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 (第三集) 2006/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70集) 檔名:29-066-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今天這堂課我們還是要繼續學習天台大師所講的善惡。他講六種,前面「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薩善、通教三乘善」我們學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五,「別教菩薩善」。「見中道之理是善」,這個比通教高明多了,「然猶為隔歷之中道」,中道不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跟圓教比它就不善,跟前面四種比它是善,所以圓教妙中,著重在這個「妙」字。他所行的是「帶方便不稱於理」,所以也是惡,「故涅槃經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為邪見人,邪豈非惡耶」。這個地方講的邪見我們要知道,它跟圓教比是邪見,絕對不是我們這個等次的人所講的邪見,跟圓教比他還是邪見。所以圓教的妙中,那才是佛經上所講的佛知佛見。
大乘教裡面常講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有等次的,在哪個階段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是絕對的。所以正知正見,有人天正知正見、有二乘正知正見、有通教正知正見、有別教正知正見,這是有等級,有等差的;但是講到佛知佛見,那就是圓教的妙中。這是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別教菩薩見中道了,跟通教的不一樣,通教還是有二邊。這個二邊前面跟諸位說過,他不是執著,他有分別。執著他放下了,通教菩薩放下了,也就是說六道裡面的分別執著他沒有了,可是在四聖法界裡面,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執著,有分別。
譬如像阿羅漢,阿羅漢雖然執著斷了,執著習氣還有,所以阿羅漢在四聖法界要把習氣斷掉,才能向上提升。他的上面是辟支佛,在辟支佛這個位置上就要斷分別,分別斷了他又提升了,他升為菩薩。可是菩薩分別習氣沒有斷,這個道理要懂;分別習氣斷了,在十法界裡頭他就進入佛的位次,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習氣斷了。再破一品無明,他就脫離十法界,那一品無明破掉之後他就是圓教了,縱然是別教,那就是別教初地的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別圓不同,這是說明根性不相同,斷煩惱是一樣的,智慧不一樣。所以,真的值得讚歎的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從哪來的?給諸位說,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平等的,天生的就是本經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叫天生,大家是平等的。根性是什麼?根性是無量劫來煩惱習氣薰習的不同。迷了自性,在六道裡面受煩惱習氣的薰習,薰習裡面就有善、有惡。善裡面,就像天台大師所講的六種不同的善,你是接受哪一種善的薰習?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落實的弟子規、十善業道,人天善。為什麼我們不提升一點?諸位要好好去想想,人天善都做不好,都做不到,二乘、通教你能做到嗎?
在大乘佛法裡面,十善業道是人天善,是小乘善,也是二乘善,一直到大乘圓教,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今天我們佛門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十善有沒有做到?十善要是做不到,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極樂世界的住眾是上善之人,我們連下善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佛號念得再勤,念得再多,就是古大德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經典無論大小乘,你一展開,你看看佛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然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對佛法的修學是何等重要!條文不多,只有十條,很容易記,可是十條怎樣解讀,那就有淺深不同,在五乘佛法裡頭有顯著的差別。人天乘的解讀跟儒道就沒有差別,能會通;三乘的解讀就超過人天;別、圓的解讀跟三乘又有很大的差別。諸位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讀到,這是世尊自己宣說的,從人天,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乃至於如來果地,都是以它為根本,十善修到真正的圓滿就是究竟果覺。所以我們的修學不從弟子規,怎麼能夠檢驗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不善?必須知道自己不善,這是覺悟,把自己的不善改過來,這叫修行。
為什麼現代我們佛門弟子做不到十善?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善,以為自己很善,就是不知道自己過失。也不願意別人批評他,別人給他過失指出來,他還得反駁,不能接受,他怎麼能夠改正自己的煩惱習氣?修行就是修正,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叫修行。所以一天一天過下去,無過可改,沒有過,不知道自己過失,他怎麼能成就?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是不知道,這一生想成就就難了。遇到最殊勝的法門,易行道的淨土,都不能成就,那還說什麼?所以,善惡不能不辨別清楚。
別教菩薩,我們常講「二邊不立」,這就是中道,他空有二邊都不立,這是中道。那麼你再仔細想想,他圓不圓滿?他的中道跟二邊又對立了。執著裡面的對立我們容易懂,但是你要不放下,它成了障礙;分別裡面的對立就更微細,妄想裡面的對立就更細了。別教菩薩也是有等級的,別教的佛果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因為別教的初地跟圓教初住平等,就是斷煩惱平等,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這兩種根性差別很大。圓教初住菩薩所契入的中道是圓融妙中,而別教菩薩所契入的中道是二邊不立,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中道,這個中道跟二邊又對立了。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分別的習氣,這是習氣起作用。起心動念他自然成了習慣,總的來說是邊見。
我們曉得,邊見是小乘初果就斷了,阿羅漢決定沒有這個執著,分別有,剛才講了;不但分別有,妄想裡頭也有,愈來愈微細。破了一品無明,妄想斷了,妄想習氣沒斷,不過在一真法界裡,這個習氣對於修學來講,沒有什麼大障礙。由此可知,這個習氣薄,並不嚴重,可是它還是會起作用,障什麼?障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障這個。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別教菩薩不是不清楚,比通教高明多了,我們跟他比是望塵莫及。我們心目當中他是大聖,他是佛,他是大菩薩、摩訶薩,可是他跟上面比就不如了。上面怎麼樣?上面不但二邊沒有,中道也沒有,那叫妙中。換句話說,別教菩薩有中道,這就是講隔歷之中道,不圓,隔歷就是不圓,所以他見不到圓教圓融的妙中。這就是剛才講過了,分別,這是分別習氣產生的障礙。
可是修學確實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是無量劫來我們在佛法裡面遇緣不同,這是善導大師的話,遇緣不同。如果你在六道裡頭,過去生當中常常接觸到圓教,哪些是圓教?《華嚴》是圓教、《法華》是圓教、《楞嚴》是圓教。接觸到這些經典,常常讀誦、聽講、學習,你的根性雖不是圓頓,你有圓頓的基礎,你曾經學過。如果其他的,另外一種根性,也是修學大乘,像大乘方等經論,遇到是這些善知識,你所薰習的別教的時間長,自然就變成別教根性。如果你要是遇到小乘的經典、小乘的學人,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你在無量劫當中薰習的是小乘。
我們相信決定是大多數人,過去生中所薰習的是人天教,現在看看今天的社會,我們會發現有更大多數的人,他們過去生中所薰習的是貪瞋痴慢的教化,這個麻煩大了!何以知道?人天教,我們今天說出來根本的教學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有幾個人認真學習?真正能夠把煩惱習氣收斂一下,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真正能做到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人天教。當然,他今天能得人身,是憑藉過去生中修的五戒十善,佛給我們講,中品十善得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
你既然到人道,可見得你前生不是沒有修過,有這個因,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你遇的緣不好,你所遇到的緣都是貪瞋痴慢。這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悲哀,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也會走入歧途,這一生回不了頭來。我們知道,知道這條路是錯的,我們從這個路上回來了,對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雖然我們的功夫不很深,但是比起一般人來,就確實有相當收斂的功夫。比起一般人來說,我們很知足,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房子可以居住,出門還有相當方便的交通工具,知足了!知足,心才能定下來,定生慧,慧就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你就認識「往生經」裡面所說的哪個路是正路、哪個路是邪路,你就有能力辨別。
我們不走邪道,邪道是險道,《觀無量壽佛經》上有很多比喻,非常危險,走正道。正道的基礎沒有別的,就是知足,於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沒有貪心。如果物質生活非常清苦,懂得布施,佛菩薩教我們的。常常念眾生苦,能夠以真誠心、慈悲心盡心盡力的幫助比我更苦的人,幫助他們,安慰他們。你能常存這個心,常做這樣的好事,這叫斷惡修善,福報自然現前。不求,自自然然一年比一年過得好,生活環境慢慢就改善了。改善,自己不圖享受,改善是我有更多的能力幫助別人,這就叫做積功累德。你的功德愈累積愈多,愈多就愈幫助更多苦難的眾生,這是真正行菩薩道,我們現在是人天乘,人天乘裡面行菩薩道。以這個功德迴向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能這樣修學的,這真正是個明白人。
最怕的是貪心,福報才現前,享福,享福就很難修福,福報享完了怎麼辦?這在現前社會我們看得太多了,特別是在送往生,幫助人助念,送往生的時候,怎麼辦?不能不知道。我們念佛的人看別人往生特別要提高警覺心,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一生不能享福,希望把一生的福報留在往生的時候享。那時候享什麼福?臨命終時沒有痛苦,頭腦清楚,一點不迷惑,這是往生頭一個條件,這就是最大的福報。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往生的時候神智不清,迷惑顛倒,旁邊再多的人給你助念都沒用,你迷惑了,這個太可怕!如果真的不迷惑,臨終助念會產生很大的效果,真得利益。
所以你在這個地方要冷靜想想,我們是自己享福的好,還是把我們一點的福報分給別人享受的好?這樁事要常常想想。古德給我們說的,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所以我們應當要做的是損自己利益別人,決定不能幹損人利己,那就壞了。有損人利己的念頭,有損人利己的行為,臨命終時哪有不糊塗的道理?我們講神智不清,就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才會把路子搞錯,走到三惡道去。你想想看,哪個頭腦清楚的人會到三惡道去?畜生、餓鬼、地獄,只有愚痴的人才會走這個路,稍稍有一點智慧,他怎麼會到那裡去?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走人天,他不會去走惡道。
雖然說這樁事情在臨終時候自己做不了主,業力牽著你走,這個業力就是善惡。你一生都做好事,起心動念都是好念頭,都不傷害別人,都是要成就別人,這個念頭善,這些善念自然引導你走三善道;處處想坑別人、欺騙別人、整別人來利益自己,臨命終時,自然這個業力就引導你到三惡道去。這種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是做不了主的。
明白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定要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念善,念是念頭,念頭善,起心動念;思惟善,那就是你的思想、見解是善,不是惡;觀察善法,觀察就是行為善、言語善。要修!多少同學學佛很多年,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在言語當中、態度裡面表現的依然不善;心地很善,可是言語、態度會讓人起誤會,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什麼原因?習氣。惡的毛病是改了,習氣猶存,不知不覺它就冒出來。要不要改?要改!為什麼要改?怕臨命終時產生障礙。
特別在處事待人接物,綜合古大德的教訓,我們得到四個字,「誠、敬、謙、和」。頭一個,真誠,你真誠做到了,敬,心上是有,表面上沒有,謙虛、和睦沒做到。謙虛裡頭特別要重視忍讓,對一切人、一切事要曉得處處要學忍讓,不敢為人先。縱然是你比別人聰明,你看得遠、看得深,你帶頭,還是要謙虛、忍讓。這些東西具體而言,從什麼地方學習我們才能看到效果?實在講《弟子規》是一本好書,雖然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它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總綱領,濃縮成精華,展開彌綸法界。
如果說十善業是綱,弟子規就是條目,從弟子規學十善業,這才能有成就;捨弟子規學十善業,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弟子規》裡面,倫理道德的教育成分多,因果的教育少,所以我們不能不加重《太上感應篇》,補助《弟子規》之不足,《十善業道》的十條裡面全部包括,不能不學。懂得因果會幫助你降伏煩惱。貪心起來了,知道因果報應,不敢做,知道後面有果報。眼前有這個機會,可以貪圖,可以奪取,《因果經》裡面告訴你,這不是你應該得的,將來要還債;想到將來要還債,算了,不敢貪了。逆境、惡緣現前的時候,憤怒的心起來,如果知道因果報應,就能夠忍辱,心平氣和,不要結怨,不希望將來冤冤相報。
冤冤相報是苦事,這個事實真相,只要大家細心冷靜觀察,在我們現前社會每天都有許多的例子,報應的例子。你沒有看到嗎?沒看到是你粗心大意。我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可是每天早晨起來,我們的鄰居他們訂的有報紙,送報的都丟在他門口。我們往往早晨出來散步,看看標題,標題字大。幾乎十之七、八都是因果報應,不是迷信,是真的。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一定要著重我們現前怎麼做法。
向上一著,別教菩薩向上,我們知道我們做不到,做還是從根本做起。你看天台大師所講的,他們所行帶方便,圓教更是善巧方便。對,他的方便裡頭沒有善巧,或者說他的善巧沒有圓教那麼圓融,他善巧有隔歷,圓教菩薩的善巧沒有隔歷。所以《涅槃經》裡頭有這個話,菩薩說的,這個菩薩是圓教菩薩。由此以前,別教以前,對圓教來看都是邪見,邪見是什麼?看錯了,想錯了。真的,別教以前有想法、有看法,雖然不執著,他有想法、有看法,像《金剛經》前面,四相他破了,後面四見沒破。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看最後的一段,「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有二義:一、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二、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圓之著尚為惡,況復其餘。」文字雖然不多,交代得很清楚。圓妙之理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學佛的同學都知道,每部經都有四分,這個四分叫教、理、行、果,也稱之為四種經。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教科書,我們的經本就是教科書,這裡面是文字。這些文字裡面所說的道理,那就是理,理經。文字裡面也跟我們講了許多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行經。行是因,依照這個因去修行,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將來一定證到果報,一定有結果,所以是果經。任何一部經裡面決定有這四部分,稱之為經。我們學這部《華嚴》,不能不知道《華嚴經》裡面的教理行果。
《華嚴經》的理是什麼?宇宙萬有的真相。這個真相從哪裡來的?一定有個理,所以在經本裡面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的自性,經上稱的法性,諸法實相的法性是理。用什麼方法才能證得法性?這個經裡頭教我們徹底放下,這是方法。放下之後的果德,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回歸到你本來是佛,《華嚴》究竟圓滿的果德。理行果都在教裡面,教是教學,教是經本、課本。
所以講到圓教菩薩的善,我們在《華嚴經》上所看到的菩薩,看他們的善。我們現在所讀過的是十信菩薩,從初信到此地第十信,往後你再看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每一位裡面都有理,都有事,都有因,都有果,無量無邊的諸法,任何一法都有性,都有相。原理怎麼講?實相原理怎麼講?實相原理就是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這是真善,究竟圓滿的善,圓妙之理。妙怎麼講法?妙是非有非空,這才叫妙;空有不二是妙,性相一如是妙,確實是不好懂。你沒有入不二法門,你的起心動念是別教菩薩,別教以前的。換句話說,這個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是性德,也就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修來的,本有的,一切眾生個個不無,換句話說,統統是圓滿的,這個你自己要曉得。
你聽了佛這種說法,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接受?佛說你有如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你相不相信?很難接受。我現在沒有智慧,也沒有能力,相也不好,怎麼能跟佛比?報身佛不談,就講應身,應身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今天三十二相一個都沒有,八十種好也是一個都沒有,怎麼能跟佛比?而佛是那樣肯定,那麼堅定的為我們說。
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情況,佛也說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想想,真的,我們是有妄想,妄想不斷,晚上睡覺會作夢,夢是妄想變的。確實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佛說,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自性裡面本來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礙住了,並不是我們的智慧德相沒有了,不是的,是被障礙住了。好像太陽被雲彩遮住,今天香港陰天,看不到太陽,太陽到哪裡去了?太陽還在,太陽並沒有失掉,只是被很厚的雲層障礙了。雲層不止一層,我們常常坐飛機旅行的時候就看到,就像佛的比喻一樣,妄想是一層,執著又是一層,分別又是一層,三層濃雲把太陽遮蓋住了。你要想想,雲層是不是真的把太陽遮蓋住?沒有。雲層有沒有真的把地球遮蓋住?也沒有,只是在太陽跟地球當中產生這麼一個障礙。
你要把這個道理看清楚,你好好想想世尊的教誨,妄想分別執著真有,在哪裡?自性,自性上面沒有,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外面的萬物,萬物上也決定沒有。這個東西在哪裡?佛說得很好,這個東西叫做妄心,不是真心,因為妄心的作祟,你見不到真心。六道凡夫把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所以自己的真心永遠被迷,永遠看不見。真心在哪裡?真心就在現前。
楞嚴會上,佛教諸菩薩把真心找回來,真心在哪裡?就是自己的見聞覺知。你眼睛能見,是真心,你耳朵能聽,是真心,你鼻能嗅,舌能嘗,身有觸,意有知,合起來講,見聞覺知是真心。只要不帶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真心用事。佛講得清楚、講得簡單,我們眼見不要執著,怎麼見法?古人有個比喻說,見就像照鏡子一樣,鏡子會見,把外面的鏡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想,鏡子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妄想?確實我們每天照鏡子的時候,想想鏡子,它沒妄想、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照得清清楚楚。我們的眼睛就像鏡子一樣。
天天照鏡子,鏡子是善知識,你要是向它學習,你很快就成佛,為什麼?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眼睛就是一面鏡子。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是什麼?就是照見。所以《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它沒有分別、執著,照見,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什麼?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他不二,這就叫圓妙,很難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心就像鏡子一樣,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圓!究竟圓滿了。別人向他請教,無論問什麼問題,隨問隨答,顯示無量的智慧。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的,無量智慧,那是什麼?妙!那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權智,無所不知,你問,反正裡面照的東西統統講給你聽。你眼睛也照,耳朵也照,六根都在照,但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雖照,什麼都不知道;人家照,什麼都知道。麻煩就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它兩個意思很好,「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實相是真相,我們今天到底是順實相還是背實相?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順,為什麼?實相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違背。第二個意思說得更妙,「達此圓理為善」,達是通達,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通達,自然通達,照見。「著之為惡」,著就是違背,著什麼?著相,執著了。你裡頭有執著,有執著一定有分別,有分別一定有妄想。所以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用這一個字做代表。你通達,這條很重要,為什麼?學佛教的人,特別是學大乘的,學《華嚴》的,讀了《華嚴》這些道理你都懂了,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可是境界現前你還是放不下,惡!不善。順境、善緣你還是有貪心,逆境、惡緣你心裡還難過,還是惡。
所以怎麼樣?達,達可不能著。圓之著尚且是惡,何況其餘,其他的都不必說了,這講到究竟處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真的記住,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這叫順實相,這叫善;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這叫背實相圓理,那就叫惡。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像諸佛如來一樣,親證諸法實相,圓實的理事,圓滿真實的理跟事相,沒有別的,只要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了,見到之後就成佛了。大乘教裡面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境界。
無明是什麼?《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就是無明。什麼叫妄想?我有個很粗顯的解釋,大家容易懂,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起心才動念就叫起無明、就叫生妄想。從妄想裡面起分別,從分別裡面起執著,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這個意思很深,無始並不是說大概很久很久之前,找不到開頭,不是這個意思。無始是什麼?根本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為什麼會有?佛說叫一念不覺。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舉演若達多的例子,這個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能我們自己都有。譬如我們做學生的時代,在學校穿著制服要戴帽子。早晨起來要參加升旗典禮,時間很匆忙,時間很短,老師在外面催,衣服穿好了,趕快就跑到那裡去。忽然想到帽子沒戴,到處找找不到,問同學,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指著你,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這一摸頭,果然是的。怎麼會戴在頭上的帽子忘掉了?一念不覺。所以有沒有過去?沒有!這個道理要懂。
大乘圓教裡面,不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十方。沒有十方,就沒有距離、沒有空間,沒有過去、未來,就沒有時間,所以時間跟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無始無明就是你的一念不覺,什麼時候?當下,現前!你還一定找我到底什麼時候迷了?為什麼原因迷了?你就愈迷愈深,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妙極的方法,就是回到當下,當下就是。所以《般若經》上講得好,可是一般人看不懂,字會念,說的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妙絕了。既然是虛妄,你在那裡頭起心動念不就錯了嗎?不起心不動念,虛妄就是真實的,真妄不二,圓妙!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見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哪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愈迷愈深。由此可知,現代這些科學、哲學、學術能解決問題嗎?用虛妄、用妄心,在虛妄裡面想求真實,哪有這個道理!
宇宙從哪裡來的?現在很多科學家相信是大爆炸發生的,還說了很多道理。大乘圓教人聽聽,笑笑。佛是怎麼說的?宇宙從哪裡來的?森羅萬象從哪裡來?佛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講絕了,這才叫事實真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佛經上有粉碎虛空、坐斷三際,禪宗常講的,誰懂?坐斷三際是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粉碎虛空就是沒有空間。可以說出這種話來的人可不是簡單人,什麼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人能說得出,沒放下的人說不出。
真放下,真得自在,真的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非有非無。《心經》上說的就是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色相、是法相,空是法性,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法相是什麼?法身,法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相。《華嚴經》上的名詞,毘盧遮那佛,法身;阿彌陀佛,報身;釋迦牟尼佛,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現前這個身,如果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現前這個身是什麼身?法身,法相。這個法身跟所有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是一不是二。這時候慈悲心生起來,叫什麼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能聽得懂嗎?
別教菩薩的慈悲,叫法緣慈悲,還是有條件;前面通教、小教,小乘的慈悲,叫眾生緣的慈悲;人天裡面,叫愛緣慈悲,有等級,不一樣;統統放下之後叫無緣慈悲,沒有條件。無緣,為什麼無緣?同體,我的身是法身,你的身也是法身,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法身,法相就是法身,你還到哪裡找法身去?在沒有覺悟的眾生面前,我這個身叫應身;在明心見性的人面前,這個身是法身。名字不一樣,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連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字性空,不能執著。
所以你會聽,《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說得好,要怎麼聽法?離言說相,就是不執著,對於言說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對名字(名詞術語)也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裡面的意思,講的是什麼意思,也沒有妄想、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高明!這才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只要你帶上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會把如來真實義解錯了,你怎麼會懂得?為什麼?如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才真正懂得這個意思,我跟如來是一不是二。如果我有妄想,我跟如來就有距離,當中就有障礙,見不到如來,只能見菩薩,見不到如來。只要有妄想,你就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迷悟不二。覺悟的人他們看到的迷悟不二,可是迷的人,迷悟是二,迷悟不是一,落到分別執著就更糟糕。然後你就曉得,真正用功用什麼功?放下就是,為什麼不肯放下?
我們再看後面這段文,「以上諸說中,淨影」,就是小慧遠法師跟我們講三種善惡,「第一順益之義,同於唯識論之說;第二順理與第三體順相兼,同於瓔珞經之說;天台別教之義,與淨影第二順理之義同;圓教中之第一義,與淨影體順之義,及瓔珞經之說同」。「其第二義」,就是剛剛我們念的,「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圓之著尚為惡,況復其餘」,這是它的第二義,第二義講得非常之好。「以達著斷善惡之性」,這個斷就是決斷、判斷善惡之性,「為天台獨特之發揮」。所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於是釋然也」,這你完全明白了。為什麼?著就有生死,達就是涅槃。這十二個字很重要,這是天台大師獨特的發明。你著就有煩惱,你不著就是菩提,達就是不執著。不執著你要記住,也沒有分別,也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對於生死,你只要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是涅槃。涅槃是什麼?沒有生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為什麼看到生死是真的?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看到是生死。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菩提不二。菩提是什麼?智慧,根本智。關鍵就在放下、放不下。
我學佛確實是很幸運,遇到真善知識,頭一天就把這個事情教給我。我雖然不很懂,真的是古人所謂囫圇吞棗,我也把它吞下去了,什麼味道?不知道。凡事就自己所能體會到的意思去幹,真幹,這五十五年來放下了不少。愈體會就愈深入,我們一般人講讀書的心得,這才叫心得。心得是什麼?法喜充滿,就是《論語》裡面第一句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諸法實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了。生死涅槃有沒有?愈來愈淡了。自己有沒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能證得?好像有一點把握,我再能多活幾年,一定會做到。
五十五年來,年年有進步,無比的歡喜,這個雖然感謝老師的教誨,還要感謝善友的磨鍊,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一樣不經歷。可是我很幸運,得到章嘉大師的教誨,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是修行的總原則、總樞紐,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順境接受,在這裡面不生貪戀,知道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逆境惡緣決定不生瞋恚,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沒有瞋恚心,更不會有報復心,反而生感謝的心,為什麼?我在這個境界裡面知道自己提升多少。
學佛十年,在這個境界裡面忍,還有忍。學佛二十年,就很自然了,還是要忍,可是功夫很自然了。到三十年、到四十年,真的就像夫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不踰距」,年年向上提升。我這次跟大家在一起學《華嚴》,這是第二次,跟第一次不能比。我第一次講《華嚴經》大概是五十多歲,五、六十歲的時候,二十多年前,至少是在二十五年前。就很明顯的看出,這二十五年有很大的進步。那時候講《華嚴》,大半,幾乎百分之九十,是依照清涼大師的《疏鈔》照本宣科。而這次講的時候,裡面很多地方自己有心得,做出了自己的心得報告。也就是說我自己修學的受用、體會,與同學們在一起分享,這個不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