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6/6/18 英國倫敦英國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07-0007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地藏菩薩本願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頁,最後一行。我們從第二句,「般若波羅蜜音」,這裡看起。昨天我們學習到世尊「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毘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個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智慧,六度前面這五種都要有般若才能叫度,般若它是智慧。智慧用在什麼地方?就前面這五種,這個五種當中都有般若才能叫度。如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世間法修得再好,只能得人天福報,可以生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破無明,不能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般若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關鍵,我們佛弟子不能不知道。特別修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對般若必定要有真正的認識,這樣我們修學才不會有偏差、有錯誤,離開般若那就偏離了佛法,這個非常重要。
我昨天也臨時想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這個《竹窗隨筆》有初筆、二筆、三筆。在《竹窗二筆》裡面有三條講到般若的重要,我大概簡單跟大家解說《竹窗二筆》的第一段般若。它這個原文是「土之能朽物也,水之能爛物也,必有殘質存焉,俟沈埋浸漬之久而後消滅;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這個一段,蓮池大師他形容比喻,說這個土,泥土能夠腐朽這些物質,水能夠讓這個物質腐爛,泡在水裡讓物質腐爛,這個必定是要有殘質存焉,殘質就是遺留下來的一些殘留的東西物質,浸泡在水裡、埋在土裡久了之後,它就腐朽、爛掉了,也就消滅沒有了。這是講土跟水,腐朽物質跟腐爛物質,浸泡、掩埋時間長久,它就沒有了,那必須要有個東西在。「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如果用火來燒,一下就變成灰了。像我們人死了,一般過去我們傳統是土葬。我記得小時候父母都會為祖父母、曾祖父母輩的,死了之後土葬。在台灣的習俗是六年撿骨頭,六年,六年才能腐化,才能撿骨。現在送去火燒,大概一個多小時就燒成灰了。所以蓮池大師講,「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很快就變成灰燼。這是他一個前言,就拿這些物質消失的這種性質情況來做比喻,一個土,一個水,一個火。
下面他講,他引用這個是要講般若智慧,「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諸貪愛水逼之則涸,諸煩惱薪觸之則焚,諸愚痴石臨之則焦,諸邪見稠林、諸障礙蔀屋、諸妄想情識種種雜物,烈燄所灼,無復遺餘。古謂太末蟲處處能泊,惟不能泊於火燄之上;以喻眾生心處處能緣,惟不能緣於般若之上。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蓮池大師用般若智慧來比喻如同大火炬,大火炬就是那個火把燒起來,火很大;把貪愛比喻作水,水遇到大火燒,燒久了,水就乾掉,乾涸,乾掉了。這是形容有了般若智慧,貪愛比喻作水,貪心感應自然環境是水災。那天我們到會場,管理會場的小姐,我說我們要來做息災。我說現在世界災難很多,她說我們英國水災很多。水災就是貪,貪影響到環境是水災的泛濫,這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貪。在《楞嚴經》佛就用我們身體的反應,來講我們這個煩惱的作用。貪,我們身體就出水。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想貪吃什麼東西,還沒有吃到的時候,一想到那個東西就流口水。那就是貪,貪心起來了,就引起我們身體生理的反應。其他《楞嚴經》講得很詳細,大家要進一步了解,可以找《楞嚴經》來看。瞋恚是比喻火,人一生氣面紅耳赤,像火在燒。愚痴是感應風災。這裡蓮池大師把般若智慧比喻作大火炬,大火它可以把貪愛的水燒乾,就沒有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只要般若智慧現前,那個貪就不見了。
「諸煩惱薪觸之則焚」,煩惱薪就是比喻我們煩惱像木柴一樣,薪柴,薪就是木柴,木柴遇到火就被燒掉了。「諸愚痴石臨之則焦」,愚痴石就是愚痴像一塊石頭一樣,大火來燒這個石頭也會被燒焦了,這講愚痴。「諸邪見稠林、諸障礙蔀屋、諸妄想情識種種雜物,烈燄所灼,無復遺餘」,就是大火一燒,這些也都不會存在了。這個是比喻般若智慧像大火炬,我們種種的煩惱、分別執著妄想,這般若智慧一現前,這些統統沒有了。古時候有一種太末蟲,牠能夠泊,泊就是牠能夠停留在任何的地方,什麼地方牠都可以停留在那個地方,任何地方牠都可以停留,這個太末蟲,但是唯獨牠不能停留在火焰之上,一碰到火就被燒了。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眾生的攀緣心,就像那個太末蟲到處可以停留,「處處能緣」,攀緣,「惟不能緣於般若之上」,這個煩惱妄想它就不能攀緣到般若。所以般若智一現前,這些攀緣心也就不存在,《金剛經》講叫金剛般若。「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學道的人不可以,剎那就是很短暫的時間,失去般若的智照,那這些煩惱妄想它就出現了。這是給我們說明般若的重要。
第二個,蓮池大師又講第二個般若的重要,「予病足,行必肩輿。一夕天始暝,輿人醉而躓,傾蓋,即有數男子攘臂攫予帽者,意謂內人或有金寶嚴其首故也。已而大慚,疾走去。」這一段就是說,蓮池大師有一個時間他的腳生病,「病足」,腳生病、腳受傷不能走路,不能走路外出就要有人扛轎子,坐轎子。古時候那個轎子,好一點的轎子它外面是有一個東西包起來的。我們到大陸去旅遊,我也坐過那個轎子,但是都沒有包的,都露天的,兩個人抬,然後我坐上去,兩個眼睛就看天上,那個沒有包的。那個轎子,像以前新娘、做大官的,那個轎子它都有圍起來的。有一天晚上天剛剛黑了,抬轎的人,「輿」就是抬轎的人,抬轎的人他喝醉了,喝醉了去抬轎走路就不穩。「傾蓋」,傾蓋就是這個轎子斜到一邊。斜到一邊,旁邊即有數個男子手就伸進去,伸進去這個轎子裡面,他們誤會裡面的人一定頭上有金寶,金銀珠寶,像婦人插在頭上的這些裝飾,一定有金銀珠寶,然後手伸進去抓他的頭,想把那個裝飾品把它偷走、搶走。但是手一伸進去,蓮池大師是出家人,什麼都沒有,頭光光的,然後他們手伸進去才知道不對,是出家人。所以他們就很不好意思趕快跑了,不是富貴人家的婦女,這些人就趕快,「已而大慚」,都很慚愧,很不好意思,「疾走去」,趕快跑。
蓮池大師有這麼一次的經驗,他就把這個生活當中回歸到修行上來。他說天黑了,什麼都看不見,就有小偷了,小偷就來了,要來偷東西了,利用天黑他來偷東西。「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輪,日輪纔滅,而盜賊奸宄出矣;真照纔疏,而無明煩惱作矣。」這個一段是蓮池大師講,「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輪」,他就想到我們修道的人,這個般若智慧就像白天那個太陽,太陽照得很亮,看得清清楚楚的,那個盜賊就不敢輕舉妄動,比喻我們這些煩惱妄想它就不動了,我們有般若智慧就像太陽當空,這些魍魎精魅都不敢動了。「日輪纔滅」,太陽下山了,天一昏暗,盜賊都統統出來了,這是比喻形容我們一下子沒有般若智慧的觀照,我們那些煩惱賊就出來了,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種種違禮的情想全部出現了。所以,「真照纔疏」,我們真心提起觀照的功夫才剛剛疏忽、失去,「而無明煩惱作矣」,無明煩惱就發作了,這個病又開始發作了。
「先德謂暫時不在,猶如死人,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以前的大德講觀照般若,我們修這個般若,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經文,經文是文字般若,我們讀經就一直讀,不懂得從這個文字般若提起觀照般若,那就不管用,伏不住我們自己的煩惱妄想。所以讀經就是把文字般若記在心裡不要忘記,不要忘記要做什麼用?要提起觀照般若,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般若,那些煩惱妄想才控制得住,控制住了就叫照住,照住心就定了,定久了就開智慧,就證實相般若。我們修淨土法門,你有觀照般若,起碼功夫成片就沒問題,淺的一心不亂就能證得;深一點可以斷見思,事一心不亂;再提升,破無明,理一心不亂。這個觀照般若非常重要。我們修淨土法門有一個便宜,我們這個觀照般若得力了,也不要太深的功夫,能夠把煩惱伏住,就得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決定有把握了。如果沒有念到功夫成片,往生還是沒把握,要看臨命終最後一念是什麼念頭。如果是念佛,臨終一念、十念是可以往生;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念佛,在念世間的雜事,就去不了。所以平常修這個般若是非常重要。所以,「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這個給我們強調般若智慧的重要,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現在我們讀經只有停留在文字般若,不懂得提起觀照般若,所以修很久,功夫不得力,修到最後枯燥無味,就退心了。
第三個,般若。「經言:暑月貯水在器,一宿即有蟲生,但極微細,非凡目所能睹,故濾水而後用。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則蟲不生。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觀照熾而不休,溫養密而無間,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這一段,第三個,「經言」,蓮池大師舉出經典上佛講的。「暑月貯水在器,一宿即有蟲生」,暑就是暑天,夏天,夏天天氣炎熱,如果你把水裝在一個盆子裡面,器就是裝水的盆子或者是茶杯,一宿,一宿就是一個晚上,那個水它就有蟲生出來。但是這個蟲很微細,我們一般眼睛看不到,你現在要去買那個科學儀器放大鏡,兩百倍的。像台灣高雄的牙醫劉醫師他是買一個機器,可以放大三千六百倍。我們一般眼睛是看不到,透過他那個儀器,你就看到那個微細的蟲。有一次我們老和尚去給他治牙周病,他在牙齦裡面挑一點點,幾乎看不到的,放在這個顯微鏡裡面看,老和尚看很多蟲,又有頭在那邊動,鑽來鑽去的,三千六百倍。這個就是「但極微細,非凡目所能睹」。但是證果的阿羅漢,他不用這些機器,他能看得清清楚楚,他有天眼洞視,不用靠儀器,凡夫就要靠那些儀器。所以我們眼睛看不到,你一杯水放在那邊,第二天它就生蟲,但是蟲很細,我們眼睛看不到,「故濾水而後用」。所以在《沙彌律儀》規定,古時候出門在外要帶個濾水袋,如果在路邊、山邊取水用,要先過濾。因為有蟲,過濾才能喝,沒有過濾等於殺生。
「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則蟲不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杯水你放在,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是明朝末年,那個時候沒有電鍋,沒有這些保溫的,但是有火,就是說你這個火不要熄掉,就是給它保溫,保持它的溫度,像我們現在燒開了你放在熱水瓶保溫。保溫,水就不冷,保持它的溫度,則蟲不生,蟲就不會生出來,不會生蟲。蓮池大師以這個比喻,「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般若的智慧就像火煮那個水,保持那個水的溫度,不能讓它斷掉停下來,一斷掉停下來,水一涼掉,蟲又生起來。這個比喻什麼?我們觀照般若要熾而不休,就像那個火煮水,火不能停熄的,要時時刻刻提起,保持那個水的溫度,也就是保持我們心的清淨,不要讓它生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出來,都是妄想、妄念、煩惱。「溫養密而無間」,溫養就是觀照般若綿綿密密的做功夫,提起。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提起觀照,沒有間斷。「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偷心雜惑就是我們亂七八糟那些妄想,它就生不起來了。「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這個就是給我們講,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證實相般若就是此地講的般若波羅蜜音,你證得實相就是波羅蜜,就圓滿了。以上我們講六度,佛出這個音聲就是說法,說什麼法?說菩薩的六度萬行,我們要懂得怎麼在生活上修學,怎麼把它用在生活上,這樣學佛才有用。下面講:
【慈悲音。】
菩薩修六度,六度實在講,雖然講度眾生,實際上是度自己。下面講,我們有六度了,修圓滿了,就必定會去幫助一切眾生。『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本經是大乘經典,大乘菩薩他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般若智慧現前,大慈大悲的心生不起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一切眾生就沒有分別,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眾生的樂就是自己的樂。《楞嚴》講,「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他沒有分別了。為什麼沒有分別?就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他就沒有對立的。所以他的慈悲不是愛緣慈,不是法緣慈,是無緣慈悲。明心見性是無緣慈悲,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屬於法緣慈。我們一般凡夫是愛緣慈,我喜歡的人,跟我有關係的人,對他會慈悲。像父母對兒女,那是我兒子,我當然要對他慈悲,別人不是我兒子,對他就不慈悲,這個叫愛緣慈,是凡夫的慈悲,他的慈悲就很有限。法緣慈的慈悲就比凡夫大,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但是如果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是有範圍,明心見性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慈悲音」,慈悲接著就是喜捨,一切諸佛如來都是慈悲喜捨,以及大菩薩,都是慈悲喜捨。捨,喜捨也是幫助眾生的,這個捨加上一個喜,就是歡喜,歡喜捨,捨了之後心裡歡喜。不是布施、捨了之後心裡好痛,心裡很懊悔,那是捨,但是沒有歡喜。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早年講席當中常常講,就是說我們布施要淨施,淨施就是布施是要讓心清淨的,不要布施之後心裡又罣礙,這樣布施不清淨,得的果報也不圓滿。我記得在家的時候,大概四十年前,那時候我在家還沒有出家,二十幾歲,聽老和尚講經,在台北火車站對面,有一個李月碧講堂,他在那邊借那個講堂講經,我去聽經。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就修布施,修布施以印經為主,所以辦一個法施會,印經書善書來流通,免費贈送結緣。有一個居士他也發心拿錢來布施印經,布施印經,他對負責印經的人沒有信心,心裡常常想,你到底印經如不如法,有沒有真正去把這個錢統統印經,他就去查。查來查去,好像收的印經款,實際上印了還有剩下幾塊錢台幣,幾塊錢。幾塊錢,他又一直查,這個不行,這個幾塊錢到哪裡去?一直查、一直查也查不出結果,但是一直問。後來問到我們師父,我們師父就跟他講,那幾塊錢被我拿來吃掉了,被我吃掉了。這樣布施,布施得這麼不清淨,那就很苦,不對了。所以常常對大家開示,就是說你布施,你交給他,因果是他的,拿錢辦事的人他要背因果,我們布施的人功德是圓滿的,你辦事的人你要怎麼辦,你要負因果責任,辦得不如法他要背因果。我們布施的人心要清淨,不要罣礙,不要一布施,又要牽掛他這個錢到底如不如法、怎麼樣,搞到最後甚至還要去打官司,那何苦?
所以過去新加坡有個談禪老和尚,他是大陸人,到新加坡去,他在城隍廟賣香、蠟燭,自己生活很節儉,賺的錢他都拿到大陸去修廟。因為大陸在文革期間寺院破壞很多,後來改革開放,很多寺院都需要修廟,他賺的錢統統拿到大陸去修廟。修廟,他有一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拿給修廟的負責人,他就告訴他,這個錢我是要修廟的,這個錢給你,你做的對不對、如不如法,因果是你的,跟我無關。他布施了,他就不再去過問,這樣他心就很清淨,這個就叫喜捨。所以喜捨,捨要歡喜。喜捨主要也是幫助一切眾生,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對團結宗教做很多布施,喜捨,其他的宗教做好事隨喜,捨財物,所以能夠團結宗教,這個是度眾生必定要這麼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這個做法,怎麼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是想盡辦法把別人的財物賺到我口袋,怎麼把自己口袋的財物拿出去?好像是傻瓜在幹的事情。如果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這個做法才是佛教我們的,才是真正有智慧、有功德利益。
實際上,凡事都有因果的。錢從哪裡來?從布施來的,財布施得財富;聰明智慧哪裡來的?從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健康長壽從無畏布施來的,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大家就樂意去做了,就會喜捨了,就是捨的會很歡喜。不明瞭因果,真的一般世間人捨是捨,捨的很痛苦;捨的很痛苦,將來得到果報也非常痛苦。所以這個布施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都引用佛經講,有人前世布施又後悔,這一生得財富,後面財富又失去,就沒有了。這個因果我們如果看看《安士全書》、《感應篇》、《了凡四訓》,印光祖師一生這三本書印最多,多了解因果,知道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因果報應的事實,我們就會歡喜的捨財物。這個捨,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時間、我們的體力,現在講做義工或者做志工,義務來為大眾服務,這個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更殊勝,身外之物的財物布施叫外財布施。所以財布施它也有兩種,叫做內財、外財,都叫布施。我沒有外財,但是我用我的精神、體力、時間來為大眾服務,義務為大眾服務,這個就是內財布施。慈悲喜捨。下面講:
【解脫音。】
『解』就是解脫、解開的意思,好像你手腳被人家用繩子綁住,解開了,解開就脫離束縛。怎麼樣能得到解脫?必定要斷煩惱。這個解脫,以佛法的標準,起碼你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是初步得解脫。如果沒有離開六道,還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以佛法的標準是還沒有得解脫,還要在六道裡面受生死輪迴這種果報,沒有得解脫。所以起碼要證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六道,這是小解脫。必定要破無明,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大解脫,不但出離六道法界,而且出離十法界。六道法界上去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講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斷見思、破塵沙,但是還沒破無明,所以在四聖法界,再跟六道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破無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入一真法界,得大解脫。
佛說出這個「解脫音」。解脫,小解脫得小自在,大解脫得大自在,觀自在菩薩得大解脫。你看《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得大解脫。我們要修到,不要說到大解脫,小解脫我們一生就很難辦到,做不到。你修其他法門,它的條件,你要出三界,三界裡面見思惑要斷得乾乾淨淨,一品沒斷乾淨就出不去,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沒有例外的,你在娑婆世界修行條件就是這樣。所以在這個世界修行,不要說得大解脫,得個小解脫就很難。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從來沒有一生修到及格的,得個小解脫,小學畢業都還沒得到,所以還在六道。在六道輪迴,輪轉到人道來,又遇到佛法,遇到又開始修,實際上是這樣。淨土法門就很方便,帶業往生,煩惱一品沒斷,我們暫時把它控制住,信願念佛,你就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得小解脫,是得大解脫;不但大解脫,是圓滿的解脫,這個功德利益實在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有幸遇到了,要珍惜這一生往生西方去作佛。下面講:
【無漏音。】
『漏』是一個比喻。「無漏」起碼也要超越三界才叫無漏,證阿羅漢。這個條件再提升就要破無明才是真正的無漏。這個漏是比喻我們的煩惱,像一個水桶裝水,你有煩惱,就像這個桶子它破一個洞,水裝進去就漏掉了。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的功德法財都被這些煩惱的漏洞漏光了。無漏就是這個桶都沒有漏洞,你裝水它不會漏掉,形容比喻我們的功德法財都不會有漏失的。這是斷煩惱、破無明,就是真正的無漏。下面講:
【智慧音。大智慧音。】
講一個『智慧』,再講一個『大智慧』,這個很明顯,比如說你證阿羅漢果,還沒有出離十法界的佛菩薩,他們有智慧,他們的智慧還不能叫大,必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智慧才能稱大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在我們這個悟的程度來講,「智慧音」是大悟,「大智慧」是大徹大悟,他這個智慧就大了。往往我們在經上看到,智慧再加上般若智慧,這個是翻譯經典的法師怕人誤會,我們中國人講到智慧,某某人很聰明,他智商很高,就說這個人智慧很大,把這個世智辯聰誤會為佛在經典上講的智慧,那誤會就大了。佛在經典上講的不是世智辯聰,是講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跟世智辯聰完全是不一樣的。般若智慧他沒有煩惱,世智辯聰再聰明他有煩惱,貪瞋痴慢的煩惱。像科學家很聰明,但是他有煩惱,他有貪瞋痴慢,他那個智慧不是佛法講的智慧。佛法講世間人這種智慧叫世智辯聰,而且還是八難之一,遭難。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個智慧,沒有別的,智慧現前,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學佛就學不到智慧。
所以我們老和尚最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現在人都不知道要學智慧,學的都是知識,包括學佛,他的方向不對,不知道從戒定慧修,經念得很多,甚至讀佛學院、讀佛教大學,有沒有智慧?沒智慧。但是他知識很豐富,這倒是真的。去讀這些佛學院、佛教大學就學不到智慧,會學到一些知識、常識。十幾年前我到日本,大概十四、五年前,遇到台灣一個女眾,一個留學生,到日本去讀日本的佛教大學。大學一般要念四年,她念兩年了。我到日本去講經,她來聽經,聽完之後她就跟我講,悟道法師,我現在來日本念佛教大學已經念兩年了,她跟我講她不想再念了,她想到大陸去找個寺廟修行。我聽到她這麼一講,我就跟她講,妳既然有心來念,念了兩年,剩下兩年,不如把它念完,再過兩年就畢業了,要有耐心,既然來念了,妳就要把它念完,這樣才圓滿,念完妳要去修行再去修。我是這麼勸她的。後來她怎麼跟我講?她說我念不下去了。我說怎麼念不下去?她說給我們上課那個教授跟我們講,他說釋迦牟尼佛到底有沒有這個人,他現在還在考據。到底有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還是後來人家去偽造、去編的,說現在還在考證,還沒確定。還不確定有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她說我們教授上課是上這樣的,上這個課。我聽到她這麼一說,我說那我支持妳去大陸修行,不要念了。我說這個不念也罷,念完妳拿到那張大學文憑有什麼用,那張大學文憑拿出來,然後再質疑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個人,學那個有什麼用,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金錢。所以,學那個學術,學那個知識,學偏掉了,學得滿頭腦都是邪知邪見。
為什麼這些人會學到邪知邪見?包括我們中國聖賢孔孟、老莊,後來學的人為什麼學到邪知邪見?這個李炳南老居士在《論語講記》講,宋朝以後的讀書人,讀四書五經是為什麼讀的?不是為了學做聖賢,不是學了為學做聖人、賢人、君子,儒家講這三個層次,最起碼要學做個君子。如果君子做不成,中國人聽起來就很難聽,小人。小人,我們中國人聽了,這個很受侮辱的,我是小人。縱然是小人,也不喜歡人家叫我小人。這是中國人對小人這個概念。雖然大家打倒孔家店,但是你說他是小人,他也不高興。但是外國人不會,外國人他也不懂那個意思。我到日本去,去遊樂區,日本那個賣門票的,大人十塊,小人五塊。我說小人五塊,小人他應當寫小孩子,小孩子五塊。我說如果這個給我們中國人講小人,那可能受不了,但是外國人他就不懂那個意思,他也就無所謂。
為什麼學到偏掉了?因為你看讀書人,宋朝以後的讀書人,他讀書不是志在聖賢,志在考取功名。志在考取功名就是想要做官,他的心就不在道,只是在學術上,不在道。他心沒有道,沒有道他問題就很多,為了應付考試,考試會作弊,對不對?為什麼會作弊?他有貪瞋痴的心,他的行為就會不如法,他不是為了道。宋以前的讀書人他是為了道,功名是其次的;宋以後他把它顛倒過來,功名是最主要的,道是其次的,甚至不要了,有官做就好了。讀書,讀書為了什麼?為了考試,考取功名,心沒有道。所以讀了那些書,他的思想言語行為都偏了,不是聖人的錯,是這些人的錯,聖人他沒錯,不是這些聖賢書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我們佛法也是一樣,現在你不學佛、不學道,儒道佛都是在道。下面我寫一個道字,那個道大家要常常提醒,我們是不是要學道,學道才會有智慧,你不學道,學一些學術,你會得到知識,不能解決問題。學佛你不學道,你沒有去修行,你的知見就會偏差,會邪知邪見。這是現代做學問的人跟古人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你看我們祖師大德,不要講太早的祖師大德,就是明、清、民國這些祖師大德,早期隋、唐、漢,那是早期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有疑惑,他自己會去做實驗,會去實驗,他不是馬上去給它否定,他會去做實驗。我們祖師大德,你看玄奘法師,他對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他有疑惑,他自己親自跑到印度去一趟,去了十七年,回來一句話沒說。正確的,這是古大德他們做學問的一個態度、一個精神。你看《竹窗隨筆》這個書,蓮池大師講,我們常常聽說晝夜念十萬聲佛號,我們現在都聽說而已,我們有沒有實際上去念看看,二十四小時有沒有辦法念到十萬聲?來計數。蓮池大師他真的就是二十四小時去念,他說連上廁所、吃飯統統不間斷,念不到十萬。
我舉出一個例子。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包括蕅益祖師、印光祖師,佛在經上講,你有沒有真正照這樣去修,有沒有如理如法去修?如果沒有,然後憑自己的想像用猜的,然後再批評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就變邪知邪見,那要背因果的。所以現在很多學者批評《楞嚴經》也是假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假的,似乎他比祖師大德厲害。他批評這個假的,他怎麼會批評?因為他沒有照那個經講的理論方法去修,他是憑他自己的想像,那怎麼靠得住?難道祖師大德都比他笨嗎?都沒看出來,被他看出來了。祖師大德他實際上照這個經典上講的去修,信解行證,證實經典上講的這個效果,就不懷疑了。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態度,這個就是跟儒道一樣的。你有去修嗎?我們現在講科學精神,什麼叫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是理論方法透過實驗,然後來證實它的結果,科學不就是這樣嗎?現在大家都講科學科學,科學就這樣。如果你說佛經講的靠不住,你有沒有依照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去實驗,如果沒有,不能亂批評。
佛在經上講的,比如說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講得很肯定的,「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講了兩個有,有是他很肯定的一個字眼。他不是講西方好像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好像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那這個就不太可靠,不能確定。他講有,有就是有,所以這兩個字它是很肯定的。我有一年,二十幾年前,講閩南語的(在我們台灣叫台語)《無量壽經》,在台北三重一個佛學會,一個小地方講。講這個經講完,有一個高中生(高中的男生)講完就來問我,悟道法師,你講《無量壽經》經典都是講極樂世界,你看到了嗎?問我看到了沒有。我就反過來問他,我說你想看嗎?你想看,我們照這個經,佛給我們講的修學的理論方法我們一起來修,我們就會看到,你要不要幹?我這麼一問,他就跑掉了,不幹,沒辦法。佛,他不是畫一個餅在牆壁上,你無法去證實的,他有理論、有方法,讓你去實驗,讓你去證實。你要照他講的去修,你沒有照他講的修,當然你不能去證實佛講的這個境界,那你就不可以去否定,你只能存疑,不能否定,你只能持保留態度,是不是這樣比較正確?
所以我們現在人做學問不如古人,就是這樣,學的都是一些知識。那些知識實在講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有壞處,什麼壞處?障礙自己修行,誤入歧途,還不如不認識字的好。不認識字的人心還清淨,沒有這些邪知邪見,像海賢老和尚,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就自在往生,這個利益那些知識分子能夠相比嗎?無法相比的。所以學要學得對,學得正確。特別現代人,親近這個、親近那個,親近這個法師、親近那個法師,親近那個大德、這個大德,聽了很多,滿頭腦像漿糊一樣,理不出一個頭緒,愈學就愈亂。說學到知識還是好聽的,恐怕連知識都很難學到。這個知識,有一般的知識、有惡知識、有善知識,惡知識就是那個知識它是害你的,那是惡知識;一般的知識就是也不會害你,但是對你也沒什麼幫助;我們經典講有善知識,善知識他會引導你明心見性,這樣的知識叫做善知識。像我們淨老和尚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建議大家多聽他老人家的,九十歲了,講的話句句是真言。亂聽,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不要怪人。這講到智慧,我們就學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戒定慧,從定來的。你沒有戒定,哪來的智慧?沒有戒定,那個慧叫狂慧,不是真正智慧。
我們看到《念佛論》裡面,修無師,這個在《念佛論》裡面,倓虛老法師講到修無師。他也不認識字,他是泥水匠,在民國初年他到哈爾濱去,哈爾濱有個極樂寺。這極樂寺現在還在,是倓虛老法師當年他建的,在北方建四大道場。他到南方浙江寧波觀宗寺跟諦老學經教,學天台宗,學止觀,學成之後回到北方去建四大道場。黑龍江省哈爾濱極樂寺、吉林長春般若寺、遼寧營口楞嚴寺、山東青島湛山寺,四大道場。他在建極樂寺有辦一個傳授三壇大戒,有一個出家眾,修無師,四十幾歲,做泥水匠的,發心去做義工,傳戒的時候有病人他照顧。發心之後,倓老也就答應了,留他下來做義工。他做了三天就告假,他說他要回家了。倓老修養比較好,也沒有責備他,但是當家師就責備他,你發心要發得圓滿,你既然發心就要戒場圓滿你再走,才做三天你就要回家,你這個發心沒有長遠心,當家師就責備他。他就講,他說我不是要回世間這個家,我是要回極樂世界的老家。大家聽到這個,這個不一樣。大家說什麼時候?他說三天後,請戒場給他準備一個地方讓他念佛往生,三天後他就要走了,回極樂世界老家了。大家聽到他這麼一說,也就不再去責怪他,既然要回極樂世界老家,這是大事。三天到了,大家就給他助念,就送他,送他到極樂世界。也沒生病,他也沒生病,人好好的,大家就講,你要去極樂世界了,留一首偈給我們大家做做紀念。他也沒念過書,叫他寫什麼偈?但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是你會講,但是你做不到,那個智慧不是真的,能做到那個智慧才是真的。講完他就走了。所以我們學就是要學一個真智慧,學一個真智慧才管用。下面講: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
這是形容佛菩薩說法。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說法是『師子吼音』。「師子吼」是形容比喻在百獸當中,獅子牠一出來,一叫,其他的野獸都不敢動了,都被降伏了。獅子這個大吼的聲音一吼,其他百獸腳都軟了,都走不動了。這是比喻佛菩薩說法,降伏這些邪知邪見,就像獅子吼一樣,這些邪知邪見就動不了了。『大師子吼音』,那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他講經說法,不是小獅子在吼,那是一隻大獅子在吼,聲音就大了,所以一些邪知邪見也都被降伏了。下面講:
【雲雷音。大雲雷音。】
『雲』跟『雷』,佛講經用「雲」、用「雷」來比喻,比喻這些萬事萬物像雲一樣、像雷一樣。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我們身心世界有沒有?有這個相,但實際上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好像我們在下面看天空的雲彩,有沒有雲彩?有,那一朵雲彩在上面。現在我們大家都有坐過飛機,飛機坐上去,你要找雲彩找不到。有這個相,但是你抓不到,它沒有一個實體的東西讓你捕捉到,但是有這個相。你一上去,這個雲是什麼?非有非無,有這個相,但是實體上是沒有。佛比喻這個,我們看到萬事萬物就像雲一樣,有,有這個相,但是實際上當體是空的,不可得的。雷是什麼?打雷,閃電打雷。閃電打雷是什麼?比喻這個萬法剎那生滅。那個剎那我們體會不到,所以用這個雷電,我們看得到的,佛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最具體的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電就是閃電,那個雷電,打雷一閃電,一閃就沒有了,這個是形容比喻我們萬法剎那在生滅,它的快速像閃電,一下就沒有了。
老和尚現在用量子力學家發現的,還有《菩薩處胎經》講的,一念有多少個生滅,一剎那有多少生滅。《仁王經》講九百生滅,那是對我們初機的講,實際上在《菩薩處胎經》講的,我們老和尚講二千二百多兆次的生滅,現在連最高級的那種科技都捕捉不到,生滅之快速我們無法去感覺到。念念成形,我們這些物質整個山河大地、虛空宇宙怎麼來的?那個快速的念頭很快速累積起來的。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經常用以前那個老式的電影那個膠卷,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二十四張它每一張是獨立的,每一張獨立的,這二十四張膠卷放在機器快速轉動,一秒鐘轉二十四張,打在銀幕上,人都在動。就像我們畫那個卡通影片一樣,動畫,實際上它每一張都是獨立的,但它是很快速的轉動,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接近,但是不一樣,快速轉動就在跑了。有一次我在facebook,有人用便條紙,小小的,用粗線條畫一個人,然後用這樣一直翻一直翻,快速的,那個人本來是靜態的,這樣快速的翻,那個人就在跑了。那個就是卡通影片,大陸叫動畫。
我們現在,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其實它沒有動,是我們的妄念,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念太快了,快速的動形成這些現相出來,實際上沒有。所以佛用「雲雷音,大雲雷音」跟我們講,如果是講《仁王經》的九百生滅,是雲雷音,我們看到九百生滅就太快了,電影那個膠卷也不過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看起來就好像真的了,九百生滅我們就很難去想像,這像雲雷音。「大雲雷音」,早期我們老和尚講《仁王經》一念當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個生滅,《仁王經》講的;現在講《菩薩處胎經》二千多兆的生滅,那是大雲雷音,那個是最大的了。所以佛說法對初機他不能講得太深,恐怕一般人很難體會,等到深入,再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大家就容易體會接受。以上舉出這些音聲都是說法,講經說法,講什麼?就講這些。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這是舉出以上這些音聲說法做代表,實際上這個音聲它是『不可說不可說』,無法去說出一個數量。大家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看到前面「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聽到這裡講「不可說不可說音已」,他就大徹大悟了。我們聽了有沒有,不要說大徹大悟,有沒有一點小悟?佛經講,不可說、不可思議,你真懂了,那你就悟了。我們不懂,不可說當中總是要給它說出來,你總是要給我說出一個數量,那就是完全不懂。所以告訴你不可說,或者告訴你不可思、不可議,你懂了,你就入進去了。禪宗叫參,不是叫你去想,你愈想就愈遙遠。上根利智說到這裡,他就大徹大悟,像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全懂了,後面不用講了,全明白了。如果不明白,後面接下去還要繼續再聽。如果上根利智的,佛講到這裡已經講完了,講圓滿了,大家都大徹大悟,後面不用講了,大家都懂了。聽眾當中有上根利智的,也有中下根的,中下根的是佔絕大多數,所以後面還要繼續講,不然中下根他不懂。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佛出說法音聲以後: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到這裡這一段是說佛出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娑婆世界就非常之大,我們這個地球是在娑婆世界無數的星球當中一個小星球。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地球很大,是很渺小的,在整個太空當中,在整個銀河系裡面是個小星球。一尊佛教化的區域,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非常之大,一個世界就非常之大。現在天文學家都沒有辦法測量到這個娑婆世界的邊緣,這是一尊佛的世界,不要說兩尊佛。『及他方國土』,他方世界,『有無量億天龍鬼神』,天道,天眾、龍眾、鬼神眾,我們一般講天龍八部,八部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集」就是來集會,來聽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
下面列出天眾,『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六層天在欲界,欲界六層天。愈高層的天人福報就愈大,壽命就愈長,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他天人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須焰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二百年,兜率陀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再上去加倍,化樂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八百年,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千六百年,一直加上去。色界天就不算年了,算劫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的壽命是八萬四千大劫,這個劫的數量就更大了。六欲天當中的兜率陀天,它有凡夫天跟聖人居住的天。我們一般講兜率內院,它這層天它有分內外院,外院是凡夫天,內院是彌勒菩薩住的,住在那裡講經說法,等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到這個地球來示現成佛,接釋迦牟尼佛後面一尊來示現成佛,現在在兜率天。我們中國近代的高僧,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他禪定功夫很深,在文革的時候被打得快半死,他就入定,入定到哪裡?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去見到彌勒菩薩,聽彌勒菩薩講經,他跟彌勒菩薩講,他不想回到人間來,人間太苦了,五濁惡世。彌勒菩薩說,你的法緣還沒了,還要度眾生,還得要回去,代眾生苦,所以又回來了。我們知道虛老他肯定是往生到兜率天內院去了,他有這個禪定功夫,可以往生到內院。我們一般達不到這個功夫,生不到內院。欲界第四層天是凡夫天跟聖人的天在一起,所以這層天也是凡聖同居土。
色界有十八層天,四禪天有十八層,十八層天其中一層天也是凡聖同居土,就是證得三果的聖人,小乘三果的聖人,阿那含果;證得阿那含果,還沒有證阿羅漢,還沒有超越六道,先往生到五不還天,阿那含他在色界五不還天修行,把後面的思惑幾品斷乾淨,他就超越六道,就不再到人間來了。所以證得初果須陀洹,天上人間要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三界,脫離六道;證得二果叫做一來,還要來一次;證得三果叫不來,就不再到人間來了;修行證得四果,他就超越六道,他不需要再到人間來。這個也有一層天是五不還天,經典叫五不還天,是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凡夫、天人跟三果聖人共同居住在這層天。欲界天的天人還有五欲,但是沒有我們人間這麼重,愈高層次的天道欲望他就愈低,到色界五欲就沒有了,他是禪定,禪悅為食。世間這個外道他們定功可以修到色界、無色界,最高無色界天,修到這層天,但是出不了三界,定功失去了,還要再輪迴。所以沒有學佛,他這個生死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天人生活也非常殊勝的,天道的天人,在佛經上講得很詳細。天人的衣服它不用裁縫的,我們人間的衣服要裁縫,裁縫就有個縫,我們中國人都會聽到一句話,叫天衣無縫。天人的衣服不用裁縫,他也是動個念頭它就來了。不但天人,我們人道的人,北俱盧洲的人他衣食都是自然的,他不用去經營,福報大,但是他在人道,他還沒有到天道。這裡是四大部洲,我們這個地球屬於南贍部洲,一四天下,南贍部洲。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都是人,四大部洲人長的樣子是不一樣的。我們南贍部洲的人這個臉孔,像車箱一樣;東勝身洲的人長得像月亮,半月一樣的;還有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都是人,都是屬於人道。韋馱菩薩是三洲感應,大家在中國你去寺院看,有的寺院那個韋馱殿它有寫上四個字,叫三洲感應。三洲是哪三洲?就是我們這裡南贍部洲,我們這個地球屬於南贍部洲,還有東勝身洲、西牛貨洲,這三洲有佛法,這三洲的人福報比較差、比較苦,所以佛講經說法大家比較會接受。北俱盧洲的人他跟天人差不多,他想衣食,衣食就來了,不用去經營,他很快樂。你說這個世間苦,趕快脫離輪迴。他說我沒感覺,我現在感覺非常好,佛去講經說法他也聽不進去。《四十二章經》講,「豪貴學道難。」他享受人天福報,大富大貴,他這麼享福,你勸他來學道,他聽不進去,他不會接受的。
我們不要講北俱盧洲,就在我們現在地球,這都這麼苦,世界這麼亂,有一些富貴人家你勸他來學佛聽經,他會跟你說我很忙。他忙什麼?忙去打球。這個人間福報不能跟北俱盧洲、不能跟天人比,他都很難覺悟了,何況那個地方?所以,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你勸他修道都很難。你說來聽經有幾個是大富大貴的,你們舉出來給我看?沒有,都是小康家庭。貧窮也學道難。貧窮,三餐都吃不飽了,他哪有心情來聽經。這比喻三惡道,他苦得不得了,他哪有辦法學佛?也很難。只有人道這個半苦半樂,雖然苦,但是還能夠喘一口氣,這個勸他覺悟比較容易。說這個世間苦!真的想一想,真的很苦,要求解脫,就有意願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他生活太享受,他就沒有那個心想要去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但是享福它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他福報盡了,他又要輪迴了,那時候福報享盡了,苦又來了。他現在不知道,福報享盡的時候他就苦了。好像你很有錢的時候,用好像感覺很樂,錢用光了,沒有,那就苦了。所以天人有福報,但是天人享福修行就難了,除非宿世善根很深的,不然就很難。
色界天天人他得禪定,要學佛也難,除非他是有學佛的根柢,修的定達到色界定,他會學佛。如果是外道,他不是學佛,得到這個定,他也很難修行。色界天十八層。這裡講得更詳細,四空天有四層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四空天最高的,壽命八萬大劫,經典上叫長壽天,定功八萬大劫,那麼長的時間。生到長壽天好不好?佛經講,八難之一,八難其中一個就是生長壽天,他在那個天裡面不能學佛,不能超越三界,在那邊耽誤時間,定功失去又要墮下來,又要輪迴。很多非非想處天的天人,定功一失去就墮阿鼻地獄,所謂爬得高摔得重。為什麼?這個天人大部分,在古印度,很多外道修到這個天。古印度他們都知道涅槃,涅槃不是佛門講的,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印度那些外道宗教都講涅槃。涅槃是什麼意思?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意思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境界。沒有生老病死,不生不滅,永遠不要受生死之苦,這個叫涅槃。外道想要證得這個,實際上他們都錯了,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才出現在世,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些外道也聽佛講經,他修錯了,修到非非想處天去,以為已經證得涅槃。其實那個不是,他誤會了,以為超越三界了,結果沒有。到定功失去,心又開始亂了,又開始要掉下來,心裡就會產生疑謗,佛講這個涅槃是假的,我修到這個還是要再墮落,這一念的疑謗又墮到地獄去。所以爬得高摔得重。這是講天眾,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下面講,『龍眾、鬼神等眾』。龍,我們現在真正的龍我們沒有看到。我們老和尚他說看過龍,看過龍的尾巴。他是講他以前讀小學,在福建建甌(建甌我去過),有一天下午,就是夏天,要下雨,打雷要下雨,天空烏雲密布,鄉村的人就看到雲端有一條龍尾巴露到下面,看到龍尾巴,沒有看到龍身、龍的頭,看到尾巴,鄉人就叫大家趕緊出來看。他說那條龍大概被玉皇大帝處罰,大概犯了什麼錯誤被處罰,吊在那邊,我們老和尚他也跑出來看。以前我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說看過龍尾巴,他讀小學的時候。他還有看過狐狸,看過狐狸變成人形,頭沒有變過來,身體變過來,穿人的衣服。他還看過飛碟,在台灣看過飛碟。
龍真有,我們一般看不到,因為龍牠會變化,龍會變化。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概是寺廟那個龍柱,用石頭去雕的那個龍。大概以前有人看過,照那個形像去雕。在日本,很重視龍,我們中國這個龍,在日本那個寺院,你去寺院,要進去寺院,要先用水瓢勺個水洗手,喝一口漱漱口。然後它那個水,就是做一條龍,那個水就是從龍的嘴巴吐出來。日本很相信龍,它那個龍跟中國的龍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到日本去,我看那些日本人去寺廟洗洗手,我也學他們洗洗手。到東京淺草觀音寺,人山人海,平常就人山人海,他們就是有這個龍,它那個大香爐,我看寫「娑竭羅龍王」,刻上這個字,娑竭羅龍王。娑竭羅龍王我們讀《十善業道經》就知道,佛講《十善業道經》不是在人間講的,在龍宮講的,對娑竭羅龍王講的。娑竭羅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鹹水,海水是鹹的。所以我去看,去那邊上香,看到它那個大香爐寫娑竭羅龍王。他們香插在那個大香爐,我看很多日本的高中女學生,她們就會去,那個香燒上去,還有其他的日本人,那個香燒了煙升上來,然後就用手撥那個香撥到自己身體。我去我也學他們,去到那邊,然後把那個煙撥到身體,大概這個對我們有好處,佛菩薩加持。所以龍,在經典上有一部《海龍王經》。現在我們科學這麼發達,說潛水艇潛到海底也沒看到龍。實際上,海底那些都是龍在管的。
好,我們現在時間到了,「龍眾」也有很多典故的,要講,光這個龍,我可以講一個月,恐怕大家都聽跑了。所以佛經每個字它都有無量義的。好,我們下午兩點繼續來學習,現在請大家用午齋,大家休息,看要看光碟還是要練唱歌都可以。好,我們下課。我們下午還有課,我們現在就不念迴向偈,我們下午課講完再念迴向偈。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