。應普行一切諸佛法。究竟體同故。】

  無量無邊的法門,從體上講是無二無別的。

  【應普淨一切諸佛剎。平等莊嚴故。應普滿一切菩薩願。圓滿一體故。應普供一切諸如來。勝願現前故。應普同一切菩薩願。一性平等故。應普事一切善知識志求種種諸菩薩行。為令彼心生歡喜故。】

  到這個地方這一大段圓滿了,這一大段裡面教給我們求法,應當要具足這樣的宗旨,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悲願你才能夠求得到。我們有求法之心,跟這一段對照比較比較看怎麼樣,不一樣當然不能感應道交。你要果然跟這個一樣,你就與十方諸佛菩薩同一感應。向下一段再教你怎麼樣事奉善知識;換句話,就是如何對待老師,如何對待同學、道友。這是兩樁大事,不能夠事奉善知識,就是不懂得尊師重道,不懂得求法,必然是盲修瞎練,受些冤枉得不到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