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念師恩」念佛共修談話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11/1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91-0005

  諸位家人大家好!我們這幾天一起念佛共修,迴向師父上人法體安康、久住世間。我們知道善知識來這個世間示現,就是為了度眾生。所以老人家一切的言說都是要成就我們,老人家一切的行誼,一言一行也都是為了成就我們。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老人家講經六十多年不中斷,這個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而我們身口意要跟佛陀、要跟師父上人相應,以身、口、意真實的修行,來供養善知識、供養師父上人,那他老人家一切的教誨、一切的行誼都在加持我們,都是我們的增上緣。老人家在「十年因緣」(按: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有提到,修學最重要的是師承。而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我們的根本智。把我們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洗刷乾淨,我們的清淨心現前,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個是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所以善知識的身、口、意,都是在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

  老人家的「身教」,布施,身心都可以布施掉。與人無爭、與世無求,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念念為眾生,老人家的身教幫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老人家修忍辱,當時候在台灣弘法三十多年,最後因緣變化,不能再留在道場,四眾弟子都很難接受,甚至都要訴諸法律程序,覺得這個是大眾捐的,是可以拿得回來的。但是老人家給他弟子們頂禮磕頭,修忍辱啊!大家看到這個情景,老人家也說,四十九天以後再說(按:韓館長往生四十九天),先平息大家的情緒。後來因緣就出現,就到新加坡去了。所以老人家在重大的因緣變化,一般人覺得是晴天霹靂的事情,但老人家都能忍辱,而且念頭上都是把佛法的形象擺在第一位,沒有個人的得失。所以師父指導:此法本無爭,爭則失道意。佛法從來沒有教我們爭,起了一個爭的心就失了道心。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這個身行效法老人家,跟布施、忍辱,跟六度要相應。

  「口」呢,老人家是「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一切機會都是演說佛法,跟人結法緣。

  再來,「意」,從來沒有為自己,念念為眾生。其實老人家微恙示疾,我們在這個境緣也要去感受,善知識在啟發我們什麼,在幫助我們要放下哪些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呢?我們應該放下擔憂,提起念師長恩,提起念正法久住,快速提升自己。就像《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病,所以佛菩薩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一切眾生沒有病了,那佛菩薩的病就沒了。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是為眾生故入生死,才投胎來應化,有生死則有病;所以如果眾生離病了,那菩薩就沒病了。老人家也是擔憂眾生,這一生講經六十多年來度化我們,我們不能辜負老人家一生的苦心,甚至於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們,心不暫捨,這一世又講了六十多年,決定不能再辜負。《維摩詰經》比喻,譬如長者,一個大長者,只有一個兒子,他的兒子病了,所以父母也因為擔憂受累了、受病了。若這個獨子痊愈了,那父母也就沒病了。所以菩薩如是,對於眾生的愛護,這個同體大悲,就像愛自己的獨子一樣。所以眾生病,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所以老人家是為了度我們,入到生死,我們珍惜這一分恩德,不產生情執,我們以理智,將念恩轉成一種願力,來精進、來念佛、來迴向。

  我們開始念佛,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