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2/7/26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22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這是指這部《無量壽經》,顯示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直接指示我們往生歸元的一條道路,所以這部經稱為淨宗第一經,淨宗第一部經典。
我們再往下看,「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這是說淨宗第一部經,這個寶典,竟然在我們這個國家《大藏經》當中塵封一千多年。封是封住,放在《大藏經》裡面沒人去看,也沒人講,沒人宣揚流通一千多年。《無量壽經》是最早傳到中國來的,東漢的時代,後漢安世高到中國來那個時候,《無量壽經》就傳到中國,所以翻譯也是最早翻譯的。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東林念佛堂,現在的東林寺還在,是專修淨土。裡面有在家也有出家,在那個時代總共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一塊念佛求生淨土。所依靠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那個時代《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傳到中國,淨宗經典在那個時候,慧遠大師建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依據修學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所以中國第一代的淨宗祖師慧遠大師,他們那一幫人,就是蓮社一百二十三個人,都是依《無量壽經》來修學。
對這部經能信、能解、能發願、能真修,談何容易?我們看《高僧傳》裡面,慧遠大師的傳記,你就能看到當年修行的盛況。他們是結界安居,前面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是虎溪,我們能想像這個地名當中,可能那個時候山上有老虎,有虎,老虎可能常常走到那條溪,所以那條溪稱為虎溪。虎溪是他們的界線,在這個蓮社念佛的人,絕對不可以離開這條界線。中國儒釋道是一家,儒教、道教、佛教是一家,所以遠公也有個故事叫做虎溪三笑。這個故事就是說來了兩個好朋友,陶淵明是儒家的,陸道長是修道的,道家的,到東林寺來看遠公,儒釋道三教,大家在一起談得很高興,離開的時候,遠公送他這兩位好朋友,送他們下山,送他們到山下,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虎溪是一條溪,一座小橋,就走過了那座橋,過了虎溪,過了之後三個人哈哈大笑,因為他規定不能過虎溪,不能過那座橋,那是個界線,不能越過的,竟然不知不覺走過頭了,就那一次,那次超過了。所以這個故事叫做虎溪三笑,走過了虎溪,三個人站在那裡笑,虎溪三笑。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三教,三足鼎立。
這一部經遠公依照它修行,居然後人沒有那麼認真在這部經上下功夫,因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就從印度傳到中國翻譯出來了。淨宗確實是在早期的時候,梵文典籍很早就傳到中國,一般人在《彌陀經》上下的功夫最多,註疏也最多。《彌陀經》傳入中國,翻譯出來以後,讀誦、註解,祖師大德註解最多,註解《彌陀經》最多。《觀經》不多,《觀經》我們現在一般看到的是善導大師的《四帖疏》,智者大師也有註解,天台宗的,註解不是很多。《彌陀經》註解就很多,聽說有一百多種。《無量壽經》從遠公以後就沒有人再去弘揚這部經了,這一千多年來這部經就沒有被淨宗所重視。淨宗第一經,竟然不被淨宗重視,這是什麼原因?底下說,「考其原因,蓋由此經五種原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這五種原譯本,《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有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的目錄裡有十二種,十二次翻譯,從漢到宋十二次的翻譯。但是其他七種只有目錄,經文不見了,找不到,現在只有五種流傳下來,收錄在《大藏經》裡面,這叫做五種原譯本。這五種,有的譯本比較詳細,有的比較簡單,出入就是說內容不一樣的地方很多、很大,這個原因應該是這樣的。
五種原譯本,從漢到宋朝有十二種譯本,太多了,到底依哪個本子?這個譯本裡面出入很大,他這裡面舉一個例子,「例如彌陀大願」,我們平常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在魏譯、唐譯。魏就是三國曹魏,曹操這一國,在那裡翻譯的,叫做魏譯;唐譯,唐朝時候翻譯的,這兩個譯本是四十八願。在漢朝翻譯的吳,吳是三國時候的東吳,現在江蘇、浙江這一帶,康僧鎧法師翻譯的,這是外國法師翻譯的,他翻譯的是二十四願,它不是四十八願,它是二十四願;到了宋朝,最近的譯本是三十六願。這五種原譯本有四十八願,有三十六願,有二十四願,這個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種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譯,當然不同人翻譯,文字不會完全一樣,但是意思一定相同,所謂大同小異,大部分是一樣,少部分不同,大部分一定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個梵文的原本,不同的法師翻譯,內容也不至於差那麼多,像這個願文條目一定是一樣的,四十八願就是四十八願,三十六就是三十六,二十四就是二十四,不可能有的二十四願、有的三十六願、有的四十八願,這差別就很大了。所以古大德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部經是多次宣講,才會有這種情形出現。世尊講經從來沒有一部經是重複講兩遍的,就是講一遍,他沒有同一部講過兩遍的,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多次宣講,每一次講的,內容的多少就不同了,這就有出入。說明這部經典的重要性,這個法門的重要性,這是中國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
「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遍讀五種,又感艱難」。那真難,你看從漢朝到宋朝,宋朝時代王龍舒居士這是了不起的大德,這五種原譯他沒有完全看到,他只有看到四種,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唐譯的,唐朝那個時代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部王龍舒他就沒有看到,這本經裡面有很多好的開示,其他四種譯本裡面都沒有說,所以他的會集就不完整。你想想,像王龍舒這樣的地位,有財富、有地位,中進士,在他這樣的身分地位,五種原譯本都沒有辦法完全蒐集到,還漏掉一種,都找不到。從前求一本經實在是太難太難,很困難,因為都是用手抄寫的,以後發明木刻版,有快一點了,但是印的數量還是有限。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經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讀的時候小心謹慎,經本上決定不能做記號、不能寫字、不能破壞,為什麼?流傳後世。一部經得來不簡單,在我們手上讀這部經,還要交接給後人,讓後人有經可以繼續讀。這是古時候經本要得到沒那麼容易,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這麼方便。
所以以前有人問家師淨老和尚,經文旁邊可不可以寫字做記號?家師告訴他可以。為什麼?現在印刷術發達,經書印太多了,不會失傳。從前太少,怕失傳,做了記號只能自己使用,不能傳給別人,自己保存,自己使用。宋朝以前經典都是手寫的,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但是那時用木刻版本印刷畢竟有限,非常有限。印刷術發達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鉛字排版還是相當麻煩。鉛字排版我看過,一個字一個字,還得要選字、要排版,字還不能排錯,選錯字、排錯字這個不行。當然比木刻版還方便,鉛字排版比木刻方便,但是鉛字排版還是相當麻煩。現在是太方便了,現在都用電腦,電腦打字,甚至於字都是現成的,你只要選好就行了。所以現在印刷術太方便,印出來的品質又好,又清楚。這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後,印刷的技術差別是很大很大。現在印刷發達,成本也降低,所以你現在要印一部經,印哪一部經都很方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現在的經本,你覺得有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記號,可以畫紅線。像弘一大師他讀的書,他是用各種不同顏色去做記號,就是經本多,可以這樣做法。
「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矣」。這就是說因為以上講的原因,初學的人你叫他讀一種譯本不完整,義理不完整,叫他五種都讀又有困難,在這種情形之下,《彌陀經》來了,《彌陀經》翻譯出來了,讀《彌陀經》就好,這就是自古以來為什麼講這部《無量壽經》的人少,註解這部經的人也少的一個原因。但是對《阿彌陀經》,註解就多,講解的也很多,所以中國淨宗差不多是以《阿彌陀經》為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依照《阿彌陀經》來修持。「清初彭紹升居士曰」,彭紹升就是彭際清,他說「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清朝時候彭居士講的。他說《無量壽經》弘揚的人少,實際上沒有善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本子,大家不知道讀哪一本好,所以弘揚的人才會這麼少,沒有一個好的經本,諸位看看五種原譯本就知道。
「誠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王日休就是王龍舒居士)、清彭紹升、魏承貫等大居士,均為宏揚此經,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這到後面會有詳細介紹。宋朝王龍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龍舒,龍舒是他的外號。他有著作一本《龍舒淨土文》,龍舒是地名,也就是在家師家鄉安徽舒城,距離家師淨老和尚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淨土文》寫得非常之好,很多人讀了這本書而修淨土,接引了很多人。我初學的時候,剛接觸到淨土,《龍舒淨土文》我看很多遍,看了很有興趣。初學看《龍舒淨土文》來學淨土,這是很方便,特別他說社會上各行各業,不管你做哪個行業都能修,甚至從事殺生的,也可以勸他來修學淨土。所以我們看到造惡業的,我們也能介紹給他,希望他來接觸、來學習,惡業早日消除,也是要介紹給他,只要他能接受。當然介紹給他要有善巧方便,你現在叫他馬上轉行,可能他有困難。但是先叫他念佛,得佛力加持,慢慢他會覺悟,他就會去改變,不要急。不要馬上叫他改過來,那有困難。
有一年,大概二十年前,聯合錄音公司林居士,林老闆,他跟電台很熟,他告訴我有個漁業電台,捕魚的,漁業電台。他說要向我們要一個節目,他要在電台播放給捕魚討海的人聽,要我提供。我就提供台中蓮社寫的《念佛感應故事》,念佛保平安,這一般人他比較能聽進去,討海大家都是要保平安。像我們去大陸浙江舟山、普陀山,住在海邊都是捕魚的,都在殺生的,觀音菩薩的道場在那裡。這些討海的,每天在做殺生的事業,他要出海也會去拜觀音菩薩。為什麼拜觀音菩薩?希望觀音菩薩保佑他,去捕魚討海能夠平安回來。所以王龍舒他的《淨土文》,就是說各行各業做善業、造惡業的,都可以介紹他念佛法門,希望能夠讓他們有機會來種善根,這就功德無量。有很多人讀了《龍舒淨土文》修淨土,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讀了這本覺得這個大家都可以修。如果標準訂得太高,可能有很多人說,我現在還做不到沒辦法,等我做得到再來修,他就不敢來接觸。所以他的《淨土文》很好,接引很多人來念佛。
魏承貫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豐年間的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紹升是乾隆時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們做過會集。而彭紹升做過節本,節是節錄,他只取一種原本,就是康僧鎧的本子,把康僧鎧的譯本重新做過一次整理刪訂,我們現在人講刪訂,刪掉一部分,很難懂的,文字讀起來很艱深的、不好讀的,把它刪掉一部分,做了個節本,看起來上下經文就好懂多了,順多了。所以有節本,有兩種會集本。
下面介紹,「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淨土文》,四海稱譽,傳誦至今」。修淨土的同學,好像很少沒有念過《龍舒淨土文》的。我們在初學的時候也非常喜歡這部書,寫得好,可以把它當作國文去讀,這是淨老和尚講的。「王氏臨終,端立往生」,王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這在《居士傳》裡面,《大藏經》上有居士傳,在家居士的,《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記載。「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可證就是可以證明,王居士實在是我們國家修學淨土宗,解行都很優秀的一位大德,一位在家大德,我們光是看他站著往生,給我們表法,我們就知道那一點不假,有真功夫,站著走。
「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這是王龍舒居士拿漢魏吳宋四種原譯本,他會集成一部《無量壽經》,名稱改為《大阿彌陀經》,大本的《阿彌陀經》,因為有翻譯小本的《阿彌陀經》,這是大本的,經文較多。這部經《龍藏》裡頭有,《龍藏》有收進去,就是我們社團現在印的《乾隆大藏經》,簡稱《龍藏》,乾隆時代完成的一部《藏經》,有將王日休會集的《大阿彌陀經》收進去。古時候皇帝時代經典要入藏,要經過國家、政府批准審查,國家有個部門專門邀請當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出家來鑑定,內容沒有問題,這樣才能編入《大藏經》。不像我們現在出版自由,大家想怎麼編、怎麼加都行,以前有管制,這個管制是很正確的,防止邪知邪見的混入。所以《龍藏》裡面有王日休的《大阿彌陀經》,好像日本《大正藏》也有,日本人編的《大正藏》也有,《大正藏》也有收進去。《大藏經》能夠把它收進去,就是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對這個本子肯定,這才能夠入藏。如果它有問題,有邪知邪見,有錯誤,那就不能入到《藏經》。所以《大藏經》是標準。
我們想學的經典,偽造的經典很多,到底哪一部是真的,哪一部是假的,哪一部經可靠?在古時候你就去查《大藏經》,看這部經是不是《大藏經》裡面有,如果有我們就能夠相信,如果沒有我們就不能相信。《大藏目錄》裡有這就可靠,沒有就不可靠,這是給我們後人立下一個標準。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個經本,我們不曾見過的,你對照目錄,目錄有,目錄裡的經題是一樣的,但是最好再把經文內容對照一下,再校對一下,這樣你就更加放心了。不然經題目錄一樣,裡面的經文不同,那也不行。你看王居士他採取的原本漢魏吳宋,唐譯他就沒看到,只有四種,缺少一種。
「王本問世,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王居士這本會集本出現,海內、國內大家就覺得讀《無量壽經》方便多了,不用讀五本。叢林奉為課本,叢林是佛門的道場,佛家講叢林,現在呢?現在有的講大學。實在講叢林就是佛教大學,就是正式有制度,教學制度化。在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就跟私人辦私塾沒有制度的情形一樣,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教學一樣,沒有像一個正規學校有個體系,沒有。到中國隋唐時候才真正建立這個制度,所以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方東美教授當年給淨老和尚介紹,說叢林是中國佛教革命性的創舉,正式把佛教,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的經教辦成學校。叢林的主席稱主席,也稱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我們現在講校長,職位是校長。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監院我們現在講當家,管柴米油鹽醬醋茶,管這些財務、吃的,生活用品,所以它跟現在大學的組織分工執事完全相同,就是名稱不相同,實際上維那真的是訓導長,教訓導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講經,你喜歡學哪個科目有那個科目的老師指導,有一定的講堂,跟學校一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諸位曉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佛教教育都沒有變質,都是保持教育的本質。叢林是大學,還有些小廟,那小廟是專科學校,它只學一樣。學一樣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學院,專門學這個科系的,大學的科系就很多,專科學校專攻一門的,叢林它是都有,叢林就好像大學。小廟是專科學一門,或者是和我這一門有相關的經論也附帶一起學,是這麼一種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微,衰是衰在把教學丟了,教學丟了之後,這興旺起來的是經懺佛事,這就變成宗教,真的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確實變成宗教,忘了本,它本來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經典查查看,他沒有做一天佛事,如果有做一天佛事,經典上應該會記載下來,我們沒有看到。《大藏經》上有許多經懺佛事這些資料,是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編的,他們編出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不是他當時的,是以後傳到中國,中國的祖師大德編的。所以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會衰微到這個樣子,一定要清楚。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曾經多次提醒淨老和尚,中國佛教要能夠復興,一定要從恢復叢林制度做起,那就是辦大學,要辦教育。民國初年有幾個,但時間很短,都沒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師辦過華嚴大學,太虛法師在廈門辦過佛學院,圓瑛法師在上海辦過楞嚴專宗學院,有幾個,但是時間都不長,以後就沒有了。諦閑法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講經教學,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這是近代的。這裡要講的是會集有它的道理,就是說為什麼要會集,王龍舒第一次做會集,叢林奉為課本,叢林當作課本來受持讀誦。「我國龍藏」,乾隆時候編的《大藏經》,「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王龍舒的會集本,就是王日休的本子,清朝乾隆《龍藏》有收進去,日本的《大正藏》也有編進去,他這本會集本也有編進去。
「蓮池大師曰」,蓮池大師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時候把淨土宗復興,非常難得,他的道場在杭州。他說「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他說王龍舒所會集的,跟五種原譯本比較起來,簡單容易又明顯,流通到今世,今世就是明朝,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利益很大,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講的,蓮池大師對王龍舒的讚歎。「又曰」,又曰就是又講,「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因為它流通得很廣,讀誦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採原譯」。《阿彌陀經疏鈔》淨老和尚也講過二、三遍,現在有保留錄音帶,確實非常之好。因為在那個時代,我們看到《疏鈔》的內容就曉得,這就好像我們看到處方,就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害什麼病。在那個時代,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佛教禪宗非常興盛,許多人把淨土都疏忽了,看輕了。所以蓮池大師的《疏鈔》,用什麼來註解《阿彌陀經》?用《華嚴》,把《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一樣,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確實彭際清居士講的話,它這後頭也引證的有,有道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再換句話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華嚴經》。《華嚴》、《無量壽》、《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蓮池大師引出來的,得到佛門這些高僧大德們的肯定、認同,淨土就興旺起來,這稱之為第八代的祖師。
淨土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的祖師不一樣,其他宗派是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這樣傳下去的,淨宗沒有,淨宗不是代代相傳,而是這個大德往生之後,底下一代的人肯定他對淨宗有特殊的貢獻,尊稱他為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一代傳一代,是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像近代,印光大師對淨土宗的修學貢獻很大,大家公認他是第十三代的祖師。如果祖祖相傳的時候,應該是六、七十代,淨土宗才十三代。如果這個時代沒有這樣的人,那個時代就不會選個祖師出來。真正出現一個法師,對淨宗修持、弘揚有特殊貢獻的,這後人尊稱他為這一代的祖師,淨宗祖師是這麼來的,他不是一代傳一代,是大家選的,我們現在講民主選舉的。
淨宗稱大師這也是特別尊重,所以諸位也要知道這個常識,大師不能隨便稱的,佛門稱大師,是專門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大師。你看從前皇帝的老師稱國師,翻譯經典稱為三藏法師,禪門大德稱禪師,專攻戒律稱律師,研究論典有成就的稱論師,密宗稱金剛上師,沒有稱大師的。只有淨土宗祖師稱大師,為什麼?他跟佛沒有兩樣,他能教導眾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和佛有什麼兩樣,佛度眾生不是成佛嗎?這些大德度眾生用這個法門,也是教眾生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兩樣?所以都稱大師。所以唯有淨宗祖師稱大師,這個常識要知道。我們現在一般人稱呼大師,那是過分了,這個不可以的。
這集的時間到了,下面的《演義》,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