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5/6/3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14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萬物靜觀皆自得」,從萬物當中我們有一顆謙卑之心,也可以從中領會處事待人之道。五倫關係第二倫是「君臣有義」,君臣這個關係不單是指君王跟臣子,其實在古代,它也包含在政府機關或者人民團體之中,只要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都屬於君臣關係。從這裡去思考,在目前的社會當中哪些地方存在著君臣關係?像我們是從事教育的,所以學校本身就是君臣關係,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也是君臣關係。還有沒有?在企業當中有君臣關係,甚至於在企業的部門裡面,它也是一個領導與被領導的君臣關係,包含政府單位也屬於君臣關係。所以人能不能脫離君臣關係?不可能。

  在古代連家族裡面都有君臣關係,因為古代是大家庭、大家族,家族裡面都有威望比較高的長者,他來做家族發展的一些決策。現在已經很難想像這種大家庭,現在大半都是折衷家庭、小家庭,而且小家庭更多。以前在大家庭當中就可以學習這種領導被領導的服從態度,跟負責的一種胸襟。所以現在孩子,小家庭確實很多該學的態度反而都沒有學到。在明朝時代朱元璋的時候,有一個臣子叫鄭濂,他們家超過一千個人,一千餘口。你看,一千餘口都可以經營得好,我們現在一家三口都吵架,所以有沒有看出功夫?差很多,我們從這個比較當中要生慚愧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這句話你們要放在心上,時時要自我怎麼樣?不要等著別人來鼓勵你,自我激勵;等著別人來,有時候已經英雄氣短,來不及了,要自己能夠提起精神、提起鬥志。

  明太祖他對於鄭濂的家族能夠七代同居,又能夠千餘口,也很佩服,就請教他如何經營和睦的家庭。鄭濂就對明太祖說道:要不聽婦言。看經典每句話,你要從它的時代背景來看,你不要看到「婦言」,我是婦女,馬上不大高興,接下來兩堂課我看也聽不下去了。我們去了解到古代女人比較少機會能夠接觸聖賢的經典,經典屬於理智,屬於智慧,人假如沒有增長理智、智慧的機會,就很容易心胸比較狹窄。心胸一狹窄就會自私,一自私在團體裡面就會搞小團體,一搞小團體,團體就失和。所以怨恨從哪裡來?從自私而來。這個婦言的意思就是不要聽心胸狹窄的人的話,不要聽要去中傷別人的話,不然這個謠言聽下去,團體很可能就開始混亂。

  誰是心胸狹窄的人?現在男人心胸也很狹窄。女人因為在近代也比較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現在有大丈夫氣概的女人也不少,像我們的楊淑芬老師就是。很多朋友跟楊老師見面之後,都說道:沒有看過這麼有氣魄的女性。所以我們也要不讓古人,不管男女都應該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襟。古代這些聖哲人他的母親往往都是很有胸襟氣度、很有遠見的人,但是他們的母親也不見得識字,為什麼不識字可以教出這麼好的下一代?其實不識字不代表不懂道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家風承傳。在我們這個年紀,你假如看到很優秀的年輕人,你注意去分析一下,他的家風一定很好,不然在目前這麼染濁的社會環境是不可能有好子孫。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家風一定要好好去貫徹、去延伸。

  從鄭濂這句話當中我們也體會到,人與人的衝突大半來自言語,團體的分裂也都是一些惡言、一些謠言所造成。有一句詩詞就提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在古代「君聽臣當誅」,君王假如聽了讒言,忠臣都要受迫害;「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別人的謠言,那父子之間的親情都要破裂;「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疏」,夫婦之間假如聽信別人的讒言,很可能就要離婚。

  有個朋友,一個女士打電話給我,在電話那頭一邊講一邊哭,她就覺得她的先生很不負責任,她很受不了,想要離婚,孩子才一歲左右。等她把情緒發洩完,我就對著她說:今天先生錯在哪不是最重要,你自己有沒有做對才重要,假如你自己都沒有做對事情,那妳又憑什麼資格去說妳先生的不是?所以妳首先先冷靜下來,妳有沒有把孩子帶好?你有沒有把妻子的責任扮演好?有沒有把媳婦的工作做好?當妳真正這裡有做好了,那妳再看看先生的反應。假如他不對了,妳還是依然這麼盡心盡力的輔佐這個家庭,保證妳的先生會生慚愧心。我給她講完以後,她就對我說道:蔡老師,我還沒打電話給你以前,我已經打給我好多的女性朋友,她們都告訴我,非常的時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才能解決。所以你看,這麼多人都給她諫言,都是非理性的諫言。

  所以我們可不能亂講話,讓人的家庭破碎,要謹言慎行。我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提到,當初他們建議一對夫妻離婚,離了以後雙方都很後悔,他自己也難過到現在。所以勸合不勸離,俗話也講「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朋友聽之疏,朋友之間假如聽信讒言,很可能慢慢就疏遠,所以「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所以言語可以成就一個人,言語也可以造成團體甚至國家的災難,古聖先賢對於言語的部分相當多的教誨。

  諸位朋友,你仔細看看《弟子規》裡面,教導如何說話,說話的態度、說話應該考慮的點,講了多少?整本《弟子規》都快要三分之一跟言語有關,有沒有發現?我們看「入則孝」有沒有?有,「父母呼,應勿緩」,講話的態度;「父母教,須敬聽」,聽話的態度;「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誡別人,如何說話很重要。在「出則弟」我們看看,「言語忍,忿自泯;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都是教講話。在「信」的部分,從頭至尾教你說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悉可焉」,甚至於「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不然你會惹禍上身。有句俗話提到「來說是非者」,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因為有德之人他不願意看到家庭團體的分裂,他喜歡和氣,縱使看到別人的不是,他不會去講,他只會去隱惡揚善。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謠言大半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才去對人攻擊。往後人家在進讒言的時候,我們的警覺性要很高。但是我們的耳根太軟了,假如撐不住的話先離開,不要硬撐,不然一聽進去,到時候你再看到這些朋友你心裡都怪怪的;他在批評的時候,你可以叫他不要說了,假如你的輩分比他低,你就離開。

  除了不聽讒言在團體裡面很重要之外,明太祖還給鄭濂考試,拿了兩個顆大水梨給他,看他兩顆水梨怎麼分給一千個人。所以鄭濂帶著兩顆水梨回去了,明太祖還派了兩個警衛,兩個高官跟著鄭濂回去他們家,偷偷觀察。鄭濂回到家裡,不急不徐吩咐下去,拿了兩個大水缸,然後分別把兩顆大水梨砸碎,把這個汁完全融入水缸的水中,一邊一個。等都完成以後,就告訴所有的親人,說道:每個人舀一碗來吃。這樣公不公平?很公平。其實我們靜下來思考一下,當今天我們偏愛某個親人,然後把東西藏起來準備給他吃,你的內心舒不舒坦?不舒坦,他吃得痛不痛快?也不痛快,那這事幹嘛幹?而當鄭濂這麼做的時候,他最親的嫡傳子孫對他是什麼態度?佩服,你看爺爺這麼公正。對於親戚關係比較離他遠的這些親人看了以後怎麼樣?更感動,你看我們跟鄭濂的關係離那麼遠,他對我們還是一視同仁,整個家庭凝聚力就特別強。

  但是人就很難突破這個公平,像在團體之中就容易分黨分派。其實在分黨分派當中,人就是情感在用事,不理智,當下其實人生就會愈過愈不坦蕩。在念書的過程,同學也在你是這邊的,還是那邊的?我兩邊都不想站。當一個團體,比方說主管做錯事,就會有一派還是依然擁護他,幫他的過失掩蓋,然後另外一派就攻擊。其實,真正幫這個主管文過飾非的,是不是真正愛護他?不是,害了他。今天這個主管犯了錯,他假如能夠全然正視這個錯誤,那他成長了,另外一派對他有意見的人,也因為他全然去認錯、去承擔,反而對他的態度會轉變。而這些反對他的人,其實其中必然有很多的忠臣,這個主管假如沒有好好的去珍惜這些人的正直,那他會很多事情愈看愈不清楚。所以在團體之中我們要常保冷靜才行,不然你一味袒護他,並不見得對他有真正的幫助。

  所以勸誡別人,時時要提醒他反照自己的過失才好,我們這樣去勸人就不容易出差錯,也不會有流弊問題。反而你跟他在談的時候,都是只看別人錯在哪裡,他那種情緒、情感就會波濤,到最後他的決策就很難脫離意氣用事。而團體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當我們意氣用事,而把共通的目標捨掉了,那這樣就沒有盡我們的本分,這樣福分也在其中折損掉了。

  今天我們是為人主管,有這樣的名不是拿來炫耀,有這樣的名它背後還含有一個重要的責任所在。唐太宗的臣子,一些在他身旁的人就跟他講「天子無所畏憚」,沒什麼好怕的。唐太宗就對他們講,我怎麼會沒什麼好怕的?我是「上畏皇天之監臨」,我對上戰戰兢兢,深怕上天對我責罰,假如我做得不好一定會得天譴;「下憚群臣之瞻仰」,我對這些臣民時時想著,他們這麼信任尊重我,我假如不好好的做,我對不起他們。所以一般的人覺得這個皇上很好做,其實真正的明君,他是戰戰兢兢,他不是看到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是在這個地位背後的責任,他時時不敢忘懷。

  剛好唐太宗這段話講完以後,魏徵就接話了,他對著唐太宗說「此誠致治之要」,皇上你剛剛這一席話真是天下大治的關鍵所在。接著魏徵就說「望陛下慎終如始」,就是希望陛下這一念心能堅持到最後。所以魏徵講話實在很有學問,唐太宗一講完,先給他肯定一下,陛下你這段話真是天下大治的方法,唐太宗很高興,接著又給他一句叮嚀,希望你能夠堅持到底。魏徵跟唐太宗這個君臣的相處之道,確實是一門大學問。有一次魏徵就對唐太宗說道: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很好奇,你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接著魏徵就說道:忠臣都會被殺頭,所以我不做忠臣,我做良臣。唐太宗是聰明人,他聽完以後哈哈大笑,在笑的當中,因為他也是飽讀詩書,突然想到忠臣都被誰殺的?被暴君所殺。所以你看,魏徵在言語當中都是剛柔並濟,提醒唐太宗你假如殺了我,你就是暴君,所以這一席話下來就有免死金牌。

  唐太宗能夠創唐朝的盛世也絕對不是偶然,不單要有自己的德行,還要有很多賢臣的監督,畢竟一個人所見所聞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為人君者必須有相當的度量接受臣子的勸諫。有一次有一個臣子進來進諫唐太宗很多的過失,在講的過程唐太宗也沒有生氣,當這位臣子離開以後,旁邊的大臣就說道:皇上,你剛剛怎麼都沒有制止他?他講的根本都是不真實的。接著唐太宗就說道:假如今天我制止他不能再講,那消息一傳出去,可能會傳成皇上不接受大臣的諫言跟進諫,到時候就沒有人敢來對我直言不諱。所以唐太宗也想得很深遠,廣納忠臣的諫言。

  唐太宗也曾經詢問過魏徵為君之道,魏徵也告訴唐太宗一定要「兼聽則明」,一定要廣納雅言;「偏聽則暗」。假如你只聽某一個人講什麼,很可能他的言語就會把你的視線統統都遮蓋住了。我們也看到歷代很多王朝滅亡之前,他的皇帝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像秦朝到二世的時候,趙高專政,所以天下大亂皇帝都不知道。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朝代,都是皇帝只聽某一個人、某少數人講的,把事實情況完全置之不理,這樣子國家就完蛋。今天你經營一個企業,必然也要多聽各方的意見,深入了解情況,才不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除了臣子的諫言之外,唐太宗也相當幸運,娶了一個很好皇后,長孫皇后。所以每個明君的背後大半都有一個好的伴侶。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因為跟太太處得最近,太太假如心胸狹隘,很多的讒言就很容易進入主事者的耳中。有一次魏徵對唐太宗很嚴厲的批評,當然唐太宗也有情緒,所以他很生氣,一路走回來就罵著說:我一定要殺了他,氣死我了。被魏徵氣得火冒三丈。結果一進到住的房間,長孫皇后看到了,馬上察言觀色,一定是被魏徵氣的,所以長孫皇后就回到她的寢室裡換了非常正式的服裝,都是國家在正式慶典的時候才穿的。穿好以後就到唐太宗的面前,然後跟唐太宗行禮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在氣頭之上,看到自己的太太穿得那麼正式,還恭喜他,就一頭霧水。接著皇后就說道:一定是有明君出現,這個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明君出現」,誰是明君?這個馬屁拍得怎麼樣?恰到好處。唐太宗馬上轉怒為笑。

  確確實實一個人要建功立業,絕對不單是自己的能力,身旁有多少人的相助才能成就。唐太宗也常常都提到,就是有身旁這些臣子給他的協助,才能把國家大事辦好。所以領導者也要時時能夠讓功於眾,把功勞應該給誰?給所有付出的部屬。當有成就了,統統都說是自己功勞;當出事了,都是罵底下的人,這慢慢就會失去人心,最後就鬧得眾叛親離都有可能。所以孟子也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能注重人和,能讓功於眾,這個時候就與道相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了極點會怎麼樣?「親戚畔之」,連親朋好友都離你而去。

  多助到了極點會怎麼樣?天下歸之。你真正有道德學問,天下的人都成群結隊來依靠、來效法、來歸順你。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有賢君出現的時候特別的明顯。所以大舜以孝、以德感動了全國人民,所以對他非常支持。周文王因為仁慈之心,天下都以他為首來歸順他。有次在做一個建築工程,剛好周文王來巡視,在工作的過程挖到了一些骨頭,工人隨手把它放在旁邊。周文王一看,馬上就把這些骨頭埋葬好,把它立墓碑。這樣的舉動讓他的臣民很感動,我們的文王連對死人都這麼恭敬,更何況是對活著的人。所以我們念念當中是否與道相合,都是人心所向,還是所違背,都在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

  除了要能讓功於眾,要能時時廣納雅言之外,領導人還要時時有一個自我檢討的態度,就是檢點自己的修身功夫。堯帝有一次走在戶外,剛好看到兩個人民犯了罪,正要押送到監獄。堯帝一看就很慌張跑過去,對著這兩個人民說道:你們是犯了什麼罪,為什麼犯法?兩位人民就提到: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餓到沒有糧食給家人吃,所以不得已去偷人家的東西,犯了法。堯帝聽完以後,就對著押解犯人的士兵說道: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抓起來。當場大家都很錯愕,怎麼君王自己要求受刑?接著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第一個因為我無德,所以才感來久旱不雨;第二個因為我沒有把我的人民教導好,所以他才會去偷人的東西,這是兩大罪狀。當堯帝這種自我反省的言語才結束,突然之間天空飄來了烏雲,當場就下了大雨。

  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為什麼有這麼多感應,原因在哪?在他們至誠的心、懺悔的心,我們為什麼感應這麼少?誠心比不上他們。而當堯帝有這種自省的心,他是一國之君,所有的人民一聽聞君王有這樣的態度,一定都會很感動,人民自然而然都注重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當人民起了這樣的善念,整個國運就轉變過來。《中庸》提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而領導人進德修業,對於全民的影響就是風行草偃,德風一吹下來,人心很快就改善了。在商朝,商湯也提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有過失都在誰?都是我沒做好,所以這些聖君能夠名垂千古,確實不是偶然。這些明君能感動一個國家,諸位朋友,你能不能感動一家?能不能用我們真誠的心來感動人?我們時時有反省的態度,時時能夠以身作則,連國都可以感動、可以扭轉,更何況只是一個家而已。所以我們看到君主的德行也要起而效法。

  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幾件事?一件。今天你身修了,家庭和樂,夫妻恩愛,鄰居、親朋好友看了會很羨慕,你就開始開班授課,為人演說。真是如此。人都有嚮往美好的一分心,只是他沒方法,你演得很好,他就很有信心,他會起而效法。今天比方說你是在商業裡面,你把商業經營得很好,你的員工向心力,還有整個企業的文化,都非常的理想,其他同業、其他商業界的人會怎麼樣?會來跟你取經。這個時候你就告訴他,經營企業一定要有社會責任,然後你就要把「同仁堂」的故事告訴他,企業如何能三百多年不衰,只要是能對社會時時有一分奉獻的心,那福報就享不完。

  我們也常常看到,一個人也好,一個家也好,一個國也好,都會有盛跟衰。那你有沒有看過長盛不衰的?有沒有?有沒有長盛不衰的家族?有,孔夫子的家、范仲淹的家、林則徐的家、曾國藩的家。有沒有長盛不衰的國?很難,為什麼?因為他還有一絲的私心,所以愈沒私心的朝代愈長,愈有私心的朝代愈短。你看所招感來的都是存心,而孔夫子跟范仲淹確確實實做到了沒有私心,所以它長盛不衰,我們要學要學什麼?學長盛不衰。而從歷史當中我們也明白,以武力治天下相當的短,秦朝十多年就滅亡。以仁德治天下,周朝多久?八百多年。你看《弟子規》有沒有把治理國家的方法講出來?有沒有?你們可不要小看它,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勢服人,心不然」,用武力遲早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理服人,方無言」,你用德行才能夠讓天下的人心歸順。

  而周朝八百多年,根基在哪?還在修身齊家。所以周朝做得最好的就是孝跟悌,「入則孝,出則弟」,而當國君的家庭裡面,能夠力行這些德行,上行就下效。《大學》裡面提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周文王對待他的父親王季非常孝順,所以周武王對周文王也非常的孝敬。「晨則省,昏則定」這是誰做到了?周文王,一天早、中、晚三次問候他的父親。周武王當周文王生病的時候,他每天在側侍奉湯藥,十二天沒有把帽子拿下來,一直都陪伴著父親,由於這分孝心,後來父親的身體也好了。

  不止做到孝,周朝兄弟的友愛也做到極點,《弟子規》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周朝讓財物讓到什麼程度?兄弟之間連天下都能讓,當周文王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太王看了這個孫子有聖哲的面相,就講到這個孫子以後一定是一代聖君。他的兩個伯父聽到父親這麼講;他的兩個伯父,一個就是泰伯,一個是仲雍,聽了以後馬上藉著要幫父親採藥的名義就上山去,一去就不回來,而且還在身上紋身,紋了身以後就不可能再回國來擔任君王。因為他這樣的舉動,所以皇位傳到了他的三弟王季,進而又傳給了他的姪子周文王。所以泰伯、仲雍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意,也盡了孝心,然後兄弟之間連天下都讓出去,這個悌也做到極處。所以不止有孝、有悌,還有什麼?還有忠,忠於誰?忠於天下人民,因為他讓出了一個聖君,讓天下大治。所以孔夫子非常佩服泰伯、仲雍,說他們是「德之至」,德行到了極點才能夠做出這樣的行為。而泰伯、仲雍後來也到了吳國江南一帶,也在那裡做了領導人,繼續教化一方,確實「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所以諸位朋友,把一個團體、國家治理好,你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我們在廈門講課的時候,剛好遇到了一位三十多歲的老師,他聽課聽到最後一天,他也上台來分享,他就說道:我來聽了五天的課,我終於明白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因為這麼精闢的教誨確實只在經典裡面。他接著又說我的體會很深,他對於孝悌的重要性他有體證,因為他們那個村落完全都姓吳姓,全部都姓吳。他們那一代出了一百零七個後代,結果有一百零六個大學畢業,其中有一個沒有大學畢業,是已經考上大學,後來因為某些因素沒有念完,所以他下一代的素質相當的優秀。接著他又說道,這件事決不是偶然,他說他們家鄉裡面大年初一不是出去玩,他們這些同輩的人統統都是陪著父母到寺院燒香,這做到了什麼?孝道,「親所好,力為具」。然後陪父母回來以後,第二個動作是到各個家裡面去跟長輩拜年,這做到什麼?悌,對長輩都很恭敬,這個恭敬心就形成。然後拜完年以後,他們這些年輕人一起到小學裡面,他們那個村落的小學裡面,一起討論今年每個人在學業上、還是在事業上有什麼收穫,有什麼體會,大家一起來分享。這做到了什麼?好學,「好學近乎智」。所以能夠有這麼齊的後代絕非偶然。孝悌確實是傳家之本,不止是傳家,也是傳團體、傳國之根本所在,所以修身自然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時時能夠有所觀照,孟夫子也對於君臣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很好的教誨,他提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你把你的下屬當手足一樣對待,那下屬就把你當心腹一樣看待。「君之視臣如犬馬」,假如你對你的下屬只是覺得反正我付錢給他,對他也沒有太多尊重,把他當犬馬一樣使喚,那「臣之視君如國人」,他也覺得你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所以你看現在這些員工一到五點半,再多一秒鐘他也不幹,除非你給我加班費,所以根源還在哪?還在為君者的態度。「君之視臣如土芥」,你很輕視你的下屬,他們「則臣視君如寇仇」,他們把你當作土匪一樣。你看很多人在茶餘飯後都在罵他的老闆,有沒有?那個吸血鬼。所以得不到下屬的尊重,要反過身來檢討自己。

  有一個老闆,他經營的是律師事務所,他說他還沒有學聖賢教誨以前,常常心裡都想這些部屬應該尊重我,但是他們這些部屬還是很難對他尊重,所以他也滿心理不大平衡。後來學完以後,他的態度不一樣,時時想著應該給予部屬什麼樣的輔導,什麼樣的支持;他腦子裡從只求別人尊重他,變成看到別人的需要在哪。過了沒多久的時間,他跟部屬處得很好,常常出去也會帶些當地的土產回來給他的部屬吃,公司的氣氛慢慢就很和諧。結果以前求人家尊重求不到,現在念念為人著想,也不想員工尊重他,結果員工反而對他格外的尊重。所以孟子這三句話也提供我們每位為人領導者多多去思考,所以為人父、為人師、為人君都應該時時有反觀自省的能力。

  現在也有一個現象,當父母的人覺得孩子很難教,當老師的人覺得學生不受教,當老闆的人覺得員工很不聽話,所以問題都在誰?都在別人,都不干我的事。好,那原因到底出在哪?我們下節課再來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