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幸福人生講座企業營—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9/3/13  台灣天母農訓中心  檔名:52-356-0001

  諸位長輩、朋友,大家好。我們一開始向孔子的聖像行三鞠躬禮,其實一個人的德行,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一個社會它之所以亂,根源也亂在這裡,就是《孝經》提到的,「要君者無上」,對於自己的領導不尊重,對自己的長官不服從,這團體它倫理就亂。「非聖人者無法」,對聖賢人講的話,覺得是糟粕沒用,批評,甚至是把它破壞,那人就不懂得做人的這些道理,就無法。「非孝者無親」。我們看到社會現象,再來看夫子、看聖賢人留下來這些經句,就覺得很有分量。兩千多年前,孔子就點出來社會亂會亂在哪?非孝者無親,他連父母都不孝,這個家就不可能和、不可能安定。非聖人者無法,這個社會已經失去是非善惡的判斷,好像講話大聲的、有權利的,他說了就有力量,就變成似是而非。所以假如能夠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領導者,那很多家庭、單位的問題,就能夠解決掉。所以聖人看事情,他都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不是從枝末。

  一個二、三歲的孩子,當他遇到他不能解決的問題,請問他會找誰?你一定會聽到一個孩子在那裡哭,而且哭的音調裡面,都是媽、媽,叫媽。有沒有叫爸、爸、爸的有沒有?有!這個父親有智慧,他也是爸,都是找他的父母。現在我們冷靜下來,當一個民族出現承傳問題,出現了延續的問題,這個時候這個民族要找誰?你們不能無辜的看著我,這是我們面對的問題。那一定是找祖宗,找老祖宗,所以這確實是我們認祖歸宗的時候。因為說實在的,我們很努力,我們人生努力的程度,不亞於我們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大家很冷靜看,教育孩子這個時代辛苦,還是上一、二代辛苦?這個時代!你看以前少說生個五、六個,有實力的話生一打都有。現在呢?生一個、生兩個,管得一個頭兩個大。那個時候十二個,還不出敗家子,而且還懂得孝順;現在生一、二個都變小皇帝,花的時間多是吧?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這個努力要是正確的方向才會有好結果。所以聖賢人他們很謙卑,我們從讀過的這些古文裡面感覺到,古人很能夠從天地萬物當中,學習做人的態度。

  像一開始我們周主祕談到的一段話,就是我們高中的時候讀的,「諫太宗十思疏」,勸諫唐太宗,這是忠臣魏徵寫的一篇文章,勸諫唐太宗要從十個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德行。一開頭就講到,「求木之長者」,一個樹木要讓它長得枝繁葉茂,「必固其根本」,它的根要紮得牢。我曾經聽說一個樹,它的樹蔭有多寬廣,它的根也差不多那個樣子,它才紮得牢,所以閩南話講的「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刮颱風」。假如這個德的根基不牢,他有才華、他有錢,會變成禍患。所以《老子》才強調「禍福相倚」,他根基不好又有錢那麻煩,誘惑一來吃喝嫖賭,比沒有錢的時候更慘。他一有才華,德行根基不牢,他非常的貢高我慢,很可能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衝突。甚至於因為自己才華高,自視甚高,下錯了決定,他假如是官員,他影響的一片人;他假如是企業的重要領導者,他可能會毀了這個企業的前途。所以德是本,我們都重視德是本,但說實在的,當我們真正看到一個員工的時候,或者一個新進的人員,我們常常會被他的才華給吸引,標準答案是德重於才,可是真正用的時候,往往還是用才多。我們假如沒有對德有很深入的認知,抉擇的時候還是會把這些道理放在一旁,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放下急功近利,急於先看到成績,那就得用才華的人。所以我們對這些道理不夠明白,不夠冷靜,很難用這些理智去下判斷。

  我自己是五年多前到了海口,推展《弟子規》、推展傳統文化。五年多以前,我是先教了兩年的小學,教了之後感覺一屆不如一屆,這不能袖手旁觀,可是自己的語文程度又很差,文化基礎都不夠。因為我以前看子曰、子曰,頭都很大,你們笑什麼?me too是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吞不下去,吞不下去就是沒領會!還私底下要給它改成不亦苦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還亂改,睡得真舒服,不想寫作業。這沒體會的時候這些東西叫知識,記得愈多忘得愈乾淨,為什麼?它沒有跟我們的心靈產生共鳴,時間一久全還回去了。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現在發下去,把所有的朝代背一背,OK,NO。孔老夫子的教誨當中說,不要強人所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的老師們,有沒有傳遞讀書的樂趣?我們為人父母者,有沒有把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精神傳遞出來?假如沒有傳遞,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當一個人考完大學聯考,他就會在三樓、四樓,把他的書包跟書,他在試驗自由落體是不是真的。我們當老師的人比較敏感,教育是什麼?「教也者長善」,這句話太重要,它把一個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長一個人的善心,這點抓住綱領就抓到。不管做任何的活動、任何的課程,目的在長善;假如沒有抓到長善,很多活動辦完,增長的可能是虛榮、是傲慢。比方說國家社會發生災難,孩子捐款,學校表揚表揚誰?表揚捐最多的人。結果這個小孩只有兩百塊他全捐了,回去跟媽媽講我捐兩百,你同學捐多少?我同學有捐五百的。你怎麼捐那麼少?你看家長有沒有感覺到孩子的心?沒有。孩子受委屈,他是傾全力去做這件善事。可是老師跟父母體會到他的心境沒有?而很可能那個捐一千的,是回去給他媽媽要來的,不是他的錢,然後我們又表揚他,所以以後他做善事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滿足他的虛榮心。假如我們老師、父母不去掉虛榮心,真的能教好我們的孩子嗎?而虛榮心給了我們人生快樂了嗎?累死!全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從內心去感悟助人為樂。所以經典不讀,我們有時候真的繞了半天,什麼是教育,可能我們自己教了幾年書,還談不出來;可是經典幾千年來的智慧,一講就講到核心點。

  諸位朋友,什麼是教育?說我又不是小學老師,我這一句話回答不出來,沒關係。但是我們很冷靜,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說我們不懂教育,結果孩子現在十二歲、十五歲!這十幾年我們把他帶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希望家庭和樂,希望家道綿延,它最重要的在我們自己,懂不懂得教育?懂不懂得什麼是學問、智慧?我們看到那個小孩子,五、六歲以前開口閉口,就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父母的話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為什麼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父母給他的觀念、習慣,很可能成為他一輩子做人的準繩。所以我們要很冷靜、很謹慎,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引導我們下一代的未來,他的人格健不健康,跟我們給予他的教育是相輔相成。諸位朋友們,大家有沒有想過,您的家族要綿延多少代不衰?諸位朋友,這個你們要自己考慮,我也幫不上忙。你看我們基金會叫千代基金會,大家聽完這個基金會有沒有受到啟發?要定位。我的家族可以傳千秋萬代,我們有這樣的志氣,這一分對家族的使命感,潛移默化就傳給孩子。孩子可能走在我們後面會問,「爸爸、媽媽,您要去哪裡?」假如我們一回頭,「你問我,我問誰?」那下一代一定是活一天算一天。說到這裡我也很慚愧,我還沒學習傳統文化以前,感覺每一天就是把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人生沒有志向,時光是很容易流失掉的。

  范仲淹先生他在世的時候,他們家種了兩棵松樹在門前,叫君子樹。他們家的堂,要進房子,房子上面寫著歲寒堂,建築物裡面統統在教育孩子,古人懂!為什麼?不斷薰習、提醒,這個德行才能扎根。絕對不是考試寫得出來就能扎根。而且我們要了解一個客觀現象,「學好終年不足」,比方讓孩子學個孝順,他可能學個半年、一年才有點感覺,學好終年,花一年以上的時間都不一定夠。「學壞一日有餘」,學壞可能一天跟狐群狗黨,去了以後就麻煩,吃喝嫖賭沾上是一下子,戒掉不容易。所以為什麼《易經》裡面講蒙卦,童蒙、童蒙,孩子小時候叫童蒙,這個蒙卦裡面最強調的,就是讓孩子保存他本有的赤子之心,保護好。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變成他天性的延續,自自然然就提起來,終身保持,這就是教育最重要。要讓他防止污染,把最好的道理在他小時候都能領納,怎麼領納?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做給他看。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教育是長善救失,而在《說文解字》裡面講,「教」字是這麼寫的。我們現在對於很多事物認知,在心態上假如錯了,這些道理我們就很難利益。比方說我們曾經跟企業界的人交流管理,我們傳統文化有哪些很好的管理思想,那時候是他們公司的比較高階的主管。我跟他們一開始就交流到,我說「今天大家一起來交流管理,請問大家的腦海裡覺得管理是管誰?」管誰呢?假如管理是管別人,再怎麼學,心態錯了,心就好像一顆種子,這個種子是惡的、錯的,它不可能開出善果來。再怎麼努力只要心態不對,都不會有好結果;我們現在領會道理,心態一定要對。

  曾經有一次課程結束的時候,好多朋友都會跑來,他說我聽完課,感覺到很後悔,因為沒有把我先生找來,沒有把我兒子拉來,沒有把我媳婦、沒有把我太太找來。所以他感覺到整個聽課的過程,身邊的人都需要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假如是這個心態,大家想想,聽回去好不好?怎麼會不好?我最起碼抄了一百句經句。不見得好,一百句經句幹什麼?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告訴你,我可是去培訓過四天《弟子規》課,從今天開始教孩子的事都要聽我的。」先生馬上去打聽上課的人是誰?何許人也?聽說姓蔡的。下一次天母我就不敢來,為什麼?剛好走在路上,有一個彪形大漢跑過來說「你是不是蔡禮旭?」我一看他臉上這麼憤怒,俗話又講「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我會說「對不起,我是他弟弟。」結果他說「蔡先生說他有兩個姊姊沒有弟弟。」他也調查這麼清楚,我說「我是他堂弟。」所以這個心態不對適得其反,學了《弟子規》,人家親朋好友一看到我們,「那個人又要來說道理!」我們一坐下來,人家馬上站起來,「對不起,我想上廁所。」孔夫子講,在《中庸》裡面講到,怎麼樣經營無怨的人生,人要活到自己不怨,人家也不怨我們,不容易!「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

  諸位朋友們,我們有沒有背過杜甫一首詩,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潤物細無聲感覺好不好?很好,那個感覺叫化。所以當我們在感動別人就是這個感覺,而不是強迫、而不是要求,強迫、要求人家不好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人家強迫你,我們也不應該去強迫別人。而且說實在的,自己不正而求人,為什麼會有怨?這人之常情。我們要求人,他說你自己又沒做得多好,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人家心裡不服。所以我之前的心態不對讀《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坦蕩蕩」,一讀到君子就想到誰?君子、君子;「小人常戚戚」,小人的同而不和,一讀到小人想到誰?小人。怎麼讀都讀不出智慧來,還讓人家心裡很不服,好人都是你,壞人都是我們。所以老祖宗講的一個心態非常重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的心態座標才對,X、Y軸才擺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這樣的心態,學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因為是要求自己,馬上可以「德日進,過日少」,而身邊的人離我們最近,我們的改變,他們是最敏銳,所以根本不急著去要求他們,一輩子都是親人。反而最急的是什麼?自己的提升這最重要。當然提升也急不來,得真下功夫,對治自己的壞習慣,所以孟夫子才講「學問之道無他」,學問最重要的「求其放心」,把迷失的真誠,迷失的平等、謙卑、仁慈的心找回來;把虛偽、把貢高我慢、把自私自利、把污染的心、習慣放下,學問最重要的就修這顆心。

  剛剛我們提到的「教」字,我們有晚輩、有孩子。我自己在教小學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家長有一句話,他說「我都講了多少次了,他就是不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看我們現在人講起話來,一聽都是別人錯有沒有?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沒有責任?沒有。現在的功夫了得,怎麼講話就是天下的人錯,就沒自己錯,可是老祖宗沒教這一句;老祖宗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己。老祖宗的禮儀當中都是在啟發人的善心、啟發人的學問。剛剛也跟大家講到,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家的家族,都是啟發孩子,他的堂叫歲寒堂,就想起孔子說的「歲寒然後知松柏」,松柏,台灣念柏。我最近常要換頻道,回到台灣要叫垃圾,回到大陸要叫拉基;回到台灣要叫秦檜,回到大陸要叫秦會。可是現在又很麻煩,你一個字念錯,他們說怎麼學問這麼差,有時候頻道要常常換來換去,所以我假如念錯了,請大家多多包涵。他們家的,你看每天進來都看到歲寒堂,范公的後代估計超過七十個頂梁柱,當過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他有這個精神承傳下去,他的後代真有出息!那我們每天用什麼精神來教育我們的後代?我們都讀過《義田記》,給了我們生命什麼啟發?

  君子樹種的就是松樹,而且他在君子樹上旁邊題字,「清蔭大庇,期與千年」。范公立定什麼?我自己這一生的所做所為、風範,能夠讓我的後代效法千年不衰,而且這個陰德要庇蔭他們超過千年。「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公可以做得到,我們能不能做到?學貴立志,我們要學得好,首先志向要出來。雖然我了解大家都比較謙虛,但高遠的志向很重要。你看我們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話聲音特別高昂?「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大家念《弟子規》,念到這一句特別受鼓舞有沒有?聲音特別大有沒有?有!是因為終於念完了嗎?當然不是。這句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人有這一分志向可以成聖成賢。我們對自己、對家族、對民族,我們都有這一分高遠的志向,志立了,學問、德能自然就有動力去提升、去成長。我到大陸看一些古蹟,它門口刻的是四君子,就代表人一出門交朋友就要交君子;門口牆壁上刻了一個扇子,出門記得怎麼樣?行善,多多益善;家裡面後門刻了一個葉子,落葉歸根。祖堂上可能刻的,就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善為玉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假如每天家裡的人看的都是這些對聯,潛移默化,而且自己為人長輩父母又行善給孩子看,這個家都是太和之氣,哪有不興盛的道理!所以這些都是表法,運用這些生活的物品,甚至於是一些文房四寶,都起到教化的作用。

  我到馬來西亞去,看到幾百年前從大陸移過去的一個家族,但是因為幾百年過後,後來馬來西亞又有荷蘭人、又有西方去統治。等於是它的建築物是中國式建築,但是他們已經不會講華文,可是它那個房子每天還可以收入,因為是古蹟。所以這一代老祖宗留很多福報給我們,可是我們不一定去承傳那個文化。結果它有一個地方擺的是祖宗留下來的,另外一個是西方進來時候留下來的一些物品。我一進去看那個整個從大陸過去的,一進門就是看到鏡子,看到花瓶,代表什麼?治家要心平氣和。家裡面不平,只要有爭、有衝突禍患就開始了。所以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有理都要懂得「和為貴,忍為安」;更何況無理,那就更不能趾高氣昂。這些家裡面的裝飾都在提醒修養,鏡子是反觀自省。可是走到一些舶來品的地方,也是入門擺什麼?右邊擺一隻狗熊,左邊擺一隻老鷹,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意思?英雄。我走進去感覺這個家裡的氛圍有點殺氣,因為那隻狗熊是這樣,那個給人內心的影響一不一樣?不一樣,他從小就是要英雄。所以我是因為初中的時候看電影,都看好萊塢的rocky,看席維斯史特龍的「第一滴血」,那個片子裡面都是答答答,然後咯咯咯一堆人倒下來,然後他是什麼?假如學過《孝經》,就不會覺得這樣好,一個人倒下來,他的父母、他的親人一輩子怎麼樣?都活在黑暗當中。我們假如能去感同身受,就不會去覺得這樣是英雄。可是那個時候沒有遇到聖賢教誨,所以我的書桌前面貼著一張第一滴血的劇照,大家就可以知道,我的國中三年是怎麼過來的。你看人的目標,崇敬的人不一樣,給他人生的影響也會很大。假如我國中一年級,貼的就是孔老夫子的聖像,我的人生就差很多,這一段彎路就不用繞那麼久!

  所以我們的祖宗制禮,都是恩澤後代、啟發後代的智慧,所以有射禮,射箭。我們讀過《論語》,「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而且射箭切磋大家的能力,切磋完了下來承讓、承讓,而且還倒一杯酒敬他,承讓、承讓,對方是鼓舞我們、提醒我們,進而讓我們見賢思齊。而不是像球場一樣,打打打然後打輸人家,翻臉,不高興了還跟人家打架,不是這樣子的。而在射箭當中,孔子在《中庸》裡面講,射箭好像君子之風,「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射箭,箭射出去,沒有射好,旁邊還有人看,我們可能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很沒面子,沒射好。可能我們下一句就說,「我昨天熬夜沒睡好,我平常的水準不是這樣的。」或者一射出去,這面子掛不住,「這一支箭是哪裡生產的?品質不大好,這隻弓箭可能是南部生產的,品質不是很好。」一遇到事情責任都是別人,這個慣性不好!

  為什麼?《弟子規》講的「倘揜飾,增一辜」,一個人不好了又要掩飾,罪上加罪,可是他可能成為習慣。比方說公司開會遲到,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假如我們是恭恭敬敬站在台上九十度鞠躬,「對不起,我來晚了。」可能帶動團體的是另外一種風氣;假如一進來「都是那個交通,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台北的狀況。」這個風氣到時候大家都找藉口!所以《論語》裡面也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每個人的言語,都在影響他的家庭、影響他的團隊,甚至於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孔子在《中庸》這段提醒我們,箭射不好,馬上反省我自己的技術不夠,這個心性形成,一遇到事情先反省自己。這個心態雖然好像看起來是很渺小的,只是一個念頭,可是走出來的人生,卻是千差萬別,天壤之別都有。比方說今天孩子德行上出了問題,老師打電話到家裡來,這個父親一聽到,兩個夫妻坐在一起,先生馬上點個頭、鞠個躬,給太太講「對不起,我沒有花時間好好照顧孩子,這是我的錯,來,我們來好好看,危機是轉機,現在孩子這樣,我們怎麼樣攜手來幫幫孩子。」這個太太一聽完「對不起,是我錯,是我錯,我哪裡哪裡都疏忽了。」這個氛圍兩個人更同心,反求諸己。可是假如同樣的情況,這個先生馬上桌子一拍,「你怎麼搞的,孩子帶成這樣?」太太馬上站起來「你好哪裡去了?」你看一個心念不同,整個家的風氣判若兩個境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一個心態,那是最重要的功夫。

  所以孔夫子才說誠意正心才修得了身,從心下手。「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沒有紮得很深,「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它紮得不深,風一吹就連根拔起,不可能,所以要靠心耕!我們對於教育,這講到我們體會的心態對不對?這一個教字,它沒有嘴巴,大家看這個字。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從字當中,把人生智慧含攝在其中的,這沒有高度的智慧是辦不到的,從字當中就開出人生的道理出來。你看老祖宗提醒我們,錢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支刀,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現在的新聞常常看到,兄弟為了爭父母留下來的房子,告上法庭,家在爭,團體都在因為名利而爭,這都是先提醒我們。我們看怒怎麼寫?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就是他的心變成什麼?被壞習慣奴隸!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常常說我要自由,什麼是自由?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是自由嗎?我們現在太多東西都是似是而非的認知,都只是一個概念,可是這個概念的實質,很少有人深入去思考。比方說自由,一個人都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叫自由,他根本就變成他壞習慣的奴隸,他連理智都掌握不住提不起來,他哪有真自由?不會被自己的習性所左右的人,這得大自在,大自由。所以老祖宗就提醒我們不要發怒。

  所以這個教字也告訴我們,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第一個叉是父母長輩、老師畫的,第二個叉是孩子看了很自然效法的,孩子的學習模仿,潛移默化。所以上行下效就在這字裡面,告訴我們教育最核心的是身教。右邊一個手拿著一支樹枝,什麼意思?不是打人,不然到時候大家要打113,這是什麼專線是!拿著樹枝告訴我們耳提面命。大家有沒有教過孩子教一次就會了?假如有這樣的孩子,請大家通知我,他可能是顏回轉世,不貳過。所以從常理來講都是要有耐性,一而再,再而三,終於他了解父母、老師苦心,他懂得去奉行這些道理。所以一個人在從事教育工作,不管是教孩子、教學生,還是教導自己的部屬下屬,他一定要具備這兩個心境,以身作則跟耐心。我們假如教不好,鐵定是這兩個心態不存在,情緒起來在那裡罵;只要能回歸到這兩個心態,絕對能夠找出我們還有不足的地方。這兩個心態有了,人的心都是肉做的,能感動得了。

  所以我自己沒學好,又要從事這個教育工作,從事倫理道德推廣,我才辭掉工作,到了澳洲跟我的師長學習。不學不知道,學了嚇一跳,這個跟聖賢人的差距太多了。而且我自己念國中的時候,有一題老氣是橫春、橫夏、橫秋、橫冬,都選不出來,大家知不知道是哪一個答案?你們要回答慢一點,我才平衡一點,不然我會覺得差大家太多,你應該要說讓我想一想。我念高雄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月考全班第二名,倒數第二名,四十四分,現在應該教務處還查得到,所以我的程度是很差的。大家在台灣求學程度比我好得太多,所以我是出來拋磚引玉,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我們捨我其誰出來推廣。只要我們都聽懂了老祖宗這些教誨,真的自己先做、先力行,一定能達到化人的效果,「正己化人」。好,那這節課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