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0/7/25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4-0006
成德法師: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很高興我們大家又見面了。佛門常說萬法因緣生,緣是條件,所以每一個禮拜我們在這個時間,能夠有會長、幹部,還有這麼多同修陪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緣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知緣、要惜緣。所謂光光互融,相得益彰,很可能每一位同修的分享,都增長了我們的善根,增長了我們的福德。所以蕅益大師才說,「善友為依」。我們之前跟大家提到「淨社銘」,「淨土為歸,觀心為要」。為什麼觀心是最重要?因為起心動念是根本,要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要「持戒為本」,修行要有根本,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最重要的戒就是我們這幾節課大家一起探討的孝親尊師。《梵網菩薩戒經》講道:「孝名為戒」,所以最重要的戒就是孝。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就是人真的有孝心,他很多行為會自發性的不去做。
就像《弟子規》說的:「身有傷,貽親憂。」古代有個讀書人,可能才七八歲,有一天手指受傷了,不算是很嚴重,他就哭得很傷心。旁邊的人說:「也傷得不重,不要那麼難過。」他馬上說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是想到自己受傷了會讓父母難過,所以他非常自責。所以這是他的天性,他從小孝心時時可以提得起來。所以我們要愛護好身體,不能隨順習氣,一看連續劇就看得很晚,忍都忍不住,這個就是欲望跟孝心的拔河。
所以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這個念頭不能轉到孝親尊師,不能轉到跟經教相應,就打敗仗了。印光大師強調,「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能克念,把錯誤的邪念、妄念能夠轉成正念,克念就作聖。所以「妄想千般都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克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萬德洪名來把所有的妄念打掉。「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淨修捷要》有好幾拜都是讚歎洪名的功德,還有這個法門的殊勝、《無量壽經》的殊勝。《淨修捷要》尤其對我們工作比較繁忙的現代人是非常慈悲的法本,完全是為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節奏編的一本法本,做一次,熟悉的話十幾分鐘就做完了。再怎麼忙,十幾分鐘不困難,尤其假如念熟了,坐公車就可以做功課。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些祖師們的慈悲,就跟他們感應道交了。我們也要了解師父上人教誨的慈悲,我們跟他老人家也是感應道交。有時候跟同修們談話,他們都會說,師父到夢裡來點化他、來教導他。但是不要執著,不要躺上去在那裡,「師父,您今天來一下吧、來一下吧」,這個太貪求會著魔,什麼事都要自然而然去感應。「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這句話重要,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了凡四訓》也強調這個重點。有一個人他就一直每天在那「我要見觀世音菩薩、我要見觀世音菩薩」,最後他就看到很多空間的東西,睡都睡不了了,他太貪求就容易著魔,因為貪求的人就火氣很大,急就容易著魔,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
所以,身有傷,貽親憂,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下一個決心?不然成德又白講了。下什麼決心?今天開始不要熬夜了。這叫解行相應,不然我們聽了老半天,這經典還是經典,我們還是依然故我,該怎麼隨順習氣還怎麼隨順習氣,這可不行。老人家常常說,李炳南老師教導,不能玩弄佛法、消遣佛法。聽聽經、讀讀經,消遣消遣,跟自己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都不相干,這個就是拿自己無量劫來的福報糟蹋了,拿自己的法身慧命開玩笑,這個就太愚痴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句話我們要聽懂,這一生得人身,聞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這麼大的福報積了多久?積了無量劫來。所以假如這個福報這一生沒有好好珍惜,那下一次什麼時候再有這個福報?所以真的不能跟自己的福報因緣開玩笑,這玩笑開大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這個機緣,這一生一定要跳出輪迴,不再做隨波逐浪的六道凡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身有傷,貽親憂,所以我們馬上要把它轉成具體的做法。尤其假如我們在弘護正法,然後每天我們嘴唇都發黑,都有氣無力的,你說那個新到協會到我們的中心來一看,這個學佛學這麼久的人,怎麼每一個人都面黃肌瘦的?人家就會擔心,那我假如以後學成這個樣子。你看我說到這裡就不是很有底氣,自己表的法比較差,所以最近也很努力,多吃一點。所以隨時老法師都提醒我們要為人演說,這個法都要表。
「德有傷,貽親羞」,跟道德相違背的心念言行起來了,讓父母蒙羞,所以有孝心的人,身口意的惡業他不願意起來。所以孝名為戒,戒就是能攝受自己的身口意,不隨順煩惱習氣,這個就是戒,因戒才能得定。「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但這個戒也是從孝下功夫。
所以我們剛剛說的,蕅益大師這個「淨社銘」雖然四條,我們所上一切課都在這四個綱領裡面,佛陀所講一切經教也在這四個綱領裡面。所以大家有沒有留心去觀察?稱性的佛菩薩、祖師大德,他講一句話是圓滿的。我們看佛陀說身口意三業,你看他一句話什麼行為都包括了,三個字,身口意。我們看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才四句話,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教都在這四句話裡面。我們所研究一切內容都沒有超過印祖這四句,沒有超過蕅益大師這四句,所以你看有智慧很好,怎麼講都是圓融的。
蕅益大師又提到「善友為依」,就是我們《禮記.學記》裡面講的「相觀而善之謂摩」,互相觀摩,用現在的話叫互相充電。我不知道我們上了中年的同修,我們這幾次共學,聽到那年輕人分享,我們有沒有很受鼓舞?想當年我也是這樣,初發心成佛有餘。你看年輕人就激發我們的初發心。這個年長的人一講,這年輕人一看,某某叔叔、某某阿姨,他出來弘護正法的時候我還沒出生,你看他肅然起敬。那不是互相促進嗎?相得益彰,這個叫做善友為依。
但是我們每一次只有兩個半小時,我們參與的人又比較多,然後每一次課程也要有一點進度,不然都沒有一點進度,有一些人又生煩惱了,怎麼每次只有分享,也沒啥進度?到底在學啥?所以方方面面都要顧及。做人很難,但是不怕,我們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融的,我們能用出來它就圓融,不擔心,求佛菩薩加持,希望大家都生歡喜。所以這些都要顧及,但時間有限,所以成德想,這幾次有一些同修分享得很好的,也提供出來給大家互相觀摩一下。每次挑個幾篇,也不要太多,挑多了你們又看不來了,又生煩惱。所以這個都要考慮一下,拿捏好分寸。
我們這幾節課從一開始,跟大家探討的就是修行首重發菩提心,發了心進一步要建立正知正見,這樣隨時正知正見才能指導我們的身口意,不然我們到底做得對不對都搞不清楚。為什麼佛門說五年學戒?這個就是學老師的教誡,他五年學下來了,他只要一思惟就是老師教了什麼,這樣他是非、邪正、善惡、真妄、利害他能分辨。不然他都沒有建立這樣的判斷力,你把他放出去參學,你看會參成什麼樣子?所以都要很冷靜,我們要了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一看,五十三參,好,趕快參。不要太激動,這個經要看全面,善財童子是先跟了文殊菩薩,得了根本智才出去參的,他是很有基礎了,所以他一參就生智慧。我們現在是非、邪正、真妄還分辨不了,一參就生煩惱。
我們就不說去道場了,我們就說假如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問我們的親戚朋友,你問了五個人,請問大家幾個說法?那你聽誰的?沒問還好,愈問頭愈暈,現在的人看法都不一樣。但是假如你問到一個親戚朋友說,「孔子說、釋迦牟尼佛說」,那這樣的親戚朋友你要比較重視他的話,因為他講話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比較靠譜。你也要會判斷,你聽一個人講話就要聽出他的心態,他心態平和,還是很激動?他一開口他都是依照經典,他不會隨便講;假如你聽一個親朋好友,他講十句話裡面有三四句說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那你就給他合掌念佛,最好不要再聽了。老法師說,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你看他開口閉口就是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所以師父教的經教都教我們怎麼判斷人、判斷事、判斷物,我們要會用。佛法是真的非常好用的,當然我們要真的去領納,放在心上了,遇到境界我們就用得出來。
所以剛剛提到的,你要去參學以前,你是要得根本智。根本智我們現在要得到也不容易了,根本智是般若無知,他一遇境界就無所不知,所以出去參學。般若無知是得到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建立什麼?建立正確的知見,能夠分辨是非善惡、邪正真妄,才不容易被誤導、被染著了。
上一次我們有一起過了一下,因為這個要講也要一些時間,剛好成德去年有跟同修分享了十六節課,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我們提到第一點是聖教之基本教義。大家不要看這一句教誨才一句話,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在裡面了,四十九年一切經教從這一句流出來,又回到這一句了,稱性的智慧就是這樣。那這一句我們放在心上沒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成德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十個裡面差不多有八個人沒信心,沒信心的比例很高很高,但這句話就治我們的病,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當然包括我,不自卑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不自傲,但是每天很積極幹什麼?放下分別執著,恢復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是真聽懂了。
第二是學貴立志,就是要發心。「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發了,我們就一定把它保持,甚至繼續提升,我們不退轉,「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是學貴立志。境界再多,「若都無苦,忍從何生?」沒有這些苦難,怎麼修忍辱?「借彼魔惱,堅我願力」,我們就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橫批是「放馬過來」。不怕境界,李炳南老師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其實大家不要被境界嚇到了,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那個哪有難易、哪有大小?主要是念頭,不去分別它了,只是都把注意力放在根本處,就是自己的念頭,那一般的人覺得再難的關我們也能過。因為一般的人著在外相,「這怎麼可能?我辦不到」,甚至於還沒遇到,就已經自己想得嚇得半死了。其實境界沒有恐怖的,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念頭。就像我們上一次講的,冉求告訴他的老師,我不是不仰慕您說的這些道德、學問,我是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你根本還沒走。你說哪是那個道德學問難的問題,是什麼?他自己的念頭是障礙。
所以《華嚴經》講事事無礙,這是真相。我們現在學佛有一個好處,首先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相,我知道了,我要順著真相真理去活,我不要活得稀里糊塗的。《華嚴經》講的都是真實境界,那事事無礙也是真相,我們現在跟人事物一應對,好難、好恐怖、好什麼,那都不干境界的事情。今天又到禮拜六了,今天不要成德法師又喊我名字了,我一聽又嚇得渾身發抖,是吧?你看這個就是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哪?問題在得失心。
問題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根本沒問題。比方說,成德當時候二OO三年要到海口去了,有長輩就說,你現在要去弘揚中華文化,這個事情,一千個裡面可能只有一二個人可以做得成。那我們一聽完怎麼樣?別去了吧。所以態度很重要,心態,心態好,啥都不是問題;心態不好,沒問題都變有問題,自己想出問題來。我們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沒事的,自己想出一大堆問題來困擾自己。成德就回應到,我說,一千個人去,只有一二個人能成,那就要去請教這一二個人是怎麼成的,然後也可以去請教這九百九十八個人是怎麼不成的,那不都是在幫助我怎麼成嗎?那有什麼好怕的?後來去了,有人就會問我,底下坐這麼多人,什麼年紀的都有,甚至於還有大學教授,我才是個小學老師,那你不怕底下人問問題你不會?這有什麼好怕的?不會就說不會就好了,有什麼好怕的?你就跟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回去問一下我的師父。你還可以把師父介紹給他,有什麼好怕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沒什麼好怕的。你假如遇到修行比你高的人怎麼辦?更好,我就請他上去講,我在底下隨喜功德不是一樣嗎?講課也是要耗氣的,讓人家講,隨喜功德也挺好。那你說那些怕不都自己想出來的?所以真的境界沒有問題,都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障礙。
所以這個是事事沒有礙。為什麼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事事無礙當然是享受了,每天「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活一天就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一天,每天都是最後一天。當然這句話你自己勉勵就好了,你不要去講給你另外一半、家裡人聽,他就開始緊張了。所以講話要看對象,不要在那傻傻的拿著話就到處講,也不看對象,面對境界要清楚,講了會不會造成他的緊張、負擔?當然老和尚說,每一天是最後一天,那個義理就是告訴我們,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貪著,對一切人事物都不要有留戀,因為一有留戀,無常一來,就跟著這個留戀去投胎了。所以幽溪大師強調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
成德是不是上一次有跟大家講到喜歡吃水果的案例?你看喜歡吃水果他還是貪吃,結果念到整個虛空都是阿彌陀佛,你看魔變現一盤水果出來了,他一伸手去拿,佛像都不見了。修學道上會有很多境界的,而且修的境界愈高挑戰愈多。我們假如修得每天都被自己想出來的煩惱伏住了,那個魔王都瞧不上我們,你看這個人搞假的,出不去的。你真正愈進步,就要更戰戰兢兢了。
我們提到了修學第二個,學貴立志,要發心,發了之後就不要退。善學的人,他能夠在接觸一切人事物,他的菩提心都在增長,所謂「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比方我們今天遇到了哪個親戚他的孩子不孝,我們首先提起一個態度,現在就缺孝道,我要盡力把孝道弘揚。你本來是聽到親戚一個不幸的事情,我們把它轉成什麼?轉成願力,這就是隨事菩提心,我也善巧的護念這個親戚的小孩。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你真的想幫他,佛菩薩也會加持我們,因為不是你想幫他而已,諸佛如來都想幫他。因為諸佛如來都是同體大悲,哪有可能這個人他在隨順習氣不孝,佛菩薩不念著他?不可能。所以你一想幫他,跟他有緣的佛菩薩就加持你,甚至於他的祖宗都加持你,因為他的祖宗不忍心看他墮落。這些道理都不難理解的。那當然,想利益人,佛菩薩會加持我們,但是他的冤親債主也會障礙。然後我們想幫別人,我們的道業在提升,我們的冤親債主也會障礙。你真想幫一個人,挑戰就來了,因為我們自己有業力,對方也有業力。所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也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的願力愈強,就能伏住我們的業力;我們的願力愈強,就感佛菩薩的威神力加持。所以大家要了解,我們一生煩惱,冤親債主都加持上去;我們一提起願心,諸佛菩薩都加持我們。你看這不是天壤之別嗎?所以我們一個念頭都不能鬆懈、放縱。
我們再看第三是學習內容。學習要有效果,內容要正確,你不能只教知識技能,你沒教他道德不行。所有的知識技能是才能,要為什麼所用?為德所用。所以教育是長善救失,是教子使作善也,他做個善人。我們現在都只重視知識技能,現在高學歷也出現一些犯罪的現象,高學歷的人不管家庭、不孝父母。你說他讀那麼高的學歷,怎麼變成這樣?所以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什麼是不變的?我們不清楚,也會隨著這個時代給弄糊塗了,隨波逐流,自己都沒有主宰了。
比方說,我就聽有朋友在說:「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諸位同修,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看這句話跟《三字經》不相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哪有說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就不管了。當然管也要講究對機的方法,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十七八歲了,你不要今天聽完課回去:「兒子你給我過來,坐下來我好好給你講講。」然後你兒子說:「這個老爸怎麼去聽成德法師回來變成這個樣子?這個成德法師給我記住。」那你就害我跟你兒子結惡緣。要教育,但是你要看他的時節因緣,他假如六七歲,他犯錯你打他,他都不會記恨你,這個時候是你教他的黃金時段。當然也不要隨便打,你講他幾句他就流眼淚了,不要動棍子了;講了老半天沒什麼感覺,一打就有效,你就看著辦吧,我什麼都沒有說。這叫因材施教,每個小朋友根性不一樣,反正就是要契他的機。但是他已經到十七八歲那種年齡,你就不能用教三四歲的方式了,那變成是我們執著了,不是他錯了。
但是這個時代真的是變化太快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西方廣目天王的表法,他一個手拿著龍是多變,一隻手拿著珠是不變。什麼是不變?教學的方法不能變,「教之道,貴以專」;教學的內容不能變,一定要先教倫理道德因果,尤其要教孝親尊師。我們從小到大成長過程,成德沒有聽老師講過二十四孝的內容,是後來聽老法師才聽的。當然有講到孝道的,但是好像二十四孝沒有聽過,聽到的很有限,可是記憶很深,只要這個老師給我們講倫理道德,我會突然精神起來。像有一個老師他講了一句話說:「人不可以有傲氣,可是不可以沒骨氣。」我當時候一聽覺得很振奮,對,不能沒有骨氣。可是這樣的老師很少,回憶起來都是一直做題目、一直做題目,一天有考六七科的都有,考得整個腦袋烏煙瘴氣的,有時候還熬夜熬到二三點。搞到最後,第一個,身體也不怎麼好;第二個,現在想一想,那時候硬塞進去的好像都跟我say goodbye了,也都沒記啥東西。所以我自己去當小學老師,我就告訴我自己,我曾經走過的痛苦不能再加在學生的身上,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這樣的期許。
比方說師父說的,人才,判斷人才的標準是什麼?這個不能變。成德回想,我們台灣在選舉,我看到介紹那個候選人,某某什麼什麼大學MBA,都是秀他的學歷,怎麼沒有秀一個他是個孝子?因為人才是啥?兩個字:「孝廉。」孝,他就有德行的本;廉,他就有做事的根本,他廉潔,他做事就會秉公處理,不會謀私。兩個字,一個做人的根本,德的本,一個做事的根本。你看古人有智慧,古人留給我們都是超越時空的智慧,我們真的要看懂、要珍惜。所以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說,從漢朝制定的這些教學的內容,傳了兩千多年都沒有變,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值得我們深思。你看這個教材《聖學根之根》、四書五經,用了兩千多年都沒有變,結果成德當時候在學校,每一年的教材都在變。所以真的是該我們停下腳步冷靜去了解老祖宗的智慧,不聽老人言,會吃虧在眼前;能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
我們這一代父母、老師,你說不用力嗎?你說不用功嗎?沒有,花很多氣力教孩子、教學生,可以說是這四五千年來當父母、當老師最用力的一代。可是結果呢?結果我就不說了,你們好好觀察吧。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你得用對方法、用對內容。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你講得再多沒用,你得做實驗給他看。所以我們的孩子就是做實驗供養給大眾。
你看我們顏會長表法,尤其他的夫人非常難得,相夫教子,你看孩子教出來都特別善良、特別懂事,每一個孩子以後對國家的貢獻、社會的貢獻都很大。所以為什麼印祖要高聲疾呼,整個《文鈔》裡面出現多少次,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你有這個表法出現,就會讓很多當父母的、當太太的人去反思。人生智慧在哪?取捨。你看現在多少能力很強的女人,她當總經理,當CEO的都有,可是當她看到她的孩子已經不聽她的話了,她每天站在那個辦公室裡面在那裡主持會議,請問你說她的心裡踏實嗎?她在那裡叱吒風雲,夜闌人靜的時候,你覺得她覺得人生她有沒有遺憾?所以古人留的這個五倫大道都是順著人性的,我們要好好去體會。當然,女性她天生就是這種慈愛的特質,所以假如沒有結婚,那就把這個慈愛去對待一切有緣的眾生。自己有小孩,把孩子教好做榜樣,沒有小孩,跟自己有緣的小孩、年輕人,我們就像父母一樣照顧他、栽培他。這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個也是人生的樂事。
所以古人有哪一些是不能變的,我們得要思考清楚。比方安貧樂道不能變,夫婦配合不能變,兩個都去賺錢,誰照顧小孩?至要莫若教子,一個家族裡面,最重要的是把下一代教好,不然我們的成就等於零,有可能有時候還不止等於零,還負數,他亂搞了,你還負債。所謂「外內位正,和而有別」,互相分工。這個和,和在哪?互相感恩,就是因為另一半扛起了經濟重擔,我們才能安定生活。夫妻要怎麼分配?依據你們的能力、特長、性情,都好。時代在變,我也不能講得太死板,是吧?剛好妳先生特別喜歡照顧小孩,妳特別喜歡去發揮,這個我也沒意見,你們能配合得好就好了。但是切記一點,哪怕是妳在外面賺錢,妳千萬不要忘了妳先生是男人,妳要留點顏面給他。妳不要在外面做事很受肯定了,回來那個態勢也把他當下屬,我看沒幾個男人受得了。
有一個小故事不知道你們聽過沒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大家參考就好了。英國女皇有一天回家敲門,叩叩叩,裡面:「誰啊?」「英國女皇。」門沒開;她又等了一會,又敲第二次,叩叩叩,「誰啊?」「某某人的太太。」門開了。這故事很有道理,妳進了家門妳還是英國女皇,那妳先生我看也會受不了。就好像妳在學校當老師,妳一敲門,叩叩叩,「誰啊?」「什麼老師。」妳先生不開門,不然妳一進門又當老師了;妳一敲門,「某某人的太太」,他就開了。所以這個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都不能住相,你在單位裡是主管,你就住在主管,回到老家見到父母,你還是主管,那就造孽了。大家聽起來覺得很好笑,沒有這麼幹也不簡單。我們接一個頻道,就著在這個頻道,一切換頻道,自己還搞不清楚。所以我記得,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有一個朋友,他在大學教書,當然他講的不一定對,他說找對象不要找小學老師。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那個小學老師回到家還是小學老師的話,「你給我站好」,那這個可能她男人受不了。
所以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它水可以隨圓就方,它遇到緣,在方形的容器裡,它就變方形了;你又把它倒到圓形,它變圓形了,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遇到爸爸他就是兒子,遇到下屬他就是領導。其實這個切換頻道一點都不難,看起來好像好幾個角色,事實上用的是同一個心,就是是不是真心,是不是沒有分別執著,是不是不帶習氣。人一真心起用,很自然的,對父母當然是孝,看到小孩當然是慈。
你說一個人看到小孩變成孝,他不是有點問題了嗎?但是請問,有人還告訴他,切頻道了,你現在面對兒子,來切頻道吧。不用吧,他只要不是習氣做主了,真心本有,自自然然的。所以只要我們肯善觀己心,你當領導,把官氣、傲慢都放下,就是個君仁,仁慈,然後去替人家設想、去成就人,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只要從這個心出來,都不會偏太多。「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就是很真誠的要去照顧、成就這個小孩,「雖不中,不遠矣」,雖然不能說一定做到很完美,但是也不會差太多,因為他那個真心就會去找到好的方法。
我們講到這個內容,還有接下來學習的次序,信、解、行、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包含我們要弘法,我們都要知道次序,不能顛倒。包含你在帶一個班,那個剛進來的孩子,你要讓他先守這個規矩,先看,不要讓他一進來就不懂得謙讓,就到處發言。就像《禮記.學記》裡面說學不躐等,剛進來的都要先安靜、先聽,聽一下,慢慢他都懂得整個班級規矩種種了,他再參與進來。這些做法其實都是有它隨順人性的考慮在裡面。
經典裡面其實都有次序的,比方《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是前,化人是後,我們不能還沒有正己就急著去化人。《大學》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前面,「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因為我們是自己真正去恢復明德,再用自己的一些領悟,就是自己的明德透了一些,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我們說如說修行供養,我們真正去把經教做了一點,我們把心得去供養給聽眾。當然有時候我們現在要去跟大眾分享,有時候會很緊張,我自己又沒有學好。那剛剛也跟大家說到了,什麼事都沒有障礙,障礙在哪?念頭,我們把心態調正就好了。
就像大家都要善於去領會,當時候李炳南老師不是邀請師父上人去參加內典班學講經,大家記不記得?老人家不去,老人家說,講經那是要開悟的人才能去。李炳南老師很善巧,其實這個「十年因緣」裡面,教我們怎麼學習,因為老人家怎麼學習他和盤托出;再來,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教我們怎麼教學、怎麼弘法。雖然只有差不多一個小時,非常精闢,字字珠璣,每一段意義都非常的深、非常的遠,我們要善於去體會。
我們不要聽故事,聽一聽都是別人的故事,好像跟自己沒關係。你說那是李炳南老師勸師父,跟我有什麼關係?那裡面的理是用在一切處的,它事中有理。它什麼理?循循善誘,不控制,很柔軟。你看李炳南老師跟師父上人說:「沒關係,你不要怕,你就講古人的就好了,講錯了古人負責。」你看循循善誘吧,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關係,就講古人的就好了,就複講師父的,有什麼好擔心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有一點,老法師說的:「我講經幾十年,別人有沒有聽懂我不知道,我把我自己勸明白了。」這個態度重要。假如我們在講學的時候,沒有一種首先要先勸自己的態度,講著講著都是講道理給別人聽,就很容易向外去要求、去見人家的過。
所以修學有兩個關卡也不容易過,一個是上講台,一個是當領導。所以成德死得很慘,又當領導,又上講台,但是倒了好幾次又爬起來。證明佛菩薩太慈悲了,錯了還原諒,錯了還給機會。所以我現在是戴罪立功,所以跟大家都是分享慘痛的經驗,沒什麼別的,就是犯的錯多而已。然後都沒聽明白師父的話,現在因為記取教訓了,把一些心得供養給大家。你看師父講的這些多重要,勸自己。
再來,你看老人家講學的態度,底下的人都是監學,我把我學習的給他們做報告,底下是監學,底下是老師,我是給他們做報告,非常的謙退。老和尚他本身天性就是謙退,那這段話是在護誰?很可能是在護我們後面的徒子徒孫。因為以他老人家這樣的根機,他又本來就很謙虛了,他應該是看到後面的假如沒有守住這些心態,真的沒有一個能僥倖的。有一首詩叫做「古來征戰幾人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以前出去打仗沒幾個人回來。我們現在是不是打仗?比喻也是打仗,打什麼仗?文化復興之戰。希望我們十個出去十個回來,一個都不要少,同生極樂國。這個是我們彼此善友為依,不管是弘還是護,我們都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老人家這些都是在護我們走這個弘法的路,弘法的路真的是不簡單。一般有些人的緣,他是靜修,靜修到一段時間,他真的智慧開了,他出來弘法、出來護法。我們的緣剛好現在就遇上了,就在弘護的任務了,所以挑戰不小。做個比喻,我們連刺槍術還沒練好,現在已經上戰場了。刺槍術你們知道嗎?這基本動作,就上戰場了。我們可能弘護重要的正知正見都還沒有很清晰,我們已經上崗了。但是因緣是這樣,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能掉以輕心。所以我們在修學的觀念跟態度,第一條就是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不管是弘還是護,這句話是我們的護身符。我們一隨順習氣,弘護正法很可能就要造業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剛剛跟大家說這個次第,提到你看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說,「你就講古人的就好,錯了古人負責」。你看老法師很謹慎,老法師說這樣也不行。人家李炳南老師也沒強求,說:「好,不參加,看看可以吧?」大家有沒有學到李炳南老師的柔軟?柔和質直攝生德,你看這個學生剛來,不能把他嚇走了,柔和質直,「看看可以吧?」「看看可以。」就帶去了。結果師父上人一去,一看大部分都小學畢業而已,他還初中畢業,高中還念了半年,一下子有信心了。你看李炳南老師一點勉強都沒有。
所以成德感覺這個「十年因緣」,這個是我們下一個主題,尊師這個主題重頭戲,我們把這個「十年因緣」,大家一起每一段我們來好好領會領會,真的是老人家的大慈大悲,把他一生的教與學和盤托出來了。所以剛剛跟大家有提過,真正入境界的,他講一句話就包含圓滿的佛法,他講一個專題,他也是很圓滿的一個法的供養了。
所以我們是用明明德去親民,用正己去化人,這個次第是不能亂的。就像我們講義裡面講到的,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要循序漸進。
學習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教之道,貴以專」。就像打井一樣,你那個井要愈來愈深入、愈來愈深入,你不能挖了很多口井都不出水。
剛剛跟大家講,用你的明明德去親民,就是你講學,在理上我們就是複講師父上人的教誨,你不能今天去聽一個就來講給人家聽。在這個時代,知識爆炸,只要他沒有師承,他很難不講錯話。這個話大家可以再用心去觀察一下。比方說,現在的人很喜歡看一些心理學的書。成德不是說心理學不好,可是大家要冷靜一點,這個理論是誰講出來的?佛門也有心理學,《百法明門論》,法相唯識,這佛門的心理學講得透徹,這個沒問題。可是問題是他心理學假如是沒有開悟的人講的,那不就是他的分別執著講出來的嗎?我們又順著他的分別執著,那不就愈學可能會偏掉了?這個都要冷靜。
尤其現在很多暢銷書很多人看,為什麼他們買?他說他說的話真的講到我心底裡去了,他很讚歎這本書。可是問題是那寫書的人是不是開悟的人?他沒有開悟,他可能是一時把一些問題點講出來,看的人說講得太好了、太痛快了,罵得好!那我請問大家,這樣會不會有流弊?真的講的把社會的問題都講出來了,那個是他的情識,他雖然講的也是一些現象事實,可是他忘了對大眾講話有一個標準,隱惡揚善。你一偏離了這個標準,哪怕你好像出來伸張正義,可是它會有流弊問題。
因為我們就不說別人,就說我們自己就好了,我們修學都這麼多年了,我們今天要去勸一個人不要發脾氣,你敢去勸嗎?除非我們沒脾氣了,不然自己講話有點虛虛的。我們看看,這個時代大家都不是從小學的,假如那個都是去論別人錯的風氣一起來了,其實大家都還在修學,都是先講別人,別人服嗎?不服。那我們一講,我講的都是事實,可是那批評一出去了,都是互相批評。所以佛法裡面講,這個時代叫鬥諍堅固,都是互相批評來批評去的。佛門大乘的戒,不能自讚毀他,這個都是一定要守住的。所以我們可以接受任何批評,可是我們不批評人,這個道風一定要守住,不然我們不是在辦道,可能會不知不覺捲入是非人我。這個時代要護法不簡單,為什麼?風氣,我們一不警覺就受影響了。任何批評我們都能接受,他批評得不對,當然也能接受,為什麼?消業障。「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明明在弘揚正法,還被人家批評得這麼難聽,「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真正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了,真的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那我們過的日子好不好?人生最高的享受。其實師父都教我們:「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所以他批評得不對,也是好事,消業障;他批評得對,感恩他,人家在護持我們,這樣我們才不會走偏掉,都是好事情。
所以剛剛我們講到,分享的這個我們可以隨順經典跟老法師教導。但是一定要依照過來人,因為修行有很多關卡的,修著修著人家讚歎多了,他會講自己的話。就像佛門的,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其實看起來很恐怖,才講錯一句話,其實他已經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過錯,因為他已經狂妄了。他不照佛經講了,那當然是狂妄,我們不能只看到那個相,才講錯一個字,他已經沒有守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了。所以很多的書都在彰顯誰錯了,可是我們冷靜去看,我們不說別的,說二十四孝就好了,大舜排第一,他的父親跟後母,還有他弟弟,已經惡劣到這個程度了,請問舜王有批評他們嗎?所以他把整個天下都感動,把整個家轉過來。那我們想想,假如舜王當時候他是去批評家人,局面會怎麼發展?這些故事也都是透著做人的道理,隱惡揚善。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尤其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團體,大家都在一起多少年,都有個情義在,不講情義,都是你哪裡錯了、哪裡錯了,一般人內心裡很難接受。所以賢人是爭罪,一爭罪,把人家的良心給喚醒了。這一點應該請我們謝居士來分享一下,她上個禮拜有個體會很好。不知道謝居士準備好沒有?
謝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
成德法師:您好。
謝居士:剛剛其實學生沒有聽清楚法師是不是叫學生,因為法師聲音有點受到干擾。
成德法師:因為剛剛我們講到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尤其是家裡的人相處這麼多年,彼此都有情義,或者是一個團體裡,那麼多年,彼此都有互相照顧到,所以遇到事情我們不去指責他的錯,甚至他態度不好,我們都能包容不計較,反而事後,因為有時候人是一時情緒,事後他一冷靜下來,剛剛自己態度不對了,不應該發脾氣的,就來跟你道歉了。我是剛好談到這裡,就覺得妳分享那個案例可以供養一下大家。謝謝。
謝居士:好的,學生剛好就在上個星期的時候,有一件小事故發生在學會這裡。她是一位老長輩,我們也了解到她過去的背景,其實一生是非常的坎坷,然後現在年紀大了,所以學生本身常就把她當作是一位長輩,就好像母親這樣子。但是因為可能過去的一些生活上的壓力,她過去的經驗,所遭受的不善的這些遭遇,使到她擔心說人家會批評她、人家會瞧不起她。
事情就發生在大概一個星期前,她就想把其中一個學會的小用具,用完本來是應該放在一個地方,但是她就擔心說人家會弄不見,弄不見過後就不買給她,所以她其實是自我保護。但是因為是學會的東西,所以學生就告訴她說,妳放回原來的地方。但是她就不大能夠接受,當時可能就發了脾氣,就大力的關門,然後也說了一些不是很好聽的話。當時我其實因為要阻止她繼續的講下去,所以就有稍微提高了聲調告訴她說:「大力關門是錯的。」我這樣子說。這位老菩薩起初她有發出一些怨言,但是很快的她就說:「對不起,是我的錯。」這樣子,我就看在說她是位老長輩,心裡就沒有生氣,就告訴她說:「沒關係的,這東西如果不見了,我們可以再買。」她也沒有那麼生氣。我其實當時就有想起我們上課的時候,老師一直的都有提醒我們,說孝道其實是很重要的。當然我們除了孝敬我們的父母親以外,至於其他的人、身旁的人,我們也要用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她。更何況她是一位老長輩,年紀大了,就好像我母親一樣,所以我也用同樣的一個心態去對待她。所以當時我就有跟她解釋,但是可能她還有點脾氣,她就聽不下去。但是很快的,到了第二天,這位老菩薩她也很有善根,她可能知道她不對了,她就有來道歉說,「對不起,是我的錯」。當時我就有做稍微的解釋,她也很好的,也接受了。
所以事情就是圓滿的結束了,就沒有像以前可能我也很強硬的去要向她解釋,這次就沒有,反而事情很快也解決得很好,她也不再生氣了。要不然以往可能我很強硬的要去向她解釋,就惹得她生氣的,一個星期也有。所以這次也感謝老師、法師一再的提醒我們,在處事的時候,要提起正念,不要有這種對立的心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要恭恭敬敬,所以很感謝。事情就是這樣子,謝謝。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居士。我們剛好跟大家這幾節課有一個學習的內容,就是「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裡面就有提到,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的妙法,但當今這個時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從前李炳南老師說的,他創辦這個台中蓮社,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只有二三個。我想我們同修們讀到這一段,應該眼睛跟耳朵都要豎起來了,關鍵在哪?明明是萬修萬人去,怎麼是這樣?原因是我們沒有從根本修。就是如同樹木沒有根,生命必然不會長久。所以我們要從孝親修起。其實我們行為的改變,看起來是在跟同事、朋友,根源在哪?對父母的態度變了,很可能我們跟人家相處就變了。
一個人修學有沒有功夫,只要跟人家一共事、共住,就可以測出來了。而當我們跟人家一起共住,有摩擦了,不能包容了,一些我們的情緒、態度不妥當了,可能那個根源都是我們也會用這個態度去對父母。所以《孝經》才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我們還會討厭人、還會對人傲慢,是我們那個孝心沒有真正發出來,因為孝心一發,心地的寶藏就開始透出來了,所以叫地藏王菩薩。所以這個就是修學的次第。老法師有一個墨寶講了,「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孝慈智願是大行」,這四個字就代表四大菩薩,孝,地藏王菩薩;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願,大願普賢王菩薩,是大行,「無上菩提是大果」。所以我們要「修大道,養大德」,履,履就是實踐,「履大行,證大果」。這是師父的一個墨寶,但是我們看這四大菩薩的次第:孝,地藏王菩薩是基礎;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那你慈悲了,慈悲多禍害,還要有智,悲智雙運;最後是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最後是修普賢行,圓成佛道。
而我們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才二三個人往生?因為我們沒有打這個基礎,孝親尊師;再來,沒有把這個孝心再延伸到對一切人,就行不了菩薩道了。從儒家講,是父子有親的親愛終身保持,這第一個目標;再把這親愛推展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里鄉黨,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再來凡是物皆須愛,是第二個目標。用佛家講,那就是把孝親尊師延伸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菩薩道了。所以剛剛謝居士她有提到,這位長者年齡也跟她母親差不多,所以這個時候《菩薩戒經》,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要守《梵網經》裡面教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既然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有什麼我們不能夠包容的?因為我們只想著怎麼去成就父母,我們不去分別是這一世還是上一世,把這個分別放下。
所以為什麼說「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他的恭敬表現在哪?不懷疑佛說的,他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講的他就接受,佛沒有講我們想都想不到,真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心量就拓寬了。所以師父常說學佛從哪裡下手?拓寬心量。而且其實我們面對境界都是對我們處世態度的勘驗,比方人假如很念情義,就很容易包容,「這些同修好不容易跟著我們協會走了那麼多年」,心裡常放這個東西,這些磕磕碰碰根本都是芝麻蒜皮,不會往心上放,這個人念舊、重情義;會什麼事就計較來計較去的,那都是心量太小,這個都可以勘驗我們自己。
再來,人假如用心去理解對方,任何人我們只要理解他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一般我們都能包容。為什麼我們有不能包容的?因為著在他講的那句話,他怎麼可以這樣講我呢?氣死我了,我這輩子跟他沒完。不就一句話嗎?可是他會講那句話,跟他成長背景有關係。印光祖師講道:「從理上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不離因果二字。」這句法語很好用,因為事情都不離因果,有果必有因,可是前提我們要深信因果。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學生她二十多歲了,突然那一陣子覺得「我媽媽不要我了」。我跟大家講過這個例子嗎?講過。你們以後聽到講過的,縱使你在台下,也要當作第一次聽一樣新鮮,這個叫要會配合,這樣講的人他也會愈講愈有味道。大家注意看,老法師講的故事不是都是新的,你們有沒有發現,老法師比方說他論到哪個理,他一定說那個故事。比方說不相信有鬼的,他一定說朱鏡宙老居士他在重慶當官的時候,有一天半夜回來,一個女的跟著他走了很久。但這個重點是什麼?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一講到念佛功夫一定講鍋漏匠,你看愈聽愈有味道。人家師父這個故事愈講愈有味道,都像第一次講一樣新鮮。但是更重要的,大家有沒有注意?老法師每一次講六祖惠能大師,每一次講都不一樣,開解的角度都不一樣,很有味道,他都是稱性的,而且那個故事都是最契那個機的,大家要會去觀察。不是說你故事很多了到處用,有時候用得不是很對機,反而聽眾印象不深刻。
成德舉這個例子,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去感覺到,連一個念頭都是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不一定。你看這個種子二十幾年之後發芽,她只是起了這個念頭,可能在很短的,可能是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在考慮這件事,後來沒有了,可是二十多年之後起作用了。你說她女兒知道為什麼嗎?不知道。她在胎裡面她哪有這個記憶?就是一個人他為什麼會這樣,有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他也很不願意這樣。
我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說我就喜歡發脾氣?沒遇過吧;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說我就喜歡沒信心?都沒有,可是他都搞不清楚他為什麼這麼容易沒信心。其實我們不說別人,我們就問自己,我怎麼會這麼容易沒信心?我們有一個同事,他的能力、態度都很好,做起事來我遠遠不如他,這個是說實實在在的話、很客觀的話,非常優秀,可是他就很沒信心。後來我就想,他沒信心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明明這麼有能力,怎麼對待自己就是什麼都覺得他很差?後來我就問他,我說:「你父母離異什麼時候?」他說小學什麼時候。我說:「你父母離異以前,是不是很多年都是吵吵鬧鬧?」沒有夫妻說從來沒吵過,今天說:「好,離婚吧」,就離了,不可能的。但是大家在這樣的一個沙盤推演,這個孩子可能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吵了,請問對這個小孩的心靈有沒有影響?父母會不會因為他的事吵起來?這個孩子會怎麼想?我是多餘的,都是我害的,你看他不知不覺那種很容易沒信心、很容易消極就形成了。大家冷靜去看看,那個剛出生的孩子,個個都天真無邪。你去看哪個孩子一生出來,這個孩子很有個性,你們有看過剛生出來的時候,這個脾氣很大、很有個性?也有可能,可能胎教受得不怎麼好。一般剛生出來,老和尚有一個墨寶說:「人生百日,體露真常」,那個孩子剛生出來都很天真,「苟不教,性乃遷」,他開始在接受影響,有好的、有不好的,他就慢慢影響。
所以任何人這些不好的行為,你假如從因去推,尤其我們這個時代,都很不容易。像我們的父母在那個年代過日子都難,很不容易。在過日子都難的時候,難免都有一些情緒、脾氣,我們事後想想,一體恤他們的難,這些都不放在心上了。還有像在大陸,有一些他父母經過文革,十幾歲他面對那些,他覺得他人生以後都不知道會怎樣,恐不恐懼?這些負面的影響留在他心裡,會不會影響他的行為?你說他願意嗎?
我有一次聽黃念祖老居士講《淨修捷要報恩談》,有一段話我真的聽一遍我的頭皮發麻,他老人家說,他文革的時候,那個痛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報恩談》裡面講到的?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所以老法師特別慈悲,老法師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要去怪我們的前輩們,也沒人教他們。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劫難從哪裡來的?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我們已經聞佛法了、聞儒釋道教誨了,從我們開始做起。我們一做起,「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親戚朋友的善根就被我們給帶動起來了。就像大舜,感化一家、感化天下;就像閔子騫,後母對他這麼不好,他也不去揚他後母的惡,最後一句至誠的孝心,至誠對整個家庭的大局觀,講出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名言,你看當下他的後母都動容了,良心被他給感動了,就轉了一家的共業。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我們祖宗留的這些教誨,甚至於是二十四孝這些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分辨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現在很多的書它是依據某個人,而這個人本身也有他的分別執著,所以這個時代不能亂看東西。為什麼老和尚要開三個條件?有道理!假如這個寫書的人、講話的人,跟我們內心的分別執著一相應,我們就覺得講得太好了,你就被他拉過去了。所以從明師受戒,要跟著明白的老師、過來人,然後依止他的教誨五年,形成正知正見會判斷,就可以參學。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比方,傳統文化好,很多家長就開始找傳統文化單位,就把孩子送進去了。第一個,這個孩子才三歲,你這個動作做了,孩子內心是什麼感覺?你說一放下就不來見他了,一個月才來一次,或者兩個月才來一次,那個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這個孩子可能一時間理解不了,他覺得什麼?爸爸媽媽不要我了,這個孩子受到驚嚇。假如這個傳統文化單位老師又很凶,又處罰得太過分,你說這個孩子的內心衝擊大不大?所以現在有一些十幾歲的孩子,一提到傳統文化就咬牙切齒。所以你說父母也是太激動。設身處地,這個孩子他的接受、認識都有個過程,我們不能做一些他根本沒有辦法理解的事情,都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要循序漸進,因緣的發展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急,而且那個年齡是非常需要父母的愛的。有些孩子可能六、七歲,離開父母沒問題了,但是有些孩子可能要到十歲、十一歲,每個孩子又不一樣。
成德的記憶,我黏我母親黏到小學四年級,假如我四歲的時候就被這樣拉開來,那我看我現在人格都有問題了。跟父母的緣也是很深,雖然我黏到四年級,可是四年級以後就比較獨立了,都不會覺得缺愛,走到哪很熱心,因為不缺愛,可以給人家。缺愛的人就要抓,給我一點、給我一點;我沒有缺,給你、給你。不過都給得有點過分,太熱情了,太多管閒事了。不過經歷一些事情,經一事長一智,調整一下,不要太熱心到人家有壓力,要循中道,慢慢調整。真的,家庭幸福的人不缺東西。所以我們一定要做眾生恢復自性快樂的增上緣,「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輪迴太苦了,人生太苦了,要把他引導到正確幸福的人生道來。
剛剛我們聽謝居士講,這些同仁他們在那個年代都很坎坷、很不容易,我們都理解了,就自然都能夠包容。而且念恩、忘怨,心裡都是放著這些長輩、同事的付出、難得之處。我也有習氣,他也有習氣,那些習氣都是一時間喝醉了,過一會就醒了,所以統統不往心裡去。所以師父上人指導我們夫妻相處的一句箴言,大家聽了這句話說,那是夫妻相處,那就不善學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舉一反三。人跟人相處只要能守住這句,這個關係只會愈來愈厚,不會說愈來愈疏遠,不會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們再把它延伸,只念對方的付出、對方的恩德,絕對不念他的不好,這樣處世很快樂的。
我們剛剛還提到仁、義、禮、智、信,剛剛講的是義,要有這個情義,無情不能修道。沒有情義的人就自私自利了,他再怎麼修,脫離不了那個自私自利的本質。所以師父、黃念老都說西方極樂世界連小乘人都往生不了,更何況是自私自利的人,更不可能往生了。小乘他是自了漢,他自己快樂、解脫就好了,那跟西方極樂世界不夠相應,他得迴小向大,就可以去了。這是義。
還有禮、智、信,智是理智,所以面對因緣不能衝動。就像成德剛剛舉的,你一覺得傳統文化好了,你孩子才二歲、三歲,啪一下就給他推進去了,一個禮拜不見、一個月不見他了,你說他是什麼感受?再來,你要讓孩子去學習,那多重要的一個緣,你真正清楚那裡面的老師跟因緣狀況了嗎?很多人是拿著傳統文化要賺錢的、要謀名利的。為什麼以前的大家族是千里尋師?他要給他整個家族的下一代找一個老師,千里!走很遠,去找那個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這是家族的大事!所以你給自己的孩子找老師,這不能一時衝動的。「他們是學傳統文化的!」你得看他們有沒有真學。很多人說:「他們都是聽老法師講經的。」那只是個相,也有打著老法師的旗號在謀名聞利養的。所以我們要冷靜什麼?他們的做法跟老法師教的一不一樣?跟老法師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些行誼一不一樣?老法師這麼柔和,怎麼他們幹出來這麼粗暴、這麼強勢?老人家都不會以大道理壓人的。你看老法師理上講,「你的心念好了,身體就會健康」。理上是這麼講,為什麼?因為物質是念頭變現的,所以念頭好了當然身體會好。可是成德到了香港,只要有很好的醫生,老法師都說:「找那個蔡老師來。」你看人家老和尚很有人情味的,當然我還是要從念頭下功夫。老人家是真有人情味,學得活活潑潑的,不給人家壓力的。可是我們打著他老人家旗號得像他老人家,不然都給他老人家抹黑,都讓他背黑鍋了,這個不好。
等於是說孩子也好,甚至於你的孩子高中畢業了,考完大學了,還有一二個月,這段時間他也想學傳統文化,那你也要找真正落實的團體。有這樣的團體還不夠,還要在那個團體當中找一個修學穩健的人護持你的孩子。因為縱使這個團體是依照老法師在做,可是他也還在修行,他會不會看到一些,有一些他疑惑的,他就可以去問這一個你付託的長者,他就會引導他,他就理解了,他就包容了;不然他看看看也會產生很多疑惑,最後就誤解了。哪怕你找不到適合的人,誰來做?自己做!你當爸當媽的人,也要會護念自己的孩子在這個修學的道路上。所以好事都要有配套措施,不能一廂情願衝動而已。
包含你要投入一個團體,他們是跟老法師的,就衝進去了,後來很受傷出來了,那也不干人家的事,人家又沒有強迫你進去,是你自己衝進去的。可是他們都說跟老法師學的,那學有時候也不知不覺學偏掉。你假如夠情義的,好,我去解救他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行,可是你要度眾生,不要被眾生度走了。要度德量力,我自己有幾兩重要清楚。你可以祝福他們,等你有能力了再來解救也行,可是還是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八個字在思考因緣進退都重要,形勢到了沒有?為什麼要入境問俗?你到每一個國度,它的風氣什麼的都不一樣,你不能當作在你自己的國度,你可能一做就犯了人家的忌。有一些國度是信宗教的人才可以辦教育,有一些國度是信宗教的人不能辦教育,你看都不一樣,都要對形勢清楚。老法師說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能是一腔熱血太激動。還要擇人,好的因緣一定要是好的弘護人才才能把它做起來,所以假如是你用人用錯了,可能影響一個地方的因緣。
成德為什麼可以跟你們分析那麼多?因為那都是我曾經做錯很多的地方,所以我也影響了好多因緣沒有辦法做好,所以我是戴罪立功。我現在要自己好好修,好好把自己團隊帶好。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都有本善,我們能做得好,可能以後跟他們一交流,他們也會接受;現在做得不好,人家不能接受。所以對每個有緣的人,對每個有緣的因緣,我們都有一分責任在。只要自己這一分情義還在,佛菩薩自有安排,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這個信心要百分之百,不能打折扣。
好,對不起,今天本來你們好多案例,都在生活當中用得很好,應該請你們多講,我今天又多嘴了不少。所以下個禮拜你們先講,對治一下我太愛講。
今天的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