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三止三觀 (第一集) 2008/3/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929集) 檔名:29-12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頌第二段,「南方一切慧菩薩」。
十方每一方有一位菩薩做代表,第二就是二住,代表治地住,每一方都有十首偈頌。此地十首,前面兩首我們學過了,第三到第六所說的是止觀,止觀是教下修學的重要的樞紐,也就是講的方法。佛法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如果把這麼多的法門做個歸納,講到修行總的原則,不外乎覺正淨三大類。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禪宗、性宗在覺正淨這三個大原則裡面,他們是修的覺而不迷,所以是覺悟,這是上上根人所修的。教下所修的是修的正門,覺、正、淨,正而不邪,它的方法就是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到了,看到之後才肯放下。可是這最初第一步到底是觀還是止?實在講也不一定。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先放下,看破了;有人先看破,後放下。這是講起步有不同,起步之後,循序漸進的原理、原則沒有兩樣。譬如我們先看破,再放下,放下之後,觀就又生一些,又看破多一些,對放下來講也有幫助,你的放下也多一點了。《華嚴經》上跟我們講菩薩階級,要是把十信位包括起來是五十一個階級,你看十信,現在講的是十住,往上再去,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加個等覺,五十一個,再往上去,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妙覺位。我們從這裡做比喻就好懂,譬如初信,我們對初信明白了,我們才能真正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你的觀又升一級了,你能看到第二層。你放下第一層就上了第二層,到第二層就看到第三層,放下第二層就升第三層,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你向上提升。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契入的方法,我怎樣能夠很快契入佛的境界,他就教我看破放下。他沒有講止觀,講止觀我不懂,那很費勁,他講看破放下好像我很容易懂。他教我從什麼地方入手?教我從布施入手。布施,先放下身外之物,布施外財,然後才能布施到內財。內財是自己的智慧、能力、勞力,都包括在其中,現在講做義工,這是內財的布施。我們畢竟不是上根人,上上根那談不上,上根也談不上,中下根性從這個路子走得穩穩當當。可是走這個路一定不能離開經教,經教是什麼?幫助你看破的;功夫就是放下,你說我看破了,我還是放不下,實在講你還是沒看破。為什麼?看破了,你真喜歡放下,不要人勸的,是自動的。還不肯放下,那你就得明瞭,我的觀的功夫還不夠。所以經教幫助我們看破,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教下的宗派多,所修的都是止觀。但是每個宗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像天台依《法華經》修學,天台的三觀,《華嚴經》所學的跟它不一樣。我們藉著這個時間,把宗派裡頭重要的修學方法做簡單的介紹。如果深入,它有專門的經論,天台的《摩訶止觀》,這個在中國大乘教裡頭非常著名。《楞嚴經》上,傳到中國來,也講到修學重要的綱領,總的都不外乎三止三觀。偈頌的第三首我們學過,我們重複念一遍: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這兩首偈是講真觀,後面兩首偈講真止,真觀裡面講空觀、假觀、中觀,空假中。我們先看看天台家的說法,天台是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說的。智者大師在傳說裡面,也就是佛教裡面所記載的,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隋唐這個時代應化在中國。三十二應裡面,「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他在中國現的是比丘身。三千年前在印度他現的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的佛身。所以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時時在世間,特別是眾生有苦,他怎麼會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是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他就現相。他現什麼相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感的這個人,為什麼?佛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不是佛,起心動念就叫凡夫。凡夫裡面程度高下差別很大,大乘教裡面講內凡、外凡。內凡,內外就是六道,內凡是六道裡面的凡夫,六道之外還是凡夫,叫外凡,六道之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凡聖的標準是有沒有見性,見性就是聖,沒有見性就是凡。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但是他們到了見性的邊緣上。見性之後,他們用真心,大乘教裡面講菩提心,他用真心,那是佛,《華嚴經》上說法身大士,這個要知道。沒有見性,沒有見性用八識,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這個,這就是凡夫。
所以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但是他們所用的,四聖所用的清淨,我們可以這樣說法,百分之百的遵守佛陀的教誨。佛菩薩在我們世間所展現的,是百分之百的性德的流露,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純淨純善,沒有絲毫染污。所以可以說,他們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所現的是清淨土,淨土。四聖法界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迷了以後,才有淨穢。六道,六道是穢土,不清淨。淨土裡是純淨純善,它沒有善惡;穢土裡頭有善有惡,它不乾淨,善生三善道,惡是生三惡道。你看環境,境隨心轉,純淨純善,雖然你還沒有破無明,沒有見到真性,你的身心都清淨。身清淨,沒有生老病死,三苦、八苦完全沒有,他化生,他不是胎生,真的長生不老,也不會死。他有變易,變易是什麼?他不斷的向上提升,升級,從阿羅漢再提升就是辟支佛,辟支佛再提升是菩薩,菩薩再提升是佛,佛再提升那就用真性,反璞歸真,破迷開悟了,就到一真法界,就脫離十法界。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別的沒學會,對於這個訊息搞清楚了,一點都不懷疑,雖然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已經很不容易。為什麼?觀念改正過來了,以前許多的迷惑、顛倒、誤會,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要做的功夫沒有別的,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一了百了,這就成大功了。搞清楚、明白了還放不下,放不下不行,放不下這個東西是往生的障礙。帶業往生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只能帶習氣,不能帶現行,現在還要有自私自利,這個不行。過去有自私自利沒有關係,還有自私自利的習氣,還有貪瞋痴慢的習氣,沒關係,只要你現在什麼都不貪、什麼都不瞋恨,行,你就能往生,這個要懂得。否則的話,這一生又空過了,空過是真可惜,你什麼時候能再遇到,那可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最可貴的,沒法子比的,就是聞佛法、學大乘,遇到淨土宗,知道念佛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無比殊勝稀有的因緣,決定不能錯過。世出世間什麼都不能留戀,全是假的。
這些諸佛如來化身在中國,以比丘身分、以祖師大德身分教導我們。天台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中國,日本人相信的比中國人多。這個也有原因,日本的佛教是從隋唐傳過去的,日本那個時候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幾乎都是智者大師的學生。所以在日本的寺廟裡面,大大小小寺廟,你都看到他們供奉智者大師的像,雕的像、鑄造的像、彩畫的像,你到處都能看到。日本還保存著尊師重道的這一點風氣,很不容易,我們到日本去參觀,看到之後很感動。我們這邊拜佛菩薩的多,拜祖師大德很少,可是日本是普遍的拜祖師大德。
三觀,「觀即照了之義。觀達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這個要做簡單的說明。照是照見,了是明瞭。在修學,修行功夫有上中下三等,最下面的、我們開始學的,叫「觀照」,用這個詞,用觀照。觀照,說老實話,裡頭還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我們用起來好用,如果說不分別、不執著,對我們來講太難了。所以這是初級的,初級用觀照。觀照就是你暫時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叫觀照。如果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完全是分別執著,那就不是觀照,分別執著放下就叫觀照。可見這個還是不容易,初級。向上一層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大乘教裡面講三昧,你就得三昧。你用天台這套方法觀照的時候,一般講是法華三昧。要是用《華嚴經》的教義,就是依《華嚴經》教義做標準,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的了解依《華嚴經》,那就叫華嚴三昧。我們依念佛法門,依《無量壽經》做標準,就叫念佛三昧。依《楞嚴經》為標準,就叫楞嚴三昧。這都大同小異,你是用什麼做標準,這是便利初學。天台是用《法華經》,從《法華經》的理論,祖師跟我們編的教科書叫《摩訶止觀》、《小止觀》,都是講學習的方法,學習什麼?學習看破、放下。最高的階級是「照見」,這個地方講觀即照了之義,這是照見。像《般若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不是淺,那是甚深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到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是明心見性。由此可知,觀照是六道凡夫的境界,到照住就是四聖法界的境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照見是法身菩薩境界,已經脫離了十法界。這樣說起來,諸位就更容易體會到了。這是真正講功夫,上中下三等。
所以,《般若心經》是觀世音菩薩給我們示範的,法身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到最後不外乎五蘊,色受想行識。用現在的名詞來講,色是物質,物質不存在;受想行識是精神,精神也不存在,精神、物質都是虛幻,都不是真的,這很不容易。像《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色,精神現象是受想行識,都不是真的。《金剛經》後頭一首偈子說得很乾淨俐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教我們要觀照,你要這樣看法就對了。你要常常這樣看法就會照住,照住是自己契入境界,照住到純熟的時候就開悟,開悟就照見。
教下這三層功夫,實在講在念佛上也是三等。你看念佛,像念佛人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此地的觀照,教下的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說的名稱不一樣,功夫是一樣的。而念佛的成就,沒有成就的時候好像不如教下,可是成就之後,教下就不能跟它相比了,深入經藏的人都知道,所以這些大德到世間來應化的,他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智者大師不例外,智者大師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做樣子給我們看。天台大師他是依《十六觀經》,因為他觀照功夫用得純熟,用《十六觀經》觀想念佛,他生極樂世界。而且示現的榜樣非常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這一生用念佛功夫,你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眾,就是不做方丈,他是天台山的方丈,如果不領眾,不操心,品位會很高。因為要擔任這些執事,天天分心操勞,他說我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警告我們,如果我們這個世間瑣碎事情不能放下,決定障礙你的品位。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操心的事情太多。你看像這樣的,佛再來給我們示現的,他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什麼?功夫成片,也就是止觀功夫裡面最淺的觀照,沒有到照住。如果照住,那是生方便有餘土,照見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個示現給我們的啟示很大,這個示現是無量的恩惠,告訴我們應該捨的要捨。到什麼時候你能做住持、能操心?你自己有把握往生,就像智者大師示現一樣,我決定能生凡聖同居土,有這個把握可以,這是再來人,是表演給我們看的。
在佛門裡頭,古人有一句諺語,你要害某個人,這人是出家人,怎麼害他?請他做方丈,請他做當家。真的害了嗎?是真的害了。最低限度,他真能往生,把他的品位拉下來;如果他沒有這個功夫,他這一生只能修福,不能往生,做得再好,人天福報。天道,說老實話還只能在欲界,為什麼?他欲沒斷,對他修行的折扣打太大了,真的是害人。所以修行人,說老實話,一生做清眾享清福,無比殊勝,那真有福報。由此可知,古時候叢林裡面的執事,從方丈、住持、當家一直到裡面的義工、打雜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真修行,佛菩薩來幫助你、來照顧你、來侍候你。我們講到天台,天台山,廚房裡面有兩個打雜的義工,每天來清理廢水的,淘米、洗菜的水倒的時候他們來清理。大灶裡面燒火的,還有碓房裡面磨磨的,磨磨的是豐干,豐干是阿彌陀佛來的。廚房打雜的兩個,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寒山、拾得。這三個人是好朋友,可是三個人都是瘋瘋顛顛的,在寺廟裡頭做最辛苦的工作,但是沒有人瞧得起他。身分怎麼暴露的?是豐干。當時的太守,就是地方官員、地方官,母親生病很嚴重,豐干就遇到了,跟他家的人,他是個和尚,他知道他的老太太生病了,他說他可以能治。所以太守非常恭敬,那是孝順兒子,豐干把她治好了。治好之後他就問,法師,你常住在什麼地方?他說,我住在天台山。天台山正好是他管轄的地區,他說這裡頭有沒有聖人?有。他說什麼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那個地方。他說:我能見他嗎?能。那誰?哪一位?寒山、拾得,你到山上去找寒山、拾得,你就找到了。豐干把這個訊息透露了之後,以後走了之後就失蹤了,再也找不到了。
太守上任之後就到天台山去訪問,要見這兩個人。寺廟的人都覺得奇怪,太守怎麼會見這兩個人?這兩個瘋瘋顛顛的,傻和尚,而且都是做著非常辛苦的事情。你看他不要去看方丈,不要去看裡面這些高僧大德們,他找這兩個人。這兩個人見到了,見到他們兩個人是理都不理,瘋瘋顛顛的往外面跑,太守在後面跟。跑得很遠,跑外面去了,太守就派人去追蹤。他到了山上,那山裂開,他走進去之後,山合起來,再不見了,留了一句話,「彌陀饒舌」。身分怎麼暴露的?阿彌陀佛把他暴露身分。所以後來人知道,豐干是彌陀,彌陀饒舌。再不見了,這是真人,身分暴露你再也找不到他。這個時候太守這一宣布,大家才曉得,原來沒有人瞧得起的,是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這裡做義工,在這裡供眾,這叫罪過!真人不露相。所以,我們這個道場這些義工們,可千萬不可以瞧不起,也許他們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佛菩薩做如是示現沒有別的,教我們用平等心尊重一切眾生,你曉得哪個是佛菩薩再來的?這事知道之後,才非常認真的蒐集這三個人平常作的一些偈子,寫的這些東西,才蒐集,以後也印成書,現在都編在《大藏經》裡頭。像彌勒菩薩,就是布袋和尚,他是自己暴露身分的,他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之後他就圓寂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了以後不走的,那個靠不住;說了就走,這是真的,那可以相信。
所以我們要曉得這是真功夫,真功夫,觀照是功夫得力。我們現在學的,就是我們用念佛來做觀照,用什麼方法?阿彌陀佛。你看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觀;止是什麼?把你的雜念止住了。所以,用功在什麼時候用功?起心動念的時候,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為什麼?善念是三善道,惡念是三惡道,都是輪迴,都是搞輪迴,一句阿彌陀佛把輪迴打掉了。這就是宗門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它那個覺是用觀照功夫,我們淨土宗的覺是用阿彌陀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頭才生,第一念不要緊,沒有關係,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把它換掉了。這叫會念佛,這叫真念佛,用一句佛號把你那些雜念統統打掉。念到功夫純熟,二六時中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一個雜念都沒有,那你觀照的功夫成功了,決定往生。而且怎麼樣?而且你什麼時候想往生都可以。一般講,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多半都是三年。這樣子練習,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念頭一起就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念佛人,糟糕的是什麼?念佛的時候念頭還跟著佛號一起起來,這叫夾雜,夾雜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念佛的功夫是什麼?念佛的功夫就是觀照功夫。你這一句佛號不能夠取代你的妄念,善念、惡念全是妄念,這一定要懂得,你沒有辦法取代,你還是讓妄念夾雜在裡頭,這叫功夫不得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放不下!真正放下,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是念佛裡頭不夾雜。不懷疑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對經教學習這麼多年,理解得很透徹,一點懷疑都沒有,現在的麻煩就是夾雜、間斷,怎樣能夠做到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決定得生。你要問多久?歷史告訴我們,許許多多人大概都是三年,你能用三年的時間發個狠心這樣去做,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善導大師也是唐朝時候人,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人很尊敬,日本善導寺很多,用大師名字做寺廟的名字。你看善導寺,那一定是淨土宗。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你得會念才行,會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止觀,佛號是觀,把妄念打掉是止。八萬四千法門你就明瞭了,祖師大德各個提倡用的名詞不一樣,方法大同小異,其實原理原則完全相同,這才印證所謂佛佛道同。所以,觀跟止、跟照、跟了,這個意思我們搞清楚。它裡頭最重要的是觀達一念之心,達是通達,觀達跟照了意思完全相同。照是明瞭,觀是通達,通達什麼?一念之心。這是真不容易,好在我們前面學過,現在我們知道一念之心是什麼。雖然知道,是模模糊糊,沒有法子清楚,這是當然的。你要是很清楚了解一念之心,那是什麼人?八地菩薩。那是從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來的,那不是凡人。
我們看到世尊在經上有這麼一次他問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專門研究佛教心理學的,用現在名詞說,他是佛教心理學的專家。讓他來說,心有所念,心裡起念,心有所念,有幾個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你心一動就有念頭,有幾個念頭?這一念就是迷,大乘教裡佛告訴我們,「迷唯一念,悟止一心」,這兩句話說得好。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就叫無始無明。可是你要記住,那個無始,無始是沒有開始,這一念沒有開始,所以它不是真的,無明就迷了。彌勒菩薩的答覆,「舉手彈指」,這時間太短了,舉手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答覆幾念。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換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三百二十兆。我們平常是用這個來計算,萬億是兆,因為它百千念,百千念就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是三百二十兆,這是答覆一念當中有這麼多的生滅。把這個念,幾念,你心才一動,一動的時候就這麼多念頭出來。這個念裡面沒有精神,也沒有物質,我們現在講振動,或者現在科學裡面叫波動。像彈琴,中國的古琴、古箏都是弦樂器,你撥動它的時候,它的弦的振動,你撥一下,它振動多少次,在這裡撥一下,它振動了三十二億百千個振動。懂得弦樂器的人能夠在這裡去體會到。所以這只是振動。但是這一動,它就會現相,它有相,相就是形,相是什麼?物質,物質現象就產生。有物質現象就有精神現象,物質是什麼?是色聲香味,這是物質;精神是受想行識,或者我們講見聞覺知,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所有的物質,再小再小的物質,它都有這個能力,這是精神的部分。物質的部分都是從振動裡面發生的。所以有人問我,到底是先有精神還是先有物質?佛經上講的是先有見分,後有相分,但是實實在在你細心去觀察,它同時的,因為它速度太快了。佛說有先後,先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所以同時的。
這是一念之心,一念之心就具三諦之法。佛菩薩教導我們對於宇宙人生所有的現象,你要怎樣去看你才看到真相,你才沒有把它看錯,這叫三諦三觀。諦是真實,從三種方面去看,你看到真實的東西,那就不假了。總的來說,「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這叫做「真諦」。心,實在講就是性,在大乘教裡面講,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就是剛才講的動,就是那一念的心。這一念心,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大乘教裡面稱它作法性,性在哲學裡面講叫本體,在《華嚴》裡面稱法性。法性,為什麼用心這個名詞?它動了,它不動的時候叫法性,它動叫它做心,心就是阿賴耶。不動的時候是覺,動的時候就迷了;不動的時候它是光明的,動的時候它就變黑暗。就像琴的弦一樣,你沒有彈它它不動,它動的時候,它雖然還是一根弦,它振動,它不是靜的,它在振動。這一動就產生現象,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可以說同時生起,沒有辦法說它先後。佛說的先後,那個不會錯的,為什麼?佛跟我們講八地菩薩才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可以用現在話說,宇宙的起源八地菩薩見到了。他上面九地、十地、十一地,究竟果覺那是第十二地,更高一層,佛講的怎麼會錯誤!是有先後,但是先後的速度我們無法想像,你看這個地方講的,我們根據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我們彈指四次,四次就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念,中國人講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能生的體,心空,性空,意思都一樣,一切法皆空,這真的,一點不假,真諦就是我們現在講真理。這是從體上看,從本體上看。
第二我們從現象上看,現象是假相,「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真諦是出世間法,是佛法,俗諦是世間法。你要看心所現的假相,這個假相是什麼?是宇宙、是法界、是虛空,我們常講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或者用佛法說依正莊嚴,所有這些現象是什麼?假相。明明擺在面前?是明擺在面前,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上的現像一樣,我不用現在的電視屏幕來比,因為電視屏幕是很不容易看到、體會得到,用電影的銀幕很容易體驗到。為什麼?電影是用放映機,用錄相的帶子投影到銀幕上,你看那個帶子在轉動,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現在告訴你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我們現在現前你看的現象,它的速度是這麼快的,不是一秒鐘二十四次。假的,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講這樁事情講了二十二年,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你看看,二十二年講般若,幾乎佔一半的時間。為什麼?難懂。所有的現相是什麼?是個幻相,是個錯覺。我們講經常常稱這個現相叫虛幻不實的抽象概念,或者說它是相似相續相,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相續相似,永遠找不到相同的,我們用萬花筒來做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給你講真的。所以,一切法都是假的,假的你何必去執著,你在裡面起執著、起分別,錯了,那自找苦受。如果我們以看電視、看電影這種心情來看世界,你就會很快樂,你可以去欣賞,知道什麼?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就了解,真的。電影上你能得到它嗎?它真有嗎?佛講這個假相,教我們做假觀,我們看電視、看電影,佛所說的這個現相真的很明顯、清晰的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怎樣把境界換過來,整個宇宙原來如此。你要真的了解真相,你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那你多快樂!你對於世俗徹底了解、明白了,真俗不二,真俗是一不是二。
還有第三種,「若觀心中」,中實在講就是不二,不偏於真,也不偏於假,就是體是空的,相是假的,空假是一不是二,這就叫「中諦」。這是什麼?這有作用,要用中。用中是法身大士,不是凡人,凡人不是偏在空就是偏在有。你看看佛說,在世間法裡面,四空天就偏在空,它不起作用;四禪以下的偏在有,跟欲界統統都是著在有;不是著空,就是著有,沒有法子解脫,無法出離十法界。唯有大乘教裡面,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空假二邊都不能著,為什麼?都不可得,心性不可得,心性變出來的這些虛妄不實在的相似相續相同樣是不可得。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用中了。用中有什麼好處?對自己是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沒有到最終極的境界,要向上提升。同時還有許許多多迷失心性的人,我們還可以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提升,用中!雖然幫助一切眾生,絕不著相,就是說幫助眾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執著,你馬上就墮落,你又墮落到,不但是六道,墮落到欲界,欲界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在欲界裡面,說老實話,這是彌勒菩薩很慈悲跟我們講的,欲界裡面的眾生善念少、惡念多。他講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看講煩惱心所,惡的念頭,他把它分類,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善心所十一個,說明惡的心所多、善的心所少,也就是惡的念頭多,善的念頭少。大乘教裡面,可以說他所講的這些念頭是習氣。現前的社會,我們六根所接觸到六塵境界,不善的境界多、善的境界少,裡面又是惡的念頭多、善的念頭少。惡跟惡就很容易結合,結合就造惡業,惡業變現什麼?變現出三途的惡報。所以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給你受的,與任何人都不相干,這總要搞清楚。你不知道自己造的,還怨恨別人,那是罪上又加罪,這大錯了。三觀三諦真正通達明瞭,你才會用中。
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也懂得用中。你看四書裡頭《中庸》,《中庸》是理,《大學》是方法。方法根據什麼?根據《中庸》,中道;換句話說,《大學》就是用中的方法,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論語》、《孟子》是孔子、孟子通達理論、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給我們看的記錄。孔子是聖人,孟子是賢人,大聖大賢。將古聖先賢傳下來這些大道理、好方法,應用在家庭,家庭幸福美滿;應用在社會,社會安和樂利;應用在國家,政通人和;應用在世界,天下太平,和睦相處,用中。佛法對於宇宙萬有的體,理體、現相跟作用,真講到究竟圓滿透徹。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代表,大乘的精華,諸佛教學的綱要。我們現在講到二住菩薩治地住,如何對治我們的心地。諸法實相通達明瞭了,你的心地不需要治自然就回歸到性德,自然就相應。
後面一句說,「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跟你說三,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一而三,三而一。心空是體,能現能變;心假是現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中是用,換句話說,是你的受用,是你的享受。方東美先生早年傳授給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你懂得用中。中是正,心是正,正知正見,正解正行,沒有一絲毫偏移,不偏於空,也不偏於假。這是什麼?空假中就是體相用,用哲學名詞來講體相用,它是一不是二,是自性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他老人家說的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空假中,具足真俗中,三觀三諦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們迷了,迷了就失掉,作用還是有,但是變質了,變成迷惑。迷惑了自性,也迷於現象,對事實現象不了解,以為它真有,在這裡面生起貪瞋痴慢。作用是什麼?作用是造業,造無量無邊的業習果報,搞這個東西出來,真的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三途惡報。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一句話,要知道它不是修成的,它是性德,所謂是一心三觀,一而三,三而一。
我們再看底下簡單的說明,先說空觀,「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為什麼要說離性,性是能現,相是所現,我們講,離相不就可以了嗎?如果離相不離性,你是不是還執著有性?那就錯了。性,剛才講過,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它確實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是它決定是不可得。就像我們現在講的虛空一樣,或者我們講跟空氣一樣,空氣我們呼吸它,還真有所得,但是虛空不可得。虛空不是空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你決定不能有執著的心,不能起個念頭它是有或者是無。為什麼?有無就是妄念,你已經打妄想了。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去研究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心態對它就對了,就跟它相應。其實《老子》開頭兩句話與這個地方很接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是永恆的。性是永恆的,相也是永恆的,你去受用它,一點錯都沒有;你去想它,錯了;你去研究它,錯了;你去分析它,錯了;你去執著它,就更錯了;你還想佔有它,那你虧吃大了。所以把空觀這個意思,空就說出來,性相二邊都不執著。
底下這句話說得具體,「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這把空的定義說出來了。換句話說,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不能把它分隔內、外、中,沒有內外中。可是一般人錯誤觀念,內都認為是自己,自己心是內,心內、心外,總是有這些虛妄的分別,這都不是事實真相。「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所以俗諦也是空的,中諦也是空的,「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蕩是掃蕩,相就是你著相。知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都是假,一中一切都是中,這是真實智慧。
底下一句告訴我們,三觀能破三種煩惱,「蓋空蕩見思之相」,掃蕩你的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經》講的執著,塵沙煩惱就是講的分別,無明煩惱就是講的妄想。《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沒有一樣不圓滿的,你的智慧圓滿,你的德能圓滿,你的才藝圓滿,你的相好圓滿,你的福報圓滿。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也不必好強,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為什麼?一切眾生個個都一樣。我是圓滿,他也是圓滿的,絕對找不到我比別人多一點,別人比我少一點,沒有這個現象;或者別人比我多一點,我比別人少一點,也沒有這個現象,平等的。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障礙了,所以你不能證得。這三樣東西,大乘教裡一般講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你生起來了。見思煩惱,見是你看錯了,你沒有看到真相;思是你想錯了,想的是貪瞋痴慢疑,你想錯了。看錯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你看錯了。頭一個,你把身當作我,這是你看錯的根源,你不知道身的真相。身的真相是什麼?假相,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眾緣所生,沒有自體。覺悟的人知道,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為這個身體念念都在造業,念念都在受報。佛在經論上常講可憐憫者,那真可憐,那不是假的。覺悟的人明白了,他知道這是假的,假的他也不必捨掉,所以說沒有取捨,隨緣。這是假的,假的一定把它捨掉,那你又執著了,不又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了嗎?你捨它幹什麼,它一點也不礙事;不但不礙事,你要是會用它的話,對自己來講提升自己,所謂藉假修真,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還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成就功德。自行不著自行的相,化他不著化他的相,跟自性的性德圓滿相應,他自然就回歸了。所以大修行人,什麼是大修行人?《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示現的,那叫大修行人,給我們做榜樣的,三止、三觀、三諦他全部落實了。
過去我們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四十華嚴》,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當生求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就是中國佛教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在這一生當中,不必到第二生。怎麼學?還是從心上修,從自己心上修,從我心做起,不從外面境界。我是個學佛的人,我是佛門弟子,我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有情眾生是佛菩薩,禮敬諸佛。比我們中國老祖宗所傳的高,高多了。中國老祖宗傳給我們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教我們這樣學法,成就世間一切善法。三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善人跟他學,我要跟他學善;惡人在旁邊,我要反省,不能造惡,都是我老師。所以我對老師的恭敬是平等的,他從正面教我,他從反面教我。反面提出來的教材,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看到這個不善的,我知道,我要有,要改;我沒有的時候,要很謹慎,不能犯這個過失。所以,善人、惡人全是老師。我對老師的恭敬是平等的,對老師的供養是平等,普賢十願裡頭「禮敬諸佛,廣修供養」,這就對了。可是佛教導我們的,有情眾生都是佛菩薩、都是善知識,有情眾生包括動物,連蚊蟲螞蟻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都要禮敬,都要供養。這比三人行的範圍擴大太多了,不但動物,還有植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就是所有一切自然現象是佛菩薩示現的,全都是教我們。為什麼?你看這個地方很美,風景很好,山河大地教你什麼?不起貪戀;這邊環境非常不好,很惡劣,不起怨恨,你在這裡頭把貪瞋痴斷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這個我們中國學說裡頭沒聽說過,佛經裡頭有,你在這個環境裡頭修學你怎麼會不成佛?像宗門大德開悟的人常講,佛性在哪裡?佛在哪裡?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是。你說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就在;你說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也遍在,沒有一處見不到。
真見佛,真學佛,宿世今生的業障統統消掉了,見思煩惱就盡了,欲界三途苦報沒有了。是不是境界真沒有了?不相干,你不要在這邊去分別執著。你自己心裡沒有了,你走到地獄,沒有苦受;走到天堂,沒有樂受,地獄、天堂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別的人他還有受,為什麼?他還有分別執著,他還有見思煩惱,他要受;我沒有,我不受。這個好比什麼?受的什麼?好比在舞台上表演唱戲的,他要受,不受是我們在旁邊看戲的,我們在看,不一樣;演戲的是當局者迷,看戲的是旁觀者清。還有旁觀,你的境界還不夠高,還要再往上提升。這裡頭有真樂,所以法喜充滿,感恩的心充滿。總的一句話,一念之心;總的修行,從心做起,從我心做起,與他不相干。
我們今天從最具體的學習學《弟子規》,我學《弟子規》,不要要求別人學,別人學,與我不相干,別人吃飯,我不能飽。從我做起,我才能超越,我才能解脫,我才能夠明心見性,成佛作祖。念念要求別人去做,錯了,別人做與不做,與我不相干,別人做與不做,與我沒有關係。佛陀的教誨,過去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誰?教我一個人,那我這一生肯定成就;說教我們大眾,我不可能成就。真的是教我一個人,善財童子就這麼成就的,凡夫是我一個,學生是我一個,所以善財參學沒有同伴,就一個人。要是有同伴,同伴是同學,程度跟我相等,我輕慢的心就斷不掉。肯定學生只有我一個,凡夫就是我一個,其他的全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化身即是真身,三身不二。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天天提升境界,自然就不一樣了。生活在法喜當中,生活在感恩當中,生活在智慧當中。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他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諸位要曉得,這句話說常生智慧就是常生歡喜、常生感恩,不生煩惱,這叫佛法,我們千萬不要把佛法搞錯了。
所以,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塵沙煩惱是分別,你知道一切是假相,宇宙之間森羅萬象都不是真的,但有名言,沒有實際,你就不會分別了。知道一切法皆空,你就不會執著;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你就不會分別;知道一切法皆中,你就不會起心動念,無明是起心動念。「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所以,我們讀《大般若經》六百卷,我看了一遍之後,我最後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讀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得,真正明白了諸法實相。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空,空有不二,性相不二,得入不二法門,才真正得大自在。自他不二,凡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換句話說,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沒有矛盾的,沒有衝突的,法界和諧,法界和睦,它是一體,這個要認識。確實它是一體的,遍法界虛空界一體,這個一體是自體,所以自他不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