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十三集) 2001/5/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1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五頁。最後一段是「判教」,這個地方略微跟諸位介紹一下。判教的作用就是辨別這一份的教材適合在哪一個階段修學,它是適合於初學或者是適合於老修?就如同世間學校制定教材的意義完全相同:這個教材適合小學,或者適合中學、適合大學,判教主要意思在這個地方,便利於後人學習。
【大小權實,顯密三藏(經、律、論)】
教有大、有小,有權、有實,有顯、有密,「三藏」是經、律、論。『大』是大乘,『小』是小乘,『權』是方便說,『實』是真實說。換句話說,「權」多半是隨順凡夫的知見,很容易懂;「實」,不隨順我們,完全是如來知見,我們往往就非常難懂,很不容易接受,不是我們常識所有的。
【化法(藏、通、別、圓),化儀(頓、漸、祕密、不定),有次不紊。】
天台家又把它分兩類:『化法』、『化儀』。化是教化,實在講,化就是教學。為什麼不用「教」而用「化」?化是從果上講的,教是從因上講的。我教你,教你的結果就是成績,一定要變化氣質,這個教學就有了成果;如果教了之後,你食而不化,那不就白教了?所以「化」是教學成果上來說的。一般我們講「化迷為悟」,這就收到成果了,「化惡為善」,最圓滿的成果是「化凡為聖」。聖有很多等級,有大聖、有小聖。小聖四果四向都是聖,小聖裡面就有八個不同的淺深層次;大乘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有五十一個位次。無論我們進入哪一個位次,都是真實的成就。所以佛他用「教化」,他不用「教學」,這個意思很深;換句話說,一定要希望有成績能夠收到。
在教學方法上講,它有『藏、通、別、圓』。「法」是方法,「儀」是儀式,儀式跟方法不相同,必須要知道。儀式:『頓、漸、祕密、不定』。化儀跟化法要配合來運用,配合得好,教學成果確實能夠收得到。「化法」,也就是現在教育裡面所講的教學法,我們現在學的《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都是屬於化法這一類的。觀機、授教,這是屬於儀式,你要看看這個人他是頓根還是漸根?還是屬於祕密根?還是屬於不定的根性?這屬於觀機。觀機很正確,運用的方法很妥當,很能令人覺悟。
【本經:屬小,屬權,藏屬顯經,法藏,儀漸。】
再講到我們這部經,這部經在大小乘裡面它屬於「小乘」,權實裡面它屬於「權教」,化法裡頭屬於「藏教」,三藏裡面它屬於「經」,它不是密宗的經,它是「顯教的經」。『法藏,儀漸』,化法裡面它是「藏」,化儀裡面它是「漸」,不是頓根修的,這是漸;換句話說,中下根性。
【脩學根本,無上道基,不可忽也。】
這是我們修學的根基、修學的根本,是無上道的基礎。如果在這個地方疏忽了,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它非常重要。實際上對初學來說,它等同《了凡四訓》跟《十善業道經》。當年李老師在經學班,第一部選的經就是這一部。那個時候是尤居士母子兩個人學講,他媽媽講台語,兒子講普通話,兩個人學這部經。這部經一共是五次講圓滿,講台上一次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你想想看,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實際上每一個人分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分鐘。所以這部經講圓滿,總共用多少時間?四個半小時。這是李老師當年對我們教導的一個方法。那個時候沒有玄義,這玄義是我編的。李老師有個表解,以後我是根據他的表解做了科判,就更詳細了,科判是依據李老師表解來做的。我講的時間就長了,我那個時候在第一次,出家之後在台東講這部經,我記得講了十二個小時。他們學習的時候只是四個半小時。所以東西要學得紮實,要由淺入深。
初學的時候最好不要發議論,當然講得沒有什麼興趣,但是李老師教我們一個原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講得是不好、是不出色,你找不出毛病,這就是好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扎根。行家來聽,都挑不出毛病;講得不怎麼樣,很普通,但是沒有毛病,這就是好手。所以我們練習講經的時候,也是大座,有一天孔德成先生去聽,聽了一座,聽過之後跟李老師講:「不錯,你教得是好,真的挑不出毛病。」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扎根,從這個地方不斷向上提升。
到什麼時候能發揮?一般發揮,自己能夠發揮,要有耐心、要忍耐,利根的人五年,中等根的人十年。換句話說,你要能夠忍十年,你智慧開了,心是定的,你有定力了。急著要去發揮是可以,你發揮的程度就到那裡,不能再向上提升了。一定要積得厚,你那個力量才足。你一開始就發揮,你力量不足,你發完了,等於說你把你心裡所有都掏空了,後面沒有力量再繼續。這個是錯誤。古人常常教人「厚積薄發」,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他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你就曉得他積得多厚。七十歲以後才發出來,他八十歲圓寂,弘法利生時間只有十年。十年的影響,在中國近兩百年當中,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什麼原因?他積得太厚了。這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現身說法。
我跟同修們做過很多次報告,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我學得是很快,但是我遵守他嚴格的限制十年。十年我能發揮我也不發揮,我守他的規矩,我懂得積得愈厚,後勁愈足。你沒有這個積蓄,發光了,後頭沒有了;後面沒有之後,往往到最後就退心、退轉,不能再向上提升。所以我們要有耐心,縱然自己有見地、有發明,寫在自己筆記本上,在講台上還是依照老規矩,不把自己東西拿出來。自己東西拿出來,有的時候也麻煩,因為自己覺得不錯,別人聽了未必以為然。人家來問你、跟你辯論,找很多麻煩;花很多時間去辯論,有時辯論的時候覺得自己理上有虧,自己還難過、還生煩惱,何必!所以在這十年之內,多聽別人的,自己少說;換句話說,我都接受。跟做生意一樣,「十年我只買進,我不賣出」,那你的本錢就厚了;到你足夠本錢的時候,「我再往外去賣」,這個方法好。古人這樣教我,老師也這樣教我。所以決定不要著急,一定真正用功。用功決定要從斷煩惱下手。前面明宗、論用裡頭講的,破邪見重要,求正解重要。邪見裡面第一個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東西是大障礙,這個東西障礙什麼?障礙初果須陀洹。我們想證個初果,你只要有邪見,初果就不能證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不能證得。你要曉得什麼原因?邪見,就是見思煩惱裡頭的見惑。思惑斷了證四果羅漢;見惑斷了證初果須陀洹,佛教小乘入門,如果這個沒有破,小乘沒入門。
在這個時代弘法利生,我們自己要懂得觀機,要知道怎樣去作法,這是古人常講「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我一生遭遇的挫折很多,每一次挫折我都反省,也都有進步。這一次又遭到一個重大的挫折,我這一次也覺悟到,我這一生只有躲在家裡頭念佛、教學,外面任何場合我不參與,不去出頭、露面,大概嫉妒障礙就可以減少了。凡是一切出風頭的事情,我捧你們去,我退到最後,就像佛教裡頭沒有我這個人,我躲在家裡頭念佛,教幾個同學,志同道合的,什麼場所我都不應該去。衛塞節傳燈我都不應該去,我這一次去了,犯了錯誤。任何活動都不參加,大概就沒事了,別人對我也就不會毀謗,也就不會在意。為什麼?利害衝突不可以妨害。因為我們自己不要名聞利養,何必去露一下臉,讓人家心裡難過?這是我們做錯了,我自己做錯了。
如果我在新加坡不管是宗教任何活動我都不參加,我今天沒事情,平安無事,就是參加這些場合太多。我明白了,我到澳洲,甚至於將來到美國,所有一切活動不參加。我過去在台灣,是守住這個原則。我在台灣三十年,台灣我們佛教界裡頭任何活動我都沒參加過。那個時候佛教會的祕書長了中法師見我,我跟他笑笑,我說我是教外別傳,佛教會之外的。我是佛教會的會員,佛教會所有一切活動我不參加,有重要的事情我派代表參加,那是悟道,都是我們學生,派兩個出家人去參加,回來告訴我有些什麼事情,我自己不參加,正確。我這些遭遇,實在講都是教學,都是教學的材料。你們看到了,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你就要知道,不能夠出頭,不能夠露面,任何場合要把自己藏起來。只是在講堂,只是在教室,除講堂跟教室,不是我們活動的場所。有多餘的時間,念佛、讀經,這樣子可以避免許許多多的誤會,避免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們更容易得清淨心。所以名聞利養一定要斷得乾乾淨淨。
這就是報告澳洲土著文化的一本書,我在這裡面昨天看到一段,我把這一段,這是土著說的,你們仔細聽,將來我會把這個節錄下來,我們另外打字,重要地方提供大家做參考。他這是告訴美國的這位作家,他問他,他說:「你懂不懂永恆?」他說:「永恆,我懂得。」「你真的懂得嗎?」他說:「沒有問題,我真懂得。」他說:「好,那我告訴你一樁真的事情。」這就是超過我們的常識了。他說:「所有的人都是靈」,我們中國人講靈魂,所有的人都是靈,「這個靈暫時來訪問這個世界而已」,我們得這個人身都是暫時來訪問。他說:「靈都是永恆存在的。」我們中國講靈魂,他們外國人現在叫靈,靈是永恆存在的。「和其他的人遭遇,都是一種經驗」,我們今天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而所有經驗也都是永恆的聯繫」,這個聯繫就是我們講的因果,有前因後果。他這個講話我們要懂得解釋,我們一看就曉得他講的是因果,就是因果相續,生生世世這個經驗都是相續的,因果相續。他說:「我們真人部落給每一樁經驗一個完美的結局」,這就是覺悟的人,他把這個經驗都畫上句點;換句話說,以後就不再相續了。他們這種相當高明,他說:「形成一個完美的圓,不像你們變種人留下一大堆麻煩。」你們那個因果相續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麻煩;他們不會冤冤相報,為什麼?他們都是善的結果、結局。我們是欠債的、欠命的,他們不欠人債,也不欠人命,這就是很圓滿的結果。
他說:「如果你離開時」,這就是你死了,離開這個身體,「對於某個人心存怨恨」,你死了之後還這個過不去、那個過不去,「這樁經驗就不會有圓滿的終結」。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決定不能有絲毫對一切人事物的恨意,這個很麻煩!為什麼?他說:「往後還會在你生命中重複出現。」這就是輪迴,就是冤冤相報。「你會再受苦,一次又一次,直到你覺悟為止。」你只要沒有覺悟,你在這個世間六道輪迴這種恩恩怨怨的報償,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不得了!他們沒有學過佛教,他們懂得這個道理。這一講,我們學佛的人一聽,馬上就明白、就知道。他底下還有幾句話,他說:「你應該觀察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從當中學習,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你應該感恩,就像你所說的祝福他,然後帶著一顆寧靜的心、純善的心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澳洲土著講的。佛菩薩、大聖大賢天天教導我們,澳洲土著他們做到了,他們落實了,他們將來走的時候,都是往天堂上生。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對人還有恩恩怨怨,這個人看不順眼,這個事情看得不舒服;不是那個人不順眼,不是這個事不舒服,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是我們的業障習氣。我們如果不能痛改前非,像澳洲土著他跟一切人事物都能歡喜相處,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我們還說學佛,想到這個地方無限的慚愧!我們同學在一塊相聚,如果對任何一個人還有不滿的念頭,自己要深深反省「我自己錯了,別人沒有錯」。聖人之能成為聖人,他就是得力於能夠反省自己。求諸己而不求諸人,這是聖人。凡人希望「你改,我不要改,你要順我」,這是凡人;聖人是「我改,我隨順你」,這是聖人。凡聖的分界線就在此地。凡人我們要憐憫他,很可憐,他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在這個地方善惡的酬償,就是冤冤相報。所以這本書可以把它當作經典來讀,非常值得人深省。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