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大意  (第二集)  1991  美國亞特蘭大  檔名:14-008-0002

  這是說到佛講經理論的依據,在本經是以放光,以光明雲來顯示,這是世尊一代時教理論的依據昨天講到圓滿慈悲,接著下面講智慧:

  【大智慧光明雲。】

  底下有:

  【大般若光明雲。】

  它的意思是相通,「般若」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智慧。如果這兩個名詞連在一起,那就是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我們常常說根本智與後得智。或者是講實智,就是真實的智慧;講權智,權智就是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叫權智。權智我們叫智慧,真實的智慧是般若。所以般若是智慧之體,智慧就是般若的用,作用。

  慈悲緊接著講『智慧』,由此可知,佛法是以「智慧」為我們始終追求的對象。學佛就是要開智慧,是要破迷開悟,唯有智慧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說明,佛教他追求的目標,梵文名詞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學佛的人所求的,是求這個,這個得到,可以說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得不到。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古大德將這個名詞分為三段來給我們說明,第一個就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三個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給我們說明世間人也有覺悟的,像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宗教家,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覺悟。我們說相當,如果在佛法裡面講還不能說相當,只能說相似,相似就是好像是覺悟了,佛不稱他為正覺。正覺的標準是什麼?佛在經論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世間人的覺悟,這個世間是包括天人,說實在話,我們人間的智慧沒有天上天人的智慧大,他們比我們的智慧要大很多,包括他們,就六道裡面是天人。雖然覺悟,他煩惱沒斷,他有是非人我,他有貪瞋痴慢。欲界裡面貪瞋痴慢統統有,到色界、無色界,貪已經很輕微,有痴,沒有慢。色界天以上就沒有慢,傲慢就沒有了,因為有痴,所以他的煩惱沒有辦法斷掉,他叫伏煩惱,沒有能夠斷煩惱。那個伏的功夫是定功,他有甚深的禪定。雖伏而不斷,所以還是凡夫,那就不能稱為正覺。佛法講正覺的標準,最低限度,他講見思煩惱斷了。什麼叫見思煩惱?見是講見解,思是說思想,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叫做見思煩惱。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沒搞清楚,所以往往我們看看錯了,想也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自己還以為很正確。因此這種覺,在佛法裡面講就不是正覺。正覺是要斷見思煩惱,對於宇宙人生的實相確實知道了一些,這個時候在佛教裡面就給他一個稱呼,稱他作阿羅漢。阿羅漢等於是一個學位的名稱一樣的,只要他證得了正覺,他就是阿羅漢。

  佛法非常的圓融,非常的開明,不一定說我一定要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將來我在那裡修成,才能得一個阿羅漢、菩薩、佛。佛不是這樣的,佛法是平等的,你沒有依照釋迦牟尼佛教訓去修學,也證得正覺,佛同樣承認你是阿羅漢。你說這個心多清淨,多麼廣大,多圓融,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煩惱,是眾生,不是佛菩薩。有正覺,往上再一提升,叫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菩薩,凡是證得正等正覺都稱為菩薩。等是等於佛,等於佛,還沒成佛。這個「等」的定義怎麼個講法?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這一切眾生用心,有用真心,有用妄心,佛用的是真心,我們也用真心,那就等於佛了。如果我們用妄心,那跟佛完全不相同。佛告訴我們,權教二乘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心,用的是八識,識心。識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他只能叫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用妄心,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夠認識一個大概,但是有了煩惱,煩惱是障礙,叫煩惱障,障礙你的智慧,你決定認識不清楚,決定有錯誤。煩惱障去掉之後,這個認識是接近於真相。

  正等正覺,在圓教講,初住菩薩就是正等正覺,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開始用的心是真心。經上常常用月亮來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滿月,好比是佛;十四以前好比是菩薩。我們看初二、初三的月牙,剛剛看到一個月牙,月牙也有光明。你說那是不是月光?是月光,真的月光,一點也不假,比起十五雖然明亮比不上,真實是沒有兩樣的。正等就是這個意思,雖然是初二、初三的月牙,跟那個十五的滿月沒有兩樣,它是真正的月光。這就說明菩薩初斷無明,透出真心本來具有的智慧就像月牙一樣,從這個時候逐漸逐漸光明增長,無明一分一分的淘汰,本性一分一分的顯露。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光明就增長一分,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就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了,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因此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就從這來的。

  剛剛破第一品無明,初住菩薩;再破一品,二住菩薩;再破一品,叫三住菩薩,往上升了。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上面再等覺、再妙覺。所以菩薩階位是從這來的。這四十一個階級裡面,統統叫正等正覺。雖然都是正等正覺,他的程度也不相同,差別很大。這是佛法所求的,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求不到。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佛教我們從自性當中求,不是從外面求。從外面求,佛法稱為外道,這點諸位也要記清楚。這個外道不一定是指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不是這個講法。外道,佛給我們講是心外求法,它定義在此地,不是從自性裡面去求。從自性裡面求,這是佛法,這是真正求覺悟。從外面求的,這個就是外道。佛教給我們種種法門,統統是從自性裡面去求的,佛沒有教我們向外求。

  佛法所求的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人人都有,不是佛專利的,所以佛在《華嚴》、《圓覺》這些大經上都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是凡夫?迷失了他的無上正等正覺。有,有你迷了。雖有,不起作用,這叫凡夫。佛出現在世間幫助我們,他幫助什麼?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佛有沒有法給我們?他很坦白、很真誠的跟我們講,佛沒有一法予人。他沒有東西給你,你在佛門裡頭所修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佛給你的,沒有人能賜給我們什麼,萬德萬能統統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是佛處處給我們講真實話。

  要用什麼方法把迷惑破除,使我們的性德再現前?這個就講的要修行了。修行,行是行為,行為有什麼好修的?行為錯誤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看看錯了,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連帶就做錯了,這就是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諸位對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一定要清楚。絕對不是每天念幾卷經、念幾聲佛號,敲敲木魚、敲敲磬,這叫修行,那是叫裝模作樣。真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起來了,到底有沒有錯誤?佛常講三業當中,身、口、意,意是為主,我們的心正,我們的言語行為就不會有錯誤;心邪,言語行為想學那個正的也學不像。所以這個修行是以心為主。你看禪家常講,禪宗是最直接、最了當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從心地上用功夫,換句話說,得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這非常非常的重要。正的標準是什麼?是性德,與自性相應的這就是正,與自性相違背的就是邪,就是錯誤的。

  佛在此地跟我們所講的,這個十句是性德之正,不但是正,是性德之圓滿。我們與這個相應,這就對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準則。但是這麼多條,也不太好記。佛就是更簡單,再歸納,歸納到最簡單,歸納到三條。這三條就是我們修行的依據,依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這三條就是一入佛門,佛就傳授給我們了,這叫三皈依。三皈依,我想許多同修們都已經受皈依了,所受的是什麼?儀式。有沒有真正皈依?恐怕很少很少。哪一個人真正皈依?譬如說受戒的,戒是受了,哪一個人真正持戒?受了不持,受了不照做,這就有罪過。什麼罪過?自欺欺人。這怎麼不是罪過?在此地我把基本修學向諸位做一個簡報,這就是傳授三皈,這是真正的傳授,不是形式上的,是真實的傳授。

  這三個修學的標準,第一個是佛,佛寶,我們稱為三寶,佛是什麼意思?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是智慧,是覺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通常都是感情用事,沒有智慧,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從迷情(感情都是迷惑),從感情、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皈是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我們有沒有照做?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從感情回頭依理智。試問問,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完全依理智而不感情用事?你真做到了,就是皈依佛,如果沒有做到,這個皈依有名無實。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叫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我們從哪裡回過頭來?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回過頭來,完全依純正,這叫皈依法。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如法不如法?這個法裡面有佛法也有世間法,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我們有沒有做到?果然做到了,這皈依法有了。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什麼是染污?妄想是染污,分別是染污,執著是染污,貪瞋痴慢是嚴重的染污,我們心裡頭有沒有?如果有,把這個東西統統洗乾淨,統統離開,我從今以後依清淨心,這個叫皈依僧。

  所以皈依三寶,諸位要記住是皈依你自性的三寶,不是外頭的。如果外面的三寶,那你就變成外道了。佛法僧三寶在自性裡面,不在自性之外,這一點同修們要記住。許多人皈依是皈依到外面去了,結果個個都變成外道,心外求法。皈依佛,佛是什麼?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還指的經書;皈依僧,我皈依某個法師,統統是心外之物,這就錯了,大錯特錯。這種錯誤,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果報在阿鼻地獄,太可怕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諸位如果細心想一想,這個裡面就很有道理。佛法是清淨法,僧團是六合僧團,是一個和睦的僧團,你今天在這個裡面是破壞佛法,擾亂僧團,分化僧團,這個過失,阿鼻地獄的罪是五逆罪,五逆罪裡面有一個是破和合僧,你就犯了這一條。我皈依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你在這個裡面劃界限,劃界限是分化僧團、破壞僧團。

  三皈,譬如說像我們世間法一樣,你入黨,你入這個黨,當然上級黨部派個資深黨員來給你監視,結果你誤會了,認為是入了他的黨。每一個人代表監視的時候,自己都成立一個黨派,這個黨豈不是分化掉了。不但你有罪,那個監視的人也有罪,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傳授三皈是請法師、大德,大德居士也一樣,真正通達佛法的,是把佛法修行的三大綱領傳授給你,講解給你聽,你自己發願從今以後,我在佛菩薩面前宣誓,我一定要依照這個綱領來修學,這就成為三寶弟子。你宣誓,他替你監視,不是皈依他的。他是我們的老師,他是僧團的一分子,每一位出家人都是我的老師,每一位真正善知識也是我的老師。老師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只要他真正通達佛法,有修、有證,他能夠指導我修學,都是我的老師。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個老師裡面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統統在家人。他們確實是正知正見,教我們修什麼?教我們修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佛法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曉得,這個無量法門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三個原則上生出來的,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納成這三門,都歸到這三門。所以佛法是平等法,「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說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下,這是謗法。謗佛、謗法、謗僧都是阿鼻地獄。我們常常在外面聽到、接觸到,很難過,為什麼?看到這些人造地獄罪業。他在這個人間能活多少年?墮地獄想出來可不是容易事情,真的叫迷惑顛倒,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真正把這個事情說清楚,有意無意造這麼深重的罪孽,這非常可怕。所以法門沒有高下,法門決定平等。佛在《華嚴經》上,以善財、以五十三位善知識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的榜樣。五十三個善知識所修的法門人人不同,善財童子去親近、去參學,每一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讚歎別人。你仔細去觀察,你找不到一個是自己誇耀自己而說別人不行的,沒有。這五十三位一個也沒見到,都是自己謙虛,我學這個法門,我只懂得這一門,其他的還有許多無量殊勝的法門,我不懂得,你去請教某某人,他比我高明,沒有自讚毀他的。自讚毀他在《瑜伽菩薩戒本》裡面是第一條戒,重戒。《梵網戒》裡面不是列第一條,《梵網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瑜伽菩薩戒本》第一條重戒是自讚毀他。我們近代太虛大師他就是學《瑜伽菩薩戒本》的,這是修彌勒淨土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所以犯很重的罪,自己往往不知道,真的將來墮落了,還不曉得什麼原因墮落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從這個地方入門,依覺正淨這個標準來修行。剛才說過了,無量法門最後統統歸到這三門,好像我們這個講堂三個門可以進來,這個講堂正好三個門可以進來。你們從外面城市,或者從美國,或者從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到這來,到達之後,這裡只有三個門了。你來的時候許許多多的道路不同,可是到此地來就三個門,最後就回歸這三個門,覺正淨三門。在中國佛法,中國是大乘,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裡面,他們走的這個三門又不一樣。諸位要知道,三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這個講堂隨便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進來都圓滿,決定沒有差別。在中國禪宗走覺門,覺而不迷,所以禪宗要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走覺門。這個門確確實實是要相當好的根器,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說得很明白,他所接引的人,就是他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這個一點不假。神秀大師在北方傳的這一支,他的對象是接引大乘根人。南傳的六祖能大師接引的是上上乘人,沒有這個根性入不了門,換句話說,不能開悟,見不了性。

  近代天台宗的祖師倓虛老法師,這是我們每個學佛所敬仰的大德。我們看他的文章,聽他的錄音帶,他講得很清楚,他一生當中所見到參禪的人,所聽到參禪的人,有得禪定的(這個不是假的,得禪定),沒有見到一個開悟的。能夠得禪定就證明他將來能夠生四禪天,他有這個能力,但是出不了三界,沒有明心見性。他老人家活了九十多歲,一生沒有遇到一個明心見性的,你就想到這個多難。這個難不是法門難,是我們不是這個根性,所以走這個路就非常困難。禪宗以外,其他的九個宗叫教下。我們佛門裡頭常說的宗門教下,簡稱為宗教,這個宗教跟我們現在講宗教這個定義完全不相同,佛門裡面講宗教是講的宗門跟教下。為什麼這樣分?因為它教學的手段完全不相同,禪宗的教學不用經典,就是打坐、參禪,它從這裡下手。它是叫你先得定,從定當中開悟,悟了以後再讀經,再講經,沒悟的時候不要接觸經典,它用的是這個方法。教下用的方法跟它完全不相同,教下是從經典入手,先明白道理,然後再修禪定,一個是先解後行,禪宗是先行後解,所以它手段、方法不一樣。從經典下手,說老實話中下根性的人都有分,這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往上升。所以教下的確接引的眾生人數多,面就廣,可是什麼?它也有它的難處,它的時間長,要很長的時間,你慢慢去讀,慢慢去深入,像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這統統都是屬於教下。教下走的是正門,用經典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依照經典來修學,拿經典做個標準。這第二個門。

  第三個門就是淨,覺正淨,這是淨。密宗跟淨土宗走這個門,完全修的是清淨心。這兩個門都是修清淨心,雖然統統修清淨心,淨土宗的清淨是遠離一切染污得清淨,所以這個一般人修沒有毛病。密宗的清淨是在染污裡面修清淨,那個就難了,太難太難了,所以這個要問問,我們這個心是不是真的清淨。淨宗的祖師,以印光大師做個例子,這是近代的。現在大陸開放觀光了,你們到蘇州靈巖山看看印光法師住的那個房間,還都沒有更動,還是照原來他老人家在世那個樣子布置,完全一樣,一個小房間,一張小床,非常簡陋。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他老人家寫了一個字「死」。一天到晚面對著:我就要死了,老實念佛,什麼都沒有。這樣得心清淨。密宗裡面修清淨,密宗的壇城叫豪華奢侈,那是金銀七寶的供養,非常非常的華麗,金碧輝煌,他在那個裡面得清淨,他是染而不染。所以那個難,淨土得淨就容易,淨土是遠離,他是接觸。

  所以當代黃念祖老居士,別的人我不曉得,我自己一生修學,國內、國外走了許許多多地方,以我所見到的,這在真正修行上來說,是我們這個世界當代第一人,真實的大善知識,在家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也傳承了淨土,夏蓮居老居士晚年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他是夏老的學生,夏老的傳人。密宗他是諾那活佛的弟子,也是諾那的傳人。我到北京去參訪,他老人家告訴,他說在中國大陸,這四十年當中,大陸上十億人口,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就想到走這個門得清淨心是多麼不容易。他很坦誠的告訴我,他說現代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密法的根基了,統統勸人老實念佛。你看他有個小冊子,《淨土資糧》後面附的是「谷響集」,因為這兩個小冊子都很薄,我印的時候把它印在一起。《谷響集》完全是答覆學密同修的信件,你看看他信件裡所寫的,他怎麼樣教導學密的同修們。他說今天學密有三部經是必讀,第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第二部是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不念這三種書,不迴向求生淨土,那就一無是處。這是當代第一大善知識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

  所以覺正淨三門,殊途同歸,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你從淨土裡面念佛,你得到一心不亂,你一定大徹大悟,一定正知正見,不但顯明白了,密你也通達了。你看《大乘無量壽經》一展開序分表法裡面,菩薩第一個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擺在第一個。普賢是密宗的創始人,密宗的初祖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無量壽經》第一個列他,《華嚴經》上第一個也是列他,這才知道法門雖然說無量無邊,其實呢?其實真的就是一門,《華嚴》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密宗的準提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正如《楞嚴》上所說的,諸佛菩薩以無量無邊的化身,在十方世界度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我們凡夫有分別,到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原來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我們的分別執著就錯了,這完全是迷情在作祟,一定要有智慧。所以頭腦一定要冷靜,心量要大。

  四弘誓願,第一個叫你發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苦難的眾生,我們要以真正的、清淨的覺正淨來幫助這些人,幫助他認識正法,幫助他學佛,幫助他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就對了。如果說拿著佛教這塊招牌搞自己的名利,這個罪過必定在地獄。我們都不講三途了,直接跟你講阿鼻地獄,你念念《地藏經》就曉得了。《地藏經》對於這些因果講得很多,絕對不是嚇唬人的,是佛的真實慈悲,希望大家不要有這種惡念,不要犯這些錯誤,避免墮惡道。墮到惡道裡面去了,想出來難,佛菩薩雖然慈悲,沒有辦法幫助你。現在,現在你在地獄門口還沒進去,這個時候救你、拉你回來容易,你還沒進去,你要忽然覺悟了,我從前錯了,馬上改過自新,這就回來了。這也是經上講的,現在這些眾生在地獄門口,這是世尊特別囑咐地藏菩薩,對於這類的人要趕緊幫助他。

  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三皈依是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學佛,修什麼?修覺正淨。我在覺正淨裡面選擇的修清淨心,這就剛才講了,覺門,我們根性不夠,不是法門不好,我根性不夠;正門經典太多了,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學習,我今天選的淨門。淨門,淨土宗所有的經典,我們現在把它會合起來印成一冊《淨土五經讀本》,這個是非常非常齊全了,淨土宗經典就這麼多,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確能夠受持的,而且決定能夠得利益的。這個是講的智慧,理智,決定不能感情用事。

  般若,這是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佛在《大般若經》裡面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就是無知的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前面講的智慧,大智慧是無所不知。般若是真正無知,無知是清淨心,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是般若之體,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我們今天所犯的弊病恰恰顛倒,我們今天想樣樣都知道,結果是樣樣都搞錯了,樣樣都不知道。你就曉得禪宗裡面修禪,禪是什麼?禪是智慧,不是六度裡面的禪定度,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我們打開《壇經》,《壇經》是禪宗依靠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六祖大師說的,他在一開頭就指出來了,教導大眾「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後得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好像那個樹一樣,沒有樹根,沒有主幹,哪來的枝葉花果?你說還有枝葉花果,是騙人的,沒這回事情。所以才曉得根本重要。

  根本智實在講就是修定。中國古代無論是佛法、世法,一入門就是修根本智。我們這一代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即使最方便的法門,最容易的念佛法門,幾個人得念佛三昧?念佛的人很多,得念佛三昧的,我們一個也沒見到,原因在哪裡?沒有根本智。教下的人不能大開圓解,禪宗不能大徹大悟,你要追根究柢,那個毛病發生在哪裡?就是沒有根本智。整個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建立在根本智的基礎上。古人用什麼方法來修根本智?禪宗裡面用參究,就叫你打坐,叫你把妄念統統息掉,你一有妄念起來,後面香板就供養,打!把妄念打掉,用這個方法。所以禪宗是呵斥、是打,就是打罵,用這個做手段。教下背誦,要背經,期限是五年。五年當中,譬如講天台宗,天台是教下,你要是一入他的山門,教給你什麼?教給你作務,就是工作,分配你工作,都是粗重的工作。連六祖到黃梅都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就叫你做苦工,分配工作給你做。除這個之外叫你念經,沒有講的。教下有講堂,講堂,你沒有資格上講堂聽經,為什麼?你煩惱沒斷,你心不清淨,沒有資格進講堂,這五年當中叫你去背經。天台主修的有三大部,《法華經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這個三大部。這個三大部從前那個線裝書六十冊,三年當中你把它念背,背得滾瓜爛熟,這是什麼?這叫修根本智。

  諸位要知道,如果我們不背經就會胡思亂想,你背經就不會胡思亂想,所以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把你的妄念打掉。禪宗用定、用參究這個方法把妄念打掉,教下用背誦經典的方法把妄念打掉,念佛法門裡用一句佛號把妄念打掉,你看手段方法不相同。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也是把妄念打掉。你就明瞭了,只是手段方法不相同,目的一個。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要知道目的之所在,然後你在修學當中是不是達到這個目的了。如果我們的妄念,妄想、雜念,一天比一天少了,一年比一年少了,這功夫得力了。實在講大多數的人,還是用背誦經典這個方法來打妄念比較有效。佛號什麼?佛號太簡單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照樣胡思亂想,滲透進去。你背經典的時候,你一個妄念打的時候,這個經典就斷掉了,斷掉之後就不算了,從頭再來,要這樣去背。

  所以我們現在雖然修淨土,我對於初學的同修,我還是鼓勵他背誦經典,我們選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剛剛開頭來讀誦,讀一遍兩個小時,你兩個小時念一遍經,不要去想意思,你就照念,兩個小時修定,修清淨心,兩個小時當中不打妄想。念上三個月,念熟了,熟了,速度就快了,一個半小時。念上半年,就更熟了,一個小時。念上一年,跟諸位說,大概四十五分鐘,快的半個小時。這時間愈來愈短了,短了怎麼?多念。總而言之,你每天心清淨的時間愈長愈好。所以我們有很多同修一天念十二遍,念十二遍大概都念了兩年以上,他們念一遍只要三十分鐘,念十二遍六個小時。人家一天有六個小時心裡不打妄想,所以他那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他能得力,他二六時中保持心清淨,這叫修淨土,心淨則土淨,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面最簡單、最容易,也快速、穩當。這是一切諸佛讚歎的法門,當然有它的道理。同學們,你們如果已經修其他的法門,修的時間很久了,也很得力了,不要改。佛法的祕訣是一門深入,不管哪個門,八萬四千門,門門都證無上道,就不要改了。如果沒有選擇的,不妨淨土試試看,這個的確有方便。

  昨天我跟大家說了,要親近真正善知識,初學,因為我們煩惱業障很重,智慧沒有開,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會受影響,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障礙,因此要依一個老師,依一個法門,好好的修五年。等到整個心定下來了,定下來就開智慧,智慧現前再廣學多聞,這個才有道理。我在達拉斯,達拉斯的佛教會,在那邊我定了一個辦法,定了個規矩,我的道場不請任何法師大德去講經。你到達拉斯去,我接待你,我請你吃飯,我供養你,我絕不會請你來講經,原因是什麼?我們都是念佛人,初學,怕你講這個法門、講那個法門,把我們的信心都動搖了,我們還沒有得念佛三昧,還沒有能力接受其他的法門。UTA那邊的學生,對於我這個做法覺得非常不滿意,對我的批評也很多,其中有一位周同學,成見更深。我這次在加州,我們韓館長的兒子跟他是好朋友,他告訴韓館長的兒子,他說他現在完全明瞭,覺得我的做法最正確,他兒子告訴我的。他怎麼知道?他聽了一部我在新加坡講的《無量壽經》,他從頭到尾聽了一遍之後,他覺得我的做法是對的。人還不錯,還能回頭,真正能覺悟。

  不是說別人東西不好,是我們自己會受外界影響。受外界影響,聽一個法師講經,一條路,好走;兩個法師講,兩條路,那就不曉得走哪個路好;三個法師,三岔路口;四個法師,十字街頭,這就糟了。我們所修的是修清淨心,這樣一下來把我們清淨心完全破壞掉了,你所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佛學常識,常識很豐富,功夫成就一點都沒有。功夫成就是戒定慧、是清淨心。充其量學一點佛學名詞而已,那個沒有用處的,一點用都沒有,不但不能了生死,斷煩惱都幫不上忙,你說這怎麼不糟糕,這不得了。我們這一天到晚日子夠苦了,還要苦上再加苦嗎?這個錯誤了。總希望我們自己身心清淨,煩惱輕、智慧長,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當,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是佛法真正的利益,我們現在就得到。

  所以古人一入門是跟一個老師學。我當時學佛跟李老師,我想親近他,想跟他學,他老人家就提出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不是他的專利,不是他的特別法門,是自古以來師徒承傳統統是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你想依我做老師,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一概不准聽。第二個條件,你看書,不管看什麼書,不得我的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全部作廢,今天從頭學起。他說你能不能接受?我考慮了一會終於接受了。他說好,期限五年。這就是古時候承傳師承「五年學戒」,學什麼?就這三條戒。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講經,勸勉新加坡的同修,一心一意依止演培法師,我就把我求學的過程說給大家聽,勉勵他們要一心一意依靠一個法師。我下了台之後,演培法師拉著我到客廳裡面去喝茶,告訴我,他那個時候剛剛學佛,他從小出家的,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個條件,相同的。他說那個時候我們都不服氣,老和尚專制、跋扈,以後真正得到好處了,才感激。他什麼?他把你這個亂心、亂想、期望,統統給你堵死了,堵死你就得定了。這個想看、那個想看,不准看,這死了心了;那個經想聽聽,不准聽,統統給你堵死,讓你的心定下來、靜下來。好在什麼?還有期限,五年。我是真正得這個利益,老師限定我五年,我自動加了一倍,十年,我跟他十年,守他這個教條。現在一般年輕人修學,什麼人有這個耐心,什麼人能夠受得了,這是修什麼?修根本智,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這個求法。也許人家要問,你算是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我們遇不到。這是真的,好老師可遇不可求,這是各人的緣分。

  所以我就常常勸同修,今人找不到,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你看在儒家,孟子就是第一個。孟子學孔子,孔老夫子那個時候不在世,死了,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他就專門念孔老夫子一家的著作,跟一個人學,念一個人的著作,不是孔子的書,他都不念。念到不懂的地方,請教孔老夫子的學生,有問題向他們請教,做孔子私淑弟子。私淑,不是直接教的,他成就了,他在我們中國儒家亞聖!那個成就超過夫子直接教的學生,超過了。這從他開端,以後我們所看到的,像漢朝的司馬遷,司馬遷私淑左丘明,你就懂得什麼意思,專門念《左傳》,專門學《左傳》,除這部書之外他不念,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大文豪,你看他寫的《史記》,他是學《左傳》的。唐朝的韓愈,唐宋八大家首領,他也是一個私淑弟子,他學誰?他學司馬遷,就是念《史記》的,那個成就中國歷史上讚歎,文起八代之衰,成為一代的大宗師,學一個人的。

  我們有這麼一個門路,那這個就有方法了,古大德當中你最敬佩哪一個,你就念這個人的書,在我們佛門一個了不起的例子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私淑蓮池大師。他以誰為老師?以蓮池,蓮池那個時候不在世了,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是專讀蓮池的,讀一家,一家之言。學一家,這樣才能成功,好像你們寫書法一樣,畫畫一樣,先學一家。一家學了,有成就了,可以再學一家,然後真的能夠脫胎換骨自成一家,這樣才能成功。一開始學寫字,各種字帖字體都寫,這個人將來一定不能成就,學亂了,學雜了。畫畫也是如此。世出世間法,你去看看古今中外歷史上,凡是有特殊成就的,都是跟一個人學的。學成之後,這才能夠廣學多聞。

  所以這個道場之封閉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我這個裡面的學生、同修能夠學五年,有這個根機了,心都清淨,都得念佛三昧,以後我這個門就開了,各宗各派的法師大德我都禮請,我請他來講,那是什麼?增長我們的後得智,為什麼?根本智得到了,那叫廣學多聞。我們今天沒有根本,沒有根本要搞這個東西,那就像什麼?這桌上插的花,死的,很好看,死東西,它不是活的。我要是在外面栽一棵花,活的,年年開花,年年結果,那是活的,那是有根有本。像這個是一時好看,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中國儒家教學,那是從前,現在教育失敗。從前儒家教學,小學就是訓練根本智,七歲兒童上學了,上學學什麼?學做事情,灑掃應對學這個,學侍候長輩。小學生要侍候大學生(年歲大的),年歲大的要侍候老師,是教你做事。你能夠侍候老師了,你回家就會侍候父母,就會孝順父母,就會尊敬長輩。這個教育是從這學起的。除這個之外,背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太多了,老師給你選,選一些好東西,天天叫你背。也不講,每天叫你背,從七歲背到十二歲,完全背誦,什麼意思?修根本智。因為小孩你不叫他背書,他也胡思亂想,他想著玩。書,課文也不長,聰明的人背個二三遍就會背了。我以前在學校念書,在念中學的時候,那個中學課文不長,一般的課文我只一遍就會背,比較長一點的課文,大概三遍我都能夠背誦。所以騙老師很容易,這個不難。可是從前私塾教學,你會背了,會背,好,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他限定你遍數,而且還要出聲。不出聲,偷懶、打妄想;你出聲,老師在那裡聽到,你沒有妄想。所以要出聲念,要大聲念,念一百遍,念二百遍,這是修根本智。

  它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不要你有妄想,這是修定。第二個目的是經文熟悉,課文統統背熟,這是第二個目的。將來小學畢業了,在從前是十三歲入太學,我們那時候當中沒有中學,太學叫大學,到太學裡面那個教學法就不是背誦了,是講解、研究、討論。讀書真樂,四時讀書樂,讀書是最快樂,不像現在念書苦。太學裡面念書,不要用書本,你要是帶個書本去,那人家笑話,為什麼?老師是背誦過來的,學生都背誦過來的,給你講到第幾章、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人人都知道。你說從前,從前也滿科學的,你看看我們中國線裝書,每一頁二十行,那是兩面疊起來,一面就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刻法統統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哪一家刻的本子,你說第幾頁、第幾行,完全一樣的,統一的。不像現在這個版本不統一,中國從前不管你哪一家印的,南方印的,北方印的,統一的。因為什麼?這個字當中沒有空格,所以統一的,說第幾行、第幾個字,不管哪個版本,統統一樣。所以老師講學不要用書本,學生聽經也不要用書本。所以這個講學研究討論非常活潑,往往一個老師,老師帶的學生也不多,好像現在研究所一樣,研究班一樣,學生十幾個人,少的七、八個人。十幾個人,老師往往是帶他們去旅遊,遊山玩水,老師坐車,弟子給他駕馭(像馬車)。挑著擔子挑什麼?酒菜,風景好的坐下來,這是擺上來,歡歡喜喜,有吃有玩,在那裡研究、討論。二、三個月,遊玩回來了,這個科目畢業了。

  你看多自在,所以那一種讀書的方式,外國人作夢都想不到。可是那個基礎是小學奠定的,就是應當背誦的東西全部在小學,到大學的時候,決定不要帶一本書,可以寫文章,不必用書。你看李老師受過這個教育,我們就沒有受過了,現在引經據典還要去查,查半天還查不到。李老師受過這個教育,八、九十歲寫文章,引經據典隨手捻來,不必去查書。為什麼那麼大年歲,還記得那麼清楚?小的時候背過的,背的遍數太多了,一生受用不盡。這是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方法跟現在完全不相同。現在把我們優良的教學方法廢棄掉了,所以現在人根本智沒有了,根本智沒有了,哪來的後得智?後得智也沒有了,現在所學的叫皮毛、常識。這不是智慧,這是常識,往往發生錯誤自己不知道,所以從前人那是真正有智慧。說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理解,知道傳統教學之優良,知道它殊勝的效果。我自己是基礎不足,雖然小的時候有這分天賦,念的是現代學校,老師不督促了。有這個能力,沒有訓練,可惜了。但是總算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這個成就比起古人微不足道,古人小時候栽培得厚,我們就失掉這個栽培。所以今天我常常勸勉同修們,你們有兒女,你們有子弟,應該要注意這樁事情。二十一世紀,連外國人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換句話說,將來不懂中文的人虧就吃大了。我們在國外這些小朋友們,最好什麼?叫他讀經,讀《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有四個好處,第一個他認識中國文字,能識字;第二個中國的語言不會忘記,每天叫他念,一天念幾行,天天不間斷,誘導他來讀《無量壽經》;第三個好處,將來能夠通達文言文;第四個好處,他能夠接受佛法,一舉四得。

  文言文是我們老祖宗對待後世子孫最大的貢獻,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統統沒有的。其他國家民族語跟文是一致的,一致的有毛病,語言會隨著時代變,這一變了之後,年代一久了,古人寫出來的不懂。我們老祖宗知道這個事實,所以把語跟文分開,語言隨你怎麼變,文不變。換句話說,孔老夫子距離我們兩千五百年,他所寫的東西我們今天展在面前,還就跟通信一樣,清清楚楚,他的意思我們都了解。所以他們將他自己一生的智慧,一生對人生體驗、經驗,用這個工具傳達給後人,這個了不起。所以文言文是我們三藏經典、《四庫全書》的一把鑰匙,你有這個能力,幾千年來的寶藏你就得到受用了。這個工具怎麼得來?背書。在李老師當時教給我們學生,他對這個非常重視,他給我們講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這鑰匙就拿到了。你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夠寫文言文,寫的能力就有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在台中,他是以《古文觀止》做為我們國文的教科書。《古文觀止》總共三百多篇,十年講完,他一個星期講一次,十年講完,要求我們在裡面背五十篇,這是一把鑰匙。今天《無量壽經》(夏老居士會集本)裡面是四十八篇,距離五十篇只差兩篇,很好,把它當作國文念,一舉四得。這是我到此地來給諸位同修的一點貢獻,你們能夠教給小朋友,你們將來這個小孩有這個基礎,他將來以後在社會上會得到許許多多的方便,無論他研究什麼學科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無量壽經》是最具智慧,圓滿智慧的書,現在不必要他懂,只要他念。

  這是大般若裡面的含義,接著是:

  【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無上正等正覺,梵文「三」的意思是我們中國正的意思,「三昧」是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定。心裡面七情五欲統統沒有的時候,這個享受是正常的,有了七情五欲就不正常了。所以正常的享受是定,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禪定,因此三昧也可以翻作禪定,這是佛法修學的樞紐。佛在教學內容上,我們前面所講的是它理論的依據,如果在內容上來講,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就是三藏經典,三藏裡面經藏是講定學的,律藏是講戒律的、講戒學的,論藏是講慧學的。所以三學就是三藏,後來把經典分類就是依據這個方法來分的。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因戒生定。定還不是目的,定是個中途站,一定要因定開慧,我們的目的才真正達到了。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怎麼會得定?我見過有一些持戒的人,持戒得相當的嚴格,很值得我們尊敬,他不能得定,原因在哪裡?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他一天到晚看到許多人破戒、犯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定從哪得來?得不到定。殊不知,世尊給我們講的戒定慧,那個戒是專門戒我一個人的,不戒別人。別人沒有犯戒也沒有破戒,我自己犯了戒、破了戒。六祖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過失就是大煩惱,他不能得定。所以他的戒律再嚴,實在講他修一點福報,戒律是福,變成有漏的福報了,這個真正可惜。假如自己持戒,不見世間過,他這個戒會得定,目的就達到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修行,整個菩提道上,從初發心到成佛,一定要記住,就是一個人。自己要記住,學生我一個人,我是學生,別的人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就會成就。如果有兩個人,你跟我同學,差不多,你心裡就分別,為什麼?恭敬心沒有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除我之外,統統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他做的是善事,善心、善事,他做榜樣,要我學他;他做的是壞事,他也示現個榜樣,叫我不要學他,我統統得利益。佛法這樣教人,儒家也這樣教人。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三個人。善人,我學他;惡人給我做一面鏡子,我不學他,都是老師。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都是成就自己的,儒、佛都是這樣教導我們,這樣持戒才如法,不是這樣持戒,換句話說,你底下那個目標,你就達不到了,這個三昧就得不到了。定得不到,當然慧就沒指望了,慧是沒法子修的,三昧是清淨心,心清淨到極處,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慧,並沒有別的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清淨心是修學的樞紐,是修學的總綱。

  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修定?統統是修定。只可以說修大三昧的方法手段各個不相同,有八萬四千種方法,有無量無邊的方法,統統修定。如果不修定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以這個為修學的總樞紐,這個不能不知道。明白了,我們就懂得怎樣持戒,像禪家常講的觀照,觀照功夫才能夠得利。你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觀照修不來的,那個觀照實在講是胡思亂想,是妄想、妄念,那不是真正的觀照。所以,觀照簡單講,就是時時刻刻能夠提醒自己的用功。我們要回過頭來仔細觀察自己,以及身旁的一些同修,我們看到也很精進,也很認真,也很努力,他為什麼不成就?仔細一追究,不如理,不如法,這就不能成就了。理是什麼?覺正淨,違背這個修學的原理。不如法是什麼?方法錯誤,不知道修自己,專去修別人,這就錯了。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對勁,這怎麼行?清淨心永遠得不到。我們能把這個錯誤找出來,然後把這個錯誤改掉,我們的功夫就得力了。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不說,說眼前一點小的利益,小的利益是什麼?是自己一生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眼前小利益,立刻就可以得到。經上常講的法喜充滿,世俗常講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你才真正體會到。否則的話,這一生真的空過了,不僅是空過,還得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罪業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消得掉,這個問題非常非常嚴重。底下,這三昧下面:

  【大吉祥光明雲。】

  「吉祥、福德、功德、歸依、讚歎」統統是講佛教化眾生的方法,這是方法的綱領。前面修學的綱領,理論、依據的綱領,它都在這十句裡頭。『吉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利益,符合於道義的利益就吉祥,如果這個利益與道義相違背,那就不吉祥了。不吉祥是什麼?是禍害,你得來是禍害;與道義相應的,你這個利益是吉祥的。這個解釋簡單也很清楚、很明白。古人見面的時候祝福都是吉祥,請安也常常用這句吉祥。你看清朝宮廷裡面請安的時候都用吉祥,中國人也特別喜歡吉祥。簡單說,如理如法的利益我們得到了,這是吉祥。所以非義之利,君子不取,為什麼?不吉祥。不應該得到的,我想種種方法獲得,這是禍害;如果不是眼前的禍害,必定是將來的禍害。所以一個真正明理的人,一個真正頭腦清醒的人,決定有很嚴肅的態度不苟取予,我應該得的可以得,我不應該得的決定不能接受。非義之財,你得到了是大不吉祥;應該得到的,如果你不得,跟諸位說,那叫大吉祥。你命裡面有的丟都丟不掉,現在來了,來了不要,不要後福就大了,延到後面去享受。

  現在知道這個事實的人不多了,古人知道,所以年輕的時候發達,多半不享福,也就是不受福報。不接受怎麼?布施,送給別人,讓給別人,自己什麼?年老的時候再接受。年老的時候體力衰了,一切都不方便,這個時候有財富,又有年輕人照顧侍候,這叫真正福報。所以年輕的時候發達不是好事情,那不是真正的福,為什麼?你冷靜的觀察,看他晚年如何?晚年還像年輕人一樣,那是真有福報。晚年衰了,年輕的時候一呼百應,多少人侍候,晚年的時候自己要提個菜籃去買菜,這就完了。你們有沒有見過?我見得太多了。你看現在住老人公寓的,孤家寡人的,你去打聽打聽,年輕的時候大官大將,發大財的,家裡傭人不知道有多少的,年輕的時候。現在一個人也沒有,勢力也沒有了,財富也沒有了,還要靠救濟。所以富貴自己一生當中都保不住,哪裡能夠保得來世?這就講到吉祥與不吉祥了。自己在飛黃騰達的時候,想到自己晚年,想到幫助困苦的人,自己能夠節儉一點,多修布施,後福無窮,那是真正的福報。

  「福德」在底下一句,明天我們再來詳細講解。下面這個文字我們會很得受用,真正明瞭、真正依教奉行,就在這一生當中受用無窮,何況這一部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