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9/5/1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75-0002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長輩、朋友下午好。剛剛我們談到,這位太太她很溫柔的跟她先生講了這句,「請問你找哪一位?」結果她的先生不相信是她講的,馬上說她打錯了。確定她之後,居然在電話那頭說,「真的是妳嗎?」所以我們人與人的每個關係,每個緣分的開始,都有一分對這個緣分的期許。我相信走入婚姻,都是希望給予彼此幸福的人生。以至於我們的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當中,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我們都是期許自己,再苦再累都要成就這個孩子。所以人與人當中最親的這些關係,這一生要能夠圓滿,很重要的要不忘初心。所以夫妻相處,首先要不忘初心。像我們對孩子,那是無盡的耐心,那是真愛,真愛不會因為任何情況而改變,那才是真。

  諸位當過父母的人,記不記得您的孩子跌倒了多少次,他才跨出他人生最穩健的第一步?大家記不記得跌了多少次?為什麼都不記得?你借朋友錢,借幾次你記不記得?都記得。但是曾經協助過孩子走路,跌了多少次我們不記得。有沒有哪個爸爸說,「我跟你講,我只給你一百次機會,你假如學不好,那你就別學了。爸爸怕你跌得太嚴重,一百次就好,我就買輪椅給你坐。」當孩子聽到爸爸這麼說,你看他學走路是什麼樣子?快一百次了,我學不好就要坐輪椅了。你看他壓力有多大。但是當我們在孩子面前指引他,「來,孩子不怕,跨出來」,那種眼神透露出無盡的信任在其中,完全的支持信任孩子,「你一定做得到」,這分心境,我們有沒有繼續保持下去?面對我們十五歲、二十歲的孩子,我們那分完全信任的眼神還在不在?不能因為孩子大了,我們這分真心、這分耐心卻慢慢的消退下去。假如我們能想起那分當初孩子還在學走路、還在襁褓當中,我們那個初心,這時候對孩子的心境就能轉得過來。我們相信他可以好,慢慢的孩子他在我們這分信任當中,他內在的這分力量(愛的力量)就會慢慢找回來。

  相同的夫妻之間,我們當初踏入婚姻的生活,其實也是為了這分承諾,給對方幸福。在中國的婚禮當中,古禮都很有意涵在其中,男子要去迎娶女方的時候,他首先要拜天地,祭拜上天,也告訴結婚的人,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族的事,也是社會的大事。婚姻之後,教育好好的下一代,將是社會的棟梁,絕對不是只有兩個人的事情而已,那是對家族、對社會的一分責任。在經典當中提到,婚姻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上以事宗廟,就是婚姻是承傳自己優良的家道,承傳祖宗的教誨;下以繼後世,就是教育好下一代。所以這句上以事宗廟,是永遠要記得父母、祖宗;下以繼後世,是永遠要教育好下一代。其實婚姻,還是不離我們文化的核心,孝道。所以很慎重的事情,出門前父親敬兒子一杯酒,而且兒子不用還禮。我們想像當中父親是我們最尊重的,父親是天,很有威嚴,都是我們給父親敬酒,哪有父親給我們敬酒的道理。但是那一天不一樣,父親代表祖宗給新郎敬酒,「兒子,今天你結婚,家道就要傳給你」。而這結婚過程的儀式,這一幕深深烙在新郎的腦海裡,他可以感覺到,婚姻是一種責任的承擔,絕對不是兒戲。他在迎娶的過程,都是想到他父親給他敬酒的那一幕,婚姻是很莊嚴的事情,不是現在吵吵鬧鬧的,都是一種責任。現在的婚姻沒有這種責任感,那就很脆弱,喜歡就來,不喜歡就拉倒。

  新郎到了新娘家,是他的岳父岳母親自把女兒交到女婿的手上。男人也要有情義,面對太太的父母這麼樣信任,把女兒的終身付託給我們,我們也要對得起這分信任,對得起這分道義。而新娘上了轎、上了車,首先有個儀式,就是把扇子從轎子裡面扔出來。因為在家是小姐,嫁出去就為人妻、為人母,扇子代表大小姐脾氣,你看在家裡好熱!好熱,生活比較養尊處優,現在要嫁了,嫁出去以前的儀式,丟出去的,就是把壞脾氣、享受的日子把它扔出去,從今以後跟丈夫可以同甘共苦。在《詩經》裡面,有首詩描述女子出嫁的心情,叫「桃夭」。桃是桃樹,「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它的葉子長得很茂盛,代表女子出嫁,春天出嫁,看到桃樹,葉子很快的長得很茂盛,然後也結出桃子來。代表女子出嫁看到這個植物,就期許自己,嫁過去以後要讓這個家興旺起來,所以娶一個好的太太可以旺三代。那大家想想,娶個不好的太太會怎麼樣?不是敗三代,大家要有科學發展觀,是一敗塗地,那是拉不起來了。我們要會推測,那就不容易拉起來。你看我們這些文化都很有深遠的意義。有沒有哪個女子出嫁的時候心裡在想,「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得他雞犬不寧不可」,沒有人是這麼嫁的,都是這種彼此的一種承諾、一種責任,不忘初心。在婚姻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是情感維繫一生,情感它是起起伏伏,最重要的是道義、是情義,那才是最重要的基礎。人有這分不要辜負對方的心,要給下一代好榜樣的責任心,縱使有些摩擦都能夠包容化解。舌頭跟牙齒都會咬在一起,更何況是人與人相處,那是難免的。

  花轎到了家,進門的時候,夫妻從主人的位置上去,公公婆婆站在客人的位置,今天把家業交給孩子。進門,夫妻喝交杯酒,這杯子是用葫蘆瓜做的,葫蘆瓜的肉是苦的,喝的是甜酒。你們看我的眼神好像沒喝過這種酒?你們結婚都沒喝交杯酒?那再來一次,不是,我說補,這個儀式要補一下,這很有意義的,喝交杯酒。代表這杯酒喝下去,夫妻之間彼此的心境是什麼?同甘共苦。而且那個葫蘆瓜是一個葫蘆瓜劈成的兩半,這兩個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瓜,代表不分彼此是一體的,這是夫妻的情義。都有這分同甘共苦的時候,彼此的情義互相激盪再苦都能熬過來,所謂夫妻一條心,黃土都可以變成金。

  在漢朝有個讀書人叫宋弘,當時漢光武帝(皇帝)他姐姐的先生去世了,皇帝想給他的姐姐找個好對象,就問姐姐,妳覺得朝中哪個大臣,妳看了覺得最好?我去幫妳做媒。結果湖陽公主就說,宋弘最有德行。皇帝就去幫她說媒。談的過程當中,宋弘知道皇帝是叫他娶他的姐姐,宋弘就跟他提到,「貧賤之交不可忘」,一個人在窮困的時候,那時候朋友不棄我們,盡心盡力幫助我們的朋友,我們發達以後絕對不能忘了這些朋友;「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就是指原配,原配(自己的夫人)也是胼手胝足跟我過了這麼多年的苦日子,總不能現在富貴逼人,可以變成皇親國戚,而把這分情義給忘記,所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絕對不能辜負我的太太。宋弘這股正氣,讓滿朝文武不敢娶小老婆,人家都以他為榜樣。這是夫妻相處不忘初心。

  再來,夫妻相處不要常常都是講理,講道理會氣死你。夫妻要講情,講情就互相疼愛,要懂得多欣賞對方的優點,多看對方的付出,那種言語就非常柔軟,讓人舒服。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有次在珠海,提到這句夫妻白頭偕老的真言,講完的時候,台下有個女士她就很激動,在下面舉起她的手,然後說道:「我的先生沒有優點。」我就帶著非常崇敬她的眼神,把麥克風拿到她的面前,我說這位女士,我實在太佩服妳了,妳的先生統統沒有優點,妳還敢嫁給他,真是佛家講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看人都是健忘的,在談朋友的時候,「只羨鴛鴦不羨仙」,看的都是優點,想的都是他還有什麼需要,我可以幫他的,我可以付出的。你看談戀愛的時候,一下班趕快去找哪一家最好吃的餐館,趕快約他來吃飯;看他現在最需要看哪本書,趕快去買書給他看,都是付出、都是欣賞對方的優點,相處起來一定和樂。結果結婚了,那結婚證書一蓋上章,好!終於到手了,心態一變,本來是我能為對方做什麼,這章一蓋下去變成什麼?他應該替我做什麼。儒家核心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希不希望對方都一直「你應該替我做什麼」,對方都是這個態度,那我們壓力很大。一做不好又挑三揀四,那家庭氣氛特別壓抑。我們不希望另外一半這麼對我們,不希望別人這麼對我們,我們也不能這樣去對人,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

  我們希望別人多欣賞我們,我們就不要去挑剔別人。所以在夫妻相處當中有很多忌諱的,比方說不能批評、不能罵對方的父母、對方的家人,那是骨肉,那是手足,你一批評,很難受的,內心都會很不平,這叫「愛屋及烏」。我們很不喜歡另外一半在背後講我們的不是,講給親朋好友聽,那我們多沒有面子,我們自己也不希望另外一半是這樣對我們,我們也不要這樣去對另外一半。我們用心去感受看看,今天假如是我們的另外一半,把我們的不好講給別人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毛病,結果我們是最後知道的,內心好不好受?一知道,太太居然、先生居然在外面給我講成這樣,那可能都覺得不共戴天,都覺得很生氣。可是假如另外一半的不好不講,講他的好,哪怕是不多,你都講他的好,不講他的不好。等到他的好,傳到最後,傳到他的耳裡,「居然我太太說我這麼好」,人自己會衡量、自己會想,「我才這麼一點好,我太太不挑剔、不批評我,還肯定我」,人的良心、善心就被喚醒,人總有志氣,「我太太都這麼瞧得起我,那我要更努力」。太太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先生,這又是大忌。當一個男人連孩子都瞧不起他,那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他不好妳不講,他的好給孩子講,孩子看到他的眼神,都是對他的尊敬、對他的信任,能把男人的志氣,透過孩子的信任眼神把他喚醒。所以一句話所產生對對方,甚至於對整個家庭氛圍的影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雖然只是一句話。再推廣開來,不止夫妻之間,包含公公婆婆跟媳婦之間都要講好的。有句北方的俚語講,「婆婆背著鼓,到處說媳婦;媳婦背著鑼」,鏘,那聲音比婆婆還大,「到處說阿婆」。你看都去揚對方的惡,「家醜不可外揚」,揚出去以後,鄰居、親朋好友都瞧不起我們這一家人。我們剛剛提到的「己所不欲」,我們要講的話,我們要講的行為,假如我們不希望對方這麼對我們,我們就不應該這樣去對他。我們能有這樣的心境,都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是我們只看對方的優點。

  在《弟子規》裡面有兩句話,「財務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家裡面夫妻也好、家人也好,有不愉快往往不是錢的問題就是言語當中欠妥,造成摩擦衝突。能輕財務,夫妻、家人的情感就不會傷;言語能忍住,衝突就不會擴大。我記得我成長的過程,因為我母親她那邊的親人家庭狀況比較沒有那麼好,而每次到上學的時候,剛開學,我那些表哥表姐、表弟表妹比較付不出學費來,我父親都沒等母親開口就趕緊去處理。我們想像一下,太太都還沒開口,先生就趕快去幫助她的姐姐、幫助她的這些後輩,那太太很感動,一定記住先生這一分恩情,更加的相互團結一條心。夫妻這麼團結,家道哪有可能不愈來愈好的道理!包含奉養父母,爸爸媽媽跟岳父岳母也要平等心,一樣奉養。你不能爸爸媽媽五百,岳父岳母兩百,太太心裡就不好受。所以家能和,所謂「和氣生財」,而這個財還不只是錢財還有人才,家裡和睦,下一輩的都懂得和睦相處,心胸都很寬廣,下一輩的人才也培養出來了。

  這是財務,還有「言語忍」。有對夫妻結婚六十多年,老先生九十歲,他的晚輩從來沒看過他們夫妻吵架,所以非常佩服他們。剛好他們結婚六十多年紀念日的時候,這些晚輩就請教這位老先生,您是怎麼樣經營夫妻關係?怎麼沒有紅過臉?這老先生就告訴他們,「我們夫妻結婚的時候,共同約定好,只要有一個人情緒起來了,講話很衝,另外一個人就趕快先出去走一走」。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生氣,另外一個趕快出去,這就吵不起來了。這個約定是珍惜彼此夫妻的緣分,也給下一代一個好的榜樣。說到這裡,這個老先生笑得很開心,然後對著晚輩講,「我告訴你,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出去的。」我們感受一下,當他太太發起脾氣來,他馬上頭低下來先出去,當下這個太太一冷靜下來什麼感受?這麼多年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四十幾年、六十幾年,每次都是我自己先生氣的,然後先生馬上都是想到當時的承諾,想到我們家庭的和樂,都先出去,所以太太在家裡面都感覺到佩服先生的修養。

  所以夫妻之間我們能做到讓對方佩服,那才是我們的功夫。但是走出去不要走太久,十幾分鐘就回來,這叫設身處地。你出去太久,她在那裡「去哪?會不會生氣怎麼樣?」那就讓太太擔心,十幾分鐘就好。回來,人總有個面子,她先生氣的不好意思,她可能就倒杯茶給你,頭也不敢看你,倒杯茶給你。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能不能說,「妳看,又是妳先生氣的」,你假如這麼說,這一杯茶就不是用嘴巴喝的,唰,喝你一個臉。所以人要厚道,縱使對方是錯的,她已經不好意思了,你就不要給她難看,要給她台階下。當下不只不再提那件事,馬上說「我都多久沒去看我岳父大人了,下午去怎麼樣?」這位太太,你不只不跟她計較,馬上又想到她的父親、想到她的母親,那個感動至深!馬上這位太太覺得為先生奉獻再多都會覺得值得。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彼此的未來,才能掌握下一代好的未來。

  有對夫妻,這母親她被評選上好媳婦,但是其實她已經是別人的婆婆,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已經結婚,都跟她的媳婦住在一起。我們去請教這老人家,她是怎麼樣當好媳婦的?聊到她孩子小的時候,整個家裡有十口人,也是相當辛苦。聊著聊著她的兒子接話了,她兒子說:「我父母,我們小的時候他們很恩愛」,他說有一幕,他的記憶最深刻,就是剛好有一天他母親煮了九個雞蛋,他們家是十口人,母親馬上就把這九個雞蛋都分到家人的碗裡面。母親的愛都從這些最細微的地方看到,完全沒有自己,無私的奉獻。當下先生看了很不忍心,馬上把雞蛋夾給她太太,「妳太辛苦了,妳補一補」,三、四十年前,雞蛋也是很珍貴的。這位太太馬上把雞蛋夾回去給先生,「你今天工作一整天,體力要補充一下」,結果夫妻兩個就在那裡夾雞蛋,數十回合,夾來夾去,噗通,掉地上去了。這是她兒子講的一段話,當他講到雞蛋掉在地上的那一刻,這個大男人眼中泛著淚水,我們就可以感覺得到,他父母的恩愛對他的影響有多深,記在他的心田裡。結果她兩個媳婦也說話了,「我們夫妻相處都要跟我婆婆學習」,這就是以德服人的家道。

  言語,早上我們劉教授也提到孔門四科,言語的學問是非常重要。而人與人的接觸其實言語佔很大的比例,「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一個家庭的氛圍,所以我們應該多說些什麼?少說些什麼?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感恩的話。其實我們人要保持一個冷靜、理智,這話講出去對自己、對家人都沒好處只有壞處,講不講?我們還講,就是自己的理智還伏不住自己的習慣、習氣。人還是得有定力才行,才不會人與人相處愈來愈糟糕。人有定力,才能扭轉不好的情況,慢慢往好的循環去發展。所以要忍住抱怨的話,因為抱怨只會帶來記恨,而且還不是自己記恨。當我們在抱怨上一代,抱怨另一半的時候,那個恨會種在下一代的心裡面。其實我們很冷靜感受一下孩子的心,孩子最尊敬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你看小孩二、三歲開口閉口都是什麼?「我爸爸說,我媽媽說」,那種天真、那種天性的流露。當最尊敬的父母,他開始懷疑父母,開始跟父母有對立的時候,那是一個孩子最掙扎、最痛苦的時候。因為他聽到媽媽或者爸爸在講自己父母的不是,那心是最煎熬的。而當一個孩子連他父母他都懷疑、他都記恨的時候,他的人格會健康嗎?他還能再信任誰?所以不能讓孩子的心中裝這些恨的東西,那會毀了孩子一輩子。

  范仲淹先生,他的父親在他兩歲的時候去世了,他的母親帶著他,孤兒寡母,被整個家族遺棄,不照顧他們。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我們是范公的母親,內心會怎麼樣?那可能會恨這個家族一輩子。可是范母心胸寬廣,范母不只沒有記恨這個家族,期許她的孩子趕快建功立業、認祖歸宗,而且告訴孩子,以後整個家族裡面最困苦的人,你都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你看人那個心量的轉變,不去記恨,反而變成「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我們曾經是這樣的困苦,所以往後家族裡面、社會當中有這麼可憐的人,我們一定盡心盡力幫忙。而范公幫忙到什麼程度?把他的俸祿拿出來,買了一千畝的田,幫助鄰里鄉黨、親朋好友,當他去世的時候,沒有閒錢買棺材辦後事,還是那些朋友、大臣幫他辦後事。雖然沒有錢傳下來,可是他的道義、人生態度承傳了一千年,他的家族到清朝的時候,義田是四千畝。請問范公的後代吃虧嗎?諸位朋友,假如今天你的員工,你突然了解到他是范公的後代,你會不會覺得特別信任這個員工?會。他們家有品質保證,蓋印章的,人家都是道義傳家。有次我們辦課的時候,范公的後代上台來,「我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底下響起一片掌聲。大家希不希望在我們民族復興的過程當中,我們盡心竭力的付出,兩百年之後,在海爾的培訓中心,你的後代站上台來,他說我是某某公的後代。希不希望兩百年之後,底下響起一片掌聲?大家現在做的就是功在民族,兩百年之後,所有的人都尊敬你的後代子孫。後代跟我們是一體不可分開的,這一生有智慧的人努力什麼?努力留得下來、傳得長久的東西,這是有智慧。

  我們的聖賢人提醒我們,留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尤其孩子假如德行的根基還不夠,馬上讓他有錢,那對他並不是好事。一有錢又沒有德行根基,驕奢淫逸,這些吃喝嫖賭很可能就染上來了。所以老子告訴我們「禍福相倚」,一個福氣為什麼跟禍在一起?只要福來了、財富來了,當事人沒有德行的基礎,大禍臨頭。我相信在我們整個生活周遭,這樣的例子一定有,富起來了,可是沒有德行根基,非常傲慢,又開始染上惡習,整個身心都搞垮了,這樣的例子出現。林則徐先生講到,「子孫若如我」,子孫的素質跟我差不多,「留錢做什麼」,你留錢給他幹什麼?「賢而多財」,他素質不錯還很賢德,「則損其志」,他說我父母的錢就夠我花三代了,我還努力幹什麼?他的志氣沒有了、消磨掉了。可是大家要冷靜,賺錢的人知道錢難賺,花錢的人知不知道錢難賺?不知道。有句俗語就講,「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族的事業要興旺起來,可能是二、三代人的積累上來的;可是敗家子,「敗家猶如水推沙」,你是一顆沙子、兩顆沙子這樣慢慢積攢起來的事業,可是敗家子就好像海浪,一拍起來就把你的土一下子就給捲掉了。所以林則徐先生講的,子孫若如我也不留財,損他的志;「子孫不如我」,子孫的素質又比我更差,那更不能留錢給他,「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他已經比較愚鈍,已經比較沒有德行,你又給他一大堆財富,那他敗得更快。

  這些祖訓很值得我們去思考,應該留下來的是我們的精神、是我們的德行,讓後代子孫一提到我們這樣的祖先都引以為榮。就好像范公的後代,我在台灣的時候,范公的後代當桃園縣的副縣長,他上台來馬上講,「我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稱呼自己的祖先都非常的尊重,我們就感覺到祖宗的德行在他生命當中的地位。所以我們定位,希望給後代子孫好的榜樣,我相信絕對沒有人走上台來,他說「大家好,我很光榮,我是秦檜的後代」,他這麼一說,還得帶個雨傘,底下有東西丟上來,他就危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曹操他有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厚道的人家是怎麼教?寧可人家對不起我們,我們也絕對不能對不起任何人,這才對。曹操再怎麼聰明,人算不如天算,他傳到第三代孫子的時候就被滿門抄斬。所以我們還是要積德,不如於冥冥當中積陰德、積榜樣,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剛剛跟大家提到,范公的母親沒有抱怨、沒有埋怨這種度量,其實范氏家族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母親!沒有這樣的母親,是不可能出范公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因為聖賢人都是母親教出來的。「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閨閫是女人住的地方,「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諸位朋友,您是生女兒的請舉手,舉好,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的安危就交給你們了。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還要重要,這是民族人才的大根大本在這裡。我們剛剛講,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感恩的話,抱怨記恨障礙下一代、障礙所有家人的心,寬容、感恩才是智慧。

  我的記憶當中,我母親常常都會告訴我,說你的爺爺,你們在襁褓當中、在搖籃裡面,常常愛哭晚上不睡覺,結果媽媽明天又要去教六、七十個學生(我母親是小學老師),你爺爺馬上說,「媳婦,趕快去休息,來,我來帶就好了。」這些我們三個孩子都沒有記憶,沒有母親的提醒我們哪記得!所以小時候就有個景象,就是爺爺在照顧我們。結果我爺爺本來用手拉,之後慢慢提升用腳拉,最後鍊成了邊搖邊睡覺,功夫提升起來了,這是記爺爺的恩德。而我爺爺都說我母親的好,「你們不能不孝你的媽媽,你母親帶你們三個孩子,又要教那麼多學生,常常下課時間(剛好我們家在學校旁邊),我母親還要跑回來給我們三個哺乳,再趕回去」。常常你母親上課都是被她的學生給搖醒的,因為我母親一下課太累,都暈過去了,上課鐘一打,都是她的學生把她「老師,上課了」,聽了我們的內心都很感觸。所以長輩完全都讓我們去記所有人的恩德,心理很健康,看一切人都很順眼,感恩之心也很自然就提起來。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的孩子時時存感恩,那就是最惹人疼的人。有情義的長者,一看到感恩的人,就栽培他、照顧他。所以孩子能不能遇上貴人,就是我們在他的心性當中,有沒有紮下感恩心,有沒有紮下恭敬心,就決定他以後能不能遇到貴人。所以「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你看一句話的差異就很大,「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對方的潛能」,這是我們講到言語的部分。

  在回教有個故事,回教有個先知,他們的先知就是德行很好的人,很受一般大眾的信任。有個先生他的太太比較凶,他就覺得很鬱悶,就想去請教這個先知有沒有方法可以管好他的太太。他就走著走著到這個先知的家門口,結果讓他嚇了一大跳,那個先知的太太比他太太還凶,那個先知被罵得比他還慘,他說那我不用問他了,他比我還慘。他進去以後就嘆氣,「先知,你怎麼比我還慘?」結果這個先知就告訴他,其實當我太太發脾氣的時候,我有時候也想頂回去,可是我一想到,另外一半這麼信任我、嫁給我,另外一半替我這個家族傳宗接代,懷胎十月,孩子三歲以前行為都不方便,一把屎一把尿無怨無悔把孩子拉拔長大,又把家裡打理得這麼好,還孝順我的父母,讓我在事業發展的時候,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我一想到太太付出的種種,我的脾氣就發不起來。所以夫妻時時想著對方的不容易、對方的付出,那這個關係就融洽了。

  夫婦是五倫的核心,而我們夫婦關係都能做榜樣,孩子就從我們的相處當中,學到很多做人的智慧、做人的正確態度。剛剛我們也提到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身教。我們都希望孩子成就美好的人格,大家想想,哪些好的德行,可以成就孩子一生的事業、家業,哪些德行?孝心、恭敬心、謙虛的心、感恩的心,這些心境其實只要我們做榜樣,我們為人父母者就是孩子人生的里程碑。好學、孝悌、謹慎、謙卑、勤儉,這都是家道承傳的關鍵德行。在《易經》的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完全的吉兆,謙卦六爻皆吉,所以不可小看謙虛的重要。荀子講到「百事之成,必在敬之」,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一定是恭敬人事物為基礎;而一個成功的事之後會衰敗下來,「必在慢之」,就是傲慢。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興衰跟謙虛息息相關,所以在創業的時候很感恩、很真誠,大家團結一致。可是當有錢、有地位了,傲慢心起來,瞧不起人,不感恩,他的人和、人心就散掉了,到最後就敗了。

  在歷史當中最明顯的,漢朝開國是劉邦,而楚漢相爭好幾年,劉邦幾乎沒打過勝仗,項羽是百戰百勝。項羽你看他帶領的群眾有這麼多,他形勢這麼好,他還是敗了。劉邦都打敗仗,可是最後一仗打贏了,所以他是皇帝。可是我們看到劉邦很謙虛,他得了天下,他說:「都是蕭何的能力,都是韓信的能力,都是張良的能力」,他都讓功給人,他不傲慢。項羽他覺得他很有本事,瞧不起人,甚至於面對忠臣他很生氣。因為有次劉邦被團團圍住,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就是劉邦的一個忠臣,自己穿著劉邦的衣服跟車子從一方衝出去,結果把楚軍全部引到那裡去,再讓劉邦從另外一頭跑掉。這個忠臣是犧牲生命救了他的主公。項羽看到這樣的忠臣也不佩服他,還把他活活燒死,那一把火燒下去,把人心都給燒掉了。項羽當他輸掉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他在烏江自刎,結果他講了一句話大家比較熟悉,叫「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話還不是重點,司馬遷的《史記》提了一個重點,就是項羽在最後他要自刎以前講了一句話,「天亡我」,上天要毀我的,不是我不會打仗。項羽到死都還不承認自己錯,還把責任推給誰?推給老天爺,你看他傲不傲慢。你看我們傳統文化裡面每個禮儀,我們剛剛提到的婚禮,都是在啟發人最重要的德行、心境。

  早上,我們劉教授提到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也是我們禮儀當中射箭的禮儀流露出來的人生哲學。你看射箭,把箭給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所以「射有似乎君子」,射箭有君子的精神在裡面。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下一個念頭是什麼?沒有射到目標,可能我們第一個念頭,旁邊有幾百人在看,馬上就說:「這個箭是青島出的,品質不好,不能怪我;這個弓是北京出的」。你看馬上又把責任怎麼樣?推出去,推卸責任。推卸責任不可能贏得人家內心對我們的尊重,所以只要目標沒有射到,馬上反省是我的技術不好。當下我們就可以從這兩個,漢朝那個時代的領袖看得出來,這謙卑何等重要。

  有個校長,他的心態非常好,他是學數學的。很有意思,他畫一個圓弧,他說從我這裡看,這是凸出去的,從你那裡看是什麼?凹進去的,同一個圓,因為角度不同,看到的情況不一樣。假如能換位思考,彼此的隔閡就打開了。所以先生為太太想想,太太為先生想想,問題就解開了。常常有句話叫「否極泰來」,這個卦是什麼象?是地天卦,地在上,天在下,什麼意思?你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智慧,一看到,天站在地的角度想一想,地站在天的角度想一想,就泰來了,就化解掉彼此的對立衝突。而這位校長他就提到,因為他是學數學科學的,他就舉個例子,今天假如我把一個雞蛋泡在鹽水裡面,保證它十天以後是什麼蛋?鹹蛋;泡十天在糖水裡面,它十天以後變什麼蛋?甜蛋。這啟發我們什麼?我們給孩子什麼環境,他自自然然潛移默化就學會了。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我小的時候就有彩電可以看,在我記憶當中家裡就有彩電,但是那些玩物喪志的東西我們沒有興趣,感覺提不起那個勁。所以會去打那些東西的,都是內心空虛的人才會去打。從小我們對家庭有一種使命感,對讀書有一種責任心,不會去著迷那些東西。

  這位校長很有意思,他的孩子剛轉到一個學校,那個班級很好,同學們成績都是頂尖的,他的孩子跑來問他說:「爸,你覺得我第一次考試會考第幾名?」假如你的孩子剛轉學,轉到很好的班,問你:爸,我應該考第幾名?你會怎麼跟他回答?當下這個父親(他是校長),他給他的孩子講,「爸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他兒子就很驚訝,「爸,為什麼我考最後一名?」他說因為你剛轉來,種種環境、課業都還不習慣,所以你考最後一名是太正常的事情。這麼一講孩子的壓力不見了,結果一考沒有最後一名,但是也是比較後面,可是他不急。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急壞了事,我們一急自己有壓力,對方孩子也有壓力,急於求成會欲速則不達,急可能把孩子學習的心都給嚇退回去。這個家長他不給孩子壓力,但是他給孩子什麼?榜樣。他每天看書、備課比他孩子備得還認真,常常他的孩子去睡覺,起來上廁所走過書房,還看到他爸爸在那裡讀書,對父親好學的心,好學的佩服油然而生。後來他孩子的成績不斷的上升,最後到前一、二名,而且他的孩子是非常積極效法父親上去的,不是被逼出來。所以我們要冷靜,教孩子不是逼出當前的成績,教孩子要啟發他內在的這顆向上的心、孝心才行。

  我們冷靜想想,我們父親那一輩,五個兄弟姐妹,六個很正常,讀書不用人家推,為什麼?孝心起來,覺得要好好念書以後要報答父母。我叔叔他是博士,他就講他們那時候念書,我爺爺來,「趕快去睡覺,太晚了」,兄弟姐妹幾個就躺下去,很尊重父親。等父親去睡覺,他們兄弟趕快爬起來繼續念書,不讓父母擔心,但是非常用功,因為他們努力的動力是孝。這是根本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要從他的孝心、德行把它引發出來,有孝心,很多事情他都會主動去做。但是現在孩子的動力在哪裡?可能是父母講的,你假如考一百分,給你五十塊、給你多少錢,他都是功利在驅使他讀書。當功利驅使他讀書,假如有另外一個目標讓他去追求,他也顧不著父母的恩德。你看很多人考上名牌大學,談戀愛學業都荒廢掉,拉也拉不回來;跑去迷上網吧,拉也拉不回來,為什麼?他又另外是一種欲望的追求。欲是深淵,他拉不起來,因為他生命當中沒有情義、道義的能量讓他向上。所以我們父母逼著孩子讀書,把他送上大學,並不一定是結束,為什麼?很可能大學就是他墮落的地方。我們看到很多人一考上大學,幾乎不學習都是玩樂,好像脫韁的野馬,父母一輩子把他栽培到大學,不會覺得很遺憾嗎?所以孝心、感恩心重要。

  有個孝子,他應該是小學五、六年級那個時候,母親得了尿毒症,父親離開了,拋棄了他的妻兒。他的母親很傷心,自殺了,母子連心,這個孩子馬上感應,把他母親給救回來。孩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母親,妳絕對不能尋短見,妳要相信兒子,兒子以後讀書當好的醫師,把妳的病治好」。他的母親流著淚答應孩子,「好,媽媽答應你」。從此以後,這個小孩不只學業上要努力,整個照顧母親、家庭的重擔壓在他的肩上,可是他的成績卻名列前茅。他比別人少的錢去補習,他比別人少的時間去讀書,可是他的成績卻比別人還要好。那是因為他的人生時時都想著,要醫好他母親的病,要照顧好他母親,所以孝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大。

  我們希望孩子好學,我們希望孩子孝悌,首先從我們自己做到孝悌,上行下效。在唐朝有戶人家姓崔,他們的曾祖母姓長孫,這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牙齒全部都掉光了,結果她的媳婦,也是這個家族的奶奶,每天都先齋戒沐浴好,然後自己親身去給她的婆婆哺乳,因為她的婆婆沒有辦法咀嚼食物。先照顧好婆婆,才去照顧她的孩子,這都時時先想到父母,孝道的根就紮在這個家族裡面。結果他們這個家族是唐朝出最多大官的家族,等於是這個家族的福分在當代是最大。所以孝悌傳家,這個福最大。曾國藩先生就說道,一個家族要能傳三、四代,一定要有勤儉;要超過五、六代,要謹慎儉樸的家庭;要超過八代、十代,那一定要孝悌傳家。

  我們就冷靜想想,當我們有好吃的食物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吃飯,爸爸媽媽都在的時候,請問我們把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大家看這一口菜重不重要?所以家道的承傳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弟子規》說的,「或飲食,或坐走」,吃東西也好,走路也好,誰先?「長者先,幼者後」。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一吃飯,很自然的爸爸說:「來,叫爺爺奶奶吃飯」,我趕快去找爺爺。遠遠的就看到爺爺,「爺爺,吃飯了」,爺爺正在跟人下棋,聽了很高興站起來,「我孫子叫我吃飯了」,祖孫兩個牽著手走回來,天倫之樂。現在誰叫誰吃飯?這些生活細節不可以小看,現在是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而且叫孫子吃飯還要有本事,得要先鍊馬拉松,鍊好體力,餵一口要跑五十公尺,你看顛倒成這樣,本來是孫子伺候爺爺奶奶,現在是爺爺奶奶伺候孫子。然後吃飯,年輕人,爸爸媽媽都還沒上桌,他就先吃了,喜歡吃的還吃了一大半,等父母要上桌了,我吃飽了,走了。所以這些「知所先後」,這個先後順序就把道,孝道、家道傳下去了,「則近道矣」,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

  買東西一定是先想到父母恩,當那一口菜夾給父母的時候,那分孝心很自然的就傳到孩子的心田,那個孩子馬上模仿你,夾給誰?夾給他爺爺、夾給他奶奶。而當我們把這口菜夾給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也夾給孫子,你看那個孫子碗裡面的菜特別多。所以看夾菜就知道這個家誰的地位最高,小公主、小皇帝不就這樣!聽說現在是皇太后了,不是小公主而已,就這樣夾出來了。所以小皇帝脾氣怎麼樣?你滿足他九次,一次不滿足他,他跟你拼命,他跟你哭,他跟你鬧。假如不傳孝道,感恩心不起來,下一代就覺得所有給予我的都是什麼?應該的。那這樣心態的孩子,他的人格怎麼健康?他怎麼去感恩父母?他福都消光了。

  我記得有的母親看到水果剛出來,都買那個特別貴的,一兩多少錢,買回去把孩子叫過來,叫到房間裡,「孩子,你慢慢吃,別噎著了」,然後自己站在門口看公公婆婆有沒有來。人算不如天算,還是順道而行,道法自然,先孝順父母。你看那孩子吃得高不高興?高興;學得徹不徹底?徹底,以後他有好吃的給誰吃?不用等到他兒子,等到他有男朋友、女朋友就知道了。為什麼?他學的是私情,好惡的心,他喜歡誰,他就什麼都給他;他不喜歡誰,恩德再大他都形同陌路,不認識,再大的恩情記不起來,這種情況讓我們觸目驚心。我記得我看了一篇報導講,情人節的時候,現在大家說西方情人節,二月十四號。說實在的,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能談真情嗎?能談真愛嗎?「不愛其親」,不愛父母,「而愛他人者」,違背正常的情感,「謂之悖德」,違背德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別人,那另有目的,那是巴結諂媚,不是真心的。所以我們看到情人節的時候,吃情人餐很貴,二百九十九塊到三千九百九十九塊,結果一了解,超過一半都是在校學生去吃的。請問他們的錢從哪裡來?父母的血汗錢,可能有一大半都是農民的孩子,感恩心沒起來,都是好惡,要去滿足他追求的人,這些錢統統花下去他也不會覺得心痛。

  所以我們當父母的、當老師的,要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長他的善、救他的失,這是教育,我們抓住教育的本質長善。我們今天李部長也提到《孝經》的話,「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之本,孝心開百善自然也跟著開。當我們對父母孝了,體貼入微的心起來了,上進的心起來了,恭敬的心跟著就起來了。有位太太,她自己教女兒,都覺得女兒一過生日就跟她要東西,比較沒有感恩心。她自己學了《弟子規》以後,她就想到,我首先要先孝順我父母給孩子看。然後她就開始回想,整個成長過程當中,她母親是怎麼樣照顧她的,她就把它寫下來,邊寫自己眼淚就流下來。過了幾天她母親生日,家族的兄弟姐妹都聚在一起,當下她就給這些兄弟姐妹講,「今天很難得,我希望把『母親對我的恩』的這篇文章,我要親自念給我母親聽」,她就一段一段開始念。沒多久,她的母親也跟著流淚了,她說她也很激動,後來連她父親也流淚,她把她父母都請到堂上坐下。當這篇文章念完的時候,家裡的人都流著淚水,她說「今天我要感激父母的恩德,我要給母親行三跪九叩禮」。她第一拜就拜下去,「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第二拜再拜下去,她說:「在這麼多年當中,讓母親操了不少心,生了不少氣」,這是慚愧的心境;第三拜拜下去,她給她母親講:「母親,我從今以後一定讓妳過上真正幸福的日子」。等她這三拜拜完,家裡面很自然就趕快弄好,請父母上桌,然後吃起飯來。她說那個飯菜都有一點鹹鹹的味道,因為都是泛著淚水把東西吃下去的。

  結果她的女兒經過這個過程,她女兒回去跟她講,我姥姥這麼辛苦養育妳,妳怎麼都沒跟我講過?所以早上提到《論語》經典,「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常常多提爺爺奶奶不容易、外公外婆不容易,這個孩子厚道的心、感恩的心就起來了。過沒多久她的父親生日,因為那次她給她父母拜完以後,很自然她的姐姐、她的弟弟統統跟著輪流給他父母都磕頭。後來當她父親生日,她想她先磕頭,她的姐夫出來,「長幼有序,今天我們先,妳排後面」,這個家道整個就不一樣。後來她弟弟生日,煮了一桌豐盛的酒菜,感謝母親的生育之恩,是母親受難日。然後吃完飯,弟弟還把一包紅包遞到母親的跟前,跪著供養他的母親。她的女兒現在不只不跟她要東西,感恩她了,甚至於在學校裡面,現在是慈善大使,你看那心境的轉變影響非常大。

  所以我們感受到父母養育之恩,尤其懷胎十月那是很不容易的,害喜的現象很難受,那像暈車一樣,很不舒服;七、八個月的時候肚子很大,睡覺都不安穩,連翻身都不容易。而且就像早上我們李部長抄的那一段,都是把父母懷胎的不容易寫得淋漓盡致。生孩子的時候是過一次鬼門關,而這樣的痛苦,人間最痛的一件事、一個考驗,可是當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母親下一個念頭就是想著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她這麼大的痛苦一下全拋到腦後去了。接下來又是三年的養育哺乳,母親的血化成了乳汁,我們要吃幾百公斤母親的乳汁才能長大起來,所以這些恩德,這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回來的。以至於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學費上的操心、學業上的操心,以至於我們以後長大成人組織家庭,父母那分操心不只沒有減少,甚至還延伸到對我們下一代的關心。我們只要靜下來,在生活的點滴當中,都能感覺到父母的恩德。

  有個大學生,他回家都可能是幾個月才回一次,所以母親就特別高興,一聽孩子要回家了,像過年一樣,趕快煮兒子最喜歡吃的水餃。又怕不新鮮,所以算好時間,等兒子剛好回來包好了,現煮給孩子吃。這個母親包著包著,包得差不多了,突然想到餡裡面忘了放鹽,忘了放鹽味道就不夠了。在那邊愁惱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好方法,用那個針筒,最細的針頭,把食鹽水打到水餃裡面去。你看母親的愛心還很有創意,想到這麼好的方法。統統打進去,她安心了,孩子一回來,「來,坐,又瘦了」,媽媽趕快去煮水餃。熱騰騰的水餃端上來,這個孩子太久沒吃到有媽媽味道的水餃跟菜了,一下子也顧不上,一連就吃了好幾顆。吃著吃著突然看著他母親,「媽,妳為什麼不吃?」這個媽說:「我不餓,你吃,瘦了那麼多,多吃幾個。」孩子繼續吃著,媽媽笑著說,「你媽年紀大了,糊塗了,包水餃這個水餃餡忘了放鹽,幸好想到這個好方法,用針筒把它打進去」,孩子聽了也笑了一下,覺得挺有意思。而這個大男生,當他在吃起下一個水餃的時候,突然腦海裡浮現了一個影像,就是他母親小心翼翼的把食鹽水打到水餃裡面的情境,他想到這裡,眼睛淚水就流下來了。所以母親的愛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察,孝心很自然就生起來了。而我們的孝心真的發出來,家道、孝道自然也就傳到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可以代代相傳。

  今天跟大家講到家和萬事可以興,我們希望我們的家可以世世代代都和,家道都可以不斷的興盛下去。而我們繼續擴寬我們的心量,不只我們這個家要和,我們公司是一個大的家庭,也要家和。甚至於我們整個民族是一個更大的家庭,我們也有責任讓它能繼續承傳、興旺下去。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都有使命,五千年的文化就靠我們繼續把它承傳下去。我自己在從事教育的過程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現在的孩子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下降得太快了,所以我們有責任,「見義不為無勇也」。而現在的危機是什麼?自己的民族都不信任自己的文化了。我記得有一幕,就是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參觀,當地的老百姓看到我們,我們寒暄交流了一下,結果這個婦女她就說,「你們不是中國人吧?」我們跟同事很激動,我們當然是中國人。突然那個女士有點不好意思,看我們這麼激動,低下頭來說,「那你們怎麼這麼有禮貌!」一個民族最可悲的就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那是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該是讓自己的下一代認祖歸宗的時候了,不是我們有禮貌的時候,反而人家說你是韓國人吧?你是日本人吧?

  有個老先生,白芳禮老先生,河北人。他對下一代有責任,他自己沒有文化,他不希望下一代受沒有文化之苦,他七十幾歲了,把他五千塊錢的積蓄(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全部捐出來給孩子讀書,因為他回去看到這些孩子沒書念,很難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而當他出現在捐款的地方,底下有很多校長、老師跟學生,上面都是站著企業家,捐款人,只有他一個老先生上來,穿的是破爛的衣服,底下的人先是愣了一下,接下來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捐助了三十多萬,幫助過三百多個大學生,中、小學那就更多了,而他幫助的大學生裡面,沒有一個人畢業以後不做公益事業。這些大學生說道,「當我們握到白老先生的手的時候,非常的感動,他的手完全是粗糙的,他的精神傳遞到我們的心裡面來了。」

  這個老先生,他沒有學歷,他沒有財富,他更沒有體力,可是他卻用他僅有的體力踩了十五年的三輪車,繞了赤道十八圈。踩到九十歲踩不動了,又把自己的房子賣了,開了一個店,繼續賺錢資助孩子。我們從白老先生的身上,看到了我們的民族精神,當民族文化出現承傳危機的時候,他們都能捨身忘死,毫無保留的來幫助我們這個民族有更好的下一代,所以文天祥先生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希望我們的真心能夠留在我們家人心中,留在我們生命當中有緣人心中,也留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大義之中。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