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健康飲食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8/2/12 上德傳播公司 檔名:52-253-0010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節我們提到錯誤的飲食觀念的形成,我們舉美國社會做為例子給大家做參考。一個錯誤的飲食觀念,在半個世紀當中被快速的形成,然而在錯的引導之下,人類對於飲食的結構,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這也是科學的簡化主義,所帶來的流弊。我們對於科學的追求,確實沒有任何的懷疑,科學會伴隨著我們對真理的驗證,而愈來愈清楚。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片段的事實給提出來,很有可能因為這個片段的誤導,而讓很多人因此而受害。所以,科學的態度是要追求真理。我們很幸運的,在我們長遠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們可以非常方便的汲取到,我們祖先的智慧。因為祖先有非常悠久生活的經驗法則,而這些法則都被現在很進步的科學,一一的給驗證了。因此,我們也應當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傳統,有這樣的祖先遺留下來,這些生活的法則。
在上一節最後我們跟大家提到,錯誤的飲食觀念,會帶給很多家庭、很多的人身體健康,還有金錢的損耗。有很多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在現代這個時代裡面,被大肆的在宣傳。最近幾年WHO,就是世界衛生組織,他們就在做通盤的調查之後,提出了「十大垃圾食品」。這十種對人體非常不好的食品,世界衛生組織也把它公布在網站上面,很多人把它翻譯成各國的語言,在世界廣泛的在流傳。我們就針對這個錯誤的飲食觀念,這個十大垃圾食品,我們挑其中的兩種來跟大家做說明,其他的八種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參考相關的資料。第一種,我們來看就是加工肉品類,這個加工肉品類,顧名思義,就是指這個肉品經過某些加工的製作,而延長了它保存的期限。譬如像香腸、熱狗這樣的食品,還有像肉鬆、魚鬆、肉乾等等這些食品。這些食品現在已經非常清楚,它含有三大致癌物之一的亞硝酸鹽,這亞硝酸鹽具有防腐跟顯色的作用。所謂顯色,就是希望讓這個肉品看起來非常的新鮮,顏色非常的鮮豔。但是這都不是它自然的顏色,這些東西對我們的身體都有非常大的傷害。
再來,它含有大量的防腐劑,也會加重肝跟腎臟的負擔。這些東西吃多了之後,自然而然我們身體的慢性病就變多了。這裡有個例子,是有個十四歲的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從小學開始,每天上學都會到攤販去買香腸來吃,一天至少吃一根香腸。後來他就得了大腸癌,等到他到醫院去已經是大腸癌的末期。醫生都非常的納悶,因為他的年紀太小,怎麼十四歲會得大腸癌,而且是末期的狀況?醫生於是乎開始有這樣的懷疑,是不是他有家庭遺傳的病史。當然就去做這樣的調查,發現他的家人裡面並沒有人有這樣的病史。後來才轉而去了解他的生活習慣,才知道原來他從小學開始,一天上學的時候,都一定要吃一根以上的香腸,經過三、四年的累積,他就得到這樣的疾病。這是發生在台中真實的例子。
另外有個例子,是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他也是罹患大腸癌的末期。為什麼會罹患大腸癌?也是因為喜歡吃這些加工肉品類的食品,幾乎到了每餐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就吃不下飯的這樣程度。最後短短十八歲的青春年華,就得到了這樣的不治之症,這是台灣苗栗的真實的案例。我們看到癌症的年齡層,其實到現在已經下降得非常的驚人,過去都是五、六十歲,才聽得到有這樣的疾病,現在十幾歲,你看最小的案例十四歲。我們在思考,這個絕對是跟整個飲食結構的改變,是有相當大的關係。在台灣有個區域性的醫院,它也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它對一千名大腸癌的病患發出問卷,讓他們勾選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哪一種。結果問卷收回來之後,一統計發現這一千個大腸癌患者,他的飲食結構當中,最喜歡吃第一名的食物叫做肉鬆,加工肉品類。這都值得我們非常冷靜的來思考,這些東西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就應當遠離。
第二種叫燒烤類的食品。我們看投影片,為什麼我們選擇這兩種?這兩種的危害非常大。燒烤類的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致癌物,一隻烤雞腿等於六十支香煙的毒性,這是在臨床研究報告裡面指出來的,導致蛋白質的變性,加重肝跟腎的負擔。各位朋友,燒烤類的食物在我們近代,這幾年的量成長得很快,尤其在台灣,我們知道過去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吃月餅。可是不知道曾幾何時,台灣的中秋節,我們聽說已經變成了烤肉節。去年中秋節我特別去留意了媒體的報導,它就提到中秋節的那一天,台灣有個研究機構,它把空氣污染檢測的環保車,開到了烤肉最多的郊區,去檢測當地空氣污染的狀況。就發現中秋節那一天,因為烤肉的人很多,那一天在當地的空氣污染指數,並不亞於我們在環保裡面,發布的重度污染的天氣狀況。我們就了解到在這樣的節日裡面,我們吃這樣的東西,對我們的身體確實產生很大的傷害。
投影片裡面我們又看到,醫學報導顯示,三百五十克的牛排,它的毒性相當於兩百支香煙的毒性,而且連烤肉出來的香味都有毒性。那我們就了解到,平常我們好像聞到烤肉的香味,覺得好像很香,事實上連香味都是致癌物,這是現在研究已經非常清楚。所以從這個燒烤類的致癌,我們延伸到另外一個課題,那就是肺癌的課題。全球現在每年約有百分之二的人口,是死於肺癌,而肺癌又居於所有癌症的第一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肺癌?我想很多流行病的專家,已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也已經有個輪廓出來了。很多流行病專家指出,男性的肺癌跟什麼有關?跟吸煙有關,跟吸煙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個我們在前面也稍微跟大家做過介紹。
但是女性,因為女性的吸煙人口,確實比男性還要少,但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的肺癌罹患率並不亞於男性。為什麼女性的吸煙少,而肺癌的罹患率又那麼高?原因其實有好幾個,第一個原因是二手煙的問題。因為在家裡先生吸煙,太太吸的是二手煙,而研究報告顯示吸二手煙它的危害,比一手煙還要嚴重。我們曉得吸煙吸進去的量是很少的部分,可是大部分都怎麼樣?都吐出來了。而吐出來的時候,家庭裡面孩子跟太太,他的危害是最大的,這是一個部分。
另外一個部分是烹調的習慣,我們看這張投影片,烹調的習慣跟女性的肺癌有密切的相關。肺癌已經連續二十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位,平均每天造成六個婦女因為肺癌而死亡,這個比例是非常可怕的。高雄醫學院曾經有個研究團隊,他們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有一百一十七位女性肺癌的患者當中,他們發現有一百零六位是不吸煙的。為什麼不吸煙也會得肺癌?結果經過調查才發現,這些婦女有個共通的特徵,就是她們經常烹炒肉類的這些食品,而且她們平常也很少吃新鮮的蔬菜,因此造成她們罹患肺癌的風險大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就了解到,前面說到這些燒烤類的,甚至於在肉類烹煮的過程當中,它會散發出來的這些致癌物,都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
下面這裡它就講到,烹炒魚類跟肉類的油煙裡面,科學家們去檢測,發現它含有大量的致癌物,這是在炒蔬菜的油煙裡面所沒有的。甚至於在廚房裡面,水蒸氣它是沒有毒害的,而烹炒魚類、肉類,它的油煙裡面就大不相同,它含有大量的硝基多環芳香精,簡稱DNP。DNP這東西是個非常嚴重的致癌物,而一般主婦料理一餐魚類跟肉類,所吸入的DNP,是室外DNP濃度的一百八十八倍。各位朋友,如果我們的料理,是以素食素菜為主的話,婦女罹患肺癌的風險,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如果我們所烹調的,是以肉類、魚類為主的時候,而且特別是用油炸的,或者是燒烤的,這樣的烹調模式,那我們可以想見,這都會大大的來提升婦女肺癌的風險。
因此我們在觀眾朋友裡面,有當先生的,關心我們的太太,我們一定要讓她遠離肺癌的風險,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所以男性朋友,我們呼籲大家,把煙給戒掉,保護我們的家人。再來,讓我們的另一半,遠離烹調肉類的危險。全家如果能夠採取健康的蔬食,主婦她罹患這些癌症的比例,也會因此而降低。製造一個無公害的家庭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我們再來看,現在大學生飲食習慣的一個調查,這也是在台灣所做的問卷調查。但是我在想這些調查,在不同國家的大學生裡面,可能也會有類似的狀況。這份調查裡面總共有效問卷,有六千四百四十二份。回收之後經過統計,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有百分之八十七會把鹽酥雞,鹽酥雞是一種炸的雞塊,罐頭跟泡麵,也就是方便麵當作正餐。這是百分之八十七的學生居然把這些,我們看起來非常不健康的食品當成正餐,比例非常的高。再來,只有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學會吃早餐,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同學,是從來不吃早餐的。有將近百分之六十六以上的同學,一周有五天以上吃宵夜,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因為人將近到睡眠,他的腸胃消化系統,它就開始比較緩慢的運作。我們在這個時候吃進很多的食物,當然就會造成我們身體消化的負擔。在中國古代的醫書裡面也告訴我們,它說晚上吃飽的話,吃得很飽,或者是吃很多的肉類,會「損一日之壽」,損一天的壽命。這個現代醫學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再來,百分之五十五的同學,一周有五天以上會吃零食,其實零食在校園裡面,現在也相當的普遍。我們也呼籲學校,一定要對同學們做這樣的教育。而父母也一定要告誡,我們在外求學的子女,希望他們能夠愛護自己的身體。百分之七十的同學,每天都會喝一杯含糖的飲料,這個七成的比例確實非常的高。我們已經說過了,含糖的飲料對人是百害而無一利。白糖、防腐劑、人工香精、人工色素等等,這些危害,我們前面也跟大家討論過,居然有七成的大學生,每天都喝一杯含糖的飲料,這確實對健康來講是很不利的。百分之七十七的同學,以為飲料可以代替蔬果,而認為我們喝了一個果菜汁,或者是果汁,就可以代替蔬菜跟水果,這是個非常不正確的觀念。它不能夠取代,甚至於這些飲料,對身體還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最愛吃的,很多的食物的票選,最愛吃的是鹽酥雞,就是炸雞塊,其次是燒烤類的食物,再其次是甜食、小吃,還有方便麵。這是台灣癌症基金會在二00六年,所做的調查報告。所以我們不難了解前面,我們提到大學生的體重為什麼會超重,為什麼有非常高比例的同學,已經有高血壓,已經有高血糖,還有腰圍過粗,這都是因為飲食結構非常的不恰當。這些都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如果我們今天沒有在教育上,好好的呼籲停止這些食物,各位朋友,我們將來整個社會,會付非常龐大的金錢跟代價,來彌補這個缺失。
下一張投影片,我們看到這麼大的一個「癌」字,它裡面有三個口告訴我們,我們老祖宗跟我們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真理。這三個口,第一個口代表吃錯東西。第二個口,喝錯了,這個含糖的飲料,還有其他這種不適合我們人類的飲品,我們喝太多了,還有酒類這些東西喝太多了。第三個口,就是抽煙抽太多了。這都是指著我們的口,嘴巴雖然這麼小,可是能吃進很多東西,是造成我們身體危害的來源。有個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當中,有一半以上是為醫生而吃的,不是為自己而吃的,是為醫生而吃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因此這個口腹之欲,不但把我們的身體,陷入了非常痛苦的絕境。其實我們後面也會講到這些不當的食欲,也造成我們環境很大的危害,這當然是我們後面的一個主題。這是現代說文解字。
下面我們開始要來探討,一些飲食觀的問題。從前面的這些訊息跟這些研究報告,我們不難了解到,忽略飲食的重要性、忽略膳食的重要性,所導致的健康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各位朋友,文明病的研究,到現在累積這麼多的研究資料,它告訴我們、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訊息,解決健康問題的捷徑,並不在醫療,而在餐桌上,因為我們吃錯!要讓我們的身體健康,它的祕訣並不在醫藥的發明、新藥的發明,或者是高科技醫學儀器的發明,不在這裡,在哪裡?在餐桌。而每吃進去的一口菜,都在決定著我們的健康,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要點。病從口入,正確的膳食可以預防疾病,減少疾病的風險跟罹患疾病的痛苦,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而我們整個「新世紀健康飲食」的課題,前半段也在跟大家闡述這個理念,把正確的飲食觀培養起來,我們自然而然身體有好的體質,我們就可以抵抗這些疾病,避免我們走向罹患這些疾病的絕境。
所以我們要很嚴肅的來提出一個問題,您是為舌頭而吃,還是為健康而吃?一般的人,當然講我是為健康而吃。我們想想看,舌頭有多長?一般講「三寸不爛之舌」,這個舌頭大概只有三寸這麼長。天下再好的美味過了這個三寸之後,過了喉嚨,請問還有沒有味道?就沒有味道了。我們卻因為這三寸舌頭的需要,我們把整個身體都吃垮了,各位朋友,值得嗎?很多人講,我們很多人是為了脖子以上而吃,而不是為了脖子以下而吃,有沒有道理?確實有道理。為什麼說為脖子以上而吃?因為我們講求色香味要俱全。色,為什麼而吃?為眼睛而吃,要看起來好吃,顏色要豐富;香,為鼻子而吃,聞起來要很清香,而沒有想到可能是致癌物;味,為舌頭而吃。為眼睛、為鼻子、為舌頭而吃,但是就沒有人為健康而吃,就沒有人想過,為我們的五臟六腑而吃。各位朋友,這樣的飲食觀能得到健康嗎?我們在想非常的困難,因為背道而馳。
下面我們要跟大家剖析的,是對一些營養觀念的偏執。這張投影片,我們說到的是對蛋白質的偏執,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蛋白質等於肉類,這個觀念,確實不少人有這樣的觀念。我們隨便做個問卷調查,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會認為蛋白質等於肉類,但是這樣訊息其實由來已久。我們往下看,早期的德國的科學家卡爾沃夫,他是十八世紀末跟十九世紀初的人。他很早就發現,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質量,大概只需要四十八點五克,但是他卻建議一般的人,每天吃蛋白質吃一百一十八克。為什麼只需要四十八克,為什麼建議一百一十八克?因為蛋白質太好了,這是在十八世紀末的觀念。各位朋友,因為蛋白質太好,吃再多也都不過分。
各位朋友,其實在這個講座的前面,我們一再討論到這個問題,營養成分對我們人很需要,難道就是愈多愈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很偏差的觀念,因為過之而猶不及。我們從十八世紀末德國科學家對於,營養蛋白質的這種看法,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的人有這樣的看法,因為它是有歷史背景的,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於是乎西方就產生這樣的文化氛圍。我們來看一下,一般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歐洲人他認為蛋白質的攝入,就等於是肉的攝入,吃蛋白質就等於是吃肉,沒有吃肉就沒有蛋白質。而更大的扭曲,是更多的人還認為吃肉是文明的象徵,這是十九世紀的文化氛圍,這在歐洲。當時歐洲人普遍認為如果你是有教養的人,你就應該要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這是一般當時的文化。如果你是有錢人,你就應該多吃肉;如果你是窮人,你只好靠吃素來裹腹。所以當時吃素,被當成是非常丟臉的一件事情,你可能是個窮人,而且你貧窮的原因,是因為你懶惰。
我們當然現在看到這段歷史,可能會有些感覺到,啼笑皆非的一種感覺。但是各位朋友,我們冷靜的來思考一下,不管是東西方的社會,其實現在彌漫的社會狀況,不也是如此嗎?而這個價值觀一兩百年了,就是沒有辦法把它做個修正。即使現在科學已經這麼發達了,已經證明了植物性的蛋白質,還比動物性的蛋白質更好。已經證明了動物性蛋白質、脂肪、膽固醇,會引起那麼多的慢性病。但是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辦法,普遍的了解到事實的真相。很多人講,我們現在是個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這有待商榷,資訊發達,為什麼這樣的訊息大多數人還不清楚?所以訊息的發達、資訊的發達,並不代表智慧的累積,它是沒有關聯性的。因此各位朋友,這些問題我們都要冷靜的來思考,這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文化氛圍。
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後來在科學的研究上,就發生了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們前面講到,做「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的科學家,坎貝爾教授他的一些故事。因為過去坎貝爾教授他是肉食主義者,他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吃肉,他也受到剛剛所講的文化氛圍的影響,這是成長的一個背景。但是一直到坎貝爾教授他去做了一些,無意當中去接觸到,一些研究課題的時候,他慢慢開始改變了他的飲食觀。故事是這樣子的,投影片上面是講到,在一九六0年代的時候,坎貝爾教授曾經參與菲律賓兒童,他的營養救助的一個計劃。當時菲律賓的兒童,他的營養確實出現了比較缺乏的狀態,他做為一個學者,他參與了這個救助的計劃。結果意外的,發現了幾個不尋常的問題,他發現當地的花生黃麴毒素的污染,非常的嚴重。黃麴毒素過去因為不曉得,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它是肝癌很強的一個致癌物,所以兒童死於肝癌的比例非常的高。
他們當時發現在西方的國家當中,一般肝癌的病人,發病大概都在四十歲以後才發病。可是當時他們在菲律賓觀察到的,最小的肝癌手術的案例,還不到四歲,這是非常震驚的狀況。但是比這個更震驚的是什麼?是坎貝爾教授當他再深入去觀察,到底是哪個族群的孩童,最容易得到肝癌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更驚人的結果。除了這個年紀很小罹患肝癌,讓他覺得很震驚之外,當他深入去探討之後,他發現來自於富裕家庭,動物性蛋白質吃得比較多的兒童,他罹患肝癌的比例也比較高。這個觀察跟當時科學家值觀的想法,是完全矛盾的,當時很多人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會得肝癌?營養不良,然後又吃了這麼多的致癌物,那才會得肝癌。營養很好,怎麼會得肝癌?當時的想法是這樣。可是坎貝爾教授對上述的現象,觀察之後,發覺事實不是如此,他感到非常的驚訝。
這在投影片上就寫道,過去的觀念都認為,這科學家的觀念,這在一九六0年代,他們都認為肝癌,是因為蛋白質攝取不足而造成的,這是一九六0年代的觀念,上個世紀。但是菲律賓的臨床觀察卻正好相反,完全是相反的,可見得臨床的觀察,跟實驗室的實驗,應該要怎麼樣?去做一個交叉的比對。所以觀察的結果正好相反,可是坎貝爾教授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反而把觀察落實到他的研究當中。他當時正好看到一篇報告,這篇報告是個印度的研究團隊所研究出來的報告,在一九六八年的時候。這個研究報告的實驗結果,跟坎貝爾教授在菲律賓裡面觀察到的,富裕的兒童罹患肝癌的結果是不謀而合的,他當時就感到很驚訝。
我們這裡先來介紹印度科學家,他的實驗,這是很有趣的觀察。這個科學家他養了兩組的老鼠,這兩組老鼠,第一組,紅色的這一組,他在牠的飼料裡面加入黃麴毒素,而且餵食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飼料,就是讓牠吃的東西,有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加上黃麴毒素。藍色的這一組蛋白質的含量降到百分之五,只有吃百分之五的蛋白質,一樣加入黃麴毒素。要去看什麼?看這兩組的老鼠罹患肝癌的狀況。就發現紅色的這一組,吃百分之二十蛋白質飼料的這一組,百分之百全部得到肝癌。而吃百分之五蛋白質飼料的這一組老鼠,沒有一隻得到肝癌。這個實驗確實讓科學家非常的震驚,可是當時有很多的科學家,也表示過懷疑,甚至還嘲笑可能是他的實驗組,跟對照組的標簽貼錯了,還有這樣的一個譏諷。但是事實上坎貝爾教授一看,他就發現說這個實驗非常有價值,而且在科學實驗裡面,你要發掘到百分之百比零,這樣的顯著的實驗結果,這是不多見的。
所以坎貝爾教授對這篇文章非常的重視,他觀察到百分之二十蛋白質,這就是吃得比較好的那一組,加上黃麴毒素,它得到肝癌的比例居然非常的高。就像菲律賓的兒童,他觀察到的罹患肝癌,除了跟黃麴毒素有關之外,還跟他出生富裕家庭,可以得到豐富的動物性蛋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坎貝爾教授把這個議題,再繼續的去延伸,這是個科學的態度。他不選擇用老鼠來做觀察的對象,因為老鼠的生命週期比較長。他選擇用癌症的病灶細胞來作觀察的對象,首先他就拿了兩組的病灶細胞,一組為病灶細胞培養液,裡面加了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這個蛋白質裡面,主要的成分是酪蛋白,也就是動物性蛋白。發現到,我們看投影片,百分之二十蛋白質所培養出來的病灶細胞,反應非常的強烈,這是癌症的病灶細胞。表示這麼豐富的蛋白質,會促進癌症病灶細胞的表現。而另外一組用百分之五,就是紅色的這個,用百分之五的蛋白質來培養,發現這個病灶細胞的反應很弱,沒有促進癌症病灶細胞發展的能力。
另外他又設計了一組實驗,他在培養癌症病灶細胞的過程當中,每三個禮拜換一次不同的培養基。我們看到右邊這個圖,蛋白質的量一到三週是百分之二十,四到六週也是百分之二十,可是七到九週把它換成百分之五,到了十到十二週又換回百分之二十。結果他觀察病灶細胞的成長,他發現當培養液的蛋白質含量是百分之二十的時候,病灶細胞的發育都被促進,都增加了。可是到了七到九週,降到百分之五,病灶細胞明顯的減少;可是後來恢復到百分之二十,病灶細胞又增加。這告訴我們什麼?癌症是可以逆轉的,癌症是可以透過飲食當中的蛋白質含量來逆轉的,這是當時他看到的一個現象。所以病灶細胞基團的發育,可以透過不同劑量的蛋白質調節,來實現逆轉。
之後坎貝爾教授又再進一步的去觀察,哪一種因子對癌症的表現比較關鍵。因為現在已經看到了,蛋白質有參與病灶細胞的反應。致癌物也參與了病灶細胞的反應,這裡已經有兩個因素了。坎貝爾教授就把這兩個因素,現在把它加起來,要來看到底哪個因素比較關鍵。在這張投影片上面,我們看到病灶細胞的反應,在低黃麴毒素跟高蛋白質的這一塊,它的反應很強,注意低黃麴毒素跟高蛋白質含量。可是另外一組卻是高黃麴霉毒素跟低蛋白質含量,結果發現病灶細胞的反應非常的微弱,很微弱。所以了解到初步的探討,他警覺到了黃麴毒素可能不是關鍵,黃麴霉毒素的濃度可能不是關鍵,也就是致癌物的濃度跟癌症的誘發,並不是很相關的,反而跟高的動物性蛋白比較有關聯性。那我們再來看,他又做了個實驗,這個圖表裡面紅色的這一組,是百分之五蛋白質的培養基的這一組,病灶細胞的反應不管橫軸的黃麴毒素的量有多少,病灶細胞都是沒有什麼反應的,這是百分之五蛋白質的這一組。
另外一組,藍色的這一組,是百分之二十蛋白質培養基的這一組,我們可以看到,當培養基的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二十的時候,你看這個曲線隨著黃麴毒素的劑量增加,癌症病灶細胞的反應愈來怎麼樣?愈強,愈來愈強。可見得它的結論是病灶細胞基團的發育,幾乎完全取決於蛋白質的攝入量。跟黃麴毒素的劑量是沒有什麼關係的,這個結論十分的重要。後來坎貝爾教授又詳細的再去探討,他發現不是所有的蛋白質都促進癌症。我們看到這張投影片,百分之二十的酪蛋白,這是動物性蛋白,讓病灶細胞的反應是很強的。但是到了百分之二十的穀蛋白,就是植物性蛋白,病灶細胞的反應卻很弱。這個穀蛋白含量很高,可是病灶細胞的反應很弱,表示植物性蛋白並沒有促發癌症這樣的效力,它跟百分之五的酪蛋白是差不多的。而這裡就講到,植物性的蛋白質即使它攝入的劑量非常高,也沒有促進癌症的效果。所以整個實驗到這裡,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坎貝爾教授繼續再去設計一些實驗,他從老鼠的身上也看到了這樣的狀況。第一個實驗,他養了老鼠,大概有一百週的壽命。這個老鼠他用等量的黃麴毒素,加上百分之五的酪蛋白,他發現百分之百的老鼠都活得很好,到一百週的時候毛色還很健康。第二組,他用等量的黃麴霉毒素加上百分之二十的酪蛋白,到了一百週的時候,百分之百都得到肝癌。這個跟剛剛印度的實驗,是一模一樣的,前面是用病灶細胞,這裡是用老鼠來做實驗。另外他設計了兩組實驗,一組是用高蛋白來轉成低蛋白,什麼叫高蛋白轉成低蛋白?就是原來吃得很好,現在讓牠吃不好,吃得比較差,牠的腫瘤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這很重要,就是癌症是可以逆轉的。另外一組,它本來是低蛋白,在四十週到六十週,把牠轉成高蛋白,高的動物性蛋白,結果腫瘤開始生長。
所以我們看到坎貝爾教授一口氣,設計這麼多的實驗,有用蛋白質來做實驗,還有用黃麴毒素來做實驗。他發現到其實真正癌症發生的關鍵點,是在動物性蛋白的攝取上。而動物性蛋白在整個實驗的過程當中,表現出嚴重促進癌症的跡象。因此各位朋友,我們就了解到,確實這些實驗都給我們很多的啟發。究竟這個實驗的結果如何?我們下一集再跟大家做詳細的報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