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布施得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20/8/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8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五百二十七頁,倒數第三行,從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前面學習到布施的功德有輕有重,這段經文「這是總結,結向成佛」。「經文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就是總結布施所得到的福報,「後一段是總結迴向福」,就是你布施必定會得到福報,如果你再能夠迴向,那福報就更殊勝。「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修布施。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否則所修的福就報掉。不貪圖享受,福報就愈積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多快樂!這是人生第一大樂事。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多自在!富貴人家住豪宅,外出要帶保鏢,行動不自由,家裡怕人搶劫,還要請保全人員來保護,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無形當中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你有財富,為什麼不捨?捨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常講解脫的生活」,我們要過一個解脫自在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我們肯修布施,奉獻我們的身心、智慧能力為大家造福,不要享福,就獲福無量」。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這是總結迴向之福。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問你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因為你是用佛心來服務社會大眾」,跟佛的心一樣的,所以不管修多少都會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小小的人天福報」。「釋」就是帝釋天忉利天主,「梵」就是大梵天王,是色界天主;轉輪王,「轉輪」是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福報的,「這四個字是說六道裡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面的福報?當然可以得到。我們這才知道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在這個世間哪樣東西能帶走?得人身,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那麼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你得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下面引用《五道罪福經》一段經文,《五道罪福經》云:「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這段是引用《五道罪福經》的經文,就是布施的功德。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是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特別是救難之財,起惡念去侵奪,果報都在地獄。」救災難的財,如果起個惡念去侵佔、奪取,那個果報很重,地獄的果報。「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這個果報最嚴重,「在阿鼻地獄」。斷人的身命罪還輕,斷人的慧命罪重。這些因果我們都必須認識清楚,我們就知道怎麼來修學,避免墮落,能提升到成佛。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句經文是總結前面這段經文。「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殊勝的果報哪個不希求?」大家都想要。「眾生所修不如理如法,得福有限;如理如法修學,得福無量無邊。」就是修福,有的人修得如理如法,有的人修得不如理不如法。修得不如理不如法,得到福報是很有限的;如理如法的修學,得的福報是無量無邊,都能成佛。「而理論跟方法,一定要讀經」,不讀經,我們修學就沒有依據,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要研究教理,讀經研究教理,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我們才能懂得道理跟方法。「所以祖師大德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經書一日不讀,面目可憎。古人說三日不讀書(就是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就走樣了,現在在今日之下,一日不讀就面目可憎了,所以經要天天讀。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句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他也出很多錢、出很多力,似乎好像沒有看到他得福。「為什麼不得福?梁武帝一生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造的佛像、菩薩像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這個福報多大!他晚年遭遇種種不幸」,國家也亡了,「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因為他心量不大,沒有智慧,修福不修慧。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問:『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傲的態度」,就是要向達摩祖師炫耀,你看我蓋了這麼多寺院,安置了這麼多的出家人,造了這麼多的佛像,這個功德大不大?有這個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火燒功德林」,但是福報是有,「即使做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這個關鍵,我們前面也學習過,跟自己的心態、心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關鍵在心,這個心有沒有轉變。

  「這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往往我們看經文都沒有注意看這個字,讀是讀了,但是對這個字的定義沒有很清楚,這裡《講記》給我們說明了,「善」它的一個標準在哪裡?「淨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列出來了。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也可以給他分成三輩,三輩配三福,像《無量壽經》講的上輩、中輩、下輩。三福統統做到,這是上輩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做到兩福,做到第一福、第二福,是中輩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只做到第一福,是下輩的善男子善女人,最起碼也要第一福做到。所以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決定沒有為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樣的人在佛法裡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麼程度?『毛髮沙塵』,一根汗毛、一粒沙、一粒微塵,種的善根少到極處,『所受福利不可為喻』,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可見得這個福報之大。大家要曉得,三寶是十法界裡面第一福田。用真誠、恭敬、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淨心沒有污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污染」,平等、清淨,沒分別、沒有污染,「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得福就大」。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造像福報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不會墮三惡道。但是,用地獄心(貪瞋痴)修福,果報在地獄。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大,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他不是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來造佛像,這怎麼行!」這就不對了,心態不對了。科註裡面講:「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出,其以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民恩田。故有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科註這一段給我們講,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都是教人出六道輪迴之苦的聖賢。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眾生的敬田,恭敬的敬,敬田。轉輪聖王他不是阿羅漢、也不是菩薩、也不是佛,他還在六道裡面。轉輪王雖然他還沒有出生死,但是轉輪王是以十善來教化世間人,兼有水土,乃黎民的恩田,他管轄的這些地方,人民都要依靠這個來生存,對人民有恩,所以布施供養轉輪聖王也是得無量之福。

  下面引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錢財常常會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從貪心而生,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能常常捨,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常常帶給人憂患恐怖。「有錢的人唯恐財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我們也常常看人家在做股票的,一天到晚盯著股票,心都是跟螢幕上那個股票在跳,如果賺到了很歡喜,虧了那就很煩惱,心整天患得患失。「商場的大老闆,每天晚上不吃安眠藥就不能睡覺,什麼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藥吃多了,它起副作用。用什麼方法把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為你生大福大利,得無量福,為什麼不肯布施?『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菩薩修六波羅蜜,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我們現在開不了智慧就是放不下,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具體的一個做法。

  我們淨老和尚學了佛,剛剛親近章嘉大師,請問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入佛門,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個殊勝功德利益,就是方東美教授給他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有沒有方法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就給他講了,說有!給他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再請教,怎麼做?從哪裡做起?章嘉大師再講,「布施」,講了布施兩個字。他說我沒有錢,怎麼布施?一毛、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那你有一毛布施一毛,有一塊布施一塊,從這裡下手。先從身外之物捨,再捨身內,內財布施。布施到圓滿,身心世界統統放下,統統放下就得清涼自在,智慧就開了。所以一部《金剛經》重點也是給我們講布施,你布施只要不著相,那你就超越了;你著相得人天福報,不著相你就成佛了。所以後面五度,統統可以涵蓋在布施這一度裡面。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自己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智慧德能貢獻給一切眾生」。「法界是範圍,這個範圍太大,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星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大!他的福德利益無量無邊,與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

  下面也是引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這一段《大智度論》裡面的論文,佛說了布施有兩種,一個是財布施,一個是法布施。財布施跟法布施比較,法布施是第一,財布施有限量,法布施沒有限量。財布施得到欲界的福報,法施得三界福報,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出三界報,也出離三界六道的福報,法布施真的是無量。如果我們修財布施、法布施,不求名聞利養,不求這個,只是為了學佛道、弘揚大慈悲心,要度眾生解脫生老病死這些苦,這樣的法施稱為清淨法施。所以修法布施不求人天福報、不求名聞利養,只是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幫助眾生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圓成佛道,這樣的法布施就是清淨法布施。你布施不是為求名、求財、求權力地位,什麼都不求,只求佛道。「佛道是什麼?真實智慧,真實的解脫。只為斷煩惱,只為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這是佛道。以清淨心、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市易法,市就是市場,易是貿易。如果不是這樣修,修布施變成好像市場貿易買賣了。「聽說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跟市場做貿易一樣,用這樣的心態來布施是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福德入諸法實相,怎麼入?與諸法實相相應。怎麼相應?心相應,你布施時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清淨不染、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這就跟《金剛經》講的一樣,不著相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不染了。「布施是相」,有這些事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著這個相。「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能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而不求利益。佛是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復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入諸法實相。「福利不可為喻: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沒有法子比喻。」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善男子善女人』是淨業三福全部做到之人,遇到大乘經典,或者『聽聞一偈一句』,聽了之後『發殷重心』,就是真誠心,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一偈一句雖然少,深解義趣那就不少。」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一首偈或者只有一句經文,那是很少,但是如果你能夠深入去理解它的義趣,那就不少了。「換句話說,他真聽懂了,明白了。唐朝禪宗的惠能大師,聽到有人念《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他能悟入?他沒有學淨業三福,但是統統做到。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偶然聽到人家念經這是緣分」,就是因緣,「這個緣分讓他成就一代祖師」,這個因緣使他成為一代的祖師。「此地『布施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最要緊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是把從前一切錯誤的捨掉,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這裡布施沒有涉及錢財,供養也沒有涉及物品。捨妄學真,捨妄就是布施」,把妄心布施掉,「學真就是供養」,學習真的,回歸到真的,這是真供養,這個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那真會修了。

  「科註云:『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這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生實相是明心見性。他得的福報是明心見性,這個福報利益誰能跟他相比?」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的福報無量無邊,我們這個世出世間都無法跟他相比。所以「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雖然只有一首偈或者一句經文,也幫助他增進菩提,增長,往菩提前進。「從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證明佛語真實不虛」,佛講的話一點都不假。「古人真誠、恭敬」,絕不欺騙眾生,「今人起心動念有私心」,自私自利,這樣修布施,布施得福不如經上所說的殊勝。「一切從真實心中作,以真實心為基礎,沒有絲毫虛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實,無論修什麼法門、修什麼樣的布施,得福都不可思議。」

  我們再翻到五百三十八頁,「科註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這是說知恩報恩。你怎麼會開悟的?是因為別人傳授一偈一句,給你這個機會,你有善根,聽了之後能深解義趣,開悟了,成佛了。傳授你一偈一句這是你的恩師,恩德多大?佛舉比喻:你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痴,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這個老師對你有恩,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還常常說他的過失。老師有沒有過失?很難說。有沒有過失在你自己起心動念,你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過失無量無邊;你以清淨心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惡心,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句話把事實真相道破。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薩示現殺盜淫,善財參學得無量功德。如果我們接觸這些必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人家接觸成無上道?」我們去接觸就墮阿鼻地獄?「用心不同。」境界沒有好、沒有壞,關鍵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好,一切境界都好;心不好,一切境界都不好,所以萬法唯心造。「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這是佛教我們的,我們一定要以恭敬尊重之心,來敬愛、尊重三寶甚深之法,用這樣的心必定獲得無量無邊的大果。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付法藏經》云: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法是佛法,「幫助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佛法才是眾生的真善知識。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自己得到利益,應當把這個利益推薦給一切眾生。『迴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應當利益一切眾生。不怕辛苦,認真努力去做,盡形壽把這樁事情做好,就是圓滿功德。佛法之可貴在利他,利他必須捨棄自己的安樂。誰不喜歡去住山、住茅蓬?個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樂,不能利益眾生,只能自利。佛菩薩、明心見性之人,他確實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可是他捨棄自己的享受,不辭辛苦天天勸化一切眾生,走進都市,只要有人肯聽、肯接受,他都很歡喜、很詳細的為他解說。」明心見性就是要度眾生,除非他沒有緣,只好住山。明心見性了,有這個緣,他必定會去度眾生,不會自己去享清福,他一定代眾生苦。

  下面引用《堅意經》佛說的經文,「《佛說堅意經》云: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我們用這段文常常勸人來聽經。這是佛在《堅意經》上說的,佛告阿難,佛給阿難講,有好心善意的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他聽經聞法,能夠一日可,這就是講一生當中你聽一日,一日就是二十四小時,你這一輩子你聽經聽一天,二十四小時;如果不能一日,半日也可以,半日就是十二個小時;不能半日,一時可。在古印度一時是現在的四個小時,就是你一生當中沒有辦法聽半天、一天,那聽一時(四個小時)也可以。不能一時半時可,一時也做不到,那半時也可以,半時就是現在兩個小時。不能半時須臾可,兩個小時你也做不到,那聽個幾分鐘也可以,聽個三分鐘、五分鐘也可以,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你一生當中能夠聽經聞法,縱然你只聽須臾,就是此地講的一句一偈,聽這麼少的經文,其福不可量,他的福報不可限量。可見得這種法布施,聽經聞法的功德殊勝,其福不可量。是故智者,因為是這個緣故,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得到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要志心勤聽經法,勤就是要不懈怠的,志心來聽經聞法。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常用這段經文來勸勉大眾聽經聞法。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遇佛塔寺』,新建的要『布施供養,瞻禮讚歎』。『大乘經典』是法寶,是眾生的善知識。新的經本一定要印刷精美、莊嚴,讓人看到之後生歡喜心,生恭敬讚歎的心。」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印經,他的標準也是在這個地方,印刷要精美、要莊嚴,不是印得封面花花俏俏的,那就不莊嚴了。所以要精美莊嚴,讓人能生起恭敬讚歎的心。這是講印經。「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如果自己沒有力量,勸導大家同共發心」,這樣也可以,發起大家一起來。「舊的經典修補後將其翻印,複印本可以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流傳給後世。或者現在「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是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障礙佛法流通,這個罪很重,多少人的法身慧命被這幾個字斷掉。」西方國家它重視所有權、智慧財產權,現在東方也跟著西方學,也沒辦法。但是現在雖然版權所有,過去蕭律師也給淨老和尚講了一個變通的方法,版權所有,但是公開授權大眾流通,不能以非法謀利任意增減內容,加上這些字。我們還是要版權,因為現在你說沒有版權,別人拿你這個去登記他的版權,那你又不能流通了,你的東西變成他的版權,你要流通還要經過他同意。所以蕭律師也教我們說,我們有版權,但是我們版權是沒有賣給哪一家的,我們是授權公眾來流通,這是變通的一個辦法。「『檀越之人』是施主,獨立營辦就作轉輪王,與大家一起營辦就做小國王。此地講的修因得果要細細思惟,了解之後就懂得應當如何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佛教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有福報供養一切眾生,不要自己享,因為自己煩惱習氣未斷,享福就會迷惑顛倒而墮落。」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福報來不要享,跟大家分享,不要自己去獨享。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社會慈善事業救人的病苦」,就是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慈善機構;在佛教,花蓮慈濟功德會,救人的災難、救人的病苦。「大乘佛法教導人不病不苦」,怎麼解脫這些病苦(生老病死),這是究竟的慈濟。「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但是它得不到樂,它那個苦還是存在的,只是把這個苦的程度減緩、減輕,基本的苦還是在,生老病死這個苦也沒有解決。必定覺悟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佛法」。「佛說,在三寶裡修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這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幫助人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離開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絕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身貧賤」,他也得解脫、自在、快樂,這是法布施它殊勝的地方。所以我們三種布施,法布施實在講,三種都有,像我們講經、印經,你要財;內容是法,佛法;人聽聞佛法,他破迷開悟、心開意解,斷煩惱成菩提了,永遠脫離生老病死六道輪迴之苦,無畏布施,最究竟的。所以三種布施,以法布施為中心。

  好,這一堂課時間到了,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