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三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03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第六面。請看經文:

  【時吉祥雲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復能請問行菩薩行,難中之難。】

  經文從這個地方起,是善友讚歎,與傳授法門。這是應善財的啟請,在傳法之前,一定對他讚歎。這個讚歎,實在講也是勉勵,勉勵我們大家,也是囑咐他要自己珍重。因為發心太難,尤其是發心之後,又肯好學,這是兩種難,他都能夠具足,這才能稱說這是佛門的法器,就是有能力、有條件,接受善知識的傳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前面說過很多了,雖然講的很多,這一句話在這一部經裡面,重覆了幾百次。五十三參每一參,我們都可以看到兩、三次,可見得這一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

  世尊在此地,不斷的給我們提示,這個心實實在在難發。雖然是發了,可是轉眼之間,就又忘失掉了,隨發隨忘,所謂是「露水道心」,不足成為法器。也就是說,沒有能力,沒有條件,接受如來的大法,這是事實。如果真正發道心的人,他的身心境界,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發心,我們的心態沒有轉變過來,真正發心,就轉變過來了。為什麼說他有那麼大的轉變?因為凡夫跟聖人,差別就是在這個念頭。念頭轉了,相貌就轉。念頭轉了,體質就轉,同時境界也轉了,這是一定的道理。佛在經論裡面,常常跟我們講:「境隨心轉」。我們的容貌、體質都是屬於境,能發菩提心,就不是凡夫了。

  我們在經上看到,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發菩提心;權教菩薩也沒有能發菩提心。可是諸位要了解一樁事情,念佛的人如果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你看《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往生的條件都是相同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輩是這個條件,中輩、下輩還是這個條件。我們不能夠大意。那麼,什麼叫做菩提心?這要說起來就難了,說都很難說的清楚,要把它聽懂了,聽明白了,當然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那麼為什麼許多不明教理的人,念阿彌陀佛他也能往生?像倓虛法師跟我們說的,諦老早年一個徒弟,鍋漏匠出身的,一個字也不認識。念佛念了三、四年,站著往生。他住在鄉下一個小廟。有人通知諦老,說:「你的徒弟站著往生了」,他老人家第二天坐船,從金山坐船到溫州也兩、三天。他那個徒弟居然站了兩、三天,等師父來替他辦後事。我們要問,他有沒有發菩提心呢?他發了,不發菩提心,怎麼能往生!你要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可是他那個心真正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他覺悟了什麼?覺悟人間苦。他在生前是個很苦惱的人,生活非常艱難,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一心一意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菩提心。

  我們行嗎?我們牽三掛四的事情多的是。所以我們的心不是菩提心,他那個心真正是菩提心。他是清淨心,我們這個世間所有的污染,他都沒有了。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講解,就是告訴他,你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不要夾雜,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他這三個條件做到了。這個不間斷是他念累了休息,那個不算,那個不算間斷,他休息。一醒過來了,阿彌陀佛就又接著了,這就是不間斷。不是叫你日夜不休息,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到的。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所以他真正做到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

  一句佛號念到底,時間並不很長,三、四年就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這樣的人很希有,那就是發心難!發心之後,又肯真幹,那個鍋漏匠天天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那就是行菩薩行,難中之難。他門都不出,就跟一般人講閉關一樣,他倒不是真正閉關,我們一般人講方便關。反正他不出大門,一個人住一個破廟,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他就成功。他的成就,絕不在五十三參這些善知識、法身大士之下。真的,一個下下人如教修行,三、四年的時間,就變成上上人!我們如果從這裡覺悟,從這個地方明白了,那你也算是發菩提心,你真正覺悟了!所以覺悟難。

  覺悟之後,一定放下。如果你:「我覺悟了,我發心了,還有牽掛放不下。」說實在話,你是自己騙自己,你沒有覺悟。為什麼呢?覺悟一定放下,還有一絲毫沒放下,就說明你沒覺悟,這個要緊。所以覺悟的相狀,覺悟的樣子要明瞭,自己仔細去檢點檢點,省察省察,是不是真的覺悟了。悟後起修,悟了之後要行,所以再『請問行菩薩行』,這個難!

  這個小註裡面有三句話,說明吉祥雲比丘為什麼讚歎善財?他的用意是叫他自己『寶固』,就是自己要珍惜、珍重,要堅定自己的信願。

  【欣聞勝法。】

  向善友請教,歡喜聽聞,殊勝的修學法門。所以在這一段文,這是前半段,顯示兩種難他都具足了,他都克服了。在一般人講,這兩種難障礙他開悟,障礙他修行。我們今天為什麼聞法、看經不能開悟,修行功夫不能得力?就是因為這兩難沒有克服。如果兩難都克服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我們聽經會開悟,功夫會得力。下面經文有十句,

  【文有十句】

  這十句是講:「行菩薩行難」。行菩薩行難,不是單單說個難就了了。「難」句太多太多了,這十句還是歸納,把種種之難,把它分類、歸納,歸納成十大類,十句就是十大類。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所謂勤求菩薩道。勤求菩薩境界。勤求菩薩廣博淨行。勤求菩薩出現神變。勤求菩薩示現廣大諸解脫門。勤求菩薩示現世間種種作業。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勤求菩薩示現入出生死涅槃。勤求菩薩於為無為心無所著。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善友給善財說出,菩薩行的十種難。這是吉祥雲比丘傳授他的法門。第一句是總說,後面九句是別說。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文念了之後,我們看註解。他的註解很清楚,一句一句的來說明。

  【後所謂下】

  『所謂』是經文,『所謂勤求菩薩道』,這以下的一段。

  【別牒前問】

  善財所請教的這些問題,提出來之後,回答他的人,在一般習慣,我們一定把他的問題重覆一遍,核對一下,你提的是不是這個意思,然後再答覆你,免得你提出來,這個答覆的人,聽的把意思會錯了,答非所問,那就浪費時間了。所以一定是把你提出來的問題,重覆一遍,這個就是把他的問題重覆。

  【是釋後難】

  『是釋後難』就是解釋「請問行菩薩行,難中之難」,解釋這一句。

  【文有十句,小有開合。】

  經文總共十句,裡面有開有合,合就是兩個問題、三個問題,歸納成一個。開是一個問題,它裡面含的意思很多,就變成兩個,變成三個。但是開合並不多,所以這『小有開合』。

  【案次牒前。】

  按照這個順序,把善財童子前面所問的,重覆一遍。第一句是:

  【牒前總中二句,若學若修,皆菩薩道。】

  就是善財童子所問的:「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修菩薩道。」學是解門,修是行門,解行相應,解行並重,都是屬於菩薩道。所以在回答他的時候,這一句把前面兩句,合成一句了,所以「勤求菩薩道」。每一句裡面,都有「勤求菩薩」這四個字,顯示所說的,全是屬於菩薩道。

  【餘九牒別。】

  其餘九句—別說,前面這一句—總說。

  【一勤求菩薩境界者,即是前文起菩薩行,發起趣向菩薩境故。】

  我們把前後文合起來看,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意思就非常明顯。他在前面所問的,(我這個頁數跟你們的頁數不對),他曾經問:「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行。云何起菩薩行。云何行菩薩行。乃至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是翻譯當中有略句的。因為他前面所問的總共十三句。『起菩薩行』這一句,『勤求菩薩境界』,就是講的起菩薩行。起是發起,興起的意思,就是『發起趣向菩薩境故』。我們講到境界,實在說,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怎麼樣才能像個菩薩,菩薩的生活?這個問題很重要,不能不留意。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勤求菩薩廣博淨行者】

  這一句,

  【攝前三句。】

  這個就是有合,前面他有三個問,合在這一句裡面。這個「攝」就是合的意思。

  【謂行攝前行菩薩行。廣博攝前遍滿菩薩行,淨即攝前淨菩薩行。】

  可見這一句裡面,是善財童子前面問的三句。善友在此地,把它歸納成一句來答覆他。

  【舊經具三。】

  這個舊經是指晉譯。

  【一是出離道即是前行,行即出故。】

  「行菩薩行」這四個字,「行菩薩行」。我們今天是行凡夫行,菩薩跟凡夫不一樣!此地講的菩薩,又跟通常說的菩薩也不一樣,差別在那裡?一般我們講菩薩裡頭,包含著權小菩薩,要用天台教相來講,有藏教的菩薩、通教的菩薩、別教的菩薩,都沒出十法界。

  而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薩。《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財參訪那一位善知識,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他就是契入那一個境界。譬如說,吉祥雲比丘在此地,代表是圓教初住菩薩,那麼善財童子去參訪他,說明善財童子也是圓教初住。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這是超越十法界,已經證入一真法界了。這是大小乘經常講入不二法門,他已入不二法門。二是什麼?十法界裡頭是二,二就表分別,十法界裡頭有分別,一真法界裡沒有分別,這不二了。他現在是初住菩薩,這個地方問,是初住以上的菩薩行,所以這裡講出,『行即出故』,出是出十法界。不但出離六道,而且出離十法界。

  換一句話說,一真法界裡面那些菩薩,他們是怎麼生活的?行菩薩行就是這個味道。要問問這些法身大士,他們是怎麼行菩薩行?那麼第二個意思,

  【清淨道即是前淨。】

  舊經裡面講『清淨道』。我想這個意思,諸位也比較好懂。《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希望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心要清淨,什麼都不能有!不但世法不能有,佛法也不能有;有了,六道就出不去了。

  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只准有阿彌陀佛,你這個心裡頭,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只准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可以有。你要真的有的話,你就要記住,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有阿彌陀佛,行!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叫帶業往生。你看他帶的什麼業?帶的是那些不起作用的業,他的業沒有斷,煩惱習氣沒斷;雖沒有斷,都不起作用了!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所有的業都不起作用,被這句阿彌陀佛壓住了,降伏住了。《金剛經》上講的:「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心降伏住了,這叫帶業往生。絕對不是一面念佛,一面還是生煩惱,還是起心動念,那個沒用處。那個說明,你這一句佛號功夫不得力,妄想、雜念壓不住,這不得力。為什麼妄想、雜念壓不住呢?你沒放下,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當真,這生的心不真,這個世間的情緣,沒有捨掉,這怎麼行呢?

  所以我在此地,特別要勸勉我們同修,館長這一次往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換一句話說,給我們上了一堂最重要的課。提醒我們,往生一定要站著走,要坐著走,要不生病,預知時至。你自己才能有把握,才真的是往生。如果一生病,躺在床上,自己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完全聽別人擺佈,往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你就是在這個時候,你要遇不到善友幫助你,不可能往生。而善友真正懂得這個緊要關頭一些常識,時時刻刻提醒他的正念,這個正念就是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管,一切都不要再理會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常常叮嚀,常常囑咐;否則的話,他一會兒見鬼,一會兒見神,那就是六道裡面的業力現前。

  館長有這個福報,她病稍微一重的時候,我們這出家人都圍著她,保護她,不容易!幾個人能遇的到?你想想看,你將來往生,能不能遇到這個緣?你遇到這個緣,沒有問題,保送你往生;可是,你要是遇不到這個緣的時候,就糟了!就壞了!我們想的是,我們可以保送館長往生,將來我們自己往生,誰保送我們?這靠不住!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幹,自己要是真的站著走、坐著走,不必人家幫助,不麻煩別人,這才真有把握。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我們能不能辦到呢?給諸位說,人人都能辦到,只要你真的放下,你念佛那個心真懇切,就沒問題。

  一般像這樣念佛,達到這個境界,功夫成就的話,一般來講,三年就足夠了。那麼你已經念了三年了,念了三十年了,為什麼還是消息都沒有?那是因為你功夫不得力,你的妄想、雜念完全沒有捨棄。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這個是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在臨終那一剎那,在斷氣這一剎那,就是他將來往那一道,決定的時刻。他這一剎那當中,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就往生。《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裡頭,臨終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最後那一念,是決定、是關鍵。平常是練兵,臨終是打仗,就希望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不是雜心閒話。

  那麼一般人走的時候,都有中陰,我想諸位有些親戚朋友,老人過世,你們送終的話,會明顯的看出來。他已經斷氣了,我們在旁邊給他念佛,念了八個小時,他這個面部表情有變化。雖然他也不能說話,可是面部表情你細細觀察,他有痛苦、他有掙扎,你仔細去觀察,他有這個跡象。神識完全脫離之後,他能恢復到很正常,這就是有中陰。經上講的,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很痛苦!所以他在臨終,決定不能碰他。我們一般講八個小時,而《飭終津梁》上面所講的,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最安全。他完全脫離了,你可以去摸摸他、碰他,沒有問題了。

  十二個小時之內不能碰,不但是身體不能碰,有些人無知,聽說經上講,人要是往生,從頭頂上走;全身都涼透了,最後頂還有點暖氣,要去試驗試驗,他從那裡走的?那一試驗,就把他拉回來了,又送到三惡道去了。試驗的人就是他的冤家債主,就是來整他的,決定不能碰,這試驗幹什麼?沒有必要!實在,在旁邊冷靜觀察的時候,能夠判斷的出來。臨終走的沒有中陰,非常希有。我也送了不少人,臨終沒有中陰的—館長一個,我只看到這麼一個人,沒有中陰。這一斷氣就往生。符合經上所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中陰。再就是升天沒有中陰,天人福報大,不經過中陰。還有一種,墮阿鼻地獄沒有中陰,這無間地獄,一斷氣他就去了,但是他那個表情很恐怖,那個相不好看。但是那個相,它也沒有變化。經上給我們講,這三種狀況沒有中陰,其餘的都有中陰。所以《飭終須知》,我們沒有事情要多看。明瞭這個常識,比什麼都重要。你明瞭之後,你的警覺性才高,為什麼呢?每個人到最後,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到那個時候,假如有些冤親債主來旁邊摸摸看,那怎麼辦?沒有辦法防範,所以只好老實念,這才安全。

  而《念佛論》裡面,《念佛論》我們印的很多,倓虛老法師講的,大光法師筆記的。大光法師兩個月前往生了,我們也很熟悉,也是老朋友,他今年應該也有八十多歲了。《念佛論》後面講的那些人都是凡夫,都是普通人。出家人修無法師,哈爾濱極樂寺的,所以我一直念著,想到極樂寺去看看。修無師就是在那裡往生的,預知時至,坐著走的。這個法師出家,也是個苦惱人,沒出家之前,作泥水匠,不認識字,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不會,老實人。老實人念佛,就老實念;我們人不老實,念佛也不老實。你看他走的那麼瀟灑,那麼自在!

  鄭錫賓居士是個作生意的人。聽倓老法師講《彌陀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好,他覺悟了,生意不作,專門念佛,專門講《彌陀經》,到處講《彌陀經》給人家聽,勸人念佛。他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坐著走的。他這一段公案裡面,還附帶著他的弟弟。他弟弟最先不相信,怪他哥哥,把生意丟掉了,跑去念佛,說他迷信,學佛學迷了。以後看到哥哥走的這麼自在,他相信了,他也念佛了。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不過他往生,還是有一點病苦,沒有哥哥那麼瀟灑,總算有功夫。

  青島湛山寺,一位女同修姓張的,也是個苦惱人。她的丈夫是拉黃包車的;黃包車現在沒有了。很苦!苦力!她有兩個小孩,一家四口。她丈夫一天不拉車,一天就沒飯吃,過這麼個苦日子。湛山寺每一個星期天有念佛會,她都去參加。她念的很誠心,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坐著走的。

  我們看這些人,都是苦惱人,因為太苦了,所以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我們今天為什麼不成功?小有資產,這害死你了!你的日子過的還不錯,你對這個世間留戀,你捨不得放下了。他們一天不做工,一天沒飯吃。明天生活不曉得怎麼過?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聽說西方世界好,一心一意求生。求生的念頭懇切、真實,這個世間徹底放下了,真正符合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他的心清淨。不要看到人家生活苦,日子過的那麼苦,他的心清淨。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比不上他。他心清淨。他念佛功夫得力,這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怎麼學法呢?捨!不捨不行。捨煩惱、捨生死、捨六道、捨病苦,不可以有絲毫貪戀,生死事大!無量劫來,我們都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都沒有辦法了生死,這一次遇到這個機會,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現在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放下?能放下,依照這個經論、方法去修行,決定成就。所以清淨道重要。第三個意思:

  【清淨廣大心】

  就是前面遍滿的意思。心不但要清淨、要廣大,要跟佛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個胸懷。有這樣的胸懷,自自然然,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親疏,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在前面十三問裡頭,就是這一句裡面,包括三個問,往後都是每一句牒前面一句。我們看第三,註解裡面看第三。

  【三即前轉,菩薩行亦轉變故。】

  經文上,『勤求菩薩出現神變』,這個「神變」就是轉的意思。那為什麼會有轉變呢?實在講,變化太多了。大的轉變,像《普門品》裡頭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這是大的。在日常小事當中,隨著眾生的生活習慣,隨順眾生的意識、形態,隨順眾生一切的好惡,菩薩跟他們往來,也常常在那裡轉變,這都叫神變。才能夠度化眾生,與眾生合光同塵,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隨時隨處運用巧妙的機會教育,都是屬於轉變。

  【四即深入】

  —『勤求菩薩示現廣大諸解脫門。』

  【深入廣大解脫門故。】

  『門』是比喻,比喻出入,出入都有一個門。這講出三界、入三界;出十法界、入十法界,比喻這個。『廣大解脫門』,是出十法界,這才是廣大。小乘裡面講解脫門,只是出離六道輪迴,那就解脫了。「解」,念去聲,這是個破音字,不念「ㄐㄧㄝˇ」,念「ㄒㄧㄝˋ」,當作動詞用,把它解開了。「解」什麼呢?煩惱,把見思煩惱解除了。「脫」是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你不把見思煩惱解除,六道輪迴就出不去。所以「解脫」是兩樁事情。這個大解脫門,不但是見思煩惱解除了,塵沙煩惱也解除了,無明煩惱至少也解除一分了,這《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這才能夠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這叫大解脫,廣大解脫。廣是讚歎這個大。因為這個時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深入廣大,那個意思更深,因為無明有四十一品,你現在才破一品,還不夠深入。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證得圓教究竟的佛果,這叫「深入廣大解脫門」。善財童子的希求、願望高,不是到一個階段,得少為足,他沒有。他希望成就,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圓滿。這是第四句的意思。

  【五即出生】

  —『勤求菩薩示現世間種種作業。』

  【種種作業方能生故。】

  這是「出生」的意思。所以菩薩有沒有事業呢?有!我們在這裡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從形相上,有男、女、老、少;從他作業上,包括了各行各業。實在,世尊就是用他們,來代表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所面對的境界,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物,種種作業,菩薩示現在其中。他要做,他不能不做。不但要做,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他要做一切人的最佳榜樣」。你是學生,菩薩也作學生;菩薩學生,就是最優秀的學生,品學兼優,學生當中的好榜樣。你作商人,菩薩也作商人,菩薩在商界裡面,為一切商人的好榜樣,這個好榜樣—「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所以,無論在那個行業,都是那一個行業的模範,都是那個行業的典型。如果是家庭主婦,菩薩也給家庭主婦作好榜樣、作示範。諸佛如來給菩薩作好榜樣,菩薩學佛,給一切眾生作好榜樣。『勤求菩薩示現世間種種作業』,這是菩薩道,不是凡夫。

  下面一句:『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這就是「觀察」。

  【觀察眾生心行異故。】

  這個『心行』,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起心動念。菩薩要觀察眾生的起心動念,種種不同。為什麼不同?這個裡面,因緣很複雜,菩薩要不能夠微細觀察,深入的觀察,教化眾生怎麼能做到契機呢?一定要懂得眾生的心行,然後講經說法,句句說到他心裡面去了,他能有感受,所以這個很重要。經上講的好!「觀察」,不是叫你去研究,不是叫你去調查,不是叫你去統計,不是叫你幹這個。「觀察」是要定慧;換一句話說,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你就沒有辦法照見外面的境界。所以心要清淨,清淨心充滿了智慧,這才能照見一切眾生的心行。

  所以過去,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升大座,大座前面有儀軌、有儀式。唱讚、禮拜、誦經、念咒,大概前面的時間,至少要半個小時,儀規很隆重,我們現在都省掉了。現在我們只拜三拜佛,大家唱個開經偈,我們就上台講經了。在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至少要半個小時。那麼法師升座之後,這半個小時當中,幹什麼呢?入定。入定的目的—觀機,就是此地講的「觀察」,入定觀機。那不能入定,也要把這心定下來、靜下來。所以,對法師來講,他入定觀機;對大眾來講,是等待後來的,沒有按時間來的,所以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等那個遲到的人。這個也是慈悲。

  現代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以前農業社會,大家有的是時間,等待無所謂。而這個隆重的儀規,對於每一個人聞法之心,也能起尊重,所以它有好處。現代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大家把光陰看的很寶貴,實在講,這是應該的。可是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個話裡面,問題可多了,那還是貪財,還是放不下。在佛法裡面講,時間是生命、是命光,這個是很嚴肅的。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對於真正修道的人,已經丟的乾乾淨淨的了,他不重視這個。這是我們必需要曉得的。因為在現代這個社會,所以把儀規全部都省掉了,希望我們講經的時間能長一點,能多講一點,不辜負同修們遠道來聽。這是現代跟過去不一樣。但是「觀察」這個功夫,非常重要。

  【七即增廣,行無住道方增廣故。】

  這個經文上說:『勤求菩薩示現入出生死涅槃。』清涼大師這個註解雖然很簡單,意思很圓滿。要『行無住道』,這樁事情才能夠辦的到,這是生死涅槃自在了,這個裡面得自在。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乘願再來,他真的有能力乘願再來。要如《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行!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在這一句經文開悟的。他入了這個境界,所以他自己真的就是「無住生心」。「無住」是清淨心,一塵不染。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無住。不但世法,他心裡頭沒有,佛法也沒有。為什麼呢?佛法還是因緣生法。《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世間法,法是佛法。佛法、世間法都不住,這個不住就是不放在心上,你的心乾淨、清淨!「而生其心」,生的什麼?大慈悲心。所以他那個心不是空寂的,他還是有念,不是無念,他對自己來講無念;他念念為眾生,所以他生的是慈悲心。「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那這就是不二法門。小乘人無住不生心,慈悲心生不起來;我們凡夫生心,他要住,他生心有住。唯獨菩薩能夠「無住生心」同時的,這是人家高明之處。所以他能增廣。我們看:

  【舊經云求生死涅槃門,謂不住涅槃即生死門,不住生死即涅槃門。】

  『涅槃』就是「無住」,『生死』就是「生心」。他生心是到六道來度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雖示現身,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對他自己來講,他住涅槃;對眾生來講,他住生死。他兩面都住,也可以說,他兩面都不住。因為他自己住涅槃,他沒有住生死;住生死,他就沒有住涅槃,兩邊都不住,兩邊都住,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不住生死即涅槃門』。

  【二俱不住,即是出義。】

  就超出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由俱不住】

  兩邊都不住。

  【方能俱住】

  這個住,那就是「入」的意思。「入」是倒駕慈航,他兩邊都住。剛才講,對自己個人來講,他住涅槃;對一切眾生來講,他住生死,他兩邊都住,不住而住,故名示現,這是諸佛菩薩的示現。

  【八即成就】

  —『勤求菩薩於為無為心無所著。』

  「為」是有為法,「無為」是無為法;有為法與無為法,他都不住,兩邊都不住,這才叫成就。

  【於為無為心無所著,何行不成。】

  所以他能夠在世間,示現種種身份,示現種種作業,為一切眾生作榜樣。教一切眾生,不改變你現在的生活。你現在是什麼樣的生活,你就過什麼樣生活,不改變你現前的工作,不改變你生活的環境,就在這其中,你行菩薩道。這個妙極了!就在這中間,超凡入聖了。你要超越六道輪迴,你要超越十法界,在那裡超?就在自己現前生活裡面超,就在現前日常工作裡面超越,你看看多自在!他來給我們做個示範,表演給我們看。經上常講:「為人演說」。「演」是做出樣子給人看;「說」是講解。所以這是真正成就。

  【故世尊說盡無盡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於有為界示無為法,於無為界示有為法,何所著哉。】

  這個註解裡面幾句話,去年我們講過《金剛經》,這幾句話就是《金剛經》全部的意義,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就講這幾句。你看看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每天他的生活,著衣、持缽、乞食,回來給這些弟子們講經說法,這是做一個出家人的榜樣。遊化十方,沒有一定的住所。那個地方有緣,就到那裡去遊化去了。那麼在那個時候,學生確確實實以老師為榜樣,在家的學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親近佛陀,聞佛說法,覺悟了。就在他自己工作上,在他自己這個行業上,做出菩薩的事業。經商—菩薩商人;剛才講了,學生—菩薩學生,家庭主婦—菩薩主婦,那搖身一變,都變成菩薩了。凡夫都變成菩薩了,六道都變成一真法界了,這不可思議。所以學《華嚴》,要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方法,沒有轉境界,那你就是白學了,你得不到受用。學了要會用,回家就轉境界了。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最後一句—

  【圓滿】

  『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能除眾生微細過失,方圓滿故。】

  不要說大的過失沒有,小小過失都沒有了,這才達到圓滿。那我們要問,過失從那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自性清淨心中本來無,沒有!所以是虛妄的,為什麼不把它捨掉呢?實在捨不掉,學那一些老實人,二六時中一句佛號,你的微細過失也沒有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有過失?這個好辦法,所以老實念佛的人,微細過失沒有了。我們走這個路子,好走;而且非常穩當,非常紮實,短時間可以收很大的功效。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