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5/7/2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5-0011

  諸位朋友,大家好。剛剛我們提到這個小孩被這麼多大人寵也很傲慢,叫他跟老師行個禮他也是不願意,透過家長的用心跟老師的配合,這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提升得很快。

  有很多的道理都是透過我們做了以後才會明白,以至於有更堅定的信心,像現在推展中國文化,很多家長最難割捨的一點,就是假如我教了這些東西,他的成績退步了怎麼辦?這個問題要不要擔心?還是有很多人擔心,很多家長會放不下。以我個人來講,還沒有學弟子規,沒有學聖賢教誨,我們所處的學習狀態都是被動,要老師催、要父母催。我們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孝道、懂得人生的意義所在,讀書要不要人催?唯恐自己沒有時間成長學習,都是硬把時間擠出來。在洗衣服,邊洗還旁邊放一個錄音帶、錄音機趕快聽經聞法,在煮飯的時候一樣。現在該幹的事太多了,有時候連個讀書的時間都沒有,我們採取一個策略,要化整為零,拖地的時候身體在動,耳朵還閒著,趕快放下去學習,聽經,都是這樣點滴積累上來。

  很多朋友他都會覺得我聽經的時間一定很多,諸位朋友,我修學以來經教從頭聽到尾只有一部,叫《了凡四訓》,而且只聽過一次,其他所有的經我從來沒有從頭聽到尾,因為怎麼樣?不可能有這個時間。整個走向教育這條道路,一來準備考試,二來提升教學能力,大半時間都耗在裡面。我聽經時間都在車上多,開車去上班趕快聽,下完班回來趕快聽,我說叫「車上大學」,在車上求學問,這樣過來的。而這麼樣的積極主要的動力就在於我們明白了做人、明白了孝心,不要再讓父母擔憂,我們德行提升是給父母最大的安慰。相同的,假如小孩從小他就有這樣的態度,他的學習狀態絕對會比其他的人高很多。

  而且其他的人不是德行啟發的話,往往都必須家長陪在旁邊拿根棍子,趕快看書,或者還必須用利誘的,兒子啊,這一次考試考多好,媽媽就送你什麼,有沒有這種情況?小時候請他去吃幾百塊的餐點,到了初中要用什麼條件?可能要買台數碼相機。高中呢?可能要一些名牌的球鞋。甚至於他要考大學還告訴你,假如我考上了,要讓我到歐洲留學一個月,答不答應?用這樣動機讀出來的書能得到真學問嗎?能讀出責任心、使命感嗎?不可能。很多大學畢業,碩士、博士畢業以後,有沒有重新再好好看書?很少,因為他讀書的目的不在開智慧,他讀書的目的在哪裡?在拿到一張文憑。

  我們看事物要看得深入、看得明白,孩子學習的動力要從孝、從恭敬老師、從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的這份心念來出發,他會愈念愈好。幼兒園的老師就提到,愈有禮貌的孩子,學習的效果愈好,這是真理,那我們現在又看到對老師很恭敬的學生愈來愈少了。好多的學校落實孝行的教育,明顯察覺有孝心的學生成績的進步很快,他們做了一個結論,有品德的孩子學習一定好,這個是從根本抓起來。要用理智,不可再隨順自己的認知、煩惱,到時候孩子雖有很高的學歷卻不懂做人,那時候再來後悔都來不及了。

  這一個孩子轉變的速度很快,聽課也很專注。有一天他坐公車,他六歲,他有一個弟弟四歲,兩個人跟母親坐在捷運的車上,看到一個老婆婆上車了,弟弟看到老婆婆來了,馬上想到哪一句話?「長者先,幼者後」,所以他就站起來讓這個老婆婆坐。這個老婆婆帶了一個小孫子,看到這麼懂事的小朋友她很高興,一坐下來就把孫子抱上腿上來,她的孫子開始在那裡坐立不安,對他奶奶說道:奶奶,妳起來,我要坐。僵持不下,奶奶又覺得很尷尬,自己就爬起來讓孫子坐。接著這個四歲的弟弟又站起來跟老婆婆說,來,老婆婆妳坐。諸位朋友,假如你坐在公車上,你會有什麼感受?世界真美好,後生可畏。他的母親說道,他兩個兄弟讓完座以後,只要有老人家上來一定有人讓座。眾人的善良被喚醒,這是移風易俗,這兩個兄弟有沒有在培福?他們一舉手一投足把德行演出來都在利益家庭、人群,那將後福無窮。

  人只要有福氣,走到哪都能夠受用。這是從小讓孩子培福,從幾歲就可以開始?從胎教就可以開始。假如當母親的知道眼不看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語,不出傲慢的言語,都能夠心善、言善、行善,那孩子在胎中就秉受母親的浩然之氣,能秉其氣,生出來以後又視其儀,眼睛所看到都是母親的言語動作,母親言語動作又循規蹈矩,孩子就潛移默化,所以是視其儀又受其教,抓到機會點母親也是馬上當下引導小孩。這個孩子可能生出來以後,第一句話說什麼?他說「弟子規,聖人訓」,那這一個孩子他以後就可以弘揚中國文化,是從幾個月就可以弘揚文化,你看胎教是真實不虛的,有沒有人要當這個媽媽?要當的話要依教奉行。其實最好的修行方法就像胎教一樣,都攝六根,所以妳現在保護妳的法身慧命就好像妳在懷孕保護那個兒子一樣,要會學,連胎教的學問都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好。母親有這樣的立志,相信當代的孟子、當代的范仲淹也是指日可待。從小培福,所以生命的價值不是從出社會開始,是從小時候就懂得道理,點滴都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等他出社會了,又很有能力,做人做事明明白白,不管他從事哪一個行業必然可以造福一方。

  我們看到歷史上多少聖哲人,只要到達一個地方當官都將產生長久的影響。清朝有一位大官叫陳弘謀先生,這位賢人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是他寫了一本書你們應該熟悉,《五種遺規》。他走過幾十個省分,看到了非常多教育孩子的寶貴經驗,看到移風易俗的寶貴教誨,還有如何教女兒、如何當好官,他把它會集起來變成一本《五種遺規》,這本書是集大成,非常受用。他曾經到廣西當官,當官期間沒有很長,只有幾年而已,他幫當地建了一百多所學校,他在康熙時代就當官。後來經過了一百多年,又有一位讀書人到達廣西當官,這一位官員非常感動的說道,說陳弘謀先生的德教在百年之後依然存在,他說他到那裡去當官非常輕鬆,確實可以造福一方。

  到晚年,一般生涯規畫都說二十歲到六十歲,你看學聖賢的不用等二十歲,生命從小就開始產生價值。再來,是不是到六十歲就沒價值?保證會愈陳愈香,因為智慧、學問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他老了以後不用怕沒人照顧,會是什麼結果?大家搶著要照顧他,這些他的晚輩說來來,今天我去照顧他,一邊照顧還可以請益,還可以聆聽他的提醒、他的教誨,所以他的生命愈老愈值錢,愈老愈深得眾人的愛戴與需要。諸位朋友,我們的生活當中有沒有看到這樣的榜樣?有吧。我們的師長都已經快八十歲了,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群學生渴望聆聽他的智慧話語,這樣的人生沒有白來。您希不希望自己還有自己小孩的人生能走出這樣的格局?那要立志,就是立志讓我的孩子就像老和尚一樣,取法乎上,相信再怎麼樣也不會太差。而且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只有一生,他的生命價值以及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將會持續多久?孔夫子死了嗎?范仲淹死了嗎?我們取近代就好,曾國藩死了嗎?曾國藩的教誨,多少政治人物、多少企業以及家庭都非常受益,這是真正做到「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這樣的生命將會永恆發光,好。

  到底要選擇走向墳墓的人生,還是要選擇走向永恆的生命,就在我們如何處世的態度,就在我們如何引導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價值觀,當我們對這些道理都有深度的思考,我們的信心就非常充足,縱使所有的人都反對,你也會不為所動,你會告訴自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盧叔叔曾經跟我提到,因為他有讀古書,這一些長者他們讀古書的時間長不長?都不長,像師長讀古書讀多久?小時候讀私塾才讀幾個月,而這幾個月當中所培養出來的定性,卻讓師長一生面臨五欲六塵這麼污濁的環境都沒有被影響,我們看那讀古書的效應相當的大。盧叔叔小時候,父親有教他讀古書,他當父親了,就了解應該要怎麼教孩子,他就曾經跟我提到,能把《朱子治家格言》從第一句教到最後一句,都落實徹底了,這個孩子應該不會太差。那《朱子治家格言》的教誨跟《弟子規》一不一樣?一樣,您去對照對照就知道。他說當初他在教自己的兒子、女兒,邊教他的父母罵他,你教孩子太嚴了,不要這樣教,他的兄弟姐妹笑話他,現在都什麼時代了,哪有人像你這樣教的!假如你周圍的人這樣跟你講,你會怎麼樣?這個時候也要八風吹不動。等孩子十三四歲,常常看到爺爺奶奶很有禮貌,還幫他搥背,幫他打掃房間,他的父母開始改口了,這兩個孫子教得真好。他的兄弟姐妹,孩子出現狀況了,都回來跟他搬救兵,哎唷,我的兒子現在都給我要錢,我沒辦法了,不知道逃到哪裡去,怎麼辦?都還要他去幫他化解危機。

  確確實實,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有正確的見地不見得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你有正確的見地才會有志氣,有了志氣才能勇往直前去做,才能入別人不能入之境界。我們真正把《弟子規》落實在教學當中,那種看到孩子德行增長的喜悅,絕對不是只教分數成績的老師所能體會得到的樂趣。

  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接下來要了解學習的心態。我們之前也學到「學貴自知」,很多老師都說道:蔡老師,那我中國文化底子不夠,等我學個三年、五年再來做。好不好?假如三年、五年以後可能也沒機會做了,災難假如現前,想做都來不及。人生的過程絕對不是拿著刀切一段、切一段,很多事情可以齊頭並進。我們有著一份好學、謙卑的心,有著一份教學相長的態度,跟學生、跟孩子提到,兒子,你真幸運,這麼年輕、這麼小就能聞聖教,像爸爸媽媽就沒你這麼幸運,你要好好珍惜,雖然爸爸年紀這麼大了才聞到聖教,但是爸爸也依然要努力用功學習,爸爸跟你一起來學,一起聽孔老夫子、聽聖賢人教誨,爸爸只要有沒做到的,你也把爸爸指出來,整個家庭的氣氛就是沐浴在聖教之下,我們也沒有壓力。過能改,怎麼樣?歸於無,這種改過、好學的態度又成為孩子的好榜樣。為人老師亦然,我們跟孩子有共同學習的態度,整個教室就彌漫著希聖希賢的氣氛。

  我們也會在教學當中不斷自我反思、提醒,學而後我們能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知道自己在講這些故事,奇怪了,看很多老師在講,學生都掉眼淚,為什麼我講的時候,學生都快睡著了?教而後知困。原來要感動別人以前要怎麼樣?感動自己。這一些故事我們拿來一個字一個字念,人家都不感動,有口無心,明白到自己不足之處、自己須突破之處,我們就懂得自立自強再提升。有一份謙恭的態度,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壓力太大有沒有幫助?對人對己都無益處,這種事不要幹。學貴自知,我們了解自己不足之處所應提起的不是退縮,而是更積極的精進、努力。

  再來,學貴立志,立定志向,學問是要成就我們的志向。諸位朋友,你立了什麼志了?沒有立?聽說你們不是晚上都在立志嗎?怎麼睡了一覺忘記了?可不能忘性比記性還好。一個人的記性會不會隨著年齡下降?你們怎麼這麼有信心?很多的觀點你要去深思,不然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很多障礙。為什麼年齡增長記憶力會衰退?怎麼想什麼都想不起來?因為煩惱太多把我們的能量都耗損完了,真正要想事反而想不起來。當你煩惱愈來愈輕、愈來愈淡,心智很清朗、很清晰,你的記憶力不會衰退。李炳南老師到九十七歲還講課,有沒有拿經本?《華嚴經》說、《論語》說,哪有翻經本?記憶力沒退。刀要愈磨怎麼樣?愈利。我這樣的體會是從我去補習班補習開始,你專心致志,又煩惱慢慢放下,記憶力不會退,反而進步。我現在在想,我假如去參加大學聯考應該還考得上,記這些東西沒有障礙。要從根本原因下手才能活得明白。

  來,我們立了什麼志?你們都習慣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是吧?立什麼志?我到海口去跟他們上第一次教師課,發了一張往後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經教,其中第一行叫「立志」,第二行叫「定位」。立志那一行就寫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定位」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半年過去了,一年過去了,這些老師的成長非常快速,第一批老師現在都在各地負責講學,他們也不是中文系的,他們也從來沒有開始涉獵中國文化,憑著一份志氣,學一句,做一句。有一對老師,夫妻,現在在山東負責,我們在山東建一個慶雲書院。夫妻兩個在不同的學校教書,從開始用弟子規、用中國文化教學,學生的成長速度特別快,學校很感動,問他怎麼教的,他說我請聖賢人來教,每天給他們講德育故事、講弟子規,他們學校校長又邀請我去跟全校講課。他們本來要《弟子規》都是幾十本,因為這些老師的用心產生效果,最後都是全校來推廣,全校來要書,本來幾十本到最後都是幾百本書送出去。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有這個志氣,時時想著要為往聖繼絕學,所以學了一年之後就派出去負責了。責任的承擔是什麼?成長的開始。當我們時時都是用一份「繼絕學」的態度去學,相信您的領受一定會有很好的體悟。

  來,要為往聖繼絕學是很遠大的目標,有遠大的目標必須建立在很多小目標之上,這些小目標要從哪裡開始立志?「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對啊。那你要如何治國、如何齊家?要有什麼志向?要立什麼定位?要先當一個好什麼?好什麼?好子女,對,「孝順為齊家之本」。當然你要先把孝演出來,你自己先當好子女,以身作則,這是我們這一次回去的重要要落實的志向。來,再來還有沒有?好學生,當聖賢人的好學生。再來,好父母。人不學,不知道,當父母要不要學?要,怎麼教孩子,那可不是生出來「我會了」,不可能,所以也要學習好如何當好父母。我們五倫當中「父子有親」,父慈子孝,這個「慈」當中含有智慧,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好父母。再來,好老師。還有沒有?好朋友,出外靠朋友,朋友都好了,我們所處的環境都好。

  來,再來,好什麼?好太太、好老公,沒結婚的人這麼強調,你都做好準備了。在我講課講了這麼多場,這個好太太、好老公都是最後才會出現,還有一個更難的會出現,叫什麼?好媳婦。從這個反應當中我們也看出人的心理狀態,蔡老師,你說孝順很重要,我可以做到,但是就是對婆婆不行。有一個女士,天津人,她學佛很多年,剛好在看「幸福人生講座」,看了幾遍以後很激動,告訴自己,連人都做不好還學什麼佛!當下就去買了一些水果去看她婆婆,她有這麼大的勇氣,相信必然能真正「德日進,過日少」,而且學問要從最難處怎麼樣?克下去。我們昨天也提到,人生要來考的試卷,每一個人發的都不一樣。當你自己感覺到我的人生還有不能突破的點,那就是你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你這一點突破下去了,你以後的日子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遊步三界」怎麼樣?「無所罣礙」,「開示正道」。你看你最難突破的都能講出來,心裡坦蕩蕩。從最難的地方下手。

  諸位朋友,不要看到這麼多目標,想得一個頭兩個大,每天在想好子女、好太太,不要學得這麼複雜。要把這所有的角色都扮演好,只要能時時提得起真誠心,境來不拒,境去不留,所有的因緣來到面前來就全心全意去付出,你不要在照顧兒子的時候又擔心婆婆沒照顧好,在工作當中又煩惱一大堆,這樣就會自尋煩惱。就當下面臨任何一個角色,我們都可以至誠、真誠去應對,抓住這個存心重要。

  再來,在這幾天的課當中我們最強調的:學貴力行,學一句,做一句。學習也重在次序,知所先後。在《三字經》當中把求學的方法有告訴我們,哪一句?在前面那裡是談到整個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則、教育的方法,後面還提到修學的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在目前正法比較式微的時代當中,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這樣的情景之下要記住一句話,依法不依人,這不是在佛家要依法不依人,在幾千年的聖教也要記住依法不依人。我們地球上的人感情太重了,看哪一個人順眼,他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幹,到時候出事了,自己有沒有覺得自己錯?會覺得什麼?他錯。「你看我這麼死心塌地跟他,他還毀了我,是他錯」,你繼續這樣子會生活在懊惱之中,要怪自己沒有判斷,要依法、依經典。

  「小學終,至四書」,《小學》是朱熹朱夫子編的一本書,專門教孩子從小做人處事,灑掃應對進退。諸位朋友不要小看這一些處世的應對,你讓孩子在那裡鞠躬,雖然是一個外在的行為,這個鞠躬鞠久了,內化會產生什麼影響?謙卑低下,他的恭敬心就在一拜、一鞠躬當中潛移默化。諸位朋友,你也可以試一試,當你看很多人不順眼,趕快拜佛,你拜二十分鐘看看你的心態有沒有變。其實當我們拜下去,那一顆本來傲慢的心,馬上覺得還是下來一點比較舒服,在那裡晃很難受。這一些從小的禮儀、從小的做人態度是根基所在。

  我到福州參訪林則徐紀念館,走進去,他留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教誨叫「十無益」,在還沒有看到「十無益」以前,一進去就看到一副對聯,我到海瑞墓也是這樣看到,到海瑞墓那一副對聯是「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這兩句話你領受在心,海瑞墓就沒白去了。到了林則徐紀念館又看到另外一副對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是利益國家的事,縱使赴湯蹈火他也絕不往後退,讀書人的氣節讓我們很感動。林則徐又把他人生體會的十個人生智慧把它寫下來,其中有兩句是針對學問,「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我在領受聖哲的教誨,我都會生希有難逢想,因為他們的道德學問已經不容置疑,都是達到立德、立功、立言,這些都是一生的精華所在,我們要好好領受,你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他假如傲慢習氣已經起來了,縱使讀很多書,反而有禍害,因為當他的言語行為當中並沒有恭敬,並沒有替人著想,他讀的書再多,與他的心性相不相應?當所言所行與學的書不相應,這樣的人格會走出什麼?虛偽浮華。傲氣一起跟學問背道而馳。

  有一個孩子背得可好,《論語》也背了不少,有一天他的母親糾正他一個錯誤,他對他母親說道,他說媽,妳有沒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接著他又說,媽,假如妳沒有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那妳也沒有資格說我。我們可能連溫良恭儉讓都背不出來。「心高氣傲,博學無益」。這一些關鍵點不要等閒視之。現在從事教育者、為人父母者有一個心態很危險,僥倖,應該沒那麼嚴重吧!因為這些態度偏頗了,這個角度偏頗了,兩年才差一公分,繼續下去,十年以後差多遠?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隨著他年齡增長,所產生的流弊愈大,而家長都覺得沒那麼嚴重,等到長大成人了,要再扭不好扭了。所以要聽老人言,幸福才在眼前。好,我們這是就學問的次第、次序。

  再來,學習的方法,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薰習」,長時薰修。諸位朋友,假如有親友在學問當中有瓶頸,你能不能解答他的問題?你只要把這幾個拿起來看就知道,看他有沒有立志,看他有沒有從最難克的地方克下去,看他有沒有力行,有沒有找對次序,最後有沒有雜學,往往問題都在這些關鍵所在。事情沒有複雜,原理原則亙古不變。現在有一種迷思:時代變化太快了;變中有不變。中國人常拿龍來代表中國的民族,而龍看起來是千變萬化,但是牠在千變萬化當中牠依然是龍,牠依然不忘道德、品質,所以不變的就是這些最重要的態度、原理原則。

  一門,這一門是掌握整個聖學的綱領所在,而《弟子規》是依據孔夫子的一段重要教誨編出來,「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你看懂這一句話,珍不珍惜?聖賢教誨幾千年浩如煙海,你泡進去是海底撈針,夫子把浩如煙海的七個重要綱領幫你抓出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綱舉目張。孝悌為仁德之本、德行之本,本立又道生。不要小看這本《弟子規》,你《弟子規》真的根紮好了,現在四書拿起來你會有悟處。現在叫孩子來背《孝經》,背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他會說老師,這句話是不是「身有傷,貽親憂」?他讀到《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請問他的腦海裡是一個「孝」字跟「悌」字嗎?他的腦海裡是什麼?不是一個「孝」字,而是「入則孝」點滴力行孝道的行持,都在生活當中。「悌」,他會想到「兄弟睦,孝在中」,他會想到「長者立,幼勿坐」。網領掌握到了,他再讀其他的經典都會有很多的領會。

  而這個「深入」靠的是解行相應。了解以後馬上去力行,我們對這個經文的深度、廣度理解就會加大了,解行相應。但是「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句話這樣跟你講你還不一定懂,我用《弟子規》講你就懂,但是意思一樣。「不力行,但學文」叫有解無行。「長浮華」,不是邪見嗎?「但力行」,只是做,沒解如來真實義,「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那「昧理真」不就無明、不就愚痴嗎?《弟子規》這個教誨都把學問的重點點出來,要解行相應才能深入。

  好,再來「長時」,什麼是「長時」?時間很長?不間斷。古代讀書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境界,我們現在的境界是什麼樣?能撐多久?很可能在讀經的當下就火冒三丈也壓不住都有。學貴自知,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有幾兩重,不要打腫臉充胖子,這個時候要不間斷的修學,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你這時候不精進,不進則退,要長時。好,我們已經提到一服中藥,早晚讀誦一遍也是算不間斷,長時。薰修,重要在這個「修」字,修正行為叫修行,在我們的言語還有行為,以至於起心動念當中下功夫,用《弟子規》來好好對照,好。下午我們來談父子關係,來談「入則孝」的內容,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