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05/2/19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2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了,古人很重情義,在親人當中、在朋友當中都會流露出來。所以李白寫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提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孤帆遠影碧空盡」,他送著他的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經完全看不到了,他才捨不得的離開了,對朋友那分情義、那分相惜之心就在送別當中流露出來。現在的孩子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很難!因為孩子現在沒有恭敬之心,比較焦躁、煩躁。所以我們也在這些禮儀當中,長養孩子對人的恭敬。

  剛好前天我的結拜大哥來聽我講課,他從台中趕過來。他聽了兩節課,他馬上又有事,就在下午要離開,他就說不來聽我講,他很難受,對我的支持就不言而喻,真的是很支持我。後來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送他去坐火車,當他離去的時候,我也是一直在那裡「過猶待,百步餘」。突然想到跟他相識這十年,我很多的決定他都很支持,雖然很多次我都失敗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很信任我。他說:你只要抱持著你對人、對社會的這一分初心,一定會做出一些能夠利益他人的事。所以他是時時都在關心我,看到我這幾年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歡喜,非常欣慰。下一句是;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就是當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我們不要坐,等長輩叫我們坐了我們再坐,這是進退之禮。學禮儀也要學得靈活,不可以學呆了。比方說看到人要行禮、要鞠躬,剛好你在電梯裡面,很擠,突然看到你叔叔來了,你要不要再給他鞠個躬?可能旁邊的人都被你彈到旁邊去了。所以,學禮要學得靈活運用。剛剛張教授也說,在廁所的時候要不要鞠躬行禮?那就不用了,等出來再打招呼就好了。我們要順勢而為,因地制宜。

  剛好我們有位老師他也學了『長者坐,命乃坐』,所以到一個單位去,跟當地的負責人在談話,對方是個女性。結果站了很久,這個女性她就坐下來,一坐下來,我這個朋友因為她是長輩,「長者坐,命乃坐」,但是長者沒有說,他還是繼續站著,這位長輩她都必須頭一直仰著。因為他很高,她又坐下來,頭就這樣。突然這位長輩覺得頭很酸了,她說:你坐下來吧!我的頭都快受不了了。當我們看到別人已經在那裡仰頭而望了,不等長輩叫你坐,你就很自然的坐下來。所以學不可以學呆。所以「長者坐,命乃坐」。

  有一個孩子她才差不多兩、三歲,一個小女孩。有一天跟她父母還有外婆出去出遊,在公園裡面,她父親坐在那裡看報紙,小女孩坐在一個板凳上面。突然她的外婆走過來,結果那個小女孩突然就跳起來,因為那個椅子比較高,她馬上跳起來,沒有站穩就往前傾,然後倒下來。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覺得很奇怪,就站起來趕快把她扶起來,就問她:你幹嘛跳起來?小女孩說:長者立,幼勿坐。因為外婆過來了,她趕快跳起來。結果這個父親在那裡很汗顏,外婆走過來,他無動於衷在那裡看報紙,他兩三歲的小女兒已經跳起來了。所以後生可畏,面對這些學聖賢書的孩子,我們也要跟他們一樣好好學習,落實《弟子規》。下一句: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這個也是講話的禮貌,在尊長前面聲音也要放低,不然會影響到長輩他們的談話。現在的孩子對於什麼時候應該講話,什麼時候不應該講話,這個分寸的拿捏比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鬧翻天了。這個時候我們長輩要適時去制止,不然等他都已經習慣,就很難再把他導正過來。所以發現孩子講話很大聲,影響到長輩談話,要趕快說:你們要小聲一點。有些長輩就說:小聲一點!孩子就小聲了,小聲多久?三分鐘,又控制不住。小聲一點!然後三分鐘,又沒效果。長輩說:算了,算了,不要管他們了。這樣對不對?不對!所以教育還要很有耐性才行。

  中國很強調中庸之道,其實中庸之道就表現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方說,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熱,穿太少了會著涼。吃飯呢?吃太多了會胃痛,吃太少了會挨餓。講話要不要中庸?對!所以『尊長前,聲要低』。但是假如跟長輩講話都講不清不楚,那就很失禮,所以『低不聞,卻非宜』。跟長輩講話,要讓長輩很清楚我們在說什麼,而且也要注意,講話的時候眼睛要看著對方,看著長者,叫『問起對,視勿移』。我們跟現在的小孩子交談,他的目光可以專注的看著你多久?很不容易很久!能十秒鐘就不錯了。孩子對人講話眼睛都不專注,代表他的心沒有恭敬,很浮躁。現在孩子為什麼這麼焦躁?就是太缺乏禮節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了。所以這些小細節,都需要我們為人長者好好用耐性去教導,慢慢讓他能循規蹈矩,處處替人著想。

  『進必趨,退必遲』,遇到長輩要快步上前,不要讓長輩等太久;等跟長輩談完話了,我們要離開,就慢慢退幾步,然後再走出去。你不要馬上長輩跟你講完話,「好,再見」,馬上就衝著離開。這樣好像是告訴長輩說,我恨不得馬上走,不要再多留一秒了。處處我們要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所以「退必遲」。「出則弟」最後一句: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這個『諸父』跟『諸兄』,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伯伯、叔叔,可以延伸到像舅舅,就是長輩,伯伯、叔叔、舅舅這一輩的;「諸兄」,堂兄弟、堂姐、堂妹,還有表兄弟、表姐、表妹這些親戚關係。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這些叔叔、伯伯也都是伴著我們、照顧我們成長,也不知道曾經抱過我們多少次,在心裡面祝福我們健康成長,也都是很關懷我們。俗話說,「受人點滴」也要「湧泉相報」,有這樣的態度人生才厚道,人生才會充滿歡喜。

  這一次講課也看到很多長輩、很多朋友,都是我在這幾年認識的,也有很多是一、兩年沒見面。見到面,這些長者、朋友都很歡喜,他們也很祝福我能夠在這一段時間有一點小小的進步。當我面對他們真誠的祝福,我們都要記在心上,「受人點滴,湧泉相報」。更應該好好的充實自己,然後奉獻這個社會,讓這些祝福你的人都能生歡喜心。所以相同的,這些伯伯、叔叔,這些堂兄弟姐妹也都是伴我們一起成長過來,也對我們有很多的提攜,很多的關懷,這一分情我們也要時時存在心裡。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盡心盡力去幫忙。

  這個「諸父」除了指有親緣關係之外,我們可以把它解得再廣泛一點。「諸」可以當眾人,也就是侍奉任何一個人的父母,我們都要有恭敬之心;對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們也要有愛心,也要關懷。當我們是用這樣去解,整個心胸就會非常開闊,量大福也就大。

  在新加坡許哲女士,她是新加坡的國寶,曾經就有記者訪問她。因為她人生幾十年都一直致力於照顧病人,照顧貧窮的人,記者就問她,「你這樣幫助這麼多人,幫助這麼多別人」,記者問到一半,她就說:我哪有幫助別人?我幫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在她的態度當中,哪裡是她的家?整個宇宙都是她的家。記者又問她:你都照顧別人,誰照顧你?你看,人都有很多煩惱,照顧別人還怕自己沒人照顧。這位長者很開心,她就說:我不用照顧我自己,老天爺會照顧我。你看,多麼豁達的人生態度!而這個人生態度就跟聖賢的經典完全相應在一起。

  老子有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善良的人他的福報不可限量。所以,許哲女士說她的冰箱都會莫名其妙就多很多菜出來,而且也不知道是誰送的。諸位朋友,為什麼不知道是誰送的?當施的人是不求回饋,回報的人也不想讓她知道。假如我們今天去送禮是有所目的,禮物拿過去還要告訴對方說:這是我拿過來的。當我們是有所目的去付出,對方接受的時候也會有負擔,好像欠你一個人情,這樣人與人相處會有壓力。而許哲女士她的付出是不求回饋,而且她覺得那完全都是她應該做的,所以接受她幫忙的人都會發自內心的感動。一有機會可以幫她做些事,大家都會很主動,所以都買些菜放在冰箱裡。

  楊老師當時候出來教孩子讀經、寫書法,每一次下完課,學生都走了,老師走到廚房,都會發現一些東西,這邊一包菜,那邊一包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的。所以,我們確確實實可以用自己的真心,去跟每一個人相交,當你把天下人當兄弟,天下人也會把你當兄弟看。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它是一個結果,原因要怎麼種?一定是我們把天下人當家人看,我們主動去付出,就能夠得到這樣的結果。

  《孝經》裡面有一段話,「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以其實人際關係不複雜,只要你有一顆真心,一定會贏得很好的人緣。當我們面對別人的父親,我們都很恭敬,他的孩子都會心生歡喜,相信你也會跟他們家裡的人處得很好。「敬其兄」,你尊敬他的兄長,他所有的這些弟弟妹妹也都會很高興。「敬其君」,你尊敬他的上司,或者尊敬他的公司,那他的這些同事、同仁也會很尊敬你。所以當我們時時抱著一分恭敬之心,自然就會贏得眾人的友誼。

  除了我們剛剛有提到,對父、對兄要恭敬,而且要進一步做到愛屋及烏。要敬「諸父」、敬「諸兄」,比方說哥哥的孩子、弟弟的孩子,或者是伯父的孩子、叔叔的孩子,我們應該也要愛護。古代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她從小就是孤兒。她有三個兄長,後來三個兄長很早就過世,她跟嫂嫂就一起照顧她這些姪子。結果很不巧,她三個嫂嫂也陸續都去世了,在這樣的當下,這個章佳英她就抱定一定要負起這個責任,要好好把這些晚輩都撫養長大。當她有這樣態度,那是真正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因為她這麼做,一定會讓她的兄長很寬慰,兄長寬慰,也會讓她的父母很寬慰,所以我們要愛屋及烏。所以她終身就沒有嫁,她有沒有吃虧?相信因為她用真誠的愛心去愛護她這些晚輩,她的晚年也會贏得這些晚輩對她的奉養。

  我在教書過程,也曾經遇過學生父母已經不在了,而是姑姑撫養。這個姑姑談對象的時候都跟對方講:我一定要帶著兩個姪子一起嫁過去。那個時候我在跟她(這位學生的姑姑)談話的時候,我整個人都肅然起敬。真的跟她聊,聊到一半有時候,淚水都快止不住掉下來,很感受到她那種忠義的存心。當每一位長輩都能處處愛護自己的晚輩,相信家庭都會在不圓滿當中也會有很好的發展。這是提到愛屋及烏,所以對長要敬,對下要慈愛。

  剛剛提到了許哲女士,她是把天下人都當自己的家人看待。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祖逖。當時候晉朝國家不大穩定,北方五胡亂華,他不得已就帶著好幾百戶人家,包含他的親戚,還有鄉裡面的這些鄰居,就一起遷到淮泗這個地方。因為他從小就很有俠氣,很會照顧人,所以一路上所有的這些車馬都讓給年長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也把家裡所有的財物、藥品統統拿出來給大家用,就這樣一路照顧所有的人。當時候晉元帝也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給他一個官職讓他去做,他也做得很好。而且常常抱著一定要把國家的失土再把它拿回來,很有這種雄心壯志。果不其然,在他生命當中,也把晉朝很多失復的土地都拿回來。

  在這個避難的過程,祖逖也是時時替所有人的生活打算,都輔佐他們怎麼樣去耕作,怎麼樣有好的收穫。遇到一些骨骸,因為戰亂時代,常常都會有很多骨頭,很多大地上就可以看得到。祖逖就組織大家把這些骨頭統統把它埋好,還幫他們辦了一些祭祀的活動。這些行為都讓跟著他的這些老百姓很感動,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多的長者在聊天當中就說了,他說:我們年紀都這麼老了,能夠再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樣,我們死都不遺憾。祖逖這種仁義之心,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時候,整個人民就好像死去了父母一樣那樣的悲痛。所以確實,祖逖就落實了「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我剛好到澳洲去讀書的時候,有一位長輩,他比我父親還大。在澳洲期間,他胃出血,吐了很多血塊出來,他走到我們學院的時候,我剛好碰上他,看他整個臉都是白色的,都蒼白了。我就趕快去通知當地的這些工作人員,趕快把他送到醫院去,幸好沒有什麼大礙,只是需要好好調養一段時間。因為我們去是去上課,每天都有很多課程可以上,這位長者就必須有人照顧。我就自告奮勇,我說:讓我來照顧,我要體會一下孝養父母的感受。因為我跟父母住過一段時間,很多朋友說「你好孝順,都跟父母一起住」,我都很慚愧,因為我父母身體都比我還好,看起來是我照顧他們,其實很多都是他們照顧我。剛好在澳洲有這個機會,這個長輩生病,我們可以落實「親有疾,藥先嘗」,這些都可以做得到;「晨則省,昏則定」,時時看到他的需要。我就很歡喜,雖然課沒有上到,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照顧這位長者,把學到的東西真正做出來。

  因為他胃已經受傷,就不能吃一些比較不好消化的食物,必須從給嬰兒吃的那種麥麩開始吃起,而且要差不多兩個小時左右要吃一次。我就開始學習照顧長者,兩個小時就幫他煮一碗麥麩給他吃。在這段過程,我就提升了自己的細心程度,那長者也很歡喜,我們陪著他養病。也因為這個因緣,我也在這個長者身上,學到很多的處事待人的道理。這位長者雖然是工人,他的工作也很多,有時候還要下到下水道,下得很深的下水道去做些勞動的工作。但是他都帶很多印度人,因為新加坡有來自很多國家的移民,他說他帶著各個國家的人,他都是身先士卒。下去很危險,他都沒有叫他的工人先下去,他都自己先下去。工人在生活當中很拮据的時候,他都會慷慨解囊去幫助他們,也從來不會去跟他們要。

  所以在這段過程當中,我又親近了一個仁德之人。雖然他是用勞力,但是他卻很喜歡中國文化,還寫了一手很好的小篆的字。所以確確實實,我們要禮敬一切人,很多臥虎藏龍都在你的身旁,你都不知道。假如你能不斷保持一個恭敬心,你確確實實會處處遇到貴人,就能體會「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由於我們住在一起都互相照顧,剛好我必須先離開,這個陳伯伯還有幾位我們一起住的男士,在前一天晚上就聚在一起。然後他們送我離開,那種男人跟男人的不捨之情,我也體會很深。所以我說,不只男生跟女生有真情,男生跟男生也是有真情真義。最重要的還是要我們有一分真心去對待別人,所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們接著要進入第三個單元,「謹」。

  我們看到「謹」這個字,要想到什麼?要很謹慎,謹言慎行。其實在講「入則孝,出則弟」,跟謹慎有沒有關係?也都有。在「出則弟」當中所提到的這些禮儀,「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都是言語、行為當中的分寸,我們也要謹慎去對待。

  有一個北京的著名的外資公司,它要招考員工,也是通過各個關卡,考一大堆試,還要考英文。在這個過程就刷下來很多人,最後留了一批人,準備做最後的面試。剛好公司的主管進來,跟他們坐了一會兒,主管就說:我現在有事,必須出去十分鐘,你們等我一下。這個主管就出去了,所有的人在裡面,坐了一、兩分鐘就站起來,然後看到辦公室裡面有些文件,就把它翻開來;一個人看完之後,還遞給另外一個人看,另外一個人也在那裡翻。十分鐘過去了,這個主管走進來,他說: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因為辦公室裝了個攝影機,所以看到每個人都動公物。因為他沒學過「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他也沒有學過「入虛室,如有人」,縱使主人不在,縱使他人不在,我們該守的分寸也不能有絲毫的減少。當這個主管宣佈說你們都沒錄取,這些人憤憤不平。「怎麼可以這個樣子!」這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就說了,「從小到大又沒有人告訴我們,不可以亂翻別人的檔案」。這些處事做人至關重要,所以要謹慎。

  這個「謹」的功夫在小地方看,可能我們一不謹慎會阻礙到別人,比方說你坐沒坐相,腳還伸出去,很可能絆倒他人;假如在大的方面,你不夠謹慎,也有可能造成災禍,造成傷亡。前一陣子有美國的直昇機墜落下來,後來查出原因,就是直昇機在檢查的時候,其實已經有裂縫,但是沒有檢查出來,所以人機都毀了。所以,當我們在做我們該做的事也要時時謹慎,不然有可能因為疏忽,而造成了他人生命財產的損失。

  像我常常坐飛機到很多地方去演講,假如不夠謹慎,剛好今天要去馬來西亞,護照找不到,那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因為沒有「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那會有什麼結局?不只自己可能會整個情緒非常緊張,到時候去不了,又對不起誰?對不起一群在等你的人。所以,謹慎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是它的影響面確確實實很大。假如一個單位的領導人他不夠謹慎,都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地方,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過失。所以,謹慎的態度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養成。

  在中國大陸,去年有個案件讓所有的人都在省思,叫「馬加爵事件」。馬加爵他是一個大學生,他還沒畢業,參加很多物理、化學實驗,全國的,都還得到名次,優不優秀?優秀。結果因為跟同學衝突,殺了四個人,所以被全國通緝。這件事就震撼了整個教育界,重新思考,要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也去問了一些朋友:你看馬加爵做出這樣的事,你有什麼看法?有些人會說:這樣的人趕快讓他死,把他槍斃了。有些從事教育的人,他可能就不是這個角度了,他會覺得馬加爵很可憐。他都還沒踏出社會,為什麼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這麼誇張的事?

  所以這個事件,家庭要反省,學校也要省思,為什麼這些做人的態度,在一個成績這麼優秀的大學生身上都沒有學到。而且這件事情還沒有發生以前,他可能都是父母的驕傲,因為他是在很偏遠的地方考上的,他們那個村落就他一個大學生。所以確確實實,我們不能被這些外在的這些「名」淹沒了,要更實質的看到,能夠讓一個人人生能走得踏實、圓滿,不是學歷,而是德行。馬加爵他沒學過《弟子規》,假如他有學到「凡是人,皆須愛」,他就不可能這樣做。他假如學了「兄道友,弟道恭」,他假如學了「言語忍,忿自泯」,就不會造成這個意外了。

  為什麼他會萌這個殺機?因為他的同學常常都笑他,因為他太窮了,所以他都沒有好衣服穿。他在監獄裡面還跟監獄長說:這件囚衣是我穿過最好的衣服。當所有的同學都譏笑他,他的自卑感愈來愈難受,就是因為這樣的刺激才失去理智。從這件事我也告訴家長,你要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為什麼這些同學會被殺?為什麼?是不是偶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做人的分寸,他沒有學到「勿諂富,勿驕貧」,他沒有學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把人家家裡的隱私拿來取笑,難怪人家會不理智的對待他。又有一句講到「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人家狗急跳牆。

  所以從這個事件我們也要省思,我們教孩子絕對不能讓他去傷害別人,像馬加爵這樣;相同的,我們也要教出的孩子,是不會讓人家引發對他攻擊。當孩子言語當中都有揶揄他人、都有輕慢他人,我們自己就要謹慎,這已經讓孩子在往後的人生佈下危機了。從這個事件當中,我們也瞭解到,確實要謹言慎行才是。我們來看經文,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早起一點,晚上少睡一點。很多家長就說了,這樣孩子會不健康,讓他多睡一點。確實睡覺有時候比吃飯還重要,因為在睡覺當中整個人在休息,很多身體機能在恢復,所以一般小孩他所需要的睡眠都會比較長。但是假如一個人很有志向,非常充實,他睡眠的時間也會自然而然慢慢減少。

  所以楊淑芬老師我們都說她是「早睡早起」,什麼意思?早上兩、三點睡,早上六、七點起來,所以叫早睡早起。不知道諸位朋友有沒有見過楊淑芬老師?你看她一天睡四個小時,氣色怎麼樣?紅光滿面,我們這些年輕人都自嘆不如。結果她在我們中國大陸,有位很高明的中醫幫她把脈,他就跟楊老師說,他說:你睡這麼少,氣色還那麼好,就是因為你是吸收天地之氣。什麼天地之氣?浩然正氣!當我們念念都跟古聖先賢的存心一樣,那你的身心狀況就會愈來愈好。但是諸位朋友,欲速則不達,你不要說:我要效法楊老師,今天回去就睡四個小時。到時候一個禮拜以後,整個人都消瘦下去,那我不負責任。我們可以讓生活更充實,多看書,當你法喜充滿了,睡覺的欲望就可以慢慢減少。

  其實「朝起早,夜眠遲」,因為古代的人都很孝順,所以很早起來打理家裡的事務。《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提到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既昏便息,關鎖門戶」,晚上要巡視家裡這些門窗有沒有關好,然後都是先請父母去睡覺,父母都睡了,他再去睡,所以「夜眠遲」。我們也常常聽到古代一些詩詞,「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苦讀時」,當他人生有所志向的時候,他都會珍惜時間,不願浪費。中國人特別惜時,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確確實實當你很有錢,你有萬貫的家財,也絕不可能買回你已經失去的時間。當一個孩子對時間非常恭敬、非常謹慎,他就不容易蹉跎光陰。在漢朝時候有一首樂府詩也提到,「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有這樣的遺憾,所以從小一定要讓他珍惜時間;而且生活作息要正常,不要一放假就到半夜不睡,隔天又睡到中午。那種睡功,我還真是學不來。

  我們教導孩子讀經,也很注重這種生活作息,所以告訴孩子,六點半起床,七點要讀《弟子規》。這些孩子都六、七歲而已,學了之後真做。剛好大年初一,因為除夕比較晚睡一點點,她的媽媽就把鬧鐘調晚一個小時,希望給孩子多睡一點。結果這個女孩可能也是生活已經習慣了,差不多六點多,她就醒過來,一看才五點多,她就繼續睡。一睡覺得愈睡愈不舒服,怎麼時間過那麼慢?她一看,七點了。結果走出房間一看,八點!小女孩馬上放聲大哭,說:八點了,我沒有念《弟子規》!孩子為什麼掉眼淚?你看她對學問負責,她對老師恭敬,老師教導的話,她不願意違背。所以我們當家長的要跟老師配合,不要愈幫愈忙。小孩少睡半個小時沒關係,讓她失去對老師的恭敬,那才大有關係。這節課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