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作佛時……莫不代之歡喜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9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各位同修,請大家掀開經本第四十頁,從第一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來對一下: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今天我們從這裡看起。以上到第二十二段,也就是到第四十三願,都可以說是對修淨土的人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說的。從這一段向下,就是第四十四願到四十八願,這是為他方世界菩薩講的。這是很大的一個界限,就是十方世界的菩薩。十方世界的菩薩,雖然沒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要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還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可是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常常念阿彌陀佛,常常讀誦《無量壽經》、宣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也加持他,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願文你看,『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是指定了,不是普通人,是十方世界的諸菩薩眾。
『聞我名已』,名號、《無量壽經》都是包括在這一句當中,只要他聞名,因為菩薩聞思修三慧,說一個,下面兩個都是連在一起,他們都可以得到清涼、『解脫』。『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稱為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定的意思。他都可以住在大定之中,一直到成佛,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三昧。大勢至菩薩就是用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方法,成就首楞嚴大定。這是菩薩聞名,自己所得的利益。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這正是普賢大士的境界。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順境逆境,那個差別太大太大了。他在裡面參學,「不失定意」;換句話說,佛力加持,使他跟普賢菩薩功德一樣。我們再看末後一段: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
你看這個願文清清楚楚,這兩段都是對他方世界菩薩而發的。
【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所以這末後五願,四十八願末後五願,統統是加持十方世界諸菩薩,聞阿彌陀佛名號,依教修行,教化眾生,而沒有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一樣會加持他、一樣會保佑他,使他們不至於退轉,決定成就。所以這個願也是不可思議。
這一段裡面包括三願,第一是『證離生法,獲陀羅尼』。這個「離生」,生是指三界生死、六道輪迴,離生就是超越三界六道輪迴。「陀羅尼」翻成中文意思,是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從大處來講,像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大總持法門,它是總三藏經典;也可以說總世出世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這一部經裡面,不僅是佛法,世法也包括在其中,這是很了不起的。把它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這一部經是大總持法門。就這一部經裡面說,我們這一章是全經的總持法門,四十八願這章經是《無量壽經》的總持法門;再說得精細一點,一句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的總持法門。你才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有什麼樣的功德,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了,一條也沒有漏掉。這是我們要把它認清楚,這實在不簡單!認清楚之後,我們修行才真正抓到陀羅尼,真正獲得陀羅尼了,這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抓到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才知道這個經典的殊勝。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這個「平等住」,實在說也就是本經,清淨平等覺的意思,與佛同住在一個境界上。『修菩薩行,具足德本』,下面說他得到三種忍,這的確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一二三忍』,並沒有說出是哪一種忍,幸好本經經文後面有解釋。但是要是依《仁王經》來說,《仁王經》是把菩薩的階級用五種忍來說的;但是這「一二三忍」,第三忍是無生法忍,如果要是依照這個標準來說,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所證的;十地菩薩叫寂滅忍;我們要是依照這個標準來看,這個第一、第二統統是地上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就是佛力加持,都可以使十方菩薩能夠證到十地的果位。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換句話說,他們等同西方世界菩薩,也是圓證三不退。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特別加持十方世界諸菩薩眾。所以菩薩想聽這部經,想聽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也是非常的幸運,非常的不容易。我們今天大家有緣,這是多生多劫善根現前,也是阿彌陀佛、三寶神力冥冥當中的加持,我們的因緣才能成熟。我們把最重要的一章經文給諸位介紹出來了,這都是略說、簡單說,向下我們進度就會比較快一點,因為這章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請再看下面第七章:
【必成正覺第七】
『正覺』就是成佛。法藏菩薩在前面所發的四十八願,我們要知道他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這個很重要。每一願都是說圓滿的成佛,如果他有一願做不到,他就誓不成佛,他就不要成佛。由此可知,他現在成佛已經十劫了,所有的願,每一願都兌現了。也就是說,每一願都圓滿了,他才成佛。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向下的偈頌總共有十首半,是屬於五言頌,一句有五個字,四句是一首,也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的。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一首可以說是總結前面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互融互入,所以稱之為『超世』。『必至無上道』,注意這「無上」兩個字,無上是圓教的佛果,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斯願不滿足』,這是指前面四十八願。『誓不成等覺』,這是說因圓果滿。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
這四句是阿彌陀佛為一切眾生做『大施主』,確實教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在物質享受、精神上的享受,都可以得到滿足而無缺陷。所以這個經文偏重在財布施。
【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這兩句是屬於法布施,財、法兩種布施都得到圓滿。我們讀到向下的經文會看到,為什麼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善根,都生智慧。『成就菩提果』,注重在成就。一切布施當中,以這個最為殊勝,就是「成就菩提果」。這才是阿彌陀佛財、法兩種布施真正的目的。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這四句就是大願的中心,也是全經之眼目;四十八願完全是這四句的展開,是這四句的開演。『無量壽』是體,是本體,也就是當人自性,梵文裡面就是叫阿彌陀,名號就叫阿彌陀佛。『眾生聞此號』,這個「聞」裡面包括了思修,聞思修三慧。因為這部經是圓教大乘,不是小乘經,大乘經說菩薩三慧聞思修,只要說一個字(說一個),那三慧就統統具足。彌陀普度眾生殊勝微妙的法門,就是這一句名號,只要能夠信願持名,必定往生不退成佛,『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這兩句是說身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佛的身相完全相同。我們在這個世間平常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在娑婆世界說的。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不止三十二相,在大乘經典裡面跟我們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的相好是無量無邊,不是止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已,所以這個『妙相悉圓滿』,這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這兩句是說心德。前面兩句是身,這兩句是心。身相跟佛一樣,存心也跟佛相同。佛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也跟佛一樣,都有大慈悲心去利益眾生。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這兩句是說行德。他們在西方極樂世界日常生活當中做些什麼?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說做些什麼消遣、每天是怎樣過日子?西方世界這些人,他們每天都是在修戒定慧。『離欲』是戒,『深正念』是定,這一句是說戒定。下面是說『淨慧修梵行』。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智慧光』是相、是作用,作用是普照十方諸佛剎土。『三垢』是三毒,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冥』就是無明。這一句「消除三垢冥」,就是消業障。眾生有業障,這裡跟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什麼是業障?業障是無明,是三毒煩惱。無明、三毒煩惱,這就是業障。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業障可以消除,我們認真去反省,我們心裡的貪瞋痴有沒有減少?就是我們心裡的三毒煩惱是不是有減輕?如果我今年的貪瞋痴比去年有減少了,有比較輕了,今年的業障就有消了一些。假使說我們貪瞋痴的煩惱不但沒有減少,還在增加、在增長,如果要是這樣,我們念佛、誦經、拜懺都沒有用處,為什麼?業障沒有消除,不但沒有消除,業障還在增長,這就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檢點的地方。業障不能消除,災難就免不了。修行講功夫,什麼叫功夫?業障消除就是功夫。『明濟眾厄難』,「明」是智慧、是覺悟,「濟」是慈悲,以智慧(以智)、以覺、以慈才能夠救濟一切災難。《般若心經》裡面說「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個意思。要怎樣才能度過?要以大智、大慈才能夠度過。
【悉捨三途苦。】
這是說離苦。
【滅諸煩惱暗。】
這比前面的意思還要深。前面「消除三垢冥」是消業,這裡說『滅諸煩惱暗』是滅業,這個業滅掉了。在我們淨宗裡面說,「消除三垢冥」是伏煩惱,「滅諸煩惱暗」是斷煩惱。從功夫上來說,「消除三垢冥」是功夫成片,決定可以往生了,所以說是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滅諸煩惱暗」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往生是生方便有餘土。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這是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個境界。所以這一段經文在淨土裡面講是三個境界: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果報就是三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這是說離苦得樂。此地說的『惡道』,不但是指三惡道,六道都是惡道。因為六道輪迴,在三善道的時間沒辦法永遠保持,沒辦法說永遠都不會墮落三惡道。在六道裡面一定有機會墮落三惡道,所以六道統統叫「惡道」。不但六道是惡道,二乘也是惡道,諸位要是仔細讀《楞嚴經》,就知道二乘也是惡道。如果依本經來說,大乘也是惡道,為什麼?不能完成無上菩提,那就不是真善。那真正的善是什麼?唯有西方淨土才是真善。所以這個一層一層來比較,到最後你才知道,西方法門是第一善門。『通達善趣門』,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
【為眾開法藏。】
『眾』是大眾,一切眾生。『開』是開示。『法藏』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念佛法門。
【廣施功德寶。】
『施』是布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功德寶』,也正是《觀經》裡面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唯獨這個法門圓滿究竟的做到。
【如佛無礙智。】
這一句是說智同佛,跟佛一樣。
【所行慈愍行。】
這是說慈悲同佛。
【常作天人師。】
這是說行,教化同佛。
【得為三界雄。】
這是說德同佛。
【說法師子吼。】
這是說法同佛。
【廣度諸有情。】
可以說每一願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正是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沒有一樣不跟佛一樣的。
【圓滿昔所願。】
這就是總結四十八願。
【一切皆成佛。】
這句不得了,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沒有看到這樣的經文。這一句是阿彌陀佛徹底的悲心,說出他的本願,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跟他一樣,他才滿願。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這兩句是祈求感應,感應來給他做證明。
【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虛空當中這些護法神,帝釋梵天。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法藏比丘發願說偈之後,這個感應實在太快了,立刻就得到感應。這兩行的長行文,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六種震動』,這是表法藏菩薩因圓,修因圓滿。『天雨妙華』,這是表他確實完成果德,因圓果滿。『自然音樂』就是天樂,天上的天樂,這是帝釋梵天在空中稱讚,稱讚阿彌陀佛『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我們請再看第八章:
【積功累德第八】
這一章就是要跟我們說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的修行。這一章裡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現在就要學。我們說修行,是要依什麼修行?這個地方就是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要認真的學習。所以這裡不是在讚歎阿彌陀佛,是要我們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怎麼來修的,我們一樣要跟他這樣來修。請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
這一句就是說四十八願,『弘誓願』就是四十八願。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四句是極樂淨土的根本,是普賢大行的總綱。我們在這一部經上看到三個真實,前面已經看到兩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在第二章看到的;第三章看到「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現在第八章又看到第三個,『住真實慧』。一切大乘經裡面,這三種真實具足的很少有,唯獨此經佛跟我們說三種真實。三種真實,實在說也就顯示出本經的內容。如果很簡單扼要的把《無量壽經》介紹給別人,人家如果問你《無量壽經》是在說什麼?你可以說《無量壽經》是在講三種真實,就是這三種的真實。信願持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修這三種真實。如果不是真實慧,他不會相信。
所以《彌陀經》裡面,表法第一個是舍利弗,舍利弗排在第一個。本經表法第一個人是憍陳如尊者,他也是代表第一,接下來才是舍利弗,這個意義跟一般的經上不一樣。一般經上,舍利弗只代表智慧第一;在本經,舍利弗上面有憍陳如,這個意思就是代表第一智慧,就不是普通的智慧。「住真實慧」,這是第一的智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就是本經在修學綱領上所說的(綱領就是要領,我們修學的一個要領),在三輩往生這一章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住真實惠,勇猛精進」,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就是「莊嚴妙土」。因為生西方,決定是心、願、解、行都同阿彌陀佛。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一句經文很簡單,但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都跟我們說盡了。彌陀佛國非常廣大,超越一切諸佛剎土。這個『超勝獨妙』,「獨妙」裡面,我們在四十八願看到,最特別的就是十念必生,這個真是獨妙。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十念必生,念十念必定就往生。第二個就是它那裡是平等的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平等,它是平等的世界,這確實是「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無衰無變』,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不生不滅的世界,不變不壞的世界。所以諸位要知道,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蓮花化生是怎麼化?諸位要知道,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人出生,剛出生的孩子很小,再慢慢長大,不是這樣,到它那裡一往生,身相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一去到那裡,馬上就完全一樣了,不是從小孩子慢慢長大,不是這樣。如果像我們這個世界這樣,我們人出生,從小孩再慢慢長大,這就不是「無衰無變」,這會變化。所以那裡是蓮花化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是胎生。我們這裡會變,它那裡不會變。所以有生就有滅,只要有長,它就會變,像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所以去到那裡一化生就是跟佛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境界,也統統是這樣的,所以它才沒有生滅,它本來就沒有生,怎麼會滅?所以這個世界它的好,你要是沒有深入經典裡面去了解、去認識它,你沒辦法想像得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好在哪裡。你如果大致上知道一點,你就會對這個地方非常嚮往,真正下定決心這一生要往生西方;而且這個法門,這個世界確實是人人都能夠去的,關鍵就是你是不是有想要去?你如果想要去,真的想要去,決定有辦法去;你如果不想去,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真正想要去,決定成就;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諸佛的報土,我們想要去都沒有辦法去,為什麼?我們的條件不夠。像我們這裡距離最近的,很多同修修彌勒淨土,彌勒菩薩在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兜率內院,我們很想要去那裡,有辦法去嗎?去不了。為什麼?你要符合它的條件才能夠去,它的條件很高,我們修學如果達不到它的標準,我們就沒辦法去到它那裡。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條件很低,十念就都可以往生了,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彌勒淨土的標準,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人夠得上這個資格。它的標準要修唯心識定,《唯識》裡面說五重唯識觀,你要用這個方法來修。修成唯心識定,才有能力生到彌勒內院,那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遠不如彌陀淨土來得容易。實在說要是嚮往彌勒淨土、尊敬彌勒菩薩,你求生西方淨土,你決定可以親近彌勒菩薩。因為本經後半部,三十二章以後,彌勒菩薩是當機的。當機就是主要的對象,佛主要對他說的,釋迦牟尼佛將這個法門交代給彌勒菩薩,要他大力來弘揚。所以彌勒將來成佛,一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多次宣講本經,這是受佛的交代。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是嚴淨自心。前面只是籠統的講「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要怎麼專志法?要怎麼莊嚴法?這裡具體跟我們說,內心要不能起煩惱,這個重要,你內心如果不起煩惱,你的心就清淨了;外,對外面不著境界,身就清淨了。內外清淨,這身心清淨,佛土就清淨了,這是莊嚴妙土。這兩句講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很難,難在什麼地方?第一個是沒有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沒有智慧。第二是無始劫以來習氣太深,這習氣就是業障,無明業障太重了,所以難,成就太難了!在所有行門裡面,這個法門殊勝,殊勝在哪裡?就是容易學,容易修。下面就教給我們: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就教給我們方法了。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常想,多想,想諸佛,想阿彌陀佛就好,他就講一個例子,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因地一直到成佛,他所修的善根,想他這些。有哪些善根?我們如果不知道,是要怎樣想法?佛的善根都在這一部《無量壽經》裡面。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傳記,阿彌陀佛的歷史。你要是多讀、多看,熟透了,你就會常常去想這部經裡面所講的這些事情,那就是彌陀所修的善根,常常想佛的善根。下面說:
【行寂靜行。】
『寂靜』是清淨心,「寂靜」是大定。心要清淨,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心要保持清淨,不能被外境所動。
【遠離虛妄。依真諦門。】
『虛妄』就是說所有一切念頭是虛妄的,「虛妄」就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的,所以叫做妄想,這不是真的,要遠離。所有的一切境界相也是虛妄,我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這些都是境界相,看到這些人,這些動物,這些山河大地,這些宇宙萬有統統是境界相,這些境界相也都是虛妄不是實在的。《金剛經》跟我們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像我們作夢,就像水起一個水泡馬上就不見了。有為法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這些統統是有為法,它有變化;在百法裡面,只有最後六個是無為法,前面九十四個都是有為法。九十四個法包括心法、色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精神和物質,心法就是我們的精神方面,色法就是物質方面。可以說起心動念,所有一切境界它的真相是什麼?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不要在這裡面起心動念,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分別執著,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了,這個人心就定下來了,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而不攀緣了。
所謂隨緣是什麼?不將不迎,一切隨其自然,我也不求,也不排除。因為求的心是妄念,排除的心也是妄念,隨緣就是緣來了,隨這個緣;沒有這個緣,不要去勉強,不要去強求。隨緣心才會清淨、才會自在,所以也不要去求,也不要去排除。沒有的時候,想要去求,想要得到,這就攀緣了。有的時候,譬如說錢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去排除;沒錢可賺的時候,也不要去強求,一切隨其自然,這樣就好。心保持清淨,心保持如如不動,這就是前面說的「行寂靜行」。寂靜行不是說什麼都不做,這個我們要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都是行寂靜行,他可以『遠離虛妄,依真諦門』。這個「依真諦門」就是依觀照的功夫,他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就像明鏡一樣,對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功夫在禪家說也是三等,最初是觀照,再深一層是照住,最高一層就是照見。照住就得定了,照見,就是《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層的功夫。其實禪家這三層的功夫,跟我們淨土宗這三個是同樣的境界,只是說法不一樣。它的觀照就是等於我們念佛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可見得境界相同,講法不一樣而已。
【植眾德本。】
『植眾德本』,在本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通常說六字洪名。是彌陀具足萬德,名以召德,名跟德是相應的,所以念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是「植眾德本」。這比修學其他的法門,確實是容易太多了。為什麼?它這裡面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彌陀是性德,我們念這個名號是開啟自己的性德,這個道理一般人可以接受,不會懷疑,這是性德。第二個理由是把阿彌陀佛的性德變成我們自己的性德,這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無量劫當中的修持,我們只要念他的名號,就把他的德變成我們的德了,實在說是借他的光,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諸位不太容易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就好像兩支蠟燭,這個蠟燭有一支已經點著了,一支還沒點,譬如阿彌陀佛他那支蠟燭是點著了,我們這支蠟燭還沒點,我們借他的火,借他的光來點我們這支蠟燭,這就是借他的光明來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跟這個是一樣的意思。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借他的光明點發自性光明,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念佛的好處,念的人雖然很多,知道的人不多。這個要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完全了解,他在念佛的時候,一邊念就會有夾雜,他有懷疑,所以雖然要借阿彌陀佛的光,借不到,自己這個當中有障礙,就是懷疑、夾雜這個障礙住了,自己自性光明不能夠現前。所以一定要知道念這一句佛號的好處到底是在哪裡?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好處?你如果真正清楚了,你在執持名號,你才有辦法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決定成就,這是真正的植眾德本。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的。眼前我們吃一點虧、吃一點苦,不算什麼,實在說,苦從哪裡來的?苦是從妄念當中來的。你如果沒有妄念,苦要從哪裡來?所以我們世間人看到他好像很痛苦,但是別人他心裡非常快樂。就像顏回,我們不要說學道的人,顏回是孔老夫子的一個學生,家裡很貧窮,沒錢。窮到怎樣?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去編個東西來盛飯;要喝水也沒有杯子,拿葫蘆曬乾剖開,用那個來裝水;住的地方也非常的差。我們一般人看起來,這種生活是要怎麼過,苦不堪言,但是顏回他心裡非常快樂,所以孔老夫子對他非常的讚歎。他為什麼會快樂?因為他苦樂二邊都超越了,都捨掉了、忘記了,那是真樂。苦樂都忘記了,那才叫做真樂。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苦樂都記得,每天在計較,你如果每天計較,那怎麼不痛苦?苦是苦,樂還是苦,樂是壞苦,你沒辦法超越。
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計眾苦』,吃一點苦不要去計較。我們人生,我們平常說十樣有八樣、九樣不如意,在我們這個世間,沒辦法說每一件事情都很如意,不如意的時候,我們總是不要去計較,看開一點。「不計眾苦」,心裡不要計較,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把這個念頭捨掉。『少欲知足』,「少欲」就是欲望愈少愈好,所以我們生活只要可以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間房子可以遮避風雨,這樣就夠了,剩下的就不要求了,再求那就是多的了,所以知足常樂。一個人如果不知足,他就很痛苦,再有錢也痛苦,永遠不滿足,這個心非常痛苦。所以說知足常樂,我們欲愈少愈好。所以要少欲,要知足。
『專求白法』,「白法」是善法。什麼是善?對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就叫善法,對自己有利益的就叫惡法,這是佛法的標準。初學的人聽到會奇怪,為什麼我求自己的利益是惡?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善惡標準是怎樣建立的,佛跟眾生的差別在哪裡?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有我執,有法執;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我執斷掉了,法執斷掉了。你要是念念求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你就是念念增長我執,這樣你怎麼能夠出得了輪迴?所以這是惡法,這是惡法的根本。大乘法門巧妙,教我們把念頭轉過來,我們不要念念都想自己,我念念利益一切眾生,我所想的都是想大眾、別人要怎樣得到利益,把這個「我」忘記了,這是善法,這就可以破我們的我執。
你如果破我執,即使沒有求往生,也是阿羅漢,可以證到阿羅漢果,出了三界;破了法執,那就是法身大士,那是大菩薩了。所以念念為自己想,這是惡,這就沒有辦法破我執,不但大乘佛法沒分,連小乘也沒有分。小乘也要破我執才可以證阿羅漢果,破身見才可以證須陀洹果,須陀洹要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惑,頭一個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的見惑煩惱,這都斷盡才可以證到初果須陀洹。你如果念念都為一個我,那怎麼行?念念為自身,這不行的,身見斷不掉;換句話說,身見斷不掉,你怎麼修,初果都證不到;初果證不到,換句話說,三惡道決定有分。證到初果須陀洹,那就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了,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到阿羅漢果。你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佛說的有理,不可以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著想,為自身著想,經上說「可憐憫者」,那真是可憐可憫,沒辦法!所以真正學佛要從這裡學起。「專求白法」。
下面說『惠利群生』,念念利益眾生,念念為眾生去著想。『志願無倦,忍力成就』,佛在經上講,能行忍,這才真正是有能力,所謂是有力大人,能夠忍耐,忍才會有成就。《金剛經》也跟我們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部《金剛經》裡面就是在跟我們說布施跟忍辱,這兩樣講最多。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下面這一段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簡單說,就是對於一切大眾,要『常懷慈忍』,慈悲忍辱;『和顏愛語』。這個地方「和顏愛語」,諸位要記住,佛法始終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不是佛法。愛語是不是好聽的話?這不一定,有時候打人、罵人都是愛語。像父母在教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愛護他才會去罵他、才會去打他,別人的小孩他為什麼不會去打他、罵他?所以打他、罵他也是愛護他,這都屬於愛語,真正是為他好,是真正在教導他。凡是真正教導他,為他好的話,這都是愛語。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也不能看錯,以為愛語就是講一些好聽話,我們要是這樣看就不對了,那不是佛菩薩。所以下面有一句說『勸論策進』,那就是勸勉他、教育他、警覺他,幫助他進步,這是愛語。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所謂直心是道場,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學習、來修學。『恭敬三寶』,這裡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也就是形相的三寶。像我們看到佛像這是佛寶,我們看到這個經典是法寶,看到出家人是僧寶,這是形相的三寶,我們要恭敬。我們恭敬形相三寶,是要做給一般沒有學佛的人看,做這個樣子給他們看,這是教導一切眾生,引導一切眾生來學佛。雖然三寶並沒有希望我們去恭敬,我們為什麼恭敬?就是做給別人看,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這是應該要做的。『奉事師長』,「奉事師長」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這叫真正承事、奉事,老師教導我們統統把它做到。『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對三寶、對老師決定不能有虛假。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這兩句是說整肅儀容,我們一般說的威儀,要做一個模範給眾生看,要做大眾的模範,做出一個榜樣給社會、給大家看,世間人才知道尊敬三寶,才知道修學佛法。佛法之衰,就是我們四眾弟子沒有依教奉行,讓社會上產生誤會,以為佛教是迷信,讓他們有藉口來消滅佛教,這是佛弟子的過失;就是我們做的形象,不是一個好的形象。所以要『莊嚴眾行,軌範具足』,做這個模範給大家看。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兩句是修行的總綱領,這是說智慧,是說真正的覺悟。『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化』就是幻化,就像變把戲一樣,變魔術一樣,變現出來的,它不是真的。知道這個真相,心定了。『三昧常寂』,這心定了,「三昧」是定,是等持,等是平等,就是把心在一切萬法裡面保持平等。下面表現在外面: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就是教給我們不要去講別人的是非,別人的好壞,我們不要去說。說人是非長短,這就叫造口業。你修得再好,每天在說人的過失,那就完了。我們六袓大師說,你看他那個偈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天到晚看到別人的過失毛病,他到底在修什麼?你為什麼會去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心裡有過失才會看到別人有過失,心清淨沒有過失,看一切眾生都成佛,一點毛病也看不出來。所以佛看眾生統統是佛,菩薩看眾生統統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沒辦法。所以萬法唯心,一切法是唯心所變。我們中國古人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很有道理,誰是是非人?說是非的那個人就是是非人,他說的那個人未必是是非人。說是非的這個人,決定是是非人,這我們要知道。所以這裡跟我們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要去說人的過失。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身要端莊。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三業當中,以『意業』為主。「意」是心,心清淨了,身口當然清淨。心不清淨,身口說有清淨,那是假的,最重要是心清淨。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意業清淨是我們往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是什麼?就是說你現在所有的沒有貪著,沒有的不會去求,有的不貪戀;換句話說,沒有得失之心,這個心才清淨自在。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以什麼為標準?佛在大乘經典裡面教菩薩,六個標準,教六度。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這六個標準。『布施』是施捨,是放下,要能夠捨。捨什麼?自己的貪心捨掉,布施度慳貪,把慳吝心、貪心捨掉,什麼都可以捨。世間人為什麼不敢捨,認為什麼?捨掉之後,自己就沒有了。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你命裡面有的捨不掉,你這裡捨了,那邊又來了;命裡面沒有的,你保不住,命裡頭沒有。你要是把這個道理了解清楚,你就會放心大膽去捨,你會很高興去捨,為什麼?愈捨它會愈多,好像生利息一樣,愈捨愈多;不捨,不捨就沒有了,不捨用完就沒有了,愈捨愈多。錢財愈捨,錢財就愈多。
所謂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都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我們想要有財富,想要有聰明智慧,想要身體健康長壽,光想果報沒用處,要去修因。佛菩薩保佑我們得到,沒錯,佛菩薩保佑是教我們修因。如果我們自己不肯修因,佛菩薩也沒辦法來保佑我們。不是說我們每天拜佛,求佛菩薩保佑我賺大錢,我供一些水果(買一些香蕉、蘋果來供養佛菩薩,要保佑我賺錢),這樣佛菩薩就保佑你賺錢,如果是這樣佛菩薩就變成貪污,接受你的賄賂,哪有這樣的佛菩薩,沒有這種道理。所以佛菩薩他是怎麼來加持我們?教我們修。我們真正的修,再來求佛的加持,我們修一分,他加持一分;修二分,加持二分。我們如果統統不修,他雖然想要加持,就加持不到。所以這點我們要知道。佛是教給我們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一定會得到這個果報。
諸位如果比較詳細、比較冷靜去觀察世間出世間,你仔細看這個因果,就是因緣果報。我們說因果,是說得比較簡單,其實具足來說,是要說因緣果報。我們世間所有一切遭遇,所有發生一切的事情,統統是離不開因緣果報,就是離不開這個因果,你就知道佛在經典上講的一點也沒有錯。這個事情我們想要快點知道,最好念《了凡四訓》。過去家師勸我們同修要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本書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的一本寶典。了凡先生他一生命運,他是怎樣改變的?《了凡四訓》這本書就是在說這個。《了凡四訓》我們要是念一遍、二遍沒感覺,這沒有作用,就是薰習的力量不夠。你讀一、二遍沒什麼印象,所以過去家師勸我們同修要讀三百遍,一口氣念三百遍,三百遍念下來,你對因果這個事情就真正相信,你這一生的命運都可以改過來,可以改運。真正相信了,真正肯捨了,你修這三種布施一定得這三種果報,不用等到來生,我們現在這一生就得到了,確實命運可以改變過來。如果你要是認真修,如理如法的修,最快半年你就見到效果,半年,慢一點的三年。這是說布施要認真去修。我們經聽、讀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知道,了解一分就要做一分,你要去做,你才有經驗、才有實驗。像佛教給我們布施,知道是知道,就不肯去做,不肯去做,你還是一樣得不到那個果報,要去做。
第二條是『持戒』,布施再來就是持戒。「持戒」講比較現代的話就是守法,我們守規矩,我們不可以亂來,這就是持戒。持戒的範圍很廣,不但佛跟我們說的戒律要遵守,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這些統統要遵守。『忍辱、精進、禪定』,「忍辱」我們也說很多,「精進」我們也說過了,「禪定」主要就是說我們心裡自己要有主宰,心要有主宰、要有方向,不會讓它迷失,不會輕易被別人所動搖,這就叫禪定。『智慧』就是講理智,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不是感情用事,有理性,這就對了。如果是這樣,你這一生一定會過得非常幸福、非常快樂,你不會迷失自己,不會迷失方向,自己用這個方法修行,也用這個方法去幫助別人。『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在本經裡面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只要把這個心安住在六字洪名,這樣就對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一句話是總結前面。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為什麼?你修的有德!我們俗話說他命裡面有,命中有,他修來的。命裡頭有,命裡面有大富大貴,他怎麼會不享受富貴?他命中是富貴命,他當然可以享受富貴,不管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他還是可以享富貴。縱使遭遇很大的劫難,這個當中還是有不少的人,他不會受到災難,他還是很享受。這就是什麼?他有福,他有福報。從這裡可以看出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真正是絲毫不爽。人不能不積德,不能不修福,如果不積德、不修福,所遇到的都是災難。唯有積德修福是真的,我們如果真正在修福積德,再大的災難,有福報的人他還是不會遭難,他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平靜,還是過得很安穩,可見積德修善比什麼都重要。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是說修善積德的果報,這是通常所說的,你修善積德,必定會得到這樣的果報。『長者居士,豪姓尊貴』,就是講我們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或者做國王,我們現在說做總統。『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一般說上帝。『乃至梵王』,「梵王」是色界天的天王。修善積德,得到人天的福報。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這些人在佛門裡面修積功德,自己得到果報之後,依然來供佛,來供養三寶,所以他的福德綿綿不絕,生生世世享受不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這是說這些菩薩們。我們知道天人身口都有香氣,天上的人身上不用噴香水就有香氣,他的口也有香氣。天人身口都有香氣了,何況是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所以這些菩薩們,他們身口所放的是妙香,妙香普聞世間,這是香莊嚴。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這一句是說色相光明的莊嚴,這統統是說果報。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這一句要是拿我們現在一般人的常識來說,就是雙手萬能。今天世界科學技術進步,過去的人決定想不到人可以到太空、可以到月亮去,這過去的人想不到。這些工具都是雙手造成的,手出無盡之寶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所須』,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他都可以製造,都可以發明,都可以供應一切眾生。『利樂有情』,「利」是教眾生,使眾生得到便利,「樂」是享受。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諸菩薩眾,各個都是萬德萬能,確實可以幫助一切眾生得大利樂。所以十方眾生,除非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了沒有一個不發心求往生的。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上面經文,從第四章正宗分開始,一直到這一章,第八章,統統是說法藏比丘因地發願修行的過程,這裡面有很多地方是教我們學習的。所以經要念,念要懂它的意思,意思不用刻意去求,刻意去求,求不到。你念一遍會懂一點,再念一遍就又懂一點,這是正確的,不用刻意去想、去求,你念久了,意思自然就知道。你如果懂多少,就做多少,你要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做學佛,這才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行。果然相同了,說老實話,你就是阿彌陀佛。你既然是阿彌陀佛,哪有說不生極樂世界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經的解釋,我們不用刻意去求,你念的遍數如果多,意思自然就明瞭,就明瞭愈多。所以你只要去念,恭恭敬敬去念,用清淨心、用恭敬心、用真誠心去念,念上三千遍、五千遍,說老實話,這部經你就會講了,你講的就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變成阿彌陀佛,當然這部經是你自己的,你的願也變成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所以你說的一定跟阿彌陀佛一樣,道理就是在這裡。
前面說修因,修因後面一定有果報。因殊勝,果就殊勝。從第九章以下就是說果德的成就,他成就圓滿的果報。請看下面:
【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這一句是世尊總讚,讚歎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確實不是言語可以說得盡。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是讚歎四十八願,願願圓滿。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一句是讚歎他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句裡頭特別要注意的,『如實』兩個字,是真真實實的,它不是虛假的,跟《金剛經》所講的不一樣。《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這個不是虛妄,完全是真實的。真實跟虛妄,界限在哪裡?講虛妄就是會變的,會變的就是虛妄。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哪一樣不會變?我們有情眾生,我們人有生老病死,這就變了。我們人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兩個小時以前進來這個講堂,兩個小時以後,我們離開這個講堂,我們身體裡面細胞新陳代謝不知道換了多少。所以我們兩個小時以後,我們再走出去,我們這個身體,就不是兩個鐘頭之前那個身體,裡面已經改變了,這個我們要知道。這是剎那剎那不斷在變,凡是會變的,這就不是真的,這是假的。動物會變,我們看貓狗也是有生老病死,跟人一樣;植物也會變,樹木花草也是會變;礦物也會變,沒有一樣不會變,每樣都是在變化,所以佛跟我們說,我們這個世界無常。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常,因為它那裡不會變化,沒有變化就是「如實安住」,我們這個世間不實在。它那個地方是如實安住,真正具足莊嚴,那是一個清淨佛土。這是說他那裡的成就,他國土的成就。
【阿難聞佛所說。】
阿難尊者聽到世尊這一番話,聽到世尊這樣跟他說,他有懷疑,他就說:
【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成菩提』就是成佛。
【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實際上,阿難他哪有不知道的?他是代替我們來問的。因為他如果不問,世尊就不會說,世尊不說,我們就不知道,所以他知道故意來問,代替我們問。他問說,法藏菩薩成佛了,法藏成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現在的佛?還是過去的佛?還是未來的佛?這個我們也是很想要知道的。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這句是跟我們說真的、說真話,這是跟我們說老實話,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佛也沒有來去,也沒有成與不成。阿彌陀佛是這樣,諸位同修將來成佛也是這樣。這聽起來好像很奇怪,其實不奇怪,而是我們每天在打妄想。為什麼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我們的妄想裡面所產生出來的。
唯識入門的論典是《百法明門》,《百法明門論》是唯識宗入門的一本書。《百法》裡面跟我們說時間,時分,空間說方分。時間跟空間是屬於什麼法?就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什麼叫做不相應行法?就是說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跟心不相應,不是屬於心法;心是八識,八識沒有這個東西。也不是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裡頭也沒有,跟心所法也不相應。它也不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五根、六塵是色法,十一個色法,色法裡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統統不相應。所以叫做不相應行法。既然不相應,這個時間和空間是怎麼來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抽象就是說我們人去想出來的。像我們現在說(本來沒有幾點幾分,那是我們人想出來的),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古人用十二個時辰(我們中國古人用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一夜一日是十二個小時;我們現在一夜一日是用西洋的算法,二十四小時;印度的算法,一夜一日是六個時辰。所以我們經典也看到二六時中,就是一夜一日六個時辰。時間就是我們人去想出來的,它本身不是真實的東西,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空間也是一樣,東、西、南、北、中,這也是人去訂出來的,它本來也沒有一個東西南北,是我們人把它訂出來的。所以這統統叫做不相應行法,是屬於我們人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事實上完全沒有,這個抽象概念是從妄想當中產生的。如果你妄想沒有了,這個法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法總共有二十四類,二十四類不相應行法,這個不是真的。
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妄想,他怎麼會有二十四個行法?不可能有。所以諸位要是把唯識所說的事理了解清楚,你就相信佛所說的話是真的。當我們成佛了,你是怎麼成佛的?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那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我們妄想想出來的),也沒有來去,也沒有生滅,連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統統沒有!這是真的。所以成佛,絕對沒有先佛、後佛,都平等;也沒有古佛,也沒有今佛,古佛、今佛也是我們妄想當中才有的,絕對平等。還沒有成佛就有先有後,因為我們還有妄想,成佛以後就沒有先後。就像我們看海水,我們陸地上江河的水流到海裡去,你到海裡的水去找,你有辦法分哪些水是較先流進來,哪些水是較後流進來?分不出來了,就像這個一樣。所以成佛沒有先後,也沒有古佛今佛,這是對我們凡夫分別執著,方便跟我們說的,這個要知道。這裡佛先跟我們說真正的,然後再隨順我們的常識、我們現在的程度跟我們說。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跟小本《彌陀經》說的完全一樣,阿彌陀佛成佛已經有十劫。『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這個「現」是示現,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北印度的情形一樣,他是示現成佛,並不是說他第一次成佛。『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閻浮提」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百千俱胝」,俱胝是十萬,印度數目字的名稱叫做俱胝,我們中國話叫做十萬,百千十萬,「那由他」就翻成億,實在講,「百千俱胝那由他」這個數字,就是我們中國說的十萬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佛剎」就是佛的國土。所以這個百千俱胝那由他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當中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在那邊有一個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比丘在那邊示現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說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十劫的時間不長,很短,他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無量無邊的等覺菩薩,都是這個十劫當中成就的,這就想到這個世界不可思議!
【今現在說法。】
現在在西方世界在講經說法,這也是跟《彌陀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所以這就是答覆阿難尊者,說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的壽命很長很長,無量劫!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我們要是現在去往生,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元老級的。為什麼?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我們就去往生了,將來大家都是元老,我們很早就去了,十劫就來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是去了,這個時節因緣非常難得,決定不能錯過。下面說: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阿彌陀佛在那裡說法,有很多菩薩在聽法,『恭敬圍繞』就是聽法。我們再看下面一章,因為我們後面時間沒有很多,所以要趕進度,比較重要的地方,我們就講得比較詳細,不是很重要的,比較好懂的,我們就講快一點。我們再看下面:
【皆願作佛第十】
這是我們要學的,『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給阿難尊者介紹阿彌陀佛修因證果。說這些事情的時候,當時與會的聽眾有阿闍王子,這是說聽眾裡面的一些人。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
他們這些是一個小團體的同參道友。這五百個人是一個小團體,他們大家在一起共修的。像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蓮社、念佛會的小團體。他們這些人都來聽經,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
【聞之皆大歡喜。】
聽佛講這部經的時候,大家聽到非常非常歡喜。
【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這些人聽經,聽到這裡很歡喜,聽到歡喜他自然就供養佛了,表示敬意,以『金華蓋』來供養佛。供養佛之後,又再回去自己的座位繼續聽經,他心裡有一個願望沒有說出來;這個願望就是說「希望我將來作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發了這一個願。世尊有他心通,他心裡才動一個念頭,佛就知道了。
【佛即知之。】
佛馬上就知道了,知道他們心裡發這個願。
【告諸比丘。是王子等。】
佛就說出來了,說這五百個人:
【後當作佛。】
以後他們會作佛,這是給他們授記。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這一句比較好懂。我們這一句要好好的來把它看清楚,這些人過去世供養過四百億尊的佛,這個善根非常深厚。以前這些人都是菩薩,而且在:
【迦葉佛時。】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那一尊佛。
【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這就是說過去生中,釋迦牟尼佛還在作等覺菩薩的時候,他們是他的學生,前生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還在作菩薩的時候,他們就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這一世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們是以長者、王子的身分又遇到了,所以說『復相值也』,在這裡又遇到了。這裡面我們要仔細去體會。以前李炳南老居士註解這部經的時候,到這一段提醒大家要注意,第一個要注意,就是說即使你修行修到作菩薩了,你曾經供養過四百億尊佛,怎麼樣?還會退轉,從菩薩退轉到長者居士,這退得很厲害!前生的事情完全不知道。菩薩還有隔陰之謎,還會退轉,這是事實。雖然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授記,後當作佛,如果他這一生要是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講後當作佛,當然是會作佛,但是在這個六道裡面輪迴,不知道還要輪迴多少遍?這是事實。所以李老師他做一個結論,聞到這個法門,如果沒有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提醒我們大家。我們如果詳細讀這段經文,確實是如此。所以往往人真的是狂妄,不想求生淨土,來生我還想要做法師,還想要做長者,我還要來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你看這一段,就很可怕,會退轉,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所以一定要求生淨土。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這個『代之歡喜』就是他們因緣際會特別歡喜,特別歡喜的是這一生能夠再聽到釋迦牟尼佛宣揚這種殊勝法門。這個代他歡喜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過去善根成熟,一個是這一生得到這個法門,決定成就,不會再退轉,不會再輪迴了,這才是真正重要。如果沒有遇到這部經典,你想想看,有什麼值得歡喜的?我們想想阿闍王子這些人,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也跟他差不多,為什麼?如果過去生中,我們要是沒有種這個善根,我們今天也不會聞到《無量壽經》。我們一樣也是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供養這麼多佛,就是沒下決心求生西方,所以到這一生還在這裡六道輪迴。我們這一生又遇到了,現在就要把握這個機會,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了。如果我們要是錯過,還是說不修這個法門,去修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還是沒有辦法出輪迴。跟阿闍王子他們這些人一樣,還是有隔陰之謎,還是會退轉,還是繼續在搞這一套。你如果修這個法門,是決定成佛,決定能作佛的,所以這個法門叫做當生成就的佛法,容易修!易修難信,信它太難,信的人沒有一個不修,所以信非常非常的難。
不信,古人也說得很好,為什麼對這個法門沒辦法生起信心?就是大經不能流通,大經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我們中國一千多年來,《無量壽經》沒人弘揚,都是弘揚《彌陀經》。《彌陀經》說得太簡單了,我們只有讀《彌陀經》,要生起信心很難很難。想要使大家對淨土宗生起信心,一定要弘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過去沒有一個好的版本,弘揚、讀誦都有困難,所以夏蓮居實在是佛菩薩再來的,雖然是居士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諸位想想看,從宋朝王龍舒居士就開始會集,會集的經本不圓滿;清朝初年,乾隆年間彭際清節本也不圓滿;咸豐年間,魏源的會本還是有缺陷,這些人都很了不起!修持都很有成就,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這其中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佛菩薩再來的,蕅益大師作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對他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知道印袓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他這麼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起碼也是觀世音菩薩,要不然大勢至菩薩怎麼會這麼讚歎!連蓮池、蕅益都沒辦法會成一個圓滿的《無量壽經》,我們從這裡去想夏蓮居是什麼人?會成這本,確實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最善、最美的《無量壽經》,這是佛菩薩再來,利益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
眾生愈是有苦難,佛菩薩悲心愈重,應化來我們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脫離苦海。當然這裡面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你過去世有深厚的善根,就是像阿闍王子跟五百個長者,為什麼?聽了之後真正生歡喜心,這是你善根現前;第二個是三寶加持,冥冥當中加持我們,使我們聽了之後,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依教修行,這是三寶加持。這兩種因素,我們這一生才可以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個因緣稀有難逢。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向諸位報告到這裡。我們來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