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喜提昇自己的能量 (共一集) 2007/5/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53集) 檔名:29-07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前面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段只有一首頌,第二段就有四十四門,不是講頌,四十四門光用。每一門最少的是一首頌,最多的有三首頌、有四首頌。清涼大師在前面有一篇介紹,就是第二段的。第二段又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初略辨四十四門光用」。這是第二段裡面的第一段。第二段從「如是等下一頌,結略顯廣」,就是總結。「就四十四光中,皆有四義」,就是每個光我們下面看到,前面我們學習的是第一個,那是總綱領、總原則,叫安樂光。光再多都離不開安樂,這我們要記住。
下面這四十四光都有光明,第一個是「標光名」,第二個是「辨光用」,第三個是「出光因」,第四個是「結光果」。你看它有名稱,它有作用,它有因,它有果。實在講,這不但是光,可以說在我們現實的世間,任何一法,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個物品,也都有名,也都有用,也都有因,也都有果。我們讀了這段經文,以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裡面,你的看法一定比一般人要微細。就是你能夠在任何一個品物當中,至少能看到清楚的這四樁事情。用在自己身上亦如是,我們是人,人是名,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作用,有因有果,真的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類例相從,分為十段五對」。這就是下面四十四光,四十四光把它分類、舉例,並不是都說到了,都說到是不可能的;每一類裡頭舉幾個例子,希望你能夠在這些舉例裡面,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你就都能夠明白;佛給我們講的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夠悟入。所以下面這四十四門分為十段五對,清涼都有介紹。他說「初有二光」,這就是下面我們馬上念到的善現光、照耀光,這兩光。善現光有二首偈,照耀光有三首偈,這二光總共有五首偈,「顯示三寶」。
接著「有四光令發大心」,這個發大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光是勸我們要發大心。人發了心,你在這一生就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所謂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你就真有了著落。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個人忙忙碌碌的一生過去,叫一事無成。自己想的、自己所做的,全是虛妄。人真的是迷惑顛倒,他不知道。什麼人知道?佛知道。佛教化眾生,眾生真正能夠學習,眾生慢慢也就知道了。知道之後,向佛的目標方向精進,早晚也能跟佛一樣,同佛法身,大用無涯。這是我們的果,學佛的果。所以學佛實在講不容易,今天世間講到學佛好像是不少人,可是真正學佛的人就不多了。佛在哪裡?佛在經典裡面。
我當年學佛,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才知道世間有這麼好的東西。老師就告訴我,我是學哲學進來的,老師是個哲學家,我們也可以說他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雖然沒有皈依,也沒有受五戒,他是真學佛。為什麼?天天讀經,不但天天讀經,他天天講經,在哪裡講?在學校講。這就是無方大用裡面告訴我們,在你的崗位,在你的事業,在你工作當中,把佛法做出來,把佛法講明白。我的老師他是教授,他到哪裡講經?好!他學校有講台。所以從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大概四十七八歲,我認識他的時候,就在學校裡講經。
我曉得他的晚年,一直到他七十九歲過世,我認識他差不多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當中,他講佛法講了好像是四個單元,他講魏晉佛學,在大學裡面上課講經說法,講隋唐佛學、講大乘佛學。最後從台灣大學退休,輔仁大學聘請他過去,在輔仁大學講華嚴哲學。他那個一生後面至少三十年,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他在大學裡頭講經,把佛法介紹給學生。在我們心目當中,他是不是法師?道道地地的法師。把佛法在學校裡正式開課,這在台灣環境許可,大學裡面確實是不可以開宗教課程的,它不是宗教,它是學說,他的總題目是佛經哲學;佛經哲學下面四個單元,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華嚴哲學。他這樣教法,真的叫大用無方。
我老師最喜歡的就是《華嚴經》,特別把《華嚴經》介紹給我。《華嚴》是佛經的哲學概論,整個佛法都在《華嚴》裡面,八萬四千法門是《華嚴經》的細說,是《華嚴經》的別說,一部分一部分詳細講,整個的佛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那時候初學,了解不深入,只看到很希奇,這個課程從前學校裡頭從來沒有過,他在台大開這個課程。台大甚至教育部又不敢不同意,以前我們不知道,以後我們才了解,他老人家過世,我們才知道,他是蔣介石先生的老師,你說他在學校開課,誰敢阻擋?沒有人敢攔住他的,政策也不行,老總統的老師,這就非常方便了。他用的方式也很好,他用哲學,說佛經是高等哲學。在哲學系開課就沒問題,佛經是高等哲學。
第二段是勸發心,這上面兩段就是「三寶四弘對」,前面二光講三寶,後面四光講發大心,發四弘誓願,三寶四弘一對。接著下面有二光,就是「福聚」、「具智」二光,「總圓福智」。圓是圓滿,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為我們介紹這個,這從總綱領上來講。接著第四段有二光,「入理持法,上即二嚴二持對」,二嚴,嚴是莊嚴,兩種莊嚴,福莊嚴、慧莊嚴;二持是入理持法,入理是什麼?是大徹大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不是別的,就是明心見性。持法,受持佛法,佛是什麼?佛是性德。這個受持佛法就是遵循自性流露的法則,用現在人的話說,就是隨順大自然的運作,不要去改變大自然。大自然譬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的運作。夏天天熱要穿單薄一點,冬天天冷要穿厚一點、保暖一點,這都隨順自然;要不隨順自然,冬天穿小褂,夏天穿棉襖,那你就違反自然。佛教我們要隨順自然,用佛法來說隨順性德,不能夠違逆性德,凡是隨順性德都能夠得到圓滿的福慧。
第五段「有六光」,講「六度行圓」。第六講「七光,四等救攝」,這個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所以這是「六度四等對」。第七段「有一光,總彰三學」,三學是戒定慧三學;第八段「有八光,雜彰萬行」,三學一擴大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六度萬行。第八段有八光雜彰萬行,它後頭有一句「供養為先」,這是「三學萬行對」。這供養為先很重要,菩薩六度裡頭布施為先,用恭敬心的布施就叫供養,布施跟供養是相同。第九段「有六光,令六根內淨,動與理會」,就是見色聞聲,六根起作用都要與理融會,理是什麼?理就是性德,我們今天講的倫理道德,不違背。第十「有六光,明六塵外淨」,六根契理就是內淨,六塵也能夠與性德相應,外面就清淨,「觸境皆道」,我們講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它與道相應,「根清境淨對」。這是把第二段四十四光先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我們來看第一個光叫善現光。我們把它的這一共兩首偈,我們念一念: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眾生遇此光。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彼先示現於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善現光,一共八句偈說明它。所放的光明,第一首叫『所放』,諸位要記住,最初的一首,「有勝三昧名安樂」、「放大光明不思議」,它放什麼光?下面所有的光都是安樂三昧所放,所以那是總綱。這就開始,它所放的光明叫善現,後面每放一個光叫「又放」,第一個是所放,你到後面看就是又放,後面經文全都是又放。統統是安樂光放出來的,總名稱叫安樂光,這個要記住。所以前面這首偈,我們也說得比較多一些,說得詳細。
什麼叫『善現』?善,善巧方便;現就是示現,前面所說的示現。沒有一樣不是示現,沒有一樣不是善巧,真的,在大乘教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放無量光,每一光裡面你想想有沒有無量光在裡頭?有。像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全部都開了,每一盞燈光明裡頭有沒有其他燈光在其中?這個我們很清楚,有,光跟光沒有辦法分開。佛告訴我們法與法亦復如是,一法含融一切法,一切法裡頭有這一法,一法裡頭有一切法。叫善現。
我們能不能做到善現?其實我們確實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真的是善現,可是自己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而且產生嚴重的誤會,這誤會是什麼?誤會就是煩惱習氣。我們要問,我們現前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身觸、意知,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你會回答說有。如果我們問一個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你看看有沒有?他說沒有,菩薩沒有;凡夫有沒有?菩薩也說沒有。我們凡夫,凡夫說有,凡夫看看菩薩有沒有?有;看看佛有沒有?佛也有。佛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會現身?他怎麼會說法?他怎麼會教學?這樁事情不好懂,但是從比喻當中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明瞭。
這個是我們做的比喻,這大家都很熟悉,紅黃藍三色代表妄想分別執著,凡夫是什麼樣子?凡夫是遮到眼睛,遮住眼睛了,你問我們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凡夫說有,真的有。佛菩薩有沒有?佛菩薩也有。我這裡看佛菩薩,看佛、看菩薩也都有。那問佛菩薩有沒有?佛菩薩說沒有,凡夫有沒有?佛菩薩也說沒有。為什麼沒有?真的,這個東西並沒有遮住你的眼睛,我們把眼睛比作自性,把外面的境界比作法相,這個東西障礙在這裡,有沒有遮到自性?沒有。有沒有遮住外面法相?沒有,你說哪個對?佛菩薩對,凡夫也對,沒有一個不對的,沒有是非,沒有對錯,這叫不二法門。
凡夫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出在這個比喻上,這個東西是我們現在是有色相,拿出來給你看,實際上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相,沒有形相,那是個什麼東西?用現在的話說,是錯誤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不是屬於精神,它也不是物質,只是一個錯誤抽象概念。這個東西你認為它有,它就起作用。真的,擺在面前事實真相,你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善。可是你要知道,你本來善現,佛菩薩眼目當中你現在還是善現,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把它搞成不善,你的不善也連累到所有一切境界,連佛菩薩也都變成不善,就是這麼個道理。
佛教我們放下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最粗的。我們用紅色代表它,把這個放下,現在清楚多了,就好像我們戴一個太陽眼鏡,外面能看得很清楚,這是誰的境界?阿羅漢。阿羅漢戴上太陽眼鏡看外面境界,也很清楚。如果再把分別去掉,不分別了,分別去掉,這樣就很清楚,還是隔一層,這是妄想,妄想在,分別沒有了。這是什麼?這是菩薩。所以菩薩看東西比阿羅漢強多了,阿羅漢比凡夫又強多了,凡夫真的什麼都看不見。看不見是什麼?憑自己的猜想愈猜愈錯,沒有一樣東西他是猜對的。你再把這個放下,你本來是佛,這個放下,佛知佛見。
學佛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對於事情明白了,搞清楚了;清楚之後就要放下。首先放下執著,在生活當中不執著,隨緣。工作裡面也不要執著,人事方面更不能執著,佛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什麼?因為萬事萬物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分別執著是錯了。不分別不執著,你才能見到真相,你才能見到因果,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會做到恰到好處。真正能做到利益一切眾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是自利,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不能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樁事情,決定不是兩樁事情。
我們今天做人做不好,做事做不好,弘護正法做不好,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沒有放下,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自以為在弘護正法,我已經做得不錯了。實際上怎麼樣?《弟子規》都沒做到。像蓋房子一樣,自己認為這大樓蓋得不錯了,再想想地基沒有。地基沒有,你這個不錯的大樓是什麼?是紙上畫的,不是真的。你要真正動工先從哪裡做?先打地基,地基是什麼?《弟子規》,四個根本,《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四樣東西你都百分之百落實做到了,基礎有了,可以按照圖樣蓋大樓,你那個大樓才能夠蓋得成。你沒有這個地基,你只是口裡說說而已,學佛為什麼會墮地獄?我給你講真話,學佛是上欺騙諸佛菩薩,下欺騙一切眾生,這個罪,你想想你要受什麼果報?當然是阿鼻地獄。佛菩薩是善人,純淨純善,你欺負他,你有罪,眾生是善良的,不能夠騙他。所以經教裡頭佛講得太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中國古聖先賢,這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做什麼,做什麼東西從哪裡開始?從自己開始,不是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現在人是不要求自己,偏偏要求別人,所以他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道理在此地。佛菩薩不是如此,佛菩薩先要求自己,然後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別人寬鬆,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業報,誰都不能代替。所以對人只有勸導,父母對兒女,老師對學生,亦復如是,何況對別人?為什麼我做得這麼好,還不能感化別人?那是你自己認為你做得很好,實際上你還沒有感化別人的那個能量,也就是說自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不夠。
我們在湯池所看到的,已經看到很多很多,這個例子不勝枚舉,沒有去聽課,沒有去學習之前,自己都以為做得很好。我做父母的做得很好,兒女的也覺得我做兒女做得很好,做得很孝順。聽了課,學習之後,母子互相擁抱,痛哭流涕!為什麼?做得不夠,距離標準差得太遠,慚愧心生起來了。所以湯池今天唯一的貢獻就是把倫理道德做出來了,這是你學不到的,別的地方學不到。你到那個地方看看,什麼叫孝悌?什麼叫仁義?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去看一看,你才會明白,你才會學到真的東西,這是善現。湯池那個地方現在放的是善現光。
『若有眾生遇此光』,這個眾生是有緣的眾生,你聽到有這麼個訊息,非常嚮往要到那裡去看看,要到那個地方去學學。有善根深厚的人去了一次,因為這一次沒準備,第一次去,看到這麼好,回去之後再找一個假期,時間長一點來,專心來學習。甚至有人在那裡學習一段時期,太好了,不想離開,把家搬到湯池,不少!不少人家把家搬到湯池去了。這是有緣的眾生。
『必令獲益不唐捐』。他懂得孝道,他懂得仁義,他懂得應該怎樣做一個人,確實對中國倫理傳統文化,他開始有了認識;書本裡面去念念,不行!你必須要進入禮義之邦,進入和諧社會,你親眼去看,你親身去體驗。你會在那個地方深深感受到,那個地方人各個有感恩的心,各個有愛別人的心,自愛愛人,有真誠關懷照顧人的心。商店裡面去買東西,真正做到貨真價實,這個地區的人不會騙人,這個地區的人沒有競爭,這個地區的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你一生,不但你沒有見到,你聽都沒有聽說過。多久建成的?三十幾位老師勤苦的耕耘,一年成就的。如果大家真的有緣的人多,多看多聽多去學習,然後再到處來推廣,和諧的國家,和諧的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國家領導人提出來「以德治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是口號,是拯救社會的事實,化解衝突,拯救社會。所以這個「必令獲益不唐捐」,唐捐是唐朝時候人講的話,這個意思就是空過,空洞不實在,這個意思。不唐捐,那就是實實在在,你會獲得真實利益,你沒有空過;唐捐也可以當作空過講,你沒空過。
『因是得成無上智』,以這個基礎你來修學,當然修學不容易,要很長時間。如果你以這個基礎修淨宗法門,求帶業往生,你這一生決定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首,下面這首偈,『彼先示現於諸佛』,首先帶頭的是誰?是諸佛。這個意思好!首先給我們帶頭的,這個佛是誰?我想諸位都很明瞭,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來做代表,那就是善現光。世間人沒有不追求名利的,把求名求利當作他一生最主要的目標,好像人在世間幹什麼?人在世間不就是求名利嗎?名利就是他的生命,名利就是他的靈魂,除了名利,好像這個世間再沒有別的,這叫迷惑顛倒!因為他不知道人還有來世,還有後世,又有前世,這他不知道。好在現在這樁事情外國人知道了。
下面講『示法示僧示正道』,這就講到三寶,有佛、有法、有僧。學佛,我們跟三寶的關係非常密切,對三寶要有認識。如果對三寶沒有認識,那學什麼?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老師,為什麼?我一接觸佛法,他就教我:你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第一門課程就是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這個傳記在《大藏經》裡面,唐朝人編的,《釋迦方誌》、《釋迦譜》,這兩種。你要認識這個人,這個人是個什麼人?讀了之後才曉得,才有一點覺悟,世間人所追求的一切,他都得到了。他生在皇宮裡面,身分是太子,生活是榮華富貴的家庭。如果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這是他給我們的示現。
皇宮裡面生活環境通常跟外面隔絕的,富貴人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偶然有了興趣,想到外面去看看,他的父王也就答應他,讓他到外面去玩玩。帶著隨從到郊外去玩的時候,看到人間的疾苦。看到什麼?看到生老病死。於是王子心裡面就不再快樂了,為什麼不再快樂?想到人會老,現在很快樂,老了怎麼辦?老了就生病,病了還要死,人哪有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逃不出生老病死。那個時候的印度,宗教學術可以說都達到相當的高峰,在甚深禪定境界裡,六道的空間維次容易突破,你就曉得不但人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這些苦,還有一個苦的根,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那就不能避免冤冤相報,這個太苦了。
所以王子回來之後,跟他父王報告,要求要解決這些問題。他父王沒辦法,這人人都要受的,誰都不能避免,你為什麼想這麼多?可是他一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印度許多宗教他們修道的目標是在哪裡?也都想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能真的解決?沒有。如果有人真的能解決,釋迦牟尼佛就不來了,來幹什麼?沒事!我所想的他們都能做到,那何必我去做?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就是人所想到的,而做不到,他來幫助你辦到。你們有沒有想到生老病死苦這個問題?有沒有想到六道輪迴的問題?有想到,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佛是真能解決,你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不敢完全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從來沒有人能解決過,你敢說你有辦法解決?所以他離開家庭去求學,就是求解決離苦之道。
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參學了十二年。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貴族出身,聰明絕頂,十二年的廣學多聞,要在現在講,他應該拿到好多博士學位了;可是學了這麼多東西,依舊不能解決問題,不究竟,不圓滿。這才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下面去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既然不究竟、不圓滿,就統統放下,完全捨棄;這一捨棄,豁然大悟!所學十二年學的學說都沒有離開這個,宗教沒離開,學者專家沒離開,就是他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只是輕重差別不一樣。修行人高一點,分別執著輕;凡夫的分別執著重,沒有完全放下,所以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這才在菩提樹下的時候,真的放棄,真的放下了,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在中國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的示現,善現光,跟當年釋迦牟尼佛的示現沒有兩樣,同等的境界。釋迦在印度示現成佛,惠能在中國示現成佛,中國人謙虛,中國人含蓄,稱祖師而不稱為佛。但是他所講的開示稱為經,不稱為語錄,天下高僧大德所公認的。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為什麼?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放下,就本來是佛!這哪裡是假的?惠能大師一下就放下了,這在大乘教叫圓頓大法,圓是圓滿,頓是一下就放,放下就是。你不能一起放下,你分別放下也行。所以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是佛。你可以分開來放,能夠一起放當然更好。所以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剎那,就是一念。為什麼講無量劫、講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你不肯放下。你要不肯放下,那就得無量劫,就得三大阿僧祇劫,肯放下就是。所以你要問你什麼時候成菩薩,什麼時候成佛,這個不要問別人,別人不知道,你問佛菩薩他也不知道,要問你自己。你什麼時候肯放下,什麼時候就成佛。六根在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不再有分別執著,那你就成佛了。只要放下,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完全現前。
我們今天是有這三種錯誤的抽象意念存在著,沒有把它放下,所以自性的智慧轉變成煩惱,自性裡面的不生不滅轉變成今天的生死輪迴,自性的本不動搖轉變成自己的妄念紛飛。所以佛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煩惱菩提不二。怎麼轉法?把煩惱放下就轉了,菩提心現前,把生死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去想它,生死就沒有了。真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作佛來救世間?為什麼起分別執著來害眾生?你迷了,你在造罪業,受苦不是你一個人,你害了一大群。這一大群受你害的,都是你的冤親債主,每個人的冤親債主不是幾十個、不是幾百個。你想無量劫來,受你影響的人有多少?好的影響是親,不好的影響是冤家,冤家比親人肯定要多,多得太多!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怎麼會知道?
現在人迷信科學,看到學佛的人說這人迷信。他起這個惡念,說這個話,他不知道要遭報應的。這個話冤枉了好人,那麼他將來生生世世做好事要受人家冤枉。為什麼?你幹的、造的這個業,冤枉好人。這個好人是佛陀,這還得了!你說他迷信,這個意念遭什麼果報?生生世世愚痴,沒有智慧。你在哪裡受報?愚痴是畜生道,沒有智慧的畜生就是蜎飛蠕動,我們講低級的動物,你在畜生裡投這個身。這個身很可憐,壽命很短,死了以後還在這一道,很不容易出去。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祇樹給孤獨園有一窩螞蟻,佛有一天看到了,看到笑起來,這些弟子們就向佛請教:你老人家為什麼笑這些螞蟻?佛就感嘆一聲,這個螞蟻七佛出世,七尊佛出世過世了,牠還是螞蟻身。不是說螞蟻有那麼長的壽命,死了以後還在這窩裡投胎當螞蟻,生生世世不離開這個螞蟻,多久?七尊佛過去了。你說這時間多長!怎麼會這樣愚痴?就是造這些不善業,造不善業很容易,藐視佛法、輕視佛法、毀謗佛法、侮辱佛法。
佛是無上智慧燈,因為你的輕慢、你的侮辱、你的毀謗,有很多人聽到之後,對佛法信心喪失掉,這個帳全算在你頭上,你帶頭。所以他不是跟一個人結罪,你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人愈多,影響的時間愈長,你的罪就愈重。所以在社會上大眾當中,具有影響力的人要很小心謹慎;沒有影響力的人,毀謗是他自己自作自受,他沒有影響力,那個罪很輕,一次就報完了,如果你有影響力的話,這個生生世世報不完!
尤其是文字,毀謗人用口毀謗,說完就完了,沒有聽到就沒有聽到,聽到的時候有一點影響,時間久了,他也會忘掉。如果把它寫成文章來罵人,來毀謗,那就糟了,他墮阿鼻地獄什麼時候才能出來?這個世間他所寫那些書、那些文章統統消失、毀滅了,他才能出地獄。出地獄還有餓鬼、畜生報,回到人間來不容易!這些事,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現在統統把它收集,抄在一起印成一本,你方便看。《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是我們在澳洲召集幾個同學,天天查《大藏經》,佛在經上所講有關地獄因果報應的,統統抄集起來,好像有二十五六種,所說的比《玉曆寶鈔》詳細多了。《玉曆寶鈔》講的有些地獄果報,但是造什麼樣的因不詳細;佛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什麼樣的業因受什麼樣的果報,很清楚。
所以學佛不能不認識釋迦牟尼佛,讀了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不是神仙;釋迦牟尼佛是人,覺悟明白了,對於宇宙萬有,一切眾生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在印度稱他作佛,佛就是這個意思。你把宇宙萬有,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前因後果統統清楚,統統明白了,這個人就稱之為佛。印度稱佛跟中國稱聖意思相同,所以佛這個名詞在中國就稱為聖人。為什麼不翻作聖人?比中國聖人境界還要高一等,所以這個字是尊重不翻,用音譯。
最初的三寶,這在《釋迦譜》裡面講得很清楚,在我們這個世間,在現前這個的階段,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寶就是四諦法輪,僧寶就是五比丘,這五個人都證阿羅漢果。一般我們稱五比丘,最初在鹿野苑。三寶住世,為什麼稱寶?寶是比喻,人如果擁有寶物,他就發財了,他就不受貧窮之苦,離苦得樂,他就遠離貧窮,所以稱之為寶。佛法僧也是寶,為什麼稱寶?你要是擁有佛法僧三寶,你就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之苦。這個不是世間寶能比的,世間寶的用途很小,只能幫助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困難而已。這個寶太大了,能幫助我們解決永遠生死問題,幫助我們解決三途六道問題,幫助我們解決十法界的問題,這就決定不是世間寶物能夠相比的。
法寶,這是佛最初為五比丘所講的。這五比丘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我們要理解,釋迦牟尼是王子,離開王宮出去修道,出去求學;王子出去,不是一般人,一定有侍從,他的父親,也就是國家一定要派人跟著照顧他,就這五個人。所以跟佛都有親屬的關係。是他的父王派遣的,從他出家之後,這十幾年一直都是他們照顧。他們對於太子也非常尊敬、非常佩服,真的是個苦行僧。以後佛知道這些苦行、這些學說都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把苦行放棄了。放棄,這五個人認為釋迦牟尼佛退失道心,離開他們;離開釋迦牟尼佛,離開了,他們自己去修行去了。大家約定不要再理他,他退心,這五個人反而還真正修行,繼續修苦行。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統統放棄之後,這就明心見性,就跟惠能大師大徹大悟完全相同。所以他想想看自己所悟到的法,講給誰聽?就想到這五個人,這五個人在鹿野苑,釋迦就到鹿野苑去了。去之前,這五個人早就約定,以後釋迦不要去理他,他退心了,沒想到釋迦一進鹿野苑,五個人都看到,都站起來迎接他。佛跟他說苦集滅道,這五個人也不錯,聽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頭一個憍陳如證阿羅漢果,是什麼原因?現在我們曉得了,憍陳如把執著放下了,妄想分別沒放下,執著放下了,其他四個人證初果、二果的,所以叫五阿羅漢。初果也叫阿羅漢,那要正式稱他,他是須陀洹,二果是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
第一次佛給他們說法,證阿羅漢的就是憍陳如。憍陳如過去生中有因,我們讀《金剛經》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候忍辱仙人是菩薩,忍辱仙人是誰?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陳如的前身。那個時候,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處死刑的時候,發了一個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佛門沒有妄語,真的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就是歌利王的後身,憍陳如尊者。所以佛家徹始徹終不離因果,清涼大師判《華嚴經》五周因果,天台大師判《法華經》一乘因果,真的因果不空。起心動念都在造因,不要說言語造作,誰能逃得過因果?沒有,沒有一個人能逃過。所以人生在世真正覺悟了、明白了,要生一個純善純淨之心。
佛教導我們自性本覺,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本性本善。本覺本善,這是性德,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淨不善是染污,是你在外面學的,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所以人一定要自愛,你才能愛人,自愛是愛你的本善、愛你的本淨。無論在生活、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要善於用你的本善,善於用你的本覺,就是此地講的善心。千萬不要用你清淨心裡面裝的那些垃圾,那些骯髒不淨的東西,是你生生世世在外面撿來的,撿來放在自己心上,所以你才有六道輪迴。你什麼時候能了生死出三界,要把那些東西清理乾乾淨淨,全部都把它倒掉,你就脫離輪迴了,你就證阿羅漢果。所以阿羅漢的心是清淨的,沒有見思煩惱,統統清出去了,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
我們聽佛講這些法,冷靜思惟有道理,佛沒有騙人!佛講的句句話是真實法,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現在的妄念紛飛全是垃圾,這些垃圾在垃圾桶裡頭不安分,好像在那裡滾來滾去,真的是滾來滾去,為什麼?你那個心裡下面有火在燒,什麼是火?五陰熾盛。我們的清淨心變成一個鍋,底下在燒火,所以你撿來那些不善的放在裡面,就像煮開了一樣,妄念紛飛!貪瞋痴這三把火在燒,所以阿賴耶裡面的惡業種子在識心裡面翻滾,就像鍋燒開了一樣,自己完全不知道。不是佛給我們點醒,給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會知道有這種現象?
所以接觸到佛經之後,逐漸明白了解,才知道世間只有這一樁東西是好東西,只有這樁東西值得認真學習,把全部的時間投入,愈學愈歡喜,愈學愈快樂。這是方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真的得到了。方先生沒騙我們,把真實法布施給我們,供養給我們,我們要真正得到享受,才對得起方老師。如果我們也搞能說不能行,就對不起方老師,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宗、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自己。果然真的能依教奉行,你真肯行,最後怎麼樣?欲罷不能,就像吃東西,你嘗到味道了,你才曉得希有,真好!為什麼學佛的人懈怠?味道沒嘗到。所搞的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頭有真有假,假佛法是什麼?裡面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全變假的。
這個揀別智慧能力一定要有,什麼是真佛法?什麼是假佛法?真佛法跟假佛法混雜在一起。我們今天展開經本,這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假的;如果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點點了,真的,不要放太多,放一點點就是真的。為什麼?放一點點,你就嘗到一點甜頭,就嘗到一點法味。這個法味一定是給你法喜充滿,一定是給你常生歡喜心,味道嘗到了。這個味道嘗到之後,真是古大德所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人間天上那種快樂比不上佛法。佛法的樂你沒有嘗到,你要嘗到你才真曉得,你才把世間的這種歡樂全部丟得一乾二淨,為什麼?比不上,不能比。世間的名聞利養,世間的五欲六塵,確實沒有法子跟法味比。
可是怎麼能嘗到?我常講的,我講了十六個字,這是講得最淺,也最白,自私自利四個字,名聞利養四個字,五欲六塵四個字,貪瞋痴慢,一共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要不放下,天天讀《華嚴》,愈念愈苦惱,得不到法喜,天天聽講《華嚴》,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這十六個字是障礙,它障住你了。你怎麼能得到華嚴的三昧?華嚴的法味?你能把這個去掉,十六個字去掉了,你就入門了。雖然入門很淺,你已能嘗到一口,你就知道這一口的味道是你生生世世都沒有嘗到過,真正是希有難逢。
一口嘗到,你就算入門,入學了,小學一年級,頭一天開始上課,你開始嘗這一口,條件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這個條件太高,是,為什麼?這是大乘,是圓教,不是小乘。你有這個條件,你才真正能學《華嚴》,你才嘗到《華嚴》的法味;沒有這個,天天聽,種善根。天天讀、天天聽是種善根,法味嘗不到;必須這四個放下,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這個境界少分,不思議解脫境界。再要放下,我講的這個是執著裡頭的一分,執著把它比作一百分,我教你這十六個字是執著裡放下一分,雖然不多,放下一分,你能懂《華嚴》,懂多少?懂一分,這一分就大受用,不要小看它,它是無上菩提,你能夠嘗一口。然後煩惱習氣太重,真的放不下,這個不能欺騙自己,怎麼辦?《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能明白這個方法,《華嚴經》接引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到華藏世界。
我講經常說,華藏世界像是一個大都市,像我們現在的香港,包括九龍,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是皇后大道,是太子大道,是香港九龍最繁華的地區,精華的地區,你就知道極樂跟華藏的關係。所以生到華藏也就等於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就生到華藏中心。你還不求極樂世界嗎?那個時候求的心是真心,現在大家求生極樂世界心是妄心,為什麼說妄心?你不是真求,你每天求生極樂世界只有一分,貪戀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還給人搞爭權奪利佔九十九分。所以極樂世界你去不了。我都是給你講真話。你貪戀世緣,你放不下!
所以佛為什麼不建道場?我懂得,我一生不建道場。建道場,出家在家都好,他來幹什麼?想來霸佔這個道場,想來奪這個道場,這個地方有利可圖,變成什麼?變成鬥爭的道場,那就是幫助人造罪業。釋迦牟尼佛不幹這個事情,不帶這個頭,所以一生不建道場。他要建道場太容易了。學生裡面,現在講信徒,多少國王大臣,我們經上看的有十六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大富長者太多了!只要釋迦牟尼佛點點頭,人家把道場建好送來了,不要!不能開這個例子。所以他示現捨得乾乾淨淨,只有三衣一缽,這是他的財富。
可是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讓人敬佩不已。你們住在宮殿裡認為是享福,佛住在曠野,晚上在樹下打坐,哪個自在?佛自在,哪個快樂?佛快樂。哪個身體好?佛身體好,長年累月,風吹雨打日晒,金剛不壞身。你們在宮殿裡面養尊處優,常常生病。人家飲食不講求,每天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生冷好壞都不計較,都沒有關係。所以你細心去觀察,你才曉得不思議的善現光明,我們這一段講的善現光明。你才知道認識三寶之可貴,三寶的值得尊敬。
現在雖然整個社會跟佛陀時代有了很大的改變,可是佛陀給我們示現的精神不能忘記,原理原則一定要遵守,那就是一定要節儉。這個節儉,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要保存自己的能量,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做一個消耗能量最少的,能量消耗到最少,你飲食補充就最少。而且做的工作是最偉大的工作,教化眾生,最有價值的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充實自己的能量。充實能量不是從飲食,飲食是補助的;最主要是什麼?最主要是精神,用精神來充實自己的能量,所以叫常生歡喜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在哪裡?跟佛學習,大喜事,領悟佛的教誨,大喜事,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是大喜事。世間沒有比這更好的,這個道理要懂。這首偈還沒講完,後面還有『正道』,還有『佛塔及形像』。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