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學說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7/12/23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49-0003

  尊敬的陳道長,尊敬的鍾博士,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聽鍾博士為我們講解《太上感應篇》。其實宇宙的萬法,確實離不開因果二字。《弟子規》也是因果教育,每一句經文在成就孩子的孝心,孩子的恭敬心,孩子細膩的心,設身處地為人想的心。而這個就像一個種子、一個因種在他的心田,必然招感來福分,招感來貴人,以及招感來世世代代賢德的子孫。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很精闢的家訓。那這個家道能綿延多久,「因」都在我們《弟子規》落實的程度到哪裡。當我們建立起這個堅定的信心,進而去深入理解,句句經文我們都從心地去落實,這樣信解行完全合而為一,我們就證得自己的道德學問,也證得世世代代不衰的家道。

  早上跟大家分享到,我們修學的過程信解行證,其實這個「信」在我們佛門,在淨土宗強調的是「信己」,要相信自己。其實相信自己、跟相信佛陀說的話,這也不是兩件事。因為佛在《華嚴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當我們在跟他人交談的過程當中,我們都說:「我是凡夫!我不行!」這個時候假如是好的同參道友馬上要善相勸:「你這個念頭不信佛!」信佛一定在起心動念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其實我們要很了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個不好的念頭起來很容易「兵敗如山倒」。所以這「正念」一定要很提高警覺的保持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同參道友之間是彼此互相提醒念念正念分明。不能聚在一起,大家都說:我都是凡夫,都不行!我們可能都要輪迴了。還是互相鼓勵「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大家念到這句的時候,有沒有感覺精神特別好?念到這一句,聲音宏亮,終於念完了。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念的時候,那早晚課變成應付。師父教誨是「一切要從真誠心出發」。有應付,這個念頭已經跟真誠相違背了。師長也期許我們、也提醒我們不可以這麼忍心,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這樣子太殘忍了!

  當我們在提起正念,應該在每個心境,應該在讀每句經文,都要隨文入觀。甚至與他人交談的過程當中,我們都講利益語、都講真實語,不講其他不是覺悟、不是真誠的言語。我們在經上了解到「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我們讀到這句經文給我們什麼啟示?應該是我們從現在開始效法佛陀的身口意清凈三業。我們從此也講真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只要我們起心動念都提醒自己有沒有隨順佛菩薩的教誨,絕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善觀己心,每天正念多還是煩惱習氣多?有了這樣高度的警覺,我們相信能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念這句「勿自暴,勿自棄」一定是從內心真實的信心當中念出來。

  而「信」還要信佛陀,還要信聖賢,還要信一切眾生,都是有佛性。我們真信一切眾生有佛性,我們就想到「本覺本有」。他有這樣萬德萬能,他現在還被煩惱障住不能起用,我們替他著急、替他捨不得,是用一種憐惜他的心去愛護他、去協助他,因為本覺本有。而「不覺本無」,那些習氣都是剎那生滅的虛妄相。所以我們不把這些虛妄相,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那真誠就不見了。「一念不生是為誠」。別人過失放心上,就好像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人,戴有色眼鏡看人,一定給人家很不舒服的感覺,那就沒有辦法真誠跟人家結善緣。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這有大福!在我們古聖先賢的示現當中,以孝道著名的舜王,確實做到不見父母過,不見兄弟、不見他人過。父母的過,他覺得是他自己做得不好,不是父母不好。別人都看不下去了,但是他去阻止他們:「我父母沒有錯,是我的錯。」我們看到這樣的榜樣,其實都會非常的感動。俗話講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看到我們臺下很多同修點點頭。那沒有點頭的是什麼情況?「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突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吞不下去,馬上反彈的心理出來了,哪沒有錯?這也錯,那也錯。這就提醒我們,我們把父母的過失放心上,我們把親人的過失放心上,這個時候就不真誠了。不真誠就不可能不造新殃,妄心一定造新殃,真心才不造新殃。

  我們細細來體會這句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請問父母一生有沒有過失?你們現在保持高度警覺,終於看清蔡老師的為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父母又不是聖賢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過失。但是在孝子的心中,父母,他覺得跟他是一體不可分,甚至比他的生命還要重要。當父母有過失了,他非常著急,他希望趕快勸誡父母,「怡吾色,柔吾聲」的勸,趕快協助父母,不忍讓父母墮落下去。孝子時時是提醒自己「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所以不只沒有把父母的過失放心上,都是時刻提醒自己要抓住什麼樣好的機緣好好的勸父母。大舜不只不見父母的過失,也不見他兄弟的過失。因為家不是拿來論是非的地方,家應該是互相祝福,互相成就,互相付出,只想著我能給對方、給我的家人做哪些事情。因為是道義的結合。那個「義」就是本分,一家人是一體,不分彼此。哪裡受傷了,其他的家人一定是去安撫他、去照顧他,讓他恢復健康。

  而舜王不見世間過的真誠,他吃虧了嗎?我們有時候想想看到很多人忍氣吞聲,他是沒什麼問題,我們在旁邊看的都已經這個脾氣快上來了,「這樣你也忍得住?」其實吃虧是福!能為大局著想,能忍家才會安!團體才會安!不然「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心感的是地獄。不只自己墮到地獄去,我們瞋恚心很重的時候,當下把這個辦公室全部變地獄了。每個人在這裡待上一天,可能壽命都要減壽。剛剛我們鍾博士說的,可能要「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可能這個身心都被我們給破壞掉了,好像在地獄當中。我們時時不忘初心,我們走入佛門、走入聖教是要為「往聖繼絕學」,絕對不願意再因為自己的習氣而讓同修生煩惱,而讓弘法利生的事受到一點點的障礙,這都不是我們願意做的、我們願意看到的。因為我們的初心只是一心一意要來利益正法,奉行師長的教誨,為佛法、為眾生。

  其實人面對任何境界只要不忘初心,這個情緒就下來了。比方我們為人父母,當初我們走入婚姻,我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讓他有個幸福的家,有個健康的人格。當爸爸的,當這個孩子一生出來,當然先抱給爸爸看。當這個爸爸看到孩子,然後那個孩子拉住他的衣服,好像全身心都依靠著他,都信任著他。當下這個爸爸在內心暗暗的告訴自己:「我這一生再怎麼苦,再怎麼累都要給這個孩子幸福的人生。」我看很多爸爸點點頭,你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當面對挑戰的時候,只要想起這一幕,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當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陪伴他,他踏出第一步以前,不知道已經跌了多少次跤了。可是我們無盡的愛心扶持著他:「沒關係!沒問題!一定踏得出,一定走得好!」可能當孩子踏出第一步的時候,全家站起來鼓掌,這孩子備受鼓舞,第二步、第三步就這麼踏出去了。因為在這麼真心的祝福、真心的協助,沒有人不能成長的!所以教育界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乏愛的孩子」。我們很冷靜來看,當每個父母的耐心,都像孩子剛學走路那個時候,孩子能不能教好?有沒有爸爸帶著孩子學走路,結果孩子學了三次都跌倒,這個父親說:「孩子,我看你是沒辦法,爸爸怕你摔得太嚴重,給你買個輪椅坐吧!」我看沒有這種爸爸的。但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對孩子的耐心是不斷提升還是下降?我們對孩子的細心、柔軟心是提升還是下降?人生應該是「茍日新,日日新」,應該不斷提升!

  從這裡我們再觀照,我們初入佛門的那一分真誠。很多朋友,我們剛接觸,這個太好的無上法寶,朋友只要一來電話:「我聽說你在學佛。你那裡有沒有什麼佛教的書,我想看看。」半夜三更你都把它送過去,有沒有?你們沒有這種經驗嗎?再辛苦,絕對是歡歡喜喜的把這個法供養送出去。而事過五年、十年,我們當初那一分真誠是進了,還是退了?所以修學不能看外在修學的樣子,修學的時間,那都不是實質的,而是我們的真誠心,我們的平等心,我們謙卑的心,我們受教的心,是在提升還是在下降?

  我們曾經跟一些同修們,剛好也跟社會大眾接觸的時候,當我們修行人說:「我吃素都十年了!我聽經都十年了!」當我們說我吃素都十年了,很可能我們怕別人不知道我們道行有多高。其實說實在的,真正像《感應篇》說的「慈心於物」。吃素吃得愈久,愈慚愧自己曾經吃過肉,愈覺得本來就是一體的,我以前迷惑顛倒,還傷害牠們。有時候一想到,小的時候看到螞蟻,都快說不下去了,還拿香皂水,大家看得出來為什麼我長那麼瘦了嗎?那都是以前造業太多。不過大家要給我鼓勵,給我信心,我十年以後,很有可能也會白白胖胖的。因為現在趕快把好的因種下去。

  剛剛我們聽鍾博士談到俞淨意公,人家短短幾年的歲月斷惡修善。有時候我們讀到俞淨意公那一段,站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磕頭磕到流血,眼淚都止不住流下來。那種斷惡修善的決心、那種不願意再違背佛菩薩教誨的決心,讓我們為之動容。當然,決心要學,不要明天早上每個人頭上都一個包,而且都流血。到時候回到家裡去:你這個頭怎麼變成這樣?因為到金馬皇宮聽課去了。所以要磕頭先跟家裡人打好商量。不然家裡人說學佛學成這樣,他們誤解了就不好。那一分決心精神我們真的要學習。這個當下我們學了、體會到以後,一定馬上變成自己的心境。這個「隨文入觀」,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反而是因為我們自己預設的立場,「這個很難!這個要三年,這個要五年」。這個妄念就把我們的障礙形成了。

  所以「不忘初心」,我們對家、對孩子、對道場、對佛門,在人倫的基礎當中,夫婦關係是一個核心。我們看到整個婚禮的過程,統統在提醒人對家庭的責任感。那個兒子要出門的時候,先昭告天地。因為生育養育孩子,對整個社會民族是直接的影響,要對得起社會民族,所以昭告天地。結果要出去以前,是父親敬兒子一杯酒,而且兒子不用回禮。假如平常我們跟爸爸一起吃飯,爸爸站起來說:「兒子!來,爸爸敬你一杯。」可能我們都從椅子上面跌下去了。那顛倒!可是那一天不一樣,那一天是父親代表祖宗敬兒子,讓他懂得「昏義」,婚姻的意義;「上以事宗廟」,要把祖宗好的家道承先啟後,這就是婚姻的意義。所以整個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孝」字!連婚姻都是孝,繼往開來。所以這個新郎官,一路上什麼念頭都沒有,最強烈的是記住父親這個叮嚀,父親這個敬酒的動作,深深震撼他的心靈,對婚姻我不能隨便,我要盡心盡力做好的榜樣。到了太太家,那個時候是岳父岳母親自出來迎接,感覺到的也是責任。人家把女兒託付給你,信任你,你怎麼忍心讓這樣的老人擔憂受怕!這個過程當中,祖宗、父母以至岳父岳母都對我們信任,都對我們有知遇之恩。我們怎麼忍心讓信任我們的人失望?我們這一生求個問心無愧,對每個人的信任,我們盡心盡力的去敦倫盡分,去回報。這樣的人生是踏實的、是痛快的。

  所以太太接過來了。你看這太太坐上花轎,好像坐花轎有個動作,就是拿著一個扇子,就是好像大小姐平常那樣搧搧風,這樣才有大小姐的氣質。結果那一天坐花轎,要把那把扇子,從花轎的窗口給它扔出去。大家都扔過吧?那個扔是表法的,就是要把大小姐脾氣放下,從此一心一意成就家庭。那是代表貪瞋痴慢放下了,脾氣放下了。其實,我們何嘗不像這個新娘一樣?新娘是護法!護整個正法的弘傳。當然也要把我們的習氣放下來,我們不把習氣放下來,進入道場,那很可能成事不足,接下來就不好講了。對!我們要很冷靜,自覺才能覺他。當我們習氣都很重的時候,我們還想著要利益人,那很不容易,很可能到時候我們進來了,所有的同修們對我們又很客氣,又不好意思點我們,那我們就變成瘟神,「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這個警覺性也是不忘初心。我是來為佛法為眾生,時時提醒息滅貪瞋痴,給這個道場最好的榜樣,誰有沒有做到,不管,我自己要期許自己先做到。有時候同修到一些團隊、道場去,一進去,他生了煩惱:「不是說這個道場挺好的嗎?怎麼我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結果進到別人的道場,本來是參訪變成挑毛病。其實都是一體的。不管到哪一個因緣去,純是一顆利他的心。你當場就安住了,怎麼善相勸,怎麼正己化人,哪還有其他念頭?那不就是妄想夾雜了嗎?都是真誠,都是慈悲,都是助人,這樣與人相處不是變得很簡單、很不複雜嗎?

  你看新娘坐在轎子上,在我們《詩經》當中,有一篇就是形容婦女的美德。在出嫁的過程當中,看到那個桃樹,聽說馬來西亞沒有桃樹,大家現在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那個桃樹,它長葉子,沒有幾天就長得很茂盛。桃樹開花也是一下子就開得整片,非常的榮茂,還有結果。這就是提醒婦女,「我嫁過去要讓他旺三代!」娶一個好太太會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不是敗三代,大家要實事求是,叫一敗塗地,這閩南話說的「塗塗塗」。因為沒好榜樣可能一下子就跌下去了。所以《桃夭》那個詩歌很美,「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于歸之喜就從這裡來的。宜其家人,不忘初心,就是去成就夫家,成就下一代。我相信絕對沒有新娘要出嫁的時候,她心裡是這麼想的「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所以人時時不忘初心,這個正念動力就回來了。

  為什麼以前我們中華的婦女,再怎麼苦都能熬得過來?現在想想,曾祖母、奶奶過的日子,現在年輕人一想:這怎麼過得來?那她們不都過來了!因為她沒有其他想法,一心一意記住自己的這個願心,所以把整個家道興盛起來。甚至於先生走到婚姻一半有點喝醉酒,打瞌睡了。不過打瞌睡還是會醒!所以用真心往往都讓另一半回頭。可是現在,很可能先生犯錯了,兩個人就互相指責,這婚姻就維持不下去。我們雖然受高的學歷,但是也要看得到我們的這些祖輩,他們的德行、他們的厚道遠遠在我們之上。

  所以我們學《弟子規》,我們也是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而且,相信一切人都有本善的心,都能被喚醒。所以大舜喚醒了父母的善,喚醒了兄弟的善。甚至於喚醒了天下人的善。因為天下的人都說,大舜連這樣都能夠做得到,都能感動家人。我的情況都沒比他慘,我們怎麼可以不做?而孔老夫子在《中庸》當中稱讚舜王「舜其大孝也與」。他的至誠孝心把他的智慧、德能、福分統統流露出來,統統達到聖人的境界;「德為聖人,尊為天子」,福分也現前;而且是「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代表舜王一定會有綿延不衰的家道。剛剛我們鍾博士也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古月「胡」,耳東「陳」,田地的「田」,女字旁一兆兩兆的「姚」,虞美人的「虞」,人字旁的「傅」,還有很多姓氏都是舜王的後代。剛剛有念到您的尊姓的請舉手。來!我們給舜王的後代掌聲鼓勵一下。

  舜王那時候假如父母對他不好,他馬上捲起袖子「好,跟你拼了!」你看嚴不嚴重?嚴重!舜王那時候跟父母生氣,剛剛舉手的那幾位同修現在就沒有坐在那裡了。因為這個家道就傳不下去。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不只是掌握自己的道業,自己的未來,還掌握了後代子孫的未來。「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沒好好修養道德,身、口、意造作惡業會殃及後代。所以歷史當中,我們看到所有禍國殃民者都絕後了。大家有沒有遇過有個人上臺來說:「你好,我很光榮!我是秦檜的後代。」沒有!他假如這麼說還得拿支雨傘,因為怕底下丟瓶子上來會受傷。大家有沒有遇過秦檜的後代?有沒有遇過曹操的後代?都沒有。因為「必有餘殃」,他子孫已經斷滅了。

  所以當我們要發脾氣的時候,要冷靜,有沒有聽到耳邊傳來聲音,子孫在那裡吶喊:「祖宗!你別氣!您再氣我們要消失!」這麼一想,脾氣就不見了,這是有後的觀念。「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為我們的後代子孫行為世範。其實這個心量再擴展,不只是我們這個家,是我們整個佛門是一個大家。我們一發脾氣一不和,那後面正法要傳下去就很困難。阻礙正法的弘傳,多少人法身慧命都受影響。我們期許自己在這個大家庭當中應該「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時候我們的謹慎就起來了。不願意傷害子孫、不願意傷害整個佛門的修學狀況,之後的所有的四眾同修。

  剛剛我們舉手的大德同修們,今天終於認祖歸宗。待會大家假如感覺有些同修走路有風,可能就是大舜的後代。因為今天知道了以後,覺得非常的光榮,連走路都要有model的架勢。因為這樣才能給祖宗增光。那沒有念到的大德同修也不要傷心,我幫你們查過戶口,大家假如不是堯舜禹湯,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在這個地球當中,只有一個民族綿延五千年不衰。這不是偶然的,因為我們的祖宗都是聖人。聖人的後代,才能綿延這麼久!所以待會大家走路都會有風。

  我們讀懂了這一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那一天,我們聽宋會長上臺那一段話,眼淚都掉下來。宋會長講到,我們都是在享師父上人的福報,這是大實話!其實我們都在享釋迦牟尼佛的福報,我們也在享孔子、老子的福報。我們讀懂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對祖宗感恩戴德,感恩心起來了,責任心起來了。而當我們又思考到我們是別人的子孫,我們也將是子孫的祖宗。所以我們的子孫能不能受我們的餘慶?我們整個佛門後來的四眾弟子,能不能因為我們的榜樣而得到餘慶?這個時候責任心、有後的觀念就提起來,一言一行都謹慎,一言一行都不敢隨便。而這一分責任鞭策我們不放縱自己的習氣。

  這些聖哲人,舜王的榜樣給我們很大的提醒,所以我們效法舜王「不見父母過,不見兄弟過」,舉一要反三。看目前的局勢,反三可能來不及了,我們就給它徹底一點,「舉一反一切」,一是我們的心地,是我們不見人的過,是我們的真誠心、我們的恭敬心。一切就是用這樣的心去面對所有的人,面對所有的事物。其實用這個一即一切的心,那就像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廣修供養」,那是平等的禮敬,平等的供養。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純是一顆利眾的心。《華嚴經》師父在講解的過程,常常會說到「信為道元功德母」。而透過我們跟大眾接觸,我們覺得確實「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意念堅定不移。這個懷疑就拿掉了,貪、瞋、痴、慢、疑。這個「疑」也是很厲害,會障礙我們的真誠,障礙我們的平等心。

  當我們跟海南省監獄的這些領導幹警,他們給我們講了一個事例說到,當他們在工作的過程,有聽到同業敘述到,當初唐山大地震,有個監獄被震倒了。裡面一百多個服刑人員,沒有一個人逃走,所有的服刑人員都拼了命的在瓦礫堆裡面用他的雙手在救人。所有的人整個手都是沾滿著鮮血,他挖得整個手都破掉了。在那樣的情境當中,他假如離開,良心不安!我們能不能演出真實德行讓所有的人見到了,馬上善根就起來。所以不是眾生不回頭,是我們能不能做出真情真意的行為出來來感動他們。

  上一節課有跟大家分享到,我們到醫院裡面去看那些剛剛出生的孩子,當然第一眼是看自己的孩子。而當我們看完孩子一定會不由自主的被旁邊天真的臉龐給吸引,會多看這些孩子幾眼。因為我們從他們的臉龐都看到本善。有沒有人去看了以後,對著旁邊的人說:「我跟你說,那一個以後是殺人犯,那一個以後會放火燒車。」我相信沒有這樣子的人。而當我們把一個剛出生孩子的天真臉龐跟這個殺人犯的臉碰在一起,我們能相信是同一個人嗎?當我們看到他之後是這樣的行為,我們很不忍心!因為這個孩子,父子有親的天性,很可能因為一次一次家庭對他的傷害,他可能需要愛的時候,父母是用暴力對他,把他的善心整個都給障礙住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跟父母對立的時候,我們不怪這個孩子,我們替他不忍心。因為「茍不教,性乃遷」。所以當一個人犯大錯了,是他在家庭,他在學校,以至於他在社會,沒有得到真愛的關懷!他才會走成那個樣子。這些結果應該是引起我們高度的反思!尤其我們走在教育的行業,沒有一件社會現象離開教育的!根本的問題都在教育。要真正解決,也是要靠愛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當我們奠基在對「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奠基在「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懷疑了。

  那我們再來解聖賢的存心。早上提到曾子說到孔夫子他的道德學問一以貫之,是忠恕之道,其實在《論語》當中最強調的是仁愛心。而仁字的表現,不離忠恕二字。忠是盡心盡力,對自己要求要盡心盡力,恕是對他人要寬恕、要包容;進一步,這個恕字是如其心,叫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我們在《中庸》當中有讀到一句話,夫子講我在判案的時候,因為夫子曾經做過司法官,大司寇。他說我判案的時候,都是依法去判,跟一般的法官也沒有兩樣;但是我的內心其實是不願意判這個刑的,我是「必也使無訟乎」。(我是看這個黑板都沒寫過,因為我們要隨喜這個黑板的功德)這句話我們有沒有讀懂夫子的心。這個「必」就是他終其一生都要為家庭社會從此沒有衝突、沒有爭訟,不會告上法院去而努力,必就是絕對不會中斷。夫子做到!一生周遊列國教學,不疲不厭,從來沒有放棄過,當時候的人說道:「孔老夫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那個不可為的意思是世間的人看覺得困難重重,可是夫子卻不因為困難而退縮,就像《弟子規》說的「勿畏難」。就是因為夫子的堅持,我們炎黃子孫才能學到五千年寶貴的智慧。為什麼孔夫子是至聖先師,因為沒有夫子的堅持、夫子的德行,我們的文化很可能在兩千多年前斷了,所以後世讀書人對夫子非常的敬佩。

  有一段讚歎的話,「先孔子而聖者」,在孔子以前的聖賢人;「非孔子無以明」,假如沒有孔夫子把他們的德行宣講出來,很可能我們現在連祖宗都不認識,他們的德行我們都不了解。「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有在孔子之後留名青史的聖哲人,假如沒有孔子的承傳、孔子的風範,他們很可能沒有好榜樣學習,就不可能成聖成賢。所以夫子的堅持太重要了。往後幾千年讀書人,雖然面臨很多的危難跟挑戰,但是他一想到孔夫子,他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股精神,我們生為夫子學生要拳拳服膺在心中。因為我們當下的情況比春秋戰國時代不知道要亂多少倍。這個時候文化也是岌岌可危,臣弒君、子殺父,現在這樣的事情愈來愈多。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效法夫子承先啟後。

  「必也使無訟乎」,這個必就是忠心為人,為民族;無訟,就是設身處地的恕道!這句話裡面就是忠恕二字。因為夫子感受到,當一個人犯罪了,他墮落,他痛苦,而他的父母同樣痛苦。他關的是有形的牢獄,而他的父母、愛護他的長輩關的是無形的牢獄。他可能三年就出來了,請問他的父母長輩要關多久?當他的孩子不能回頭,他們兩老可能要關一輩子,見不到光明。只要有聖賢的教誨,服刑人員以至於他的家人,才能見真正的光明。我們曾經參加海南海口他們辦的「親情幫教會」,讓服刑人員的家人來給他們打氣、給他們鼓舞。我看到有個年輕人,來看望他的長輩就有八個人。你看一個人造惡,讓多少人掛心,真是「德有傷,貽親羞」!讓所有愛護他的人都擔憂。當我們讓一個犯錯的人回頭,真的讓無數的人見到光明。甚至於他不再繼續墮落,他才不會變成重大要犯。那到時候變重大要犯,不知道讓多少人身心不安!

  所以有服刑人員本來寫信、打電話統統都是要錢,結果現在學了《弟子規》,給他母親打電話,第一句話是問:「媽媽,您身體還好吧?爸爸的身體也好吧?」他媽媽在電話那一頭說道:「對不起,你打錯了。」旁邊都有在聽的幹警,因為要輔導他們的思想,趕快把電話接過去:「老人家,真的是你兒子。」所以能夠讓犯錯的人,那是整個社會現在最需要教育、最需要幫助的人,能夠去監獄裡面讓這些服刑人員斷惡修善,這是真正力行觀音法門,救苦救難,是真正落實夫子這一句「必也使無訟乎」。我不願意再看到人入監獄,讓他們的父母擔憂;我更不願意看到因為有人犯罪,而有人就會受傷害。那個受傷害的人可能是一輩子遺憾,以至於他的父母也是一輩子遺憾。

  我們解佛陀的存心,解孔子、解老子的存心,解曾子、解顏子的存心,以至於我們常常都能看到一本《晚晴集》。大家有沒有讀過《晚晴集》?這也是弘一大師的大慈大悲,佛陀四十九年的經教浩如煙海,大師把它擷取一百句,對我們當下所有四眾弟子修學是非常重要的教誨,這是大師的慈悲、恩澤!所以我們時時口袋書帶在身上,一有空檔「話說多,不如少」,趕快拿起來,一句一句念到我們的心田裡面去,不枉費大師的苦心。不只是佛家擷取一百句,還有整個我們歷代的格言都是非常重要,處事的練達,處事的智慧,這能讓我們提醒自己一言一行,不要讓人生煩惱,要能讓人生歡喜心。我們能面對經典,時時都是感悟每位佛菩薩、聖哲人的存心。真的,我們就時時都跟佛菩薩聖賢在一起,這時候就一點也不孤獨了。

  解了以後,我們去力行,而這個力行要非常的有恆心。在《華嚴經》勤首菩薩做了一個譬喻,說一個人修道就好像鑽木取火,鑽著鑽著,我們鑽木取火有沒有說:有點累了,我休息五分鐘再來鑽。休息個五分鐘,可能都要從頭再來了。所以就要持續不斷的用功,就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要「淨念相繼」。師長也提醒我們,也期許我們要「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大家對這句話熟不熟悉?挺熟悉的!當自己聽到這句話,突然想「咬緊牙關!要咬多久?」所以老實人得利益,還有其他想法:「要咬多久?還要三年、還要五年,還要一輩子?」一想都沒力氣了。都是自設障礙,反而老實人說:好!師父上人這麼講,就幹。他就明白了,不用咬很久。我們看到歷代,在《淨土聖賢錄》裡面,這些成就的人,他們咬多久?三年五載就有成就了。真正用功,像龍樹菩薩他們咬多久?所以咬多久,自己決定的。

  當我們真正肯咬緊牙關,三年五載我們就能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遊步三界」。你們對這句經文好像不太熟悉,我們每次念到這一句,突然都快飄起來了。「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因為習氣降伏住了,任何境界你沒有罣礙了,都是跟人家結法緣,結善緣;「開示正道,度未度者」。佛菩薩的生活什麼時候過?我好像把大家逼得太緊了,當下可以過!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聖狂之分,在乎一念」。這一念阿彌陀佛提起來,當下自性在念佛。而剛剛我們鍾博士提醒我們,只要這個正念能念念相續,我們就在佛法界。所以我們謹記印光大師的教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我當初到海口,人生地不熟,一個人去。本來我爸爸都交代好了,你到祖國大陸去,要躲在楊老師後面三年。我爸爸很有智慧,知道我很浮躁,應該好好的先扎根,好好的學好,好好的跟楊老師學習。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才跟了不到一個禮拜,楊老師就對著我說;因為那個時候剛好先到孔廟,三孔祭拜孔老夫子,看到整個文化破壞的很嚴重。那些墓碑都是摔壞掉,而且很多講解員都在那裡左一句封建、迷信,在批判著孔夫子聖賢人的教誨。我們邊聽,真的是心在淌血。這麼好的機會可以教育自己的同胞,甚至於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弘揚到世界各地。因為這幾百萬的遊客很多是從海外來的。結果反而海外的人來了,我們居然在罵自己的聖人,這不是在侮辱自己的民族嗎?當下老師就告訴我們說:「我必須建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讓所有致力於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能夠學習。所以你必須一個人回海口去,你就自生,最好不要自滅。」所以我就一個人回去了。

  諸位大德同修,假如你面對跟我一樣的情境,會有什麼狀況?我們這個時候能不能坐在地上「我不玩了!我不玩了!」這個時候這樣也沒用,已經遇到了,就應該活在當下去面對。我們聽師長教誨常常說到:佛菩薩安排!什麼時候是佛菩薩安排?我們喜歡的時候,佛菩薩安排。那個聽師父的教誨都分別執著,這個不行!應該是一切時一切處不挑境界,佛菩薩安排。這個時候不挑境界,平等心現前了,真誠心現前了。所以真正我們依教奉行,其實很多習氣慢慢就可以對治。尤其當我們念念都為人著想,這很微妙,煩惱什麼時候輕了不知道。因為都為人想,那貪瞋痴慢慢慢就淡了。所以感謝他人給我們付出的機會,給我們修慧,給我們息煩惱,給我們修福!一切人都是我們的貴人。所以不為自己著想,那是大福分!我看大家有沒有注意聽。剛剛這段話叫做「倘揜飾,增一辜」,這是錯誤的示範,大家不要學。

  我在海口的時候,一有空趕快師父的光碟放來學習,深怕自己煩惱習氣太重。剛好聽到師長在香港講「五十年學佛心得分享」。當師父講到:「當你什麼都不要了,你什麼都得到了。」講完的時候,師長就呵呵一直笑。笑完以後說:「你們不懂!」看到大家的笑容,我看大家都懂了。真的不為自己,自性就起用了。那自性的福分微妙自在,沒有需要的時候,兩手空空。師長常常說:「上一次什麼時候用錢都不知道了!」需要錢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就像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師長起了這個念頭,回報家鄉,做一個實驗點。馬上,我們馬來西亞的一位護法錢就送來了。大家希不希望這麼自在?你們好像不大希望!要相信!那不相信,這個障礙就出來了。

  楊淑芬老師跟在師父旁邊,有一次討論印《無量壽經》要三十萬,結果吩咐楊老師去印。討論完了,突然有位長者走進來對師父說:「師父!我要過壽了,孩子非常孝順,說要給我設宴慶生。我已經寂靜知足,不想要那麼熱鬧,所以他們的心意我領了。」我跟他們說:「來,你們既然有這個心意,都拿新臺幣來就好了,我拿去給你們積福。」積功累德,因為剛剛我們鍾博士教誨《太上感應篇》要複習一下。把這個紅包呈上來,老人家拿起來一看微微一笑,一點都不差,三十萬。拿給楊老師一看,增長信心。以後楊老師印經已經超過千萬,但是從來沒跟師父拿過錢,這都是考試。這師父一說:印什麼經?結果老師在那裡等,怎麼沒有下一句?只好自己去「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真的,一心一意去把這個經印好,很多因緣就接過來。甚至於是師丈的同事:「你太太好像在做公益事業,我最近剛好有一筆錢就給你太太!」結果一補上,剛剛好。而且這個性德的感應很微妙,一感應都不差,都不會留太多錢。因為留太多,大家又在那裡擔心、煩惱,甚至還爭,那就麻煩。所以這個自性的財富自在。

  師父那時候教誨我們,「後臺老闆阿彌陀佛,別怕」。結果我們一聽很樂,阿彌陀佛做靠山,靠得住。像我習氣很重,我小時候都想做生意。人家回外婆家是高高興興的在那裡玩耍,我是回去做生意,小時候賣地瓜糖,抽一根五角,就這樣小本生意做起。所以人的習氣愛錢愛到這種樣子,連小時候都要;但是學佛以後,其實生意還是要做,要幹宇宙間最大的生意。宇宙間最大的生意要跟「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合作。所以我這個做生意的習氣用在這個地方還可以,找合夥人要找十拿九穩的。這不是十拿九穩,是完全穩。我們去推展以後,對這句話體會愈來愈不一樣,阿彌陀佛會送錢來。那我們接著問一句,誰是阿彌陀佛?誰是阿彌陀佛?真的,都是一切大眾在開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明白真相,隨著我們在大江南北推展《弟子規》的教學,終於知道誰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是阿彌陀佛!

  我們在海口辦課程,辦五天,五天上下來,正準備去付錢的時候,櫃臺小姐說:「錢都付完了!」我們很納悶,「誰付的?」「老板娘每天都付掉了。」因為這個老板娘非常有愛心,她每天來聽完以後在那裡流眼淚,說:「我的孩子都大了,他們小時候錯過這個黃金歲月,可以學這些聖賢教誨,我希望更多幼兒園的孩子、更多小學的孩子能得利益;這些老師都是小學、幼兒園老師,我全部護持。」她那顆心是不是阿彌陀佛的心?是!所以每個來護持弘法利生事業的同修們,他們當下都是阿彌陀佛。我們看到當有老者捐款幾百塊錢,更讓我們觸動的是,他那幾百塊錢有五角的、有一元、有兩元,甚至於還有兩分的,這些這麼小額的款項,代表他省吃儉用,完全留下來護持正法。那是至誠的護持!那是阿彌陀佛的存心,我們怎麼忍心讓這麼多至誠的佛心失望!所以是大眾的佛心鞭策著我們不能懈怠,不能退心!要勇往直前,對得起所有人的這分真誠心。

  確實師長常常教誨我們,解行相應能夠常生智慧。所以師長怎麼教我們,我們就好好的去落實就對了!自然我們隨著去承擔起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邊做就邊明白師長這些教誨都是真實不虛。好,那我們時時信解行合而為一了,用這樣的存心來落實《弟子規》的每一句教誨。那我們《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其實從心地去受持,從頭至尾就是一個「孝」字。當我們這顆孝心時時保持,要落實《弟子規》並不難。時時都是一個恭敬心。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離不開恭敬心,離不開忍辱的心。每一句都是忍住貪瞋痴,忍住習氣,提起正念。我們看到《弟子規》,這個「弟子」指的我們是父母的弟子,我們是師長的弟子,我們是古聖先賢、佛菩薩的弟子。而這個規並不是誰規定的,這個倫常大道統統是我們自性流露的風範行為。所以我們遵守《弟子規》就是持戒,就是守禮,就是隨順性德。我們有這樣的明白,才不會覺得好像是聖賢人在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其實這些教誨是讓我們恢復自己的德行,恢復自己的自性。

  而「總敘」是整個經文的總綱領。總敘當中說到「弟子規,聖人訓」,這個字幕當中有沒有打?可能《弟子規》不用打,假如還沒背起來,來人,好好鼓勵他!說實在的,《弟子規》要背!最好不要硬背,不然會得憂鬱症,背到最後連睡覺都睡不好,這個時候我就罪過罪過。《弟子規》上了年紀的人不要硬背,會傷害腦細胞,熟讀就好了。而且我們每一句經文不是用記憶,是用心領會,用心去感受,就不難背下來。不是用腦背,是用心感悟。這個時候縱使沒背起來,很可能在境界現前,這一句經文就浮現出來了。

  我們看到「首孝悌」,這個「首」就告訴我們,在修學的道路當中,它都有次第,落實了孝悌,人的愛心就開顯。他會孝順他的父母,他也會恭敬一切人的父母,因為他知道一切人的父母也很不容易。而我們看到孝悌是本,君子務本,本立道就生了。這個孝悌根基紮好了,受持《弟子規》不難,家道要弘傳就不難。我們這一次是護法菩薩尋根之旅,所以我們現在整個理解《弟子規》,就不是只有我們的家道弘傳,是我們整個佛門大家庭的弘傳。我們體會到末法還有九千年,「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我們這個時候非常謹慎,行為世範,才能開九千年正法繼續的弘傳。用這樣的心境來受持「首孝悌」,那時時「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時時想著我要孝順佛菩薩、孝順師父上人,要依教奉行。我們體會到所有的眾生同修只要墮落了,佛菩薩聖賢人擔憂、傷心!我們要團結所有的同修,為佛法、為眾生,讓眾生能離苦得樂。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不斷在落實「首孝悌」。所以這個家是整個宇宙,是整個虛空法界的大家庭。

  孝悌心起來了,「次謹信」,這個謹慎出來了。就像《中庸》裡面說到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我們一切言行都給大眾建立法則,都給大眾當榜樣,這個「謹」就出來了。我們與一切的親人朋友都守住誠信,大家都很信任我們,由於這分信任,成就團體的人和、團體的力量,家業就盛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都在我們給一切的同修講信用,答應他們的事情盡心盡力都做到。包含「泛愛眾」,時時都想著現在的社會大眾需要什麼,其實這些經句從頭至尾也都是愛心。當我們看到「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想到「事諸父,如事父」,我們用對父母的恭敬、孝敬心來對一切眾生。

  剛好在過年前,我們在廬江湯池都會給老人家送敬老金。這是師父上人延續他們家鄉好的文化承傳。因為那個時候,過年前都會發動給老人關懷,都會送一些掛麵,吃的,去慰問老人。所以一想到故鄉的老人,師長把這分心意折合成人民幣五十塊錢,表達老人家對於老人的關心。結果真的好多老人拿著五十元錢流眼淚,拿著五十元錢,把它供在祖先牌位前面,他說:「這個五十塊,我再窮都不會花,因為這代表著淨空老教授對於我們老人的關心、愛心;我要拿著這個五十元錢教育我的子孫。」在這個發放的過程當中,我們感受到,當我們尊敬老人,真的就像《大學》裡面講的「上老老而民興孝」。我們對他的老人好,他們很感動,甚至會生慚愧心:這中心的老師們跟我們是非親非故,他們都用這麼細膩的心來關心我的父親,我的爺爺奶奶。當下這個孝道就開始弘傳開來了。

  我們開始講《弟子規》以後,沒聽到有不孝子的,真的人的善念是容易喚醒的;也沒聽說什麼吵架的,因為有吵架的,這些村裡面的幹部去協調,他們本來要互相講對方的不是,這個領導馬上說:「你們有沒有去上過《弟子規》?」兩個人點點頭有!「上《弟子規》還吵架?」兩個人很不好意思,低著頭就回去了。人都有羞恥心。

  當我們去發放這個敬老金,真的是孔夫子講「力行近乎仁」,當我們真正去盡這分愛心,盡這分關懷的心,更深刻體會到現在社會的需要,現在眾生的苦難在哪裡。我們佛門常說發菩提心,而菩提心也會隨著我們遇到的每件事,接觸的每個人,讓我們更加的深刻。隨事發菩提心,隨著遇到的事情,當我們去了監獄看到現在那些吸毒,甚至染上愛滋病,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我們看在眼裡,我們跟一位長輩七十多歲,七十六歲,一位張老師她七十六歲,剛好她協助我到監獄去給這些愛滋病的服刑人員上了一堂課。當天晚上睡不著,流眼淚。隔天對我說到:「我決定長期在監獄講課,雖然是七十六歲了,我已經看到眾生這麼苦,我一定堅持一直做下去。」所以這位長者已經在監獄講了好一段時間了。現在還有幾個年輕人都跟著她去學習。

  真的是接觸以後,才知道弘揚倫理道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我們看到離婚率這麼嚴重,我們看到犯罪率不斷提升,我們看到每年有多少的人在墮胎。一個上海的女子才二十幾歲,兩年墮胎十一次,她居然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她可能成為金氏世界紀錄。她不知道她在殺自己的孩子,她的羞恥心沒有遇到聖教。當我們聽到一個學校一千二百個孩子,中學生,初中,女孩身體檢查,順便測試有沒有懷孕,居然有二十幾個女孩子懷孕。我們的下一代沒有聖教,他們當下就已經活在畜生道,活在三惡道!今天我們看一個嬰孩瞬間要掉到井裡面,我相信我們沒有第二個念頭,我們會使出全身的力量撲過去拉住他的腳。縱使可能我們會跌個遍體鱗傷,我們都覺得值得。而現在眾生沒聞正法,拼著命如飛蛾撲火往三惡道跳。這種情境比一個嬰孩掉古井不知道嚴重多少倍!他古井掉下去,只是一條命沒有了,我們都知道生死是虛妄的,他沒有幹壞事,他很可能投胎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可是當下所有的得了人身,卻做的是三惡道的事,等著他的是萬劫不復!這個時候,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時代,我們怎麼忍心再袖手旁觀。這種仁慈、這種使命起來了,不需要任何人教我們精進,我們自己會勇猛努力,因為慈悲的動力起來了。

  當我們去發敬老金,看到太多七、八十歲的老人,住在破舊的房子裡面,那都是五、六十年前的房子。冬天零下三度,零下五、六度,而他們只有一層被子,窗戶還破的,冷風颼颼吹。讓我們更驚訝的是,在這個破房子的旁邊就是一棟三、四層樓的洋房。而這個洋房就是他的子孫住的,他寧可讓自己的爺爺、父母住在這樣的地方,大門還鎖著。我們的老師們回來之後,真的每個人的面相都變了,都變得仁慈,都覺得是我們自己沒有盡力去推展傳統文化,沒有告訴他們的子孫「首孝悌」。

  我們上次講到一位同修問師長:我沒有辦法不見世間過失。師長告訴他:從今以後,你看到任何社會的不足,都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好。孩子不孝,是我沒有給他孝的榜樣;社會的人亂丟垃圾,不愛護環境,是我沒有做出愛護環境的榜樣給他看。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面對一切世間的現象,我們不見世間過,我們只有使命感。師長這一段開示,無上的恩慈!聽完就變成我們的態度。師長說:「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純凈純善的心中。」當我們聽完這段話,我們要不要繼續傻下去?當然不能再傻下去了。

  看到現在的年輕人不懂孝,不懂悌。因為「人不學,不知道」。真的,我們這些老師們看到這些眾生的苦,學習不用推了。真的天地之間都感覺到孝悌的緊迫。當我們下去發敬老金的時候,天氣預報整個禮拜都是下雨。而我們的老師們在哪裡祈求:「老人年紀都大了,下著雨,地都是黃土泥濘,走得會危險」,大家一起祈求。結果祈求完,那三五天統統沒下一滴雨。發完以後,隔天連下三天雨。天地都感應!

  在整個跟著楊老師學習的過程,我們所有男眾的學生跟著老師都會感覺一點,老師比我們還像大丈夫。那種豪情,那種氣概,遇到任何社會的苦,直下承擔絕對不退縮。只要需要幹的事,只要是眾生的苦,馬上承擔起來,沒有任何的想法。看到多少父母在那裡流眼淚,我的孩子迷在網吧裡面,死拉活拉都拉不回來。多少家庭現在根本就暗無天日。老師了解到這個情況,開始辦書法篆刻教學。老師說:有麥當勞,就有肯德基。從這裡得到啟示,有網吧,以後就要有「楊淑芬老師書法篆刻教室」。拿著書法,拿著篆刻,拿著《弟子規》,把網吧幹掉。所以過完年之後,楊老師要親自披掛上陣。老師五歲就開始學書法,到今年已經四十五個年頭了。親自教一批教《弟子規》書法篆刻的專業老師出來。當然海外報名會優先錄取。諸位要跟我有一個默契,這個消息不能傳回,聽說有大陸、台灣來的同修。大家也不要怪我,因為這叫對待遠方的同胞,當然要更加的用心。這個時候我也是在落實傳統文化。而且遠渡重洋來,那都是下定決心的,永不回頭的我們的老師們。當然大家要了解「千處祈求千處應」,真的想學,焉有沒機會的道理。真的想學,釋迦牟尼佛都感應!觀世音菩薩都感應!都變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講經說法。大家有沒有這個信心可以感應來?那佛經不能變成理論,要在我們真實的生活當中,有堅定的信心能夠感來這些殊勝的因緣。

  當老師看到這麼多的老人晚景淒涼,除了盡心盡力把《弟子規》弘傳開來以外,老師最近有個構想,成立和諧世界示範中心,讓很多的老人在這裡安享晚年。讓他們每天可以唱歌,可以吹葫蘆絲,可以編手工藝。編一編還可以拿出來展示,甚至於給五湖四海來的朋友當結緣的禮品。當這些各地的同修們拿到了都非常的珍惜。那他們的晚年非常的充實。甚至於這些長者他一生一定有很多寶貴的技能,我們所有年輕人恭恭敬敬的聽他們講課,把這些技能能夠弘傳下來!不然沒傳下來,那是幾十年的經驗,那就太可惜了!而這些老人遇到我們真肯學,他一定是全心全意和盤托出。而且給這些老人(舉兩個牌子,我一定看到。我還以為劉德華才有安可),他有宗教信仰,我們每個禮拜的房間,我們到名山寶剎照出最莊嚴的西方三聖,都不用建佛像,影像一打,他就可以在那裡禮拜。他是基督教的,我們馬上打出來名教堂裡面的耶穌基督,他各個宗教都非常歡喜,然後還唱的都是他們喜歡聽的歌。讓他們身心輕安,安度晚年。而且,這些老人還可以出租,租給全世界年輕人,來這裡可以給他們洗腳,實習孝道。

  然後這些老人他就需要很多的服務人員,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辦中專,這些專科完全是如何侍奉老人,如何做社會福利事業。都是做這些科系,烹飪的,然後護理、醫學,他們都學這些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統統都可以在這個事業裡面去付出、去鍛鍊。然後就必須建很多的房子,甚至建學校。這些員工的孩子,成立子弟學校,只要能一生一心一意奉獻弘法利生,他們的孩子我們全包了,不是包當狀元,是包這一生都是活在快樂的世界裡,都是一生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最後,這些我們的同仁們最後再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國。然後,這個講下去就很長了。

  這裡面還要辦很多的班,辦未婚男女結婚先修班,要先懂得道理了,才能結婚。以後相親的時候都說:你有沒有到和諧示範中心培訓過?寒暑假的時候多少學生在墮落,我們廣泛的開弟子規篆刻書法教室,讓這些孩子到那裡去一個月、二個月,全部薰習《弟子規》。還可以現場照顧這些長者老人,把他孝悌的心紮得牢牢的。而且我們在那裡又蓋的是傳統農業示範,吃的統統沒有農藥的,這些孩子還可以每天去勞動。這個時候才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這個書法課程,《弟子規》課程,就長期辦下去,我們一定要扭轉乾坤,不能再讓眾生墮落了。謝謝大家!今天有講得不妥、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