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32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中一百三十一面,請看經文: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主命鬼王他已經在很長時間裡面,以大鬼王的身分來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前面所說的是他修因,修善因一定會感得善的果報,佛為我們說出往後『一百七十劫』的時候,他就示現成佛,佛的名號叫『無相如來』。那個時代也有名號,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出現這個時代,這個劫的名字稱為「賢劫」。他那個時代叫『安樂』,從名字上來看,佛出世那個時代非常美好。而世界的名稱,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叫娑婆,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的人很苦,他能夠忍受得了,堪忍世界。無相如來將來他的世界叫『淨住』,我們看到「淨住」兩個字,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非常接近,而壽命也是屬於無量壽。
世尊此地這一段的開示,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惡道裡面的許多鬼王,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其中,也有許多法身大士在這裡面修行。正是《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現身說法必定與這些眾生緣分成熟了,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僅是這一世,過去累劫以來,我們與一切眾生是不可以不結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染緣、有淨緣,如果在佛法裡面還有法緣,統統都是緣,有緣才能得度,沒有緣就度不了,縱然跟眾生結的是惡緣也行。像主命鬼王他們在三惡道現身,度惡道眾生,那是這些眾生惡緣成熟了,他墮在惡道,菩薩也不捨棄,也到惡道裡面來示現同類身,去勸導他們回頭,勸導他們斷惡修善。這種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也明瞭我們現在應該要怎麼作法。
雖然在原則上講,只是一個「緣」的問題,我們與一切眾生最殊勝的是結法緣,法緣裡面不帶煩惱,所以對自己、對別人都減少障礙。緣裡面縱然是善緣,諸位要曉得,善會變成惡,諺語裡所謂樂極生悲,愛到極處就生瞋恨。諸位要曉得,惡不會變成善,恨很難變成愛,愛變成恨很容易。所以這個世界是極苦的世界,學佛就學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我們跟一切眾生結淨緣,清淨的緣,也就是說善惡兩邊都捨棄。捨不是事上捨,是心上捨,事上善惡遇到了,總是免不了要接觸、要往來,這就結一切善惡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善緣也是淨緣,惡緣也是淨緣,要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如果我們生心,起心動念有好惡、有取捨,這個緣就是染緣,染緣的報很苦。如果在一切人事環境接觸裡面,自己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善惡境界都是淨緣,在我們淨宗講都是淨業。淨業的果報,念佛是決定求生淨土,不懂得念佛求生淨土,淨業的果報多半是在色界天,因為欲界天都還有染著,色界天染著就輕了,不能往生也都生天界,所以這個道理要懂,善決定有善果。
不但主命鬼王將來要成佛,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會成佛。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會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所以諸佛如來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我們今天學佛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把這個觀念轉過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決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能有這個覺悟、有這個想法、有這個看法,你跟佛就接近。為什麼?這是佛的看法、是佛的想法。這個看法、想法決定是事實,不是說我應當要作如是觀,它是事實,眾生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想成佛,快速的成佛,成佛的捷徑無過於這個觀念轉過來,所以對一切眾生就能盡孝,能竭誠恭敬,為什麼?他是諸佛,這是修行,我們講修行穩當快速,真正是捷徑。
自己這一生當中應當要想一想,應當自己要問一問,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我為什麼要來?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人能夠常常有這種反省,覺悟了!不至於迷在妄想執著裡面,不至於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沒有學佛的人,很少人有這種意識,學佛的人又有幾個醒悟過來的?真正醒悟過來之後,在這裡面尋求答案,有了答案,你這一生心情是安定的。為什麼?你做人無論時間長短,時間長短就是壽命的長短,你有目標、有方向,你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
這是首先把自己定位,這個重要。我們得人身、聞佛法,把自己定位在哪裡?定位在弘法利生,決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盡心盡力去做得圓圓滿滿,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定位在念佛堂領眾修行,一切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執持名號,領導大眾、協助大眾老實念佛,這也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這是講出家人,我們舉出這簡單的例子。如果是領眾,認真發心,領眾是照顧大眾,為大眾服務,這個道理要懂得。寺院住持、當家、這些執事,古時候說執事是菩薩,不是凡人,在道場清眾是凡人。這些佛菩薩來為大眾服務的,不可以是有權有勢、有地位作威作福,那就壞了,與法相違背。什麼法?與性德相違背,違背性德我們知道果報在三途。
所以社會講的領導,無論哪個階層如果與性德相應,用現在的話來說,為大家服務,這就是積功累德,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愈是在高位之上,像一個寺院你是叢林主席,你是道場的住持,你是為整個道場服務的。如果你用這種心態你是在修行,真修行,服務是修行。與自己用功妨不妨礙?不妨礙。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你往生是什麼樣的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眾,不做這些雜務事情,一心念佛,我的品位就很高。因為領眾常常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這話是不是真的?也可以說真的,也可以說不是真的,我們要懂得祖師說話的意思,他這話意思很深。如果是凡夫做住持當家,管理道場行政事務,確實對自己往生的品位有傷害,但是他最低一個標準是決定可以往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捨己為人,這是對凡夫僧來講。如果對聖賢僧來說那就不一樣,工作、服務就是修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服務大眾,一天到晚非常繁忙,事上繁忙,心地清淨,三輪體空,一塵不染,他的戒、定、慧三學都完成,他怎麼不是修行?
我們看禪宗惠能大師在黃梅,他每天的工作是服務大眾,廚房裡面劈柴、舂米,有沒有耽誤他的功夫?沒有!不但沒有,還成熟自己的功夫。別人修禪定要到禪堂打坐,他修禪定,舂米是修禪定,劈柴是修禪定,每一天接觸常住這些大眾是修禪定,無時無刻不在定中,能大師能做到,智者大師又何嘗做不到?所以我們把這些連起來想一想,就知道智者大師那個話裡頭話中有話,問題是你會不會學?但是畢竟覺悟的人少,不覺的人多,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話,用意就很深。他這個用意就是警告,這一些從事於服務工作的人員,給他一個警告,如果你自己所作所為不如法,不能與法相應,對自己就有損害;如果與法相應,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對自己的修持都是成就。佛氏門中哪一法不是佛法?相應了,法法皆是。宗門大德常說「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那是真正的成就。由此說來,歸根結柢就是兩個字「覺、迷」。我們如何能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常常保持著覺而不迷?覺迷要如何保持?一念私心就迷了,這是關鍵、是樞紐,一念好惡就迷了,才起心動念就迷了。而你能夠起心動念,為服務一切眾生這就是覺了,沒有自己,全心全力為社會大眾服務,覺了!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九法界裡面,現身說法為大眾服務。他示現的身分,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各行各業,什麼樣的行業他都示現,什麼樣的工作他都去做。不但對於自己道業沒有妨害,天天在提升自己。像我們在經上看到,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迴向,從迴向提升到十地。總而一句話說,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一切眾生,提升自己菩薩的階位,那就叫修行。修什麼行?把私心修掉,把自利修掉,縱然站在很高的地位是服務大眾,不是在那裡居權位作威作福,而是服務大眾,就是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過來之後,都是菩薩行,無論在什麼職位,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眾生,都是菩薩事業。一念為自己那就造業了,我們在經上看到,而在事實上看到就更多。所以這個經文給我們莫大的啟示,一定要懂得種善因才得善果。善跟惡,一念為眾生是善,一念為自己決定是惡,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要掌握的。怎樣把「我」、「私」捨掉,這是我們修行入門之處,你功夫才能得力。再看底下經文,一百三十二面: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這個地方如來,「來」大概是個錯字,你們經上是不是來?應當「其事如是」。查查別的本子,查查其他的《地藏經》的本子,查這個字,應當是「如是」,比較上好懂。如是,你那個本子是哪一種?對對對不錯!這是我們一看的時候,應當是「如是」,大家把它改過來。)這是世尊叫著地藏菩薩,告訴他,『是大鬼王』就是指主命鬼王,廣義的來說是指地獄、餓鬼道裡面所有的這些鬼王,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他註解裡面講,「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跡也」。他的本來面目是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他現的相是鬼王之相,我們應當曉得。他註解後面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註解後面就這段註解末後這兩行,「又復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這是用《楞嚴經》上的幾句話來做個總結,結得好!確實是如是。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實在講比世間凡夫的數量還多,凡夫多,佛菩薩更多,幻化在我們周邊,天天跟我們接觸,很可惜我們不認識。那也許有人問:「佛菩薩為什麼不明說?」明說你也不相信,他給你說:「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我是什麼佛再來的」你能相信嗎?造的業會更重。所以佛教化眾生有一個成規,決定不露身分,露身分的時候決定要走,不可以說露了身分,你還住在這個世間,麻煩就大了,妖言惑眾。人家說,這是什麼佛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大家都來供養。那妖魔鬼怪就可以假借這個方式來欺騙眾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迷惑眾生,所以真人不露相,露相決定不是真人。如果他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說了馬上就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了還不走,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所以遇到這個,你就可以問他:「古人說了走,你怎麼不走?」這一品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底下這一品:
【稱佛名號品第九】。
這一品經,聖一法師把它講作「佛寶」,末後這三品他總結歸到三寶,佛、法、僧三寶,說得好!他往年在九華山講,他把他的講義送來給我看,我看他這三段說法,我很佩服他,結歸到三寶才有真實的利益。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經文上講菩薩要為我們說利益事,什麼利益?『於生死中,得大利益』,這就說是了生脫死的利益,這個利益真的是大利益,的確是真實的利益。如何能令凡夫,尤其是末法眾生,他這裡講未來眾生就是指末法,末法眾生比起任何一個時代都苦。我們從歷史上去觀察,從現實的生活裡面去觀察,據我們自己的記憶,年齡大一點的人,七、八十歲這樣的年齡,回憶半個世紀以前的生活,雖然這個世間已經亂了,可是心境依舊是平和的,縱然在戰亂期間當中到處播遷流浪,他心情安定的。而在今天縱然物質生活過得很富裕,你的工作生活很安定,你的心情不安定,真正可以說得上心慌意亂,這什麼原因?如果不能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你又怎麼能解決問題?
而這些原因確實佛法裡面解釋得清楚,半個世紀以前,跟半個世紀以後做一個比較,就很明顯那個時候的人心厚道,再往前面比當然比不上前面,真正是世道人心一代不如一代。在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老人講,「一代不如一代」,這話是聽得耳熟,沒有感觸,現在想起這些話感觸很深。那個時代的人心,貪瞋痴比現代人要減緩很多很多,多半衣食足他心就安了。現在人心惶惶,我們就明瞭什麼造成的?貪心不足,貪瞋痴慢沒有止盡,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樣的人把他放到天堂、放到極樂世界,他身心還是不安穩,道理在此地。
過去我們在一九四九年剛剛到台灣,人地生疏一切都不熟悉,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找個人,路不認識,隨便在路上遇到人,問問他路怎麼走法。他很熱心,不但詳細告訴你,有的時候他帶我們一道去。現在沒有了,你問他,他就是不知道,理都不理你。現在是對他有利他就做,沒有利的時候置之不理。在那個時代,遺棄父母,父母年老不照顧的很少聽說,現在到處都是。世風日下速度之快太可怕了!今天是什麼社會?
所以東西方許許多多預言,說這個時代有大災難,我們看到這些跡象,還似乎不能不信,這個預兆、徵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事情。我們要用一般科學家的講法,他們講波,思想波。世出世間聖賢人苦口婆心的教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古代的教育是以這個為中心;換句話說,是幫助我們思想的波平和。縱有貪瞋痴慢,它的起伏波動不會太大,它有一個標準、有一個原則,所謂是不離譜,它的起伏在水平的附近。現在把這個教育捨棄掉,憑著凡夫的妄想,所謂是民主自由開放,這正是《楞嚴經》裡面佛所預記,「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是邪師?隨著自己的知見而說,自己的知見是妄想,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而說,造成世界大亂,造成思想的波動大幅度的起落,超越標準太多了,它的現象就是人心惶惶不安。過去的人物質生活那麼樣的缺乏,過得那麼辛苦,他過得很快樂。今天的人過得很富裕,他人心惶惶身心不安,一般講躁動的現象,浮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思想波造成的。
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能信、能解,又能依教修行,我們的思想想法看法,跟佛說的標準很接近,所以在動亂的社會、動盪的世界裡面,我們還能保持幾分的平靜,非常難得。愈是認真學習,相信佛所教導是正確的,我們自己所想是錯誤的,首先要有這個覺悟,要有這個肯定。正如同佛在經上講,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決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相信你自己意思,自己想怎麼做決定會做錯事;你證得阿羅漢之後,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的標準是什麼?這太明顯了,阿羅漢的我執破了,無我,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沒有我了,那個時候你的想法就可靠了。所以佛界定是阿羅漢這個標準,我們要懂得他界定真正的意思在哪裡?換句話說,你還有我、還有自私自利,你的想法就不正確、就不可靠,你真正做到無我無私,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你的想法可靠。我們還有我、還有私心的時候,這怎麼辦?必須捨棄自己的想法,遵從佛的教誨,這樣不至於有大的過失。佛所講法教我們利益眾生,當然與自己的利益要相違背,我們在心理上要克服。現在人講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眾的利益,這是佛教導沒有覺悟的眾生。已經覺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導,他自己所思所作所為自然相應,與佛菩薩所說的相應。
我們今天不但在家學佛要懂得這個道理,出家學佛更應當懂得這個道理。因為出家人的身分是老師,人家看見你稱你法師。「師」是社會大眾的模範,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拿什麼做榜樣?拿什麼做模範?就是無私。如果自己還有私心,人家稱你作法師,你想想看你有什麼感受?不能做大眾的榜樣,不能做大眾的模範,人家稱你「師」就很難過了,名實不相副。你能生慚愧心,能夠回頭、改過,這好事情。如果依舊愚昧無知,居然敢當之,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就是承當這個稱呼,我們自己有罪業,造罪業了。冒充法師,不是「師」在冒充「師」,人家稱你一聲,自己就造一次罪業,稱你兩聲就造兩次罪業,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自己在積累罪業,這怎麼得了!難怪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現在墮地獄的人多了,古時候墮地獄的人少,造五逆十惡業的人少。而僧道沒有盡到他自己的職責,那就免不了要墮落。出家人一生當中的大事業,地藏菩薩教導我們,要『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出家人的事業。「演」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說」是說明,又要做、又要說。我們今天界定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事情,把這個事情做好了,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價值、有意義。請看經文一百三十四面: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地藏菩薩向佛陳白,佛不但是准許,還催他快說。為什麼?對一切眾生太重要了!前面這幾句話是讚歎,『汝今欲興慈悲』,「興」就是發起,你發慈悲心。為了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這是大利益的事,眾生雖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論是今世或者是過去生造極重的罪業,只要他一口氣沒斷,我們知道統統有救。這個時候他頭腦清醒,一念回頭就得救了,真的是回頭是岸。我們在《阿闍世王經》裡面看到,這個國王他在世間有地位、有權力、有威勢,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決定墮阿鼻地獄。這個人畢竟還是有善根,晚年的時候覺悟,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回過頭來依靠三寶的教誨,臨命終時念佛往生。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上品中生,他是懺悔往生。從這個事例來看,造極重的罪業都不怕,都能夠得救,只要他肯回頭,只要他真正懺悔改過自新,還是有很殊勝的成就。
今天我們也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建道場,道場建立有臨時的、有永久的。臨時的是租借一個場所,在這個地方講一天、講兩天、講三天,講經的場所就是道場,這道場臨時的。無論是臨時、是永久,你在那個地方發的是真正慈悲心,真誠、清淨、慈悲,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回頭是岸,都是不可思議功德。聽眾的人很多,當然我們不能預期各個都能成就、都能回頭,這是做不到的。聽眾之中必定有幾個有緣人,建一個道場,你能在這個道場度一個人,這個道場都無量功德。無論臨時、永久,在這個道場聽經聞法,有一個覺悟,有一個真的念佛往生,這個道場是無量功德。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地藏經》上前面我們都讀過,勸你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都說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只要有一個人得度,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了,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眾生」。
這一些造作罪業的眾生將來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必定要在他在生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他死了墮到惡道去,我們就無能為力,我們決定辦不到。所以他落在三惡道,那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惡道裡頭,示現同類身去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能做得到是他一口氣還沒斷。這是大事。下面兩句佛在催他,『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唯當速說』,趕快講。我們在今天讀到這個經文,實在說就像釋迦牟尼佛逼著我們一樣,這個事情我們要趕快做,現在正是時候,所以這兩句話用在我們當前,對我們再貼切不過。下面佛說: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這一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存什麼心?佛心裡面只有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沒有自己,這就是佛心。佛念念之中是為眾生服務,是救拔一切罪苦眾生。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所說,可以說是最後的遺教,說完這部經之後,末後就是一部《涅槃經》,所以這是《涅槃經》前面的一部經,算是最後遺教。
『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的,通常翻作「滅度」,四諦裡頭「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在中國用得最多的是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清淨寂滅。他註解裡面,「涅槃,奘三藏翻圓寂」,玄奘大師,這個地方節錄下來,好!「德無不備稱圓」,功德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圓,「障無不盡稱寂」,也好,意思好!障就是三障、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惑、業、苦統統斷盡了,這叫寂。由此可知,涅槃、圓寂不是死的代名詞,現在大家都把它看作死的代名詞。出家人一死了,某人圓寂,某人入涅槃。那將來哪一個不入涅槃?各個人都要入涅槃,不管學不學佛統統要入涅槃,這個觀念錯誤。實在講涅槃是活著時候證得的,而不是死的代名詞。
這個地方說「吾即涅槃」,是佛在這一段期間,他教化眾生的緣盡了,功德圓滿,這是示現離開這個世間,八相成道裡面最後入般涅槃相,取這個意思。緣盡了佛就不再住世,住世沒有意義,跟他有緣該得度的都已經得度,沒有得度的已經跟他種了佛法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現在不能成熟,當然要離開。
『使汝早畢是願』,你發心繼續來做這個工作,好!所以佛不住世,彌勒菩薩還沒有示現成佛之前,這個空檔的時間是地藏菩薩代替佛來教化,在所有菩薩當中地藏菩薩是代理佛,這時候他的身分地位很特殊。地藏菩薩代理佛,這又是什麼意思?而是這個經上所講的「孝親尊師」。孝親尊師這個教學的綱領,在這一個大時代裡面取代佛陀的教化,因為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教化,都是依孝親尊師為基礎。佛陀不在世了,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是維護教學的基礎,沒有能力把這個教學往上提升,但是這個基礎一定要保持,不能失掉。這個工作多麼重要,這是在這一部經上顯示的精神。
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親尊師,這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如果就淨宗的教義,淨宗修學的基礎是世尊在《觀經》上所講的「淨業三福」,沒有修念佛法門之前,先要奠定這個基礎,淨宗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諸位想想,這四句話是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沒錯。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後面這兩條七句,與《地藏經》末後這五品,從這一品一直到經的結束,總共十三品經,完全相應。換句話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說明,不僅是修淨宗的基礎,是佛法當中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不在世沒有人弘教,我們能把這個基礎維護就行了,維護這個基礎,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所以末法時期堅定奠定這個基礎,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成功了,這是真實不思議事。我們要弘揚其他的經論,自己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怕講錯,很難得真實的受用。唯有堅持這個基礎,老實念佛,決定不錯,即使諸佛如來示現在今天,教化眾生也必定如是。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曉得諸佛如來心裡想的是什麼,他們做的是什麼,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學習。
青蓮法師的註解,這裡面有一段我們念一念,一百三十五面倒數第四行,我們從頭看起,「此法之妙」,這個法就是地藏菩薩在這一品經裡頭所說,什麼法?稱佛名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縱吾即入涅槃,縱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並趣人天修行,終至成佛無疑」,這講得好!「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地藏菩薩真的懂得佛的意思,繼續佛的願望,我們常講續佛慧命,地藏菩薩懂得這個意思。佛不在了,他接著來做,用什麼法門?稱名的法門。所以世尊對他讚歎,催他趕快說。下面地藏菩薩所說,說的意思很深,地藏菩薩在此地說了十尊佛的名號,這十尊佛他的次第是由近而遠,在時間上來講,靠近我們現代的先說,愈說愈遠。請看經文: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雖然是近,這最近的,也不近。
【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
這是把佛的名號說出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聽這一段說法,能信得過?亦有眾生依教奉行,他是不是真的得福如是?很令人懷疑。我們照地藏菩薩教我們這個方法去做,果報不如是,生死重罪自己還是要承受,該墮地獄還是要墮落地獄,那這話怎麼講?是不是地藏菩薩說錯了?地藏菩薩沒說錯,我們看經文看錯了,我們聽話聽錯了。地藏菩薩在此地說,『聞是佛名,暫生恭敬』,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沒搞清楚。「聞」是菩薩三慧,說一個字必定就包括另外兩個,「聞、思、修」。何以知道?如果沒有思、修,怎麼能暫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就是你的心上真有佛,一念相應一念佛,他相應了。恭敬不是把佛像塑在那裡,對他禮拜供養,那個恭敬,那是形式,是假的,那不管用。一念相應,念相應了,行當然相應,心行相應了,口當然相應,你身、口、意三業都相應。時間再短,只要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念覺,所以才得這樣殊勝的利益,『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佛號『無邊身如來』,青蓮大師註解裡面註得很清楚,你對於佛號要清楚、要理解,你不清楚、不理解,怎麼相應?什麼叫「無邊身」?小註裡面講「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我們念到毘盧遮那,這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理體。在《華嚴》裡面也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淨土裡面稱之為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沒有形相。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沒有相,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隨類化身,眾生有感立刻就現相,也是無量無邊。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槃?沒有,不但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這是真的。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牟尼佛入滅,換一個身分出現,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用這個身相。為什麼不用這個身相?眾生福薄,所以佛就現另外的身相。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示現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特別是在眾生有大災難的時候,受大苦、造大罪業的時候,佛菩薩慈悲心愈重。我們要認識、要明瞭。
你怎樣才認識?怎樣才能接觸到?你試試看,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就接觸到了,你就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離開罪苦眾生,這個時候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就得度。然後你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絕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給那些善根薄弱的人給他們看,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每一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給那些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給他們看。他們會看得很奇怪,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像做這些動作、這些表現?他有疑惑他來問你,你給他說法、給他解釋,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現在所謂「機會教育」。現在做機會教育,應當說效果比古時候更要殊勝。古時候到道場決定是求法而來的,所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到之處,你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難,他沒有事,為什麼到那裡去?到道場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機會教育比現在少。
現在交通便捷,觀光旅遊,這些觀光客就想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去遊覽,我們道場裡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機會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裡面燒香、禮拜,做出樣子給這些觀光客看,他們沒見過,沒有接觸過,有人在旁邊為他解釋。他在觀光旅遊不知不覺就接觸佛法,不知不覺佛法的種子就種下去,他就學佛了,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所以這些道場是機會教育,接引廣大的眾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在做這個事業。必須要有佛的這種胸懷,有佛的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眾生,絕不是為自己。觀光客給我們帶來收入,如果我們目標只定在這個位子上,錯了,完全錯了。我們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眾生,讓他認識佛法、理解佛法,改變他的人生宇宙觀,這是對他救度,他對道場這一分供養,才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說「暫生恭敬」,暫時就是所謂是一念相應,這一念真的相應了,就能夠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這是已經入門、已經入境界了,他才肯這樣做。造佛像,現在造佛像容易,比過去方便太多。過去佛像都是手工藝,現在做佛像可以雕一個模子,很快的就可以做幾千尊、幾萬尊,利用機械來做。從前是每一尊佛像都是人工雕出來的。諸位在中國大陸,你看看雲崗、敦煌這些石窟,都是幾十年、幾百年才完成的,現在要做就太方便了。換句話說,現在人修福比過去便利,可是難在哪裡?後面這四個字,「供養讚歎」。什麼叫供養?依教修行,《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廣修供養」裡面特別教導我們「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說了七種,第一種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要照做,這才是供養。淺而言之,佛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都能照做,這叫供養。讚歎就是為人演說,把佛法介紹、推薦給別人,這是讚歎。所以讚歎是弘法利生,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人能這樣做,那他的福報當然大,『其人獲福,無量無邊』。所以你明瞭之後,這個經文讀到我們就相信,就沒有懷疑了。一般人讀經叫粗心大意,只做形式沒有實際的內容,心境都不相應,他怎麼能得福?不得福他就糟蹋經、毀謗經,說佛經上講的是假的,我照這樣做沒有感應,謗佛、謗法罪過極重,不但沒得好處反而墮落。實在說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自己把意思看錯,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經,曲解了佛經,誤解了佛的話,過失在自己不在佛經,所以《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多重要,要正確的理解、要深解,你才能得真實受用。再看第二尊: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面無邊身如來距離我們是無量阿僧祇劫,寶性如來距離我們是恆河沙劫,遠了。所以他註子一開端說,「恆河沙劫,較前更多矣」,跟前面比較,時間就更多、更長。『寶性如來』在此地也有簡單的解釋,「《蓮華面經》云,諸佛如來,是眾生寶」,下面「寶有七種」,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七寶。「性」是比喻法身,小註裡都有,諸位看看就曉得。比喻法身的「常、樂、我、淨」叫「四淨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迷失了自性這四個都沒有。如果你覺悟了,見性了,見性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與自性相應,這四德就現前。確實有「常」,常是不生不滅,在佛法裡面常講無量壽就是常的意思。那個無量是真的無量,不是假的,不是所謂有量的無量,它是真的無量。「淨」是清淨無染,染淨兩邊都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什麼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實的主宰。「樂」是真樂,苦樂兩邊都沒有才是真樂,所謂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寶性如來」是誰?是自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前面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三身,與佛相應就是與自性三身相應。寶性如來,念這一尊佛的名號,一念相應與自性的性德相應。
下面說『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這是講時間之短,顯示功德不可思議。『發心皈依』,「皈依」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得,皈是回頭,真的回頭;依是依靠,依什麼?依寶性如來,就是依自性的性德,這個一念相應。下面是講他獲得的利益,『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無上道」是成佛之道,我們凡夫學佛,為什麼要經歷無量劫,經上講「無央數劫」,原因就是退轉,實在講進得少、退得多,諸位要細細想一想,你就能夠體會到。我們在六道流轉,得人身的機會少,聞佛法的機緣更少,你不得人身、不聞佛法就退轉,不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譬如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如果不能成就,一定隨業流轉,隨業流轉決定墮三惡道,為什麼?我們自己很冷靜,老老實實想一想,不要想過去世,就想這一生當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貪瞋痴慢相應就是三惡道,與五戒十善相應則是人天,我們一天有幾個念頭,與五戒十善相應?有幾多念頭,與貪瞋痴十惡業相應?這不就清楚了。一落到惡道,這個經上講地獄裡面都是無數劫,在人間短短幾十年聞佛法,這一下是無數劫聞不到佛法,你才知道退轉幅度太大了!無數劫苦報報完之後再得人身,得人身又未必能聞到佛法,所以佛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學佛成就才要無央數劫。
無央數劫你得到什麼樣的效果?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要經歷無央數劫。從初住菩薩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通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數字是可以確定的,前面那個數字沒法子確定。到圓初住就好比你上學,你念一年級,可以預訂你多少年可以畢業,入學了,這個數字靠得住。平常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不是對我們講的,是對一真法界初住菩薩到究竟佛果,這裡面經歷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是三大阿僧祇劫,難!太難太難了!可是你一念皈依,皈依是真的皈依,不是形式。這個皈依是依寶性如來,是皈依自性,寶性如來是自性三寶,真正皈依自性三寶,這功德就大了,為什麼?你念念稱性當然不退轉。這什麼人才能做到?初住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大乘起信論》是初住菩薩境界,《金剛經》也是初住菩薩境界,他真的是皈依自性三寶。皈依自性三寶,照《金剛經》標準上來看,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正皈依。四相還有的話,沒有皈依,你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瞭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