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七覺支、八聖道  (第七集)  2011/6/22  台灣高雄(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463集)  檔名:29-238-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八十二面,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

  「八、正定者,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決定不移故。」八正道最後一條正定,還是以無漏智慧。七覺支、八正道都是以無漏智為體,沒有真實智慧這就做不到。正住於理,這個理是什麼?就是真如理體、諸法實相,通達諸法實相這叫住。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說實相無相,是從體上講的,理上說的;說它無不相,是從它作用上說的。惠能大師所謂「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無不相。雖然生萬法,萬法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叫住實相。決定不移,是在這個現象當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不移;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叫正定。我們在前面讀過,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他在沒有去之前是什麼樣的身分,菩薩也好、聲聞也好、緣覺也好、人天也好,甚至於三惡道眾生都有,生到極樂世界皆入正定聚。這句話重要!正定聚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到不了這個境界。於是我們這才知道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入正定聚。這就是第二十願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菩薩,圓證三不退的菩薩。

  我們雖然沒有證得這個境界,對於這樁事、這個理多少明白了幾分。真明白了它就會起作用,起什麼樣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古德常說的,你就看得淡薄了。於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不再分別,就是起心動念也大幅度的減緩,這就是從解悟逐漸趣向修證。如果對於這樁事情不了解、不明白,煩惱習氣不容易放下,真明白、真清楚了,自然它就放下了。所以,經義很深,是不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從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裡面你能夠表現出來,是不是真明白了,真明白你一定會做到。這也就是所謂知難行易,行不難,知太難了。凡是我們做不到,都是知得不透徹,那麼經教的學習就非常重要。

  古時候的人善根福德深厚,深厚的樣子是什麼?所謂老實、聽話、真幹。他不需要多學經教,為什麼?他聽話,他真幹,所以成就的人很多。現代,特別是所謂知識分子,難度!為什麼?他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他不能接受,他不相信。往往因此這一生遇到大乘當面錯過,這太可惜了!所以諸佛菩薩在過去度眾生容易,在今天度眾生就難了,太難太難了。難的原因是我們把聖教丟得太久,在中國一般人常講至少兩百年。兩百年多少代?至少是八代。本經所說的「先人不善」,往上推八代都疏忽了,「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現在人無知,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能怪他,聖賢教誨、佛菩薩教誨疏忽了這麼多代,怎麼可以怪現在人?所以今天我們自己修行、幫助別人,都要真功夫、真智慧,才有善巧方便。幫助人於聖賢教誨、於佛菩薩能生起信心,這頭一個條件;有了信心之後再幫助他求解,求正解;真正得到正解,修行就自然了,他自然會修,他識貨了。這是現代聖教與佛法弘揚的困難,不能不知道。

  這下面有個總結,「蓋謂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雖屬小乘法,實通大乘」。天台智者大師講得很好,他老人家講三十七道品,分配在藏通別圓四教。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前通小乘,後通大乘,別教是純大乘,圓教是究竟圓滿,所謂是一乘法。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三十七道品的深玄。「如《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這樣說起來,這三十七品,品是品類,三十七類,是釋迦牟尼佛,也是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分成七科,第一個四念處,第二個四正勤,第三個四如意足,接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總共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小乘三千威儀,大乘八萬四千細行,我們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出這三十七類,所以無量道品都在其中。

  「《淨名》云,道品是法身因」。法身是本有的,現在迷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雖有,它不起作用。我們現在要再恢復法身、回歸法身,那就得要修證。從哪裡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一開端是四念處,四念處是智慧、是看破,你不看破你怎麼能放下?四念處說了四樁事情。「觀身不淨」,這是看破,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外面不乾淨,你能夠把它洗乾淨,實際上也不容易,裡面就更骯髒,五臟六腑,它不是個乾淨的東西。你要用它,用它修真,所謂借假修真。你不必珍惜它,你珍惜它你錯誤了,你要放下。「觀受是苦」,受是享受,你享受什麼?除了苦之外,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所謂樂極生悲,它不是真的。苦到極處不會生起歡喜,苦是真的,它不變,樂會變,樂極生悲。所以樂是假的,苦是真的。「觀心無常」,心是念頭,念是妄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個接一個,永遠不斷。「觀法無我」,我是主宰、是自在,一切法裡面你細心去觀察,都沒有主宰,也不自在。所以四念處是智慧、是放下,智慧是看破,通過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放下。這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像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從儒釋道的三個根下手,三十七道品前面這三科是修行的根,看破、放下。所以《淨名》說道品是法身因,修學三十七道品可以證法身,法身就是大般涅槃。

  「又《涅槃》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醍醐是比喻。觀,他不用識,沒有說若人能識八正道。識是認識,識是妄心;觀是止觀,是真心。離心意識叫做觀,這是大乘,小乘沒有離心意識,大乘離心意識了。心意識是什麼?阿賴耶是妄想,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不用心意識,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離開了,妄的離開,真的就現前,真實智慧就現前。我們在這邊讀過,七菩提分、八聖道都是依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是離心意識,如果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有漏智慧,就不是無漏。離心意識叫無漏,這樣你觀八正道才見佛性。八正道就是佛性,這叫得醍醐,醍醐在此地代表無上正等正覺。

  「故《彌陀疏鈔》曰:道品是一」,三十七道品的名詞是一樣的,四教都相同,但是觀智大小不一樣。菩薩的智慧深,觀三十七道品就明心見性,聲聞、緣覺智慧少,雖然修三十七道品,不能見性,凡夫所得到的是人天有漏的善法,這就是「觀智大小,固無定也」。「今經所云,依佛所行七覺聖道,蓋謂彼土菩薩」,彼土是指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以佛觀智」。這話怎麼說?這個佛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的觀智行嗎?行!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你對三十七道品,這個三十七道品是一乘法,還在大乘之上。所以,「以入道品也」,這個入道品的意思就是明心見性。

  再看底下一句經文,『修行五眼』。念老的註解,「佛有五眼,菩薩志求佛德,佛德無量,故略舉五眼,以概其餘」。這個用意就很深。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求什麼?求明心見性。見性是理體,理體證得之後,還希望像阿彌陀佛那樣的作用,萬德萬能,沒有一個菩薩不求。萬德萬能是佛德,佛德確實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世尊在此地為我們介紹,略舉一種,以概其餘,舉一樣來說,這一樣就用五眼。如來五眼圓明,照真達俗,「此之五眼,照真達俗」,真是體,就是自性,俗是萬法,沒有一樣不知道。「能見真空」,真空是自性之體,「及如來藏中不空實性」,這個不空實性是自性的相跟作用,《華嚴經》講三個,體、相、用,一而三、三而一,「故云照真」。這句話很難懂,我們在學習當中,常常用電視,這些年來我們用網路、用電視與各地同學在一起分享。電視有屏幕,網路也有屏幕,我們把屏幕比喻做真空實體,把相跟作用比喻做屏幕當中的畫面,畫面是相。從畫面上、從音聲上,我們聽到佛法,我們看到字幕,我們漸漸也能夠明白這些道理。果然能夠放下煩惱習氣,肯定也能契入境界,我們得的利益就大了!屏幕是真的,它是空的,真空;屏幕裡現相是有,假有。你看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在這個畫面上看到了。

  這是在課堂裡、教室裡面學到了,學會之後要會用,這個用就是修行。用在哪裡?用在日常生活。我們現實的生活有沒有體?有體,但是這個體我們不知道;相曉得,相跟作用非常明顯,體不知道。為什麼?不像電視屏幕,它有個屏幕擺在那裡,我們很容易看到,現前這個實體我們就看不到了。前面給諸位講過很多,這個實體就是自性。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所有一切相都從它這裡現出來的,沒有性哪來的相!像我們看電視,沒有屏幕哪來的色相,色相決定離不開屏幕。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離不開自體,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講的這個心就是自性,真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真心是一個,現象無量無邊,所以能大師講「能生萬法」。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現的,華藏世界也是自性現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離不開自性,自性是一,能現無量無邊法界,這就是它的德用。

  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能見真空,真空是什麼?體,我們見不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不但我們見不到,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不少挺聰明的科學家,他也見不到。世尊在經上說得好,凡夫,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稱內凡,四聖法界稱外凡,就是六道以外的凡夫。為什麼不稱聖人?大乘教裡面凡聖的標準是指,你用真心就是聖人,你用妄心就是凡夫。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妄心,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誰是聖人?生到實報莊嚴土那個人叫聖人。為什麼?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真的成佛了。他不在十法界,他生到實報土去了。這些人統統見真空,十法界裡面的人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佛說得很清楚,因為凡夫沒有離開心意識,妄心!心是什麼?心是起心動念,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凡夫因為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見不到真空。佛說得好,如果你哪一天把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放下,你就見到了。就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看到屏幕,也看到屏幕裡頭的現象,一點都不迷。見空、見有,見真空,屏幕,真空,一塵不染,又看到裡面現的現象,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你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他們能見到真空,見到自性體,又能見到如來藏中不空的實性,這就是自性裡頭的現象、作用,體相用你都看到了,故云照真。

  「復能見無數世界之色」,十方法界,「與彼中眾生根性」,依正莊嚴,「及死此生彼之事」。這句話特別講六道裡面的事相,你都去看到了,這叫達俗;換句話說,對於自性的理體、現象、作用,你全都看到了。「以照真故,自覺行圓達於究竟」,這是自度,這是自利,你自覺,自覺修行圓滿了。達於究竟,究竟是無始無明斷盡,妙覺位。自覺行圓沒有究竟,那是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可以說自覺行圓,但是沒有到究竟。如果到究竟這一句,那就是妙覺果佛,在等覺菩薩之上,也是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證得究竟的佛果。「以達俗故,隨機設教,度生無量」,他有能力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教化眾生破迷開悟。為什麼?他達俗,也就是說,對於十法界裡面的事情、對於六道裡面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一點都不迷惑。對於十法界裡種種不同的根性,他自自然然的隨機設教,無需要通過心意識,這叫不可思議。不但我們六道眾生無法想像,就是四聖法界的佛菩薩也不可思議,不是一個境界。

  下面這一句把淨土讚歎到極處,「今此淨土一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這個法門,「正照真達俗之極至」,極至就是圓滿了,照真圓滿、達俗圓滿,再沒有能超過這個法門。「照真,顯真諦」,事實真相,「達俗,明俗諦」,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輪迴,這裡面的事情沒有一樁你不知道。你不需要學習,不需要去思考,你一接觸全明白了。所以,你有能力幫助十法界裡一切苦難眾生。十法界都苦,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苦,他苦在哪裡?苦在沒見性,他求明心見性。「雙舉示中諦」,顯真諦,明俗諦,這就叫中諦。「三諦圓融,不可思議」,三諦是天台家所立的。「又照真,故如實。達俗,故廣度。故萬類齊收,究竟度脫」,究竟度脫才叫大圓滿教。

  淨宗實實在在是屬於大圓滿教,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事實。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個話也不假。我們冷靜去思惟,在現前這個世界,地球上將近七十億人口,幾多人聞到佛法?聞到佛法這些人裡面,聞佛法的大概十分之一,七十億人,大概知道有佛法的七億人,十分之一。這七億人當中,有多少人遇到大乘?真的不多,可能也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一億。這一億裡面,真正對大乘能夠理解的太少了,恐怕百分之一都找不到,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真正對大乘通達明瞭的不多。中國可以說是純大乘教,三百年前的學大乘,通達明瞭的人多,最近我們這一代,通達大乘的人太少了。我們在一生當中,學佛幾十年,六十年了,聽說的、親眼見到的,一百個都找不到。佛法衰了,從這個地方你就很明顯的看到佛法衰了。為什麼沒有?沒有人去學了,學的人少,認真去修的人就更少。只有這一門,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還常常看到有真正往生的,學其他大乘的愈來愈少了,這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

  淨宗修學的人,不是說他通達大乘,真正往生的人是老實人,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大乘知不知道?不知道,但是勸他念佛,他真信,他真念,他對西方極樂世界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真想去。結果他念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真往生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跟在這個世間通達大乘的還要超過,那是真的。你要問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他樣樣都通了,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得度。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只要你真正肯相信,你不懷疑,懂不懂都沒有關係,你就一句佛號念到底,萬緣放下,決定得生。所以這個法門能度末法往後九千年的眾生,因為它太方便、太容易、太簡單了,什麼人都能修。你要問理,理太深、太高了,一般大菩薩都沒有辦法究竟明瞭。究竟明瞭,經上佛說得好,「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真正成佛的人他知道,菩薩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應該曉得,應該要抓緊這個機緣,在一生當中決定得生。《無量壽經》,學這個本子夠了,不必再找麻煩,一門深入,一生專學這部經典、專弘這部經典就行了。

  下面五眼分開來介紹,第一個是「肉眼」,「即人間肉身之眼,能見現前色像,故曰簡擇」。簡擇是分別、是選擇,這個是肉眼。肉眼有能力選擇,有能力分別,只看到眼前的色像。如果是單單只有肉眼,不再加上其他的,很可能我們的選擇錯誤了。在現前這個社會,這樣的人太多,大有人在,看錯了、選錯了。那肉眼還加什麼?要加智慧,有真智慧你就不會選錯,沒有智慧往往選錯。親近善知識,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天眼,為天趣之眼」,這個天趣就是天道,六道裡面的天道,他們的眼。天有二十八層,也是隨著他們修行的功夫,智慧、福德不一樣,所以他六根能力有大小的差別。「《大智度論》曰,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自地是自己所住的這個界,底下譬如說「如色界天以色界為自地」。色界天有十八層,每一層,譬如四禪初禪天,初禪天就有三層,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以大梵天為例子,大梵天這一層是他的自分,是他的自地,以及下面的他都知道,往上去他不知道。上面比他高,他知道自己這一層,往下他都知道。底下講,「及下地(低於色界自地之界,例如欲界)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他完全照見。《大智度論》上所說的不是假的,我們如果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我們的頂上是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中國人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在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天,彌勒菩薩修行的道場;再上去化樂天,再上去是欲界到頂了,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佛告訴我們這個,真正用意何在?告訴我們畏天敬聖。這些神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全都照見,我們能瞞誰?做事情再祕密,心裡起個念頭,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全知道了,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佛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人一定要知道自愛,現在人最可憐的不知道自愛。自愛,愛自己什麼?愛自己的性德。我們老祖宗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我要愛我的本善。倫理、道德都是性德,都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不愛,你愛誰?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本有的。我們能自愛,諸天天神沒有不尊敬你的,沒有不保佑你的,他決定不會傷害你。為什麼?你是好人,你是懂得自愛的人,懂得自愛的人就是好人。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淨影疏》曰,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見眾生死此生彼」,死此生彼就是講的六道輪迴,他們看得很清楚。《淨影疏》裡面講是修禪定的,這個天眼是修來的。底下有解釋,諸天,生到天上那個天眼是報得的,你生到天上自然就有。修禪,真正得禪定,實在講,欲界上面的四層天不是單單修福。上品十善這生天,只有上品十善,沒有禪定功夫,最高的只能生到忉利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再上上不了。再上去都是修禪定的,禪定沒有修成功。譬如禪定初禪修到一百分,你就到初禪天去了;如果你只有九十分怎麼辦?初禪天去不了,在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八十分呢?八十分就在第五層,第五天化樂天;只有七十分,七十分就在兜率天,逐級往下降。這個叫什麼?未到定,修定沒修成功,有一點禪定,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是這麼回事情。從夜摩往上去都有一點定功,沒有定功他去不了。所以依天得眼,這叫天眼。

  「天眼實具以上兩義。又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一者從修得」。這兩種意思都說出來了。《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是報得的,生到天上就有,《淨影疏》裡面講的這個,淨影是小慧遠,隋朝的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的註解叫《淨影疏》,他講的是修得。「《淨影》所云,是指修得者。生於色界諸天自然生得之淨眼,是為報得。謂從果報而得,不賴修成也」。譬如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到人道,你得的這個人眼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又通達者,如《智度論》曰,肉眼見近不見遠」,太遠看不見,近距離的看得清楚;「見前不見後」,我們眼睛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見外不見內」,外面看得清楚,眼睛不能看自己;「見晝不見夜」,它還需要光做緣,沒有光看不到,黑暗的看不到;「見上不見下」,這都是有障礙。「以此礙故求天眼」,肉眼有障礙,那怎麼樣?你求天眼,求天眼可以修。如果你得到天眼,遠近沒有障礙,前後沒有障礙,內外也沒有障礙,乃至於上下統統沒有障礙,「故云通達」。這是說天眼通達。「又穢土天眼所見,不出三千大千」,這是講我們六道,我們六道是穢土,六道裡面的二十八層天,他們的天眼最大的,能力最大的,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其他諸佛世界就看不見,它有侷限。「彼土菩薩天眼」,彼土是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菩薩的天眼,「十方恆沙世界」他都能看見,「及其中眾生生死」。十方諸佛剎土大多數都有六道輪迴,也有沒有的,《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說得很詳細。這兩品經文,用現在科學家的話,那是太空物理,說明太虛空的真相,佛眼所見。

  第三種,「法眼」。「望西曰,緣俗諦智,能照法故,名為法眼。憬興曰:法眼即以有智為體,能見眾生欲性心及諸佛法,故名法眼」。《箋註》是丁福保居士的,他說「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謂之法眼」。「《魏譯》曰:法眼觀察,究竟諸道」。這是祖師大德跟經典裡面所說的。「今經云,法眼清淨,其義應如《三藏法數》所云,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由上可見,菩薩於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種種所行之法與所證之道,復知種種方便門,以普度眾生者,名為清淨法眼」。老居士引用了這麼一大堆,把法眼講清楚、講明白了。

  緣俗諦智,俗諦是對真諦說的,前面講照真達俗。俗諦是對於六道眾生、對於十法界的眾生,他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做不到,一定要智慧。智慧為什麼稱之為諦?我們要曉得,大乘教裡面,不但六道是俗,四聖法界也是俗。明白這樁事實真相,這個問題就解決,就曉得俗諦智從哪來的?從不分別、不執著來的。你看阿羅漢,我們在前面八正道裡面正見、正思惟,你就知道了。正見、正思惟,世俗人沒有,誰有?須陀洹得正見,阿羅漢得正思惟。阿羅漢沒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沒出十法界。須陀洹,乃至於阿那含(三果),還沒出六道輪迴。三果聖人住四禪五不還天,他的智慧是俗諦智,他沒有真諦智,真諦智現前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到實報土去了。所以這個俗諦真的有智,智慧,我們講小智慧,不是大智慧,煩惱放下一部分,沒有完全放下。見思煩惱放下了是阿羅漢,見思煩惱的習氣斷掉是辟支佛,塵沙煩惱斷掉是菩薩。也沒有出十法界,都是俗諦智。乃至於十法界裡面的佛,見思、塵沙不但都斷掉,連習氣都斷了,只有無明沒破,就是起心動念沒放下,他還是俗諦智。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證得真諦,真俗圓融,他成佛了,法身大士,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大乘凡聖從這個地方分的,他不住在十法界了,他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一般修學大乘的,不是修淨土的,不求往生的,多半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如果是念佛人,他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的實報莊嚴土。

  所以,俗諦有智,這智慧,能照法故,他對於佛的經教能通達、能了解,不能夠透徹的了解,他也能夠了解一部分。這是過去李老師跟我說過,上上根人聽經學教,聽講經、學經教,從教理上下功夫,這是上上根人。一部經,你從教理上,理通了,一切經全通了。那是什麼人?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過,他是教理通了,所以一切經全通。他說如其不然,我們不是上上根人呢?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求通教義,通教義就是俗諦智,不能全通,通一部分。我學淨宗,淨宗的典籍,我這一部經通了,淨宗典籍全通了;其他的還不行,像《華嚴》、《法華》、《般若》還不行,我自己這一宗通了。這都叫善學、會學。如果學習經教只記老師怎麼講的,把它牢牢的記住,這個不行,這學一部你就會一部,再換個本子你就不會了。這樣學法就學得太苦、學得太笨,叫笨拙。

  我早年學經教,老師給我講這個道理,主要的就是教我聽講要聽老師講的義理,不要聽他的言語。為什麼?道理懂得,你自己會講,何必要學人言語?這個對的。所以不准我寫筆記。你要多聽,一定把道理聽懂,自己就會了,你講的就活潑。如果複講別人的,完全照人家怎麼講法你也怎麼講法,顯得非常笨拙。上台去講,沒講錯,但是聽眾聽不出味道出來,容易疲倦,提不起精神。不過,真正能夠學到義理,還是要具備條件,這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悟性,沒有悟性的人沒辦法,學教就很困難。在從前念書,即使是世間法,老師都著重學生的悟性。抗戰期間我們念初中,念初中一年級、二年級,我們聽到老師在一起談話的時候,談到學生,就說某個學生有悟性,某個學生悟性很差。所以考試的題目,考試題目不多,通常考試都是四道題,一道題二十五分,都是用智慧來解答,在這裡面可以看到學生的悟性。有的老師考試的時候只出兩道題,一道題五十分,完全看你的悟性。我們還遇到老師,數學老師,出什麼題?問答題,它不是計算,問答題。全部是考學生的悟性,跟現在的考試不一樣,現在的考試是什麼?是非題、填充題,那個不行,那沒有悟性,那是考記憶力。所以,要悟性,也要有記憶,這個學生能學得成功。這是解釋俗諦智。

  憬興師也是這個意思,「法眼即以有智為體」,它還是智慧,俗諦智慧。智慧一定從放下得來的,不是學得來的,從清淨心得來的,「能見眾生」,「欲」是欲望,「性」是性情,「心」是念頭,這是觀機,下面「及諸佛法」,他對佛法有認知,所以能夠觀機施教,這叫法眼。世出世法裡頭,為人師者,這個條件必須要有。具足這個條件,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法眼也有程度上不一樣。有這個條件可以修,就是可以學習,真正能夠持戒修定,能夠研究大乘,法眼的能力就會增長,就能夠慢慢擴大,這是屬於德行裡面的一種。《箋註》這是丁福保說的,「分明觀達」,他這用觀通達「緣生差別之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因緣所生法就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沒有自體,緣聚的時候這個法現前,緣散的時候這個法就不存在。我們人身是緣生法,四大五蘊,聚的時候形狀在,散的時候這形狀就不在,這不是真的。到極樂世界,你所得的身體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它不是五蘊的色法,它是法性身,所以他的身體沒有變化。他居住的是法性土,山河大地也永遠不會有變化。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乃至於地球,都有成住壞空。所以說萬法無常,只有自性真常。真的我們要愛惜它,妄的不要去理會它,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就對了。真的要抓住。修養自己的德行,修養自己的智慧,這是帶得去的。所造的一切善惡都應當放下,你才很容易往生,離開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牽掛。

  《魏譯》,這是《無量壽經》康僧鎧的本子,翻譯的本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這是菩薩的法眼,不是聲聞、緣覺,不是凡夫,菩薩法眼他才能究竟諸道。「今經云,法眼清淨」,這個意思要應該像《三藏法數》裡面所說的,「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菩薩,最低的菩薩也要有清淨心。什麼人得清淨心?我們知道阿羅漢得清淨心。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也是我們在前面八正道裡面所講的,正見得到,正思惟得到。為什麼得到正見?五種見惑斷了,五種思惑斷了,就是見思煩惱都斷了,證阿羅漢果,得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他得到。菩薩得到清淨心,他是什麼樣的階位?《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信菩薩他是第七信。初信菩薩跟小乘須陀洹斷煩惱是平等的,見惑斷了;七信位的菩薩跟阿羅漢是平等的,思惑斷了,但是智慧比阿羅漢高多了,阿羅漢比不上,斷煩惱是相同的、相等的。這我們一看就很清楚,六信位的菩薩都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七信離開了。這些人,從初信位都有俗諦智,都有這個智慧;也就是說,清淨心一級比一級清淨,到阿羅漢清淨圓滿了,再往上去是平等心現前。所以,他以淨法眼遍觀諸法,能知,更可貴的他能行!我們現在經教學多了,能知不能行,為什麼?沒放下。菩薩能知能行,真的把見思煩惱放下了。

  「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不是說知是法你能證道,知是法不能證道,行是法才能證道。所以,清涼大師判《華嚴經》四分,信解行證,我們能信能解,如果不能行,後頭證果就沒有分,最重要的是行。真放下,真的把它斷掉,這才能證果。「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這一句是講教化眾生,你看教化眾生,自己先證得才能教人。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老師教學生,釋迦牟尼佛教學成功了,孔子教學也成功了,他靠什麼?為什麼他教學那麼成功,別人都不如他?其實並沒有祕訣,是因為他們做到了,然後再教,所以他成功了。我們做不到,所以怎麼學也沒有學好,怎麼教也沒看到效果,原因就在此地。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曉得,行比說重要多了!行是身教,說是言教,有言教沒有身教,人家不相信你。所謂的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反過來,能行他不能說,這個人還是真智慧。能行肯定能說,能說未必能行。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教《弟子規》,我們召集一批老師,三十七個人。第一天我跟他們大家見面,勉勵他們,就舉出這個例子。孔子教學成功,釋迦教學成功,原因就是能行,所說的全都做到,沒有做到的不說。所以,我勉勵這些老師們,當時我給他們四個月的時間,希望四個月能夠把《弟子規》上,《弟子規》總共一百一十三樁事,統統要做到,你才能教得好。如果自己沒有做到,那我們這個教育會失敗。這個教育的失敗影響很大,所以希望大家把它當作一樁功德來做。做成功了,讓全世界人都認識,傳統的方法管用,讓他能建立信心,這個功德多大!如果做失敗,他們永遠不會再相信,古老的東西過時了、沒用了,不要去學它,應當要淘汰掉。你看,傳統文化存亡在此一舉。這些老師們了不起,個個都是菩薩,他們明白、他們覺悟了,認真去幹。進度超過我的預料,我給他四個月,他們兩個月就做到了。我每想到這樁事情,這不是人幹出來的,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有這麼好的效果。雖然中心關閉三年了,可是影響沒有到全世界也到東南亞了,亞洲到處都受影響。現在連日本也希望真正看到湯池的面目,他們想學,他們也想幹。

  所以,能不能把正法真正落實,常住世間,傳統的聖賢教學能不能再恢復起來,靠老師,靠真正覺悟的老師,有真正覺悟的老師決定成功。這個成敗關係太大,如果是失敗,不如不做,為什麼?人家一個問號打在那裡。做失敗了,別人一個觀念,錯誤觀念,傳統東西是落伍的,是做不到的,那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應當完全拋棄。這就麻煩大了,傳統的根從這兒就斷掉了。所以,做這樁事情是好事,要非常小心謹慎,從我自己做起。我們自己不作示範,老師們沒有榜樣。換句話說,成功失敗在一個人,領導人,關係太大了!自己親身去幹有意義,要充滿了信心,認真、努力,然後才能夠令一切眾生令修令證。由上可見,菩薩於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種種所行之法與所證之道,復知種種方便法門,這才能普度眾生,這叫清淨法眼。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