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八集)  2015/1/6 華藏淨宗弘化網  檔名:67-004-0018

  佛說

  一切法 無所有

  畢竟空 不可得

  我們所見所聞

  所接觸的境界

  是無數生滅相

  聚集產生的妄相

  不能當真 不能佔有

  不能控制 不能執著

  然而我們總是

  把眼看到的

  耳聽到的

  放在心上

  心就亂了

  見不到事實真相

  佛教我們

  對人對事

  要用心如鏡

  來不著相 去不留戀

  好的醜的 都不分別

  順境逆境 毫不動心

  心不染著

  智慧就能現前

  生活就得自在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四集)  2012/7/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4

  佛說生滅法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那不生不滅是什麼?不生不滅就是你的靈性。靈性在哪裡?靈性就在現前,但是你不認識它,你不知道它在現前。《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你能看的那個能是你的本性,你能聽這個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你靈性起作用。可是我們很麻煩,在迷,我們眼睛看,第一念是見性,見色性,那是佛知佛見,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麼?有分別、有執著了。六根對六塵起作用,第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叫佛知佛見,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變了,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不行,他分別了,那就用分別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們的見性變成了眼識,就轉變成眼識,那麼快馬上就變成識,識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變,那就成佛了。保持怎麼樣?不要起分別、不要起執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別,一有執著,你看的是假相。我們迷是這麼迷的,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我們自己怎麼會知道!

  諸佛菩薩厲害,他不落到阿賴耶裡頭,他永遠保持住,那就叫成佛。能保持什麼?如如不動,六根在六塵境界如如不動,就像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古人常常勉勵我們,學佛用心如鏡,不染污。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正在照的時候也不染污,這叫功夫,不染污,不落印象。我們凡夫怎麼辦?染污,落印象。落印象,這個印象就是阿賴耶裡頭的種子。阿賴耶好像是個資料庫,我們六根起的這些作用統統儲藏在這個資料庫裡頭,所以我們有記憶,昨天的事情,我們都想得起來,前天也想得起來。這個東西資料在哪?資料在阿賴耶裡頭。我們一想,資料調出來了,印象就清楚了,昨天幹些什麼,前天幹些什麼,去年幹些什麼,前年幹些什麼,資料在裡頭。不落印象,資料庫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乾乾淨淨。乾乾淨淨是什麼都不知道?不是的,乾乾淨淨,你一照,它就清楚,不照它沒有,一照它現前,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照見,不是情見。情就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見,這叫情見,情見是凡夫,照見是佛菩薩。我們學佛就學這個本事,能真正把這個世間看破。看破,就是彌勒菩薩這一句話能幫助我們看破,這說明一個什麼事實真相?事實真相,這些萬事萬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們統統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產生的波動現象。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0四集)  2012/9/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04

  所以經上講,「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真平等、真清淨。清淨就是沒有污染,在染中而不染,為什麼不染?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染是什麼回事情?你的念頭在裡頭,只要你有念頭你就染污。念頭是假的,自性本定。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才動、才搖就壞了,就墮落了。不動、不搖那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淨土經典裡面所說的常寂光淨土,常就是不動,不生不滅。動是妄心,不是真心,動是阿賴耶,一念不覺就動了,覺就不動。那惠能大師開悟是怎麼回事情?就是從動回歸到不動,這就叫明心見性。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起心、沒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性見,見性見色性,叫明心見性。見性是性,色性也是性,性與性之間沒有妨礙,《華嚴》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得契入境界才行。於是我們就曉得什麼叫罪、什麼叫業?起心動念是業,分別執著是罪。為什麼?因為這法是假的,它存在的時間,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真正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它生滅已經一千六百兆次,這裡頭的一次你能捕捉到嗎?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來不及。

  我們所見所聞、所接觸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無數生滅幻相聚集在一起產生的妄相,相似相續相。我們用電影的屏幕比較容易體會,現在用數碼式的不太容易體會到,過去的電影是幻燈片做成的,幻燈片一張一張,我們就很容易體會。我這是電影的底片,這個影片,一張一張的幻燈片,張張獨立,張張不一樣,沒有兩張完全相同。在放映機裡面,它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所以我們看到銀幕上的相是假的,是這些幻燈片的影像,不是真的。而且是重疊在一起的影像,不是一個單獨的,單獨的你見不到,它速度太快了,你感覺到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存在了。這叫業相,這種波動頻率叫業相,我們誤會了,把這東西當真,當作真有,所以在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還在計較,起了貪心,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支配的念頭,起了這些,統統是假的,這叫罪業。

    你要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他看、聽,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為什麼?他知道全是空的,能見所見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一點妨礙都沒有,這些妄相不妨礙真性,真性也不妨礙幻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真相!所以修行人在這個現相裡頭,他心是定的。明心見性了,他的心如如不動,外面清清楚楚,像鏡子照外頭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用心如鏡,這佛菩薩。凡夫跟著外面境界轉,生什麼?生喜怒哀樂,七情五欲生起來了。七情五欲也是假的,也是了不可得,一定要曉得都是跟著波動頻率在產生變化,這個頻率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在波動。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把它當真,錯了。這裡面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有沒有苦樂?沒有苦樂;有沒有禍福?沒有禍福。什麼都沒有,完全是常寂光。所以說「當相即道」,道就是寂光,所有現相全是寂光,「即事而真」,所有一切事相都是真如、都是自性。自性有沒有變?沒有。所以有本事從現相上見到自性,從一切現相裡面看到真性,這個人是菩薩、是佛。菩薩裡頭是大菩薩,小菩薩見不到,大菩薩見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三七集)  2011/6/5  日本岡山淨宗學會  檔名:02-039-0437

  「了勝義空,是名智慧」,這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能知諸法,是名神通」,諸法是從事相上說的,這些現象你全部通達明瞭,這是神通,神通起作用叫善巧方便,幫助眾生覺悟。「了俗如幻」,俗是世俗,六道輪迴夢幻泡影,這是「智慧」。「如上之殊勝神通智慧,悉皆究竟通達,故曰究達神通慧。」這是第一首的第三句,說明自性本具的智慧,諸佛如來證得,我們都有,只是我們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我們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立刻就證得。妄想是什麼?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妄想就沒有了。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所以,不起心、不動念,全都斷了。你要是斷執著,還有妄想分別在;斷分別,分別斷了,執著就沒有了,但是還有妄想在,所以妄想一斷是全都斷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要起心、不要動念。所以古人有個比喻,教我們用心如鏡,像鏡子一樣,心像鏡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裡頭沒有起心動念。諸佛如來是用心如鏡,我們現在用心是什麼?用心像照相機底片一樣,照一下錄個影子、照一下錄個影子,所以心就髒了,就被染污,就這麼個意思。我們今天這個照相機、錄影機就是凡夫,六道凡夫,那一面鏡子那是如來,它照得很清楚,它不著痕跡。每天早晚我們洗臉去照照鏡子,那就是照照自性,我們心像不像鏡子?不像,心真的像照相機、像錄像機,那就壞了。有許多地方供佛像,佛像後面一個圓光,用一面鏡子代表圓光,很有意思,代表大圓鏡智,這表法的。我們供佛,供佛裡頭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其他的什麼都可以不要,一杯水不能不要,這是最簡的、最重要的供具。水代表什麼?代表清淨心,沒有染污,沒有波浪,表這個意思。看到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不動,乾淨。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它沒有染污,平等它沒有動搖,覺它能照,覺是照的意思。所以這一杯水的作用不得了!不是供給佛喝的,錯了,佛不要喝水,它是表法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一集)  2013/8/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11

  我們的經題後半段有「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修學淨土的人,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清淨心。得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得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後面是覺,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淨土無比殊勝,是可以帶業往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的,沒有帶業的,一定要消業,業障統統消掉你才會有成就。淨宗法門不需要,業障在沒有關係,只要你把念頭集中,所謂「念不一不生淨土」,一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我心裡沒有雜念,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沒有第二樁東西,這個人決定生淨土。生到淨土之後,決證極果。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一定得搞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這是我們主要要辦的一樁大事,其他是附帶的。附帶的,可以做,可以不做,不失慈悲心。我現在不做,專心念佛,行不行?行。為什麼不做?沒有緣。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去找,那就錯了。這個緣現成擺在面前,緣成熟了,也就是他來找我,我會幫助他;他不找我,我不找他。別找事,找事就是找煩惱,隨緣沒有煩惱。要掌握這個原則,我們這一生極樂世界才去得成。好事很多,天天去找這些好事,忙得不亦樂乎,將來往生到哪裡?人天福報。為什麼?你一生所修的,與清淨平等覺不相干。往生極樂世界要清淨平等覺,起碼的,要有清淨心才真能往生。攀緣,清淨心沒有,修來生的人天福報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凡所有相包括佛法。佛法是真的、是假的?佛法是因緣而生的。佛是覺,覺怎麼生的?因為眾生不覺,所以跟眾生對面有個覺。眾生不覺是假的,佛這個覺也不是真的。不要認為覺悟就歡喜了,錯了。什麼是正常的享受,佛的享受?如如不動。這是正常的,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自己的真心,清淨平等,如同大海一樣。它起的作用,遍照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他自己如如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用心如鏡,照得很清楚,一絲毫都不染著。鏡子,妙極了,清淨不染著。染就錯了,染是什麼?動念就錯了,動念就染了,清淨心裡頭沒有一個念頭,有念就錯。有阿彌陀佛呢?有阿彌陀佛可以到極樂世界,不能證無上菩提。怎麼辦?到極樂世界去,再把阿彌陀佛放下,一塵不染,就證無上菩提。在我們這個世界,你沒有本事證無上菩提,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你必須一塵不染,就證得極果。

    理要清楚、要明瞭,對於一切法就沒有貪愛,叫貪染。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隨緣,隨緣就是沒有貪染,飲食沒有貪染,穿著沒有貪染,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才真正快樂,真正自在!一定要講究什麼,那個不行,你著相了。世間人要著相,為什麼?不著相,他亂了。統治世間這些帝王、領導人,他們要立法,讓大家遵守,法也是相。佛不要這個東西;但是佛教學生,沒有成就的,也要立法。你看,他有戒律,他有教學的理論、方法,這些理論與方法全都叫方便法。到時候呢?到時候全部要捨掉。《金剛經》上有明文:「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淨土也在內。淨土是到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再放下。我們現在把一切法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只留一個阿彌陀佛,保證我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連這個也放下,你就證得極果。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九集)  2013/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19

  「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參考資料第二頁,不可思議功德。「《淨土大經科註》(第六二三頁):據《梵語名義大集》及《宗鏡錄》四十八,有五種力」。第一種「定力」,定是三昧,梵語稱三昧。他有禪定,有定功,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是定力。我們在修學當中,這個是非常重要。修定,諸位不要誤會盤腿面壁那叫修定,那是禪宗初學。真正修定在哪裡?眼見色,在見上修定;耳聞聲,在聞上修定。也就是說,你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怎麼樣?如如不動,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定。你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亂了,你受它干擾了。看到、聽到不放在心上,見如同不見,聽如同沒聽,這叫定。實際上,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叫慧;如如不動,這就是定。我要受它干擾,看到喜歡的想佔有,這就壞了。不但你受它干擾,而且你生煩惱了,這個佔有是煩惱。所以要學菩薩,菩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叫定慧等修,定慧同時修。

    《華嚴經》上那些菩薩修定,在哪裡修?用現在的話來說,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到那裡面去散步,在那個裡頭修定。你看琳琅滿目,樣樣清楚,什麼新的花樣出來你都知道,這是什麼?這慧。慧是清楚明瞭,裡面如如不動,絕不動個念頭,我想擁有它,那就錯了,這是真正修定。你要禁不起誘惑,定也沒有,慧也沒有,那就是凡夫了。你就曉得菩薩修定,跟我們逛百貨公司沒有兩樣,但是我們在那裡逛的時候生煩惱,他逛的時候生智慧,又得定,定慧統統得到。

    於是你就明白了,早晨起來穿衣吃飯都是修定修慧,隨緣。我想吃什麼,想吃那個,你就被外面誘惑了,你就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所接觸的境界裡,統統如如不動,清清楚楚,叫定慧等修。修到不起心不動念,恭喜你,你成佛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是菩薩。不是不接觸,不接觸怎麼修法?一定要接觸。宗門有句話說得很好,比喻說,「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百花是比喻花花世界,你在這個裡頭走,身上乾乾淨淨,一片葉子都沒沾到。菩薩哪裡都去,什麼地方都去,去修行,去考驗,如如不動,清清楚楚,這叫修定,修慧。定慧等學,這叫禪。

    現在很多人搞錯了,以為禪是盤腿面壁那是禪,那不是的,那是修定不是修禪。等到他大徹大悟,那叫禪;沒有大徹大悟,它是定,它不是禪。禪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定慧一如,這是真的定、真的慧。定就是不動心,慧就是照得清清楚楚,心起作用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裡面痕跡都不著。凡夫的心像照相機,落印象,一照就落下去了;菩薩的心像鏡子,不落印象,照得清楚,印象不落。我們每天早晚照鏡子,就要想到用心如鏡,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事物,心像一面鏡子,這一天痕跡也沒著到,乾乾淨淨,這叫佛。處理一切事情你用清淨心,那是智慧處理,一絲毫沒有錯誤。你要想怎麼處理、怎麼處理,那是用的知識,知識處理問題有侷限性,而且有後遺症。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五二集)  2013/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52

  「都攝六根」,攝受,就是把六根收回來。六根是往外跑的,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的覺觸,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分別執著,都是往外跑。佛教給我們把六根收回來,都攝六根是收回來,不要緣外面,緣裡面,裡面是自性。自性是有,自性不是形相,所以自性是無一物。無一物能生萬法,雖生萬法,萬法是虛幻,不是真的。都攝六根,就是六根要守住自己的本位,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是它的本能,絕不放在心上,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這就對了。所以要常常想到,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用心如鏡」。我們用心就是用六根,要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有沒有染污?沒有。不是不照的時候沒有染污,正在照的時候它也沒有染污。諸佛與法身菩薩,他們用心就像鏡子一樣,眼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耳聽得清楚也是智慧,決定不染污,決定不受干擾,那就是不放在心上。見色,不把色放在心上,能見所見都不放在心上,能聞所聞也不放在心上,六根對六塵境界決定不會把六根六塵放在心上,這就叫法身菩薩,這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三業敬奉。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六四集)  20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64

  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個認知非常重要,你真正知道、真正認識,自自然然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然放下。能放下的人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於一切法不執著,你的心多清淨;執著是染污,心不清淨。什麼都不計較、不執著,清淨心出現,清淨心是真心。再提升一級是菩薩境界,菩薩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真正做到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對著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平等心現前。起心動念就不平等,像水一樣它起了波浪;不起心不動念,它水平,它是平等的,所以平等心是法身菩薩證得的。《華嚴經》說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個境界,他們真正是大乘經上佛教導我們的叫「用心如鏡」。這佛常說,大小乘經裡都說,用心像鏡子一樣,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沒有染污,沒有分別,沒有動搖,像鏡子一樣。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染污了。我們照相,照相機照染污了,鏡子不染污。每天我們早晚都照照鏡子,鏡子是菩薩,很多人不知道。照鏡子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用心就是用我這面鏡子,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頭不染著、不分別,那是什麼?生智慧。只要有染著,它就生煩惱,生什麼?生貪瞋痴慢,生名聞利養,它生這個東西,那就叫造業。這個業是輪迴業,我們想超越輪迴,但是天天不斷造輪迴業,他怎麼能夠超越?往生是超越,換句話說,它決定障礙我們往生。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二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2

  清淨心在什麼地方顯現?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在這個裡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淨心。清淨心不是找一個山洞裡頭打坐面壁生清淨心,那個不管用,那個佛不許的。清淨心應該在廣大社會人群裡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叫真清淨,這就符合《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這是佛心,這是菩薩行。「生者,任運而生。」任運就是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有一絲毫勉強,就是攀緣,就是執著,自自然然的。「無住,無妨隨緣而住,雖住而實無所住。」這個境界很深、很難懂,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來看無住的樣子。譬如我們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個旅館來住宿,這就是隨緣而住。雖住而無所住,旅館是別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這就對了。我們要辦事,辦事心裡頭要不要放這個事?要,就像住旅館一樣的。事情辦完了,心裡頭乾乾淨淨的,一點牽掛都沒有,要把它放得乾乾淨淨。事情來的時候要辦事,事情去的時候就很乾淨。古人在這裡還有個比喻教給我們,教我們像照鏡子,我們的心,用心就要像鏡子一樣。鏡子有用嗎?我們照它的時候,裡面就現相;我們離開,裡頭就沒有了,它就不住。其實我們正照它的時候,它住不住?不住,諸位體會這個意思。我在生活當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不住相,像照鏡子一樣。一切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地清淨沒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淨心。凡夫不會用清淨心,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就執著,他有分別、有執著,於是心裡面起貪瞋痴慢,這個他喜歡的,那個他討厭的,他起這個東西。如果是清淨心,面對這個絕對沒有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觸六塵不會生七情五欲,不會生妄想分別執著,不會。這就是你用心如鏡,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就對了。

  成聖之道《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序文》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07/6/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4-0001

  這都是印祖教導我們用功的方法,這是對利根人講的,在心上去用功,讓我們的真心、讓我們的心地『虛明洞徹』,這個心要虛,虛,不能有一物,明是明白,不能有迷惑。什麼東西會讓我們迷惑?只要我們內心裡還有執著、還有分別,這虛明就難以做到了,所以這是讓我們心地要空,不存一物。為什麼要不存一物?那個物本身是虛妄的,《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凡是這些事相統統是虛妄的,只有我們自性是真實的。虛妄的東西你為什麼還要執著?把這些虛妄的東西執著起來,障礙了自己的本性,這個就是愚痴,所以要把它放下。要放下,首先不要執著,先放下執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勉強,要懂得隨緣,隨順眾生就放下執著了;然後再放下分別,對一切善惡、美醜、是非我們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放下我們的分別,讓我們的心能夠做到虛明洞徹。

    這裡印祖舉的比喻,像鏡子一樣,這個鏡子它能『隨境映現』,人來了,它就把人照得清清楚楚,人走了之後,它絕不留任何的痕跡。而且『但照前境,不隨境轉』,鏡前的這些事情、這些人事物,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但又不隨著外境所轉,它不會因為照鏡子的人高興鏡子就高興,或者是照鏡的人哭鏡子也跟著哭,絕對不會。你笑它給你照出笑的樣子,它還是不動,你哭它能夠把你的哭照出來,但是它自己如如不動。所謂『妍媸自彼,於我何干』,這是照鏡子那些人的表情千種萬種,但是任由他怎麼照,於我何干?所以鏡子本身能夠做到如如不動。

    而且它是什麼?『來不豫計,去不留戀』,鏡子絕對不會起心動念,說我還要去照那個某某某,去分別、去執著,它絕對不會起這些念頭,沒有那種豫計,沒有攀緣;照的人走了,鏡子也絕對不會留戀,鏡子裡乾乾淨淨,還是一塵不染。這是用鏡子的比喻來教導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如何用心,要學鏡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絕對不會被外境牽著走。假如我們遇到順心的境界就高興,貪染了;遇到那些瞋恚、令人生氣的境界,他來罵我、他來冒犯我,我就發脾氣,瞋恚了,那就被牽著鼻子走了。所以,順境、逆境都不動心,好的、醜的都不分別。妍媸這兩個字,妍就是美好,媸是醜陋,妍媸自彼,這是任他怎麼樣子美醜跟我沒有關係,不分別。這是講到不執著、不分別,甚至連妄想都沒有,不攀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