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古晉《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10/17  馬來西亞古晉  檔名:52-140-0005

  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剛剛諸位朋友把《弟子規》讀誦了一遍,在讀誦的過程你們有沒有聽到有一個聲音,有沒有聽到有哭泣的聲音?而這個哭泣是感動而掉眼淚,而不是傷心,是我們的老祖宗掉下了感動的眼淚,從此停止傷心的眼淚。我在去年的三月份(三月十五號)到了深圳講課,去講課的時候確實不是我們刻意去安排,這一場因緣我本來是不敢去。在海口講課只覺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楊老師只給了我兩句話,真是言簡意賅,這兩句話就足以讓我在海口工作努力的時候有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是告訴我,我們出門在外不管做什麼事,(你看老祖宗有感應了),一定不能讓師長丟臉,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是,你什麼都不要多想,先講三百場。而這三百場縱使沒有任何一個聽眾,只有桌椅板凳,你就在那裡好好講,看能不能講到板凳也會點頭。這兩句話講完以後楊老師就去北京了,我從此就過著自生自滅的日子。

  只覺得自己的學問太差了,真是趕鴨子上架,每天督促自己能多學、多講,也跟很多聽課的朋友多請教,有沒有講的他們覺得聽不懂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就這樣講了四個月左右,深圳剛好有一群老師也在推展經典教育,他們就希望有會講四書的老師去那裡講課。剛好有一位海口的朋友跟深圳其中一個老師有聯繫,就把我們在海口上教師課、上家長課的情況跟他報告。這幾天的課程我們也了解到,教孩子首先是教誰?上行下效,上都不正,下梁就歪掉了,君子要務根本,不能到枝末去了,教兒教女先教好自己。

  而孩子的人格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跟老師。我們持續開父母、老師的課,在海口是從來沒有間斷的,連在大過年也不停課。因為是放假重要還是長智慧重要?人生要懂得取捨,懂得輕重緩急。這一群深圳老師就問這位老師說,他可不可以來講《論語》,不然「大學」也好。接著這位老師因為了解我在海口只講一部經,叫《弟子規》,而這些讀經的老師有沒有讀過《弟子規》?他們都讀過了,他說講《弟子規》?不然這樣好了,先來講講看。其實我是很緊張的,都不大敢去,想想跟他結個善緣也好。其實最關鍵的有一句話,他們說這裡有很多你師長的學生,這樣我就比較安慰一點,最起碼不會有人聽到一半馬上站起來給我發問,給我質疑,這樣我會下不了台。因為兄弟姐妹很多,比較安心。我打算講兩天就回來,然後講兩場都已經自己想好了,絕對要自己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要人家來趕才走。

  後來我飛機飛到了深圳,下飛機來了兩個女老師接我,他們沒有認出我來,都還在那裡看半天。那因為推展經典的老師氣質都不錯,我認得出她們,她們認不出我來,怎麼請一個小朋友來這裡講課?諸位不要懷疑,我現在看起來應該只有二十七、八。後來我是主動的去跟她們相認。那這一路上也跟他們稍微提到在這裡推展的情況,當天晚上我就講課了。很多老師一開始講課的時候是雙手抱胸,他說《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等兩個小時的課講完以後,這些老師的表情變化很大。

  有一位老師就過來跟我說到,他說還沒聽《弟子規》,他只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因為沒有善根,沒有辦法聽聞聖教。接著他又說,《弟子規》的課聽完以後覺得是自己什麼都沒做好。諸位朋友,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還沒做到好?前者好還是後者好?前者叫自欺欺人,後者叫明明白白。而修身、修行,重要的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才是真修行。今天我們沒有發現自己錯誤的行為,那今天就是蹉跎光陰。相信諸位朋友剛剛在念完《弟子規》一遍之後,你已經在修行了,你已經發覺這一句確實沒做到,從現在開始要好好提醒自己。

  第一天講完以後,因為有很多的老師已經在當地有推廣,他們的人脈關係不錯,馬上就走過來:明天你可不可以到某某學校,跟我去見見他們的校長?大家都看得出來我這個人沒見過什麼世面,但是又推不掉就跟著去了。去了以後,這個校長我們跟他聊了十分鐘左右,他也有很多理念想法,他非常有雄心壯志,他就說到: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在一個學期之內把幾部經典統統都背完,他能達到什麼樣語文的效果。那我是客人,當然要先聽聽主人好好發揮發揮,這個時候傾聽就很重要,對尊長講話的時候要頻頻點頭,肯定他的看法。

  等他講得也差不多了,我接著就舉了一句《弟子規》的經文跟他探討,「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跟他舉了一個例子,我有個親戚,她有個小外孫女,她的母親還有大姨都教她讀英文,這個女孩才三、四歲而已,學了不少英文單字。剛好她外婆帶她到我們家來就開始表演了,外婆就說:來,我們現在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蘋果怎麼講?小孩馬上就說apple,雨傘怎麼講?umbrella。諸位不要懷疑,我的英文是不錯的。講了好幾個英文對答如流,這外婆還在那裡沾沾自喜的時候,突然這個小女孩說:外婆,書本怎麼講?這個外婆一時間沒有辦法應對,就說道:我怎麼會知道?四歲的小女孩說:外婆,你怎麼這麼白痴!一個孩子從小傲慢心形成,這一輩子的學問跟事業是不可能有發展的。

  這個校長相當難得,確實是有心要教學生,他聽完我這段話,一開始的時候表情有點錯愕,因為我跟他的看法不大一樣,慢慢他接受,他就跟我說,你今天下午有沒有空?我說本來下午沒空,不過排一下,把下午的事排到早上來。他說你下午跟我們全校的老師講一堂課,接著他又說你晚上有沒有空?晚上來跟我們三、四年級的家長上一堂課。你看這個緣分很奇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剛好那天去他們辦家長課程,我就早上講了一場,下午講了一場,晚上又講了一場,從此跟深圳就結下不解之緣,就開始在那裡講了好幾個月的課程。

  三月十七號早上我到深圳信德圖書館。在圖書館裡面有一個萬姓宗祠,我走進宗祠裡面內心非常的感動,感動著我們炎黃子孫有這麼多的宗祖庇蔭。在宗祠的最前方還有三皇五帝的靈位,當下我不由自主對著每一面牆壁行三跪九叩禮,在心裡默默感謝、感恩這些列祖列宗。當我在這個行禮過程只覺得自己學得太晚,我們不要因為自己開始學而欣慰、喜悅,我們要想到的是我們的祖宗已經傷心了多久,已經痛心了多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諸位朋友,親不待不代表父母祖宗離去的時候才是不待,我們晚一天覺悟,我們的父母就操一天心;我們晚二十年覺悟,父母就擔心受怕二十年。回報祖宗的恩德都來不及了,我們怎麼可能忍心再讓祖宗含淚,我們要有志氣讓祖宗傷心的淚從此不要再流。當然,要讓祖宗的淚不流,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子孫,我們要做往後子孫的好榜樣。

  有一個人他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早上要上班以前都到酒吧喝一杯才去上班。有一天下著大風雪他這個習慣還是改不了,自己冒著大風雪往酒吧的路上走過去。走了一小段距離,突然感受到後面有人跟著他,他往回一看,是他的兒子,而他的兒子的每一個步伐都是踏著他的腳印走過來,他的兒子對他說:父親,你走哪一步我就跟著你走。父親要去哪裡?要去喝酒。這個父親突然了解到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孩子的榜樣,他抱起他的孩子走回自己的家裡,從此不去喝酒。

  我們的下一代也正跟著我們的步伐,跟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在學習,在立身處世。我們的價值觀正確與否對他的一生是關鍵性的因素,這個生涯規畫可要謹慎,可要正確。我們剛剛提到,假如從小只會享受很安逸奢侈就會養成浪費的習性,養成重視物質欲望的人生態度。還沒入社會就已經很會花錢,一輩子大半的時間都在還貸款,都在還他消費所產生的負債。到了晚年,因為太過忙碌,又忽略了小孩的教育,晚年得不到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是相當無奈的。我們要遵從聖哲的教誨,因為這些教誨它已經經歷幾千年的經驗、智慧,幾千年的效果印證,它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應該從小養孩子的善良,懂得讓他積福、培福。

  剛剛有提到一個孩子因為被爺爺、被一些長者寵愛,非常的驕慣,而父母已經察覺到不妥了,下定決心好好配合來教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剛回到家裡,他母親用燕麥粥給他吃,他看了一看對他媽媽講:媽媽,我早上只吃麵,妳去幫我煮麵。他的媽媽看看他,笑一笑就走了。諸位朋友,這個時候要不要把他吊起來打?要順勢而為,這個孩子這麼驕慢,你打他只會跟他結怨而已,他媽媽用軟的不用硬的。過了一個小時以後,八點多了,這位媽媽不急不徐又過來:兒子,燕麥粥很好吃,你要不要吃一點?不要。他媽媽還是笑著離開了。到了九點多,過來了,他媽媽跟他講這個燕麥粥真的很好吃,我去幫你熱一下,就去把它弄熱端回來。那個熱了以後會有香味飄上來,他已經快餓得半死了,終於受不了,趕快拿起來狼吞虎嚥就把它吃完,吃完以後就說了一句話:燕麥粥滿好吃的。

  你讓他餓一次以後什麼都好吃,這個我有經驗。我到成功嶺去當兵的時候,因為出操很餓,以前本來不吃的東西統統都吞下去了,那個叫太好命了。後來我去大學念書,大一的時候在學校對面的餐廳吃飯,三、四個同學坐了下來,那個服務人員走過來就說:你們要加幾碗飯?我們四個男同學都剛從成功嶺當兵下來,看看那一鍋飯,一句話也沒講,就把那一鍋飯抱過來放著。確實,人要經歷過一些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從此以後這個孩子不敢再挑三揀四,這叫懂得慎於一開始。「慎於始」,這個始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孩子很小,一、二歲叫始;孩子剛從爺爺、奶奶那邊接回自己的家,這個也是一開始;你帶一個班級第一天見面也慎於始,你今天第一次遇到一個朋友開始跟他交往,這也叫開始,都應該把我們正確的原理原則把握好,這樣孩子、學生就能有規範可以遵循。你的原理原則不能飄來飄去,不行,要有所堅定。

  從這個孩子開始跟老師行禮以後,老師所教的這些規範,這些做人的態度,他學得也很快。有一天他跟他母親,還有他三、四歲的弟弟,坐在捷運車上面,本來兩兄弟都有位子坐,剛好上來一個太太、還有一個奶奶跟她的孫子,三個人上來。這個六歲的男孩看到了這個老婆婆以後,馬上就站起來對著她說:老婆婆,您請坐。這個老婆婆看到這麼懂事的小朋友很高興就坐下去了,結果她自己的孫子在旁邊就說道:奶奶,我要坐。他奶奶順手就把他抱到自己的腳上坐下,接著他開始吵鬧,他說:奶奶,妳起來,我要自己坐。這個奶奶跟他扭不過去,很無奈站起來讓她的孫子坐。當這個奶奶站起來的那一瞬間,旁邊四歲的弟弟又站了起來說:老婆婆,這個位子給妳坐。

  諸位朋友,這對兄弟做到了什麼?做到了修身,做到了齊家,假如你是這一對兄弟的父母你會不會受你孩子的影響?不只做到齊家,當這一對小兄弟讓座以後,所有車廂裡面的人都被他感動了,從那一刻以後,只要有老人家上來,有婦女帶著孩子上來,沒有人不讓座。這是達到治國,把這個團體都感動了。這個例子我曾經在法國講過,曾經在澳洲講過,現在又在馬來西亞講了,請問這一對兄弟做到什麼了?他們的德行已經在做平天下的工作。一個人真實的修身,同時達到治國平天下及齊家的效應。

  諸位朋友,你覺得這對兄弟往後的福分大不大?那是後福無窮。諸位朋友,你們的孩子、還是孫子,假如有這麼感人肺腑賺人熱淚的故事,請你們一定要把它寫到「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我再幫諸位朋友,把你兒子、孫子的德行到全世界去講,那你兒子也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來有一個朋友寄了一封信給我,他寫到:蔡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們家的黑貓修福報。因為他們家的黑貓落實了《弟子規》,他說他們家的黑貓做到「父母教,須敬聽」。這隻小黑貓牠媽媽對牠發脾氣的時候牠都乖乖的不敢動,然後每一次吃飯,牠媽媽先吃,牠都站在旁邊,等牠媽媽完全吃完了,牠才來吃。既然他有這樣求了我們還是得做,但是講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什麼?諸位朋友,我們可不能連什麼都不如?「見人善,即思齊」,見貓善也要即思齊。

  這樣一對兄弟,他能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懂得處處關心他人,等到他二十年之後,學問成就了,念念想著如何利益人民,他這個福絕對不是一生享得完,他這個福可以享幾百年,甚至千年。他入社會一定是盡他的本分,在家當孝子,在公司當好臣子、好長官,這是造福,中晚年以後福分現前。而往往這麼懂得修福的人身體都很強壯,不容易老,當他老年的時候他的孩子會很孝順,他的孩子不用你叮嚀他孝順,他會時不時回來,帶著蔬菜、水果來供養他,為什麼?因為父親一句話可以讓他少走三年、五年的冤枉路。

  盧叔叔今年五十六、七歲,他每年過父親節都是一大堆年輕人來給他祝福,感謝他在這麼多年來處處給他們教誨。因為盧叔叔的工作是當專業總經理,這個行業就是今天這個企業出現了經營的瓶頸,然後請盧叔叔來幫他整治,兩年之內把你所有的公司營運狀況導到正確的軌道去,導到有盈餘的、有賺錢的績效上去,而且是不帶一兵一卒就自己去幹。當他離開這個公司的時候,很多年輕人就很珍惜,就很想要接著能跟著他學習做人做事。他是每個禮拜陪著這群年輕人去爬山,而且每次爬山是早上四、五點就出發,為什麼要四、五點出發?因為現在年輕人都半夜睡覺,早上都睡到十一、二點,這麼早出發的用意是要讓他生活規律開始調正確。確實,每個做法都有他很深的用心在裡面。

  因為一帶有的都已經帶了十多年,都很感謝他的恩德,每次到父親節就一窩蜂到他們家給他祝福。在這一天當中他的兒子會很嫉妒,他的兒子會對他們說這是我爸。你看有道德、學問的人不止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會孝順,你一路走來有非常多的年輕人只要你用心照顧他們,他們就好像你的兒女一樣,你的晚年走到哪裡處處受人歡迎。我們的師長今年已經七十九,明年就八十歲了,師長走到哪裡都有一大群的學生希望聽聞他的教誨、聽聞他的智慧,那這樣的人生晚年是愈活愈有價值,這個叫愈陳愈香。

  而一般人的認知,生涯規畫都是二十歲開始,到六十歲退休,人生最黃金四十年,要用這四十年好好來發揮。而能學習中國文化的人生沒有那麼短,從幾歲開始就有價值了?諸位朋友,幾歲?我們在山東有一個兩歲的孩子,他第一天去上完課回家,他的媽媽問他,你今天學了什麼?這個孩子精神抖擻說了四個字「孝順父母」,他的父母聽了很高興。第二次上完課回家,父母又問他你今天學了什麼?他沒有回答,馬上去倒了一杯熱茶,端到父母面前,爸爸喝茶,媽媽喝茶。學了什麼?「冬則溫,夏則凊」,懂得服務關心他的父母。這個孩子兩歲。我們希望馬來西亞有出現從胎教就開始學《弟子規》的,然後這個孩子出生完,講出來的第一句話是「弟子規,聖人訓」,以後就帶著他到世界各地弘法,你看,這個就是中國文化教出來的。從小對這個家庭、社會就有很大貢獻,到什麼時候他的貢獻會結束?他從小到老都很有價值,而且這個價值不會因為他往生去世而停止。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嗎?他的肉體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與日月天地同在,這是真的。

  我在高中的時候念了三年的國文,我的國文很差,記得有一次上課上到一半,我的老師把我叫起來,他說:蔡禮旭,你給我站起來,你假如上我的國文課再給我打瞌睡,我就記你矌課。我在那裡很害怕,其實心事誰人知,老師不了解我的苦衷,其實我已經拿兩支牙籤的狀態把它撐起來了,但是它還是不爭氣掉下來。但是在我的印象當中,我聽到兩句話的時候突然在夢中驚醒,第一句就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很奇怪,我一聽到這句話突然精神百倍,抬頭挺胸,覺得那一股浩然正氣好像從我頭頂照下來,不過過了三十秒鐘以後就繼續睡下去了。你看這一睡睡了十年!人生能遇到明師那是最大的福報。

  我常常跟很多老師、朋友分享,我說你真正遇到明師的時候絕對不能錯過,要全身撲過去把他的腳抱住,不能再放過了。諸位朋友,二十號的時候你們看到師長來可不能撲過去然後把腳抱住,那師長說:誰教你的。你們要會聽,是那一股精神,而不是那個動作。要好好的珍惜,不然一晃,多少的歲月就這樣晃過去。

  我另外一句很感動的是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我後來在《三國演義》當中我也看到,就掛在孔明的帷帳外面。當我看到孔明已經生了重病,還在那裡把他體悟到的一些經驗智慧寫下來,寫了一堆要傳給他的後代以及這些讀書人。士兵把飯菜端過去:丞相,用飯了。孔明一句話也沒講就把它推開,吃不下。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止不住眼淚,一直在哭。我也不知道我在哭什麼,就是很感動,那種盡忠職守的態度。後來我突然有一點明白,假如有前世的話,我一定是那個送飯的士兵,不然我為什麼會哭成這個樣子,我一定是親眼目睹孔明的那一分忠誠。

  高中三年的歲月,聽聞這些聖哲的人生態度,我們都會為之一震。當我後來開始接觸經典以後,又蒐集了一些范仲淹一生的行持、一生的風範,常常都是看得很感動在那裡掉眼淚。因為范仲淹的風範,讓我自己也應該朝著他的德行去學習,這樣我們才對得起范仲淹這一生給我們的示現。范仲淹的風範不止教了他的子孫,他的風範已經在他的家道裡面承傳了超過一千年。在二00二年,曲阜辦了一個全球華人一起在那裡朗誦聖賢經典,剛好邀請了范仲淹的嫡傳後代,他上台以後唱了一首歌,這一首歌的歌詞就是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當他的子孫唱到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想范仲淹在天之靈也會覺得他這一生做得非常的值得,這是功在千秋後代,這樣的人生有著無限的價值。我們走的要是這樣的人生路,我們引領後代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去邁進。

  確實,由於這兩年多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有很多的孩子持續在學習,常常聽到他們在生活當中所做出來的行為,我們內心都有莫名的安慰,因為後繼有人,而這些孩子的學習都才一、二年。那天剛好重陽節,老師帶著一群學生爬到山上去,當孩子爬到頂峰的時候,這一群孩子對著他的老師講,他說:老師,爬山一點都不累,但是跟這些長輩鞠躬很累。那為什麼跟那麼多長輩鞠躬?因為他們從山下一路撿垃圾撿到了山上,這些爬山的朋友看到這一幕很感動,然後就說,這些孩子真乖。因為長輩肯定稱讚,他們應該要說謝謝,然後就謝謝你,謝謝你。所以爬到山上的時候就覺得爬山不累,腰很酸,因為一直鞠躬。

  又有一個孩子她剛好去醫院看病,當醫生把她看完以後,醫生就走過來要寫一些記錄。這個孩子很自然的把床上的浴巾把它折好,然後放著。旁邊有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家看了以後感動得不得了,他說這樣的孩子幾乎快找不到了。親自送著這個小女孩出醫院,然後還一直在跟她的父親講:這個孩子太少見了,你們到底是怎麼教的。後來這個醫生剛好去一家素食館吃飯,又有另外一個男孩剛好他的母親也帶他去這家素食館去吃飯。進門去以後,因為這個小男孩也認識這位醫生,他恭恭敬敬走到他的面前鞠了一躬:王醫師,你好。這位醫師馬上也非常緊張,就站起來:小朋友,你好。然後他就說:你一定是什麼道教出來的。結果那個小朋友說是明道。然後這位醫生說:對對對,就是明道教出來的。結果這位醫生因為很激動,喊得很大聲,整個素食館裡面的人都聽到了,然後都在那裡問什麼是明道?「明道」是深圳的一個幼兒園。

  確實我們會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確實是很好教,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教育給他。因為「苟不教,性乃遷」,這些習慣一養成,不好導正。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年齡,其實只要我們能以身作則,很有耐性,效果應該都可以很顯著。有沒有信心?

  我們在三月份到了澳洲講課,剛好在雪梨講了三天。在雪梨講課的時候還有當地的澳洲人去聽課,聽得非常認真。第一天聽課的時候,我講一個笑話他要停三秒才會笑,到第三天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我講每一句他好像馬上就聽懂了,都跟著一起這樣點頭。你看,人跟人的溝通不是只有言語,而是那分心念。還有一個朋友,他是朋友叫他去聽,他也搞不清楚要聽什麼,結果一進去停車費要十五塊錢。他很生氣,還要叫我花那麼多錢。在大學裡面停車要費用。他心裡想既然都來了,不然就花一次,聽一個小時,不好我就回去了。後來一聽,從第一節聽到最後一節,因為他的朋友是工作人員也顧不到他。三天以後打了一通電話來,他說我很感謝你把這個機會告訴我,讓我在這三天對很多人生的道理有更深入的思考。

  主辦的一些朋友他們也把孩子都帶去聽。有個孩子已經二十幾歲,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三天聽完,隔天起得很早,剛好遇到她父親,她爸爸一看她起這麼早,第一個反應就問妳起這麼早幹嘛?女兒沒有回答,笑了一下,然後就走進廚房去了。這個爸爸突然回過神來,起這麼早是要去做早餐給我們吃,他很高興,他說真有效,三天就見效。這對夫妻還送我們去機場,接著父親就講:真的很有效,不過不知道可以撐幾天。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你愈信任他,他那個善的一面就愈引發出來,你不要每天像警察一樣,拿一本《弟子規》在那裡等,這句沒做,那句沒做,他一定有一天說我不幹了。需要我們肯定,需要我們鼓勵,需要我們以身作則,需要我們用耐心去把我們的家風建立起來。而學習不可能是立竿見影,我們必須要長期薰修才行。

  學習一定要把態度擺正確,態度對了才有效果。應該具備哪些學習的態度?首先學貴立志。我們要立定志向就會有無窮的動力,要立成為孩子的榜樣,要立成為員工的榜樣,要立成為馬來西亞弘揚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員,要有這樣的志向你的學習效果會相當好。我在前年十一月底,第一次開教師的課程,來了二十位左右的老師。我們沒有跑到街上去發廣告,我們隨緣而做,來了二十位。我跟所有這些學習的老師一起立了一個志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句話互為因果,我們常常想要開太平盛世,那是結果,要種什麼因?要能為往聖繼絕學,才能讓人心變得很善良,自然就國泰民安,不弘揚聖教是不可能有太平盛世。我們有了這分志向,就要不折不撓去克服這個過程很多的挫折,我也期許每位老師要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這些老師很多是在學校服務,他回去以後比學生還認真,早上四點起床,聽經兩小時,六點吃個飯趕到學校去。第一個到學校,然後開始讀經,他學生一進來都不敢偷懶,趕快跟著讀。晚上又固定一定再聽一個小時的經,每天三個小時,這樣持續學習。後來他的校長看到他們班的學生表現特別好,就問他你是怎麼教的?他說我每天請古聖先賢一起來教我的小孩。他手上有一套法寶,叫《德育課本》,裡面記錄著七百多個中國聖哲的風範。他每天給他講兩個、講三個,孩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善根都被點燃。

  他的校長還請我去他們學校做過兩次的演講。這位老師他做到了修身,學校這個班級就如他的家,他做到了齊家;整個學校很多的同仁都去看他上課,做到了什麼?做到了治國。我們在海口,以至於在深圳其他包含大慶的課程,因為這位老師非常用心,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他也開始周遊列國,到大江南北講課。確實,志氣一立下去,人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叫捨我其誰。只要是仁義之事,我們應該全心全意去付出,你看孔夫子、孟夫子教我們什麼?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現在又不殺身,現在又不需要損生命,只需要我們敦倫盡分,把我們五倫關係做最好的表率,你就是利益這個國家社會最好的模範出來。

  現在五倫關係哪一倫最難演?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哪一倫?好,我幫你們講,夫婦最難演。假如你現在可以演出相敬如賓,可以演出伉儷情深的榜樣,你以後還要接受掛號,接受別人來詢問你如何夫妻好合。你要跟他們講我一天只接受三個掛號,不然看太多我會太累,把他們都安排好。夫婦能相處得好那不得了,所有五倫關係都轉正。你看五倫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當夫婦當了最好的榜樣,他的子女跟他一定會很親,父子有親就成立了。

  我從小到大的記憶,我的父母沒有吵過架。我看得到的時候沒吵過架,我看不到的時候我敢保證也沒吵過架,因為知母莫若子。我對我母親很了解,我母親有一個功夫修得很好,哪一個功夫你們知不知道?你們都很有經驗,你看這個「忍」字是會意字,上面一把刀,下面一個心,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人忍的功夫要達到什麼境界才叫忍?能夠人家拿一把刀都已經到你的心坎上了,你還可以微笑對他,好好好、行行行,這叫有功夫。

  而這把刀是譬喻,不是真的人家拿一把刀,是當你的太太或你的先生或你身旁的親友,他用非常刻薄的言語對著你的時候你還可以笑臉對他,這是你的忍功。而當他這麼苛刻對你,你又可以這麼友善對他,這個微妙的關係就會開始變化,你會把他的慚愧心喚醒。在《格言別錄》裡頭有一段話很好,諸位朋友,我們這一次有發一本《延壽藥言》,有沒有拿到?這本書要好好珍惜,隨身攜帶,你在等公車,五分、十分都可以看十句、二十句。這些能在上面的經句都是幾千年傳下來的真理。你能每天體會幾句,相信三個月、六個月以後,你旁邊的朋友會說你最近不一樣了,氣質變好了。

  讀書、求學沒有捷徑,重要的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用心,「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每天看十句,諸位朋友,一年你可以看幾句?三千多句,五年那不得了,你就可以巡迴馬來西亞講課了。好,到時候我們就可以隔空呼應,到時候中國聖哲的智慧就可以在全世界遍地開花。而《格言別錄》那句話是這樣說道「激之」,你常用言語去刺激別人,君子也會變小人;而你能「愧之」,你能用你的德行去感化他、去包容他,小人也可以變成君子。當對方用刻薄的言語對你,你也把他對回去,君子都變成小人。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那就響叮噹了。要有這樣的修養。

  我記得看過一段話是布袋和尚說的,老人家說到「涕唾在臉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我讀到這句話覺得真是痛快。你看,人家吐了口口水在我們臉上,我們不要去擦,因為你一擦,你幹什麼,就打起來。不要擦,隨它自己乾,你還省還要擦的力氣,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他這麼無理的動作做出來,你還這麼樣包容他,你成就了你的真實學問,他被你感動。本來是你的仇家對頭,他這樣無理的行為對你三次、五次以後,他佩服你,他會來跟你學習,因為他說我這輩子沒有遇過這種人,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這叫不打不相識。

  忍,最重要的是忍得明白。我們往往只對他人無理的行為生氣,卻沒有去了解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去了解他這些惡劣行為是怎麼形成的,原來從小沒有媽媽,原來從小家庭狀況很不好,失教。你那個忿怒馬上轉成什麼?包容,甚至於是憐憫。尤其夫妻結婚,都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一不一樣?當然不一樣。這個時候你要明白,他二十多年都不洗碗了,你現在要他一天就變得會幫你洗碗,那是誰不對?那是我們自己不對,那是強人所難,這個時候要了解,好話一句,他會做牛做馬都願意。他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今天我幫你洗碗。你這個時候可不要說:你有沒有發燒。你就讓他去洗,洗完以後趕快進去看看,一看只有一個碗洗乾淨,其他的都洗不乾淨,現在怎麼辦?你可不要整堆拿出來,你洗什麼碗?他一定告訴你以後我不洗了。不只小孩要循循善誘,大人也要循循善誘。

  諸位朋友,我們幾天的課程完了以後你會體會聖教,體會《弟子規》真的是可以利益你的家庭。但是你可不要回去以後就對著你先生講,我已經聽了蔡老師三天課了,以後教孩子你一定要聽我的。假如你那麼講,我以後不敢來馬來西亞了,因為我很怕走在路上有一個大男人跑過來:你是不是叫蔡禮旭?那時候我看到他目光很凶惡,我會跟他說:對不起,你認錯人了。這叫好漢不吃眼前虧,你可不要讓你的先生氣得半死。要了解從自己開始做起,這才是最正確的做事方法。他都不了解,你馬上要讓他接受,那根本就是強人所難。

  有一個媽媽學完以後,回去不動聲色就教她的孩子,七歲。有一天她的孩子在他爺爺的房間裡面對他爺爺講:爺爺,這個瓶子裡面的東西可不可以借我看一下?他爺爺很驚訝,這個孩子以前拿我東西從來沒問過,他就問他:你怎麼曉得要先問爺爺?他說媽媽告訴我「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他爺爺聽完以後很高興,開始了解《弟子規》這本書真好,拿著《弟子規》去找他兒子:兒子,現在媳婦拿著這麼好的經書在教孫子,你一定要全力跟媳婦配合。你看這步棋下得妙不妙?這叫審時度勢。後來他們家每天六點多怎麼起床的?是放《弟子規》把大家叫起床,全家早上都在學習《弟子規》。

  人情練達皆文章,要了解到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我怎麼做他才能很歡喜的接受。當我們看到這個碗都洗不好,你就拿那個唯一洗得比較好的走出來,然後就跟他講太不簡單了,我第一次洗碗也沒洗得像這麼乾淨。然後妳先生會說:好,明天我再幫妳洗。我們是失教的一代,你今天覺得《弟子規》很好,回去要家裡推廣,我跟你保證,假如是太太來學習,回去推廣,妳會多一個大兒子;你是先生來學習,回去家裡推廣,你會多一個大女兒。知不知道誰是大兒子?妳老公是大兒子;誰是大女兒?你老婆是大女兒。為什麼叫大?因為他們比較難教。小孩你一講就通,他們你可要有耐性才行,我們不要操之過急,凡事先以身作則,從自己開始來實踐起。

  這是懂得互相包容,了解他的過去,不要跟他計較,反而是要如何讓另外一半的人生愈來愈成長,愈來愈有智慧。而這個忍也來自於時時能為孩子的人格著想,夫妻假如常在孩子的面前吵架,孩子內心會受到很多的傷害。孩子都很純潔的,父母在吵架的時候他的內心好不好受?他會很難過,而且有些時候夫妻吵架的原因是什麼?都跟孩子有沒有關係?有,他會覺得我是不是多餘的,怎麼那麼多事都是我造成的,他會很自卑的。

  我們給小朋友剛好談到找對象,因為有一篇文章有提到夫婦的道義,也順便跟孩子引導。不管是男孩、女孩,找一個媳婦的條件,第一條是什麼?大家猜猜看。從小孩的內心流露出來,娶媳婦第一個條件是能夠對爺爺、奶奶好,為什麼這是孩子講出來的話?因為當他們看到媽媽跟爺爺奶奶不和的時候,他的內心怎麼樣?很痛苦。孩子那麼單純的心靈,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什麼?是圓滿、是和諧。我們要成就家庭、成就孩子,要為大局著想就可以忍得下來。

  夫妻當好榜樣,父子至親;夫妻當好榜樣,兄弟姐妹在這個有愛的環境裡面,人格都有很好的發展。我跟我兩個姐姐的感情相當好,我記得那時候要出來推廣中國文化,我已經沒有工作了,我的二姐她就對我講:你安心去做,我每個月給你一萬塊台幣。讓我沒有後顧之憂。人生有兩股力量相當的強,來自於家庭,一個是我們的父母,一個就是我們手足之情,兄弟姐妹。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我確確實實是沒有後顧之憂,確確實實是充滿動力。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就是被我的父母生到,再來就是能遇到師長的教誨,人生有這兩個福分,此生無求,往後我們就盡心盡力服務社會,服務人群。

  而當父慈子孝能在家裡落實了,那孩子懂得感恩父母,他出社會一遇到好的長官,他會感人家的恩德,他會做到君仁臣忠。而兄弟姐妹都懂得互相扶持,他到學校,以至於往後出社會,很自然的就會跟同學、朋友互相照顧。我們看到夫婦這一倫處好了,五倫關係都有很好的發展,夫婦倫是根本。而只要我們把夫婦關係演好,那就是在弘揚中國文化。到時候你假如《弟子規》不夠了,我們再幫你寄過來,因為到你們家掛號的人太多了。好,這叫學貴立志。

  第二個重點學貴力行,要能夠把所學的東西學一句要能做一句。我遇到很多家長他都會說孩子都不認真學,孩子都講不聽,都是在說他的兒子。接著我就跟這個家長提到,天地之間任何的物品都會有它的慣性,就像這個杯子一樣,我把它放在這裡它就會形成一個習慣,它不動了。你要把它推走要不要用力?要用力。諸位朋友,我現在有沒有用力?我現在有用力,可是它有沒有動?它沒有動,你一定要推到它突破了它的慣性以後它才會動。有時候你在出力,你在影響你的孩子,看起來他沒動,其實已經快動起來了,你可不要快要動起來的時候說沒效,算了,那就太可惜了,要有恆心才行,讓孩子突破他的慣性。因為他很多習慣又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你要有耐性突破這個孩子行為的慣性。

  接著我又跟他講,除了孩子的慣性以外,還有第二個慣性,就是你兒子對你這個父親的認知。這個兒子會想,我爸爸有幾兩重,我一清二楚。你的話他聽不聽?他會先在旁邊冷眼旁觀,所以這是第二個慣性,就是你在你孩子心目當中的那個慣性。還有第三個慣性,我們自己幾十年來所形成的習慣也要突破,也要遵循《弟子規》的教誨,斷惡修善。力行首先要從父母、從長輩開始做起,而不是叫學生、小朋友力行。當你有這樣的態度,這些孩子學一句他就懂得去做一句。

  我是三月十五號到深圳,三月十六號他們的老師要求我跟這些小朋友上一堂課,上《弟子規》。我進去以後就對這群孩子說到,今天老師跟你們上《弟子規》。所有的孩子異口同聲講了一句話,他說老師,我們都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慎於始,請問這些孩子對學問的認知是什麼?什麼叫學會了?會背叫學會,那麻煩,那他以後都是這種態度,他只會講不會做。知道、悟到、做到,才能得到學問的真實利益,這才是正確的。但是這些孩子一開始把會背跟學會畫上等號。

  接著我跟這群孩子說到,這個道字怎麼寫?左邊一個辶部,右邊一個首先的首。這個字就告訴我們,這個辶部是行進、實踐的意思,首先能把這個經典實踐做到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而不是會背。你們《弟子規》哪一句話做到了?我就開始念了,「父母呼,應勿緩」,做到沒有?這些孩子本來在跟我講的時候老師,我都會背了。頭是怎麼樣?往上揚。突然我問他父母呼應勿緩做到沒有?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做到沒有?沒做到;「父母教」愈想頭愈低下來。

  孩子很單純,你道理跟他講明白了他會服氣。但是大人就不一定了,你假如對三、四十歲的人講「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沒做到,他就是不低下。因為他有一個東西放不下,什麼放不下?我最近生意做得很大,專門在買面子,我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行情如何?一斤要賣多少錢?因為道德、學問要成就,首先一定要先賣掉面子,賣掉虛榮,這樣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當天晚上有個小朋友在他的日記上寫了一行,第一行說道今天蔡老師幫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一個孩子把他這個體會寫在日記上,請問他會記多久?一個正確的態度成就孩子一生,你花了多少時間教?不到十分鐘把這個觀念給他了,那是最有效的投資,這個時間不能省。這個孩子後來做了很多讓我們很感動的事情,剛好有一天天氣很冷,他的同學拖鞋壞了。壞了以後他的老師就跟他講,你把這雙舊的借給同學,你把你自己那雙新的拿出來穿。就這樣建議他。當天下午這個老師突然看到他的新鞋穿在同學的腳上,那雙舊鞋依然在他的腳上。諸位朋友,我們現在做得出來嗎?

  又有一天他們樓下剛好在辦園遊會,就分很多活動,他一站一站去經歷、去過關,只要過了幾關就有會獎品。其中有一關是搖呼拉圈,比方要搖四十下,打一個勾才能過關。這個孩子在那裡搖呼拉圈剛好只剩二、三個就到了,但是沒有達成,這個阿姨把他手上這個過關卡拿過來說:沒關係,阿姨幫你打勾。我們有沒有當過這種阿姨?這種阿姨對不對?愛之足以害之,要敏感。這個小朋友馬上跟阿姨講:阿姨,做人要誠實,我沒有到就沒有到。他就把它拿回來。是不是真正有德行,要從他生活的點滴當中我們才看得出來。這個孩子覺得每一句都應該做到才行。另外有一個小女孩,剛好那天我是一句一句講解,就講到「晨則省,昏則定」,她學了以後隔天早上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間門前等待,等她爸爸、媽媽走出來了,這個小女孩馬上跟父母鞠一個躬,他說:爸爸、媽媽早上好。假如是你女兒,突然有一天跟你說爸爸、媽媽早上好,你要怎麼回應?你可不可以說:女兒,妳今天是不是不舒服?你應該很歡喜成全孩子的孝心,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家長不習慣,他的孩子學完以後跟他夾菜,他說:不要夾了,不要夾了,我自己來。這樣好不好?他的孝行要你一點一滴給他機會成就。有一個小朋友他去聽完課以後,聽很多大哥哥、大姐姐都端熱水給他媽媽洗腳,這個孩子四歲,聽完以後很興奮,回家裡就往廁所跑,做什麼?要端熱水。他的媽媽跟他有心電感應,馬上跑到他的前面把水盆收起來,不讓他拿。他媽媽為什麼不讓他端水?腦子裡又想等一下給我打翻了我還得收拾半天。很會想,都想得很深遠。我就跟這個媽媽講妳這麼做錯了,她說道但是他假如給我打翻了怎麼辦?我說打翻了更好。她就很納悶,為什麼打翻更好?打翻以後除了成全他的孝心以外,還可以教他以後端水如何不打翻,不然他做事能力什麼時候教?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教,不只教他水要怎麼端,水倒在地上以後要怎麼拖地,剛好一次都教完,多好。

  不要怕孩子犯錯,每一個犯錯往往都是你指導他的機會點出現。很多父母家長沒有這樣的認知的時候,孩子只要一犯錯,他下一句是什麼?你怎麼又來了,都是這個批評,白白把機會斷送掉。我們思考一下,我們學走路跌了多少跤,有沒有學一次就會的,沒有吧?有沒有哪一對父母,你兒子學走路第一次跌倒,你跟你兒子說:兒子!不要勉強,爸爸買個輪椅給你坐。沒有遇過吧?這樣的耐心去哪裡了?這樣的耐心應該是始終不變,這樣的態度可以伴隨孩子非常多的人生成長,態度很重要。這個小女孩跟父母鞠完躬以後,這個爸爸、媽媽非常有敏感度,馬上打一通電話到幼兒園:老師,昨天我女兒發生什麼事了?老師就講到昨天開始上《弟子規》。

  這個家長懂得時時要跟老師配合,親師一合作,他好的行為形成會很快速。而這對父母對老師相當的恭敬,因為學校收費很少,老師很多都是義務在教導,甚至於都貼錢。而老師這分用心感動了這些家長,有一個家長就說到,這個幼兒園,老師的學歷是深圳最高,但是老師的薪水是最低的。他看到這一點說:這個學校值得上。為什麼?學歷最高,薪水低,卻能留得住這些老師,代表這個學校是憑著教育的愛心來推廣,這裡的老師一定會盡心盡力來教他的孩子,縱使這個幼兒園的場地比較小他都不計較。

  而有一對夫妻他們本來房子是在深圳市區的一個黃金地段,後來看到學校這麼付出的經營,他們搬回了自己的老家,把這個好的房子租出去,每一個月可以多收幾千塊人民幣,再把這個錢送到學校去。這個父親每天得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去上班,但是這個父親卻甘之如飴。確確實實,我們愛人一分,人家就會回饋一分,不要怕付出。孟子的話是真理。「天道無親」,這句是老子的話,孟子的話「愛人者人恆愛之」,老子的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定會幫助扶持善良的人。這是我們講到引導孩子從一開始學習,就應該學一句做一句,學貴力行。

  接著學習的次序要正確,從哪一本經書開始學?在這個時代,我們要緊記一句話,「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經典來求學,不能說我很喜歡他我就聽他的話,不可以這樣。當蔡老師講的話跟《弟子規》、《三字經》不合的時候,要不要聽?不要聽,不只不要聽,還要來跟我說我哪裡講錯了,這樣才會讓我不會走錯誤。只要諸位朋友有發現,一定要來告訴我。

  我在海口講課,剛好有一天因為在中心比較忙,晚上還得趕去講一堂課,時間來不及,我就沒有坐公共汽車,就坐了海口一個很特別的交通工具,叫做摩的,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車的計程車。這個真的只有海口有而已,那坐的也很便宜,我就一路(騎得也滿快的)趕去上課,剛剛好來得及。我也沒有什麼休息,一到了直接就站上講台去上課了,上了兩個小時的課下來,我走到廁所照了一下鏡子,看到了一隻公雞。我趕快走出來跟我們中心的那些老師講:我的頭髮翹成這個樣子,你們怎麼都沒有告訴我?你看,害我在上面。不能因為他們叫我老師,然後我頭髮都翹成這樣子都不跟我講。諸位朋友,我是趕鴨子上架,我的學問還很差,有不足之處大家一定要幫我指出來,要依法不依人。

  而《三字經》當中對於學問的學習有很重要的提醒,「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再來才讀六經,「如六經,始可讀」,這是讀書的次序。而《小學》,不是小學畢業,《小學》是宋朝朱熹朱夫子一本很重要的童蒙教材,專門教小孩的。當他這個《小學》的根基紮好了,再來學四書。假如這個《小學》的根基沒紮好,直接讀四書,那就會出現小孩拿著四書的經句來教訓母親。有個媽媽她的孩子背很多,孩子有一天犯錯,媽媽跟他講你這裡做得不夠好,要改進。這個兒子跟她媽媽講:媽媽,妳有沒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我們連溫良恭儉讓有時候還背不出來,他可以用這個經文問他媽媽,他媽媽沒說話。接著他講:假如妳沒有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那妳也不可以說我。當他沒有這些孝心、恭敬心,他沒有這些處事待人的規矩,你讓他讀高深的經典,他只會拿著經典去要求別人。

  我在林則徐紀念館看到了一段他人生的智慧,相當的精闢,他總結人生十件事,假如這十件事沒有做對,人生枉然。他把它歸結叫十無益,第一個提到「父母不孝」,每天去燒香拜拜有沒有用?「奉神無益」。因為所有神聖、聖哲都是教我們首先從哪裡開始學做人?從孝順父母開始,「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剛剛我們也提到了,在家裡面兄弟姐妹都打打鬧鬧,這樣的朋友你敢不敢交?在家裡都不和了,出來會突然變得和藹可親嗎?不可能。「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心地不善良,縱使你們家是龍穴,住了一年以後會變老鼠洞。真的,一個乾乾淨淨的房間給一個很髒骯污穢的人住三天,馬上就面目全非了,那風水全部都破掉了。真正的風水在一念善心,心善就感來千祥雲集,所以改命不如改個性,改名字不如改自己的存心。

  接著有兩段是對於求學重要的提醒,「行止不端」,他的行為舉止不端正,「讀書無益」。因為所讀的書跟他的行為完全不相應,那沒有幫助的,反而他會愈來愈傲慢,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接著下一句提到,「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他很傲慢,學的東西愈多對他的障礙會愈大。古代對傲慢特別的謹慎,「傲不可長」,孩子的傲慢心不能有絲毫的增長,這樣會毀了他一生。從這兩句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定要讓他的行為跟這些經典跟聖哲人的行持要能相應,他才能真正把這些學問學到。而《小學》這本書完全就是教孩子灑掃,還有與人的應對進退態度。這個基礎你不紮好,就好像蓋房子地基沒打,再高的樓都會倒下來。

  我們思考一下,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把整個國家社會都摧毀掉,等於是禍國殃民的人,請問有沒有讀書?你有沒有聽過哪個朝代是被一個農夫毀掉的?沒有;有沒有被一個賣臭豆腐的毀掉的?都沒有。歷代奸臣都是讀很多書的人,秦檜他當了那麼久的宰相,你看有多少的門生都在當官,他卻是把一代忠臣岳飛逼死的人。關鍵就在他沒有紮這個行止,沒有紮這個灑掃應對、處事待人的根基所在,我們可不能重蹈覆轍。

  而這本《小學》是在宋朝寫的文章,我曾經把它看了一遍,因為有很多是宋朝時期的用語,我也只能看懂差不多七成左右。後來當我把它看完以後,我突然對《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夫子相當的感佩,因為他把《小學》這本書所有的精華所在統統挑出來。不只挑出來,他還把它分類得非常的好,是依據孔老夫子的一句教誨,在「學而第一」當中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夫子說當聖賢人弟子應該努力的七個方向,他從這七個方向把它編成了《弟子規》。

  而這一本小小的《弟子規》就可以含攝幾千年儒家的智慧,不會跳出去。它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從學《弟子規》這個次第再順著學四書,效果會很好。而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遵守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先從《弟子規》開始學起,在這幾個月當中每天持續讀誦,持續觀照。深入,如何深入?也要靠我們邊學習了解道理,邊實踐,叫解行相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我們對學問的體悟,確確實實是從你的實踐當中觸類旁通。當你在做「父母呼,應勿緩」,你那分恭敬心慢慢從外內化以後,你會突然想到,不只是對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也要應勿緩,老婆呼,要一樣的有恭敬心在,他就可以舉一反三。接著要長期薰修,因為有薰修之力我們的功夫才能夠滯塞通。好,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