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人生講座-弟子規與淨宗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5/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52-124-0006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平等心,我們也要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貢高,有沒有瞧不起人的情況。我在參加老師考試的時候,我們會遞上一份自傳,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理念當中我寫了一句話,以前的人讀書志在聖賢,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所以價值觀偏頗了,心性就扭曲了。

  有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小孩一起到超市買東西,剛好遇到一個朋友,她的女兒跟這個長輩打完招呼,長輩馬上對這個孩子講:「小朋友,妳怎麼沒去上學?」那孩子差不多四、五歲。那個小朋友就問:「媽媽,為什麼要上學?」接著這位長輩就說:「上學以後可以賺大錢」。這樣教對不對?這個媽媽很有警覺性,跟這位長輩示了一下意,請他不要這樣講。接著跟她小女兒講到,她說上學是要去學本事,就好像剛剛我們去跟這個叔叔買饅頭,因為他有本事,他做了饅頭,他就可以幫助我們,可以讓我們拿來三餐吃,就不會餓肚子。所以叔叔幫助我們,我們很感謝。但是妳感謝,能不能把妳的玩具熊送給叔叔?因為妳送玩具熊給叔叔,叔叔可能不需要,所以我們把錢拿給叔叔,感謝他,讓他可以拿著錢又去買他需要的東西。所以讀書學本事的目的在哪?在幫助他人。

  從這裡才真正點出社會的本質,「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就是有各行各業的付出,我們的生活才能夠順利、才能夠無缺。所以一個人的一天是多少人的努力才成就的。從這樣去引導孩子,就讓他了解,一個人是受到各行各業人的幫忙。當他面對各行各業,他所提起的不是說我有錢,所以他必須服務我,而是想到每一個行業都在服務社會,他的恭敬心才能生起。恭敬心生起才不會貢高我慢,才能平等。所以孩子的平等心要好好引導。

  有一個現象,孩子面對導師很恭敬,面對其他的科任老師,甚至於生活老師,就顯得比較怠慢,有沒有這種現象?對導師的恭敬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為人父母要敏銳,看到這樣的現象要趕快引導,不可以生分別,不可以生這種輕慢之心。當我們家裡面比較富裕,可能上下班,甚至於出外,都有司機接送,這個時候也應該告訴小孩,要叫叔叔,要尊敬他,絕對不能把他當下人一樣看,不然孩子的一種對長者的恭敬心就很難建立起來。這些生活細節我們都應該想到,都會影響孩子的心性。所以《禮記》一開頭「曲禮篇」提到,「曲禮曰:毋不敬」,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要常常保持一個恭敬的態度。這是講到平等心。所以「待婢僕」也要「身貴端」。

  接下來正覺心,覺就是不迷惑,就是走在正道之中。當然,我們一定還有很多地方正邪還沒有分辨清楚,縱使已經分辨清楚,也還常常沒有辦法做到。所以能了解對錯,能夠讀誦偈頌、經典,這個只在文字般若上,進一步要提升到觀照般若,時時遇到境界,《弟子規》的教誨可以馬上提起來。比方說,看到三姑六婆來了,嘴巴馬上一句言人是非的話就快出口了,突然有一道光芒照過來,腦子裡浮現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這個就是觀照般若。當你時時都是正念分明,這個定達到某種程度,就能進入實相般若,這個標準就顯得很重要。

  現在的人確確實實心裡面沒有一把做人的尺,你一下子把四書五經給他說這個就是做人的標準,他頭都大了。我們抓住綱領,《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他容易記。有一位朋友,他們家裡賣古琴,第一年做了很多古琴,後來發現賣不出去,全部作廢。他們很認真做,可是做出來的產品不合標準。回過頭來找原因,是因為他們買一支長尺,那一支長尺是歪的。我們往往很相信那一支尺,我們往往很相信我腦子裡的念頭是對的,而當這一把尺、這些念頭是錯的時候,可能人生幾十年不知道偏頗了多少,不知道造了多少罪業。所以學佛菩薩、學古聖先賢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放下煩惱習氣,時時要提起佛菩薩的教誨,以這個來當標準,這樣才能在正覺之中。

  最後是慈悲心,我們佛家最強調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弘誓願第一願也教誨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個人只要有願力,能力就上得來。所以發心重要。我們看到很多女性,結婚以前才四十幾公斤,瘦巴巴的,結完婚生了孩子,力氣變得很大,做起事來好像有用不完的活力。為什麼差那麼多?原因在哪?在那一分愛心,那一分願力。所以我們現在假如真正理解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真相,體會得就要往這個方向去做。要救人危急,現在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人的一生,什麼東西帶得走?只要是帶不走的東西都不迫切。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人這一點看懂了,你人生取捨就出來了,不會去幹那些根本帶不走的東西,到頭來空忙一場。所謂「身命有限,慧命無窮」,法身慧命才帶得走,所以眾生最危急的就是人生能不能開智慧。

  在《孟子》的教誨當中有提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今天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站在古井旁邊,就要掉到井裡去了,諸位同修,你當下只有哪一個念頭?瞬間手都伸出去,趕快把他怎麼樣?拉起來。這是用第一念,真心。假如還考慮到他們家有沒有錢?救了以後會不會送我一頭牛?那就是用妄心。所以要用真心。其實我們都有真心,看到人家很可憐,馬上想去幫,但是第二個念頭又說「不過呢」,一大堆想法又出來,又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像我們在推展讀經,就有很多這種情況,聽完課以後雄心壯志,若有所悟,終於悟到了人生的價值在哪,然後坐車回家的時候煩惱就出來了,好像有很多困難。所以聽課也有三個階段,當下在聽的時候好像就是一尊佛,大徹大悟;坐車回家開始又想到,明天可以賺多少錢,煩惱上來了,聖人的教誨有一點模糊了;回到家裡又跟孩子吵架,眾生這麼沒有善根,蔡老師說的應該不是什麼正確的。所以叫誤,誤什麼?誤解了,人都把它想得太複雜了。其實當你看到眾生需要你就盡力去做,在做的過程你的心量擴寬了,你的經驗累積了,你的智慧也上升。你那一步不跨出去,這些東西就成長得很緩慢。你能力不足,佛菩薩都不敢派工作給你;你勇敢的跨出來,佛菩薩都在前面排兩排給你扶住,因為怕你出事。但是那一步就不好跨。

  我們推展這一段時間,很多的朋友都會覺得我們好像有什麼非常高的機密、非常好的經驗,才能推展得那麼順利。其實說開了很簡單,因為了解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思想改變了,行為自然就會上軌道。所以我們所看到,人與人的衝突、國家與國家的衝突,根源都在思想價值觀的偏頗。所以必須從根本來解決。要改變人的觀念,從誰入手最好?從老師。老師的觀念一變,他的學生都得利益。我們演講就針對幼兒園老師跟小學老師。當然,我們不是說中學老師、大學老師不重要,而是中學他的課業比較重,然後每一個老師他所著重的,我教地理,我教數學,上完課以後他就怎麼樣?他就走了,所以跟孩子互動的機會相當有限。幼兒園跟小學老師特別有機會跟孩子相處,而且「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愈小教愈好教,所以我們持續每個禮拜都上老師的課。我們學佛都深刻體會到,「業不重不生娑婆」,所以有自知之明,一定要堅守長時薰修。學佛要長時薰修,一個人成長需不需要長時薰修?當然要。掌握這個原則,所以老師的課我們都沒有停。

  把學生教好了,結束了嗎?他今天回去,剛好上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結果一走進去,看到爸爸脫起襪子往地上一扔,他跑過來說:「爸爸,置冠服,有定位」。爸爸馬上惱羞成怒,「管那麼多幹嘛!」這個時候孩子會發生思想混亂,老師這麼教,奇怪,父母怎麼都沒這樣做?所以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那麼叛逆。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對長輩都很尊敬,因為長者言行一致的話,我們很自然就肅然起敬。但是當孩子發現大人說一套做一套,他內心的不滿跟怨恨就開始積累。所以我們大人的行為造成孩子很大的人格障礙。諸位朋友,現在的青少年、現在的年輕人容不容易相信別人?你跟他講這些做人的道理,他內心都想著,你們都說一套做一套。所以,孩子的教育要成就,除了老師要提升以外,家長一定也要提升。

  這個概念我們從哪裡體會到?那不都是老和尚的教誨?老和尚說教育有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所以一定要帶動四大教育,才能讓社會風氣扭轉過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誰來提醒?當然就要靠學校的老師。因為他在學校長期跟孩子相處,比較了解孩子;家長對老師也有一分尊敬,畢竟老師是教育專業,所以老師講的話家長也特別容易接受。當你這一步跨出去了,這個石頭丟下去,漣漪就會慢慢擴散,老師的使命感被喚醒,家長的教育敏感度提升了。而且家長再去告訴家長,效果怎麼樣?特別好,聊起來都心有戚戚焉,然後如何再力挽狂瀾,他們就互相鼓勵、互相督促,然後大家告訴大家。在海口,我記得一開始講課,一、二十個人,講了差不多四、五個月,教室都坐不下,後來坐到將近兩百人。我們不要說眾生沒善根,他們都很想學,只是沒有機會。當我們能夠勇敢跨出去,自然而然就能夠讓眾人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很多人又說了,蔡老師,我自己都沒學好,所以我不敢做。等學好以後也不用做了,是吧?社會都亂了,拉不回來。所以只要有願心,所謂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你有這一分使命,你進步特別快。所以一定要勿畏難,多歷鍊自己。楊老師教誨我也很簡單,也沒有講很多,她把我派到海口去,只給了我一句話,我也沒把它搞得很複雜。她說你什麼都不用想,先講三百場,只要有人就講;縱使沒有半個人,對桌椅板凳也講。我就真的講了三百多場。講完以後能力有一點提升。下一步怎麼走?你都不用擔心,佛菩薩自有安排,馬上緣分就接到全中國,所以十幾個地方都走過了。中國走了一趟,接下來幹嘛?不用煩惱,佛菩薩自有安排。當初我在聽師長講經的時候提到一段,說章嘉大師建議老和尚出家,建議完之後就跟老和尚講,他說以後你都別操心,一切佛菩薩安排,連出家都不用求人,等人家來請你出家,你看多自在!這個是諸法實相。你煩惱一大堆,佛菩薩的磁場都接不進來,都沒有辦法安排;你所有的煩惱都放下了,佛菩薩就安排。

  因為我在還沒從事教育以前就喜歡做生意,我記得在小學寫作文,寫「我的志願」,裡面我就寫到我的志願就是要做商人。因為很多人都說「無奸不成商」,我說我不相信,我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你看我從小也很會立志。但是為什麼小時候會有這種念頭?那是過去生的習氣,以前一定都是做商人,這一生還放不下這個習氣,所以也走了很多的彎路。剛好把一個工作辭掉,正要做下一個工作,在這段期間我去了台東七個月。剛去的時候,本來是想說去走走散散心就回來工作。結果一去,每天看著高山竣嶺,因為我住的那裡就是南橫的入口,風景非常漂亮,人一接觸大自然,很自然心會怎麼樣?靜下來,突然回想到二十多年來很多的錯誤,就開始反省,所以就沒急著要回來工作。這麼一待就沒出來了,反而就「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就開始讀《無量壽經》,開始每天念佛。到心真正靜了,緣就進來了。

  當地有一個學校,一位女老師生產,因為生產要找代課老師,一般找代課老師是兩個月的薪水,誰都想來,但是為什麼找上我?因為那一年規定改了,改要大學畢業才能代課,本來是高中畢業。所以一改,整個鄉裡面找不到一個大學畢業生,就找上我了。一找到我,我很惶恐,因為從沒想過要教書,我就把它推辭掉了。因為找我去教一年級,這些小朋友都還不到我的腰,我跟他們說話要整個蹲下來。結果推了一個禮拜,學校又來說,實在找不到人。突然就提起了佛陀的教誨,要恆順眾生,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所以很自然就去代課。

  代了幾天,深刻體會孩子很好教,孩子你講什麼,他真的給你做什麼。我記得剛好看到一些螞蟻死掉了,我隨手把牠埋一埋,學生看到了,過沒幾天我就看到學生圍一圈,不知道在幹什麼,我走向前去問他們,他們說我們在埋螞蟻。所以突然體會,這個教育對人幫助太大。而且我的個性裡面就覺得,假如去幫別人都是因為某種目的,做起來實在不怎麼痛快,但是這個教育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只為了成就學生,學生又沒給我錢,我們是拿國家的薪水,我們對學生負責,也對社會、國家負責。所以就這樣進入教育界,然後教的班級的難度一年比一年高。所以佛菩薩是萬德萬能,安排工作給你,絕對不會壓死你。中國大陸講完以後,在去年底、今年初就到了東南亞,三月份到澳洲,五月底我們要到法國巴黎。所以只要你願發出來,佛菩薩加持,你都不要操心。所以我們不要把事想得太複雜。

  今天我們看到古井旁的孩子要掉下去,我們當場就會去救他。而當我們看明白了,現在的眾生不是要墮到古井裡去,而是要墮到哪裡?三途惡道,這麼一墮不是一條命沒有了,這個孩子掉下去,一條命沒有了,二十年之後還是一條好漢,眾生一墮下去可能就是萬劫不復。經上也說,十法界依正莊嚴,而人法界當中有人中佛,人中菩薩,人中阿羅漢、辟支佛,人中天神,人中地獄、餓鬼、畜生。諸位同修,現在人中什麼最多?貪瞋痴熾盛,而貪瞋痴就是通往三惡道的引業。所以我們看清楚了,就應該隨分隨力引導眾生建立正確的思想,才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再來,只要他能夠把做人,把《弟子規》、把淨業三福第一福真正做到了,他就有轉凡成聖的機緣。所以我們救人危急就要從他們的思想觀念救起。

  這是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而這個五心,菩提心,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不然這個菩提心就是空的。只要我們能把這個菩提心時時刻刻提起,並落實在生活裡,我們這一生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土。諸位同修,你們往生要到哪一土去?「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對!你假如說,我凡聖同居土就不錯了,你這個念頭就沒做到《弟子規》。而且志要立得高遠,取法乎上,你再怎麼失誤,最起碼也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無所得。所以你立在實報莊嚴土,出了一點小差錯也會到哪?方便有餘土。那你一定就是,我能夠下品下生就不錯了,突然沒有抓穩就怎麼樣?又掉下去了,那就太可惜了。

  如何落實?經典就是佛陀的落實、佛陀的行持。但是經典浩如煙海,從哪裡開始學習起?善導大師說,往生的品位總在遇緣不同。諸位同修,您現在遇的是什麼緣?殊勝因緣。自從聽到老和尚的教誨以後,我的內心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這一輩子值得了,沒有什麼好遺憾的!能夠聞到當生成就的法門,這一輩子沒什麼再去計較的,值回票價了。接下來的日子只要都為佛法、為眾生就好,我已經沒有什麼好要去爭取的,內心很歡喜。因為師長處處都在成就我們的道業,真是嘔心瀝血,苦口婆心,把四十九年的經典挑出了五個最重要的行持。這四十九年的經,讓我們來挑要挑多久?甚至於我們的智慧挑得出來嗎?挑不出來。所以師長提醒我們,修行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又能夠遵普賢願,您能夠把這五個綱領時時去落實,往生就有把握了。綱舉目就張,這五個綱領抓到,你時時就是在存菩薩心、行菩薩道,當下就是普賢菩薩、就是六度萬行的菩薩,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們接下來就要來好好思惟,如何把這五個綱領時時落實在工作、生活、處世待人之中。修行的基礎是三福,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其實只要這兩點真的做到了,你其他的都會水到渠成。因為孝跟敬可以開顯一個人的性德,性德一開,萬行具足。首先,我們孝養父母要落實在《弟子規》上。我們一開始都是引導家長,告訴他,你要把孩子教好,你的中晚年才有保障、才會快樂。所以一開始是告訴他,你來拿這些聖賢經典,你的孩子才會變好。這個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因為我們了解到,現在講性相、講理事,一般的人很難有感覺,你要跟他講什麼?一定要講利害,他才會馬上豎起耳朵來。

  當一般的人群真正深入開始學習《弟子規》,我們又會提醒他,教兒教女先教誰?自己。因為他希望孩子好,他就會有這一分使命,從自己的修身做起。所以你要孩子孝,你首先自己要把「入則孝」做到,自然上行下效。因為他有這一分期許,我們就把他引到聖賢、佛菩薩的教誨裡面來,這個叫恆順眾生,這個叫觀機而行。現在的人生活這麼忙碌,你叫他來學般若經,學大乘經,他可能一開始就會告訴你,這個教誨很好,不過我四十歲以後再來學、五十歲以後再來學。其實他不明白,學佛是學覺悟,覺悟的話,人生才會下對所有的抉擇,人生才會愈走愈輕鬆自在。這麼大的寶藏,他們當面錯過太可惜!所以一定要善巧方便把他們引進來。而我們談孝養父母,您曾經跟哪一個人談孝養父母他不能接受的?馬上他就接受,甚至於馬上希望他的孩子往這個方向去走。

  孝,中國話提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這個無後是什麼意思?沒有接棒的人。接什麼棒?續佛慧命的棒。這是在我們佛門講的無後為大。在一般的家庭裡面,無後為大怎麼解?傳宗接代。那傳宗接代,生了一個不孝子,比沒生還慘,生了一個不孝子,把祖宗的臉統統丟光了,這個真是無後為大!所以這個解得淺不行,解得淺以後,可能祖宗都在掉眼淚。因為一人得道,九祖怎麼樣?升天,但是一人墮到地獄,九祖會怎麼樣?都受到殃及,所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祖宗蒙羞,後代子孫還要背他的業。所以這個無後是沒有成材的後代,沒有德行的後代,那才麻煩。所以我們要把孝養父母做好,一定要把子孫教育好,所謂敦倫盡分。

  如何把下一代教好?我們也不要搞得太複雜。在《禮記.學記篇》裡面講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所以就抓出了兩個主軸,教育孩子,救失,綱舉目張。我們《了凡四訓》說修身,「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過不改,善是積不起來的。就好像拿了一個水桶,一直把水注下去,裝進去,但是桶子底下破了二、三個洞,水都漏光了。所以一開始一定要對治孩子的習性,壞習慣。但是對治當中,諸位同修要切記,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不然吃快會怎麼樣?弄破碗,這個碗要弄破了,叫以善心行了惡事,明明是善心,但是把別人的法身慧命擋住了。你太急了,他反而誤解聖賢教誨、誤解佛法。所以不可操之過急。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有可能《弟子規》的光碟看完,他明天就變一個人,變很乖?那個只有在作夢的時候才有。

  我們假如這麼急躁,對方能不能感受?孩子能不能感受?我們設身處地想一下,今天有一個人抓著你的領子拖著你走,你都還不知道要走去哪,你的內心怎麼樣?很不舒服,「你不要抓我」,人之常情。你要讓他明白了,很歡喜的自己走。有一位朋友,他的兒子看了第一片,看完以後,跟他回話就顯得比較恭敬,本來回話是比較不耐煩,變得比較恭敬。諸位同修,假如是你的孩子,你應該怎麼做?要「稱讚如來」,他有好的部分要趕快給他鼓勵、給他肯定。你不要說四十片你好多又沒有做到,馬上他那個善根就被你嚇回去了。所以這個普賢十願用在家裡面,跟家裡的關係就會愈來愈和諧。

  我們來看看救失。要知己知彼,現在的孩子有哪一些急待修正的過失?當然你在引導他修正過失的過程,您的內心一定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您沒有這樣的認知,你的耐性很難拿出來,可能幾次沒成功,性子就耐不住了。我們看看孩子現在犯的過失在哪?頂嘴,現在的情況叫一言九頂,講一句他頂九句。還有沒有?(懶惰)。你們要善於觀察,你們觀察到了要廣修供養,你們悟出來的要寫e-mail給我,我再把你們體會的供養全世界。有同修就寄例子給我,他兒子怎麼樣,是因為從小哪個原因造成的。所以把人生的遺憾要轉變成願力,希望往後的父母不要犯同樣的錯。所以這是懶惰。

  還有沒有?沒有慈悲心。自私怎麼會有慈悲心,是不是?很多人說孩子不好學。我們看到這些果相,學佛的人要提起「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要當菩薩要覺悟,要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夠化解得掉。自私如何形成?我們要從根源找到,而習慣往往都是從小養成。因為我要教書,我要跟家長溝通這些觀念,所以突然腦海裡就想起自己很多小時候的情景,就想到父母也沒有教我們要孝順,奇怪,我們怎麼就有這一分存心?我又不是不學就會的人,那到底是怎麼教給我們的?從這個蛛絲馬跡才真正找到,身教大於言教。所以我就跟很多朋友問到,說今天你們夫妻倆跟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小孩也在,你把菜夾起來,第一口給誰吃?我也曾經在一次演講當中問到,說現在你拿到一個很好吃的東西,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剛好前面坐了一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馬上就給我回答說,趕快吃掉;隔了三、四排,坐了一個四十歲的婦女,她說給小孩吃;後面有一位七十來歲的長者,他說給父母吃。諸位同修,誰的學歷最高?學歷是這個年輕人最高,結果誰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文化,文是載道,載人生的大道,而這個道才能夠德化一家、一國。所以有德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而孝是德之本。所以我們要觀照一下,我們的第一個念頭到底有沒有在道上?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