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日本座談會  (第三集)  2004/1/30  日本  檔名:21-212-0003

  主持人:各位觀眾朋友好,剛才我們的專家們在探討了宇宙原來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有著愛和感謝。這樣的一個理念我們如何去落實?正如老法師所說的,一定要從宗教教育方面來著手。我們這一次的座談會,著重探討如何在宗教教育方面著手,以及怎麼樣促進宗教之間的和諧、合作。我們現在有請,日本三重大學人文部教授兒玉博士來發言。

  兒玉博士:首先我很榮幸接受您的點名。在這個環節裡我首先想請教的是,實際上是一個總的、大的問題裡面分的兩個小問題,想請教。首先,第一個問題,我知道大師長年主要以澳洲為基本的活動基地,在那兒展開很多的活動,和參與很多教育方面的具體工作。據我們所知,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比較廣大,而且有多民族、多種宗教共存的這麼一個社會。身臨這種社會,在您具體開展很多活動的過程中,我想請教您是怎麼,就是具體到佛教,可能當然那邊最主要的是以基督教為佔多數,在澳洲的日常中,佛教是如何與以基督教為主要教徒居多的各種教派之間,實現各種各樣的交流和對話?以及怎麼對於一些有紛爭的問題,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是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您能夠在那兒很順利地開展工作,有沒有什麼祕訣?關於這個,希望能夠得到指教。

  另外第二個問題,還是宗教方面。就是像主要是目前比較凸顯的問題,就是中東,在中東也是存在多種宗教的、非常劇烈的這種爭執、爭端。目前正在進行的也是由伊斯蘭教,主要是由伊斯蘭教派和猶太人的以色列之間的,還有多種的周邊很多小的教之間這些爭端。做為大師來說,做為法師,您是如何去看待目前發生在那裡的各種各樣的爭端?您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請您指教,謝謝!

  淨空法師:指教不敢當。這確實是擺在我們當前很嚴重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早年,我是從九八年到達新加坡,九九年我們就感覺到,宗教的團結,化解爭端,這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就主動去拜訪新加坡各個宗教,我們用的方法就是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四攝法」。佛教的四攝法,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公共關係法、交際法,人與人之中應該要怎樣的往來。

  佛跟我們講了四樁事情,第一個是「布施」,四攝法裡面的布施,跟六度裡面的布施意思不相同。六度裡面的布施最重要的是放下,是教你放下,那是對自己修學是有很大的幫助。而四攝法裡面的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多送禮、多請客,人與人之間往來,所謂是禮多人不怪。

  第二是「愛語」。愛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真誠的關懷,真誠的照顧。

  第三個叫「利行」。利行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對社會有利益的,絕對對一切眾生有利益的,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普遍都有利益。絕對不能說對我有利益,別人利益就不管了,對我的國家有利益,對我的族群有利益,這個不可以。如果說只對我,把別人疏忽掉了,對我利益就傷害到別人利益,這不能解決衝突,這是製造衝突。

  第四個叫「同事」。同事,我在講經的時候解釋,我們要跟上帝同事,我們要跟佛菩薩同事,我們不能跟人同事;人都自私自利,都爭名奪利,不可以跟他同事。我們跟上帝同事,上帝愛世人;我們跟佛菩薩同事,佛菩薩大慈大悲。所以用慈悲,用神聖慈悲的愛心來跟佛菩薩同事,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所以,我們就主動去訪問新加坡九個宗教,我們完全用平等心、恭敬心。我們到達別人的教堂,我們也像對佛菩薩一樣的禮敬、禮拜。四攝法裡面講的送禮,我們每個宗教在當時我們送十萬塊錢的禮,這個錢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辦慈善事業。因為有許多宗教他們辦的有孤兒院、有養老院、有醫院、有學校,所以我們都去幫助。我在那裡做這個事情,確實是把這幾個宗教都團結起來了,誠心誠意來交往。當時佛教界裡面有些同修提出反對,他說你是佛教徒,佛教信徒的供養,你怎麼拿去給外道?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佛教要不要辦社會福利事業?要不要辦養老院?要不要辦孤兒院?要不要辦醫院?他說要,是應當的。我說人家都辦了,人家都辦得很好,人家辦,我去投資做股東有什麼不好?我加入了,我說他辦就是我辦,我辦就是他辦,何必要分彼此?

  既然也要辦,我們就全心全力去投資,去幫助他,這樣大家心也就平下來,也就真正了解了。只要是利益社會,幫助社會安定,促進世界和平,化解一切的誤會,這些事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做。尤其佛法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心,如果沒有方便,慈悲是抽象的,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必須要有方便。什麼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適合的;換句話說,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什麼適合?現前適合,不是過去適合,也不是未來適合,現前最適合的方法落實我們的慈悲。我們要團結全世界的宗教,全世界不同的族群,我們希求這個地球健康,地球上的社會安定和平,然後才會有繁榮,才會有興旺。我們希望我們好,先要希望別人好,別人好了,我們自然就好。如果說希望自己好,沒有想到別人,這個日子永遠都是難過的。所以在新加坡,我們就展開這個工作。

  九九年新年的時候,我們在寺院裡面,我們就想到這是一年當中第一個節日,最大的節日,人人在這個節日都能夠家庭團聚。但是,你想想孤兒院的孤兒,想想養老院的老人,他們多可憐!所以,我就想到我們吃團圓飯,我說我來請客,我把他們統統都請來,我們一起來過年。我們請客,我們正式發請帖,孤兒院的孤兒,養老院老人,一生可能都沒有人正式邀請他。我們這個請帖給他,他感到非常溫馨,這是精神上的幫助他。在九九年我們請了三千八百人。我們請新加坡一位部長做我們的主賓,做我們的貴賓,這第一年做得很成功,也邀請了九個宗教,他們都來參加,大家看了很歡喜。完了之後,告訴我:法師,我們明年還做。我說好,明年歡迎你們大家一起來做。

  所以,到二000年(兩千年)邀請的人數就到八千人,新加坡的總統,納丹總統,出席做我們的貴賓。我們名義上給九個宗教,九個宗教共同來做這個晚會,做共同的晚會,所以這樣子把宗教團結起來。在同年我也想到,宗教與宗教之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矛盾?彼此不相往來,這是最可怕的。彼此不相往來,就互相猜疑,我猜你,你猜我,越猜越錯,所有一切誤會就這麼樣造成的,矛盾是這麼造成的;換句話說,災難也是這樣造成的。所以,一定要通,一定要溝通。溝通最好的方法是我們一起組個團去旅行,所以我就邀請九個宗教這些領導人,每個宗教兩、三個人,我們組成這樣一個團到中國去訪問。很難得,中國國家宗教局接待我們,我們在中國旅遊十六天,這十六天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都在一塊,交談的時間就非常長,彼此才真正溝通,真正了解。從日常生活談到宗教的這些儀規,宗教的教義,無所不談,這樣感情就加深了。

  我在第三年,第三年是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先生接受我們的邀請。新加坡是內閣制,實際上的權力是在總理手上,不在總統。所以為了安全的關係,他就限制我們,希望人數限制在五千人,不要超過五千人,因為我們估計會超過一萬人。雖然這個限制,實際上參加的大概有七千多人,所以這個會很興盛。在第三年,有外國的客人來參加,有印尼的、馬來西亞的、柬埔寨的、泰國的、越南的、菲律賓的,都有這些宗教徒來參加。所以這個活動就逐漸逐漸擴大了,影響面就大了,這是第三年。我跟印度尼西亞結的緣可能也就是在這一次,因為印尼回教的一個代表他來參加我們的晚會,回去之後沒有多久,他就擔任印尼宗教部的部長,他就順利的擔任了部長。我們一見面,一見如故,非常歡喜,這個緣可能是從這個地方結的。

  我們根據新加坡這三年的經驗,澳洲那邊多元文化部也知道這個事情,多元文化部的部長也是移民部的部長,他就非常歡迎我到澳洲去。我到澳洲去,他給我一個特別的簽證,大概好像是國家尖端人材的簽證。我已經這麼大的年歲,七十多歲了,給我這個簽證一般人都感覺得意外,希望我在澳洲能夠幫助他團結族群、團結宗教。澳洲這個工作做得很有意義,而且做得很好,國家來主導,而由學校來推動,這個很難得,非常非常之難得。所以我對於格里菲斯大學,他們在推動宗教的團結,昆士蘭大學他們是有教授、學者在推動「消除衝突,促進和平」,我對他們都是全心全力的協助,來推動這個工作,這是在澳洲做的。

  但是澳洲也有相當的困難,難在什麼地方?信仰宗教的人不多,大概在全國信仰宗教的人,人口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幾;換句話說,還有百分之七十多的人不相信宗教,甚至於還有排斥宗教的,這是會做得比較辛苦。但是宗教的聯繫我們有經驗,所以也做得也相當有成果。

  這一次印尼來邀請,第一次到印尼去,是印尼副總統發的邀請函。我們一下飛機就到總統府,跟副總統見面,他跟我提到印尼社會不安定,第一個問題是社會不安定,第二個是經濟上的問題。我跟他談,我說社會不安定是第一大問題,經濟是屬於第二,只要社會安定了,國外投資的人就多了,你的經濟會起飛,所以應當把社會安定的問題擺在第一。社會安定,他也想到了,他說印尼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另外的還有天主教、有基督教、有印度教、有猶太教、有佛教,佛教的人口大概有七百多萬人。

  我這樣一算,印度尼西亞信仰宗教的人應該是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樣子,那這個國家要推動宗教教育是非常好的環境。所以我向副總統建議,向他們國家高級領導人,還有宗教部長,我也在那裡邀請印度尼西亞六個宗教裡面一些代表,我請他們吃飯。我們在一塊交流,談得非常融洽,非常歡喜,出乎我意料之外。我說印度尼西亞能夠推動宗教教育,是個很理想的環境。尤其我沒有想到,這一次他們總統來邀請我,所以我們預定二月十七號去訪問印度尼西亞。我想要把我這些想法給他們建議,希望印度尼西亞推動宗教教育,用宗教教育帶動家庭教育,帶動學校跟社會的倫理道德教育。他們有這種熱忱,尤其六個宗教都能夠配合,非常難得。他們能夠做好,給全世界做個和平安定的好榜樣,那是無量功德。所以這次我是很樂意接受他們的邀請,我去訪問,做第二次訪問。

  主持人:剛才兒玉教授還談及中東問題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

  淨空法師:中東問題是一樣,回教徒實實在在講,回教裡面有極少數的極端分子,大多數回教徒都是愛好和平的。我跟他們的接觸很多,所以那是很少數。但是如果通過伊斯蘭《古蘭經》的教育,現在這些人是感情衝動,他不知道真主是怎樣教他的。如果能夠推動《古蘭經》的教學,大家都知道穆斯林應該怎樣學習真主的教誨,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交流非常重要,密切的往來非常重要。

  石井牧師:聽了您講到這些關於各個宗教之間的交流的必要性,我有很切身的感受。另外有一個問題是希望一定能夠聽一聽法師的教誨。您可能了解,基督教在日本是屬於一個小教派,雖然它是世界範圍內的一個主要宗教,但是在日本真正的基督教徒只佔日本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一,也就是說一千人裡頭還不到一個人,這麼個比例。一千日本人裡能有一個,有時連一個都沒有,是這樣的一個比例。

  它雖然是這麼一個很小的比例,但是正像您也了解的,基督教在我聽了您說到,各個教派之間應該是求大同、存小異,這樣一個關係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基督教這個教。當然目前所說的日本的基督教,更主要的、佔更多的成分,和它的教義的偏向性,它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直接由美國流入的成分更多。也就是說這個宗教(實際上也是像大家所知道的),它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儘管它的人數佔少數,但它始終認為必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也是這樣去宣傳,也是這樣去傳播,認為我這個教才是最正統的,或者說我這個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這個本身就對於您剛才說的,關於大家應該共同擁有愛心,多交流,實際上應該是一個矛盾的顯示。這是一個我意識到的問題。

  另外他說,我相信待一會可能中西先生會提到關於日本的佛教徒的問題。我是不好下定義,因為日本幾乎,如果說佛教徒的定義是什麼,這個不好說。因為日本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會跟寺廟產生聯繫的,也就是說日本人是結婚去寺廟,死了進教堂,日本普通的習慣是這樣。當然年輕人現在結婚也去教堂,有這樣的,但是總體的、傳統的做法是結婚是按照日本式的進寺廟,是以佛教形式,然後死後基本上葬禮都是西方的宗教形式。從這點上來說,日本本身這些定義都很難下。我想請教的問題是,在您強調各個宗教之間進行交流的前提,是應該儘量多去主動的了解對方,發現對方的優點,互相交流的前提才能夠成立。也就是說我理解成,也許像孫子兵法說的知己知彼,才能夠尋求一個共同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的宗教比較有它具體的一些困難。

  我很榮幸我能以這種非常小的形式,和個人的身分受到您的邀請,來親自聽您就很廣泛的話題來進行教誨,這個我榮幸得很。但是我是覺得日本就不能夠做到像您剛才講到,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實現的那種各宗教之間的交流。大的規模幾乎沒有,很小的、星星之火那種程度的,偶爾會有這樣的事情。聽了您講到那邊的事情,自己感到由衷的很羨慕。請指教,據您了解的日本的宗教現狀,您認為我們像現在這種宗教的比例,以及各個團體之間,基本處於一種互相沒有交流的過程這種狀態下,怎麼挑這個頭開展這個活動?從我本人來說,我是希望大師下一回如果有機會來日本,能夠直接指導和幫助我們聯繫起各個團體之間,就是擴大比今天的範圍更大一點的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謝謝!

  淨空法師:這個現象在現代社會許多地區幾乎都相同,就是在台灣、在新加坡,甚至於在澳洲,即使同樣是佛教,每個道場彼此都互相不往來,都有自讚毀他,都有這些情形,這是末法時期很正常的現象。為什麼說它是很正常的現象?他不學經教,這就是正常現象!他如果對於教理通達了,那就不一樣了。就是說雖然是學佛,他是有名無實,沒有真正的去學習。所以學佛,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是什麼?如果對佛都不知道,都不能了解的話,這個學佛當然是迷信。社會一般大眾說佛教是迷信的,我們也不能否認。為什麼?在形象上來看,它確實是如此。跟從前完全不一樣。

  佛教傳到中國來,甚至於說我們仔細去觀察,你在經典裡面能夠讀到,釋迦牟尼佛一生他做了些什麼?我們要明瞭。釋迦牟尼佛一生在教學,經典裡面記載,他每天講經二時,印度的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小時,每天教學教八小時,教了四十九年,所以它是教育。他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總結起來,不外乎三樁事情,第一個是教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第二個是教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個是教我們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人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係。這三種關係都明白、都清楚了,而且沒有絲毫錯誤了,這個人就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

  佛,他的明瞭是圓滿的,菩薩雖然明瞭,還不能講圓滿。所以佛、菩薩不是神仙,這個字的意思翻成漢語是覺者,是個覺悟的人,用現在話說,是明白人;佛菩薩是個明白人,凡夫是個糊塗人,不明瞭事實真相。真正明瞭了,他的思想就正確了,他的言語、行為必然能夠順乎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大自然運行的法則,這叫道,隨順自然規律就叫做德,所謂道德。今天道不明,大家迷惑了,德就沒有了;德沒有了,隨順煩惱、隨順習氣。尤其是現在一般學校教育,這個教育太可怕了。

  我在美國住了十五年,有些美國教授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也談到,我說美國的教育是不是從幼稚園,就開始教競爭?他說沒錯,就教競爭。我說你知道嗎?競爭再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現在的戰爭是核武戰爭、生化戰爭,戰爭的結果就是世界末日。我說這種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是走死路,不是走生路!東方聖賢的教育跟你們恰恰相反,從小就教什麼?教你禮讓,教你懂禮,曉得讓別人。人人都知道禮讓,這個世界多美好,所以這是一條生路。這是東、西方教育思想根本不相同的地方。但是今天西方科學技術發達了,強大了,人就迷失了方向。

  西方現在也遇到困難,科技發達不能解決問題,帶來的是痛苦,所以現在要到東方來尋寶,要來找解決的方法。東方人自己不自覺,要迷信西方,麻煩在此地。所以歸根結柢,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好處在哪裡?好處在今天有高科技,如果我們能夠,說實實在在話,在今天整個世界能夠有二十個人到三十個人,真的像佛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夠愛世人,能夠愛眾生,我們組成一個小團體,我們自己擁有一個衛星電視台,我們輪流講。每天在這裡上課,對全世界人民上課,上課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是各個宗教的經典,讓你信仰什麼樣的宗教,你一定要深入你自己的經典。神、聖人教你怎麼樣想,教你怎麼說,教你怎麼做,人人都能依照宗教經典,這世界和平,所有問題都能夠解決!

  所以,即使在今天,像在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幅員,現在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脫離了倫理道德,宗教教育現在也有問題了,為什麼?大家不研究經教。我常常跟我們學佛的同學們在一起談,我說我今天能夠有這麼一點點小的成就,沒有被社會染污,沒有被淘汰,什麼原因?天天講經,每天講四個小時,講了五十多年。我講,勸別人也勸自己,所謂是長時薰修,不知不覺的入了這個境界,而在這裡面得到了歡喜,得到真正的利益,得到真正的法喜。中國古人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能夠真正脫離一切的染污,能夠保持自己的純淨純善的唯一的祕訣,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所以我們今天,今天是個多元的文化,是個開放的社會,我要學佛,我也要學其他宗教的經典,我了解,我能夠跟他交往。我如果不認真學習他們的經典,我對他不了解,我沒有辦法跟他往來。所以,我的書架上就有很多宗教經典,我天天還在閱讀。我跟他們往來的時候,我就佔便宜了,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你吃虧了。你要跟我往來,你一定要去看佛經,這樣子我們宗教之間就通了,誤會就化解了,歧視就不會有,對立也不會有。

  所以說是內心裡面的和睦,我常常講,內心裡頭把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放下,矛盾放下。我們對惡的人也要愛他,要知道他是一時迷惑,一時糊塗,一時的誤會,那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的本性是慈悲的,他的本性跟佛一樣,充滿了智慧。這就是《三字經》上所講的「苟不教,性乃遷」,他沒有接受到良好教育,他被社會染污了。今天社會是個大染缸,掉在這個社會不被染污的話是不可能的事情,決定不可能,這是我們深刻了解的。我們能夠沒有被染污,就是天天在經教上,天天跟聖賢人接觸。所以我自己,我已經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沒看過電視,沒有看過報紙,電視、廣播這個東西統統都離開了。這四十多年當中我只有經典,除佛教經典之外,其他一切宗教經典陪伴著我。

  所以,我知道在今天這個時代,唯有宗教教育能夠挽救這個世界。宗教信徒、宗教師能夠聯合在一起,那就真正是上帝的使者,來拯救這個世界。這是我所期望的,我也是在世界上各個地方聯絡各個不同的宗教。但是我說出來,大家都能夠接受,都有共鳴,所以我覺得宗教的團結,推動宗教教育是很有前途的。

  中西隨功教授:日本的佛教人口,實際上是有很多的佛教人口,但是真正的每天作為必讀功課,每天讀誦佛經的人,並不是很可觀的人數。直到近年,也就是最近剛剛通過很多具體的和細緻的傳播工作,終於有很多人意識到,每天讀誦佛經對於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和精神健康,以及精神衛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我們日本佛教界,現在就是這兩年的成果比較可觀。我自己本身也是從地方每個月至少要趕來東京的總會,就是關於解說和如何讀誦佛經這個專門的經驗交流會這類東西,我每個月至少要到東京來親自參加一次。然後從這裡得到的新的啟發和新的啟示,我又回去要傳播給下面,在這方面總是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現在這次能夠接受法師的邀請,又能夠到您身邊來親聆您的教誨,對我來說,對我們整個教派來說,都是莫大的榮幸,而且也是很值得珍惜的、為數並不多的機會。所以今天在這兒通過這些交流,得到了很多好的啟示,我願意把我在這兒所得到的和體會到的,能夠貫徹到我從今以後的具體的活動當中去。另外,我聽了您講了以後,我就覺得我根本不應該滿足於目前這種比以前狀況有好轉的現狀。而應該更加的擴充,向更廣泛的對佛學有興趣,或者是佛教徒但是沒有具體落實應該做的行動的這些教徒們,更多的去講解讀佛經的意義。我自己也通過您的教誨,我明白了我不光要讀這些東西,還應該對其他的、身邊更近的一些宗教的教義,有最基本的了解。我也希望我自己從此以後開始這方面的學習。謝謝!

  兒玉博士:法師剛才反覆強調的,簡單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就是說一個人、一個宗教工作者,如果是佛教徒對佛經應該有非常透徹的理解,當然是通過不斷努力的學習和研究,應該有非常透徹的理解,到那個時候你會有一個新的境界。這個道理我覺得很精闢,而且能夠理解。我想再請教的問題就是,在我所從事的研究和具體的從事爭取世界和平的運動過程中,有很多宗教學派參與進來,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意識到,不光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進行參與這樣的工作,同時要普及所謂的(您剛才反覆強調的)宗教教育,這個環節是不可以放鬆的,因為這是培養後續人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在通過您剛才講的所有問題裡頭,我希望在一個問題上能不能更加具體的得到您的教誨。如果在一個不是很廣泛的範圍,比如說是同一個地區,或者同一個城市裡面,它同時並存著兩個、三個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宗教。所謂的宗教教育,它的具體的東西應該怎麼去教給人們,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的人們,如何通過受宗教的教育達到一個和平共處,大家共存共生的這個理想狀態。希望就這個問題能不能具體的給我一點指點。謝謝!

  淨空法師:我們在這些年當中,與許許多多宗教交往,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愛」。因為像佛法,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佛家為什麼不說愛,說慈悲?慈悲是理性的、理智的;愛裡面有感情。所以,愛會變質,愛會變成恨,但是慈悲這個愛是絕對不會變成恨的。所以,佛用慈悲,不用這個愛字,他是基於智慧,基於理性。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可以說是一家人,我曾經有一次在新加坡,有個朋友請我吃飯。在座的有從南非來的幾個歐洲人,他們就提出一個問題,就問到這三個教的關係,問我的看法。我舉一個比喻,我說猶太教像帝王時代的皇上這一派,天主教是皇后這一派,基督教是太子這一派。他們聽了之後點點頭,他說你比喻得很恰當。我說他們是一家,是一家三派。我跟他講,我說他們的經典都是一部《新舊約》,猶太教學的是《舊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基督教偏重在《新約》。這部書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我說這是共同的,最重要的。

  伊斯蘭教,我們看到《古蘭經》每個重要的一段經文的前面,一定有「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把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會合起來看,「仁慈博愛」是所有經典裡面統統都有,我們就以這個為中心,我們就可以能夠在一起合作。再看看,宗教最後的目的都是教人離苦得樂,所以它的宗旨是個愛相同,最後目標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也相同;宗旨相同,目標相同,宗教怎麼能說不能合作?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決定是可以合作的。只要我們了解自己經典,讀其他一切宗教經典,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家人。

  所以我常常講,全世界的宗教徒都是一家人,不是親兄弟,就是表兄弟,就是堂兄弟,統統是一家人。一家人變成不認識了,就是彼此不往來,彼此不往來變成陌生人,不知道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我這些談話在日本也被中村康隆老和尚肯定,老和尚告訴我們,他接見我的時候告訴我們,他說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一天橋本也看到,橋本告訴我,老和尚一生都沒有說過這個話。那天你也在聽,是不是?這是老和尚肯定的,全世界信仰宗教的都是一家人,都應當把神聖的愛從我們自己本身發揚出來,發揚光大。我們代表佛菩薩,代表上帝,代表神聖去愛世人,去幫助世人,去把世人的苦難解救出來。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淨空老法師,以及我們三位專家這麼精彩的座談。我們今天談到,如果要解決社會這些嚴重的問題,必需要宗教之間合作,宗教之間必需要往來。而往來,必需要大家互相學習大家的經典,建立在仁慈博愛這個宗旨,以大眾離苦得樂為目標。我們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一定能達到全世界的宗教的合作,以及世界的和平。我們也期望著,正如剛才石井牧師所講的,我們期望著在日本也同樣能夠見到,像新加坡、像印尼這樣子的宗教融和,宗教合作,能夠共同推廣宗教教育,使我們世界真正達到和平。我們今天非常感謝四位專家這麼精彩的座談。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