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7/2/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200-0003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講到了,孝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以至於師道也是孝道的延續,都是承先啟後。包含我們在文化當中最重要的禮節,是以婚禮為最重要,而婚禮也不外是孝的精髓所在。婚禮是上以事宗廟,結婚之後很重要的是夫妻一條心,來祭祀祖宗、來光宗耀祖,「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能夠夫妻當好的榜樣,讓後代子孫效法,讓一代比一代更強,更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是婚禮真正的意義所在。所以在《詩經》裡面有一首詩叫「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桃樹開花、結果,以至於長葉子,都是很快的速度就長出來,代表非常茂盛。為什麼一個女子要出嫁的時候,我們是用這首詩來歌頌?就是女子的美德能夠讓夫家興旺起來。

  俗話講娶一個好的太太可以旺幾代?旺三代。這個三是表法,三是表多的意思。代表娶一個好的太太,就像周朝有三太,而三個女聖人讓周朝多聖賢人,也開了八百多年的一個朝代。其實我們在座很多的同修們,我們很大的比例都是周朝的後代,包含我們姓蔡的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大家可能看過《德育故事》,《德育故事》的作者蔡振紳,他在前面就附錄了一篇我們蔡氏始祖蔡仲(管仲的仲)給我們後代子孫的教誨。裡面就有提到,我們所有姓蔡的這些子孫都是文王的後代。從那時候開始,看到了這一句我們是周文王的後代,真的走起路來感覺不大一樣,很有使命感。諸位同修們,大家也不用去查,我敢在這裡跟大家保證,你假如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我們都是聖人的後代。因為假如不是聖人的後代,不可能綿延五千年而不滅絕、而不斷絕。我們今天能綿延五千年不衰,那都是祖宗的德行、福分在庇蔭著我們。明白這個真相,我們非常感念祖宗,我們也承傳起一個後代子孫的使命,把好的德行、風範繼續再傳下去。

  一個民族、一個朝代要興盛,確實母教特別的重要,我們看到范仲淹他的後代傳了一千年,事實上范仲淹他的祖宗在漢朝就很興盛。他的祖宗在東漢時期叫范滂,在《後漢書》裡面這是個相當有氣節的一位賢者。他那時候因為朝廷比較腐敗,但是他非常的清廉,他是個好官,當時候治理非常多的貪官污吏。所以他有一分自我的期許,說到「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你看他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後來因為朝廷腐敗,他被陷害了,當朝廷下了命令,要求當地的官員(那位官員叫吳導)要把范滂先生抓起來。這個官員不忍心去抓忠臣,在自己的住所痛哭流涕。你看當時候的人,縱使處在亂世當中,都很講道義。

  范滂了解到這位官員吳導對自己的事情如此難為,他不希望他不好做,所以自己主動到衙門去投案。到了衙門遇到縣太爺叫郭揖,這個郭大人看到范滂先生之後就說:「范大人,我這個縣太爺不幹了,天下之大,我相信不可能沒有我們容身之處,我陪著你逃命。」你看以前古代讀書人,為了一分道義,連自己的功名利祿當下就可以捨掉,甚至還冒著身命危險。我們讀到這裡真的感受到古代那種朋友有義,為了道義,連自己的身命都可以捨掉。俗話講「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諸位同修,我們生命當中有沒有這種生死道義之交?假如想起來一個都沒有,那還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這分道義,就能感來這樣子的朋友。

  范滂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孩子去投案,之後主動的到了衙門。我們心裡想,你看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投案被抓了,很可能要處以死刑的時候,這個母親是什麼樣的心情?范母到了衙門不只沒有唉聲嘆氣,沒有在那裡痛哭流涕,反而義正辭嚴的對著自己的兒子講:「今天你的氣節已經與聖賢人同名,你這一生已經沒有遺憾。人生不可能又有氣節,又有這種聖賢的名分,卻還能長壽,這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兒子你安心的去!」我們可以感覺到,為什麼范滂能有這種不畏生死的氣節?根源還是他母親的教育。今天范氏家族能綿延兩千年家風不衰,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范母!

  我們在近的看到宋朝時候范仲淹的母親,范仲淹兩歲父親就去世了,一個孤兒寡母,母親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整個家族不願意收留他們,遺棄他們。你看我們感同身受,假如我們是范仲淹的母親,當下是怎麼面對人生?假如范仲淹的母親那時候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抱怨他的家族,請問有可能開一千年不衰的范仲淹家族的興盛嗎?所以我們當父親、當母親的人,現在一個人生的態度,都在決定著往後子子孫孫的命運。我們對佛法當中的一體,可以從自己的子孫跟祖宗去體會得到。

  我們常常想到這一生,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家族可以興旺起來,我們家族最需要感恩的是我的爺爺。當初我父親他們小的時候,因為我的爺爺他已經飽受了沒有讀書,不識字的苦,所以他決定再怎麼樣艱難,都要讓他的孩子讀書,這就是一個為人長者最重要的心境。我們的後代子孫不能再重蹈覆轍,我們的錯誤,應該讓他們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我們應該留給他們更寶貴的智慧,跟人生經驗才對。後來我爺爺的堅持,我的叔叔輩就有人讀到博士,我父親他們都讀到大學。以至於到我們這一代,那全部都是大學畢業以上,已經有兩個孫子讀博士了。而且我是我們家族當中學歷最低的,我也是長得最矮的,也是長得最醜的。你看這些堂兄弟都比我們高,都比我們好,我們看了也歡喜,因為我是長孫。一個家族的觀念對一個人人生這種使命感,相當的關鍵。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差不多五歲左右,跟著家裡的人去掃墓,對著我的曾祖母的墓就這麼跪下去。跪下去之後抬起頭來嚇了一跳,因為自己的名字居然排在第一個位置,馬上深呼吸,我們對這個家族怎麼樣?要有使命感,要做所有堂弟的榜樣。雖然我是小兒子,但是因為在家族裡面是長孫,所以比較有一個擔當。因為心是這個樣子,長得就會比較老成,看起來比較蒼老一點,因為有這種使命感。我跟我兩個姐姐,她們都非常愛護我,我去考試的時候,她們都陪著我去考。我記得考高中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的母親看到我們家裡的人很高興就過來:你們兩個妹妹真好,還陪哥哥來考試。但是學佛之後什麼都有辦法,停止衰老,憂能使人老,我們時時內心都有一分歡喜,都有一分愛心,慢慢的就能夠停止衰老。

  我記得我在念大學的時候,跟一些同學們出去,剛認識的朋友,我就問他們,你看我像民國幾年生的?我是民國六十二年生的。他們想了很久就跟我說,我看是民國五十七年生的。結果我眉頭皺得很厲害,他們一看可能猜錯了,又細細的想一想說,我們是不是猜得太年輕?這不能怪他們,當一開始我問他們我是幾年次的,那就是自己在自取其辱。所以我們很清楚為什麼看起來老?因為憂能使人老,自私自利的心患得患失,所以愈看愈老。接受了佛陀的教誨,祖宗的教誨,師父的教誨,我們知道轉心念,從自私自利轉成能處處替人著想。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一念替人著想,首先得利益的是誰?就是自己。所以利人鐵定利己,害人絕對害己。

  你看我們起一個壞的念頭,我們看到歷史上那些禍國殃民的人,他們的長相有沒有長得耳垂很大,臉圓圓的?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的貪官?你看那些禍國殃民的都長什麼樣子?大家往前面看就知道,都是小鼻子、小眼睛。大家要想到,這是我二、三十年留下來的結果,但是四十歲以後長相就要自己負責。我們現在種好的因,往後自己的福分慢慢就能夠積累起來。所以當一個不好的念頭起來了,全身八十兆的細胞首先被污染、被迫害。大家有沒有看到心胸很狹窄的人,眉毛長得很長、很和藹,活到九十歲、一百歲,有沒有?看不到這樣的人。所以確實一念善心,首先利益的就是自己的身心。

  剛剛我們提到,確實一個祖宗的念頭跟後代子孫的命運是合在一起。所以范氏因為有好的女性、好的母親,才有這麼興盛的後代。你看范仲淹的母親,她面臨人生這麼大的挫折,一點抱怨都沒有,反而教誨范仲淹的是以後你發達了,要盡心盡力照顧受難的人。他的母親是學佛的人,范氏家族承傳下來都是佛弟子、佛教徒。從這裡我們就體會到一個重點,「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閨閫是女人住的地方,是聖賢人所出的地方,「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母親教育孩子這是天下安定最重要的力量。諸位同修,養女兒比養兒子還重要,請問諸位同修,生女兒的舉手,生女兒的要時時記住印光大師這句話,「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生女兒比生兒子更重要,因為唯有好的母親、好的太太才能出聖賢人。

  所以《詩經》裡面,都是在提醒我們為人處世最重要的人生態度,「桃夭」就是夫婦關係。所以「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你看人家娶媳婦、嫁女兒都是「于歸之喜」,就是女兒嫁出去,是去興盛對方的家庭。有沒有哪個女子她要出嫁的時候,她的心裡想:「好!我終於嫁過去了,我非搞得你雞犬不寧不可。」沒人這麼嫁的。我們女性嫁過去之後,很重要的一個心態,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當初嫁過去的一個心境,我們就是去成就夫家,去成就後代子孫。當我們這個不忘初心的心境提起來了,很多不好的情緒就化解開來。不單是夫婦關係是時時不忘初心,我們今天照顧自己的孩子也不忘初心。當我們耐性稍微減退了,要想起當孩子從產房出來的那一刻,當我們抱著他,當孩子的小手緊緊拉住我們的衣服,那種全然對我們的信任,在那個當下我們提起了無盡的父愛、母愛,這顆初心一輩子我們都不能忘。相信我們這分摯愛一定能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們今天到道場來,不管扮演的是弘法的角色,還是護法的角色,事實上弘護是一體的。真的,我們很多的同胞們到我們中心來一起學習,當結束了三天、五天的課程,這些同胞們要回去以前,有一些他們會分享他們的感受。突然發現一個真理,當他們在分享的時候,絕大部分不是提到課程裡面講的內容,而是所有工作人員他們那深深的鞠躬,是走進房間裡,在桌上放著的牙膏、牙刷生活的用品。深深感受到這些服務人員,對他們那顆設身處地的愛心,留下來的都是護法們的付出。護法的同時也在弘法,都在把慈悲演出來,確實弘護是一體的,佛菩薩的教誨都是做出來,不只是講出來而已。所以我們到道場來,我們的心境就是為了能夠讓正法復興,讓佛法興旺起來。

  當我們在團體當中遇到一些不愉快,遇到情緒來的時候,我們馬上提起,我到道場來就是為了「為往聖繼絕學」,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真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能夠真正找回他的法身慧命,這是我們當初來的初心、目的。這個念頭一提起來,所有的煩惱就不見了,馬上提起燦爛的笑容,投入我們應該做的工作。所以這顆不忘初心,可以在我們所有五倫關係當中時時提醒自己,這個時候我們提起的就是本分、就是理智;而不是計較,而不是情緒。

  剛剛講到我們的文化確實就是這一個孝道的承傳,當一個新郎官他要去把媳婦給娶回來的時候,他出門有一個禮儀,就是父親端起酒來敬自己的兒子。我們去感受一下,平常在吃飯的時候,父親拿起酒杯來說:「兒子,我敬你一杯。」你看這個當兒子的會不會從椅子上面跌下來?父親是天!是我們心目當中非常崇敬的長輩,都是我們敬父親。但是為什麼那天要出門,要去把太太娶回來的時候,是父親敬兒子?父親這杯酒是代表祖宗敬兒子,你今天這件事是要替祖宗交代,要把家道承傳下去。所以當兒子看到自己父親提起酒來,這一個影像會落在他的心田,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當他出門的時候那都是一種非常恭敬、非常承擔的態度,都是非常莊嚴肅穆,不是嘻嘻哈哈的。到了太太家裡,是岳父岳母牽著自己女兒的手,把她交在新郎官的手上。我們感同身受,那是岳父岳母的女兒,人家把女兒的終身託在我們的手上,我們應該以什麼心境去愛護自己的太太。

  我記得當初我姐姐出嫁,在迎娶的過程,最後一幕是我的姐夫帶著我的姐姐給我父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就當我的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那一刻,真的,瞬間我父親他的心境,就好像一道光一樣射進了我的心田裡面。我的父親在那一刻當場眼睛是泛著淚水,我同樣跟我的父親一樣泛著淚水,我在那個當下深深體會一個當父親的不容易。在那個當下都可以感受到,父親栽培一個孩子,養育一個女兒二十多年的歲月,回首這二十多年,多少的辛勞、多少的擔憂、多少的付出,今天看女兒有個好的歸宿,內心有這麼一點點的安慰。而事實上,當女兒出嫁了,為人父母者還是不斷的為女兒、為她的家庭、為她的下一代在付出、在擔心,這一分父母對子女的摯愛,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當我真正體會到父親的心境,我們真的打從內心感恩父母的恩德。我們深深對自己期許,這一輩子回報父母的恩德都怕來不及,怎麼還忍心再講一句讓父母難受的言語!當我們深刻體會父母的心,我們這顆孝敬的心、這顆柔軟的心,不用人家講,我們時時能夠提得起來。

  父母也希望女兒出嫁之後,能真正利益對方的家庭,因為中國文化的長者都非常的厚道,都是要求女兒如何盡心盡力。我們這一年多,在廬江湯池做和諧示範鎮,在三月份三八婦女節,我們辦了一個「好婆婆、好媳婦的表彰會」,在這裡面找了很多很有德行的婆婆跟媳婦。我們在採訪這些好婆婆、好媳婦的過程真的感受很深。這些好媳婦她們有個共通點,就是她們出嫁的時候父母都交代她們,第一點要對公公婆婆好,可以不給我們買東西,不可以不給公公婆婆買東西;第二點,跟先生吵架了,不准回家。你看現在的父母,「受到一點委屈,趕快回來」,你看不顛倒才怪。夫妻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差異都很大,都一定有一段適應期。但是只要有共同的目標,要讓這個家庭興盛,教育好孩子,再多的障礙都能夠用這一分真心去化解開來。所謂「夫妻一條心,黃土化成金」,而也唯有在這個過程當中修我們的忍辱,我們的修養,那個脾氣才能真正降伏得了,這是感謝另外一半成就我們的六度萬行。

  所以,我們時時要記住印光大師的教誨,看一切人皆是什麼?皆是菩薩。這不是理論,這是真實的,這是一生成就的修學方法。《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告訴我們,我們整個人生只有一個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我們自己是學生,其他人都是老師,都是在提醒我們不足的地方。今天我們聽經的時候很高興,法師講得很有道理,頻頻點頭。可是我們不見得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但是一回到家遇到先生,火氣上來了:這真是佛!我遇到他,馬上知道瞋心還差得很遠,都沒有伏住。遇到某一個人,我們傲慢的心起來了,阿彌陀佛,他是我們的老師,他提醒我們還有不足的地方。

  你看我們現在身體還很硬朗,他們這麼早就來提醒我們了。假如我們修了二十年、三十年,自己的貪瞋痴慢都沒有發覺,臨終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貪瞋痴慢很重,這個時候很可能幾十年修行最後沒有成就。所以,愈早發現我們的習氣,對我們的修行是最大的幫助。誰最能幫我們、提醒我們的習氣?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他們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他們就是時時點出我們的不足,讓我們修行沒有白修,沒有浪費光陰。諸位同修,我們現在想起哪個人心裡面就很不舒服,這個人是我們的菩薩,回去要給他立個牌位,感謝他提醒我們最需要修正的地方。

  所以這些媳婦們,父母都交代這幾點。第三點,當媳婦的就要把家裡能夠治理得很好,讓家裡的人回到家都是非常潔淨、非常溫暖。確實,一個孩子人格的成長、人格的健全,決定於整個家庭的氣氛。家裡假如吵吵鬧鬧,這個孩子感覺不到愛,他不懂得如何愛人,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這些煩惱、情緒把它調解好,因為在外面很煩,回到家裡更煩。但是假如家裡充滿溫暖,雖然在外面受了很多的委屈、很多的煩惱,一回到家裡,因為有這種無私的愛,整個煩惱、痛苦都化解掉。所以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在學校也好,在工作也好,有很多不如意之處,一踏進自己家門,一聞到母親正在煮紅豆湯的香味,一聞下去之後,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在家裡感覺到的都是付出。所以家裡已經形成這種人生態度,走到學校、走到團體、公司裡面,也都習慣對人關愛、對人付出。這些好媳婦們都是有她的父母這麼交代。

  閩南話有一句話也是真理,「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奶」。你看那個種田的人,他看田地都先看看它的土質好不好?一個人要娶太太、娶媳婦要先看誰?不是看媳婦長得好不好看,是看她的媽媽這個丈母娘、親家有沒有德行,這是明白人。從我們去採訪這些好媳婦,就真正體會得到確實都是父母正確的教育,讓她們在走入家庭當中,有非常正確的心態。所以慎於始,不只是教孩子慎於始,今天女兒要嫁出去,她為人媳婦的這些重要心態,我們也要慎於開始,好好教她。這個都是維繫一個家庭的安定,甚至於是整個社會的安定。

  當新郎官把新娘帶到家裡之後,一進門先喝交杯酒,這個交杯酒是用一個像葫蘆一樣的植物的果實劈成一半,夫妻各拿一半。這個植物的果實,它的肉是苦的,盛著甜酒,夫妻互相恭敬喝這一杯交杯酒。其實這杯交杯酒在告訴夫妻什麼道理?同甘共苦!你看瓜是苦的,酒是甜的,所以這杯酒喝下去了同甘共苦。而這個果實是同一體劈成兩半,所以夫妻是一體,一體不可分。你看我們的左手跟右手就好像一體,當右手幫左手抓癢,抓完之後,諸位同修,我們記不記得,我們的右手幫左手抓了幾次癢?記不記得?不記得了吧!有沒有可能右手幫左手抓完癢之後說:要記住,我又幫你抓一次,你又欠我一次人情。因為是一體,所以不可能會計較,因為是一體,時時都感同身受。真的!

  你看我們幫自己抓癢,抓後背,有沒有一個人幫自己抓後背,抓半天說我怎麼都抓不到?不可能。一抓就怎麼樣?就抓到了。別人幫我們抓癢還得怎麼樣?右邊一點,右邊一點;左邊一點,左邊一點。為什麼?不是一體!真正五倫的道義就是一體,絕對沒有太太在付出的過程,心裡面還留一個念頭:「你看我對我先生多好,我對他比較好,他對我比較不好。」夫妻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有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夫老妻,聽他們的言語是一種享受。老先生一定說「多虧有我太太,把孩子教育這麼好,讓我沒有後顧之憂,都是她的功勞。」夫妻哪有可能自己在邀功的道理!像我母親都常講,你們的優點都是承傳你爸爸,都是你爸的功勞。你看我們聽到這種言語的時候,我們的人格都是愈來愈健康,都是互相讚歎、互相成就。

  有沒有哪個孝子拍著胸脯說,你看我有多孝順!不可能。他視父母跟他是一體,甚至於視父母比自己的身命還要重要,所以一個孝子一定是時時想著他做得還不夠,這是一體。大舜,你看他的父親、他的繼母要陷他於死地,他不只沒有任何的埋怨,自己偷偷的找個地方在那裡哭泣,像個二、三歲的小孩一樣哭得那麼樣的傷心,那麼樣的天真,都在那裡想著:「都是我做得不夠好,害父母不歡喜。」那種對父母的孺慕之情,從小到大完全保持下來。你看當我們一歲、兩歲那麼小的年紀,自己犯錯了,父母教訓我們、處罰我們,我們是愈往父母的懷裡鑽。結果現在父母的恩德忘記了,父母才講我們一句話,我們不好的表情就提起來,瞋恨的心就提起來,這一分一體、這一分道義失去了。

  你看今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一位母親都說到,當孩子幾個月大大便了,她說孩子的大便是香的。為什麼?她看到孩子的大便是感受到什麼?感受到孩子很健康。你看那種對孩子無私的愛,連大便都變香。可是現在我們卻對孩子失去了耐性,因為我們被虛榮心障住,你怎麼不給我考高一點分數?你怎麼不給我做好一點,害我這麼沒有面子?我們那顆摯愛被虛榮心、被貪心障住。這個虛榮的心壓在孩子的身上,你要不要給我考高分?要不要好好學?鋼琴要給我能在人前能站得住腳。這些虛榮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所以現在小學生想自殺的都一大堆。我們聽到很多知名的大學,這些學生整個十幾年求學的過程都不容易,結果讀了一年、讀了兩年,卻輕飄飄的從高樓就這麼跳下來自殺死掉。他們缺乏的是孝道的教育,他們缺乏的是家庭的溫暖。當這些孩子生命結束的時候,是我們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社會應該要省思的地方,這都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卻愈來愈多。

  我們面對所有的倫常關係,我們絕對沒有起一個念頭跟朋友計較、跟兄弟計較,跟我們的領導、跟我們的上司計較,那個念頭已經不是道義,已經不是覺悟的念頭。都是時時記住我們的本分,時時記住對方的恩德,這個才是活得明白,才是道義之身。我們剛剛講到夫妻喝這杯同甘共苦的酒,何只是夫妻要同甘共苦,所有人與人,親人、朋友的因緣,我們都要有這分同甘共苦的心,寧可捨身命也不願違背道義。所以愈深入我們的文化,這分對祖宗感恩戴德的心自然提起來。

  我們整個文化的承傳,維繫著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孝道跟師道。而師長老人家把師道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我們不管走到哪一個淨宗的修學道場,都能看到方東美教授,都能看到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以及韓館長,幾位大德、高僧的法像,當下就教育我們知恩報恩。章嘉大師的教誨就是我們的師承,大師勸勉我們要「看得破、放得下」。我們要看得破,看得破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什麼好貪著的。「萬般將不去」,什麼東西也帶不走,還有什麼好爭的?真的這句話我們聽明白了,當下真的就自在許多、清淨許多。但是身命有限,慧命無窮,我們這一生唯一帶得走的,是我們的智慧,是我們的慧命。所以人生的智慧在哪兒?在取捨,知道這一生該放下什麼,該提起什麼,這是智慧。唯有法身、唯有智慧我們可以帶得走,而當我們放下欲望愈多,我們的智慧就能彰顯得愈多。

  我們又深入經藏當中,感受得到我們這一生要靠自己斷見思煩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業不重不生娑婆。我們今天假如沒有念佛法門,沒有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們這一生,甚至於生生世世,都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機會。真正看懂了,真正看明白這個真相,真的是死心塌地感念彌陀的恩德,感念釋迦牟尼佛,感念所有高僧大德、師父的恩德,不然我們沒有出離苦海的機會。就好像我們今天在大海當中,再差一刻就要滅頂,就在那一瞬間我們就沒命了。這個時候突然從空中降下了一條繩索,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那一頭告訴我們,你趕快拉著這條繩子,「汝正念直來,我能護汝」,阿彌陀佛的願力能護衛著我們,能夠讓我們帶業往生。我們去感受一下,當我們快要滅頂的時候,突然有人把我們救起來,當下我們只有一個念頭,我這一輩子是你救的,以後我做牛做馬都要回報你的恩情。

  真的,人生其實可以過得很簡單,我們這輩子是阿彌陀佛救的,是釋迦牟尼佛、是師父救的,我們這一生就交給佛菩薩安排,就保持這一分知恩報恩的心,這人生很單純。而這一分報恩的心,我們會依教奉行,自己不但沒有任何吃虧,因為依教奉行家和人樂,家庭變得愈來愈幸福,生命變得愈來愈有價值,知道如何讓自己轉迷為悟,得到快樂。也能夠透過自己的修學心得去供養大眾,讓大眾也能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我們感念彌陀的恩德,我們也感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

  當我們讀著《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在這麼濁惡的世間,佛陀能把至高無上的念佛法門告訴我們,成就我們,這麼難的事佛陀都做到了。我們要感念佛陀這一分恩德,我們要感念我們的師父五十六年的修學,四十九年弘法利生。四十九年的歲月,師父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這種磨難,累積下來這麼寶貴的經驗、寶貴的智慧。師父所講的每一部經,我們都深刻感覺是老人家的悲心,是為了生怕我們弟子錯過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捨不得我們錯失了。

  所以師長講《無量壽經》,講淨土五經,師長接著又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提醒我們「善護口業」,不要因為口業錯失了良機之外,又墮入三惡道,護念我們的心,我們要感受到。講般若經是看到我們修學不得力,在念佛當中還是打很多妄想,所以講般若經讓我們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懂得放下,我們念佛就會愈來愈得力。後來又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太上感應篇》,以至於在這幾年的歲月當中,不斷提醒我們要落實《弟子規》,都是了解到我們做人的根基不牢固。只要我們把做人的根基牢固了,這一生成就就有把握。我們感念佛陀、感念師長的慈悲,我們相信我們在菩提道業有這一分心念,「上報四重恩」,我們就不會退轉,我們就能時時提起我們這分使命感。好,這一節就跟大家先分享到這裡,有講得不圓滿、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慈悲指導。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