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忠恕之道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6/30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1-0002

  剛好上一次也是跟諸位家人談到、分享到忠恕之道,盡己之謂忠;恕是推己及人。《中庸》裡面講:「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一提到這個「道」字,成德是感覺從佛法來接觸,再來學習儒家跟道家的經典比較容易。這是成德的感受,因為接觸師父,師父說道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修行就是為了恢復本性。我們有了這個概念,再去讀儒家的經,「明明德」,明德就是真心,現在就是要恢復真心;「親民」,就是幫助別人也恢復真心,就是自覺覺他。就是有學習過佛法之後,再來看儒家這些經典,都是相通的,也感覺不難理解。儒家又講到了忠恕違道不遠,等於是我們要恢復這個道、恢復這個真心,那從忠恕下手就是很好的下手處。

  從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這個考量來講,忠恕很重要,因為只要離了忠恕,就可能會造業。因為我們當生要成就的是不再造新殃,離了忠恕就造業。為什麼?忠是盡己,盡己之謂忠,我們不能盡己,很可能有夾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這裡面自己就隨順妄心;再來,自私自利可能就沒有盡到本分,那就有可能會造業,離了忠就會造業。恕,推己及人,假如離了恕,沒有替人想,就有可能去傷到人,或者跟人對立起來,那鐵定又要造新殃。所以忠恕之道對於我們能不能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那就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下手處,甚至是要不斷的去提起,去歷事鍊心,鍊到隨時我們都能提起這個忠恕的心境,才能不再造新殃。

  《論語》當中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是完全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真的把《論語》也好,甚至於是整部《四庫全書》,都可以算是忠恕兩個字的詮釋、說明。成德是曾經這樣去會歸過,好像每個經句也真的都跟忠恕有關。因為剛好有留了一點心,所以現在發給大家的忠恕之道相關句子,就是剛好有覺得比較明顯的。

  其實在師父很重視的「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是怎麼教誨後代子孫?」裡面提到立身、處世、接物,就是篤行這一塊老祖宗把它列了三個綱,在接物方面,就是跟人相處,有兩句話。其實這些句子都不好挑,他挑了兩句: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應該屬於忠,盡心盡力。而且我們假如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很可能就會向外指責,一向外指責就著相了,著我對人錯,那就有著相,那就等於是跟真心不是很相應。尤其是《論語》裡面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等於是我們在辦事當中,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能有這樣的一個胸懷,那就不容易一來自己著了相,背離了真心,二來有可能又跟人家起爭辯或者衝突。所以像其中《論語》講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在這個句子當中的第四句。所以假如我們不能躬自厚,躬自厚就是忠,就是反求諸己。薄責於人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躬自厚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樣才能遠怨,也就是我們說不再造新殃。所以真的忠恕兩個字確實可以貫通整個《四庫全書》、整部《論語》。

  像接下來有第七句,這句也是挺有味道的,就是「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這個應該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功夫下得很深。這裡分析到說,「非獨進德」,不獨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亦且免患」。因為我們能從無過中求有過,我們的那種警覺性非常高,就生怕自己心念偏了或者疏忽了,可能壞了事,或者對人有所不敬、失禮,都是很嚴格從無過處還在找自己的過。就像蘧伯玉先生,二十一歲知二十歲之非,這種克己的功夫,這樣自己就不容易懈怠放縱,那就不會做出不妥當的事,就可以免禍。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跟人相處,別人有過失,我們讓他有台階下,不讓他難堪。這個「非但存厚」,不只是說讓我們更寬厚、更有度量,「亦且解怨」,就是有可能我們過去今生不是故意的會跟一些人結了怨,但是假如我們跟人相處的態度,都是在人家有過處求無過,有可能這過去今生跟這個人的怨,就在我們這個態度當中化解開來了,一次二次人家就被我們感動了。這句也是恕道的一個落實,其他句子也僅供大家做參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