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0/11/6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11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請翻開經本,「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請翻到這一品。我們從: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品經「心得開明」,「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我們這次停了兩個星期,停兩次。我們前面,「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敬佛是大善,我們要想修大善,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善是第一等的大善?佛在這裡說出來,就是敬佛,恭敬佛。所以佛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敬是恭敬。佛是老師,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他是我們學佛根本的老師。你能夠敬老師,對老師有恭敬心,就會聽老師的教導,老師教給你的利益,你能接受,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全部都能得到,這個是大善。佛不是要求人要對他恭敬,實際上佛,我們有沒有恭敬他,對他沒有任何影響。我們恭敬他,他是佛;我們不恭敬他,他還是佛。佛為什麼要講敬佛?主要是學習的人,學生你尊敬老師,能夠聽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教誨你能接受,依教奉行,你就得到圓滿的利益。如果不懂得敬佛,那當然他也不會來學佛,不會來接觸佛教。甚至有的人,對佛教,他一聽到就認為是迷信,他聽都不想聽,當然佛法的功德利益他是不能得到,這非常可惜。所以佛鼓勵人要敬佛。敬佛,我們已經學佛的人,已經信佛的人,要做出恭敬佛的一個樣子,給那些還沒有學佛的人看。特別是在社會上有身分、有地位、有影響力的人,有影響力的人他在佛門上個香,甚至聽一座經,對這個社會大眾影響力就很大,看到某某人他都在聽經、都在禮佛,就影響很多人向他學習,向他效法。很多人因為這樣的因緣,他能夠接觸到佛法,進一步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所以敬佛是大善。佛給彌勒菩薩講敬佛,也是要我們表現出敬佛的樣子,來啟發那些還沒有學佛的人。縱然他現前還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但是他的印象當中,他總看到有人對佛很恭敬,這個善根種子給他種下去,慢慢的他也會成長,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他就會發心來接觸佛教,所以要敬佛。

  今天這一段,接下來就是跟我們講,「實當念佛」。敬佛,恭敬佛是大善,「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敬佛表現在念佛上面,念念不忘佛,所以『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第一句是「實當念佛」,實在應當要念佛。念佛,我們看起來很簡單,念佛好像沒什麼,大家都會念,實在講念佛的道理是無盡的深廣。在註解裡面講,「二、念佛杜惡」,就是念佛杜絕惡業、惡念。杜是把它堵住,把這個惡給它堵住,杜惡也就是斷惡,杜絕惡業,杜絕惡念,也就是我們平常講斷惡。用念佛來堵住這個惡業,不要造惡業。這裡講的句句話都是佛苦口婆心,佛苦口婆心勸導一切眾生要念佛。這些話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感人至深。

  「實當念佛」,實實在在應當要念佛。念佛可以幫助你「截斷狐疑」,截是截止,斷是斷除。念佛可以幫助我們截斷狐疑,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念佛可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把信心找到。念佛可以「拔諸愛欲」,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愛欲是根本,可以拔除,你的菩提心就現前。念佛可以幫助我們「杜眾惡源」,所有眾惡的根源杜絕,你的慈悲心就現前。念佛可以把障礙化解,讓自性圓滿的顯露出來。在註解講,「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荷是荷擔。荷就是把這個擔子挑起來,荷擔。我們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給它接受過來,念佛就是把佛在果地上圓滿的功德,我們圓圓滿滿的給它接受過來。接受過來,保持不失,而且我們還要給它發揚光大,用什麼方法?用念佛。念佛就是真正承當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這一樁大事業。不但自己承當,自己將來往生不退成佛,同時我這句佛號廣遍十方,遍十方法界,讓十方世界眾生都能夠聽到這句佛號、都種善根,遇到善緣,善根增長,將來他也因為這個善根成熟,他也能夠信願持名,往生西方淨土,他也得度了。我們現在能做的,要勸人念佛,現在勸人念佛的方法,透過現代的科技非常多,在手機、網路,你一發,佛號發給你的群組,發給大家分享,認識、不認識的人,我們佛號都供養他,他接觸到了,看到、聽到了,給他種個善根,就是幫助他,這個就是度他。這是大善,不是小善。為什麼是大善?世出世間法,沒有比幫助人成佛這個善更大的,所以這個是大善。

  念佛才是真正敬荷佛恩,才是真正恭敬佛,報佛的恩德。我們都想修積功德,不知道怎麼修,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就功德圓滿了,世間什麼樣的人修的功德都不能跟你相比,這是真的。一般人為什麼不知道要念佛?因為他不知道念佛的功德是圓滿的,總是不認識,不認識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一切大乘經典給我們講、給我們介紹,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也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到底有多大!大到不可思議,我們無法去想像的,想不出來,也說不出來,叫不可思議。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彌陀經》,《彌陀經》我們念到六方佛讚歎,出廣長舌相讚歎,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都說「不可思議諸佛所護念經」,可見得這句名號不簡單。所以一心念佛就是修圓滿的功德。

  在註解講,「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歸敬。」就是念佛才是三業真正的恭敬奉事。三業是身口意,歸是皈依,敬是禮敬,把歸敬的標準告訴我們。我們受過三皈依,有沒有歸?沒有,依舊還在煩惱習氣這邊,沒有回歸到佛法,所以皈依就不是真的,有名無實,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的皈依。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今天依然迷而不覺。這一天果然是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淨而不染,這是皈依僧。真正皈依佛的人不起心、不動念,覺了。皈依法,就是端正心行,在念佛法門是持戒念佛,就依照經典的教誨來修行。皈依法,法是正,正就是正知正見,正確的一個標準,經典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一個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這是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就是身心從污染當中回歸到清淨,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是真正皈依三寶。落實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皈依。

  所以我們皈依三寶是皈依自性三寶,我們常常做法會、做三時繫念,到最後是有三皈依,一般早晚課也有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己的自性。外面的三寶叫住持三寶,佛像是住持的佛寶,經典是住持的法寶,出家人這個形象是住持僧寶。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那個住持三寶,那就變成外道,心外求法就錯了。所以皈依住持三寶,它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看到佛像,佛像坐在那邊不動,看到這種形像,主要是心不動,心如如不動。《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佛。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影響,回歸自性。經典我們讀誦,就要修行用的。不是經,我們念了幾遍;念了幾遍,是要依照經典裡面講的來修正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的習氣毛病,依照經典這個標準把它改過來。如果經典念得很多,經典裡面教我們改的習氣一條也沒有去改,這個就只有讀誦,沒有受持。讀誦沒有受持,讀誦的功德就被障礙住,不能現前,開不了智慧。要怎麼樣才能開智慧?就是依照經典的標準來改過,改正我們的過失,智慧就開了。所以六祖在《壇經》講,「改過必生智慧」。所以不是念完就好了,念了之後,念得很熟悉,主要是怕忘記,所以天天念是天天提醒,提醒自己要照這麼修。不斷的修正,我們功夫就不斷的進步,這個才是真正修行。所以讀誦、受持,那才是真正修行。如果讀誦沒有受持,也就是說停留在讀誦的階段,沒有修行受持,這一點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改正我們的毛病習氣,功夫才會進步。

  皈依僧,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為什麼出家人剃光頭?穿的就是很樸素,沒有穿得花花綠綠像世俗人一樣,他是代表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出家人有沒有修,他清淨不清淨?那是他的事情。我們最重要的,看到這個形象就要回頭,回歸,皈依,我這個心有沒有受污染?如果發現受到染污,趕快回歸到清淨,六根不要往外攀緣,把六根收回來。所以僧人的形象,提醒我們都攝六根。《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在提醒我們這個,就是攝受,把六根收回來。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分別執著,我們一天到晚六根都是往外跑,往外攀緣。所以儒家這些大儒,這些聖賢他們也懂得收攝六根。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一個公案,宋朝陳烈,姓陳,烈就是烈火的烈,是個讀書人,他記性很不好,書讀了都記不住。有一天他讀到孟子這一段,「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忽然有領悟,他發現他自己這個心,一天到晚攀緣外面的六塵,都沒有收回來。這個放心是什麼?放恣在外面的心,沒有收回來。像以前我們當兵的時候,如果放假放得很多天,回到營區,班長說要先做一個收心操,就是要把心收回來,不然你們放了這麼多天假,心都往外跑了,回到部隊,心還是在外面,所以要做一個收心操,把心收回來。孟子他領悟到了,陳烈這個讀書人他也領悟到,我一天到晚那個心都放在外面,也都從來沒收回來,當然記性就不好了。所以他覺悟之後,他就不讀書了,書收起來,幹什麼?打坐,我們現在講閉關三個月(九十天),收,放心(把那個放在外面的心收回來,靜坐)。我們念佛人講,我們就用念佛,或者念咒,或者念經,方法很多,靜坐是一種方式。在儒釋道三教,靜坐用的方法也很多種,有的人用數息,有的人用計數,有的人用眼觀鼻、鼻觀心,這個都是收心的功夫。果然他這個心收回來,沉澱,沉澱到一定的程度,過了九十天後,他再讀書,讀一遍就完全記住了,不會忘記。

  所以過去廣東揭陽謝總他辦道德講堂,七天把一個惡人能夠變成一個善人,就是要住在那裡,不能回家,不能出去,他免費提供吃住,每一天安排光碟上課,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進去有個條件,就是手機要交到櫃台,由櫃台保管,七天都不能看手機,也不能跟家人聯絡,等於像閉關一樣。剛開始很多人他不習慣,發牢騷、抗議等等的。後來,慢慢給他們安撫、輔導,第一天、第二天心煩躁,心浮氣躁,聽課聽不下去;到第三天,沒有接觸手機,也沒有跟外面聯繫,他心慢慢沉澱下來,第三天開始慢慢就聽出味道了。三、四、五就進入狀況了,到了七天圓滿,意猶未盡,怎麼這麼快到了!很多人想繼續再聽下去,嘗到味道了,嘗到不受干擾那種寧靜的法喜。所以我們現代人受干擾的就是一個電腦、一個手機,我們受這個干擾很大。如果要讓心沉澱下來,就要效法道德講堂,你七天統統不要看,把心沉澱下來、靜下來,這個就是收攝六根的一個方法。所以它七天有這個效果,我一去參觀他們那個講堂,他給我講這一條,我就明白了,它的效果在收手機。如果手機沒有收,帶在身上,一面上課,一面看手機,你說他心是在手機,還是在聽課?肯定在手機,課,老師講什麼,一句也沒聽進去,就收不到那個效果。人是坐在那裡,心不在那裡,那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收手機是有道理的,七天圓滿了,手機再還給他。這個就像我們佛門八關齋戒一樣,八關齋戒只有一天一夜,古時候的人一天一夜,他能夠心靜下來;現在人恐怕一天一夜不夠,要像謝總那樣七天七夜,好像打一個佛七一樣。

  所以六根都是往外跑,往外攀緣。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們都受干擾,心不清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要把六根收回來,不要被外面這個六塵境界來影響。收回來,不要緣外面,緣裡面的自性,這是禪宗的修法。自性,自性是有,但是你找不到。自性不是形相,自性本來無一物。但是無一物,它能生萬法,雖然生萬法,它還是無一物,因為萬法是虛妄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攝六根,就是六根要守住自己的本位,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是它的本能,絕不放在心上,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這就對了。古大德說「用心如鏡」,我們用心就是用六根,要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但鏡子有沒有染污?沒有,沒有污染。鏡子沒有照外面的境界,沒有污染;當照外面的境界,它還是沒有污染。諸佛菩薩與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就像鏡子一樣,所以說用心如鏡,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但是不受污染,這是功夫。所以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耳朵聽得清清楚楚也是智慧,那是本能,決定不受染污,決定不受干擾。見色,不把色放在心上;聞聲,也不把聲放在心上,那就不受污染了。所以六根對六塵境界,都沒有放在心上,這就是法身菩薩。法身大士他們就是用這個功夫,他這個功夫成就了,就叫法身菩薩、法身大士。這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三業敬奉。

  「身口意三,全入佛中」,佛就是自性,這叫真正的皈依。我們一般人不懂,以為在佛菩薩面前發個願念,我就皈依了,皈依做不到,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還是煩惱做主。這個就是我們還沒有皈依,沒有回歸,沒有依靠佛法。煩惱是什麼?我們的煩惱,總是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這個就有愛憎,喜愛的、憎恨的。喜歡的,起了貪心,想盡方法去佔有它、控制它、要得到它,這個貪,要去支配;不喜歡的,討厭、排斥,要遠離,起瞋恨心。所以貪瞋痴有這麼多的念頭在,這全是造業,不知道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我們現前生活當中,一切人事物,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像作夢一樣,夢幻泡影,根本我們都得不到。好像我們在夢中,喜歡的要得到,不喜歡的就要遠離,夢醒過來,什麼也沒有,喜歡、不喜歡統統沒有了,一場夢,空的,不是真的。不但外面的東西得不到,連自己身體也得不到,身體你不能叫它停止不衰老,這個做不到。身體剎那剎那在變化,不是一分一秒,是剎那剎那在變。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一秒鐘變化多少?二千二百四十兆次。我們怎麼能發覺得出來?不知不覺都一直在變,不知道是假的,把這個假的當作是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不相信;娑婆世界是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想在這個假的當中要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連自己最親近的身體都得不到,身外之物,哪一樣我們能得到?這個仔細想一想,真的!我們人在這個世間,就像一場夢一樣,人生如夢,常常這樣觀,我們慢慢對這個世緣就會淡化,慢慢就會放下,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金剛經》這些偈子,常常提醒自己。

  「截斷狐疑」,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就是真實念佛。我們現在念佛人也不少,但是做到真實念佛的就不多了。為什麼?因為有懷疑,有懷疑決定不能成就,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能夠懷疑。這裡講「狐疑」,狐是指狐狸,狐狸牠的性情就是多疑,所以以這個比喻我們有懷疑,就像狐狸多疑一樣的意思,懷疑很多。在註解講,「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勇猛直前就是精進不懈。沒有精進的功夫,全是懷疑的原因。修行人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他有懷疑。要怎樣把懷疑拔除?這要靠經教。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是經教。所以有疑慮,不能不聽經,什麼時候經真聽懂了,疑慮就放下了。

  下面註解講:「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有疑就不能成就,把你的信心破壞了,願心破壞,功夫也破壞了,所以疑是罪根,罪業的根源。這個罪是嚴重的大罪,妨害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我們念佛是假的,為什麼?我們確實是半信半疑,要是真信,你會把這個世間萬緣一切放下,一心念佛。在《淨語》裡面有兩首偈,這也是我們念佛人要常常提醒,一共八句,兩首偈頌。第一句是,「誤人第一是多疑」。誤人,這個人不是指別人,是指念佛人。誤是耽誤了,耽誤念佛的人,第一個因素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疑惑好像捕魚的網,纏縛在我們的心,不容易發現,不容易知道。往往我們自己以為我沒有懷疑,我都一直念佛,我沒有懷疑。其實不是沒有懷疑,自己不知道,所以說「疑網纏心不易知」,疑惑像疑網一樣,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自己不知道,不容易知道。過去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我們淨老和尚跟韓館長一年要半年去美國住,拿綠卡,一年要住在美國半年。當時有一些來問我們師父的書信,問問題的,我們淨老和尚就叫我代替他回答。有一次有個居士寫了信來問問題,他的問題就是說,他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念佛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他的問題,他說不懷疑、不夾雜他都做得到了,第三個不間斷他做不到。他不能像念佛機,一天到晚念,他要上班、要工作、要睡覺,他說這個不間斷他做不到,他只做到不懷疑、不夾雜。後來我給他講,我說你這三個都有。你不懷疑,那還要寫信來問問題幹什麼?你問問題,就是有疑問才要問;你不懷疑了,還要問嗎?你問問題,肯定有懷疑。懷疑就是夾雜,就是間斷,所以他沒有把這三個要訣,真正聽明白、聽懂。所以這個還是要經教輔助。

  這裡講第三句,「勘破疑魔勤念佛」,勘破就是你要看破,要發現自己有疑,這裡夏老居士是勸大家勤念佛。就是有疑惑,你就是要認真的念佛,認真的念。也就是說,像在這裡講的「截斷狐疑」,用念佛來斷你的疑惑。「功純自有佛加持」,你念佛功夫念到純熟了,自然有佛加持,疑就沒有了。所以下面再講,「疑能生苦苦生疑」,這個懷疑能生苦,苦又更生懷疑。所以懷疑就像捕魚的網一樣,那個網密密麻麻的,很多。所以「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生苦,苦又生疑,這個疑就很多了。怎麼辦?「咬定牙關念阿彌」,咬緊牙根,阿彌陀佛一直念,反正一直念下去。「念得疑情連蒂斷」,那個疑情、疑根,把它念斷了,好像瓜那個蒂斷了,它就掉下來了;他就是用念佛去斷那個疑。「到此方知我是誰」,念到疑根連蒂斷,到這個時候才知道我是誰。我是誰?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方法念的。

  一心念佛,我們要怎麼樣念佛才能往生?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提到,民國初年鍋漏匠這個公案,他說學鍋漏匠的方法最好了,那個補鍋、補碗的,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一部經也不會念(不認識字),是諦閑老法師的玩伴、同伴。諦老他家有錢,書讀得多,後來出家當知客、當方丈、當講經的大法師。他這個同伴,他家沒錢,沒念書,長大之後給人家補鍋、補碗過日子,生活很苦。聽到諦老在觀宗寺出家當住持了,他去求他幫他剃度。諦老原來不答應,不認識字,你住在寺院,五堂功課你也沒辦法做,人家看到你也不能接受,就不答應剃度。但是他一直苦苦哀求給他剃度,後來諦老跟他講,你要剃度可以,要有條件的。他說只要幫我剃度,什麼條件都可以。第一個,剃度,你不要住在寺院,住在寺院,你不會做五堂功課,人家看到你也會生煩惱。他在寧波鄉下給他找個小廟,他自己去住那裡。第二個也不要去受戒,規矩也不懂,戒恐怕還沒有受完就被趕出來了。第三個就是住在小廟,他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中餐、晚餐,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繼續念。這個方法是諦老法師傳給他的,傳給這個鍋漏匠。他好像閉方便關,他也不是完全閉關,完全閉關是封閉的,門都要鎖著的,外面弄個小窗戶,人家拿飲食給他,都不能出來,完全封閉。鍋漏匠他沒有完全封閉,他門是開的,這是方便關。你有大幅度的自由空間,你不出門,只是不出門,就待在小廟念佛。每天功課很簡單,他不需要念經,因為他不會念,就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他就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諦老和尚教他,你念佛就是一天到晚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你只要感覺累了,你就躺下來休息,醒來接著就念佛,不管白天、晚上,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他真的是老實念佛,真的三年都沒出門,這個也是功夫。如果真正封閉的閉關,就是外面鎖起來,想出去走走,也走不出去,沒辦法。他那個門沒有關起來,他要跑隨時也可以跑,他就是老實,他就是不跑,真正就是依照諦老教他的,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不折不扣的一直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三年,都沒出門。念了三年,被他念成功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肯定他還有壽命,不要了,見到佛了,他要趕快去極樂世界。這個世間太苦,跟佛走了,有壽命他也不要了,到極樂世界就無量壽。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方法,但是關鍵就要能夠老實。

  像鍋漏匠這樣老實人,實在講也不多。還有近代我們老和尚很讚歎的海賢老和尚,跟鍋漏匠是一樣的,也是不認識字。他的剃度師父也沒有教他學講經,也沒有教他學參禪,什麼早晚課也沒有教他,他也是一個字不認識,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天天就在田裡工作,種菜種田,開墾荒地,造橋鋪路,但是他一句佛號從來沒有丟掉。就連文化大革命那麼惡劣的環境,他念佛還是不中斷。念佛念出聲,會被紅衛兵抓去打,誰敢念?但是他念在心裡,不能念出聲,他心裡默念。不准拜佛,他一大早,大家還沒起來,他先起來拜,拜好了,人家起來沒看到。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他念佛不斷,拜佛不斷,修福工作不斷。不准吃素,他吃鍋邊菜,肉邊揀那個菜來吃。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還能爬樹,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在菜園挖地挖到天黑,第二天凌晨走了,自在往生。他也是一句佛號,一部經也沒聽。鍋漏匠、海賢老和尚,憑什麼?就是老實念佛。念到功夫純熟,佛加持,他什麼都懂,都通了,不學自通,智慧開了。所以夏老講,有疑,就是「咬緊牙關念阿彌」。我們不能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那麼老實,但是這首偈幫助提醒我們,我們有疑惑,「苦樂忙閒莫停聲」,你在很歡樂的時候,你在生煩惱的時候,不要忘記念佛。你心裡老是有這句佛,就是一向專念,不一定要念出聲,你心裡有,老是念這句佛,真有這句佛,就叫一向專念,這個就是不間斷。所以不是說要像念佛機這樣念二十四小時,哪一個人有辦法這樣念?是你心裡總是有佛在。像海賢老和尚,不能念出聲你怎麼念?念了就被打,而且還要工作,工作當中他心裡默念,他心裡真有這句佛,沒有忘記,這就是一向專念,就是不間斷。心真有,老念,就是了。所以你在歡喜的時候不忘念佛,在生煩惱的時候不忘念佛,在痛苦的時候不忘念佛,在快樂的時候不忘念佛,「苦樂忙閒莫停聲」,很忙的時候也不忘念佛,很清閒的時候也不忘念佛。「苦樂忙閒莫停聲」,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念佛人有福報,現在有念佛機,念佛機放著,反正我們沒念,它可以念給我們聽,提醒我們,提醒我們念佛。念到疑根斷了,你信心就堅定了。

  「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註解這段講,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半信半疑。你說完全不相信,那不會來學佛、不會來念佛,肯定也有相信;但相信當中有懷疑,所以叫半信半疑,這是大多數有這種情況。在我們念佛功夫還沒有成就之前,這個情況也很難免,總是有疑在。或者是勉強試試念幾聲佛號,心沒有定在佛號上,也就是說心不在焉,念著玩的,有口無心;或者是口念阿彌陀佛,心還想要修學其他的法門,不能專心念佛。想學其他的宗派,學教的想學華嚴、學天台、學法相,看到人學禪,想去參禪,一下想學這個、一下想學那個,三心二意,這個就不是真正在念佛了。這樣念佛,只有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阿賴耶識種一個念佛的善根種子,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

  這句佛號,我們前面也講到,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這句佛號不管有心念、無心念,至心念、散心念,只要他有念到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種在他的阿賴耶識,將來必定他能成佛。如果不是專心念佛,他當然也一定會成就,那不是現在這一生,來生後世,不是這一生;來生後世他的善根成熟了,那個時候他就會專心念,那個時候就成就了。上上根人知道,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但具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離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全部包括了。不是這些過來人、祖師大德給我們講,怎麼樣我們也不懂、我們也不認識,這一句佛號太簡單了,誰不會念?但是不知道這句佛號真的包括所有一切法門。這是只有上上根人,實在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對這句佛號功德認識得愈深,我們就愈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讓它空過,這個就是你對這句佛號認識深入了,知道念一句是一句的功德,不讓它空過。到專修才能得三昧,得到三昧才能開悟。三昧是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信願有虧,資糧欠缺。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驀直念去,拼命念去,直拼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大善的標準是決定往生。疑情不斷,這個疑情跟禪宗那個起疑情不一樣,這個疑情這裡講是懷疑,懷疑沒有斷掉,正信就很難生,信願就有虧欠,資糧就缺乏,所以必須要截斷狐疑,老實念去。怎麼截斷狐疑?就是老實念去,驀直念去,驀直就是一直念下去。就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他們沒有別的,就是老實念,一直念下去。苦樂忙閒莫停聲,拼命念去,直拼到死,就念到死。念到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才是大善。大善的標準,決定往生。臨終的瑞相跟平常的修為相應,這才是保證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臨終瑞相跟平常修行不相應,因為過去我們聽到大陸、台灣、香港,還有很多地方,海內外有一些靈媒附體的,說某某人往生西方,講了很多神通感應,他在哪個地方得到念佛往生這些人的信息,這些不可靠,不能隨便相信。真正相信,要相信佛在經典講的,以經典為標準,跟經相應那才正確。所以三皈依為什麼很重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現在不在世,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不管什麼靈媒、什麼附體、什麼神通感應,他講的跟經典講的相不相應?符不符合經典佛講的?符合,可以相信;不符合,絕對不能相信。要皈依法,依據、依靠經典做標準,如果不依經典,去聽那些的,往往就被誤導。所以依照經典來修行就對了,對經典要產生信心,如果對經典產生懷疑,那就錯了,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不相信經典,去相信這些附體、通靈、神通感應的,這個大麻煩,這些會產生很多疑惑,有這個東西在,正信難生。不相信經典所說的,相信附體的、相信鬼神的,這個就是信願有虧,對三寶沒有真正生起信心,我們前面講沒有皈依,皈依只是個形式。所以教我們要相信經教,要老實念去,你就老實念就對了,不要去聽那些了,一直念去,拼命念去,直拼到死,死就往生了,往生西方。死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境界很高,圓教七地以上菩薩證得。七地以上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叫無生。見到自己不生不滅,見到佛菩薩也沒有生滅,見到一切眾生也沒有生滅,這個叫無生法忍。這個忍是認可的意思,肯定、認可、認同,因為自己見到了。以前自己沒有證到這個無生法忍,聽佛在經上講,現在自己親證,證實了。一切法是無生無滅,就是不生不滅,心定在無生上面,不動搖了,完全肯定了。一切法無生,沒有生,哪來的滅!物質是假的,從意念當中變現出來的,是個幻相,一秒鐘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那個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即是不生滅,生滅幾乎是同時。它確實有生滅,生滅等於沒有生滅。生滅同時,生滅就不可得。這個就悟無生忍,就成佛了,這個叫大善。這個現象,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以前那個老式的影片,膠卷,一秒鐘打在銀幕上二十四次生滅。打在銀幕上,人都在動,其實每一張底片都是靜態的,用機器快速給它轉動,用燈打在銀幕上,就動起來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動畫、卡通影片的意思一樣,一張一張快速的動。其實每一張都是靜的,每一張都沒有生滅,但是你一動,看起來好像有生滅。我們看到現在整個宇宙怎麼有生滅?我們心在動。我們的心在動,看到外面都在動,都在生滅;心不動了,就沒有了,好像機器停下來,就沒有了。我們從這個當中去體會。

  上面說明斷疑念佛,下面告訴我們念佛就能斷疑。上面講不要懷疑,一直念,不要懷疑,一直念佛。下面講念佛就能斷疑,就是我們前面念的那一首偈,斷疑一個是聽經聞法,經教幫助我們斷疑;另外一個就是念佛,念佛也能幫我們斷疑,但是你要老實念。在《安樂集》講:「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這是講念佛的功德。我們念佛,沒有念到這個功德,是我們今天的信心、願心、念佛功夫出了問題,妄念多,佛念少,佛念壓不住妄念。如果是這樣的情形,我們不能不警惕,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我們來生還是六道輪迴。這一生當中修一點善,來生能得人身就不錯了,怕的是人身得不到,墮三惡道去了。

  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慢疑,要怎麼樣才能除?念頭才動,就是阿彌陀佛,不管起什麼念頭,善念、惡念,都用佛號給它代替。「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阿彌陀佛能提得起來,就是覺悟。所以不管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念頭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給它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一念叫淨念,把前面的念頭換過來。我們妄念肯定都是很多的,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也不要怕,念頭愈多,我們愈要念佛,念頭一動,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這個叫真念佛,這個就真管用了。三年就能養成習慣,雜念、惡念、邪念,妄念,都被佛號代替過來,念念都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就叫正念現前。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是念念覺悟,念念覺而不迷。所以這句佛號是正念,念到你一切雜念、妄念、邪念、惡念統統沒有的時候,你這一念跟阿彌陀佛就相應,就感應了。跟佛感應了,你信心當然就堅定了,就絕對不會再懷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就通了,接通了,起感應的作用,跟阿彌陀佛連線了。真正要求往生,心地真正懇切,那就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見到的時候,大多數人要趕快去西方了,這個世上還有壽命他不要了,早一天去,早一天成佛。

  下面註解講:「愚痴少智,心則狐疑。」愚痴就是沒智慧,智慧少,讀經太少,聽經也聽得不多,智慧不開,心裡有懷疑。「念佛除痴,疑情自斷。」念佛可以斷除愚痴,我們的疑情、疑根會斷除,用念佛念到疑根斷了。怎麼念?一向專念,放下萬緣。緣放不下,念佛的時候有妄想、雜念,就會破壞我們念佛的功夫,就障礙我們念佛的功德。所以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課本裡面講,「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亂心是妄念,妄念多不怕,念佛。妄念再多,不要去理會它,我們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佛號上,只想佛號,不想妄念。不要刻意去在乎那個妄念,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念,也不要去擔心那個妄念,不要去害怕那個妄念,如果你擔心妄念,你去回憶妄念,害怕這個妄念,然後妄念就愈來愈多。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原則就是不要去理會,你只要理會這句佛號,不要去理會那個妄念,這樣就對了,這個就是用功的要訣。把精神集中在念佛這上面,妄念起來,讓它起來,不理會就是了。不要怕妄念,不要再去想那個妄念,妄念自然它就少了,自然就沒有了。現在這個念佛機好用,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不中斷,如果怕一部不夠,再一部預備的。念佛機現在也很便宜,成本也很低。所以我房間的念佛機都是二十四小時不斷的。晚上睡覺,你躺下去,還是聽佛號,心裡跟著默念,聽念佛聲,跟著念佛,總是叫這句佛號在心裡不間斷。

  下面講,「拔諸愛欲」。「諸」是多,種種的愛欲都要把它拔除。憬興云:「拔欲者,令離煩惱。」人在世間為什麼活著?為了欲望,這是凡夫。佛不如是,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確實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放下錯誤的情執,回歸到自性。註解講:「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勸拔除愛欲。」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六道輪迴這麼苦,苦的根本就是貪欲。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的偈頌裡面也講,「諸苦盡從貪欲起」。佛講煩惱,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把貪放在第一個。貪跟餓鬼道相應,過分了,貪裡面有殺有盜就是無間地獄。所以貪跟殺盜非常容易結合,自己想貪得,要把敵對的消滅,那不是殺就是盜。愛欲不是好事,愛欲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愛欲是一切眾苦的根源,人迷在這裡面回不了頭,佛勸我們要拔除愛欲。

  「杜眾惡源」,「杜」是堵塞,把眾惡的源頭給它堵住。《淨影疏》:「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之斷塞,目之為杜。」《解》:「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惡業的標準就是十惡業,平常講的十惡業。所以起心動念要與十善相應,離惡業要愈遠愈好,要把這個惡道的根本源頭,這叫眾惡源,讓我們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把這個惡的源頭給它堵住,不再造惡業,就不會墮三惡道。應當怎麼做人,我們就明白了。三惡道的根本就是惡業,惡業的根本就是愛欲。追根究柢,愛這裡面就有欲望,這個欲望就是要佔有、要控制、要支配,這些欲望非常強烈,滿足他的欲望,他就歡喜;違背他的欲望,他就怨恨,就起瞋恚心。《會疏》裡面講:「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杜眾惡源。講煩惱的根源,大乘教講得深,指的是無明,因為所有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無明生起來的。無明就是迷惑、不明瞭,無明煩惱斷盡,就成佛了。以上兩種解釋不妨同參,兩種解釋可以合起來做參考。《會疏》是就佛這邊說的,《淨影疏》講的是修行人下手處,兩方面,這兩種註解可以共同來參考。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星期五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