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11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1/9/2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070-0002

  尊敬的胡小林老師,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談到君道的修身。而事實上,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領導者。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要扮演好領導者的本分,其實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親師的精神在其中。比方我們剛剛講的戒貪,首先以身作則是君道;在團體,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我們不離不棄,念念為他好,這個是親的精神;又能有智慧的善巧引導他、勸導他,這是師的精神。所以為人君、為人親、為人師,要扮演好這三個角色,君親師的精神都要能貫徹。而這每一句教誨,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標準,就像剛剛我們提到的,大禹他給後代的這個提醒。而我們古聖先賢最令人佩服的,他是做到再說,他是聖人。所有這些經典的教誨,它不是理論,它是古聖先王、古聖先賢他們自己做到的人生經驗,然後勉勵我們後代子孫的。像大禹,當有一個人拿一瓶酒給他喝的時候,他一喝,馬上他就警覺,就把這個酒給丟掉,而且他說,未來一定有領導者因為貪喝這種酒而亡國的。所以古聖先王他有高度的警覺性,絕不對這些欲望產生貪著,我們都要效法他們這個精神,包含這個財色名食睡的貪著都是這樣的。像唐朝唐玄宗,他後來因為迷戀上楊貴妃。其實唐玄宗在還沒遇到楊貴妃以前,是創了開元之治,也是一個盛世,不簡單!可是後來他重要的大臣去世了,沒有人很好提醒他,後來又遇到楊貴妃這樣的緣分,最後就墮落了。我在想,假如楊貴妃遇到了大舜,可能她就得去洗廁所了。古聖先王警覺性很高的,趕緊這個要安排到另外的工作去了。

  包含好名,舜王是真正念念為國家百姓,絕對不貪名。他對著群臣講,你們不要當面恭維我,背後批評我,我有任何問題,你們趕緊給我指出來,找你們來當大臣,最重要的就是要輔佐好我把國家治理好,所以不好名,當面指正出來。其實這個好名太微細了,我自己這一點就犯得很嚴重。比方,舉一個例子,我有一次在香港飛機場剛好轉機要回廬江,在合肥的時候,轉機的過程,在香港機場走啊走,突然看到一個女士一直盯著我。你們不要反應太快,她五十歲左右。結果一直看我一直看我,我就很不好意思。然後真不巧,她又跟我同一個飛機要飛合肥,剛好就坐在我對面等飛機,她繼續看著我,我真是心跳加快,小鹿亂撞,你看功夫不夠,一考驗就知道。突然她終於睜大眼睛,對我走過來,然後她說,「啊!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我本來以為說她可能認識我,結果是認錯人。你看我們的煩惱在那一個小時左右統統在那裡撞啊撞啊,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名,真的沒有高度警覺,要降伏不容易。所以真的,師父常期許我們,念念為正法久住、為眾生,不能好自己的這個名。好,所以這個戒貪是第一個重點。

  修身第二個細目是「勤儉」,勤勞、節儉。我們看,勤勞就不放逸,就能勤奮、努力、精進,節儉他就知足常樂,節儉他就能儉以養廉,他不會貪著,不會去貪心,甚至去貪污,所以勤儉二字對我們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看,從齊家的角度,勤儉也是關鍵。曾國藩先生在清朝是漢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個大臣,他總結人生的經驗,這個對我們都是很好的提醒。說家敗,敗在一個奢字,奢侈,不勤儉就奢侈了,人敗,敗在一個逸字,放逸了、懶散了,不勤勞。所以家怎麼敗的?人怎麼敗的?都跟勤儉沒有建立有關。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不能夠受人歡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語都侵犯別人、都欺壓別人,人家就不想跟我們相處。所以我們來一起看這一句,勤儉的經句說到,「故修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欲。傳曰:欲不可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我們看到後面這個話,都提醒我們,一個人跟一個家庭的成敗,往往在一個人生態度當中。再講得更細一點,就是在這個心上,依報隨著我們正報來轉。所以經文當中說到的,一個人要修身、治國,最重要的就是要從節制欲望開始。所以《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到,「毋不敬」,就說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欲一放縱,就像黃河潰堤,就攔都攔不下來,最後很可能就要墮落到三途去了。

  所以這裡提到的,看整個幾千年的歷史,家族跟朝代的興旺,莫不都是因為儉約,節儉,懂得節制,家庭跟朝代會敗喪,莫不由於奢侈,都是因為奢侈造成的。所以儉者他會節制欲望,甚至於節儉的人他所形成的是愛惜物品,愛惜別人給他的關心。比方這個衣服是大姐送我的,這個衣服是妹妹送我的,愈穿愈有感情,愈穿愈感恩這些親戚朋友對他的關心。所以看到每一個物品,都想到他人的恩情,所以愈用愈歡喜。而現在的人他奢侈了,用東西就不珍惜,父母、家人給他的關心,他覺得理所當然,去糟蹋它,他都不會心痛,這個就是後面講的奢者放情,放縱情欲。所以放縱情欲,他的修養、他的家庭就危險了,以至於他所帶領的團隊危險了。我們看現在企業界有一個數字,就是企業的壽命愈來愈短,像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不到三年,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下降當中,愈來愈短。這個跟他不節儉有關,他一發達了,發財靠機會,發達起來了,但是用財、用錢靠智慧,他假如用錢到愛護員工、栽培員工,然後利益消費者,他是用在利人,用在德行上,他就愈興旺,他假如用在享樂當中,那可能一、二年他的企業就要垮掉了。所以您看這個經典當中都講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有些人一輩子很勤儉,可是他的子孫很奢侈,那他這一輩子的勤儉,這個危機伏筆就埋在他的後代。所以為什麼說至要莫如教子。一個家庭、一個人這一生最重要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台灣有一個企業家,他的企業是非常大的,他是創始人之一,六十幾歲,積累了財富台幣二十億,不少了,可是忽略了子女的教育,後來他中風了。第一個,身體沒有關注到,沒有照顧好。中風以後,他的兒子跟孫子,在一年之內,把他二十億全部都花光,他的家庭危險了。而且我們後來了解,他們家,他建的房子就花了一億台幣。建一個房子花一億,是不是告訴這些小偷,說我們家很有錢,有空來坐坐。所以有時候古人說要藏富,富貴不要逼人,藏富教子。你的孩子不知道你很有錢,他腦子裡才不會說反正我爸的錢三代都花不完,我幹嘛還努力,那孩子的志氣都被我們的財富給折損掉了。所以有錢不能讓孩子知道,這個是有智慧的。好,諸位大德同修,二十億花完了,請問故事結束了嗎?告訴大家,故事才剛開始。他的孩子習氣改了嗎?所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明理人生鐵定是太危險。所以,放情者危,節欲者安。一個孩子他非常節儉,你就不用擔心這個孩子了。所以我們想到,師長他跟隨李炳南老師,那個時候效法李老師吃一餐,後來李炳南老師知道了,很歡喜,桌子一拍,就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所以勤儉讓一個人無欲則剛,他沒有貪欲,他非常剛直,不會被欲望所誘惑,這樣才能夠修道,這樣人生才能面對誘惑,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樣是大丈夫。

  好,而這個勤儉其實也是解決整個金融危機最重要的重點。師長最近講經也提到日本經營之聖,這是唯一被尊稱為經營之聖的一個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他在經營的過程他都有儲蓄的,他不會亂花錢的,所以在金融風暴當中他的企業都是非常穩固,他不會急於求成,投機取巧。所以這個貪當中,貪快,要趕快立竿見影,這個也是不正確的態度。所有的萬物都是從成熟當中得來的,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們修道也好,我們弘揚正法也好,假如急於求成,可能內心就會非常急躁,也會染上虛名。而急躁的時候,可能一些決策都不能看得很遠,最後決策下錯了,可能這個路就走不長遠。所以求學問第一個重要的功夫,就是要把浮躁的心要調伏,不能貪快,要穩紮穩打。而現在的人,可能成長過程當中這個急躁就不知不覺起來了。比方說,小朋友眼睛一張開,快快快,快刷牙,快快快,快穿鞋,快快快,快上課,快快快,快補習,快快快,快吃飯。連吃飯都得快,這個傷腸胃。他整個氣氛都是很急,他就浮躁。人心浮氣躁他定不下來,他看事也看不清楚、看不長遠。

  所以古人教育孩子首先教他穩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伐都是沉穩,他就有戒定的功夫,所謂「步從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錯」。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教誨,就降伏我們的貪快、急躁,老人家講「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這是好的心境跟做事態度。「矜躁狐疑,欲速轉遲」,一個人傲慢了,不聽經典了,浮躁了,然後懷疑聖賢人的教誨,用自己的方法在做,矜躁狐疑了,想快反而是適得其反,欲速反而轉遲了。所以孔老夫子是好榜樣,所有的學問跟做人做事,效法古聖先賢述而不作的精神。好,這是談到勤儉。

  接著我們看下一個細目是「懲忿」。我們說息滅貪瞋痴,這個懲忿就是息滅瞋恚心。而這一句教誨當中,我們來看到,在《漢書》當中說到,「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意思是說到,這些古聖先王他們念念以天下為著想,以老百姓為著想,念念為大局,決定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私怒,發怒了,因為一發怒,百萬障門開。發了怒以後,被我們兇的這些身邊的大臣,甚至於自己的親人,就傷了和氣,甚至於傷害了他們的心,這個人和就受到很大的障礙。一個團體能不能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一團結,團結力量就很大。但一發脾氣,可能幾年的交情都受到很大的撞擊。所以比喻怒像猛虎一樣,會把人家給嚇壞。所以不因為自己的這一個私怒,傷害了天下的人,傷害了天下的事業,傷害了天下的公道,他不願意。而這些聖賢人他是無私的,他念念是為公、為大眾。他的內心扛起了這個責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不想給老百姓、不想給大眾添任何一點麻煩,因為他來就是為了利益百姓的。所以我們人要時時想著不忘初心的這個人生態度,比方我們組織家庭是為了給另一半幸福,我們教養子女也是為了讓他一生快樂幸福,這個是我們為人夫、為人妻,以至為人父母的初心,這一分良知讓它終生能夠保持下去。有沒有哪一個人結婚當天心裡想,說好啊!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沒人是這麼去結婚的吧!所以在婚姻的過程當中,夫婦來自不同家庭,思想觀念、生活習慣一定有差異,難免會有摩擦,但是只要想到這一分初心、這一分道義,這個情緒就化解掉了。

  有一對夫妻結婚六十多年,這個老先生已經九十歲了,六十多年來夫妻從沒有吵過架,所以這些晚輩就非常佩服,也好奇,就請教這個老爺爺,你們夫妻是怎麼相處和樂的?當下這個老先生就說到,六十多年前我們慎於始,慎於開始,夫妻互相約定,在孩子的面前決定不能夠發脾氣。父母一發脾氣,第一個,孩子學到不好的態度,第二個,孩子每天都會生活在恐懼當中,常常要察言觀色,父母這個戰爭過去了沒有?暴風雨結束了沒有?假如常常要擔這個心,孩子的身心不安,身體跟學業都會受到很大的障礙。所以真愛孩子,以好的德行成就孩子一生美好的品德,這是真正的慈愛。所以他們夫妻約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要有一方情緒稍微起來,另外一方趕緊先出去散步走一走,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人不生氣了,另外那個氣就消下來了。這個晚輩聽到這裡,覺得老人家很有智慧。接著老爺爺說了,我告訴你們,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出去的。大家去感受一下他們夫妻的相處,假如每一次太太稍微有點情緒,先生馬上想到那個承諾,為另一半、為孩子,他先低著頭先出去。太太站在那裡,心裡想,怎麼又是我?先生時時都是為這個家著想,真有責任心。所以每一次都會讓太太更尊重她的另一半。這個叫「理服人,方無言」。假如真的吵起來了,「勢服人,心不然」。現在人有一個錯誤的態度,覺得好像兩個人吵架了,要講到對方講不出話來,他就贏了,其實那叫輸得很慘。一個人講話講到人家「你你你你」,講到人家想跳樓,那是一句話折掉了半生的福報,哪是贏,那是輸得很慘!所以沒有經典的教誨,人的認知可能都偏差的太誇張了。

  結果這個老爺爺他說到都是他先出去的。當然出去不要走太久,因為太太會在家裡擔心,會不會想不開?因為現在報紙看,很多人自殺,會擔心。所以十五分鐘差不多就要回來了。結果一回來,我們中華的女性都比較害羞,比較內向,剛剛稍微有點情緒,不好意思,趕緊低著頭把一杯熱茶端過來給先生,不好意思看他,放在桌上就好了。先生這個時候要體恤到太太的心,能不能這個時候說,你看又是妳先發脾氣。你這麼一說,太太就更難受了,馬上把這杯茶端起來,「你有什麼了不起!」唰,你就要用眼睛喝茶了。這個叫什麼?自取其辱。你讓人家難堪,你怎麼會有好日子過?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能讓人難堪,要讓人家有台階下,太太已經不好意思了。所以這個時候就當剛剛都沒發生一樣,馬上說了,太太,好像一、二個禮拜沒有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今天下午剛好有空,來,我們趕緊去。你不只沒有計較,還時時想著太太的父母,當下那個太太內心的感動是非常深刻的。請問大家,會感動多久?大家的掌聲,代表你們都很有經驗,常常都把這種一輩子的感動帶給你的另一半,這是真正的道義跟情義。好,所以這個是要懲忿。

  其實能夠念念為人想,這個氣就生不出來了。怎麼說?因為我們會生氣,煩惱的根本就是有一個我,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怎麼可以忽略我?他怎麼可以對我講這種話?大家注意,每一次要生氣的時候都有這個我先出來。俗話講的,擒賊要先擒王,斬草要除根,這樣春風才不會吹又生。所以我們想到這個生氣要對治就想到一個好榜樣,就是布袋和尚,彌勒菩薩有一段偈文說的,說「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給他吐口水。大家有沒有被人家吐口水的經驗?生不生氣?你看人家給他吐口水,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人家給他吐口水,他說「隨它自乾了」,不用去擦,讓它自己乾就好了。為什麼?「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彌勒菩薩是學過物理學的,他知道把手舉起來擦臉是要消耗卡路里的,所以他不擦,省力氣。而且這個人剛好在氣頭上,他吐口水,你去擦,這個動作又好像要舉拳頭,到時候又衝突了,就不好了,讓這個衝突一直下降下來,連擦都不擦,笑臉對他,那他就沒有辦法繼續發怒了。好,那大家想,彌勒菩薩是念念為他想,所以他不生氣。而且不只當下不生氣,往後的日子常常關心他,比方說到怡保去還買幾包白咖啡送給他,別人有的他都有,你平等的慈悲真誠愛護他,日久見人心,日子一久了,我以前對他這麼無禮,他還對我這麼好,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人,趕緊去了解一下為什麼他修養這麼好,原來就是跟著淨空老和尚學習的,就是學傳統文化的。你看,我們不跟人衝突,感動對方,那是讓佛菩薩臉上貼金,那是真供養,如教修行供養。為人演說,修忍辱又修布施、修慈悲。所以您看,遇到愈大的逆緣反而是積最大的功德,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且這個曾經對你發很大脾氣的人,被你感動之後,可能是最積極修學佛法、修學傳統文化的人。因為牛頓研究出來,說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相同的。所以他當時候的那個不理解,等他真正理解了,他可能那種護持正法的心也會很真切的。

  所以我們冷靜面對我們整個成長過程當中發怒的時候,都是因為跟人對立,都是把自己擺得太高,最後就生氣了。而我們要調伏習氣就要找到病根,見到自己心上的煩惱才好對治。師父常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而這個反省不能太表淺,生氣了,大不了我給他道歉,其實講這個話的時候都不夠懺悔,甚至於還有點傲慢的氣息,大不了跟他道歉而已。這個態度假如不觀這個念頭,又找不到傲慢的習氣了。所以靜下來一想,很可能我們都是因為貪求,結果求不到,自己就生氣了,或者是人家不順我的意思,就生氣了,這個都是根本的問題。或者惱羞成怒,自己錯了以後,沒有肚量接受別人勸,然後因為面子放不下,生起氣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在面子當中下功夫,才能對治這個脾氣。或者我們常常指責、要求別人,師父常講,有控制的念頭,這個控制的念頭愈強,控制不了,自己就對人對事就發脾氣起來了。包含我們常常把別人的不好、過失放在心上,很容易遇到機會借題發揮,就生瞋恨心,還有我們常常很急躁的時候也容易生氣。心情很穩定時候,稍微有情緒,自己有警覺,可以把它調下來。還有人身體不舒服,生病的時候,也容易生氣,像女性同胞在生理期的時候,她身體比較不舒服,也容易生氣。所以這個我們男眾在護念自己的另一半都要能體恤得到。好,所以這些都是讓我們見到自己生氣的根本原因,找到病根就可以對症下藥去治。

  那怎麼治?忍辱對治瞋恨。這個忍有六忍,都是方法。第一個「力忍」,用力把它壓下來,不能生氣、不能生氣,壓壓壓,有時候會壓不住。這時候趕緊站起來,「對不起,我要上廁所」。壓不住,這個時候不能逞強,先脫離現場,調整一下,這可以了。有時候壓壓壓,壓到最後,不能夠把它消融掉,壓到最後火山還是會爆發。所以這個力忍算症狀解除,還不是根本解除。

  第二個方法,「忘忍」。肚量大一點,大肚能容,所有人家得罪我們都忘掉了,不放在心上,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忘忍。

  第三個「反忍」。就是遇到衝突了,能反省自己。因事相爭吵,可能我們也有錯,須平心暗想,因為人會摩擦,一定我們也有錯,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往往可能我們就是執著在對方錯的多,比方他錯八分,我們錯二分,我們就一直咬著他八分,結果他也咬著我們二分,最後愈罵衝突愈大。所以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可能就是我們的心去感召來的,所謂「各相責,天翻地覆」,互相指責,沒事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可是轉個念,先反省自己,這件事是我不對,我哪裡錯了,這一分慚愧、懺悔的心,把對方的善根喚醒,對方馬上說,其實我的不對比你還要多,這麼一反省,「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這個是反忍。

  再來,「觀忍」。這個觀照,用諸法實相來觀照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因緣剎那的虛妄相,不要著相,不要放在心上,產生很多的習氣,應該放下這些不愉快、這些怨恨。而且看事情用什麼來觀照?觀照來龍去脈,不要只執著在他讓你生氣的那個動作,那個著相就很嚴重,因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結果,它一定有背後的原因。比方我們在學校教書,看到一個學生的行為非常的偏頗,他的那個行為很可能我們一看這個火就快上來,可是當我們去家庭訪問,了解到從小母親就離開他,父親在外面遊手好閒,了解到這個原因,對這個孩子的氣就沒了,不只沒氣,還覺得他是個可憐的人。所以從原因上看,其實我們這幾代人都很可憐。所以《無量壽經》當中讓我們有這一分同體的心,設身處地的心,寬恕別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沒有把這些做人的道理告訴他,他得了一個人身,這麼樣的難得,人身難得,結果現在卻造作習氣,最後是沉淪到三惡趣。我們從這裡去看它的原因,更看到他以後會有什麼果報,我們對人的慈憫心就起來了。所以《太上感應篇》裡也教導我們,「憫人之凶,容人之過」,都是這一分體恤、包容,所以觀忍。

  再來,「喜忍」,歡喜的忍辱。為什麼?因為效法《華嚴經》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來給我考試的。所以當這個人出現,我一生氣,他提醒我,我的瞋恨心還很重,他是來發考卷的老師,來提醒我們不要荒廢這一生成佛的機會。發現習氣愈早,愈能夠對治,愈能有把握調伏習氣,有把握往生。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來成就我的道業,都是來增進我的善根,都是來提醒我最嚴重的習氣。這個時候對立不見了,歡喜起來了,感謝每一個人對我的提醒。所以諸位同修們,今天回去,要把那個讓你最生氣的人的照片放在你的床頭旁邊,每天看著它,因為它讓我們不自欺,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瞋恚。所以他是貴人,每天要給他問訊、要給他鞠躬,感謝他的提醒。真的這麼做,很可能一年、二年過去之後,突然那個人會對你笑得很燦爛,依報隨著正報轉過來了。您看,所有人都是老師。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人在考場當中,寫不出答案,跑到前面去打那個監考老師的,有沒有?假如是這樣的人,那可能不正常,是吧?我們假如對生命當中的任何一個人生氣,那我們就是打監考老師,那考試就不過關了。所以這個時候,帶著感恩的心面對每一個因緣,都是善知識,謙卑、感恩心出來了,這個喜忍提起來了。

  最後是「慈忍」。因為慈悲,所以把一切的人當作一體的。一體的,他出了問題,他隨順習氣,就好像我們的身體哪個部位受傷了,自自然然我們的手,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腳,都配合著去護念這個傷口,讓它早一點健康。就像佛菩薩,他已經契入一體了,哪一個眾生顛倒了,所有十方的佛菩薩都配合著來成就這個眾生的道業,所以這個都是同體大悲的心。有沒有一個人他的腳流血了,然後他的手很高興,然後對它說,你假如要我幫你擦藥,要給我十塊錢,我才幫你擦?結果那個眼睛說,我也要十塊,不然你拿不到藥。請問大家,這個人正不正常?他不正常,一體才是正常的,哪一個地方受傷了,身體所有的部位全部都感覺到,全部都去護念它,這正常。我們這一生要恢復性德,恢復自性,就是恢復眾生與我皆一體的慈悲心,我們這個慈忍就時時想著眾生就是我,跟我是一體的,我要念念為他們著想,這個慈忍就提起來了。

  有一個老師,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面對一個學生,本來很想放棄,突然他起了一個念頭,假如這個人是我的孩子,我會放棄他嗎?您看,本來是對立,要放棄這個學生,就在一念之間,想著假如他是我的孩子,當下那個心境轉過來,對那個孩子的態度就截然不同,對他就有愛了、有慈悲了。而事實上,佛是大覺者,把宇宙的真相告訴我們,什麼是真相?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父母,也是未來諸佛。所以我們領受到這個道理,對一切眾生應該是慈悲跟恭敬他們才對。好,所以慈忍提起來了,瞋恨就不見了。其實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只要我們懂得用法來調伏習氣,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把它轉過來,念念保持覺悟,就在道中了。

  好,我們接著再看修身下一個細目,是「遷善」跟「改過」。我們看到,人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惡,他就不愚痴。所以修身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息滅貪瞋痴。師長一直期許我們紮三根,其實也離不開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個根本善根。而遷善當中舉到《論語》裡面的句子,我們來看這個經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把這些教誨變成我們的心境,變成我們的觀念、態度,就念念可以提起來,念念得受用。一個人假如每一天見到每個人事物都當作老師,他每天智慧長,他見到不好的都能反躬自省,調伏習氣,他煩惱輕。所以這一個教誨跟《弟子規》講的完全是一樣的,「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而我們不能用錯心,用錯了變成什麼?見人善,即嫉妒,這個嫉妒是瞋恨心,而且嫉妒很可能會把團體當中賢德之人排斥,這樣會斷了很多人的法緣跟善緣,這個罪業很可能都在地獄當中,所以要轉嫉妒為隨喜的心。我們常說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見行善的人,見有德行的人,「心無嫌嫉」,內心裡絕對沒有嫉妒、沒有嫌棄、沒有排斥。所以隨喜重要,隨喜功德就修普賢行。見人惡,即內省,他也是我們的善知識。可是我們用錯了心,見人惡,即對立,即有成見,即發生衝突,那就愈來愈結惡緣了。所以這一句我們從今天開始貫徹,保證每一天「德日進,過日少」。每一天晚上靜下來,我今天在佛經當中,經典當中看到阿彌陀佛的榜樣,看到大舜、大禹的榜樣,我要效法他們。今天所有跟我們談話的人,談的正知正見,我要把它記下來,要把它領納。看到不好的事,我趕緊反省,趕緊把那個原因找到,幫助對方化解他的問題,純是一顆利人的心。每一天這麼冷靜反省,每一天都知非改過,受用就非常大。

  而我們冷靜來關照,我們自己見賢思齊做得如何?在修行的路上我們要常常勘驗自己,不能自欺。這句話我們可能讀過一千遍,可是要真正受用要解行相應,這句話要真正做出來,才能利益到自己。假如讀了這麼多遍,沒有真正去做,反而像《弟子規》說的,「長浮華,成何人」。真的,我們讀得愈多,了解的經教愈多,不先要求自己,很可能就要求別人,就傲慢,走到哪裡讓人壓力很大,這個就不是學聖教的狀態。所以是嚴以律己,先要求自己。而我們看,我們跟隨師長的教誨這麼多年,從師長的教誨當中我們體會到老人家立身處世的慈悲跟智慧。比方老人家無私的布施,我們學到老人家的布施了沒有?比方老人家忍辱,一生當中為了正法久住,受到多少的侮辱、多少的這些指責,老人家統統都是感恩的心來對待,那我們學到老人家的忍辱了沒有?而我們今天回去,把師長,我們能感受到的、體悟到的師長的優點,把它寫在一張紙上,寫完之後我們再問問我們自己,我們見賢思齊了哪一條?假如一條都沒有,那變成我們只是口頭上覺得見賢思齊,我們自己最尊敬的師長我們都沒有辦法見賢思齊,學到他的德行,那其他的人我們可能那分恭敬都提不起來。所以這個都是很真實面對我們自己落實了多少。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開示,對我們修身非常關鍵。老人家講到,學道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不能自我欺騙,必須很清楚我們自己的程度跟落實的狀況,始有商量處,才談得上修行。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一天當中能看到自己很多念頭跟言行不對這是好現象。功夫始有著手處,每天看到很多問題,才知道怎麼改,怎麼對治。所以這個不自欺,就是我們每一句能夠領納之後,去好好觀照自己落實的程度。

  所以下一句談到的是修身的改過。改過它有一個前提,要能知過,要能悔過,才有可能進一步改過,所以改過也不容易。那怎麼自己知過?一來自己每天不能離開經教,而且讀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要覺得是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這樣經典才好觀照到自己的問題。假如我們在聽經的時候,聽師父在講經,邊聽心裡頭都是想,這是講我媽的,這一段是講我兒子的,這是講誰誰誰的,那一句也受用不了。所以時時都想著,只有自己是學生,句句是提醒自己,容易知過。而且俗話又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時候我們又有謙虛的態度,能夠依眾靠眾,讓我們的親人,讓我們的同修們,都能夠沒有罣礙的指出我們的問題,而指出來的時候我們都非常感謝他,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是領導者,這麼去帶動,我們的團體都講真話、都講實話,所謂直心是道場,這個家道跟團體的風氣這個正氣就能提得起來。所以這個是能夠時時接受別人的勸,好發現問題可以改過。包含每天讀歷史,曾國藩先生每一天晚上都讀十頁歷史,就從歷史當中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好,而知過了,悔過,懺悔業障,懺悔之後,後不再造。而這個改過要發三種心,發恥心、發畏心、發勇猛心。這個恥心,師父常說,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儒就要學孔子。這一段話我們聽完,用心領受了之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以佛陀跟孔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遇到一件事情,佛陀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做?我們德行都是跟聖人比,這個羞恥心就起來了,還差得很遠,趕快勇猛精進。第二個,發畏心,我們假如作惡了,《太上感應篇》說到的,「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天地都有司過之神,都會記錄我們的這些惡行,想到這裡,就敬畏天地鬼神,縱使一個人在的時候,都怕觸怒鬼神,有這個畏心,警覺性就很強。緊接著勇猛心,面對習氣,趕盡殺絕。而這個改過當中有一個很好的榜樣,他花了三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命運完全轉過來,就是明朝的俞淨意公。這個俞公他也是因為遇到了貴人,他才轉變命運。雖然他十幾歲就飽讀詩書,而且還考上秀才,但是到了四十幾歲,還是窮困潦倒。而且每一次給上天寫疏文、訴狀,都是怨天尤人。他也不知過,也不悔過,更談不上改了。他是明白這些經教,都很難改。所以這一個事例,對我們修行就提起一個高度的警覺性。而為什麼他不知道?因為他修學的過程當中都是學在表面當中,做給人家看的。所以俞都在面對灶神爺,灶神爺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告訴他,你是意惡太重,意念的惡,邪念邪思太多,專務虛名,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名聞、虛名,都是做給人家看的表面功夫,而且滿紙怨尤,瀆陳上帝,因為不反省,還時時怨天尤人,這個對上天是非常不恭敬的。所以灶神爺說,你逃命都來不及了,還在那裡邀功德。

  當下俞都先生聽完還是不能承認自己的問題,他馬上說,我幾十年來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常常放生、惜紙,然後戒淫、殺、口過,怎麼我會一點善都沒有?接著灶神爺說,這麼多年來上天每天都派這些天神來看你一舉一動,這麼多年下來沒有一件善可以,反而都看到你的貪念、淫念、嫉妒的念、褊急,心胸狹隘的念頭,傲慢的高己卑人念、瞋恨的恩仇報復念、愚痴的憶往期來念,都是想著以後,貪求以後,而不安住當下積功累德,所以點出來他的意惡太重。點出來他去放生都是人家做他才做,人家不做他從來不做,而且家裡面還常常煮海產來吃,所以說他的慈悲心沒有發出來。再來,他惜紙都是剛好有人看到了,蹲下去撿起來,然後要人家說是善人,要這個虛名。反而在家裡,自己的朋友常常拿紙來擦桌子,他一句話都沒講。接著說口過,他言語非常有辯才,常常講到人家難堪,然後自己也覺得傷了厚道,但是忍不住,口過重。最後貪色這一點,灶神爺告訴他,你只是沒有遇到不好的緣,你假如遇到了,你真的能像柳下惠,像魯國那個男子,能忍住女色不犯嗎?所以整個把它點出來了,他才認知要改過。最後他是下了勇猛的決心,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願,願他的善念一直保持,善根一直增長,假如放縱自己一點,他就墮地獄。他下了這麼勇猛的決心,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磕頭磕到流血,最後這種勇猛的道心就突破了他的習氣,三年之後改變命運。本來五個兒子,死了四個,一個失蹤,最後那個兒子找回來了。那個兒子最後連生七子,後來子孫都知書達禮,整個家族興旺起來。所以成就道業,改善自己家庭跟自己人生的命運,都從改過、改習氣下手。

  好,所以我們看這一句經文當中講到,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一個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有惡而不去改,最後這個惡賊害了他的身心,甚至於惡行不斷積累,最後喪失了他的身命,乃喪其軀。有這樣的行為,這樣的品性,這樣的一個態度,就是人生很大的忌諱。而且我們要了解到,善根不斷培植它會增長,習性不調伏它也會愈來愈嚴重,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改過要趁早。

  接著我們來看修身當中第二個重要的綱領,是「敦親」這個部分。敦親也是和睦家族,就是齊家的修養。「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今天想要利益社會,其實首先第一個最大的功德就是我們把我們的家治理好,一個家就是整個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健康了,這個器官就好,每個家都美滿了,這個社會就安定,而且好的下一代都是從好的家庭教育當中培養出來的。而老祖宗這個次第是不可以忽略掉的,齊家才談得上利益社會、治國。比方我們今天出來做服務、做公益事業,假如自己的家都不治理好,那可能流弊就出來了,說這個學聖教的人,怎麼家都不顧了。我們曾經聽到一個婆婆說到,她說我的媳婦都說出去做好事,然後我們在家都沒飯可以吃。這個沒有先把本分做好,很可能流弊出現,造成沒有學聖教的社會大眾誤會聖教,甚至於他都不敢學了,那我們不就斷了人家的法緣了嗎?所以齊家重要。

  我們來看這一句經文,是夫子在《孝經》裡說到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呂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經文提到,天子盡孝,他從他自身對父母的愛,愛親者,延伸到對天下的父母、天下的人民,他這種感同身受的愛心。其實我們自己都有這種經驗,比方我們到好同學的家裡,第一次見到他的父母,他說到,這是我爸爸、我媽媽,我們一聽到爸爸、媽媽兩個稱呼,就把我們對父母的那個恭敬轉移到對同學的父母。比方他介紹他哥哥,他一說哥哥,我們就想到自己哥哥對我們的慈愛,所以這種愛敬的心會很自然的提起來。所以一個領導者愛護父母,延伸到愛護天下的人民還有他們的父母,那就是整個國家的福氣。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恭敬自己的父母,這個恭敬心內化以後,見到一切人的父母都恭敬,都知道為人父母太不容易、太辛苦,延伸到對一切人不傲慢。我們對任何人厭惡、傲慢,他們的親人、他們的父母都會很難過的。我們不願意讓人家的父母、親人難過,我們對每個人愛敬的心就提起來了。而他是天子來做,所以他能以身作則,愛敬盡於事親,最後他的德風教化了全國的人民。刑於四海,這個刑就是榜樣,四海之內的好榜樣。這是天子、領導者的孝道。

  所以在《書經》當中,《呂刑》云,一人有慶,這一個天子,這個慶是他有孝道的這種德行,那老百姓效法他,老百姓在他的德行的護佑之下就會很有福報了,兆民賴之。而現在在大陸國內很多聽過師長教誨、聽過胡小林老師的教誨報告的,都起而效法,由他們自身在企業當中落實傳統文化,落實《弟子規》,我們就看到他們的員工真的生命都改變了,這樣的例子目前在大陸國內太多了。包含在員工大會的時候企業家親自給他父母磕頭,結果底下的員工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其實給父母一磕頭,人的命就改了,人的善根從孝親尊師當中出來的。所以老祖宗創字很有智慧,這個命怎麼寫?上面一個「人」,下面是一個「叩」,就是人一叩頭,命就改了,因為他一叩頭,報恩的心、感恩的心就起來了。而這樣的企業家,不只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改變了所有員工的命運,員工統統開始學孝,學中華文化。還有一些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工廠整理好,讓不同的社會大眾,甚至於讓黨校的幹部,到他的企業來聽傳統文化的課程,而且是他的高級主管去給他們做服務,端茶、倒水給這些學員喝,然後他們生活上的需要都無微不至的照顧。聽課是這些道理在吸收,而這些義工是用自己的言行把經典完全演出來,往往這些義工給予學員的感動、影響,超過聽課的狀況。所以佛陀常說「為人演說」,那是真正把它表演出來,而這樣的企業它真的是無數的社會大眾,兆民賴之。而他們自己落實孝道,真的是在員工老人生日的時候,七十歲、八十歲,頒給老人祝壽的獎金,也是感激老人為自己的公司培養了這麼好的幹部。所以這個都是知恩報恩的表法。所以我們看到確實一個領導者行孝,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

  我們接著再來看下一句敦親類的教誨,經文說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這一段稍微比較長,但是非常重要,因為它點出來整個做人以至於家庭和樂的大根大本。我們看到經文講的,這個昔就是過去,歷代的這些聖王,夏商周三代的明王,他們非常恭敬自己的妻子,以及非常慎重教育好他的下一代。必敬妻子也,為什麼?蓋有道焉,這其中有大道理。妻也者,太太,親之主也,這個主是主角,重要的角色。為什麼?因為妻子是侍奉祖先,每一次祭祖都是媳婦去採那個荇菜來祭拜祖先,因為祖先看到賢德的媳婦就會很欣慰,後代要興旺了,娶一個好的媳婦旺三代,所以祭祀祖先。再來,孝順公婆、孝順父母、相夫教子都是女人可以扮演好的角色,而這一些都是這個家庭興衰的關鍵。所以我們中國字平安的安,大家想一想這個會意,這個屋頂下面要有什麼才會安?要有女人在才能安。大家看,一個母親時時關注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長,那孩子身心安定,覺得他人生是最幸福的人,他充滿了父母滿滿的愛,健康的人一出社會就是服務、就是利人。所以我們從這一句話大家知道,親之主也,一個家庭當中最重要的角色,妻子、太太。大家常聽到家庭主婦,大家有沒有聽過家庭主夫,沒有吧?所以從這裡就看出,幾千年來我們對女子非常的尊重、重視,知道「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的根源,有好女人、好媽媽,就有好的下一代,就能出聖賢。所以諸位同修,您生女兒的請舉手,好,這個攝像機應該要拍一下,因為舉手的人都是負有天下興亡的大任,因為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從這些經文我們能夠真正明理,不再誤解老祖宗的教誨。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災難是喪失民族自信心,然後誤解了自己祖先的智慧,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結果用錯了這些思想觀念,幾代人現在很多家庭的苦難到來了。但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接著講到,子也者,親之後也。兒子是父母、祖先的延續,所以把孩子教育好,盡孝道,承先啟後,對得起祖先,也對得起後代子孫。其實諸位同修,您的孩子來到你們家,您又是學淨土法門的,來到你們家是什麼意思?是他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你要這樣的心去對待子孫你就在修請佛住世,你在廣修供養,你在成就一尊佛,那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親之後,不能不慎重面對教育孩子。包含我們在團體當中,每一個來到我們團體的,他的初心都是為了弘護正法,這個心太可貴了,我們要護念好這些同仁的道業,讓他們這一生都有很好的成就,讓我們的團體不斷的出棟梁之材。所以是故君子沒有不恭敬的,時時一心敬慎。而恭敬以什麼為最先?敬身為大,恭敬自己的身體,不可以糟蹋。為什麼?自己的身體,親之支也,是父母的分支。今天我們身體不好了,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了這個分支,這個根就非常的難過。所以我們一不健康,父母是最操心的,而傷了自己父母的心就是傷了自己為人子的本,做人的根本。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落實孝道的開始。所以傷其本,則支從而亡。所以我們做人的根本沒有了,我們這一生學業跟事業就不可能有成就。

  所以這三點,愛護自己的身體,盡孝道,然後夫婦團結同心,恭敬自己的妻子,感恩妻子,加上教育好下一代,這三點領導者自己以身作則,就是百姓的榜樣。而他自己做到了,他愛護自己的身延伸到愛護每一個百姓的身體,不讓他們受傷,延伸到自己愛護、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延伸到教育好所有子民的下一代,他重視育,再延伸到愛護自己的妻子,也去體恤天下人的妻子。所以一個領導者修這三件事情,他的榜樣、他的德行就可以感化整個天下。所以領導者、古聖先王他都離不開落實這個倫常的大道,然後真正為民所效法的榜樣。好,這也是君道當中以身作則具體的落實。

  好,這一節課就跟大家先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