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8/7/1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13
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四念處,昨天我們講到觀心無常,今天是第四個觀法無我。我們還是以江味農老居士他在《金剛經講義》的註解,我們來學習。
四念處,第四個「觀法無我」。這個法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心法、色法統統包括在裡面,在我們現前這一切法當中無我。佛為什麼要講一個無我?如果我們沒有我的執著,那佛講無我就沒有必要,沒有意義。所以講一個無我,就是破除我們執著一個我的錯誤觀念。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法,這個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萬事萬物,我們心理,精神的方面,物質的方面,佛經就用法這個字做一個總的代名詞。一切萬法,你眼睛看得到的,耳能聽得到的,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統統都包括在裡面。我的意思是主宰跟支配。我們可以主宰的,可以支配的,可以擁有的,這個才能真正說是我。如果我們主宰不了、支配不了,我們也得不到,這個就不能說我。好像我們這個身體,這個是我的身體,當然我可以控制它,我可以去支配它。但事實上,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它。如果可以控制,誰都不願意老、不願意生病、不願意死。如果是我可以主宰,那我叫這個身體永遠不要老,永遠不要生病,永遠不死,這樣才叫有我。但現在事實怎麼樣?沒辦法,我們不想老,它偏偏老,不想生病,它偏偏會生病,不想死,還得要死,一點辦法都沒有,很無可奈何。所以佛就跟我們講,我們現在這個情況無我,我們這個身體是在所有萬法當中的一個。我們的身體都做不了主,我們這個身外之物,就是我所有的這一切,那更沒有主宰,你也得不到它。
昨天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這裡要補充昨天三心不可得一點,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裡要補充說明一點。因為講這個《般若經》,自古以來,自從宋朝以後講的法師就比較少。《般若經》不太敢講,為什麼?怕講錯了,給聽眾造成誤會、造成誤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造成什麼誤解?著空。我們一般人著有,執著一個有。把《般若經》的意思聽錯了,變成去著空了。最嚴重的就是斷滅空。空,什麼都沒有,像現在講的無神論,什麼都沒有,斷滅。什麼都沒有、不可得,那也不用斷惡修善,也不用做好事,因為都不可得,就怕產生這個誤解。所以我們昨天講的那個不可得,也不可得。你如果執著一個空,你還是有得,你得一個不可得。所以那個不可得也不可得,一空到底,那才是般若真正的意思。這個大家要聽清楚,這個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就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不是開玩笑的。一個關鍵字錯了,大家學錯了,那我這個因果就大了,恐怕不只五百世,恐怕五千世、五萬世,那個問題嚴重。所以這個不好講,所以人家乾脆不要講。
但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也特別提到這個,他說現在修行都怕談般若,淺談般若。淺就是輕描淡寫的講一下,很淺顯的,帶一下,淺談;怕談,就是根本都不敢去談,不敢去講般若這個事情。江老居士在《講義》也跟我們講,其實這個也不正確,因為佛法的中心就是在般若,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古大德又跟我們講,寧願著有如須彌山,也不可以著空如芥菜子。可見得,你著了空,比著有問題更嚴重。著有,他還會去做一些事情,斷惡修善。但是著空,什麼都沒有,他幹什麼事情都可以,反正都沒有。做好人,還不是一樣,做壞人,還不是一樣,那我為什麼一定要做好人?為什麼一定要做好事?我現在幹一些壞事,先來享受享受,反正到最後都空。這個觀念叫斷滅見,在古代印度就有,人死了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不相信輪迴,不相信因果,著空,斷滅空,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他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殺父殺母,他都幹得出來,五逆十惡都幹得出來,那造極重的惡業,果報都在阿鼻地獄。
另外一種常見,就是說人死了還是再來做人,那條狗死了還是做狗,那條豬死了還是做豬,那條牛死了還是做牛,牛永遠是牛,狗永遠是狗,豬永遠是豬,人永遠是人,他承認有這個輪迴,但是不會變的,這個也錯了。不一定的,看你造什麼業,那也是錯誤的。所以過去有一些人,幹一些壞事,被抓去判死刑,他就覺得說沒有什麼關係,我死了,二十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那就是執著常見。二十年後又是好漢嗎?恐怕變一條狗。六道輪轉,互相變換,事實上是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老和尚也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們昨天講三心不可得,你要真會了,不可得也不可得。
佛講這個《金剛經》,其實江老居士他把歷朝歷代所有註解《金剛經》的都蒐集了,可以說集《金剛經》註解的大成。你不講般若,你不能深入佛法,你在佛法修學上得不到法喜,而且效果有差,所以這個也不能避開不談,還是要談。但是江老居士講,談要圓談,要深談,要面面觀,你才不至於有偏差,不至於有錯誤。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這個《金剛經》,其實佛也是怕我們墮到空裡面去,所以他就勸我們要發願,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胎卵濕化眾生統統要度他們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又說,持戒修福,對這個經能夠生起信心清淨,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一部《金剛經》它不墮空,不是說像我們昨天聽,如果誤會了,都不可得。不可得,什麼都不要做了,飯也不要吃了,不都一樣嗎?都不可得。紅燈跟綠燈一樣,開義師現在開車,紅燈就當作綠燈走,不可得,反正撞到了也不可得,能行嗎?這不是天下大亂嗎?這個意思不能錯會。那個不可得就是你不要去執著,但是你在這個事相上,你還是要遵照這個事相的一個自然法則去做,你不可以顯得跟人家不一樣,怪怪的。你看《金剛經》怎麼發起的?佛一般講經,有一些經,像《無量壽經》,他放光動地,然後發覺,佛怎麼放光,請問佛什麼原因,然後佛再把這個原因說出來,講了一部經。《金剛經》沒有放光動地,他是什麼?佛每一天都要去城裡托缽(好像這個城裡托缽,是出家人他就是托缽)。這個意思引申就是所有的,包括在家居士,他每一天為了生活都要去工作謀生,要懂這個意思。出家人他沒有做營利事業,他是教學,所以他每天為了吃,他還是每天要出去,除了生病,別人可以托給你。就像我們世間人工作,你天天要上班,你要有一份工作來謀生,你生病了,當然要放假,佛弟子也是這樣。托缽完了,回來之後怎麼樣?去城裡面,在都市裡面、城裡面去托缽,回來吃過飯,然後洗腳,就像我們回來要洗身體、洗澡。洗好之後,心收一收,打坐。很平常,跟一般出家人沒有什麼兩樣。被須菩提看出來,世尊的般若智慧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一切點點滴滴顯露無遺,被須菩提看出來,所以這個經須菩提來啟請的,佛才講一部《金剛經》。
他一開始就是示現給我們看,跟一般人生活沒有兩樣。其實佛他金剛不壞身,他可以不用吃,但是他來到這個世間,「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他也可以不要吃,他也可以住在這裡,跟我們現在在一起,活了三千多年,他也可以這樣,我們讀《無量壽經》都知道。但是佛在哪個地區、哪個世界,那個眾生的各種情況,他一定是跟他一樣,這個叫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在哪個地區,他一定跟他們一樣。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人壽命多長,他也差不多是那個壽命,他也會生病,他也需要吃飯。他不是示現一個從來不生病,然後他也不用吃飯的。那這些眾生還敢去學嗎?不敢,我們跟你不一樣,你可以做得到,我們做不到,大家信心都沒有了。示現跟我們一樣,我們就有信心,跟我們一樣,你可以,我也可以,是不是這樣?所以佛到極樂世界去,到華藏世界,當然他就不一樣,因為那邊的人大家都是以禪悅為食。如果你在那邊再弄個三餐、五餐,那不是人家看了也很奇怪,又跟人家不一樣?所以他到哪個世界、哪個地區,一定是恆順那個世界,不會去壞那個世間相。所以那個不可得,大家不要錯會意思!不可得,什麼都不要做,飯也不要吃了,洗澡也不用洗,不可得,不能錯會。你照常要這樣做,但是你做的當中,你不可得,這樣就對了。好像佛天天要去托缽,但他心沒有罣礙,沒有罣礙就不可得。我們天天在讀《心經》,沒有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有恐怖顛倒妄想?得,把你心那個得,你要看破放下,那你就跟觀自在一樣,得大解脫、大自在。所以這個我們要深究。
所以蕅益大師跟我們講,五夏專精戒律,不是說只有在戒律方面,戒律要深入,這個四念處也要同步的深入,你才能學到真正的佛法。所以蕅益大師不但是我們淨宗九祖,他也是當代的律師,他以《占察經》占到清淨輪相,他得了比丘戒,他是明末清初一代的律師。我們近代,民國初年,弘一律師對他非常尊崇。
這些道理,我們都必定要了解。三心不可得,我們要常常觀心無常,就是從這個三心我們要常常去面面觀,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特別我們出家人在五觀堂,天天念,「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我常常記得這句話。我們出家人接受居士的供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我們還沒有了,沒有明了,就吃了人家一滴水都很難消化,這個都有帳目,有帳目。如果三心了了,石頭來吃都會化掉。可見得,這是一個關鍵,觀心無常。從《金剛經》三心不可得去觀心無常是最直接的,現在又有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幫助我們深入。
所以那個不可得也是不可得,一空到底。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大家都有念懺悔偈,後面都有個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要講的就是這個。為什麼發這個願?就怕你落到空裡面去。空,什麼都沒有,那度什麼眾生?佛預防你墮空的,先把你墮空的這個堵起來,叫你先去度眾生。度眾生,有,有眾生可以度,但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要去度眾生,但是實際上沒有眾生可以度。沒有眾生可以得度,你要不斷的去度眾生。你從這個法相,有眾生得度是法相,無眾生可以度,是叫我們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執著,不要落在二邊。我們現在凡夫就是說,一個有,一個空,你給他講空,他就執著這個空,講有,他就執著這個有,他總是要執著一邊。《金剛經》跟你講,叫你二邊都不能執著,那就對了。所以般若不好講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地方,就是你在有當中,你去看破那個空;在空當中,你要建立有,空就是一法不立。
我們老和尚講了兩句話是最好的一個寫照,「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就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一不是二。你不要給它分成二邊,它是一體的。就是在這個有當中,看到它的空;空當中,顯出這個有。好像我們電視機一樣,電視螢幕是空,就是因為它是空,才能現出有。好像這個房子如果沒有空空的,你能進來嗎?塞得滿滿的,你能走得進來嗎?為什麼有這些星球的存在?因為有太空。從這個物相,我們可以體會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有是從空顯出來的,空也是從有顯出來,你沒有一個有,哪來一個空,對不對?所以空有它是一,不是二。大家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不能偏到一邊去,偏到一邊就錯了。它空有是有當中有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那個空,這個一點都不能錯會,錯會了,那就失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個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所以你看電視螢幕,它如果沒有空,它怎麼能顯那個相?你用報紙把它貼得滿滿的,它那裡顯得出來?顯不出來,它一定要空。所以有是從空來的,空顯示有,有也顯示空,空有不二,這個就是佛法。
我們今天講這個觀法無我,一切萬法沒有主宰、沒有支配,這個是我們現前的情況。這個我,我們來看看《金剛經講義》,這句是「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金剛經》講的四相。無,在這個字「無」,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我們來看註解:「是故者,承上起下。蓋欲釋成無法名菩薩之故,乃申明佛說一切法無我之理也。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當知眾生之見,無非分別。分別便有能所對待。約能見言,便是我;約所見言,便是人;能所之見差別叢生,是為眾生。此約橫言也」,橫的方面來講。「能所之見,繼續不斷,是為壽者。此約豎言也。」我們先看到這一段。
前面,是故是承上起下,是承接上面經文下來的。下面是給我們解釋無法名菩薩,就是無四相才能叫菩薩這個緣故,也申明佛說一切法無我的道理。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生壽者。「當知眾生之見,無非分別」。我們眾生就是一個分別、一個執著。有分別,便有能所對待。對待,我們現在講,對立。世間人講,我們人都活在相對的世界,相對論。那個相對論就是一個能、一個所,相對。那這個相對的從哪裡來?從分別來的,分別。所以你一有分別,便有能所對待,這個對立就出來了,有能有所,有我、有人、有他對待。「約能見言,便是我」。我是什麼?現在我能夠見的,我能夠去見,這個是我。我能夠體會的,我能做的,我能享受的,這個就是能見。我能夠聽到、我能夠見到、我能夠做的、我能夠享受的,這個就是我,這個叫能見。能夠見的,便是我。「約所見言,便是人」。我現在我站在這裡,我能見,我能見到你們。那你們在我眼中就是什麼?所見。所見是什麼?所見便是人。所以這個我能見的,是我相;所見的是對立的,我所見到的世間相。所見到的,「能所之見差別叢生,是為眾生」。能見所見的,差別很多,千差萬別。萬事萬物這一切,宇宙萬有這一切,我們能見所見的這一切那麼多,差別叢生,是為眾生。這個差別叢生,我們現代的話講,宇宙萬有,萬事萬物,這個就是眾生相出來了。
「此約橫言」,橫言就是說,廣的方面來講,有我有人,有這一切山河大地,種種的,這是約橫言,橫的來講。「能所之見,繼續不斷」,我能見,我所見的,這個見解、這個看法繼續不斷,我們從來沒有停過,這個能所對立,這些知見、見解繼續不斷,「是為壽者,此約豎言也」。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斷的,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從來沒斷的,從來沒斷就叫壽者相,此約豎言也。橫言空間,這個橫是空間,十方,空間。這個豎是三世,時間,壽者是講時間。一個是講空間,橫是空間,豎是時間,叫壽者相,合起來就是整個時空,三世十方,整個時空。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講義》:「分別妄心,多不勝數。以能所橫豎收之,罄無不盡。」我們分別這個妄心是多得沒有辦法去數,我們數也數不清的。但是我們以能所橫豎,能見所見,橫的豎的,空間時間,收是給它包含起來,收就是給它收在一起,以能所橫豎收起來;罄無不盡,都不出這個範圍。我們這個分別妄心再多,也不出能所橫豎這個範圍。也就是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這個範圍,所以罄無不盡。
「本經所以於種種見種種相中,獨舉此四為言也」。佛講經說法,他總是抓住一個綱領來講,不然要講的太多了、太多了。講得太多、太複雜,我們理不出一個頭緒,聽眾他也聽得糊里糊塗。所以佛講經就是善巧方便,一個主要重點給我們說出來。本經所以於種種見種種相中,這個見跟相很多,單獨舉此四為言也。為什麼單獨只有舉出這四種?因為這四種一舉起來,都包含在裡面,能所橫豎,統統包含了。所以《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種,就是這個道理。講了這個四種,所有都包括了,都包含在裡面。
「然分別起於著我」,為什麼會起分別?分別也是起於執著一個我起來的。「故開之為四」,你把它展開來說明,就是這四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分開來說。合起來講,「合之則惟一我見而已」。這四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給它合起來,給它濃縮起來講,那只有一個我見,合之則惟一我見而已。這四種就從我見分出來的。下面講的是重點,「殊不知一切法本來無我,無差別也。」一切法沒有自體。我們也常常用這個來比喻,你說這個是毛巾,它自己會說我是毛巾嗎?我們現在叫它是毛巾,我們說這條是毛巾,這怎麼建立的?從我,我去給它設立的,我就從分別來的。我們給它分別,這個是毛巾,這個顏色是黃色的。它自己會說,我是黃色的嗎?它會不會講,我是黃色的,我叫毛巾?大家懂不懂這個意思。它有沒有我?它沒有。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那個心,我們人去給它分別,去給它設定。它沒有,你擺在那裡,它也不叫毛巾,它也不會說我是。這個就叫分別。分別進一步,執著,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真的會了,知道這個無我,你就沒有煩惱。所以這個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本來無我,無差別,它沒有差別的。境界它沒有差別,差別是起於我們在分別執著那個心。那個境界它也不會說,我是長的,我是短的,我是黑的、白的,好的、不好的,青的、黃的,沒有,它沒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分別心出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一切法,本來就無我,無差別也。佛在經上講的種種名詞,讓我們去體會這個意思。我們大家都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如果你知道這個一切法本來無我無差別,那就是經題什麼?就平等了!沒有差別就平等了,是不是?我們《無量壽經》念得那麼多了,我們有沒有去體會這個意思,什麼叫平等?一切法本來無我無差別,就平等了。它本來就平等,境界本來就平等,清淨平等,重點我們要去覺,我們要覺悟,要明白這個道理。境界它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它就是平等的。境界它也沒有好、沒有壞,沒有長、沒有短,沒有是、沒有非,也沒有青黃赤白,它沒有這些,所以境界是平等的。這些都從我們的分別心起來的,我們人分別見解去給它設立的。
「此佛說句,含義甚多」。所以說,佛說這句經文包含的意義甚多,很多。江老居士在這裡給我們註解,「當作兩種讀法以明之」。這段經文,應當作兩種讀法來給我們說明。第一個,「說字斷句」。斷句,就到這裡是一句,佛說。這個是說這個字是斷句。下面是佛所說的,「謂一切法無我之理,為佛所說也」。一切法無我,這個道理是佛為我們大家所說的。「凡一切法,皆是緣會則生,生即無生。蓋所謂生者,不過緣會之幻相耳。安有實法。故曰生即無生」。我們天天在念《三時繫念》,都有念,「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就這一段,有沒有?我們不是每天在念嗎?我們念了半天,到底有沒有搞懂?我們生還是生,無生還是無生,我們還是搞不懂,所以我們要這些註解來幫助我們。我們畢竟不像六祖那樣的根性,一聽就馬上頓悟成佛。頓不了,我們用漸的總可以,我們來漸悟。
所以為什麼說一切法無我?你要講個道理,你道理講不通,那這個不成立。「凡一切法,皆是緣會則生」。這一切法怎麼生出來?緣會,就是因緣聚會它就生了。大家有沒有體會這個緣會則生這個道理?因緣,就是各種條件,它聚會起來,那就生出這些現象出來。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我們今天坐在這一會,這也是生。我們為什麼會搞在一起?這個當中說來話長,對不對?你一直給它追,是不是各種因緣湊合起來,我們坐在這裡,是不是這樣?本來我是只有來一天,現在變七百天,這怎麼搞的?緣會則生。老和尚他要息災,硬要我把一些行程取消,然後通知各地方大家來共襄盛舉,就這樣的因緣,護國息災的因緣,我們生了這個法會。
你再從一個例子當中,你去以此類推,舉一反三的去類推,你哪一樁事情不是緣會則生?我們從早到晚,你每一樁事情都是緣聚緣散、緣聚緣散。好,我們現在八點到九點,這段時間緣會了,會就相會在一起,這個生了,是不是?我們這個學習,《金剛經講義》這一會生了。等一下時間到了,怎麼樣?散了,散了就各走各的,對不對?那你仔細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不都是這樣嗎?你哪一樁事情離開這個?緣聚緣散,緣聚緣散,一下聚,一下散,一下聚,一下散。你有固定在一個地方的嗎?你固定在一個地方還是緣聚緣散,它只是一個時間的長短而已,還是緣聚緣散。所以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緣會則生,所以生當中它就是無生,它只是一個緣的聚會生出來這個相。但是當它生出這個相當中,實際上它是無生,如果沒有這些因緣,它不會生出這個現象。所以「生即無生」,生滅皆無生。你覺悟之後,你看到這些生滅,這個生滅當中有個不生滅的,你看到了。「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就是這樣,這個道理。
「蓋所謂生者,不過緣會之幻相耳。安有實法。故曰生即無生」。蓋是一個語助詞,所謂生者,不過是緣會之幻相,你因緣聚會產生這個幻相出來。安有實法,哪裡有一個實際上你可以得到的?沒有。等一下時間到了,這個緣散就沒了,你抓不住的,沒有一個實法。安有實法,沒有一個實法。所以基於這個現象,才說生即無生,正當生當中就是無生。「此佛常宣說者也」,這個道理是佛常常在宣說的。當我們看這個註解,也要注意它這個用詞,常宣說。常宣說就是什麼?常常重複的在講。常常宣說,常常重複的講,為什麼要常常重複講,常常宣說?什麼道理?因為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要不斷的重複,不斷的提醒,怕我們忘記了,所以常宣說者也。
你體會到「生即無生,那有我人差別乎。當知凡有我人差別者,病在凡夫之取著。一切法中,安有此事。故前云: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壽也。若其不取,則無能無所,一相不生矣。然則菩薩曰我當滅度眾生,便是取著六度之法。便我人對待,四相宛然。此凡夫耳。豈名菩薩。故有法名為菩薩,決無此理。」這是跟我們講什麼叫菩薩,真正菩薩,他的條件是什麼。所以生即無生,哪有我人差別?本來這一切,生即無生,哪裡會有我跟人這樣的差別。為什麼現在有差別?「當知凡有我人差別者,病在凡夫之取著」。我們現在問題出在一個取,一個著。取就是你要去得到他、你要去控制他、你要去佔有他,執著這是我的,取跟著。實際上,一切法我們能取能著嗎?實際上我們也無法取得,你也執著不到它,你也佔有不了它,這個著就是佔有。我們昨天講這個三心不可得,你得不到它的。
在得不到這個當中,我們一個錯誤的念頭,想要取,想要著,得不到想要去得到,問題出在這個執著。「一切法中,安有此事」。一切法當中,沒有這個事情。「故前云: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其不取,則無能無所,一相不生矣」。如果我們不取,你不取這個相,這個能所它就沒有了。這個能所就是我們去取那個相,認為有我有人,實際上它是平等的,沒有,實際上是沒有。在沒有當中,我們起了妄念,認為是有,去執著。我們錯就是錯在這個地方,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地方,我們要細心來體會。我們現在就是取相,取了這個相。你取了相,你就起了執著,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其不取,則無能無所,一相不生矣。我們現在學《般若經》,學觀法無我,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取相。但是什麼叫不要取相?《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現在學,就是學這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取相,你自然就如如不動,你也不要刻意,我不取相,然後要怎麼讓自己如如不動,不需要。你只要不取於相,就自然如如不動。那我們現在為什麼動得這麼厲害?你取了相。我們就是心隨相轉,我們現在凡夫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學,就是學一個不取於相,不要取著。你要不取著,我們不是上根的人,不是佛這麼一講,我們就不取了。因為我們不是上根的人,所以要廣學。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要廣泛的來學習,廣學原來是為了幫助我們深入的,一門深入。所以我們要講得多一點、要學習多一點,幫助我們把取相執著慢慢的減輕、淡化了,到最後做到不取於相。
「然則菩薩曰我當滅度眾生,便是取著六度之法。便我人對待,四相宛然。此凡夫耳。豈名菩薩。故有法名為菩薩,決無此理。」這段是跟我們講,菩薩講我當滅度眾生,菩薩修六度萬行,要度無量無邊眾生,讓眾生得到滅度。菩薩這樣便是取著六度之法,為什麼說取著?我能夠度,你們是我所度的,這個就取著。我度你們,著了,四相就出來了。我能度,你們是我所度的,是人相;接下來,這些差別就是眾生相;這個念頭不斷,叫做壽者相,你的見解不斷,叫壽者相。這樣不是菩薩,「便我人對待,四相宛然,此凡夫耳」,就是凡夫,不是菩薩,不是真的菩薩。菩薩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通了,那就全通了。你要去度無量無邊眾生,但是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每一天在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你這樣才能夠入般若,才是真正佛法。如果不這樣,為什麼叫凡夫,大家知道嗎?如果有眾生,我度了很多,那些人都是我度的,那就增長什麼?增長我慢。那我能度,你是被我所度,這個就有高下差別,不平等。我比你高,你是被我度的,那我相有沒有出來?你還差我一等,你是被我度的,我比你高。是不是人我高下之分就出來了,不平等了,那不是凡夫是什麼?
所以,你修六度,不能取著。比如說六度,我們現在凡夫總是會著,著了,你修得再怎麼大,都是六道的有漏福報,修得比較好是人天福報。比如說我們布施,我們拿錢,我是能夠拿錢的,我們布施給哪一個,那是我所布施的對象,能所就出來了。我布施多少給他,我布施多少給這個道場,我能布施的,他是我所布施的,對立了。有這麼一個相,就不平等了。這個當中問題煩惱就很多了。為什麼?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常常有這個念頭:我常常布施供養這個道場,這個道場為什麼沒有對我特別好一點?我現在看到護法都是這樣,那些大護法都這樣。大護法,你可不能得罪,你對他可不能得罪,得罪,不護持了。這些大護法,要多聽聽《金剛經》,四相宛然,你修布施,便我人對待,錢我拿的,你們要聽我的,對不對?他著了相,那是凡夫。你雖然修布施,你要修布施度,但是我們凡夫,你修的還是人天福報,修的好一點是人天福報,其實人天福報還不一定。如果你有貢高我慢這個心,爭強好勝的心去修布施,還不是人天福報,是什麼?阿修羅。阿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大家知道?鬥爭、好勝、好強,比你強。這樣的心態去布施,當然不是菩薩,是阿修羅。阿修羅修得好的,有天道阿修羅,人道也有阿修羅,畜生道也有,鬼道也有;修要成佛的,變成阿修羅去了。我們舉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統統是同樣的道理,你著了這個相,很容易就變阿修羅了。
戒律持得精嚴,那你看到不持戒的,你就瞧不起他,我戒律比你精嚴,我相、人相,是不是這樣?你看到那個不持戒律的,你就輕視他。我經聽得很多,我懂得比你多,你都沒有聽經,你都不懂,我聽得比你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出來了。我參禪,你們都沒有參過,你不懂得什麼叫禪,我能參禪,你們都不懂得參禪,我比你強。所以蕅益大師在《寒笳集》講,參禪、聽經、持戒,還有修福,做大護法,他說修到最後去當什麼?不是當菩薩,是當阿修羅,就變這樣。所以這個般若不能不講,這個差別很大。同樣是這樣修,結果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你用的心態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所以你要修人天福報,還不能用爭強好勝、貢高我慢的心去修福,這樣才能得人天福報。為什麼他只得人天福報?他還有四相沒破,還有我能夠布施,還有個我所布施的心,像一般世間善人這樣。但是他要做到純善,沒有貢高我慢,五戒十善這樣的心修,可以得人天福報。你要超越三界,你一定要離四相。同樣修布施,修六度,事相上一樣,一樣是做這些事情,事相上沒有兩樣,但是用心不一樣,他的果報不一樣,結果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