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迷悟的差別 (第一集) 1991/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7-0001
只準備講六次,十二個小時。同樣是一部經,第二宣講我們偏重在義理上,許多佛學的名詞術語,第一次留著有錄音帶,諸位同修可以做參考。經題是說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在這部經一共給我們講了三個名字,這部經第一個叫『地藏本願』,第二個名字叫「地藏本行」,第三個名字叫「地藏本誓力」,誓就是誓願的誓,力量的力。古德翻經只取其中的一個名詞,就是「地藏本願」,實在其他兩個名號意思都包含在其中了。佛法我們一定要曉得,它的本質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清楚,然後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地」是代表的大地。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生在這個世間沒有辦法離開大地,大地不但生長五穀雜糧來養活我們,而且含藏著無盡的寶藏,使我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受用無盡。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佛法是心法,佛跟我們說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地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才藝,也有無量的福德,甚至於我們今天世間人追求的財富,心性當中有無量的財寶,確確實實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我們看《華嚴經》、看《無量壽經》,講佛國土裡面的依正莊嚴,那是事實,那不是比喻,那是自性開發以後的受用,就是那種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嚮往的。我們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本體,識就是心的作用,心識都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的,沒有一個人是欠缺的。現在問題發生在哪裡?發生在迷悟。凡夫迷了自性,佛菩薩是覺了自性,迷悟不二。為什麼?迷悟都是自性,覺悟自性,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受用,統統都能夠現前;迷失了自性,我們自性裡面的財寶都不能夠現前了。不能現前,像我們今天這一切的受用,我們看世間人有富貴、有顯達,這些是,這要靠修得。修,就修得很辛苦,雖有受用,依然不自在,也就是說它有副作用。不像性德,性德決定沒有副作用。所以「地」是指的心地,「藏」是指的寶藏,無盡無量的寶藏。佛教育就是開顯自性,把我們自性無量的智慧寶藏統統顯示出來,讓我們得到圓滿的受用,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要用現代話來講,佛教教我們什麼?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佛教育是教我們這些,我們每一個人心心嚮往的都在佛陀教學之中,只要我們認真努力來修學,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得到。
『菩薩』是人的稱呼,我們不能把菩薩、佛看作神,那就錯了。「菩薩」是印度梵語,它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佛陀是覺悟到圓滿的人,覺悟圓滿就成佛。開始修學佛法還沒有圓滿,向圓滿、覺悟這條道路去走,這個人我們就稱他叫做菩薩。
『本願』,「本」是根本的一個願望、一個希求。地藏菩薩的本願,不但希望自己性德完全開顯,得到自在圓滿,而且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每一個人都能夠發明自性,都能夠得到和他同樣的圓滿。這個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如果具體來說,也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裡面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個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個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地藏菩薩也不例外。四願實在講只有一願,一願就是度眾生,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叫菩薩心,這種行持就叫菩薩行。四弘誓願,它指示我們開發自性的一個明確的道路。我們知道在現前這個社會,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什麼地方?沒有按照這個程序去修學。這個程序發願是第一,我們講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的意願。我們發真誠之心幫助任何一個眾生,對一切眾生絕對沒有分別,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成就他,這叫菩提心,這個人叫真正覺悟了。菩提心發了之後,從什麼地方下手?先要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佛教育跟中國儒家的教育確確實實是不謀而合,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在教育思想上完全相同,孔子教育四科,第一個是德行,佛第一個叫你斷煩惱,斷煩惱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這再學法門,法門是學問,我們常講品學俱優,斷煩惱是品德,學法門是學問,品學兼優才有能力幫助眾生。最後成佛道,成佛道是品學達到究竟圓滿的稱呼,這是我們修學的一個目標、方向。佛,這是一開端就給我們建立了,就給我們指示出來了。這是地藏本願,我們學佛要把地藏菩薩的本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這個樣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法最殊勝圓滿的利益。
『經』這個字,我們就省略掉,就不要講了,我們講過很多經,「經」的意思都一樣,合起來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法,大乘佛法它有四個修學階段,佛法修學跟世間法修學不一樣,世間法這個階段不能同時修,譬如說小學決定不能夠同時也修一點中學的課程、大學的課程,不能夠。佛法雖然它是四個階段,它可以同時學習,這是很奇妙的一種教學方法,正是《華嚴》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不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行布,行布是次第。我們講第一個階段要學地藏,第二個階段學觀音,第三個階段學文殊,第四個階段學普賢,這四個階段。但是我們在學地藏菩薩同時也可以學觀音,也可以學文殊,也可以學普賢,這個在世間教學法裡頭沒有的,佛法裡面有。可是它有主修有兼修,就好像現在學校科目,有主修的有選修的。我們在第一個階段,地藏菩薩是我們主修的,其他是我們選修、兼修的。等我們提升到第二個階段,觀音法門是我們主修的,地藏是兼修的,文殊普賢是選修的。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
怎樣開發心地智慧寶藏?在這一部經上給我們提供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孝敬。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本經在佛門裡面稱為孝經,佛家的孝經。這個想法,這樣一個教學,也跟中國孔老夫子完全相同。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的至聖先師就教給我們孝親尊師。《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部經典所說的內容也就是孝親尊師,比我們的儒家《孝經》講得更透徹、更明顯,儒家只講一世,佛法裡面講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這一代苦難非常之多,在歷史,可以說中國歷史、外國歷史,沒有看到像現在這樣混亂的一個局面,我們有很多的痛苦。這些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把教學基本的概念捨掉了,就是孝敬。現在不講求孝順父母,也不要求尊師重道,今天教育所發展的方向是科學技術,人與人的關係,自性開發這是完全迷失了,所以帶給我們是無限的痛苦。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有三種苦,第一個是身苦,第二個是心苦(身有生老病死,心有貪瞋痴慢,有煩惱),還有個後苦,死了以後還有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果報之苦。佛給我們講,這是任何一個眾生沒有法子避免的,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能夠超越這三種苦報。《地藏經》是學佛的第一步,我們要特別重視它。我們要想求生淨土,要想不退成佛,如果把修學的根本捨去了,假如我們不孝父母、不敬老師,你還會敬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敬老師是建立在孝父母的基礎上,不孝父母的人不可能敬老師,這個一定的道理。所以敬師是孝親的擴大,然後才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才把孝敬發揚光大。所以確確實實它是有次第的,有來源的。《地藏本願經》是我們學佛、成佛、度眾生根本的源頭,所以為什麼道場一建立一定要講這部經,原因就在此地。
經題簡單就介紹到此地,下面還有一個人題,就是翻譯的人: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這個因為過去講過有錄音帶,我們在此地略略提一提就行了。『唐』是指時代,是武則天執政的時代。『于闐國』在現在新疆天山南麓,現在已經是中國的版圖了,在那個時候是西域一個小國家。『三藏』是法師的學位,就好像我們現在講博士、碩士,它是學位。「三藏」在佛門裡面是最高的學位,就是經律論,所有一切經典他都通達,他都明瞭。『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法師非常謙虛,沒有用三藏法師,他用三藏沙門,這是很謙虛。「沙門」是個學道的人,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翻作「勤息」,這是非常的謙虛。『實叉難陀』是主持譯經法師的名號。他是武則天時代從于闐國禮請到中國來的,到中國來第一樁大事情就是翻譯《華嚴經》,我們的《八十華嚴》就是實叉難陀大師翻譯的。這是簡單跟諸位介紹。
下面我們就正式講到經文了。經文照例有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在本經,確實它這個架式,就是一部大經。從哪裡看?它十三品裡面,第一品是序分,序分佔一品,流通分也佔好幾品,這是大經的架式。一般經序分只有幾行經文,不可能佔一品的,可見得這部經是大乘裡面根本的經論,非常重要的經論。第一品要跟我們介紹的是: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講的,不是在人間講的。『忉利天』,「忉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三十三,所以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欲界天的第二層。有一些對佛法不明究理的人,他們看到三十三天,以為佛家講天有三十三層,這個是錯誤的。要縱的算天一共有二十八層,這是第二層。第二層為什麼稱三十三?它的組織是三十三個,就是三十三個天合在一起的。就像美國,它有一個聯邦政府,還有五十個州。它這個像是三十二個州,當中有個中央政府,是這樣組織的,所以稱為三十三。它是平列的,不是豎列的。當中就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就是這一層天。我們看很多其他宗教,像基督教跟天主教所說的天,很接近這一層。這一層天要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他的條件是修十善業道,上品的十善業道就生到這個天。換句話說,這個天愈是往上面去道德水平愈高,愈往下面道德水準就愈低。因此,我們明瞭生天是可能的,但絕對不是說我信了上帝就能生天,這個靠不住,一定要具足他那一邊道德的水準,你有這個道德水準,達到這個水準自自然然就生到這一個處所了。底下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
一切經開端都有這個字樣,這是佛經在結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前面要加上這些字樣,這些字樣代表了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唯有信才能夠入門,人有淨信就能夠入佛法的法海。『我聞』是聞成就,「我」是阿難尊者結集經的時候他自己宣說的,所以這個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是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宣說的,不是傳聞,傳聞就不可靠了,字字句句都是親聞的。
這四個字含義非常之深,特別是「如是」這兩個字,在大乘經典裡面常說「過去法如」,如就是這個樣子。過去這一切法是這個樣子,現在這一切法還是這個樣子,未來這一些法也是這個樣子,永遠不會改變的。永遠不變的,我們現在人叫它做真理,真理永恆不變。佛給我們講的千經萬論,這說法四十九年跟我們說了個什麼?說老實話,總歸納起來就是說一個「如」字。這個如的體就是自性,自性的變化就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就是自性的本體。像古人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所以一切萬法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可是我們迷了,我們不曉得它是自性。如果曉得萬法都是自性,你這個心就清淨了,不會再有分別、不會再有執著了,你在一切法裡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迷失了自性,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以為它是真的,以為它是獨立存在的,所以才產生了分別執著妄想,這愈迷愈深、愈迷愈苦。所以佛說一切經,前面把它的原則,把它的前提,一開端就表示出來。由此可知,佛所講的確確實實是真理,確確實實是與自性完全相應的。這兩個字在《華嚴經》註疏裡面,在《大智度論》裡面,解釋得非常之多,非常的詳盡。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一時。】
阿難尊者沒有說明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經,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只是籠統給我們講了一個『一時』,其實這個裡頭有很深的意義,講「一時」是真的,講哪一年哪一月那是假的。為什麼?時間是我們眾生迷惑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我們中國的夏商周三代的曆法就不相同,現在我們用的西洋的曆法跟我們中國農曆也不相同,阿拉伯人用的回教曆跟我們這個陽曆也不相同。這個簡單的意思,就是聽的人想聽經,想覺悟,這感動佛來為我們說法。說法的人一定是應機,所謂應機而說,感應道交,這叫一時。
還有一個很要緊的意思,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一心」。確確實實人到一心就開悟了,所以佛千經萬論勸我們修清淨心,修一心。佛法修學的關鍵,大家知道,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無量的法門統統是修定。所以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不相同,修什麼?統統修定。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每一個宗裡面講的名詞不相同,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無量無邊的方法統統是修定,定就是一心,一心就開悟了。所以學佛沒有別的東西,只修一心。所以淨宗,從前人問古大德,我們要怎麼個修法?老實念佛。老實念怎麼念?不打妄想就老實了,念阿彌陀佛腦子還想別的東西就不老實。一天到晚什麼都不想就想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這就叫老實。這樣念念久了就得一心(他妄念沒有了),得一心就開悟,就能夠明心見性。
所以「一時」,當然佛沒有話說,佛自然是一心不亂,聽的人也要求一心不亂,一心來聽,這個就是機感相應了,也就是大眾覺悟之時,這個意思圓滿,這個意思深刻,我們應當要記住。底下一句是說明佛所在之處:
【佛。】
是本師,是我們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在忉俐天。為母說法。】
這一部經是佛對母親說的。我們讀過佛教史的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死了(他母親死了以後生忉利天),他是他姨母帶大的,撫養大的。到他成佛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諸位要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後說的經典,在忉利天最後是報母親之恩,為母親說法。從忉利天下來之後,就是二月十四,十四從忉利天下來,二月十五釋迦牟尼佛就滅度了,所以這部經是遺教經,是最後的一部經。釋迦牟尼佛從忉利天下來,一天的時間,一天說《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是一天說的,說完之後他老人家入般涅槃,這是離開我們的世間,所以這一部經也是最後宣說的。
『為母說法』,這個裡面含義就很深。地藏是為母親發願,是把孝心發揚光大,到孝順一切眾生。更有一層深意,是啟發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也要像地藏菩薩一樣,把孝敬父母的心像菩薩一樣的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才叫學佛,這才是佛弟子,這個才叫真正在地藏法門裡面得到圓滿的大法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前面,這是六種成就,就是通序。下面這段經文,這是發起,是別序。說:
【爾時。】
『爾時』是指佛在忉利天為母親說法的時候。
【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一段經文,我們要特別重視它。我們仔細的去想一想,這個法會的莊嚴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大家如果多多涉獵大乘經典,就連《華嚴經》都包括在其中,《無量壽經》也包括在其中,我們只看到十方菩薩來聽經的,沒有看到諸佛都來的,哪有釋迦牟尼佛講經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來了,一個都不缺,這是一個什麼場面,沒有見過的,所以這個地方要重視。講任何經典十方佛不會來聽的,唯獨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切諸佛如來都要來,為什麼要來?不能忘本,本是母親。我們在最初讀經看到這一句的時候要非常之驚訝,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一部經典的重要。所以說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從《地藏本願經》學起。這就好像我們有了地了,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地什麼也都做不成,你有了一個健康的心地,有了一個圓滿的心地,才能夠發展菩薩事業。所以一切諸佛都來集會,來聽釋迦牟尼佛宣講這個法門。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一段是講的『讚歎』。諸佛見面彼此都很謙虛、都很客氣,都互相讚歎。只有迷人才毀謗,才說是非長短。真正覺悟的人,讚歎。你看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第一個是禮敬,第二個就是稱讚。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禮敬,就是地藏本願,要學!學佛沒有別的,養一個敬心。別人不敬我,他是應該的,為什麼?他沒有學佛,他現在還不想求覺悟,他在迷。我是想求覺,想求覺,不學敬、不學孝、不學稱讚,那我也迷惑顛倒了,那這佛法到哪一天才能學得成功?所以別人不敬我,我要敬他;別人不稱讚我,我要稱讚他,這就對了,這是你真正在學佛,你真正在求覺。我們中國古人常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出家人互相讚歎,這佛法會興旺;出家人互相排斥,這個佛法會滅亡,佛法就衰了。我們今天學佛,我們對於每一個出家的法師,特別是講經的法師,我們總是到處讚歎,普遍的讚歎,希望這個力量能夠凝聚起來,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這個叫修行。行是行為,過去我們的行為錯誤了,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為修證過來,這叫修行,決定不能讓它再錯下去。除非是不知道,自己有過失,自己不曉得。不曉得自己過失就是迷惑,是迷;受外面境界誘惑,那是惑,迷惑顛倒了。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覺悟了,就叫開悟。悟了以後把我這個毛病把它改過來,這叫修行。悟後就要起修,開悟、修行都是很平實的話,並不是很玄、很妙、很高深,不是的,非常平實,都在日用平常之間。
這一段經文裡頭有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知苦樂法』,這個了不起。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太苦了,我們很想離苦得樂,那有個什麼法子?誰知道這個法子?佛知道。實在說,世尊出現在世間的能事一語道盡了,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就這一點就了不起了,他知道十法界苦樂法,整個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知苦樂法」。釋迦牟尼佛傳授我們是什麼?也就是知苦樂法,我們曉得怎樣做是苦因,怎麼是苦果;什麼是樂因,什麼是樂果,那就行了,我們自己就有能力遠離苦因,勤修樂因。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我們這個命運可以改嗎?你們想想命運能不能改?不能改是因為你不知苦樂法,你就沒法子改了,如果你知苦樂法,你就完全操縱在自己手上了。所以一大藏教就是究竟圓滿的知苦樂法,這一句我們要特別把它記住,什麼是世間苦因苦果,什麼是出世間樂因樂果。在經教,從教上來講,佛教化眾生決定是基於理性的,我們現在講智慧,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大家,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樣的方法,佛沒有定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無有定法可說」,就像一個大夫替人開藥方治病一樣,沒有固定的藥方,憑診斷,處方因人而異,所以佛法這才叫真正的究竟圓滿。下面說: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佛與佛見面彼此互相讚歎,佛還帶著侍者,叫侍者去禮拜釋迦牟尼佛,這是說的禮節。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是時』就是諸佛遣侍者問訊世尊的時候,佛這個時候笑起來了,一面笑一面放光,這些動作、瑞相也都是表法的。大乘經上用『雲』這個字,用得非常非常之多。『光明』表圓滿的智慧。「雲」表非有非無。如來現身如雲,說法如雨。雲無心,找不到痕跡,這是顯示諸佛出世是以無分別智,顯示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哪個地方緣成熟了,自自然然就現身,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眾生的感是有心的,佛應是無心的,無心才平等,無心才真實。像我們敲罄,我們敲罄是有意去敲它的,一敲它就響了,重敲它就響得大,輕敲它就響得小。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所以應是無心的,感應道交,唯有感應道交,佛菩薩沒有偏心。我們天天求佛菩薩都沒有感應,為什麼沒有感應?《地藏經》念一念就曉得了,這個答案全在這個裡面。怎麼樣求才有感應?怎麼個求法沒有感應?那就是一心求就有感應,亂心求、妄心求就沒有感應,心不清淨。下面再給我們舉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也舉得很有意思。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這一共有十句。諸位要知道,這十句,這是都講的現相。這個現相不但佛有,我們每一個人統統具足。這是舉事,事裡面第一個,是最主要的一個,也就是下面所有光明雲的總說,叫『大圓滿』。密宗修大圓滿,這是顯教,也修大圓滿,而且這個是基礎的教科書,一入門就叫我們修大圓滿。萬德萬能都從大圓滿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個「大圓滿」是代表自性全體的德用,是我們清淨心裡面圓圓滿滿具足的,一樣也不少。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能夠體會這個意思,能夠深信不疑,你會對所有一切眾生用平等恭敬心看待了。為什麼?他自性是圓滿功德,我的自性也是圓滿功德,他不比我少,我也不比他多一點,上從諸佛下至惡道眾生沒有一個不是,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恭敬就是這個道理。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迷失了自性,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所以生起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煩惱,而且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根本煩惱,根本煩惱要不斷掉,三界六道就不能超出。換句話說,你沒有能力離開輪迴,這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有後苦,現在身苦、心苦,後來有六道輪迴苦。
輪迴苦裡面決定是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佛在經上常常這樣說,是不是嚇唬我們?不是的。如果我們仔細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從初一到三十,仔細去想想,我們這個念頭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做的善多還是惡多?這冷靜一想,一反省,確確實實我們的惡念多過善念,我們的惡行多過善行。換句話說,你來生不墮三惡道,到哪兒去?要想生天,那是善念多過惡念,善行多過惡行,這決定生天,是這麼一個道理。從本性德用上來講是一律平等。所以那個真正的恭敬心從什麼地方生的?從明白事實真相裡面生出來的。事實真相不明瞭,這個心生不起來。知道萬法皆如,萬法平等,這個恭敬心就生起來了。
下面九條都是「大圓滿」裡面流露出來的。『大慈悲』,本性裡頭具足的。『大智慧』也是具足的。『大般若』還是具足的,「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智慧。前面一個智慧,後面一個般若,這是不是重複了?如果只有一個名詞,它兩個意思都有;如果用兩個,那就有兩個不同的說法。「般若」是根本智,「智慧」就是根本智所起的作用,我們叫權智,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般若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對於萬事萬法真正通達明瞭。『三昧』是定,「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我們的心能夠保持平等,這心就定了,所以也翻作定,實在講就是淨宗法門裡面講的一心不亂。
『吉祥』、『福德』,這個諸位容易了解,但是它後頭有個『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這個一定要分辨清楚的。你看當年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的時候,那時候梁武帝在位的時候,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我們今天建這麼一個小道場很不容易,這是關係什麼?福報,我們的福報不夠。梁武帝福報大,以帝王之身,他一生當中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有幾十萬人,都是他做大施主,他來供養布施,天天在修福。達摩到中國來他很歡喜,這是印度來的高僧,他請教他,他說我替佛門做了這麼多好事,我的功德大不大?實在說達摩祖師不打妄語,說了個老實話,說他「並無功德」。這是一盆涼水澆到頭上,梁武帝不護他的法了,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假如他要說很大很大,那梁武帝一定是他的大護法。梁武帝一生所做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是戒定慧。我持戒,我有功德,我功德不能給你;我修定,我有功德,我定不能給你,所以功德不能給人。福德可以給人,我有福,我有財富,我可以分給你享受;我有房子可以送給你,福德,福德可以分給別人。功德不行,功德要自己去修。所以說持戒,你下一分功夫,你一定得一分果報。我們的功,持戒是功,德是什麼?是定,因戒得定。功是持戒,德就是定。定又是功,慧又是德,因定開慧,諸位要知道這個。所以佛法究竟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一定是有修功。所以第一個持戒得定,然後從定開慧,這叫功德。
我們今天讀經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修學,這個我們在講習裡面已經跟大家講得很多了。我們念佛是功德,念佛什麼?是把妄念念掉。我們是凡夫,心不清淨,習氣很深,業障很重,不念佛的時候自自然然會打妄想,這個就是業障現前,用這句佛號來克服業障。功夫深了,妄念就少了,妄念愈少心愈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念佛是功德、誦經是功德。平常我們修六度,跟諸位說是福德,這個要知道,我們這些布施,那個是福德。這功德跟福德要把它分清楚。
『歸依』是非常非常重要。同修們有沒有受過皈依?我可以說一個都沒有受過。我受過的?受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歸」,回頭,你沒有回頭;「依」是依靠,你沒有依靠。從哪裡回頭?我們講皈依三寶,本經就是講的三寶,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清淨是僧寶。我們有沒有回過頭來?我們還是迷而不覺。真正皈依是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我從今之後再都不迷了,這是回過頭來了。法寶是正知正見,從邪知,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個叫皈依法。從種種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叫皈依僧。我們有沒有從迷回過頭來依覺?有沒有從邪回過頭來依正?有沒有從染回過頭來依清淨?所以佛菩薩面前念那個三皈依,有口無心,那個不算數的。真正皈依是功德,這個不是福德是功德。所以學佛皈依是入門,不是說我們受了形式就入門,那是我們自己以為入門,佛菩薩不承認。我們自己真正做到了,真正向這個目標努力去邁進,這叫真正皈依,那時才叫真正三寶弟子。
我們是從前年,我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之後,我們所有皈依的同修都用一個法名,「妙音」。這個也就是多少年來我們這個皈依都是形式,像大陸人說的沒有法子落實。講到《無量壽經》,那一天也是舉行皈依,一下就有二百七十多個人,我起法名都起不來了,也都來不及了。所以最後一想,這《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起了一個好名字叫「妙音」,所以統統都用妙音。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經上講得很清楚,將來成佛了,到十方世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現在我們就妙音居士多好!所以念了《無量壽經》,經上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多麼親切!所以這下才落實了。所以我們皈依佛,依靠哪個佛?依靠阿彌陀佛;皈依法,法是依靠《無量壽經》;皈依僧,僧是觀音、勢至,我們這個三皈依就落實了,這就用妙音這個法名了。
所以這個皈依是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修學的綱領,是我們修學的方向。所以人家問你學佛,你學什麼?我學覺正淨。你學佛求什麼?我求智慧。智慧怎麼求法?覺正淨。你怎麼修法?我們念佛、誦經、參禪、持咒,那是方法,那是求得的方法。所以皈依,無論大乘小乘、各宗各派,這是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標,都是修的覺正淨。所以不同宗派、不同法門要不要恭敬?要恭敬,決定不能毀謗,不可以自讚毀他。為什麼?他跟我們用的方法不相同,目標、方向都相同,哪有不正確的?你要毀謗,這就是謗法,就是毀謗三寶。毀謗三寶,《戒經》裡面講的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你讚歎人,決定不吃虧,決定有好處。
底下一個就是『讚歎』,「讚歎」重要,非常非常重要,讚歎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使自己能夠回歸到自性。性德是對於一切都讚歎,因為一切眾生,要是這個眾生惡、壞人,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做過一樁好事,這種人找不到,再惡的人他也做了幾樁好事,再好的人他也有幾樁壞事。所以讚歎什麼?讚歎他的善行,讚歎他的善心,他就是地獄眾生,有一念善,我們都要讚歎。不要去理會他那個過失,只讚歎他的善心善行,這是圓滿自己的大善。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也常常教給我們「仁者無敵」,儒家講仁,佛法講慈悲,仁慈的人心裡頭沒有敵人,沒有冤家對頭,那才叫仁慈。我這個心裡頭還有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你這個仁就沒有做到,佛家慈悲沒有做到。我們學觀音菩薩,學觀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理智,我們要理智,我們要慈悲,以理智慈悲待人處事接物,這才真正是彌陀弟子。
所以他這個『光明雲』,「光明」是遍照,就是普遍,慈悲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直到讚歎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雲」叫你不要執著,不要著相,事上有,理上沒有,理是清淨。像雲,我們遠看有,近看就沒有了,所以叫你一切法裡頭不要執著。雲是叫我們離相,不執著。光明是叫我們真正去做,是積極的,絕對不是消極。這是這個意思,實在講自性的德能無量無邊。底下總結一句: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如是』,像前面這十個例子,『不可說光明雲已』,底下一句就結得好,自性功德無量無邊。說: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經》上揀別的時候,給我們選擇法門,就是「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就是諸佛菩薩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眾生、來教導我們。這個經上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這個例子也是重要的綱領,前面這個六句就是六度。檀是布施。
【所謂檀波羅蜜音。】
布施。
【尸波羅蜜音。】
『尸』是尸羅,就是持戒。
【羼提波羅蜜音。】
『羼提』是忍辱。
【毘離耶波羅蜜音。】
是精進。
【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
是禪定、般若。前面講的是六度,菩薩行門的六大綱領。『波羅蜜』翻成中國的意思,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大家好懂,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圓滿的布施,圓滿的持戒,持戒就是守法,用現在話來講就是守法。所以佛弟子決定不做違法的事情。法包括佛的教誡,這是法,不能違背;國家的憲法、法律,不能違背;一切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統統都屬於法,我們樣樣都要遵守,這個叫持戒。所以持戒不能單單看到戒條裡頭講的,那就錯了。三聚淨戒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忍辱,《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忍辱是一定要修的。布施能夠培福,忍辱才能夠保持,不能忍,所謂是「火燒功德林」。火是瞋恚之火,這是很可怕的,人有瞋恚道業不能成就,他所修的是福德,他不可能有功德,因為功德是定、是慧,這個怒上心頭定就失掉了,清淨心就沒有了。福德燒不掉的,福德在,福德可以保持,功德沒有辦法,功德最怕的是瞋恚。所以我們要想自己積功累德,什麼樣的逆境逆緣不要發脾氣,這個逆境逆緣一遇到的時候心裡要警覺,這是魔看我修的功德不錯了,想來破壞。怎麼破壞?他來勸我趕快發脾氣,發脾氣讓我自己燒自己的功德,自己毀滅自己,這就上了大當。所以你頭腦清楚、冷靜就不會上當了,逆境逆緣我能夠忍受,成就自己無量的功德。
底下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所以不是亂進、不是雜進,亂、雜不會有成就的,一定要專。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圓成佛道,只要守一門,就容易成功。像我們這個佛堂很多門進來,你只要走一門都走進來了,你同時走兩門、三門走不進來,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你學密專門學密,你學禪專學禪,都有成就。只要專一,決定能入門。同時想修兩個、修三個,今天想這個、明天看那個又好,這個人將來一事無成。下面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慈悲音。喜捨音。】
再接著是:
【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這總共有十六句,這十六句它的大意,都是形容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教學綱領。前面六種是最主要的,是教學的方式。慈悲喜捨是他的用心,他用什麼樣的心來對眾生。前面六個是法,是方法,以慈悲喜捨的心來對一切眾生。『解脫』是自在的意思。『無漏』是清淨,決定沒有染污,我們今天講沒有染污大家好懂。「無漏」是沒有煩惱,就是沒有染污。『智慧』,『大智慧』,就是實智、權智,根本智跟後得智。『獅子吼』,『大獅子吼』,這是講說法的音聲,音聲像獅子能夠攝伏一切動物一樣,有這麼大的威力。『雲雷』,『大雲雷』,也是形容像雷能夠震驚人心,能夠令人警覺,佛說法能夠令一切眾生覺悟、令一切眾生震驚,它取這個意思。所以這一段是說明佛教化眾生的內容與方法。底下我們念一個小段: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這一段是講集眾。前面這一句是總結前面佛說法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下面再看大會裡面的大眾。前面只跟我們說了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來集會了,除這些人之外,還有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的天龍鬼神,我們通常講護法神,這些人也都到了忉利天宮。這些人究竟是哪些人?底下經文有簡略的介紹。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