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二)  (第七集)  2001/5/24  香港九龍  檔名:12-040-000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講義第二頁最後一行:

  【4、為息眾生不善心故發饒益心;惡行眾生令住善行。】

  教育,前面跟諸位說過,不但佛教是教育,是真實智慧的教育,是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仔細觀察,世間所有宗教的經典無不是神聖至善圓滿的教誨,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裡面包括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育的功能,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典籍裡說得好,什麼叫「教」?教的意思是「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教育的功能是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佛教的教學,不只是重視來生後世,對於現前不但是同等的重視,可以說比來生後世還要重視。我們在第三條裡面讀過,這是舉一個例子,「始於世樂,種種與故」,我們昨天只舉一個老人福利事業,這是現在無論哪一個國家地區都非常重視;尤其是人口的老化,老人的生活要怎樣去照顧,幫助他們拔苦與樂。

  今天我們看的這一條,確實是教學的最高目標。怎麼樣把惡行的眾生轉變為善行?眾生不善,眾生造惡,我們不能捨棄他,他犯了錯,懲罰他、開除他,這是失敗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要把他的惡行,幫助他轉變成善行,他的惡念,幫助他轉變成善念;他是惡人,我們幫助他轉變成善人,這是成功的教育。怎樣教?怎樣幫助他學習?古聖先賢給我們做了許許多多的好榜樣。在中國,改過遷善、自行化他最佳的榜樣無過於舜王、大舜,我們在《史傳》裡面讀到,舜是怎樣幫助別人?以身作則。看到別人不善,他默默的在行善,久久就被別人發現了,讓別人自己感覺得慚愧,轉過頭來向他學習,他的教育成功了,他不是用言教,他是用身教。在家庭裡,對待他的父親,對待他的繼母,他繼母生的弟弟,他是如何感化了一家人,家庭和睦。原本一家不和,可見得不和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不能推給對方,一定要反求諸己。舜這一點做到家了,回過頭來總是自己想:「父母為什麼厭棄我?一定是我做得不好。弟弟為什麼不愛我?一定是我對他不夠好」,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終於把他的繼母感化了。繼母感化之後,他的父親跟他繼母生的弟弟跟著都轉變了,他在家庭教育成功了。對待鄰里,我們看到書裡面記載,日常生活當中,捕魚,深水的地方、魚多的地方,年輕人把這個地方霸佔,老弱人在淺水裡頭捕不到魚,非常辛苦。他是年輕力壯,他也去捕魚,他跟老年人在一起,到淺水淺灘裡面,把深潭厚澤的地方,請老年人到那個地方去捕魚,他這個作法做了沒有多久,年輕人看到生慚愧心,大家就不爭了,互相的禮讓;年輕人懂得尊敬老年人,禮讓老年人,他的社會教育成功了。

  教化眾生沒有別的,真誠心,真誠心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行為之中,才能夠感化別人。別人還沒有被感化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做得不夠,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改過。決不要以為我今天這樣做,人家說我是傻瓜,自己畏懼別人的閒言閒語,不敢去做,這是愚昧無知。這種心行不但不足以教化別人,自己修學也得不到真實利益。我們想到舜王,這在幾乎三千年前的事情,看看現前的社會,要幫助眾生斷惡修善,比過去不知道要難多少倍。我們知其難,但是不能不做,要抱著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我們的心、盡畢生之力。短時間,舜感化社會上一般青少年用一年的時間,這是那個社會;我們今天要用十年的時間、用二十年的時間,只要持之以恆,認真努力,必定有受感化的。十年當中能感化三、五、十個人,二十年就能感化二、三十個人,三十年就能感化二、三百人,二、三千人,我們修學功夫沒有白費。社會上多一個好人,社會多一分祥瑞,對苦難眾生來說,增一分福德。所以我們要發「饒益心」,益是利益,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決定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不是為利益自己。

  我們在講座裡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生在現代的社會,一定要知道做什麼是好事,做什麼是現前世間第一等的好事,那就是勸導社會大眾斷惡修善、轉迷成悟,是第一等好事。從哪裡著手?一定要從本身做起。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自度而後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的。所以一切都要從本身做起。古大德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起心動念,念頭決定要善,決定沒有惡念。善惡的標準尤其要分得清楚。什麼是善?利益眾生是善,利益社會是善,利益國家是善,利益這個世界是善。反過來,利益我自己是惡,利益我一家是惡,這不能不懂得。利益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

  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所以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必有因緣,因緣是我們過去生中都為自己、不為別人,都做損人利己之事,今天縱然我們要做好事為別人,還是遇到障礙,所謂是好事多磨。明白人不在乎,種種磨難他看得很清楚,磨難從哪裡來的?業因果報!是我過去招惹的。磨難現前了,我歡喜接受,用智慧把磨難化解。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定要化解,化解還是從心裡面去化解,心裡面沒有怨恨,只有感恩,這個道理很深。感恩裡面才生真正的懺悔,改過自新,就能得法喜充滿,業障漸漸消除,智慧漸漸增長,這是真正修行人。對於怨懟沒有絲毫怨恨的心,沒有絲毫報復的念頭。我們要想利益自己,要想幫助別人,不在這個方面下功夫,那你不會有成就。

  所以在這一條裡面,首先是要息我們自己的不善心,要從這裡做起,然後才能幫得了別人,就像大舜的修學法一樣。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導我們,佛有一段開示非常動人,他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世間苦)」,我受這一句話感動,這一法太重要了!能斷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九法界,這是一切世間。這個法太寶貴了,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說:「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不間斷,常念是存心,心善!常念善法,不能念惡法;如果念惡法,就把你自己的善心破壞了,你的心就不善了。「思惟善法」,除非自己在定中,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想善法。心裡頭存善法,又想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這一句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看到世間過,這個意思是世間種種過失不放在心上,不去理會它,觀察善法。我們只理會善法這一邊,不理會惡法那一邊,養成自己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純善!佛後面又說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心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思想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行為不可以有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什麼人?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以說菩薩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佛把這一法傳給我們,我們真的接受過來,依教奉行,我們就離一切世間苦。

  現前生活怎麼會有苦惱?你說你日子過得很苦,你為什麼過得很苦?用佛這一段開示,我們一想就知道;心不善、思想不善、行為不善,你當然要受苦。你的苦自作自受,菩薩的樂還是自作自受,看你自己怎麼做。苦樂不是別人給你的,苦樂是你的心行顯現出來的果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果然懂得,落實在自己生活上,那就像經上講的「常生歡喜心」。別人陷害我,我要不要去跟他辯白?不需要。縱然刑法上把我判罪,關到監獄裡去了,還是歡喜,一絲毫都不辯白。為什麼?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坐牢也善,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到監牢獄裡面,把那些囚犯統統都度了,那怎麼不善?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那有什麼不好?人家害我,陷害我,實際上他不是陷害我,他是成就我,成就我把這些監獄眾生統統度了,要不然哪有這個機會?對於陷害的人我怎麼會恨他?我恭敬他、感激他都來不及,不會有絲毫怨恨的心。你從這裡去體會,體會佛所講的「能離一切世間苦」,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這是成功的教育。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

  【5、救護怖畏諸眾生故發哀愍心;悉包納故。】

  佛在這部經上講的,實在講就是說我們現實的社會,現實社會有幾個人沒有『怖畏』?「怖」是恐怖,「畏」是畏懼,用現在的話,「安全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朋友們,談話之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對於現前社會沒有安全感,不知道到哪裡去好。想去找一個安全地方,到哪裡找?佛法裡頭有,有最安全的地方,什麼地方?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最安穩!無論處在什麼地方他都安穩,天下大亂他不亂,眾生恐懼他沒有恐懼,眾生苦惱他安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與現前世間的眾生總有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如果不明瞭這就迷惑了。迷是凡夫,覺是菩薩,我們要明瞭、要覺悟。世出世間法總不離因果,我們與現前大眾有共業,覺悟的人最大的好處,他會轉業,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講,覺悟的人他會改造命運,他改造他自己的命運,也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改造命運。為什麼?自他是一體,自己改變了,決定影響別人。如果自己改變得很大,改變得很徹底,影響別人的力量就很大了。佛菩薩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要能體會得佛菩薩教導的深義,在佛法裡面叫「密意」。密不是秘密,深密,一般人看不出來,真正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看出來了;看出來必定受感化,必定受影響,那個影響感化得很深。看不出來的人也受影響,影響得淺薄;看出來的人影響深刻,他認真努力向佛菩薩學習。

  在一切苦難當中,怖畏是非常痛苦,佛在經裡面舉了許許多多的例子。眾生,特別是人道,人道首先怖畏的,佛經講的「不活」,天天在擔心,害怕我們活不下去。怎麼活不下去?生活沒有著落,所以佛在經上講「無田憂田、無宅憂宅」,這是舉例來說;等到有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怖畏之中,這不是人的生活。生活的目的,人生一生不是為這個而來的,人生目的應當是快樂、應當是自在。何以我們得不到?以佛法因果定律來說,佛也說得好,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人生酬業」,佛這一句話說得好。我們過去世所造的業不一樣,過去世造不善業,我們這一生就感受怖畏之苦;如果我們過去世造善業,這一生就享樂。這一個因果的道理,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知道怎樣改變。

  當我們自己有權勢有地位的時候,不可以壓迫別人,不可以令別人對我生怖畏的心。為什麼?如果我們造這種因,來世我們就受怖畏之苦。古人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幫助一切苦難的人,尤其要幫助這些身心沒有安全感的人。這種現象,絕大多數存在於垂老之人。老年人,沒有能力去工作,兒女不孝,不養父母,這種人可憐,我們看在眼裡,看得很多很多。一定要知道,我自己有一天會老,我看到老人這麼苦,想想我自己將來老了怎麼辦?我們確實非常幸運,遇到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裡頭教我們修善因。那什麼是善因?我們見到老人自動去照顧他、去幫助他,我老的時候也有很多年輕人來幫助我、來照顧我,因果報應!我對於我自己父母要盡孝,將來我的兒女對我就會盡孝。我今天對父母沒有孝心,將來要等到自己兒女對你行孝,無有是處。為什麼?兒女天天看你,你對你爸爸媽媽不孝,我將來長大了對爸爸媽媽當然不應該盡孝,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

  所以一定要想想我自己造的是什麼業,我們今天所受的果報必定有因。我對於陌生的老人我都尊敬,我都幫助,主動去幫助他,我們自己老的時候,自然有一些年輕人主動幫助我們。我們敬老人、愛老人,將來我們自己衰老,年輕人對我們,也會尊敬我們,也會愛我們,一定要知道果報。我們今天怎樣待人,人家就會怎樣對待我,所以幫助別人是真正幫助自己。一個人只知道求自私自利,到他福報享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幫助他,那才叫真可憐。

  須知幫助這些苦難的人,在布施裡面講是無畏布施。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大小乘、顯密、一切經論,佛常常教我們財布施,我們拿財物幫助別人,看到別人有需要,不要等他開口,我們就要送給他,就要照顧他。他沒吃的,我們送吃的給他,沒有穿的,送衣服給他,這屬於財布施,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我們以飲食布施別人,我們一生不會缺乏飲食。我們以衣服供養別人,我們一生不會挨凍。我們以法布施別人,一定得智慧。我也看到幾本好書,編得是不錯,同修們送來給我看,我一看後頭版權頁:「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編的東西再好,他能不能得福?不能,他所得的福報是現前的,沒有後福。他現在得的福報,是他的書拿去賣錢,賣掉之後,錢賺了,他就得這麼多,後續沒有了。為什麼?他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不懂得修福。

  像這樣的好書,可以利益社會許許多多人,但是沒有人敢翻印他的,他只能利益極少數的有緣人,買他的書來看,所以他來生還是得愚痴果報,他不是布施,他是買賣。如果後面像古人他們的書籍,那就不一樣了,雖然買賣,後頭他有布施,他有「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八個字是他布施的心,法布施。他所印的這些書有限,歡迎大家翻印,沒有版權,這個人肯定來世得大智慧,聰明智慧;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所以自己現在雖有聰明智慧,寫出許多好書,後頭這八個字就完了,他把他的智慧當作買賣,現在人講「智慧財產權」,他把智慧做買賣,可惜!能值幾個錢?如果要修法布施,那他的智慧增長,福報也不可思議。

  無畏布施是對一切苦難眾生,這一條裡頭,我們要特別想到放生。你看這些眾生,在臨屠殺之前,牠怖畏,牠知道。你在這個時候能夠救牠一條命,牠感激你。我們對於救度一切動物,跟救人沒有兩樣;動物的身體跟人的身體不一樣,靈性一樣沒有差別。再小的動物都貪生怕死。所以無畏布施,佛在戒條裡面講的不殺生,不殺生是屬於無畏布施,功德利益最大。不偷盜也是屬於無畏布施,學佛的人、持戒的人,給社會一切眾生第一個印象就是安全感,這個人不會傷害我,縱然不希求他來幫助我、來救我,至少他不會傷害我,我們要做到這一點。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把自己不善的習氣斷掉;不善的行為沒有了,不善的念頭還有,習氣還有,這個不行!別人看到你還是生恐怖心。

  我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來說,在中國,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裡面,跟台灣這個環境裡面,鳥獸一見到人趕快就飛走,就飛掉了。為什麼?牠怖畏,牠怕你殺牠。往年我在美國,現在我們在澳洲,鳥在天上飛,招招手牠會下來;我們手掌有點東西的時候,牠到你手掌心裡來吃,牠不怕你。小松鼠,我們放幾粒花生米,招招手牠就來了。為什麼?牠知道你不會傷害牠,跟你很接近。由此可知,我們中國人跟台灣人殺業太重,它們大概是看到這個人殺氣騰騰,趕快跑。確實,如果我們沒有殺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那我們的氣就非常祥和,一般人講氣,佛法裡面講光,這些眾生大概都能看得出來。

  人心的善惡,顯示出來的光不一樣,有的光非常祥和,有的光很恐怖;像我們看太陽光刺眼睛,月光清涼,光不一樣。所以末後這一句『悉包納故』,包納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們要愛護它,要尊重它,決定不能傷害。看到它受苦受難,我們要救護它。『救護怖畏諸眾生故』,我們要從內心裡面,把傷害眾生的念頭斷掉,這一條才能做得圓滿。不但不害眾生,回過頭來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菩提心。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面有一些同修發心皈依,我們跟大家做一個三皈儀式。皈依,在講席當中陸陸續續也講了很多,一定要懂得皈依的意義。這樣說起來至少也需要兩個小時,我們為了節省時間起見,三皈過去講過三、四次,都留著有錄像帶,已經做成光碟,諸位一定要帶回去多看幾遍,知道什麼叫皈依。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從哪個地方回歸?依靠什麼?一定要清楚、要明瞭。這是學佛第一門功課,第一堂課,也是我們真正以佛為老師;簡單的說,我們要依靠佛,但是一定要懂得佛的意義。我皈依三寶了,三寶真正的意義要懂得。

  「佛」是覺悟,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迷惑,從迷惑回過頭來,我們要覺悟,覺就是佛。什麼叫皈依「法」?法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正知正見,與事實完全相應,沒有錯誤。我們現在是邪知邪見、胡思亂想,我們從邪知見回過頭來,我們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表清淨、和合的意思。我們今天跟人相處不和,這是錯誤的,僧是修六和敬的,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跟大眾和睦相處,這叫僧,我們要學習。這樣子知道從哪裡回歸,依靠什麼。所以覺、正、淨,稱之為三寶,是我們自性三寶。我們另外還有個小冊子《三皈傳授》,是從前同學們從錄音帶上寫出來的,大家都可以多看、多聽,要認真的學習,我們要真正回頭,依靠三寶。

  可是我們是凡夫,如果只是這樣說,心裡頭不踏實,覺得我皈依三寶:佛、法、僧,那我還是沒有法子依靠,因此我們不得已,也跟諸位介紹一個形式的三寶。形式上的三寶,佛是誰?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每天燒香禮拜,恭敬供養。這一尊佛像對我起什麼作用?讓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就想到佛在經典上對我的教誨,供養佛像的功德就大了。因為沒有形式提醒你,忘掉了。形式上的法寶,是《大乘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這兩部經好!兩部受持一種就好,天天讀誦,天天研究,依教奉行,這我們就皈依法了。

  僧寶,觀世音菩薩是菩薩僧,大勢至菩薩也是菩薩僧。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要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要有大智慧,也就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要有愛心,要憐憫一切眾生,菩薩僧!這個樣子事相上的三寶也就具足了。所以我們供養西方三聖,每天拜佛,就是拜菩薩,就是拜僧。聖賢僧是我們修學的模範,我們應當依照他來塑造自己,我們的心像阿彌陀佛,我們的願像阿彌陀佛,我們的行像觀音菩薩、像大勢至菩薩,這樣就相當圓滿。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樣才肯定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