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布施功德校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20/8/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5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這個品題,我們淨老和尚在《講記》,也把布施的修學綱領,它的重要給我們提出來。佛法下手處,就是從布施。在菩薩行,六度萬行,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是捨,先從身外之物捨,再捨身內的,再捨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六度都可以歸納到布施度。所以《金剛經》教我們修學,也是從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我們讀過《金剛經》,對這句印象都非常深刻。

  我們淨老和尚他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章嘉大師教他什麼?教他布施!教他「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布施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就身外之物,我們的財物來布施。財物愈施愈多,愈多就愈施,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又迷了。所以要不斷的布施,像流水一樣,不斷的流動。外財布施,進一步內財布施,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稱為內財布施,這個內財主要是用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時間來為眾生服務,這個就是內財布施。就像我們現在講,我出勞力來做義工、來打掃,幹各種事情、工作,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更殊勝。有一天釋迦牟尼佛一大早起來,他就拿掃把在祇樹給孤獨園掃樹葉,佛弟子看到老師都在掃樹葉,當然大家也就跟著拿起掃把,把院子的樹葉掃乾淨。掃樹葉、掃地,把它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有什麼功德?佛就講,把地掃乾淨,將來會生天。還不是生到人道來享福,生到天道去享天福。所以佛弟子當時聽了就非常歡喜。他是義務性的來為大家做。

  現在雖然我們看到一些掃街的工人,他也有拿一些薪水。現在年輕人沒有人要去做這個事情,去掃街都是年紀大的,他雖然有薪水,他也是功德無量,他將來也會生天。因為他把這個環境打掃乾淨,供養社會大眾一個清淨的環境,當然這是他有功德。所以,他是什麼?他也是內財布施,雖然他做工的人沒有很多錢財去布施,但是他可以用內財來布施,比外財更殊勝。為什麼這麼說?一個很有錢的人,叫他布施一百萬,他沒算什麼,這是外財。如果你勸他來掃地,恐怕他不幹。掃地,自己身體弄髒,回家還要再洗,他就不願意。所以內財布施比外財還要殊勝,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所以現在有很多到道場來做義工的,他們不是很有錢,但是他也是在修布施,他是內財布施,比外財更殊勝,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懂。所以財施有外財的布施跟內財的布施。包括我們現在道場做的一些工作,你擦個桌子什麼,有些義工大家來幫忙,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所以布施,人人都能做,沒有一個不能做的。布施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放下,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得破,放得下」。蕅益大師有一篇念佛開示,蕅益大師把菩薩的六度萬行,配在念這句佛號上面。所以蕅益祖師講,「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正一個念佛人,身就是這個身體,心就是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煩惱、牽掛、憂慮,不貪戀這個世間,他這些統統放下了。身為眾生服務,沒有自己;心放下分別、執著、妄想,只有一句佛號,這叫大布施。你看,我們修布施,主要是要修到這個才算到位,我們現在有句話講,叫到位。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我們還沒有做到大布施之前,就從前面一些比較小的布施,慢慢捨、慢慢捨,捨到最後,就是要放下身心世界,這才是大布施。布施主要真正的目的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一品經特別重要,不管我們修學哪個法門,你不能不修布施。菩薩六度萬行,第一個布施。你看《無量壽經》,法藏比丘他在修學過程,第八品經講,他王位都布施了,對於國城、聚落、家親眷屬,他都不執著,都能捨了。每一尊佛都是這樣的示現。「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你看這是布施,具體的表現給我們看,這些地方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本經講布施,給我們詳細的列出來,我們更有一個布施的下手處。請看經文,經文在五百零三頁,倒數第二行,從經文看起: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加持才能做到。」這個我們要學習。菩薩他不是沒有能力講經,你說地藏菩薩他的學生都成佛了,他還沒成佛嗎?但是他示現菩薩的身分,就是示現做學生的身分,佛是老師的身分,學生對老師還是要表現謙虛恭敬。表現謙虛恭敬也是教學生,也是教人,這個叫身教。所以佛法修學自始至終,我們看到沒有傲慢的。儒家講「傲不可長」,人都有傲慢,但是不要增長,要節制。佛是講斷,要斷除我慢,貪瞋痴慢是根本煩惱,要斷除我慢。所以佛菩薩沒有輕視一個眾生,都是把一切眾生看作佛,自己就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在這裡也都是示現給我們看,就是我們再怎麼有能力,也不能傲慢,也要表現謙虛恭敬。所以這裡講,「承佛威神」我才能講。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在五百零四頁第三行: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菩薩與佛一問一答,目的是讓我們覺悟。」好像演戲,在表演,表演給我們看的,為了就是啟發眾生覺悟,讓我們看了,能從這個當中覺悟、回頭。『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指人、天兩道」,這裡「又專指人道」。因為佛是示現在我們人間,所以主要還是以人道為主。『校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一生受福』,「這是布施輕的」。就是你布施,一定會得到福報,有修這個因,必定得到這個果。你布施,你得的果報是一生享受這個福報,這是比較輕的。『十生受福』,這是布施獲得果報比較重的。還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果報就很重、很殊勝。這裡講「輕重是從受福的時間長短或福報的大小來分別的」。什麼原因?啟請佛為我們來說明。

  下面講,「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 無畏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勞力、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這個「勝」就是比外財布施更殊勝。「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洗菜、洗碗」,這當然做廚房的工作,這個工作也很辛苦,但是他發心歡喜做,「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這是內財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受的福報就長遠。佛在經上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果報」。這是在經上有這樣一個公案,一個樵夫在飢荒的時候,辟支佛去托缽,托不到,因為飢荒,大家都沒有糧食,沒得供養。樵夫上山打柴,帶了一個便當盒,辟支佛碰到這個樵夫,給他乞食。這個樵夫就把自己要吃的供養他,以真誠心來供養這個出家人,後來生生世世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這個得到的福報,你看就很殊勝,是九十一劫,不止百生、千生,以劫來計算的。

  下面,我們淨老和尚就舉出,我們現在辦念佛堂,「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裡面,義工們服務大眾是內財布施,晚上又提供點心飲料給大家享用是外財布施,這是修福。」這個地方,這部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是在新加坡淨宗學會宣講的,當時淨宗學會在居士林也辦了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念佛堂,大眾去念佛吃飯都是免費的。由居士林來供養,當然有很多居士大德去發心做義工,還有供養飯菜、供養米的,供養道場的人就很多。所以這個念佛堂內財布施、外財布施也都有,這都是修福。如果念佛堂真正有一個人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確往生極樂世界是幫助一個人去作佛,你在這邊做出的奉獻,決定功不唐捐,那福報就會超過供養一尊辟支佛。所以從這個地方來做一個校量。

  下面又講,「佛說,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了」。「佛門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在佛門裡面,財布施裡面有法布施,法布施裡面有無畏布施。「他供養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究經典講經、念佛是法,「佛法的修學、契入,使人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這三種布施都具足,布施就是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布施都有。

  『受福』,「受」就是享福,就是享福,享受這個福報。「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不管中國人、外國人都是想得到,他能夠享受到福報、享受到福利。「這些義工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的時候就是享福的時候,「享福就是修福」,他的福報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這一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不再繼續修福,不肯再繼續修福。我們看到現前社會上,這些大富大貴的人家,「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福」,我們看到他這一生得到很多財富,「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富大貴的,這些大企業家,他布施修福,實在講,比上班的那些小康家庭的還少,他拿不出來,愈有錢愈不肯布施。這就是他過去生修的,這一生得福報,他不知道繼續再修福,不肯再繼續修福,他福報這一生享完,來生就沒有了。福報比較大的,他可享受一生,到死的時候還有福報;福報比較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沒有人照顧,苦不堪言!這個也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富不過三代」。現在我們看看這個現前社會,有很多富都不過一代,自己這一生到晚年,福報就沒有了。比較有福報的,還傳到下一代,可能第二代,到第三代,第三代之後,可能就沒有了。為什麼?不知道繼續修,特別後代的子孫,他都是現成的,他也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來的都是現成的,他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福報是有限的,享盡,你沒有繼續修,後面也就沒有了。所以現在社會上也是很多年輕的時候發達,中年的時候也飛黃騰達,很有福報,但到晚年,他福報就享盡了。這我們就看到很多,特別是在演藝界的這些人,我們看到是特別多的。名利都有,但是到晚年有很多人都很不好,甚至老了,沒有人照顧。「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這是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我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病苦、老苦,沒有老苦是老而不衰,他就是年紀大了,但是他的體力沒有衰退,他就沒有感受到老苦。在現前社會,我們還是有看到這樣,有人身體很健康,九十幾歲了,他還很健康。我也看過一百歲的,他還能坐公車從南部到北部來,一個人。他是沒有老苦,老而不衰,這也是過去生修的福報,這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這一生他享受這個福報。死的時候,「瑞相很好,走得安詳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福報就不止一生」。

  『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這麼大的福報。」譬如孔老夫子,「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真的是百生大福」,傳到現在七十九代,他八十代的嫡孫也出來了,「他的後人還是受到舉世之人尊敬」。這是世間聖賢他的福報,庇蔭子孫,當然他本人福報就更大。所以人有福報,這一生死的時候,這是五福最後一福就「考終命」,就是死的時候瑞相好,走得安詳自在。有一些老人,他臨終的時候,也沒有受到什麼病苦的折磨,就是睡覺,他就走了,這個瑞相就很好,我們肯定來生他還是到人天道來享福。前幾天我看報紙,邱創煥先生,以前是內政部長,九十六歲,很高的年齡,在睡覺當中就辭世了。像這個瑞相就非常好,他沒有受到折騰,來生還是會再生到人天善道。「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佛的福報那就太大了。「釋迦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體力,是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這是講佛門,種的福更殊勝,比世間的福報超過太多太多了。

  「布施是種福,先要認識福田,在福田種福,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所以我們想要種福、要修福,還是要學習,學習認識福田。什麼是福田?好像你種稻子,你要種在良田,你才能豐收。如果你這個種子是種在不是真正的良田、福田,種在石子(不好的地上面),長不出來,或者能長出來,也很有限。有的它不是真正的福田,你種下去,也得不到結果。我們修福也是同樣的,要先認識福田。我們學習這品經,佛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福田,修福有哪些項目,你怎麼修?得到的果報又是如何?都跟我們說明。所以我們要修福、種福,《地藏經》不能不學習。不學,我們實在講,往往不認識福田。我們現在看到社會大眾,有很多人他也很好心,他也想做善事,他也想種福。這個福田種得對不對?是不是種到真的福田?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到寺院裡面去,常常會看到一個「福田箱」,給人家丟錢的。這是我們一般信眾,都是想要種種福田。但是不學習經典,你不認識福田。

  下面這個地方,我們淨老和尚也是根據當時在新加坡弘法這個因緣,舉出這些修福的項目。我們看《講記》,「今天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是無上的福田。建念佛堂,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這種布施,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當時在新加坡講這部經,就鼓勵大家來建彌陀村,當時特別是鼓勵李會長(後來也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長),鼓勵他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幫助眾生成佛。建念佛堂,不但幫助念佛人求生淨土,而且在現前念佛的人多了,也可以幫助現前這個世界社會減輕災難,消災免難,這也真正是修大福報,是大福田。不過彌陀村,我們淨老和尚這種很好的構想,到現在還是沒有因緣來成就。這有待以後因緣具足,成就彌陀村、念佛堂,這也是當前社會上很需要的。

  下面這一段,「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往年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往年他勸人修福,主要勸人發心流通佛法,特別是印經。早年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是以印經為主要的一個修福項目。印經是三種布施都有,印經要錢財,內財、外財都有,要出錢出力;經本身是佛法,法布施就有了;大家學習了經典,遠離恐怖、顛倒、妄想,了脫生死,那是大無畏布施。所以印經這樁事情,它三種布施統統具足。我們現在華藏在信義路這邊,也是以印經為主。不過現在形態上有所改變,基本上這個原則還是一樣的。流通經典,印經,還是我們主要的一個項目(修福的項目)。

  「其次,布施醫藥,救濟貧困。」這施醫藥,有一些人他需要醫藥費,現在我們國家有健保,這方面有比較好一點。健保,現在中醫這方面也納入健保,有一些中醫也納入健保,這個政府已經有在做。在國外,國外有一些國家地區比較貧窮落後的,他還是需要。特別在台灣有些慈善單位,像佛教的慈濟功德會,也都是有幫助醫藥,他們也有醫院。就是醫療物資,像現在全球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有一些人發心,他做一些口罩去送,送國內外需要的地區,這個項目也是屬於醫藥布施,這些好事也都可以做。救濟貧困,其實包括救災。濟是濟貧,救是救災,有災難肯定要救,要救濟。一個災難來,肯定損失人的生命,財物的損失,這個肯定的。這個時候就很迫切需要去救濟、去幫助。像這次中國大陸二十幾個省,發大洪水,水災很嚴重。所以這些地區,必須去救助。還有日本熊本縣也是水災很嚴重,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災難,有災難的地方,這種救濟就必須了。所以過去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的一生,人家供養他的,他主要都是做印經這個項目,他不蓋大廟,他一生沒有蓋廟。到了晚年到蘇州,蘇州報國寺那邊成立一個弘化社,專門做印經、印善書的工作,校對經書,印經、印善書的工作。但是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大陸上戰禍連年,天災人禍不斷。有時候發生災難,像洪水、地震等等這些災難,印祖就把他的印經款撥一部分去救災。所以人家供養他當中,主要是印經,但是遇到有災難,緊急的,還是會撥一部分去救災。這是救濟貧困,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第三,放生」,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實際上救災、布施醫藥,也可以算是無畏布施的一種。放生當然是無畏布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印經之外,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這樣修福,那就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淨老和尚他不鼓勵人建道場,的確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道場,如果它不是弘揚正法,的確福也就種錯了。不是在弘揚正法,只有一個寺廟的形式,縱然在這邊種福,有福,也是很有限,可能不是經典講的那麼殊勝。所以建廟,貴在有正法,它流通正法,有人在那邊真正的修行,講經弘法,這個道場才能種到福。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鼓勵,現在的道場在電腦網路、在衛星電視,能夠把這些講經弘法的這些節目放上去,利用現代這些科學工具,無遠弗屆。

  道場的功能兩方面,一個自行、一個化他,自己修行的一個場所,另外就是弘揚佛法的場所。要做這些事情,也不能沒有硬體的地方,硬體設備也是需要的。所以我們現在建道場,像我們學會不是像一般寺院,建得富麗堂皇,建得很大,主要是辦事,主要是流通佛法、流通正法,主要做這個工作。這是修福,三種布施都具足,修這個福就非常非常殊勝了。這就是經典上講的大福利。「此地所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人天福報再怎麼大,總比不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真正的大福利。所以現在弘揚淨土法門,這個才是真正大福利。我們再看下面經文,請翻開五百零八頁第一行,從經文看起: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參與這個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大會中」。『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說地球上這些人修福得報的輕重」。得到的果報,他得到的果報比較輕,還是比較重的。『諦聽』,「是仔細的聽」。佛答應地藏菩薩要來說明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給地藏菩薩講:「汝當諦聽,吾為汝說」。也就是叫我們大家要諦聽,要仔細聽,要聽明白,不能聽錯。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地藏菩薩向佛報告,我對這個事情有疑惑,非常願意歡喜希求世尊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在《科註》裡面講,「真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不在人間說,這是把這個意思給我們點出來。」就是說你在六道裡面修福,你得到福報大的,必定是到天上去享福,不在人間,也有這個意思在。「『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故須諦實聽宣施福也。』。」《科註》這段話就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當諦聽者」,為什麼要諦聽?諦是審諦,要仔細聽,聽了之後好好去思惟。「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布施這個事業,眾行,我們以菩薩行來講,六度萬行它的根源,第一個就是布施。《金剛經》講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所以很多修行,行門的源頭,都從布施開始。世間人不覺悟,總是想把財物,自己守得牢牢的,不肯布施,慳貪,吝嗇。這裡講,「且財物無常」,財是「五家爭奪」,五家就是五家共有,第一家是政府、國王,你的財產,政府他有一份,不完全是你的。第二家,水災,像現在大陸發洪水,日本發水災,你看財產都被漂流、淹沒了,損失掉了,連人的生命也都沒有了,水災一家。再來火災一家,一把火可以把你億萬家財燒得精光。像幾年前台塑六輕工業園區常常起火,我看新聞報導,好像一燒就燒掉百億,這第三家。第四家,盜賊,強盜、小偷。第五家,敗家子,冤家債主到你家來投胎,來討債的,他會把你的財物都敗損掉。所以五家爭奪,五家都在爭。「凡愚吝惜」,凡夫愚痴,吝嗇、慳惜,「靡有捨心」,他沒有施捨的心。沒有施捨的心,留那麼多財產,死了之後也帶不走。「遂使妻兒角目」,妻子跟兒女反目成仇。「兄弟鬩牆」,兄弟姐妹也打官司。這個我們現在在社會上看得可多了,父親留下來的財產,兄弟在法院相告的。這個就時有所聞,常常聽到。你說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為了分財產告到法院去,眷屬的關係還會好嗎?「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我都有見過,父母死了,他兒子都不回來看一眼。還有兒女為了爭財產,去告父親、告母親的,在報紙上我們都看過。財產分得他不滿意,就去告,至親變成仇人,親朋隔絕。「故須諦實聽宣施福」,所以這句講得就非常重要,諦實,你要仔細聽,你要想清楚、想明白。佛講這句話,語重心長,你不懂得布施,那你後果是怎樣?你要想清楚、想明白。所以你有,趕快布施修福,那才是正確的,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大眾、對一切眾生才有真正的功德利益。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佛告訴地藏菩薩,修布施的項目,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