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種智慧  (第一集)  2007/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871集)  檔名:29-11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最後一段,「第一智慧下」。第一智慧是經文,下面一共有九首頌。這第一當中不應該空字,第一智慧下。「校量勸持分」,清涼大師下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此廣大用,人皆有分,見而不習,誠為自欺,故中人可勸而進也」。這個廣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我們講了很長一段時間,說明十信位菩薩的殊勝德用。在此地賢首菩薩告訴我們,這個廣大德用每個人都有分,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你看跟世尊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出現品」裡又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三百四十六首偈頌,讚揚十信菩薩的殊勝德用,與佛所說的字字都相應。

  確實,有許多眾生沒有這個緣分,雖然得人身,一生聞不到佛法;或者聞到佛法,不是真的,假的很多,不是真佛法;是真佛法,又未必能遇到大乘;遇到大乘,未必能遇到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我們都知道,世尊示現成佛之後,在定中所說的,二七日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出他徹悟之後親證的境界。這不是比量,是現量,這就是諸法實相,真實不虛,告訴我們人人有分。我們現在見到了,這真不是容易事情,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遇到怎麼樣?遇到不學,這個習是認真的學習,這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緣遇到了,遇到了你信不信?很多人不信,遇到不相信;信了之後能不能解?都不容易的事情。解了之後能不能行?清涼大師在此地說這幾句話,見而不習,習是行;換句話說,他已經相信了,已經理解了,他還不肯幹,不肯幹就被淘汰掉了,誠為自欺。

  實在說,他為什麼還沒做到、做不到?這個事情,早年,這個話要說起來,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乘經教你要不能落實,你並沒有理解,聽是聽得很多,聽不懂,這麼多年來我們親身的體驗。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就很清楚,什麼人能聽得進去?印光法師說得好,一分誠敬,他聽懂一分;二分誠敬,他聽懂二分;不真誠、不恭敬,佛來給你講,你都沒聽懂,誠敬能入。現在的人有幾個人有誠意?有幾個人知道恭敬?不誠不敬,不但佛法沒分,世間法也沒分,都要從誠敬入門。所以現在學校,你看看學生心浮氣躁,那我們到學校去教叫白教了。

  世間法都要專心、專一,他才能夠契入,何況是出世間的大教,沒有誠意那怎麼行!什麼叫誠?這誠意,儒家也講「誠意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要從儒家來講,他沒有誠意是他沒有智慧、他沒有致知。為什麼沒有智慧?他的煩惱習氣沒斷掉,叫格物;物就是欲望,是貪瞋痴的習氣,格是格除。這些貪瞋痴習氣沒有把它除掉,所以他智慧不開;沒有智慧他意不誠,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怎麼能入門?佛法教我們先斷煩惱,教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學淨宗同學都是遵照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淨業三福」,這是我們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有沒有做到?這四句做不到,誠就沒有,所以非常重要。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四句是什麼?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學佛?哪有這種道理!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強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你不能不知道。

  佛法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了,早年間,我們可以說第一個五百年,二千年是四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小乘法挺盛,成實宗、俱舍宗。這是稟承世尊的教誨,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法跟念書一樣,要按部就班來,先學小學,再上中學,再上大學。小學、中學沒有學,一下就上大學,釋迦牟尼佛搖頭,不承認,你這個學不好,所以小乘挺盛。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衰了,中國這些學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學小乘,為什麼?回過頭來用中國儒跟道代替小乘,真的好,所以唐朝中葉以後,儒釋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儒家講得好,講得很透徹。所以我們強調學弟子規,弟子規做不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兩句落實在生活上,學習,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這是講因果,落實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你說重不重要?末後一句,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這三部經是根,儒釋道的三個根。佛的根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十善業道你做不到,這是真的。

  現在佛為什麼這麼衰?出家人不能持戒律,為什麼不能持戒?十善業沒做到,那戒律當然沒法子持。在家信徒,經上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也沒做到。所以我們研究探討為什麼做不到?沒有感應篇的底子,沒有弟子規的基礎,所以做不到。現在我們明白了,不能不努力認真的補習,一定要把這三個基礎落實,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沙彌律儀,不要講得太高!這是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條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就不能落實。頭一個跟你講三皈,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前面基礎,三皈是真的,五戒也是真的,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有這個基礎才能夠進入大乘。

  大乘頭一個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菩提心,發不起來。沒有前面兩條的基礎,你怎麼能發菩提心?菩提心發出來之後,還有一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那個因果是初學的,這個因果是菩薩學的。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真的很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這句話你要真正明白了,真的懂得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淨土法門,這老實告訴你。然後這才「讀誦大乘」,這是自己成就。

  末後一句是幫助別人,「勸進行者」。清涼大師最後這裡說「故中人可勸而進也」,勸進行者。你看看清涼大師這個話,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上根人,中根以下可以勸他來進修。如果我們連這句話都沒分,那自己要承認,我們大概是下下根人,中下根人可勸而進也,那我們是下下根,勸了也沒用。沒用我們還在這裡學,那學了有什麼意思?不能說完全沒用,也有用,阿賴耶識裡頭落下華嚴的種子。這個種子非常可貴,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還是受業力支配,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如果我們真的覺悟了,我們先紮三個根,然後再努力補三皈、五戒、沙彌律儀,我們來補修這個功課,一定要達到標準,那我們就是中根人了。中根人阿賴耶識裡面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種子,縱然不能在《華嚴經》裡面開悟,《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對於淨宗的信心堅定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決定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大華嚴的世界。《無量壽經》上,你們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第二品「德遵普賢」,這就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大方廣佛華嚴的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淨土五經最後一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你看這幾句話多重要。

  聽完菩薩殊勝德用,最後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個德用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為什麼失掉?那就是佛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天天打妄想,起心動念全是妄想分別執著,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把這樣殊勝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不是沒有,障礙住了,除掉障礙這就現前。我們如果是中根,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上根,這叫有志氣,不能把自己提升,那就太可惜了。下面有九首頌,我們先看第一首: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清涼大師很難得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這首偈是總結前面所說的,「略就六慧結之」,用六種智慧。這六種智慧就是『第一智慧,廣大智慧,真實智慧,無邊智慧,勝慧,殊勝慧』,跟我們說了六種。所以佛法諸位一定要知道,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這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現在要反省一下,我們現在是有無量無邊的煩惱,好像沒有智慧。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怎麼說?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煩惱。這就明白了,無量無邊智慧是真的,迷了自性,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三途六道,變了。這個變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唯識所變。識就是迷,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

  如何把妄心轉變成真心,問題就解決了,法相宗裡面講「轉識成智」,就解決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兩個是因上轉,我們在這上下功夫。這兩個轉了之後,阿賴耶跟前五識自然轉了,連帶轉了,所以叫果上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這就回歸自性。所以要知道轉從因上轉。第六意識迷了的時候是分別,覺悟的時候是妙觀察智,妙慧,第七識是執著,執著我,覺悟的時候叫平等性智。有「我」決定不平等,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不如我,傲慢心生起來。所以佛在經上講,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四大煩惱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學來的,迷的時候它就有,覺了的時候它就沒有,迷了就有。我見,執著我;我愛,我愛就是貪;我痴,愚痴;我慢,傲慢。你看看,我見、我愛、我痴、我慢,貪瞋痴三個根本煩惱。但「我」是根,如果沒有我,這三個都沒有了。

  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要學什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這都沒有了。四相有一個,統統具足,那是迷,覺了之後沒有。覺了之後這些眾生是什麼?就是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覺悟之後,你看到所有眾生都是佛,這禮敬諸佛。雖然都是佛,我也是佛,佛跟佛,自己謙虛,尊重別人,都是諸佛,平等的。我們自己總以為比別人高一等,錯了,比別人高一等,你的迷輕一點,他的迷重一點,他百分之百的迷,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比他高一點點,就覺得傲慢得不得了,不行。等覺菩薩跟佛來講,迷真的他只有一分,佛是完全沒有迷,等覺菩薩一分,十地菩薩兩分,九地菩薩三分,你這樣算就明白了。我們今天是凡夫,比人家高多少?人家百分之百,我們還有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一定要知道,決定不可以傲慢。

  學佛頭一個,學對一切眾生謙虛。所以自己,你看看儒,甚至於外國的宗教,我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你看把這個擺在第一節,第一節課程學什麼?學謙卑,誰帶頭?聖母瑪利亞帶頭,耶穌的母親。我們中國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們要學謙虛,「滿招損,謙受益」。《易經》六十四卦,謙六爻皆吉,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裡有吉有凶,只有這一卦有吉沒有凶,謙虛,你就曉得謙是純性德,我們常講純淨純善,就是謙敬。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謙敬,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別人謙敬就是對自己自性謙敬,尊重別人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是不尊重自性。這個道理不但要懂,要懂得透徹,為什麼?你才會做到。你能夠做到,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夠聽得懂,你才能相信,你才能理解,你才能做到。《華嚴經》上沒有一句是我們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清涼大師這句話也說得好,誠為自欺,你真正是自欺欺人。

  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你說你能不能做到?不覺就是迷,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這樁事情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真的把它搞明瞭了,它是《百法明門論》裡面的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抽象的概念。這是個錯誤的、虛幻的抽象概念。你能把它放下,性德就流露,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你要不肯放下,智慧變成煩惱,德變成造業,相變成三途六道。這是把消息透給你了,如果一下覺悟過來,原來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真的,一點都不錯,一覺悟了立刻就恢復。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不二,涅槃、生死不二,菩提、煩惱不二,入一真法界,你才真正恢復了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

  這首偈講了六個慧,我們也要把佛經裡面的智慧略略的說一說,大乘教裡面稱為般若。《智度論》上說「般若者,秦言智慧」。這個秦是中國,因為翻經是在姚秦時候翻的,《金剛經》是姚秦時候翻的。「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你看就是這個經文上所講的,末後講到第一、講到勝、講到殊勝。所以般若是可以翻,為什麼不翻?這裡頭有個道理,第一個是尊重不翻,第二個是中國智慧不能包括般若,因為它有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我們通常智慧裡頭不含這個意思,所以只好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

  經上常講的「二般若」,這是佛學常識,我們要介紹一下。什麼叫二般若?也有幾種說法,第一個叫「共般若」,共是什麼?共同的,即天台宗的通教,通聲聞、緣覺、菩薩,這叫通,通就是共同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三乘都說,三乘共修都能夠證得,所以叫做共般若。我們通常講阿羅漢沒有般若智慧,這是大乘說的,跟大乘菩薩比,阿羅漢真的是沒有,阿羅漢只有解脫,沒有般若智慧。但是《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智慧比阿羅漢高,那又不一樣,他有不共般若。第二個叫「不共般若」,天台宗的別教、圓教,天台講藏通別圓,別教跟圓教,這是大乘。「唯對於別圓之二菩薩說之,不共於聲聞、緣覺之二眾」,所以叫不共般若。見《大智度論》。「百」是一百卷,第一百卷。《大智度論》一百卷,最後一卷講到天台家講的不共。我們一般講小乘沒有般若智慧,你要懂得,不共般若,小乘也有一點智慧,為什麼?你看看,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在《華嚴經》上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他證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他證得正覺,那怎麼能沒有智慧?我們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六道凡夫沒有智慧,他有智慧,他的智慧比我們高,真智慧,不是假的,正覺。但是跟菩薩比他就不行了,菩薩是正等正覺,菩薩不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他連分別都沒有,阿羅漢還有分別,菩薩沒有分別,所以菩薩證的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是不共般若,這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所以叫不共。到成佛了,再加個「無上」,叫無上正等正覺。這些名相我們都要懂、都要知道。這是一個說法,天台宗的說法。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世間般若、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未行寂靜真實之般若,常行有見有相之般若也」。這些話有時候聽了還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你就懂了,世間般若是什麼?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世智辯聰。像這些科學家、哲學家,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嗎?你能說宇宙之間現象他不了解嗎?他也很高明。近代的科學確實比過去進步太多,利用高科技的這些儀器觀察宇宙,講太空物理、講量子力學,太空物理是宏觀世界,量子力學是微觀世界,講到基本粒子。我們不能不佩服,跟佛法上講的愈來愈相像,距離愈來愈近。但是怎麼樣?但是他分別執著完全沒有放下,所以叫世間般若,佛門也稱為世智辯聰,他有辯才,很聰明,叫世間般若。「出世間般若,於其中心如虛空,平等寂滅而離諸名相也。」(見地藏十輪經卷十)。這就很容易明瞭了,一個是智慧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世間;出世間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沒有了。這大家就很容易懂,我們在《華嚴經》也講得太多了。所以真實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不是的,完全不一樣,是自性流露的,不需要學的,只要把障礙去掉,障礙就是執著。所以執著放下,正覺就現前,分別放下,正等正覺現前,這是出世間的。阿羅漢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般若,不是世間的。還有一個說法,是《華嚴經》上的,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這是三般若裡面前面的兩種,《華嚴經》上說的。

  我們再看看什麼叫三般若?三般若裡面講就是三種般若,「般若者,圓常之大覺也,一覺有三德」,這個三般若就是三德,圓是圓滿,常是永恆。這是誰證得的?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自性本具圓滿永恆的大覺現前了,這個境界通常我們講成佛了,證果了,證到如來果地。修行證果沒別的,就是自性本來圓滿永恆的大覺現前。

  在過去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現,所以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現在社會絕大多數的人沒有讀經、沒有聽經,所以產生很嚴重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低級宗教、多神教、泛神教,這個誤會太嚴重了。我們有機會要時時刻刻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父母所生,他有父親、有母親。而且生在貴族,他是淨飯王的兒子,太子的身分,十九歲捨棄王位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還學了六年苦行,禪定,到三十歲。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哲學他統統學過,學了之後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因為印度確實在這個世界上學術的成就是其他地區趕不上的,這是因為他的方法正確,他們修禪定,佛法裡面講的四禪八定是當時社會上非常流行,很多人修學。修四禪,他能到四禪天,修四定,他能到四空天,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太清楚了。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說的,婆羅門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他們講的。他們見到了,當然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見到之後當然就會有問題出來,為什麼會有六道?這個問題沒人能解答;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也沒人能解答。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什麼叫更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放下,障礙沒有了,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現前,問題全解決了,六道怎麼來的清楚明白了,六道之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見到了,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老人家開始教化眾生,三十歲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人,他不是宗教。

  孔子一生教學五年,完全放下,一心一意教學只有五年;耶穌教學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這是伊斯蘭教,他教學二十七年。所以在世界上無論在宗教界、學術界,教學時間最長的是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始,到七十九歲。天天教,沒有中斷過,這要知道。你知道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什麼身分?要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教育家,他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四十九年沒有收過學費。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這我們在經上都看到,經典裡面有婆羅門,像《華嚴經》上有遍行外道,這都是當時的其他宗教,只要肯依釋迦牟尼佛為老師,他統統教、統統學,並不勸你改變你的宗教。因為這個沒有關係,無論信什麼宗教都沒有關係。學佛是學智慧,智慧從哪來?智慧從禪定、從清淨心來,清淨心從哪來?清淨心從持戒來。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開了整個宇宙你才完全通達明瞭,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佛經是哲學。我學佛是老師介紹的,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是高等哲學,我是學哲學進來的。進來之後這學了五十六年,才知道佛法的經典,一切經裡面所講的我把它歸為五大類。這五大類都可以說是圓常倫理(圓滿永恆的倫理)、圓常道德、圓常因果、圓常哲學、圓常科學,講絕了,真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講到究竟圓滿,永恆不變,這是真理。這麼好的一個東西,你看現在世間人完全不知道。這不知道不能怪別人,怪什麼?怪我們佛弟子自己沒有認真學習,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你怎麼能怪別人?我們自己沒有把佛教導我們的做出來,做出來就是證果,你能做出來那你有受用。

  過去方老師最初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句話打動了心。我們有欲望,什麼欲望?追求最高的享受。是不是求到了?求到了,我覺得我在這個世間,學佛五十六年,沒有白過,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最幸福的人。感激老師,要不是老師介紹,我們對佛教有嚴重誤會。因為年輕的時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碰,根本沒有接觸的意念。幸虧遇到方東美先生,那是當代的一位大哲學家,他晚年在大學教學,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講佛學。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歲過世的,我跟他的時候,大概那時候他是四十多歲,我那時候二十六歲。他在台灣大學教學,他就完全用佛經,講了三個大單元,第一個大單元是講「魏晉佛學」,第二個講「隋唐佛學」,第三個單元講「大乘佛學」,最後在輔仁大學講「華嚴哲學」,二十五年講四個大單元。我感覺非常惋惜,他過世太早了,他講到華嚴哲學的時候可以說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如果他能夠多活五年,那他對於現代的佛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剛剛契入的時候,他走了,就是眾生沒有福報。我們繼續他的大業,也要費半個世紀才產生影響力;換句話說,遲了五十年。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話,那個影響就不一樣了。

  一覺,這個一字用得好,一就覺,二就迷了。所以佛法裡面有說,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什麼叫悟?一心,一覺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覺悟了。一念是什麼?起個妄念,起個妄念就迷了。這個妄念是什麼?叫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迷了。一心,一覺有三德,這三德就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般若,所以講三般若。什麼叫實相般若?實相是真相,你對於宇宙真相明白了。這裡有個簡單解釋,「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本來為眾生所具,離一切虛妄之相,般若之實性也,是為所證之理體」。所以學佛證什麼?就是證實相般若,換句話說,就是證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我這樣講大家就更容易懂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通達明瞭這個智慧就叫實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剛經》上有一句名言,講什麼?講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現前,你就證得了。我們今天這個信心叫露水道心,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對我們學生說的,信心若有若無。說你不信,你很信,說你信,你真不信,為什麼?真有信心,一點疑惑都沒有,智慧就生了。所以你看看,單單講信心,這個信心好難。不要以為我們都有,那就誤會了,那你永遠就得不到了。要知道我們現在是露水道心,露水,太陽一曬就沒有了。所以這個信心非常脆弱,他還是生煩惱,他不生般若。

  真正信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什麼人?你去看《壇經》,六祖惠能,二十四歲去拜五祖忍和尚,他居然告訴老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信心清淨。他講常生智慧,他從果上說的;因呢?因就是信心清淨。這句話五祖聽了之後,你曉得心裡多歡喜,但是表面上不承認,為什麼?怕別人嫉妒,要給他掩蓋,就說好了,你到碓房裡去做工去,到碓房裡去服務、去做義工。舂米破柴,分配給他的工作。因為他是樵夫,砍柴的,這個他很內行。叫他到廚房那邊去破柴舂米,幹這個活,幹了八個月。我們能夠理解五祖講經教學一輩子,也沒有遇到一個心裡常生智慧的人,沒有遇到一個,遇到一個的時候,這是寶,為什麼?可以傳給他。那麼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常生智慧,你看他看東西、聽東西,一看就懂。你在《壇經》上注意,你注意看他,他在道場是最謙虛的一個人。真的是「滿招損,謙受益」,他謙虛,別人學一點點都以為很了不起。其實他到黃梅,他跟五祖真的是心心相印,沒人知道,兩個人心裡有默契,也不說出,所以別人怎麼看也看不出來,最後把衣缽傳給他。這是實相!所以實相有沒有?每個人都有,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惠能實相般若為什麼現前?沒有別的,他能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分別執著不必談了,當然沒有。這就高,這就是一般人沒有法子相比的。一個大字不識,自性般若現前,無論什麼經教,你念給他聽,他完全懂,不但完全懂,我們現在是能夠理解了,你所念出來的,全是他自己的境界。佛所說的一切經,裡面無非是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相,就是講的這個東西,他既然見了性,你說什麼他怎麼會不知道,原來就是他親證的,是他的境界。

  所以我們學,學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執著,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你心平等了,平等你才會謙虛,你才會卑下,你才知道尊重別人。再放下分別,分別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這時候雖然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已經是正等正覺,上上根人了。你是,我是,他也是,所有一切人統統都是,你肯不肯放下?從哪裡放?先從身外之物放,對身外之物不執著,這是學習有次第的。能捨!所以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身外之物,這些財物統統能捨,捨得乾乾淨淨,可是怎麼樣?因果是沒有法子離開的,你捨財,愈捨愈多,愈多愈捨,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統統要捨。我在講席裡面跟諸位做了很多次的報告,我年輕的時候算命看相說我是一生貧賤,貧是貧苦,沒有財富,命裡頭財庫空空,賤是沒有地位,一生貧賤而且又短命,我都相信。所以章嘉大師教我修三種布施,把那個命運轉過來了。貧賤的人怎麼布施法?拿什麼布施?我跟章嘉大師說,我沒有能力布施。大師就告訴我,一塊錢有沒有?行,一塊有。一毛錢有沒有?有,一毛錢可以。那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起。這樣做法。所以看到人家放生,我們拿一塊錢,布施一塊錢,看到人家印經,我們布施幾毛錢,這就去財布施,真的愈捨愈多。光是印經,從前是一毛、兩毛的布施,現在居然可以布施到將近一萬套《大藏經》,這不敢想的,以前一部都不敢想,愈施愈多。法布施,天天讀經,每天我總是保持著四個小時讀經,每天讀經;每天講經,這屬於法布施。我們沒有惠能大師那種實相般若,我們也有一點文字般若,確實智慧年年增長。這樁事情老同修很清楚,你們聽我講經,我講經年年都在進步,月月都在進步,這個月所講的境界跟上個月不一樣,為什麼?有進步、有提升,所以法喜充滿。健康長壽呢?人家給我算命,我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今年都八十多歲了。這是章嘉大師說的,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與閻羅王沒有關係,與玉皇大帝也沒有關係,與佛菩薩也沒有關係,自己造的,這你自己可以轉。為什麼命這麼苦?過去生中沒有修布施,沒有這個因。還好有一點聰明智慧,過去生中有一點法布施,沒有財布施、沒有無畏布施,所以得這個果報。

  如果不是章嘉大師教導我,我們就不會修,不懂得。他教給我的道理、教給我的方法,我們就真幹。這裡面什麼?這裡面得力於尊師重道,這很重要。我們尊師重道是從小父母教的,所以對於老師,看待老師比看待父母還尊重,從內心裡面起恭敬心。老師的教誨一點沒有懷疑,都會很認真的學習,所以老師願意教我。老師對我照顧非常周到,得力於這一點。我們拿什麼報老師的恩德?認真學習,弘護正法。老師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正法不要在我們身上斷掉。他傳給我,我也要找人傳遞,世代相傳,正法不至於斷滅。什麼人能夠承傳?必須具備四個基礎,四個根,這四個根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有這四個根,真正有志、好學、認真努力,他就可以續佛慧命,護持正法。如果沒有這四個基礎,他做不到,想做也做不到,所以傳法一定要具備這四個根。我們細心觀察,你在《壇經》裡面看,惠能大師雖然沒有學過,這四個根他統統具足。他從哪裡學的?我們相信是他父母教的。我生長在農村,我母親不認識字,我父親在外地工作,寄一點錢回來養家,從小這些觀念都是母親教的。母親不認識字,會教。這個教什麼?代代相傳。所以家教,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報應,從小這個概念就很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倫理是懂得人與人的關係,懂得尊重別人,所以以後才能遇到這些好老師。老師不捨棄我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會尊師重道,真的尊師重道,他才肯教。我們那時候學真的很可憐,老師是真高明,我們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沒有能力,老師不收學費。以後我們逐漸命運轉了,我對老師終身報答。跟章嘉大師,有時候上午到那裡去上課,兩個小時完了之後,正好吃午飯的時間,常常他老人家留我跟他一起吃飯,不但一分錢供養沒有,常常他還供養我。

  所以實相般若是自性本具的。如何開發?那就是放下,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放下執著,實相般若你就見到了,雖然不能完全得受用,得到少分,這阿羅漢,不是凡夫。再不斷的放,放分別,那是菩薩,正等正覺。天天要放,時時刻刻要放。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哪來的?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樣。放下多的,地位就高,放下少的,地位就低,就這麼回事情。統統放下,成佛了,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樁事情與你學跟不學沒關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他學了十二年,放下。不放下?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就變成世智辯聰,放下,般若現前。惠能大師表演沒學,一個字不認識,只要放下。我們就知道了,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它要是透出來,與你學跟不學毫不相干,問題是要把障礙自性智慧德能這個東西放下,把這個東西捨掉。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抽象概念,妄想分別執著,你要在這上下功夫。

  「觀照般若,觀照實相之實智也」。那是什麼?就是你見到實相了,見到宇宙真相,這個智慧是真實智慧,這不是世間的智慧。所以我常常借用科學東西提醒大家,現在科學能夠講到太空物理,太空物理,他認識了局部,不能達到全體。現在利用最先進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能夠觀察宇宙到幾百萬光年,能看到這麼遠。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在天文上量距離是用光速。幾百萬光年的距離都能看到。但是宇宙沒有盡頭,沒有止境,再遠的距離看不到了。所以對銀河系是非常清楚,這是近距離的,但是對於這些星球,星球怎麼來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星球?不曉得,星球在太空當中的運行為什麼那麼有規律?也不知道。這就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微觀世界也很了不起,居然能夠發現原子、電子、粒子、夸克,講到基本粒子,這不容易。得力於也是電子顯微鏡,能看到,看到什麼?看到物質的現象,這很不容易。我都在這裡猜想,他是不是從顯微鏡看到的,還是從數學裡頭推算得到的?數學確實是科學之母。發現什麼?發現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無中生有。那個無,他講那是能量,在佛法裡面講那是法性,佛法講法性,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法性在某一種條件之下,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能夠把法性變成精神、變成物質。雖然變成精神跟物質,但是時間都很短促,就像閃電一下它就滅掉了,所以物質跟精神都不是真的。《心經》上講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心法,那就是精神,都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好像是真的,怎麼回事?是這種快速生滅的一種虛幻相續相,它不是真的。這個東西能被科學家發現,他能說得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所以你能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這個智慧叫觀照般若。那麼科學家有沒有觀照般若?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他分別執著沒放下,他是憑藉科學儀器發現的,離開這個科學儀器,他就見不到了。不像真正有觀照般若的人,他不需要儀器,他隨時隨地都看到,他的了解才真正透徹。科學是借用工具,信心清淨的人不要工具。

  「方便般若是分別諸法之權智」,就是什麼?你能把它講清楚,你能夠講解叫一般人能夠理解。實在說,對一般人來講,科學的說服力超過佛學,為什麼?科學它可以用儀器測驗出來給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佛法裡面信心清淨的人講出來,你拿證據來,拿不出來,證據是有,你看不見。看不見,他說你迷信,你能看見,我看不見,我不相信。譬如有天眼通的,現在講特異功能,有特異功能的人他能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他看得很清楚,告訴你,我們不相信。是不是真的?不是假的。小的特異功能不難修,心地稍微清淨一點就學到了。

  我有個同學,非常要好的同學,抗戰期間我們在一個學校念書,以後到台灣在一個機關共事,真的比兄弟還好,我學佛之後,他跟我學佛;我出家之後,他也跟我出家。出家之後我學講經,他也很發心,他說講經很苦,舌頭講乾了,聽的人未必會相信,他說如果要有神通,一表演,那他就相信了!所以他就跟我分道揚鑣,他去學密宗,學神通,跟屈文六上師學密。他學了一年,學密時基本條件是要磕一萬個大頭,規定的時間好像大概四個多月,要磕一萬個大頭。他大概學了半年之後就告訴我,他能看到鬼,他說真的,不是假的。他說下午五點鐘之後街上就有鬼出現了,很少,到晚上九點、十點滿街都是。他說人有的時候走路忽然覺得心裡感到害怕,那是跟鬼碰到了;他也是讓人,有的時候不小心會碰到,碰到你感覺到心裡一驚。這我們有這種經驗。他說到早晨三、四點鐘的時候就慢慢少了,到五、六點鐘就沒有了。他們過夜生活,所以他們夜晚子時十二點跟我們中午十二點一樣,好熱鬧。來跟我講這個事情。我說不行,我講經雖然很累,人還能夠聽幾句,你這個說起來,迷信,我不相信,你說哪裡有鬼,你拿給我看看,他拿不出來。常常跟鬼道接近這就帶了陰氣,臉上發黑,人虛腫。我看那個樣子很不好,不正常,我跟李老師講這個事情,非常好的一個出家人。老師說各有因緣,沒法子。我是非常希望他到台中跟我一起學經教。他要執著他的。跟我同年,我們的命運都差不多,都過不了四十五歲。他四十五歲那年走的,跟命裡面所講的很準確。

  所以方便般若是權巧方便,就是你能夠用善巧方便把你所學、所證得的傳授給別人,這個智慧叫權智。權智後面一定有實智,實相是實智,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你就沒有權智,這諸位要知道。像科學家不是算權智,但是他那個作用跟權智是一樣的,為什麼說他不是權智?因為他沒有實智,實智是一定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他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離,而且觀察到他就很執著。科學家都很執著,都認為他已經發現了宇宙的奧祕,發現了。但是沒隔多久,後面有個科學家就又發現新的,把他的理論推翻了,這個事情常常有。所以現在科學家也懂得,不敢說他發現的東西就是永恆不變,他知道科學進步非常快速。到什麼時候才能發現真的永恆不變?沒有一個人敢講。這個敢講只有佛法,因為佛法不需要這些科學儀器,事實就擺在面前,只要你把障礙去掉,你就能見到。

  所以佛在《華嚴》上跟我們講的科學超過現代科學。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華嚴經》上講的不是基本粒子,不用這個名詞,講微塵,極微之微,這不能再分了,極微之微。但是極微之微這樣小的一個微塵,它裡頭有世界,這科學家沒發現,他怎麼也發現不到。講到什麼?大小不二。那麼小的一個物質,肉眼看不到的,連阿羅漢的天眼都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塵。比微塵小的有色聚極微,菩薩能看見,更小的叫極微之微,八地以上能看到,七地菩薩還看不到。雖然這麼小,它裡面有世界,它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樣大,所以外面世界沒有縮小,這一粒小微塵沒有放大。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須彌山很大,須彌山可以裝到芥菜子裡面,芥菜子不要放大,須彌山也不要縮小,它就能裝進去。這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但是是事實。為什麼?沒有大小。

  沒有大小就是沒有空間,空間是假的,不存在,時間也是假的,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為什麼?時間、空間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時空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時間要是沒有了,無量劫以前的古佛在哪裡?就在這個時候。所以這個科學還沒做到,還完全不知道,要什麼時候能知道?必須放下分別執著。科學儀器還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的,用科學儀器探測它是有範圍的,超過這個範圍它能力做不到。所以能力最大的是什麼?是自性,除掉障礙自性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的能力就恢復了,本能就恢復了,不要向外求。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叫內典。

  我們中國老祖宗有一句話,我們對它的意思只能夠理解少分,應用到少分,沒有完全具足應用,這句話是什麼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用在佛經上那就不得了,那是什麼?那成佛了。任何事情不要向心外去求,都在自己內心。你看佛法教你成阿羅漢,不是從外,放下執著;教你做菩薩,也不是在外面學,放下分別;教你成佛,還是在裡面學,放下起心動念。我們看惠能大師的表演,完全明白了,與外面不相干。釋迦牟尼佛向外求,學了十二年,最後還是放下。那告訴我們,不放下變成所知障。

  障礙有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凡是執著是屬於煩惱障,分別是屬於所知障。這兩樣都放下了,現代科學家比不上,未來的科學家還是比不上你。你對於宇宙真相才真正通達明瞭,才真正能解決一切問題。從你自身的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族群問題、文化問題、國際之間問題,迎刃而解。所以湯恩比說這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需要儒家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見地非常高明,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解決問題絕不帶絲毫副作用。就是說這麼好的東西擺在面前,不認識,把它當作迷信,你說冤不冤枉!不是佛冤枉,不是佛經冤枉,是自己冤枉。希望我們做佛弟子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把教理搞通達、搞明白。能有機會學《華嚴》,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不能錯過,要認真努力學習。這一段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