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 (共一集) 2007/10/17 中國山東慶雲電業大廈 檔名:21-451-0001
主持人:同志們,今天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世界上著名的學者,多個國家、多所大學的特聘教授,淨空老教授。老教授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都有著精深的研究,精到的見解,高深的造詣。今天我們請淨空老教授,就「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專題,給我們演講,參加今天聽課的有慶雲縣縣級領導幹部,部委辦局領導班子成員,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中小學校長,部分中學語文、歷史、政治老師。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淨空教授給我們講課。
淨空法師:尊敬的董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校長、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慶雲跟大家相聚一堂,書記要我做個報告,我應當是遵命,書記對我的誇獎實在是不敢承當。我也是這麼多年來在海外,到處講經教學,為佛教做些工作。最近幾年也是緣分,佛法講的「一切法因緣生」,有這個機緣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跟聯合國往來比較密切一點,參與國際和平會議。說到這些地方,我們就會想到在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常常講,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外國人講的,而且這個影響力很大。我們曾經與一些學者們,特別是對於漢學有研究,國外的學者說的這個,說到儒大家都知道四書五經十三經,說到佛也都曉得,佛教有《般若》、有《華嚴》、有《法華》,這些大乘經論。這些東西,對於化解今天的社會衝突、社會問題,這個管用嗎?我們提出問題,他們也認真的思考,你看看國內國外專門研究的學者不少,可是這個社會動亂的頻率年年上升,災難也是一年一年的擴大,好像沒有效果。
湯恩比博士的話有沒有說錯?那是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研究歷史確實是開了個新的紀元,跟過去全球研究歷史的方向目標不相同。他研究文化史,文化就突破了國家的界限,突破了種族的界限,也突破了時間的界限、朝代的界限,這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我們要細心去解讀他的說話,所以我們很細心的去觀察、去研究,應當要說出來儒佛的根本,如果我們從根本上來下手,問題確實能夠化解衝突,給社會帶來永久的安定和平。至於一般人能看得到的,大家都曉得,像這些大乘經論、五經十三經這是儒、佛的果。植物要開花結果,那是花果,花它要有根,沒有根它長不出來。所以這個根很重要,那儒家的根是什麼?大家都懂也都能說得出來。可是疏忽了儒家的根,實在講就是《大學》裡面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根,然後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花果。你沒有這根怎麼行?
所以現在我們只講的是如何治國、平天下,前面不談了,所以國也沒治好,天下愈治愈亂,原因就在此地。許多專家學者研究這些學術,著作等身,我就向他請教,我說你家庭和不和睦?很多,真的,是不少數夫妻離婚,父子不和,兄弟不和。那我就說你家沒齊,家沒齊怎麼能治國?家為什麼沒齊?天天念孔子書,家沒齊,家不齊一定是身沒有修。你身沒有修,你身不修就是你心不正,心不正一定是意不誠,意不誠是因為你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是因為你的貪欲沒有放下,這是追根。所以中國教育的根在哪裡?第一個叫我們把對於物質的欲望要降溫,最好是能徹底放下,你才有智慧,為什麼?放下物欲,貪瞋痴慢放下,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這是致知,格物致知,心地清淨有智慧,你的真心就顯現,真心就現前了。
真心是什麼?真心就是誠意。誠,我們老祖宗的教誨,這個字了不起!人一生守住而不改變的一個字,就是誠,真誠。什麼叫真誠?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把誠下了個定義講得好,跟佛法裡講的很相應,佛就是這麼說法。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就叫誠。所以中國老祖宗說的這個字,跟佛的境界就平等,佛家講菩提心,菩提是真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真心是什麼?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你的煩惱就生起來了,所以起心動念接著它就產生分別,分別裡面它就變現出執著。所以起心動念稱為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三種煩惱。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這個人就叫凡夫,六道凡夫;如果這三樣東西都沒有,這個人就叫做佛。所以佛、菩薩、阿羅漢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能夠產生誤會,這是佛教育三個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裡面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名稱。
它這三個學位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三種煩惱,這三種煩惱統統都斷盡了,那就是最高的學位叫做佛陀,稱為佛陀。三種煩惱有一個,他有妄想,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稱菩薩,是這麼個說法的。如果說再減少一個,他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叫阿羅漢,是這麼分的。所以在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要你放下,放下就是。所以它不需要考試的,也不需要你念很多書,你只要能放下。那我們講到佛法,現在大家都認為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這個不能怪大家。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種想法,也是認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所以從來就沒有一個念頭想跟他們去接觸,沒這個念頭,以致於誤會很深。誤會不能怪我們,怪佛教徒沒有表現得好,沒做出來,把佛法的意義真正表達出來給社會大眾看,所以這個不能怪別人。
學佛的緣分,我是一九四九年到台灣,在一九五三年我在台灣對哲學很有興趣,遇到方東美教授,這個老人已經過世三十年了,我跟他學哲學。他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佛經哲學,我就非常訝異,我說佛教是迷信、是宗教,哪來的哲學?他說「你不懂,佛教釋迦牟尼是大哲學家、是聖哲,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被他接引,對佛學重新認識。他告訴我,現在的佛教不在寺廟,在經典,你要真正學佛,你去讀佛經,你去學它的經典。我們就依教奉行去拿經典來看,這一看真的是很有味道,愈看愈有味道,看到最後是欲罷不能。我一個人在台灣沒有任何拘束,我就剃度,專門搞這個。不認識情有可原,認識了這麼好的東西,如果不把它承傳下來發揚光大,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也對不起祖宗父母,所以我就真幹。方老師一看我這個,你真幹!我說是,真幹好。我搞這行,過去的長官、同學、老師、朋友,沒有一個贊成的,都說我迷信,迷成這個樣子。只有方老師一個人贊成,他說你完全走對了,是這麼樣,路是這樣走過來的。
接觸第一個出家人是章嘉大師,這緣分都很殊勝。我向他請教,我說方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知道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很高深的學問,我說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能夠契入境界?我這個提問提出來,章嘉大師這是我一生當中只遇到這麼一個人,值得人尊敬,無論是行住坐臥他都在定中,就像佛經上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見到這麼一個人。我提出這個問題,他看了我半個多小時,他兩個眼睛看著我看半個小時,我也看他,我很留意,注意聽他的教誨,半個小時之後才說了一個字,「有」,我把耳朵都豎起來了,有之後他就不講話了。大概等了五、六分鐘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好像也懂了。我接著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第一次見面兩個小時,只談了大概只有十幾句話,都在定中。
我過了二、三十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那是古聖先賢教學的模式,難得一見,為什麼?必須叫你提問題的人整個精神集中,妄念放下,才跟你說話。所以心浮氣躁,年輕人心浮氣躁,一定讓你整個心情靜下來才跟你講。這產生很大的效果,讓我們對他老人家字字句句,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受用就很深。所以這是我在一生當中,見過許多學者、專家、教授,沒有像他這種方式,這方式極高明。但是這不能在普通場合用,如果普通場合用,半個小時不說話,聽眾都走光了,這是肯定的。現在人沒有這種耐心,首先培養耐心。然後叫我,他說你要學佛,學佛先要去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對他不認識那你就學不到他的東西。叫我去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這兩本書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人寫的。當時這個市面上都買不到,要找《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有,以後我就到寺廟,到寺廟去專門找經書來看,在藏經樓把這兩種書找到,分量不算太大,我把它抄下來,費了一點時間抄下來。
這麼一看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人,我們就明白了,也知道佛是什麼意思。印度人稱佛陀,就跟中國人稱聖人的意思一樣,為什麼不把他翻成聖人?是可以翻的,他比聖人的意思還要廣,他的智慧、學問、道德、能力、相好,他要具足這些才稱之為佛陀。真的是一個圓滿的聖人,而沒有欠缺才稱之為佛陀。菩薩是學聖人,還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學聖人,他是學生稱之為菩薩;阿羅漢是剛剛入門初學的,真正是入門初學的人。才知道這些名詞的意義,統統都是人,都不是神仙。再看釋迦牟尼這實在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個稱號,這個稱號什麼意思?從哪來的?他一生教學,他教學的宗旨,他一生所修、所學、所教、所傳的是什麼?名號就是總的綱領。
釋迦翻成仁慈的意思,能仁就是對人、對眾生要仁慈,大慈大悲是這個意思。牟尼是清淨,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牟尼的意思。所以這個名號就是他一生在這個地區,此時此地所教學總的綱領,總的方向目標。所以聽到這個名號,看到這個像,就是我們對一切眾生要慈悲,慈悲就是愛心,愛心裡面沒有情執,就叫做慈悲。一般人叫愛,愛裡頭有情,這個情很麻煩,會產生很多負面的作用;所以這個慈悲是理智的愛,是智慧的愛。我們一般人講愛都有感情,所以差別在此地,這是不相同的地方。慈悲就是愛心,要曉得愛心裡面不是有感情的,是完全有智慧的,所以這是慢慢的才了解。
他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這中國歷史上講是三千多年,中國一些老法師,像過去虛雲和尚這些老法師,都用中國的紀元,跟外國差不多相差五百年。知道他是北印度國的一位王子,人非常聰明,十九歲他就出去求學,非常的好學。在那個時代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也是學術達到很高峰的這麼個地區,特別是哲學。他十九歲出去求學,把自己的王位,他是繼承王位的太子身分,捨棄了,王位不要了,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從十九歲學到三十歲,大概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學者專家,都親近過了,再也沒地方學了,就到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去入定。印度它的風氣,自古以來對於禪定,幾乎每個人都學習,無論是定功淺深不一樣,但是都有禪定的功夫。特別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有一萬多年歷史,至少比佛教早五、六千年。
我們講輪迴,輪迴不是佛教講的,輪迴是印度教講的,也就是古老婆羅門教,他們在禪定當中發現的。所以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這些在科學上也可以承認的,對於不同空間維次,在理論上講是沒有數量,但是現代科學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空間維次存在著。這個東西就像我們看電視的頻道,頻道不相同,不同的頻道你見不到。但是有禪定功夫的人他有能力突破,把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空間,他都能夠看到。所以有天道、有鬼神道、地獄道,畜生道我們人能見到一部分,大部分見不到,有阿修羅道,這是大的區別是六道。小的就太多!那也是不計其數,他們有能力看到。這是其他的地區很少,有是有,沒有印度那麼普遍,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可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這是學術界、宗教界都不能夠解答,這是大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他就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入定,這個大樹以後就叫它菩提樹,在印度稱為畢缽羅樹,以後我們稱它作菩提樹。
入更深的禪定,在甚深禪定裡面,他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就是佛以後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成佛的境界,達到最高的境界。輪迴是什麼事情,輪迴從哪裡來,輪迴之外還有什麼,全都明白了。他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教學四十九年。所以我們從他的一生來看,用現在的話說,他是職業老師,而且是個義務老師,他教學不收學費。不像孔子,孔子還收點束脩,還收一點;他完全不收,完全不接收。而且我們看到,另外一個層次去看,現在所有一切宗教活動,他都沒有,他純粹教學。沒有說是帶領大家去念念佛,沒有;也沒有帶領大家去參禪打坐,都沒有,他就教學。那個打坐、念佛、修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他就不管這些事情。一生沒有建道場,他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飯;樹下一宿,晚上睡覺找個大樹底下去打個坐,休息一下就好了。他過這樣的生活,一生都是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他走的時候,過世的時候也是在樹林裡面,沒有在房子裡面,這個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最好的教訓,為什麼?教我們放下放得徹底。就是我老師頭一天告訴我,「看破放下」,要徹底放下,你才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你說你的生活過得多麼自在,多麼幸福,充滿了智慧。他是個職業老師,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老人家應該是社會教育家。他是多元社會,因為他的學生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來學,沒有不好好教的,有教無類,他是這麼個人。現在外國人講多元文化,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用我們現在的話稱,他是這麼個身分。他自己本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要錢,不收學費,是義務教學。所以我們對他認識之後,這才真正佩服,真正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學這門課程,我學到今年五十六年,我的教學生涯跟釋迦牟尼佛也一樣,今年四十九年,也是沒有中斷過。我老師教我,你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你就沒有錯。所以我這一生沒有道場,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我也不要道場。有道場就操心,操心很苦,人生苦短,何必去自己找麻煩。有道場,要管理這個道場,你說你要付多少心血。還是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去讀書,做學問教學,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老師最初教導我的,我就依教奉行。所以世尊他也很活潑,當時他學生當中有做國王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很多,人家有別墅、有花園來供養他,他也接受,他也利用那個地方去教學,但是教了一段時期他走了,道場還給主人。用現在的話說,他接受使用權,不接受所有權,這個很好。為什麼?自己沒有貪戀,跟他的學生也不會起貪心,這個道場是主人的,最後還是要還人,你也拿不到。如果自己建立道場,跟他的學生就會起貪心,就會起惡念,這就錯了。所以我覺得他那種示現,一生做的榜樣做得太好了,讓我們確實放下了,一心一意回歸自性。
他的智慧能力,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這在一生教學裡面,講得太多了。他在《華嚴》,《華嚴》是個大的科目,是個比較大單元,這裡面告訴我們,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講自性,從性上講的稱如來,從形象上講稱佛,所以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如來從本性上說的。我們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跟我們講人性本覺,覺是智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兩個意思,一個是道德,你有圓滿的道德;另外是能力叫德能,你有圓滿的能力,你沒有一樣不會。所以智慧是無所不知,德是無所不能,每個人都一樣,大家都平等。每個人福報也平等,福報就是相好,福報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現在為什麼不平等,變得差距這麼大?那就講「但以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就是因為凡夫,你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把你的自性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不是沒有,不是失去,是障礙住了。
好像太陽在空中,如果今天陰天雲霧把太陽遮住,不是太陽沒有了,當中有障礙遮住了,是這麼個現象。但只要你把障礙放下,你的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諸位想要智慧,你得放下;你要財富,你也要放下。為什麼?你自性裡面的財富是圓滿的。不要向外求,向外求求不到,向外求產生許多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叫造業,是罪業,這是錯誤的,絕對是錯誤的。所以你一定要產生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自己本性本善。所以聖賢教育沒有別的,恢復自性,反璞歸真,這裡面有無盡的樂趣。所以孔子《論語》裡頭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最快樂的事情,那個喜悅從內心裡面生出來,不受外面境界的刺激,從無量的智慧和德能。所以這一定要知道。
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所以世尊教了我們四十九年,如果要想成就恢復自性,真的在一念之間,只要你肯放下。在中國出現了一個代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諸位都知道,惠能大師的示現,跟釋迦牟尼佛恰恰是相反。釋迦牟尼佛是貴族出身,生在帝王家,聰明絕頂,書念得很多。再十二年出去求學,那是示現這個樣子,最後放下,把它所學的統統放下,這才能見性,真的把妄想執著分別全放下。惠能他給我們示現的,他是樵夫賣柴的,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去學過。即使當年到東山五祖的道場八個月,八個月他是在碓房裡面幹活,舂米破柴,道場裡面的講堂他一天沒去過,禪堂也沒去過。五祖傳法的時候這是半夜三更,把他叫到方丈室跟他談話,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了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的樣子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一切教學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很透徹,但是沒有像惠能大師那麼簡單、那麼扼要,用二十個字就說出來了,真的了不起。
他告訴五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就是沒有想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本不生滅」,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是第二句;第三句說「本自具足」,智慧、能力、相好統統具足,一樣不缺;第四句「本無動搖」,本無動搖你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假的,不是真心,是妄心;最後一句是「能生萬法」,這是科學。今天講的科學,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變現出來的。能生萬法比科學講得精彩、講得透徹。他這二十個字說出來之後,五祖就不說了,衣缽就傳給他,打發他趕緊走。這是給我們做出的示現。悟了之後,無論是佛門的這些典籍,世間所有一切學說,你向他請教,他沒有一樣不通達,全通了。這個智慧學問從哪裡來?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哪有不清楚的道理,這不可能的。所以大聖大賢的教學,沒有別的,教你回歸自性,你自性裡面一樣都不欠缺。
所以我們從這裡認識了佛教,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學,這門學問值得,真的是像武則天所說的,開經偈是武則天作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有緣能夠遇到,所以無限的歡喜。我們尊重、我們恭敬認真學習,這一生當中五十六年生活得很充實,過得非常的歡喜,感謝老師。如果不是老師指出這條路,這人生很辛苦、很痛苦,確實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看到社會的混亂,看到許多的眾生不知道自己迷失了自己,我們也就幫助大家,幫助有緣人,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有緣遇到,遇到是有緣,遇到後他能夠相信,他能夠理解,這個緣分就很深。他如果能照做,那這個殊勝的利益他就能得到,這叫佛度有緣人。那沒有緣的人不願意接受,根本就是排斥那就無緣。那我們從前年輕的時候也是排斥,一遇到方老師這是衷心的佩服,大哲學家,跟他學哲學。若不是他教我,哪個和尚教我,我都不會相信他,緣分。所以這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
我從台灣,這一九七七年,第一個到香港來講學,在香港講了四個月,以後就是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時間就愈來愈多了,可以說是大部分的時間在海外。每年回台灣大概不會住超過三個月,頂多三個月,大部分時間在國外,許多城市地區找我去講演,就是教學。一九九八年我在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看到新加坡有九個宗教,他們有個宗教理事會,每年開一次會。這個宗教理事會成立五十年,一年開一次會,始終不能團結起來。我去了之後,我說這個宗教理事會的組織很好,應當把宗教團結成一家,我們就開始做這個工作。一年的時間,把九個宗教變成一家人,新加坡政府非常歡喜,有助於社會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在2000年陪同新加坡九個宗教,組成宗教代表團訪問中國,由我們江書記、劉延東部長接待,參觀了長江流域,我們訪問過四川的峨嵋山普賢菩薩的道場,也訪問了道家的道場。十六天的旅遊,這是機會教育,讓宗教的這些領導人、傳教士,他們有這麼長的時間生活在一起,平常都不能見面,所以產生很好的效果。以後我們團結印尼的宗教,今年的時候我們看到馬來西亞的宗教,都能團結成為一家人。這個對於世界和平,我們主席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確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也有國內的這些專家、學者、教授,給我提過問題,佛跟儒、跟道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非常密切。不但是中國,在國外也是一樣,做學問都要有次第,不能夠躐等。像讀書一定要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才能夠成就。佛法裡面一定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好,「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一定要按部就班。所以小乘經典在中國的翻譯相當完備,我們跟南傳的巴利文藏經一比較,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差不多三千部經典,它只多五十幾部,這個量就很少,翻得相當完整。在中國有兩個宗派小乘的,俱舍宗跟成實宗,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唐朝末年之後我們就不學小乘,所以小乘這兩個宗派就沒有了。沒有了,中國人怎麼學法?中國人就用儒跟道代替。所以中國的佛門弟子,無論出家、在家都有儒跟道的基礎,這點非常重要,用它來代替小乘。
現在的社會問題嚴重了,大家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佛法的根沒有了,所以佛教在這一代沒有人才出來,原因在此地。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出來,要紮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紮下去之後,無論你修學哪個宗派、哪部經論,只要鍥而不捨,決定能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這是決定不可能的。儒,我們曉得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無比珍貴的教育,所以連英國的湯恩比博士都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社會問題,要依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很有道理!孔孟學說,我跟諸位講的,《大學》前面的幾句綱領,從「格物致知」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提倡非常具體、簡單,也容易學習《弟子規》,這幾年來我們在國內也大力提倡,產生了很大影響,《弟子規》。
說到中國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找不到第二家,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肯定。從神農,從伏羲開始,伏羲更早,伏羲、燧人、神農已經就有這種教育,但是沒有文字記載。文字是黃帝時候發明的,有記載是從黃帝開始,黃帝到我們現在已經四千五百年,所以歷史非常悠久。我們在文字記載裡面看到,看的堯舜,堯舜時代就設立專門機構來推動教育,等於說是現在主管教育的官員,在四千五百年前,教什麼?教倫理。倫理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什麼事情都解決了。第二個是道德,什麼叫道?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作那是道。人要隨順自然法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的運作,隨順大自然是道;違背大自然,一定就有災難。所以我們古聖先賢,老祖宗教導我們講倫常,常就是德,倫是道,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道,這是自然的法則,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
「父子有親」,親愛是德;「夫婦有別」,別是不同的任務,那是德;「君臣有義」,君仁臣忠這是德。五倫、五常、八德教的是這些東西,世世代代相傳,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過。所以中國社會五千年來長治久安,社會動亂時間很短。改朝換代是末代的帝王做得太不像樣子,這才為另一個政權取而代之。但是政權一建立,你看看中國歷史,中國歷史是全世界記載最完整的書籍,你去看不會超過五年,國家就制禮作樂,人民的生活都有所提高。一個朝代的建立,至少會有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的安定,這在全世界找不到的。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非常羨慕有這麼長的時間安定。如果末代帝王都能遵守老祖宗的成法,他不會亡國。
我在年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周公所著的《周禮》,《周禮》這部書就是周朝的憲法,治國的大法。那個時候方老師叫我多看看幾遍,我是一遍也沒看過,我對政治沒興趣,所以沒有看過這個東西。他講了很多次,如果周家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了這部大法典,今天還是周朝。他老人家告訴我,這部法典是全世界治國安邦的法典,都不能超過《周禮》。老師介紹給我的,這是很好的東西,因為周公是聖人,他寫這個法典,他沒有一點私心,起心動念都是為人民福祉著想,所以寫出這麼好的法典。這也是世世代代歷代帝王治國,都是依這個為基礎,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好東西。
教育的起源非常之早,而且中國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這個連外國人他也懂。我是前幾年在澳洲南昆大校長請我吃飯,他們學校的教務長告訴我一樁事情,確實我以前沒聽說過。就在二戰之前,也就是民國初年,歐洲有很多學者探討一個問題,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三個已經沒有了,為什麼中國還存在,研究這個問題。研究最後的結論,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的關係,這太難得了,這個答案太正確。我是完全肯定告訴他,確實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中國的教育起源於家庭,也就是圓滿在家庭。中國人重視家庭的歷史,每個人家裡都有家譜,世世代代一代一代記下來。我很難得,我是今年年初回到老家,我有個族兄弟同輩分的,小我十歲。我就很感嘆文化大革命,祠堂沒有了,家譜被燒掉,根沒有了。他說在,家譜在,我說家譜在,怎麼在?文化大革命,他到祠堂裡把它偷出來,一直保存在家裡。我說拿出來,我們大家看看,他從來不敢拿出來。
一看才曉得我們這一族是伏羲之後,老祖宗從黃帝開始,黃帝二十五個兒子,我們這一支是黃帝第二個兒子昌意傳下來,傳到我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清清楚楚記下來。你說人怎麼能不愛家?他愛家就愛國!這個家庭歷史全世界沒有,只有中國人有。所以中國人在海外沒有一個不想尋根,找到自己的根,我們找到了。所以我們相信大概漢族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炎帝、黃帝,炎帝是神農。這是文化,文化具備是在黃帝的時代,文字也是那個時候發明的,所以確實是一家人。黃帝當時傳下來只有十四個姓,那時不叫姓氏,以後就變成姓氏了,是這樣傳下來的。這是家庭教育。
所以教學是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就教育,千萬不要輕視了嬰兒,以為他小,剛剛生下來他懂什麼?其實他什麼都懂。這樁事情外國人證明了,我們看到最近美國魏斯醫生,他用深度催眠的方法讓人回到過去世,回到在母親懷孕的時候,你在母親肚子裡面那些狀況全說出來,才曉得很厲害,他什麼都懂,不是不懂,他已經在學習。所以小孩一出生,他會看、他會聽,他就在模仿你。所以父母大人在嬰兒面前,言行舉止都要端莊守禮,這個小孩從小他就學會了,他會學得正規。所以中國諺語說,所謂的「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它有它的道理。這句話到現在講,沒有人相信,從前大家都懂,為什麼?從出生到三歲,他已經學習一千天了,這一千天的學習,就是他的根,這個關係最重要,所以中國人常講「教兒嬰孩」。三歲來不及了,他已經學壞了,嬰孩剛生下來;「教婦初來」,這句古諺語非常有道理。
所以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太太這個稱呼尊貴到極處,太太從哪來的?從周朝來的。周家開國太王,他的夫人是太姜,太姜生王季,王季的夫人叫太妊生文王,文王是聖人,文王的夫人太姒生武王、周公。文王的夫人是太姒,他的母親是太妊,祖母是太姜,這是三個太生下來的兒女都是聖人。太太是聖人的母親,他們生養出來的都是大聖大賢,這是在中國稱呼上,對婦女稱呼達到最高峰,她的兒女都是聖人,她是聖人的生育者、養育者,這個稱呼多尊貴。
五倫裡面「夫婦有別」,夫妻兩個組成一個家庭,兩個人職務各有分別,職責有分別。男子維繫家庭生活,經濟生活,所以他出外謀生工作,這是樁大事情。第二個大事情就是要養育下一代,培養下一代,這是太太的責任,太太的任務比先生要更大,為什麼?家有聖人國家有福,不是你一家,全國人有福。所以聖賢人要靠婦女來教他,你說這個意義多大。所以中國教育的基礎是家庭,中國教育的目標是聖賢,「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做大官,不是發大財,他是要成聖成賢是這個意思。學校的教育在從前是私塾,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父母教小孩從小教到六歲,六歲以後就交給老師去教,老師完全是把父母的教育再深化、再擴大,再給他講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已經學會,他都能做到,把道理講給他聽,這就讓他開悟,所以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我們講的是聖賢教育,講到孔孟聖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
我們知道宗教教育也是屬於聖賢教育,所以宗教還是需要重新來正名,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依照中國「宗教」兩個字來講,這很有意義,宗的意思,大家都曉得,宗是主要的稱為宗。宗旨是主要的、尊崇的、重要的,它有這個意思,教是教育。宗教這兩個字用中國話來說,重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主要的教育,這個意思好!宗教教什麼?以佛教來說,佛教是很完美的,佛經典的內容,不管是大部、小部,它裡面內容可以包括五樁事情,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個是因果,第四個是哲學,第五個是科學。你看我們現在在學《華嚴經》,《華嚴經》講到科學的部分,現代的科學比不上,差很遠。現在我們講到太空物理,講到量子力學,那跟《華嚴經》比還差很大的距離。所以佛經裡真的,不但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非常完備!非常可惜,西方的科學家沒有緣分接觸到佛法,他要是接觸到佛法,我相信他們研究的成就,要比現在要高很多倍。這麼好的東西,我們對它產生這麼大的誤會,這是非常可惜。
儒是基礎,是基礎教育,道是因果教育,所以真正要想把佛學得好,儒跟道的基礎一定要奠定。所以唐朝中葉以後,儒釋道三家關係就非常密切,學儒的他學佛、學道,學道的他也學儒、學佛,學佛他也學儒、也學道,所以嚴格的來分分不出來。形象上雖然有儒釋道三家,內容早就融合成一體了。我們在少林寺看到一塊碑,是唐肅宗年代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一千多年了。你看畫的圖,孔子、釋迦、老子畫成一個人,一個人,你從這邊看是孔子,從那邊看是老子,從當中看是釋迦牟尼,三個面孔合成一個,說明三家是一體。這個意思很好!現在世界上逐漸流行宗教團結、宗教合一,這是中國在一千多年前,已經就有這種形象發生。所以從歷史上來講還是中國帶頭的,他們怎麼說法,都比中國要晚幾百年,中國人帶頭的。
所以我們現在,這是前年,前年我們聽說聯合國想在亞洲找個都市,來試驗做個和諧示範城。有人把這個訊息告訴我,因為我們在家鄉做了個和諧示範鎮,是個小鎮,這個小鎮也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過去我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先後參加了十次,十次當中有七次是聯合國主導的,跟他們產生了一點關係。我就給他講,我是每次在大會上做主題講演,把中國教學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幾千年來中國的教學,是很珍貴的一個經驗,外國人都沒有。與會的同志們,他們聽到之後很歡喜,是很理想,很好。到散會之後吃飯聊天,「法師,您這是理想,做不到!」信心生不起來,那就不能產生作用。所以我就想我們一定做試驗,中國現在我們講要搞個樣版給他看看,給聯合國看看。所以回到家鄉,家鄉父老兄弟們聽到之後很歡喜,在家鄉做,沒想到很快就成功。我原本以為要三年,沒有想到三個月,還真是驚人!所以這是做成功之後,就想到怎麼樣介紹到聯合國。
沒想到七月份聯合國就通知我,希望我們跟聯合國、跟泰國,一起主辦一個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做這個活動。大會在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辦這個活動,我聽了非常歡喜,我說我們可以把湯池的經驗介紹給大家。同時聯合國給我們一個展覽廳,我們做了三天的展覽,效果非常的殊勝。今年這些駐聯合國的使節們,他們一共是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代表,都希望到湯池來參觀,來看看我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歡迎,下個月就有三十多位使節來參觀,我們中國的代表章興勝先生,他是我們現任的教育部副部長,我們在巴黎見過幾次面。他的建議最好不要經過官方,官方我們現在都忙得不得了,希望他們用私人觀光旅遊的身分來,來到中國參觀。官方不接待的,我就要去接待,所以這次邀請函是我們自己發的。這些人都來參觀,希望明年可能會有第二批、第三批,非常之好,把經驗帶回去,希望聯合國推動,向全世界推動。
這次有幸,接受山東大學的邀請我們來訪問,山東真是寶地,跟我的關係也很深,我的老師是濟南人。我看了濟南的狀況,也去拜了老師的墳墓,現在安葬在這個地方。慶雲這邊緣分也非常殊勝,特別要感激我們慶雲的劉部長跟齊素萍居士,他們兩位引薦到慶雲。這是第二次來,看到各方面的建設,感到非常驚訝,速度太快了。我是三年前來的時候,三年前到今天真是面目一新,非常難得。書記、領導們,我覺得這都是菩薩,都不是普通人。我建議最好,慶雲能夠建立一個世界和諧示範城,我相信可以做得到。
聯合國去年的時候,有一幫人來看我,這是紐約的聯合國希望做個世界示範城,在中國南方去找,他們找到如皋,想在如皋這個地方做。如皋的文化底蘊也很深厚,歷代出的名人很多,他們的計畫一大本,我也沒有時間看。我看一大堆我就介紹,我說你先到湯池去看看,我們已經搞了個小鎮,小鎮再擴大就城市。他們去看了,看了之後他們回來告訴我,他們做不到,確實有它的難度,他們做不到,如皋城也太大了,它有一百多萬人口。人愈少愈好搞,慶雲我覺得很適合,只有三十萬人,這是新興的都市,街道的規劃絕不亞於西方這些大國。所以是很理想的地理環境,特別是人事環境非常理想,如果在這邊能夠興旺起來,是很難得,做個帶頭。把全世界帶向安定、和平,真正能夠化解衝突,希望這世界上永遠不再有戰爭,這是個好事情。這次也很感激書記和市的領導、省的領導,我都見到了,大家都有這個意願,我想一定會有成就。這個下面如果有問題提出來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研究討論。
問:釋迦牟尼佛講完《地藏經》後,他放百萬億個毫相光,其中有三十二個毫相光,指出名字的就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我希望老法師講講我們慶雲的來歷。
答:這就不是歷史的淵源,這在佛法裡面講的淵源,毫相光用現在的話來說,外國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氛圍,或者是氣氛,氣功的人講氣,在佛法是用光來講。哪個地方跟佛都有緣,佛的氛圍,真的像經上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講毫光大概就講了應該是三、四十個小時,就講佛的毫光益眾,利益大眾。在佛法裡面講宇宙是一體的,這個概念一定要有,愛心遍法界,遍一切眾生,它是一體的。我們能體會到外圍是大宇宙,人的身體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真正是不增不減。你看人的身體,再觀察動物也是,甚至小鳥麻雀,你給牠解剖,所謂是五臟俱全。這樁事情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樣完善,這樣精密的製造,外國人永遠參不透,說是上帝造成的,人、萬物是上帝造的。
佛法不是這樣說的,你看六祖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麼完美。完美是他第三句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本來就是這麼完美,一絲毫不欠缺。你身體結構,外面的五官,裡面的五臟六腑,一個不能缺少,也不能多一個,多一個是廢物,少一個你就不能生存,完美到這種地步。宇宙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愛護大自然,要愛護一切生命,不能破壞自然;破壞自然生態,麻煩就來了。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實在講他不愛護自己,他要去美容,美容就是不愛護自己,他要把自己去變更,這一變更後遺症就來了。我在澳洲的時候,我們有個義工是女眾,她的鼻子發炎,常常發炎,非常痛苦,告訴我二十年前她去美容,現在受這個苦。我說妳父母生下來,是最完美的,妳不相信妳要去把它改變,妳破壞妳自然生態環境,妳現在受這果報。所以這是一定定要懂得。
所以佛的氛圍是平等的,但是平等裡面,還有不相同,不相同的是人事,那就是佛講的緣。如果這個地區接受佛陀的教育,這有緣,那個光就特別殊勝;如果你不接受它,那就差很遠了。在整個世界來說,中國接受最殊勝,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他老人家過世之後,他的學生傳教是四面八方到處都傳。唯獨在中國這個地區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都比不上中國,這是什麼緣分?這是我們老祖宗把它的基礎做好了。我們曉得佛教是師道,它是教育,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教育的根,就是孝道,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位,跟佛的理念完全相同。佛法指導原則叫淨業三福,這是整個佛法教學指導的原則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你看它也是把孝擺在第一,孝親尊師擺在第一。所以到中國來的時候這麼一談,跟中國人一接觸,沒有不歡喜的,中國人全部接納。
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請來的,不是他自己來的,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遇到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印度的傳教師在新疆傳法,把他們請到中國來。請來之後一談很投緣,這有緣,所以把他留住,不讓他回去,也給他一個辦公的衙門,衙門叫白馬寺。你看寺這個來源要知道,寺是皇上辦事一級單位的名稱,就像外國人講辦公室,古時候中國稱辦公室稱為寺,給皇上辦事。宰相下面一級單位機構稱部,所以部長,那個時候不叫部長,叫尚書,尚書是部長。寺裡面的長官稱卿,三公九卿這是輔助皇帝的,三公是皇上的顧問,國策顧問;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九個單位的主管,是一級單位的主管。佛教也設立寺,這個佛陀的教育直接歸皇帝管,所以它影響力就大,傳播就非常快速,超過了孔孟。孔孟的教育是宰相管的,由禮部尚書管,禮部就是教育部,這點我們也要曉得。中國為什麼有這麼長久的長治久安,它靠教育,在中國古代,我們用現在的話講,所有一切都為教育服務,教育第一。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是領導,你政權成立了,領導全國老百姓靠什麼?靠教學。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什麼事都圓滿,所以重視教育。這是全世界很少有這種理念,非常正確,完全符合道德的原則。所以佛跟中國人有緣。
中國慶雲這個地區,我們現在看看是真有緣分,過去我們知道玄奘大師是在這邊長大的,這是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到印度去留學最成功的一個人。這很難得,與這個地方金山寺有很深的緣分,說不定慶雲這個地方將來,我想三、五年當中,如果「慶雲書院」要辦成功的話,把文化復興起來,這個地區成為世界和諧示範城,是很有前途的。三年如果做出成績來,我會全心全力幫助大家,把慶雲介紹給聯合國。我們請到這些世界各國,關心於和平、化解衝突、促進和平的人士,都到這裡來參觀,我們來推動這個工作。希望聯合國帶頭,影響到西方世界每個國家都有個示範城。大的國家希望有三、四個,小國至少有一個示範城,這些示範城每年舉行一次研討會,研究改進、研究推廣。慢慢的,我們能夠在十年之內,推向到全世界,衝突確實能化解,世界確實能夠恢復安定和平,這是了不起的貢獻。但是貢獻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學儒,一定要儒為基礎,再學道、學佛,這三家的根從這個地方紮下來。
我這次在濟南遇到王省長,王省長主管教育、主管宗教,我就跟他說,我們在湯池做實驗只紮了一個根,儒的《弟子規》,最好是紮三個根。他告訴我,我們山東來紮三個根。這太好了!這個儒,真正學儒的人不會做壞事,我們想想孔老夫子,他當年周遊列國,是想求個一官半職,施展他的抱負。他要是來做一個國家領導人,我相信他會像周公一樣,他一生最佩服的是周公,最景仰的是周公,他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是他沒機會,六十八歲回老家教學,七十三歲走的,教了五年,五年有這麼大的影響。我說孔老夫子自己也沒想到,當然這需要護持的力量,這個不能夠疏忽。當時漢武帝護持他了,把孔孟的學說規定為國家教育政策,尊崇的依據,這樣把孔子推出來。在這之前他的地位跟諸子百家是平等的,沒有什麼特殊。所以護持是非常重要,所以佛講弘護一體,弘是教育,護是護持辦學,這個非常重要。兩個不能配合,那就兩敗俱傷,一定要配合才功德圓滿,這護持是不能夠疏忽的。
所以中國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指導方針,原則都在《三字經》上前八句,從小他就得利益,「人之初,性本善」,這是肯定的,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世間上沒有惡人,都是善人。所以佛講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是善人、都是佛,所以這一定要承認、要肯定。他為什麼變壞了?沒有好好的教他,他學壞了,他被一些惡的、不善的東西染污了,變壞了,這要知道。「性相近,習相遠」,這個說明為什麼會有差距,習相遠,習是習慣,習慣跟你的自性愈來愈遠,道理在這裡,所以教育就興起來了。「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了不起,如果真正懂得了,教要專,學要專,沒有一個不大成就!沒有大成就是他學得太多了,學得太雜了,樣樣都通,是樣樣都不精,不能精通,他毛病出在這裡。如果是一生專門搞一樣沒有不通的,一樣東西通了樣樣都通,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原理原則是一個,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
教學指導原則八句念的人很多,真正意思明白,遵守的人不多。這是我們應該要懂得的,要專攻,只要儒釋道三個根紮穩,然後一生專攻一樣。所以我說十年,中國人常講「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一門東西學十年,他就變成世界第一了,變成世界權威了。我去年去訪問英國,去看了牛津大學、劍橋、倫敦,倫敦大學雖然比不上劍橋跟牛津那麼樣出名,實際上研究中國儒釋道三家學問,倫敦大學是超過牛津,超過劍橋大學。非常難得,我到三個學校去訪問,也給他們學生上了課,跟他們的老師在一塊交流。我感到培養中國傳統學術專家,現在非常迫急,世界上沒有高等的這個學術專家,所以要培養。這個培養沒有別的,還是用古老的方法就是十年,要有十年的工夫,把三個根紮好,三個根紮好了,他就有聖賢的條件。
具備聖賢條件然後學一樣,學《論語》是學孔子,學孔子十年就很像孔子,就是現代的孔子出現了。十年,你自己去學習、去研究,一天講半個小時,把你這一天修學的心得,做半個小時的報告。一部《論語》,大概三、四個月就講完,講完後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講第三遍,十年應該可以講三十遍,心是定的。如果學很多東西,他心分散,心一分散他心不定,心不定他生煩惱,不生智慧。心要是定的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他學得有樂趣。所以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道理在此地,他會喜悅,他能觸類旁通。所以能夠有十個志同道合的人,一個人學一門就十門,十門十個人,十年之後就是世界上頂端的專家學者,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復興。這十個人基本的條件就是扎根,這個根紮好之後,名聞利養自然就淡薄,他不在乎物質生活,他重視精神生活。
我們曉得孔子的學生,夫子常常讚歎顏回,顏回的物質生活是非常的清寒,簞食瓢飲,吃飯飯碗沒有。喝水茶杯沒有,用葫蘆瓢;吃飯沒有飯碗,用竹子編個簍子,用這個來盛飯。他過著這樣物質生活,但是精神生活心情愉快,孔子其他的學生沒有一個能跟顏回比,他樂的是什麼?道。「君子憂道不憂貧」,那不一樣,這是世界上真正安定的基礎。如果人人都爭利,現在的社會走向這個趨勢,麻煩就大了。孟子說得好,孟子跟梁惠王所講的,「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全世界都是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這是我們要認識的。你看世界災難這麼多,不僅僅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也是人心招感的。我們的心地,起心動念這個善惡影響整個自然環境。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民,不要多,古人講的百分之一,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善人,一萬個人裡面有一百個善人,這一萬個人都沾這一百個善人的光。
慶雲這個地方三十萬人,如果有三千善人,這是善人之國。三千個善人在十年,一定把慶雲所有民眾都會改善,變了好的榜樣,好的樣子,那是善人之國,這就是氛圍,就是慶雲的光照慢慢延伸。尤其現在教學比過去方便,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科學工具,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這個傳播非常快速。你能夠播向全世界,大家都看到,看到怎麼樣?各個都想到慶雲來。慶雲將來這個地方不要搞工商業,那裡面都有污染,搞什麼?專門搞接待,多一些旅館,吃的東西,到這裡來住得好、吃得好,到這來學習和平示範的中心。他要求他們社會安定,他們想搞和平,化解衝突,統統到慶雲來學習就成功了。慶雲應該種好的蔬菜,我們講連稻米都不要種,別的地方稻米來供應,我們來供應綠色的食品,讓他到此地來住得很舒服,吃得很健康。這個地方是學校,全世界倫理、道德、因果、哲學文化大城,是文化重鎮,要變成世界第一,這就有意思。這事我們值得的做,事在人為,只要大家努力沒有做不到的,要做到世界第一文化城,這是慶雲光被全球。
問:最初是聽到老法師的《無量壽經》,然後對佛法有所了解,也非常嚮往老法師所說的境界。我覺得做為我們凡夫俗子,聽了佛法以後我覺得,信是百分之百的信,願也有百分之百的願,但是行真的很難。因為我們在世間,離不開名聞利養,不知道老法師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給我們做一個開示,應該怎麼去解決行的問題,因為面臨著事業和家庭。
答:你問得很好,這個行比什麼都重要。我在初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因為知難,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四十九年。行易就像六祖大師,不到兩個小時他就成佛了,真是容易,放下就是!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對事實真相不了解,像你擔負個重擔,這個重擔擔得毫無價值,一文不值,你為什麼不把它丟掉?你為什麼背在身上?如果真有價值擔得還有意義,一文不值你自然就放下,確實知難行易。所以,我們很感激釋迦牟尼為我們講解四十九年。為什麼難行?這就是習性,這個習性的時間太久,染污確實太深了,一下子要改改不過來,所以聖人他有方便,教你慢慢的放。現在你的學習,現在的環境不好,環境是嚴重的染污,整個世界是個大染缸,你想從染缸裡跳出來談何容易!
所以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是中國教學基礎的基礎,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視《弟子規》和《感應篇》,這佛跟我們講的最高指導原則,你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落實在《弟子規》。你要很認真去學習,學習《弟子規》在家裡面學習比較困難,縱然是拿到蔡禮旭老師的講解,四十個小時的講解,在家裡學習還是有困難,為什麼?你沒有那個氣氛,沒有這個氛圍。最好你能夠到湯池,去學一個星期,學兩個星期,你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功夫。這個示範鎮是起了作用,你要到這裡去學習你才行,你真的體會到、學到東西,你就覺得不難。我勸你到那裡學習,然後你把這個基礎奠定了,你再學《感應篇》,再學《十善業道》,你有這個基礎向上提升,也就不難了。有這三個基礎,你這一生,無論是你個人、家庭、你的事業,都會圓滿成就。你到湯池去學一個星期,你就能明白,這是我提供給你的回答。
主持人:今天我們可以說,是上了一堂非常好的文化普及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可以說上了一堂非常好的經典總結課。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樣化的,做為這些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能夠淵遠流長,延續幾千年有它的道理。對文化,我不強求每個人都學哪一樣,接受完九年義務制度教育以後,九年義務教育是法律,必須要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以後,你可以有學習和研究其他文化的自由,學與不學你的自由,學的深與淺你的能力水平。但是不論你學與不學,對文化要尊重,要尊重文化也是尊重知識,也是尊重人才。老教授今天給我們上了非常好的,和諧社會建設的建議課,從理論到實踐,從人心和敬到家庭的和美,到人人之間的和睦,到社會的和諧,從湯池的經驗,到對慶雲的期望,講得非常好。
上次老教授、老法師到慶雲來,寄予慶雲大道通天,青雲直上。幾年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靠全縣人民共同努力,也不忘老教授的期望,慶雲的經濟、文化,各項社會事業,城鄉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速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領導滿意,慶雲群眾基本滿意的成果。今天老教授又期望慶雲在和諧城市建設、和諧縣建設,能夠多加努力,能夠有所成就,這完全符合我們黨中央倡導的,構建和諧的社會精神和要求。十七大胡總書記在講話當中,一個重點問題是講大力加強文化建設。老教授也期望,我們慶雲通過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用文化影響我們心靈和諧,用文化推動我們經濟和諧發展,推動我們建設和諧發展,我看這是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和實踐的大課題。老教授今天給我們講課,講得很好,我是很受啟發,有感而發。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對老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