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面第五行,我們還是從第二,從頭念起,二、「自下依體起二用者」:

  【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

  我們就念到此地,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名詞術語,我們也不能不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叫海印?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講到海印三昧。在《丁福保大辭典》裡面告訴我們說,「佛所得之三昧名」,海印三昧是佛所證得的。這個地方的佛,我們學《華嚴》的同學都知道,只要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習氣斷了,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成佛。妄想分別執著離開,海印三昧就現前,所以他說佛所得的三昧。三昧也是佛學名詞,從梵語音譯過來,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給我們講,六道裡面的凡夫,所享受的不外乎五種,也可以說五大類,叫五受,這個五受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受。這五大類,它說身,我們這個身體有苦樂的感受,這兩大類裡頭全都包括了,不是苦受就是樂受。精神上是講心,心有憂喜,有歡喜、有憂愁,無論你是有多少的境界現前,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苦樂憂喜。也有在短時間苦樂憂喜都沒有,身也沒有苦樂,無所謂苦樂,心也沒有什麼憂喜,這種受叫捨受。捨受是很好,可是它不是真的捨,它又會起來,捨的時間很短,六根跟六塵境界一接觸,苦樂憂喜就又出現,所以有這麼短暫的捨受。如果永遠保持捨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那就叫三昧。

  由此可知,三昧是永恆的,得到之後不會再失掉;得到之後會失掉叫捨受,那是六道裡面的。阿羅漢以上,就是超越三界,阿羅漢以上就有三昧,他們所得到的不會退轉,不會再失掉。佛所得到這是究竟圓滿。因為阿羅漢所得到的,他只是把見思煩惱捨掉,塵沙煩惱他沒有斷,無明煩惱沒有斷,三大類的煩惱他只捨了一種,但是一種得少分的正受,他得的是位不退。他的行、念還是有進有退,但是位決定不退,絕對不會退到六道輪迴,他在四聖法界裡面修行,是不斷的向上提升,他不會退轉。這是三昧的意思,佛所得到的,在我們《華嚴》裡面講的,圓教初住就得到,所以圓教初住真的成佛。為什麼還講他不成佛,還稱他為法身菩薩?因為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就稱他為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跟初住菩薩,我們可以說所得三昧名稱相同,都是海印三昧,一個是得海印三昧沒有習氣了,一個是得海印三昧還有無始無明習氣存在。從習氣的厚薄,初證海印三昧,習氣還很深,所以這是十住位。往上去十行那就薄很多,到十迴向、十地,愈往上去習氣就愈少,到等覺那就是還有一分習氣,那一分習氣斷掉之後,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可是你要曉得,初住菩薩,無始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平等法,可以說從理上講、從事上講,他跟究竟佛果都平等。所以天台大師六即佛,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樣,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好像是佛,但他不是真佛,為什麼?無始無明沒斷。也就是說他分別執著斷了,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斷了,但是他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所以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我們中國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就成佛了,這些理事我們都要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薩跟究竟佛果,他們起用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他起什麼作用?就是在十法界,或者我們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感他就能應,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

  就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身,乃至於他能現花草樹木身,能現山河大地身。只是看眾生的緣在哪裡,他遇到什麼緣豁然大悟,他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或者我們講的形相,讓感的眾生觸到這個現相就豁然大悟,所以這種能力完全相同。乃至於應身,應化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的六祖惠能大師,我們一般講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所謂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也能住個若干年。住多久呢?不是自己意思,那是緣分,緣分沒有了,他就走了。他是沒有壽命可說的,有緣,時間住得長一點,沒有緣,時間短一點。緣是什麼?緣是在這一階段,我們講在這個地區,在這一段時間裡面,有眾生接受他的教誨,成佛了,這叫有緣;這樣的眾生,就是學生沒有了,他就走。只要有一個眾生他都不會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把法傳給慧可,他就走了。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師,法傳給他,好像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緣盡就走,緣沒有盡他得留在世間,留得最長的諸位要知道是誰?大迦葉尊者,到現在還沒有入般涅槃。他在哪裡?在雞足山,在那裡面入定,他要等到彌勒菩薩降生到我們世間,示現成佛,他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他就走了,他有這麼一個緣在,所以他住在世間。是不是我們中國雲南的雞足山?那也叫雞足山,那裡也有大迦葉的道場。實在講大迦葉是不是到過雲南來?也有人說是印度的雞足山,不是雲南的雞足山,這個不重要。為什麼?阿羅漢以上,給諸位說,時間跟空間就超越了,十法界眾生無論在哪裡有感,他立刻就起應,所以不拘泥在一個地方。我還是在不久,真的是不久之前,好像前兩年台灣有一個旅行團,我在雞足山那邊聽講的,他們到華首門去拜迦葉尊者。這個團隊裡面有兩個人走在最後面迷路,找不到路,在很著急的時候,遇到一個老人戴個斗笠,拄個柺杖,碰到了,他們就問,向老人家請教,華首門在什麼地方,這個老人指點他,他們就找到。找到之後華首門有迦葉尊者的塑像,他一看那個塑像,就是剛才在山下遇到的老人,說迦葉尊者真的在那裡。

  像這種事情不止一次,一年會有那麼幾次有人看到他。這是什麼?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迦葉尊者是不是佛?肯定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佛!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明瞭,你就會深信不疑,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感他就有應,這道理是什麼?道理就是我們這篇文字裡面所講的,宇宙是一體,眾生是一體,法界是一體,萬物是一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感他就現相,沒有感他就隱,隱現不同,這些都是諸法實相。這個地方的佛我們就知道,就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諸佛,他講的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究竟佛果在其中,那就是四十二個位次統統稱諸佛。

  為什麼叫三昧?諸佛所得的三昧,下面說「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這幾句話很簡單,但是說得很詳細,像大海,你要知道大海是水,水裡面要有波浪那就看不出印象,這個印象就亂。如果水裡頭沒有風浪,海水就像湖水一樣,一點風浪都沒有,這個水平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境界統統照在裡面,整個宇宙都照在裡頭,這叫海印。大海,這印是什麼?印的是外面的萬象,照見!它底下湛然這兩個字重要,湛然是清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叫湛然。用這個來比喻佛的智海,這是自性,這個智海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世尊不是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海就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求不到智慧,外頭沒有智慧,外面有知識,智慧不是從外頭求的;智慧要心定下來,心裡頭一念不生就生智慧。心裡面要不清淨,你看看你有見思煩惱,我們用《華嚴經》的話來說,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有起心動念,智慧就沒有了。沒有了是什麼?智慧變成知識,變成知識就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識,清淨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起作用就是煩惱。

  所以執著,大乘教裡面稱之為見思煩惱,分別,大乘教說它作塵沙煩惱,起心動念稱它作無明煩惱,他生煩惱。所以知識是煩惱,智慧不生煩惱。由此可知,我們世間人所求的全是知識,沒有智慧。不但世間人沒有智慧,你看看大乘教裡面說,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智慧,只有半個解脫沒有智慧。為什麼?我們把這個道理明瞭之後,你就會點頭,他真的沒智慧。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他哪來的智慧?智慧要怎麼樣?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智慧現前。塵沙煩惱是分別,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然後還要往上提升,不起心,不動念,智慧現前,這個智慧就叫做海印智慧。智慧像大海一樣,為什麼?整個宇宙,用大乘教裡面所講的,把一切萬法歸納為六項,性是能現的自性,相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還有因果,你看這六個字包盡了,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瞭,這像什麼?海印一樣,它是自然的,不是學來的。

  這個智慧現前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是學來的,是你自性裡本有的。是真的嗎?真的,怎麼知道是真的?有證人。誰是證人?頭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也就是說他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這十二年間他所學的那些知識也放下了,知識要不放下就見不了性。佛給我們講,障礙可以分為兩大類叫二障,這兩大類就是煩惱障,剛才給你講的見思、塵沙、無明都是煩惱,是屬於這一類的;另外一類是所知障,如果你有所知障,你也不能見性。所知障裡頭有執著、有分別、也有妄想,所以他見不了性,必須放下。所知障放下,煩惱障放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後,宇宙之間,所謂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沒有一法他不通達。有人試驗,試驗釋迦牟尼佛,你什麼都懂得,我問問你:放牛你懂不懂得?牧童照顧一頭牛,你懂不懂得?這個牛應該怎麼樣來帶牠,怎麼樣養牠?佛把這個事情詳詳細細說出來,《大藏經》裡有《放牛經》,釋迦牟尼佛沒放過牛,你只要一問他,他給你講出來,教給你方法。

  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會下開悟,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一開悟之後,無論是佛法、世間法,你去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他得到的是海印三昧。我們要知道,一樁大事。他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我們大家統統都有,我們都有,為什麼不能現前?原因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自性的智海不能現前,是因為我們現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樣東西既是煩惱障又是所知障,我們的如來智海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所以學佛,佛法修學,什麼是最重要的?這篇文章的題目裡面所講的,說出來了,「妄盡」最重要,智海是什麼?智海就是「還源」,妄要盡才能還得了源,你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可以現前。那個相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美好到極處,找不到一點遺憾,缺點遺憾找不到。關鍵就是我們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我們知道應該要放下。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像六祖能大師,那麼樣的乾脆,那麼樣的徹底一下就放下,這在佛法裡面講頓悟、頓捨,沒有次第的,一下就放下,徹底放下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十二個字他在一念之中就捨掉。這十二個字捨掉,海印三昧現前,海印三昧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而且這種知是正知,佛門裡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每個人都有。

  證得海印三昧之後,他會不會輕慢一個眾生?不會的。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呢?現在還是佛,那為什麼還搞成六道三途?他迷惑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就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偶然也遇到朋友喝酒,酒喝醉了發酒瘋。你說那個人是不是個好人?是個好人,但是發酒瘋的時候胡言亂語,他酒喝醉了。你不能說酒喝醉了就不是好人,他還是好人,清醒的人看他是個好人。佛就是清醒的人,佛看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所以對每一個眾生,他都那麼樣的尊重,都那麼樣的敬愛,一絲毫等差都沒有,他心清淨的,清淨心則平等的。我們凡夫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平等就不見了。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你統統把妄捨盡,妄盡還源就平等了。現在在十法界、在六道、在三途,所有一切眾生還是平等的。這個平等觀,你一定要懂得彌勒菩薩給你講的一念,你明白一念,你才曉得真平等。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是不一樣,但是在一念裡面你就看到平等,一念的時間太短,在一念的時間你找不到生滅,你看到生立刻就滅。所以,佛法大乘教常講不生不滅。如果它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叫廢話;有生滅,速度太快,所以生滅跟不生滅幾乎扯平,生滅就是不生滅,才稱它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裡頭有生滅。這個都是事實真相,這個屬於,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高等科學,從事相上說的,從理論上說那是高等哲學,從事上看這是高等科學,都達到究竟圓滿,登峰造極。今天科學、哲學對這個問題不能解釋,大乘佛法早就有解釋,只要你妄盡還源你就統統明白。所以這個地方湛然於佛之智海,這個地方說佛就是自性,前面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湛然就是清淨,在這個時候就能印現一切之法,這個一切之法就是我們常講的性相、理事、因果,遍法界虛空界,或者我們再加個,我們有分別執著,過去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看到,統統明瞭,叫印現一切之法。這個叫海印三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自具足。

  我記得我學佛第一天見出家人,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我見的這個人就是章嘉大師。我跟他見面,我第一句話向他請教,那個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說我知道佛法是無比的殊勝,是高等的哲學,請教大師,佛門裡面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速的契入境界?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初學。章嘉大師聽了我這個提問,就看著我,態度很溫和裡面帶著嚴肅。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等他的開示,那個時候還不懂什麼叫開示,等他回答。等了半個小時,他才給我說了一個字「有」,我聽說有,耳朵就豎起來,用心聽。這一個字說出,他又不說話,大概停了五、六分鐘,也相當長,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沒有我這麼快,他的速度很慢,說了六個字。這六個字我聽了之後,好像是能體會到,真的叫似懂非懂。我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我說:請教大師,從哪裡下手?他跟我說「布施」,教給我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第一天見面,大概在一起坐了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樣子,說話不多。他這種教學的方法,我是到二、三十年之後才體會到,才明白那一天談話的情形,他為什麼不立刻答覆我,看著我看半個小時。

  到我教學生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狀況之下,講什麼東西都是耳邊風,真的是右耳進去,左耳就出去,不得受用。所以他等我很久,就是等到我心地平靜下來,把心浮氣躁這個現象收斂,真正一心專注才給我講,這是非常高明的教學法。他說了一個有,我就有了,你看妄念又動了,所以他就不說,說了一個有就不講,過了五、六分鐘我又靜下來再給我講。我才懂得佛法裡頭這個教學方法高明!我明白了。我們在現在講經教學,能不能用這個方法?不能。為什麼不能?人家提個問題半個小時不答,他都跑掉了,聽眾都走光了。也就是說現在聽眾沒有我那個耐心,我能夠等,你不給我講清楚我不離開,我要等。這個等就是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你得不到東西。在佛法裡講,你不能忍你不是法器,老師不教你。我從認識他老人家開始,他很慈悲,我真的想學,這就跟我約定每個星期兩個小時,我跟他三年,我佛法的基礎是在他老人家會下奠定的。他教我看佛經,看什麼經?教我看《釋迦譜》、《釋迦方志》。告訴我,你學佛,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你要認識清楚。這個方法也是三、四十年之後才明瞭,對老師感激之心年年增長,感恩!他教給我的真是從根本學。

  因為你看看多少這些出家人,學了哪個宗派就有門戶之見,就互相排斥。他老人家教給我從釋迦牟尼佛學起,宗派成見自然就消除,為什麼?所有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所以我們對一切宗派就用平等的看法,就不會說這個宗派比那個宗派強,沒有這個念頭。知道什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大乘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是平等的。《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是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所以佛他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的,讓每個人學得都很歡喜,學得都很快樂,放下萬緣,妄盡就還源!不一定用這方法,所以心量自然就拓開。與《還源觀》底下第三段相應,第三段裡面給我們講三種周遍,第三個周遍就是「含容空有」,含容空有,空是虛空,有是萬有,這就是大乘教裡頭常常講的兩句話,每個同修我想都很熟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你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心量?你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有這麼大的心量,你跟祖師學這個心量就很難發,我學禪,我跟禪宗祖師學,禪高,其他各宗都不如我,你看看妄想分別執著就生起來,妄想分別執著要盡你才能還得了源。一面學一面放不了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永遠還不了源。我這個心量比較大一點,還能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指導,這個關係很大!他一開頭教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從這個地方入手,從這裡入門下手。真的,把佛法從根源上學起。

  方東美先生特別介紹的是《華嚴經》,他自己非常歡喜這部經,告訴我《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內容是包括全部的佛學,所有宗派那些理論、指導原則都在《華嚴經》上。兩個老師指導的言語不一樣,方式不一樣,但是目標方向相同,所以我學佛可以說是沒走冤枉路。但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辦法頓捨,老師教我,這是李老師教我,慢慢放下,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教我這個方法。那個頓悟的,那是像大樓,他一步就跨上去,那是要本事,沒有本事摔下來就粉身碎骨,那叫頓超。漸修好比爬樓梯,慢慢上去,一個台階一個台階上去,我們沒有那個本事,我們就選擇爬樓梯。所以功夫不是別的,功夫就是捨,功夫就是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它又能幫助你放下一分。所以漸修就是這兩個方法,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方法妙!

  這裡面還有個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親近善知識,這個太重要了。誰是善知識?佛是善知識,菩薩是善知識。佛菩薩我們找不到,經典是佛,經典是菩薩,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真正能幫助你看破放下。經教幫助你看破,你能看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你就會放下。到顯著放下的時候,會有個現象出現,在順境,我們講境,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你很歡喜是順境,善緣,緣是人事環境,你的周邊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在這種境界裡面沒有貪戀,你把貪戀放下,你對待環境,你對待人事,全是智慧不是感情。如果感情那是煩惱,生煩惱,智慧!如果反過來,周邊環境是逆緣,你不喜歡的,你很討厭的,你不願意在那個環境裡面居住的,這是逆境。周邊的人呢?周邊的人都不是好人,惡緣,都是來找你麻煩的。在這種環境裡面你能夠不生瞋恚,我們中國人講不怨天不尤人,還是用真智慧跟人事相處,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是自己的業障,消業障!如果有怨恨那你就是增長業障,如果有報復那就更麻煩,那就造罪業。所以,在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在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把自己的境界、靈性天天向上提升,這就對了。所以說是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頭,你每天都是煩惱輕、智慧長,你這多自在,這叫真正修行。在這種環境裡面,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孔夫子說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意思太深。你天天在學習,順境在學習,逆境也在學習,善惡緣你統統在學習,你是喜悅就得到。大乘教裡面講的菩薩,這真的是菩薩,學而時習之是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的心永遠是平靜的,你想惹他生氣,不容易,他不會;你想討他歡喜,他也不容易,他心平靜的。可是在現象,可能是你惹他歡喜,他笑笑,你跟他生氣,他也愁眉苦臉,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是假的要有這個反應?這個反應是讓你感覺得你收到效果,是來安慰你的。否則的話,你看那個人是木頭,你看看喜怒哀樂,他不是個木頭人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得大自在。我們用這個來解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這個來解釋大乘教裡面講的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我們再看下面引《大集經》裡面一段話說,「大集經十五」,這個十五是第十五卷,十五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為大海印」。這是比喻,開頭講的是比喻。閻浮提一切眾生,閻浮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我們這個地球上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就是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的,我們現在的話講動物,植物、山河大地,這些色相都在海水裡面印現。這要記住,我們要想到海水是平靜的,沒有波浪,海水很乾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講大的講整個地球,我們不好懂,因為海裡頭大風大浪。我們把它縮小,把它縮小一個湖,小湖,這個湖水澄清沒有染污,湖面沒有波浪,我們划一個小船,一葉扁舟划到湖中心,你看四面周圍風景在水裡面的倒影,這叫海印。用這個比喻意思很深,海水裡頭有沒有影像?沒有,海水哪有影像!可是海水照見外面的時候有影像,海水裡面影像是假的不是真的。告訴你,沒有照的時候不能說沒有,照的時候不能說有,說明這個影像非有非無,這就是真實相。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任何比喻都沒有方法比到恰到好處。所以有智慧的人,佛在經上常說,因比喻而悟入實相,你從這裡一下覺悟,這個比喻的教學就得到真的受用。所以一個小湖如是,這整個地球上,確實海比陸地大,水比陸地多,所以佛常常用海印,海裡面產生這些印像,所以叫海印。

  在《大寶積經》裡面,後面講「寶積經二十五」,有這麼一段話,「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這個比喻也很好,這是第二個意思,前面是比喻海水澄清它能照見,這個比喻是陸地上所有的江河,這些水統統都流入大海,海是所謂廣納百川,陸地上所有的這些水統統都流入海中。比喻什麼?比喻一切諸法,萬事萬法就像江河裡面那些流水一樣,統統流到法印當中。法印就是法性,法是法性,印是印證,自性能夠印證一切諸法。諸法是什麼?諸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在彌勒菩薩對話裡面講得太清楚,這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怎麼來的?是從念頭發生的,極其微細的波動。這個念頭是波動,念頭的波比什麼樣的波都微細,我們今天講光波、講電磁波,比念波那就粗得多!光波、電磁波,我們今天用儀器能夠觀察到它,可是我們心裡面這念頭的波,你沒辦法,儀器偵測不到。什麼東西能把它偵測到?甚深禪定。大乘經裡面佛常講,八地菩薩的定功能感受到一念不覺,在大乘教常講的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怎麼起來的,怎麼發生的,他能夠覺察到。

  根本無明上面有兩個字叫「無始」無明,這兩個字怎麼講法?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這是搞錯了,我們在打妄想,以為這個無明大概很遠很遠,沒有開頭,我找不到源頭的,大概太久太久了。我們都這種想法,其實錯了,完全想錯了。「無始」是什麼?就是很簡單,就這個字面,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也就沒有終了,這才是一念的真相。彌勒菩薩所講的這一念的速度,為什麼講它沒有開始,你還沒有意識到,它就沒有了。所以無始無明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非生因之所生,無始無明也是不生不滅,但是它有生滅的相,雖有生滅的相,它也不是生因之所生。可是它第二個相續,雖不是跟前面是一個,它與前面有關係,有相似的關係,它不是真的關係。這是佛觀察到宇宙的真相,宇宙起源的真相,一真法界怎麼起來的,怎麼有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菩薩們的四聖法界,凡夫的六道輪迴從哪來的,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要是這個真相搞清楚之後,無量無邊的剎土,《金剛經》上總的說一句話把它做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跟虛妄就擺平,哪有高下!所以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當中,他沒有起心動念,人家高明就在這一點。我們在境緣當中會起心動念,會起分別執著,這是自生煩惱,本來沒有這回事情的。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與別人毫不相關,自作自受,冤枉!你一下放下,放下的時候常寂光現前,所有一切現象皆是虛妄,你完全明白。《金剛經》末後還有一首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完全明瞭了,你就入佛境界,你就成佛。所以,法性印定一切萬法,就是印定了諸法實相,這個印當肯定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以印為真實,你的一個文件政府上面蓋了印,這就是大家承認,佛就取這個比喻。我們世間真的是有印,佛法印是假的,沒這個印,佛法的印是什麼?佛法的印是法性,跟法性完全相應。法性裡面的智慧照了諸法,照見明瞭諸法,諸法的真相,這叫法印。所以這也是海印三昧的意思。

  《探玄記》裡面,這是賢首國師的,賢首國師對《華嚴經》有一部註解叫《探玄記》,清涼大師叫《疏鈔》,《探玄記》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說,「海印者,從喻為名」,是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法性。「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現其像」,這是比喻阿修羅,阿修羅在空中他列下四兵,就是軍隊,像我們現在世間講,現在的軍隊有空軍、有海軍、有陸軍,說他有四種不同的兵種,在空中布陣,海裡面海水澄淨,把它照得清清楚楚,印現其像,取這個比喻。「菩薩定心猶如大海」,菩薩的心是定的,定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這個定心有功夫淺深不相同,我們世間六道凡夫裡頭有定心,什麼定?四禪八定,得四禪定的人他生四禪天,他不在我們欲界。這就是《易經》裡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到哪一個階段,他就一定入同階層的,他們會在一起。像我們世間人一樣,你看喜歡學佛的都到佛門道場來,常常來,他不到別地方去。喜歡跳舞的,他們往跳舞廳裡面去,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是一類一類的,隨他的嗜好。菩薩修定亦復如是,四禪定的都到四禪天去,四空定的都到無色界去,九次第定都到聲聞法界去,比九次第定更深的到緣覺法界去,再高的那就是菩薩法界去了。達到最高的,最高的是什麼?煩惱障、所知障統統都捨掉,我們講他到一真法界去了,他脫離十法界,這就是《華嚴經》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得的定就叫海印三昧。所以圓教初住以上,他們這個定都叫海印三昧。菩薩定心猶如大海,這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在清淨心中,眾生有感,這個機就是機感,機是講十法界不同的眾生。

  佛給我們說,四空定他不求佛菩薩,所以跟佛菩薩沒有感應。四禪定有,在色界天裡面有很多菩薩到那裡去應化,教化眾生,給他們講經說法,四空沒有。所以經教裡面常講八難,八難裡面就有四空天,八難是什麼?聞不到佛法,聞不到佛法叫遭難。我們這個世間水災旱災這些災難不算難,聞不到佛法才叫遭大難。有八種緣,這是沒有法子,他跟佛法沒有感應,所以叫八難。因為他對佛法沒興趣,沒有信心,不聞不問,這叫遭難。因為遇到佛法,佛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佛法,就有機會、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我們對於理論方法都懂得,就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夠頓捨,這做不到!我們不是不想做,做不到。那怎麼辦?這都是佛教導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就是漸捨,慢慢捨、天天捨。這真的有效,最初很難,慢慢的就熟悉,到後面去加速度。最困難的是開頭的十年,我們自己的經驗,二十年比十年那個修的就容易多了,三十年比二十年就更容易,愈往後面進步就愈快。所以法喜是不斷的在成長,它不衰,愈學愈歡喜,這是什麼?你嘗到法味。為什麼有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學了沒有進步,就是他沒有嘗到法味。為什麼沒有嘗到法味?他沒有真幹。什麼叫沒有真幹?他沒捨,他沒有放下。不管放下多少,你得要放下,你得真放下,愈放下愈多。

  這都是老師在早年教導我,也是警告我,譬如財,你捨財愈捨愈多,你原來對財還沒有貪心,你沒有!可是你財布施,財布施你這個財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多怎麼樣?起了貪心,那就完了。老師給我們有個警惕,無論有多少,來多少捨多少。所以捨得,捨得是雙重意思,第一個就是講你要捨,捨了你就有得,第二個意思是得的要把它捨掉。你所得的你不捨的話,你麻煩來了,你就又迷了。很多人喜歡頭一個意思,我布施,佛氏門中,捨一得萬報,真的捨一得萬,得到之後就貪心起來,你就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要怎麼樣?所得的統統把它捨掉,捨掉之後愈來愈多,愈來愈多你就拼命去捨就是,有多少捨多少,決定不要積財。佛教給我們,在經裡講「積財喪道」,那還得了嗎?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自性清淨心裡頭什麼都具足,都不缺,你得東西要它幹什麼?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世間人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從捨才得來。你命裡有財、有富貴、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這命裡從哪來的?是你過去生中布施的,你所布施得來的,就變成你命裡所有的。

  如果你能捨的話,那你得的更多,得的更多統統要捨,常常想到自性具足,自性之外的我都要捨。所以捨是好事,你看妄盡,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要知道財富是相,是虛妄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相,都應該徹底放下,你才能得健康長壽。所以修布施要修得痛快,這裡頭沒有疑惑,沒有顧慮,佛菩薩絕對不會騙人,告訴你的都是真話,都是好話,你只要相信,只要依教奉行,肯幹,肯真幹,你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才叫大圓滿。你所希求的全得到,你沒有想到的也得到,意想不到的。所以,菩薩定心就是此地講的海印三昧,能應一切眾生的機感,眾生有感他就能應。前面跟諸位提到,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樣的身,這是應,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就用什麼方法,所以身沒有一定的身,法也沒有定法。所以決定不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歸納起來的,實際上是無量法門,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那是真的,這個都是自性裡頭具足的,所以自性沒有絲毫欠缺。

  《還源觀》,就是說我們這本書裡頭,我們把它念一念,這是剛才我們前面念過,「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妄沒有了,心乾淨、清淨了,「心澄」就是清淨心,「萬象齊現」,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你全部照見。「猶如大海由風起浪」,你這個照失掉,我們凡夫現在的心就是由風起浪,把照見的能量喪失掉,「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風是什麼?風是外面境界,就是外面的誘惑。你要能把外面誘惑永遠離開,外面誘惑是什麼?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有物質上的,有精神上的,這些東西誘惑叫境界風。你怎麼樣?你起了七情,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你生起貪瞋痴慢,你生起自私自利,這是什麼?浪,你的照失掉。我們前面講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那都是風,你能在境界裡面如如不動,順境善緣不生貪戀,生感恩心,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也生感恩心。為什麼?只要你如如不動,你就向上提升,為什麼向上提升?境界幫助我們提升。如果境界風吹,我們心動,動了就墮落,你歡喜,歡喜墮落,你討厭,討厭也墮落,只要你心一動你就墮落。所以,怎樣在境界裡學一個如如不動。

  我們每天三餐飯,吃的時候要講究口味,心動了,你吃飯的時候這些菜又擺在那裡誘惑,這個好吃多吃一點,那個不好吃就不想吃,你看看,吃飯在造業;穿衣服講究款式,講究料子,都是造業。這些日常生活當中不為境界所動,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樣子,他每天出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一樣不歡喜。歡喜心接受別人供養,接受別人布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教我們這樣吃飯。穿衣,三衣一缽,生活多麼簡單,衣只要能夠遮蔽身體,遮羞,能夠保暖,夠了,不要講求款式,也不要講求好料子,絕對不為外頭境界所動。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居住的地方,沒有蓋個房子,沒有,他住在哪裡?住樹林底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最健康的生活,心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老人家圓寂,不是圓寂在房子裡面,是在樹林裡頭,在雙樹林裡面圓寂的。可是他也很活潑,也很自在,他也不執著,居士長者有好的花園、宮殿、樓閣,請他去講經說法,在那裡住幾天,他也很自在,也不拒絕。你看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些道場,他也常常去講經,講完了走了,絕不留戀。我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個道場主權是主人的,所有權是主人的,釋迦牟尼佛來用幾天,他有使用權,他可以使用,他不會要的。你說這個道場送給他,他不要,你借給他用,在這邊講經教學,行,借個三年五載都可以,用完之後還給你。這都是他老人家說法教化眾生,我們要留意。

  為什麼到中國會建築這些大道場?你要曉得,這是境緣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古印度,印度人看到這樣的修行人都尊重,都尊敬、佩服,跟他學習。可是中國人風俗習慣不是這樣的,中國人對老師那個尊重跟父母一樣,哪有自己住房子,叫老師父母住在野外,哪有這個道理,這大不孝,這大不敬!所以這些法師到中國來,要建最好的居住環境給他,最好的供養給他,這中國人的風俗習慣,這要知道。所以佛教隨俗,我也隨順你;不隨順你,你不能接受,你天天覺得難過,那也是錯誤。總得要叫大家歡歡喜喜,可是自己心裡沒有留戀。所以過去出家人雖然住在寺院,像皇宮一樣,他怎麼住法?還是住通鋪叫掛單,住通鋪,他不是一個一個房間的。有房間的,要有執事,他辦事方便一點,他有個房間。房間多大?叫方丈,方圓一丈,一丈在台灣我們來講兩個榻榻米,他的房間大小就是兩個榻榻米。這就是什麼?就是說居住環境沒有貪戀。住持是方丈,住持以下的總不能超過住持,所有執事的房間都是方丈,這是平等法。不是執事,都是住通鋪,叫廣單。飲食吃飯還是過堂,一菜一湯,大鍋菜,你看沒有忘記從前托缽的那種遺風。這教我們什麼?兩個字,放下!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你才能更放下,你不斷向上提升,那就對了。你才真正得到法喜,你才真正領會到聖賢的那種清淨快樂。這是《還源觀》上說的。

  後面說「八十華嚴經十四」,就第十四卷,八十卷第十四卷有這麼一段話,「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這是一首偈子,眾生形相特別是六道,行是行為,業是造業,眾生的形相,六道眾生形相各個不相同,種類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不同?因為他的行業不相同,就是他造的業不一樣,所以他形相就不一樣。到什麼時候相同?成佛就相同,佛佛道同,沒有一樣不同的。為什麼?不造業,完全恢復到自性,自性變現出來都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到成佛就同了。成佛,記住,圓初住就同,完全相同,相貌、聲音決定沒有兩樣,十法界裡頭不同,十法界裡面佛可以說大同小異,不完全相同,但是到一真法界完全相同。也就是他善惡業沒有了,不但善惡沒有,染淨也沒有,所以他是相同的。他是自性就是唯心所現是相同的,唯識所變就不同,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有這個就不相同。

  如是一切皆能現,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在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清淨心中完全能現。這個能現,要記住,眾生有感他就現,這一現他就應,就應化去幫助他。眾生沒有感,他不現,像前面講四空天人沒有感,所以諸佛如來不會現在四空天。我們這個閻浮提,這是南洲,講四大洲,北洲沒有佛法,北俱盧洲,北俱盧洲的人長壽,福報很大,真的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他人可以不必要操勞,不要造作,福報太大了,他那裡不求佛,所以北俱盧洲沒有佛法,他沒有感。韋陀菩薩護法,在三洲感應,為什麼?東南西這三洲都有人求佛的,北洲他們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北洲韋陀菩薩不去,沒佛法,那也是八難之一。眾生有感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什麼?海印三昧威神力。所以這裡也說到海印三昧。

  下面有一句話說到,是舉《楞嚴經》的,《楞嚴經》第四,《楞嚴經》十卷第四卷,第四卷也非常重要,這一卷,「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這釋迦牟尼佛示現,佛用一個按指的動作,海印發光,你能夠看到如來的境界。因為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聽說成佛都住淨土,你老人家怎麼會跟我們住在一起?佛說我住淨土,我們兩個雖然在一塊,我住的土跟你不一樣。怎麼會不一樣?佛就示現一下,一按指這個大地金色世界,跟極樂世界一樣,讓大家一下看到,佛真的是住淨土。佛把他自己的境界示現給他看,就告訴他,你們這些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塵勞是煩惱,你們心裡起煩惱,清淨心不能現前。因為這四句裡頭有海印,所以他也把它說出來,那是海印三昧在發光,在起作用。汝這是指你們凡夫,你們六道凡夫,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他住他的淨土,我們住我們的穢土,我們手拉著手,也不一樣,他還是在淨土,我們還是在穢土。這說明什麼?境隨心轉,這道理很深!如果我們的心清淨,我們淨土就現前,就是大乘教裡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個道理太重要!所以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在哪裡?只要你得清淨心,你現在就住極樂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別人知道不知道?別人不知道,你不示現給他,他永遠看不到。所以佛在此地做了一個表演讓他看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淨土跟穢土是在一起的,所以叫淨穢不二,不二而二。這個不好懂,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像電視兩個頻道,一個是清淨的頻道、一個是染污的頻道,一個是淨土、一個是穢土,如果我們把頻道關起來,兩個都沒有。如果我們看一個淨土,我們來聽佛講經,按這個頻道,佛給我們講經。如果我們按另外一個頻道,不聽佛講經,看到的是阿鼻地獄、畜生、餓鬼,那是穢土。試問問,這所有景象是不是都在這頻道裡面?你不按就隱,你按的時候就顯,它就現出來,隱現不同。所以它不現前,你不能說它無;雖現前,不能說它有,有無不二。我們今天用電視頻道這個比喻大家好懂,在古時候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讓人聽懂真不容易。可是這些事情,這都是講諸法實相,這都是真實智慧。所以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我們講用他的神通來示現給我們看,他真的住淨土。我們在《華嚴》學了這麼多,我們能夠理解,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他不是在變把戲給我們看,他是真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