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復得聞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5/3/17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5-010-000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這次我們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世音佛學會第一次辦觀音佛七。這個學會我們接了二十多年,過去悟道也常常提起觀音佛學會,顧名思義是學習觀世音菩薩經典的一個會所。過去的居士大德,他們成立這個會,到我接手的時候,聽說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我再接了二十多年,大概有四十多年。當初成立這個學會的大德,也是很發心,我聽說都是做一般社會慈善救濟的工作。有沒有打過觀音七?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有沒有學習觀音經典?我也不知道。我們接了之後,從費洪桂居士她接了八年,再交給我來接這個學會。
當初接了這個學會,我就跟我們這個觀音佛學會的會員講,我說這個名稱非常好。先師淨老和尚早年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這個經的時候,在美國第一個成立美國淨宗學會。學會就是比較現代化的名詞,現在人比較容易理解,是大家聚在一起學習的一個場所、一個會所。觀音佛學會,就是大家學習觀世音菩薩經典的一個會所,大家聚會在一起學習。這個聚會,當然現在時代跟過去不一樣,有很多種方式,現在不但在一個現場聚會,還有網路,像我們晚上講經透過網路來傳播,我們大家一起學習觀音經的、講經的、學習的這些內容也都是會所。現代的聚會,有在現場聚會,大家一起來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有在網路前同修一起來學習。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學習,就叫學會。
如果沒有學習觀音經典,實在講觀音菩薩的名氣很大,但是對觀世音菩薩就不認識,不認識觀音菩薩。觀音佛學會的會員,起碼要比一般人更認識觀世音菩薩,這樣才符合說我們是觀音佛學會。不然,如果人家來問我們有關觀音菩薩的事情,我們一問三不知,那你說觀音佛學會,你們在學什麼?我們對大家也不好交代。所以觀音菩薩名氣很大,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的人不多。為什麼?沒有學習觀音菩薩的經典,當然他不認識。就是聽說,也看到了,很多人在扮觀音菩薩,也知道觀音菩薩靈感的事蹟非常的多,古今中外,記錄下來的,也相當的多。
那天觀音佛學會開會員大會,我也跟大家提到我們這次觀音佛七,晚上我們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早年,就是圖書館剛成立那一年,民國六十八年,我記得是在暑假辦大專佛學講座那個時候辦的一次觀音佛七,那個觀音佛七一天八個小時,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念觀音菩薩聖號。那一次的觀音七我有去參加,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還是在家居士,我出家前五年,我是民國七十三年出家的,那個是民國六十八年。那一次講的有錄音,有錄音錄下來。那個時候還沒有錄像,有錄音。因此,這個音檔我們也整理出來,現在也有出書了。觀音三經過去先師淨老都有講過,觀音菩薩的經典。《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華嚴經.觀自在章》、第三部就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是出自於《妙法蓮華經》其中的一品,所以稱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先師淨老在那次觀音佛七,每天講四個小時,就是講了六天,一天講四個小時,講二十四個小時,分做十二集,一集兩個小時。本來我想用節要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但是我們這次也時間很趕,也來不及節要印出來給大家。這次我們時間,今天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們一次只有一個半小時,只有七個半小時。所以這次我們連節要也不夠時間來跟大家學習,只有用略講,依據先師淨老他講過的,我們選一些重點的開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學習。所以這次我們《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略講,大略的講,因為只有七個半小時,我們要把整個經文瀏覽一遍,只能很簡要的挑一些重點來跟大家講,跟大家分享。
請大家翻開經本,這個經本我們就用打觀音七儀軌第二頁,大家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法蓮華經》是這部經的經題,我們一般簡稱《法華經》。具體的講,就是《妙法蓮華經》。一般講經,經題,根據古大德講經的方式要講五重玄義。講五重玄義,時間就很長,等於是細講經文,那叫長時講座,才有時間來講玄義。沒有時間講玄義,這個經題做一個大概的介紹。
過去先師淨老講這個經他是採取前清,前清就是清朝的時候。清朝大義法師他註解的《法華經大成》,當時我記得那一部註解滿厚的。那時候我們去聽經,去參加觀音七,他說圓滿了,一個人請一部回去。我記得我請的那一部可能還放在我弟弟那裡,很久了,民國六十八年,今年是一一四年了,已經四十六年了,這個也講了四十六年了。
經題我們簡單講一下,我們就沒有辦法照這個註解這樣來講,照這個註解,我們這五天光講經題都講不完。過去智者大師說「如是我聞」,說了三個月還沒講完。那是古時候農業社會,大家比較有時間。居士農忙過了,也都可以去寺院掛單,掛聽經單。過去農業時代,農忙過了,假期都很長,所以去聽一部大經就有時間。現在時代不一樣,現代大家分秒必爭,過日子都非常緊張的。
這個經題是,佛經它的立題,有七立選題,單人立題、單法立題,還有人法立題,還有人法喻立題,還有單喻立題,一共有七種,七立選題。我們沒有時間詳細的講。
【妙法蓮華經】
『妙法』是法。因為有人、法、喻(比喻的喻),人就是有人,比如說經典上有冠上「佛說」,佛是人,這個沒有冠上「佛說」,只有《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這個法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妙法。『蓮華』是比喻,「蓮華」就是比喻因果同時,蓮蓬長出來,蓮子就在裡面,就是表因果同時。還有表出污泥而不染,不但出污泥,還出清水,因為清水下面那一層是污泥,根部在污泥,那表我們六道,污泥表六道。上面那一層清水是四聖法界。蓮花從污泥,再從清水長到水面,水面那個叫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超越十法界。所以這部經是法喻立題,有法、有比喻來立這個題目。
「妙法蓮華」是別題,就是別於其他的經典,跟其他經典的名稱不一樣。像《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是別題。『經』這個字通用,叫通題。不管哪一部都稱為經,佛說的都稱為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這一品經主要講觀音菩薩在果地上他怎麼來利益眾生,主要講這個。《楞嚴經》講修因,他怎麼修,觀音菩薩修什麼法門?就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代表一個圓通法門。這二十五個法門修到究竟都可以達到圓通。通哪裡?通自性,圓滿通達自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這法門都是方便,對眾生的根機,對了根機,他修學這個法門就能成就,就能達到圓通。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法門也就不同。不是說佛他設了很多法門,讓眾生來選,不是的。是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佛來講,對哪一類的眾生講什麼法門,記錄下來就是一個法門,一部經。
一般法門都有特定對象,耳根圓通是針對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我們六根,我們眼根如果前面用一張紙給我們遮住,我們就看不到前面的。但是這個音聲,隔了很多道牆,我們還聽得到。其他的根,你沒有辦法同時去分辨不同的。耳根很多聲音,吵雜的聲音,好像菜市場,大人的聲音、小孩的聲音、老人的聲音,這個聲音混在一起,我們可以聽出來,也有老人的,也有小孩的,我們同時可以聽出來。這個就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
《楞嚴經》佛請文殊菩薩,這個二十五圓通講完了,每一個菩薩都起來向佛以及大眾報告他們修學法門成就的理論方法,最後佛就請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是說,哪一個圓通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來修學?文殊菩薩就選擇觀音菩薩耳根圓通。這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不是針對他方世界。他方世界的眾生,他的六根也跟我們不一樣。像這個香積國(我們現在寺院的廚房叫香積廚),香積國的眾生他舌根最利,所以要吃飯、吃東西,他舌根利。我們這個世界耳根利,也有世界眼根利的,鼻根利的,每個世界眾生不一樣,世界無量無邊。
耳根圓通就是針對娑婆世界的。我們如果學了《楞嚴經》,知道反聞聞自性,實在講這個功夫我們一般人也不容易用得上,我們一聽到聲音,就會隨著聲塵走。觀音菩薩要反聞,他反過來。聞,能聞的是誰,誰在聞?不是追逐外面的聲塵。這個要深入經教,這些理論方法,我們才會有一個下手處,知道怎麼修。如果沒有深入,我們講了、聽了只是一個概念。但是,最初還是先有一個概念,你有興趣,再來深入。修耳根圓通,這是修因,他怎麼成為觀音菩薩,《楞嚴經》講得很清楚,觀音菩薩過去遇到一尊觀音如來,教他耳根圓通這個修學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觀音菩薩,你說哪一個?你只要選修這個法門,你修到明心見性,修到圓通,你就是觀音菩薩。
我們再講得更直接的,我們在打觀音七,當你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你就是觀音菩薩,你自己就是觀音菩薩。所以誰是觀音菩薩?人人都是。所以你沒有深入這個經典,真的不知道。所以都在猜,用猜的,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演電影,演一個妙善公主,以前我在家去看過,妙善公主,演那個故事。是不是?那也是,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他什麼身都能現,他現一個妙善公主,那有什麼問題?當然他可以示現。那你說那個是觀音菩薩,也是可以,也沒錯。但是觀音菩薩不只示現一個妙善公主,你看《普門品》講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不是只有三十二個身,每一類都無量無邊。是把他歸納起來,三十二大類,這樣才是事實真相。
《楞嚴經》是講觀音菩薩他怎麼修成功的這些法門、理論方法。《妙法蓮華經》就是他成佛了、證果了,在果地上怎麼來利益眾生,怎麼來加持眾生,怎麼來幫助眾生,這是講果,果地。《楞嚴經》講修因,這個偏重在講果。《觀自在章》因果都有。
這部《妙法蓮華經》是佛在快涅槃之前講的。佛成道第一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簡稱《華嚴經》,具體的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般人,凡夫、二聖聽不懂,也不知道佛在定中講《華嚴經》。他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的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針對這些法身大士講的。我們一般凡夫,不但凡夫,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都聽不懂,也沒有辦法參與這個法會。因此,佛從《阿含經》講起,才回到阿含,等於辦小學,講了十二年;再講八年的方等,預備入大乘法,方等講八年;再講二十二年的般若,般若就進入大乘的核心,般若是最重要的,講了二十二年,時間幾乎佔一半;最後八年《妙法蓮華經》,最後一日一夜講《大涅槃經》。四十九年一代時教,開頭是《華嚴經》,最後是《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因為前面大家不懂,慢慢從小乘、方等、般若,然後再進入法華。所以《妙法蓮華經》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說二乘、三乘,有說到五乘的,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個菩薩是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十法界的菩薩。三乘,大乘、小乘、中乘,大中小。佛到《法華經》就講真話,「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是佛方便說的,你不懂,從這個慢慢接引,到最後還是導入一乘法。所以《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面講的是權巧方便,到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講真實法。
這個經題就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示現,我們簡單介紹到這裡。這一品經出自於《妙法蓮華經》。接著我們就看經文,大家請看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一品經,『無盡意菩薩』就是發問,問觀音菩薩是什麼因緣叫他做『觀世音』?因為佛菩薩的名號,總有個因緣。這一品(品就是品類)是因為「無盡意菩薩」發起的,他發問的,他提出問題的。我們看這個菩薩的名字,裡面含義就很深,表示普門無盡意。無盡意菩薩,為什麼無盡意菩薩他起來問?所以這個法門,問的人他也有一個表法的含義。就是這個《普門品》它的意義是無有窮盡的,所以叫無盡意。這是你說,說不盡的。我們言語、言說總是有一個範圍,有一個限度,很有限。實際上,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這個含義也很深,表示這個普門它是無盡的意思。所以「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菩薩隨時在現身,他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這個經典,哪一個人起來發問,也都有他的含義在。
這裡也提到,「若愚讚云」,若愚讚裡面有講,「世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大德對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這個讚,像我們唱讚,唱讚就是讚歎的一個言詞。觀音菩薩的事業跟讚歎無盡意菩薩這首的讚詞也是相當的,觀音菩薩的事業、觀音菩薩的悲願,也是無有窮盡的。
『偏袒右肩』,就是請法,向佛請法,這表恭敬。『合掌向佛』,「合掌」就是表恭敬。我們這十個手指頭平常是沒有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表恭敬,也表一心,一心就是恭敬。「偏袒右肩」,我們現在穿這個袈裟,叫偏袒右肩。海青不是出家人的衣服,這是古時候中國讀書人穿的,寬袖子叫海青,不是出家人專有的,所以在家也可以穿海青。這個袈裟就是出家人穿的。佛教傳到中國,因為印度的法師要適應中國人的習慣,所以用個扣環,右邊這個肩膀露出來,但我們裡面又穿衣服,又穿海青,肩膀都看不到。現在看南傳、藏傳的,他們用一塊布裹起來的,那個就偏袒右肩,肩膀露出來。肩膀露出來,胡跪合掌,就跪一腳,這個也是表示尊師的意思。就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他很快可以行動,所以這是表恭敬。這是禮節,請法的禮節,所以合掌、偏袒右肩都是表恭敬。
這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佛,為什麼叫做「觀世音」?『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他的緣由是怎麼來的?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段經文是總答。『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這是總答的一個小段。『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這個「無量百千萬億」是舉人數。無量百千萬億,那這是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的。從這段來看,觀世音菩薩確實神通廣大,應十法界眾生的根機。「十法界機」,機就是指眾生,這些有災難的眾生,不只我們娑婆世界有災難,世界無量無邊,受苦難的眾生更是無量無邊。除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災難,其他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統統有災難,都有六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沒有三惡道,只有人天兩道。但是它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還是凡夫,不但超越六道,同時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世界非常特別。除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以外,其他十方諸佛剎土,眾生都有苦難。如果再講更深入的,你沒有出離十法界,四聖法界他還是有苦難,只是苦不同,跟我們六道不一樣。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他們也有苦,苦在沒有明心見性,這個也是他的苦難,這觀音菩薩也要度。度到破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位,還有四十一品無明,那個也是苦難,只是層次不一樣。必定究竟成佛就完全沒有苦難了,觀音菩薩要度眾生度到成佛。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號「正法明如來」。實際上我們看很多經典,觀音菩薩倒駕慈航,他成佛了,他又以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這個就跟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都無量無邊,他自己怎麼沒成佛?他是示現的。
這段就是眾生根機很多,所以「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就是這個眾生的根器無量無邊,有善的根機,有惡的根機,善與惡,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下面就是說到,「以顯菩薩觀深」,觀是他自己的功夫,他功夫深,他的應就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你看這麼多眾生,菩薩都同時可以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下面一句講: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這四個字。『受諸苦惱』,這「總明遭苦」,總的來給我們說明我們眾生就是遭遇苦、惱。這個「惱」就是熱惱,「苦」就是痛苦,這句是總說。註解裡面講,「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這是我們講的三種苦裡面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苦苦裡面這三類的苦統統包含了。我們現在在欲界,六道裡面的欲界,這三種苦我們都有,我們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個人,或者很多人,同樣受一種苦,也有一個人受很多種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有的苦比較少,有的苦比較多。這個苦就無量無邊,苦惱的事情太多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苦,我們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不苦?大家都苦,只是人在苦中不知苦。以為有快樂,其實這個都是還不覺悟,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早年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先師淨老在台灣中小企業銀行開個戶頭,晚上講經,居士供養一些錢,第二天就找我一起跟他去銀行去存錢,存到一定的數目印經、做這些法寶流通的事情。我們經過中小企銀,隔壁有一家美容院,那一天早上他們店長召集這些美容的小姐,大概十幾個排一排,早上要精神講話。我跟先師淨老經過的時候,剛好聽他們在喊口號,說「我非常快樂」,我們走過剛好聽到他們喊一句說,「我非常快樂」,我們老和尚很幽默的回頭一看,「真的嗎?」我也跟著回頭一看,看他們臉色都不太好,大概昨天都沒睡好,怎麼會快樂?快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有苦難言。我們只要沒有出離六道,只有苦。甚至我們講更深的,沒有出離十法界都是苦。你到一真法界才沒苦,往生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苦沒有就樂了!
「百千萬億」,這是人多,這很多人。「受諸苦惱」,這一句是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每個人受的苦都不一樣,很多人在受苦,就多苦,苦很多了。也有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業,那就受同樣一種苦。造一種業,這麼多人在受苦。下面說,「多尚能救,況少苦耶?」這麼多的苦,觀音菩薩都能去救,那何況苦比較少的,那當然能救了。「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百千萬億眾生,一個眾生一種苦,那就百千萬億苦了。這個也說不盡,不可說,這個數字也說不盡,這是講形容非常的多,也不是數字所能夠數得出來。
為什麼有苦?這個還是離不開因果。因為惑、業、苦,迷惑就造業,造了業就有報,就苦了。苦從迷來的,這個因是迷惑顛倒;樂從悟來的,覺悟了,不造業了,就沒有苦的果了。不造這個因,就不會有苦的果,六道輪迴是果,迷惑、造業是因。所以我們學佛主要目的就是離苦得樂,這是目標。我們知道這個世間苦,怎麼能離開這些苦,得到真正的快樂?就要從破迷開悟。迷是苦的因,悟是樂的因。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報,受苦報;覺悟了,就不造業了,那六道輪迴的苦報也就沒有了。實際上真正的苦難就是生老病死,生死是大難。《無量壽經》講的,生死是大難,沒有比這個難更大,生死是大難。我們其他這些災難跟生死這個大難比起來,那還是小的,根本的苦難就是生死。所以學佛主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解脫這些苦。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要回心轉意,所謂「回頭是岸」。我們看到佛門,在台灣的寺院我比較少看到。在大陸比較古老的寺院,外面那個牆都有四個大字,「回頭是岸」。一般人講「回頭是岸」,他的解釋就很淺,好像這個人是做壞人,後來浪子回頭金不換,改過自新,回頭是岸。所以現在一般世間,也都用佛門這句話來勉勵這些做壞事的人,要回頭是岸,要改過自新,不要再做壞事,浪子回頭金不換。
佛門這個「回頭是岸」,我們一般來講,就是懺悔,改過自新。一個人真正覺悟,肯回頭,這個叫真懺悔。真懺悔之後,稱名才感應道交。就是我們念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加持,也要斷惡修善,這最基本從這裡開始,這樣才會起作用。菩薩總是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我們要做壞事,菩薩不會幫助我們去造惡業,幫助我們造惡業,我們受的苦就更重,那就不慈悲了。他幫助我們修善,這是在我們人間,眼前的,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更進一步,這個回頭,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佛門講「回頭是岸」真正的意思。
回頭,像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回頭。這個「回頭是岸」,是涅槃的彼岸,我們從生死的此岸要達到涅槃的彼岸。只要回頭,那就可以達到涅槃的彼岸。所以佛門這個「回頭是岸」,對一般來講,你斷惡修善,回頭是岸;深入的來講,就是你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要回頭。回頭,這個意義很深,就是我們要回光觀照我們的自心。觀這個字就是觀照,要懂得觀,這樣才回得了頭。
眾生受諸苦惱,求觀音菩薩加持,消災免難,那就不能再造惡業,這是我們最基本的。如果一面念觀音菩薩,一面繼續造惡業,菩薩也不會怪我們,但是加持不上,我們自己有業障會障礙住,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造惡業的人,他還改不過來,是不是叫他就不要念?我們還是鼓勵他念,看多念一點,看會不會「回頭是岸」?業障輕了,他才會回頭。不然他繼續造,那這個業就愈來愈重,苦報就愈來愈多。
因此對於不信的人,我們還是希望他多念,多種善根。現在的方式就跟過去不一樣,現在科技發達,過去早年我剛學佛的時候,有很多人發心用鐵板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藥師如來」、「南無地藏王菩薩」,就是綁在電線桿,用鐵線綁著。右上角寫著三個小字,「請常念」;左下角寫「消業障,增福慧」,這個就是給大眾種善根的,不管他信不信,他「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也「永為道種」。他沒有善根,要給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要幫助他成長;已經成長,要幫助他成熟。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有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那怎麼辦?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這個經文,關鍵就是在『一心』這兩個字。「一心稱名」,《彌陀經》講「一心不亂」。無論你受什麼苦惱,只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加持,跟觀音菩薩就起感應道交了。這個「一心」,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解釋這個一心,解釋得很多。《彌陀經疏鈔》他解釋「一心」的分量比例,大概佔八分之一,有八分之一文字來註解這個「一心」。要求觀音菩薩,就要「一心稱名」。那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一心,我們平常念都會有夾雜妄念,所以我們念佛、念菩薩都會有妄念滲透進來。但是我們也不要擔心,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都是散心,所以才要不斷的念,念到一心!我們在念佛,或者念菩薩的過程,很容易被妄想、妄念滲透進來。但是反過來,我們念佛、念菩薩也可以滲透到妄想裡面,互相滲透,這是互相的。你有念,彼此都會滲透。如果你有念一、二句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二句就作用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念。
念到一心,在《彌陀要解》講,《彌陀疏鈔》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一心有淺有深,我們看到「一心稱名」,這是關鍵的字。註解有幾句,我們也說一說,為什麼眾生有這些苦惱?「由過現惡,故遭諸苦」。這個就講因果。「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就是現在世造的惡因,有過去世造的,有這一世造的。造了這個惡因,才會遭遇到諸苦,這個苦難不是沒有原因的,都有因果。造了惡因,得到的這些苦果、苦報。我們世間人沒有一個完全一點點好事都不做的惡人,這個也找不到;也沒有說完全一個人他都是善的,總是善惡夾雜,有善有惡。只是善比較多,還是惡比較多;善比較重,還是惡比較重,這個輕重大小不同。因此我們看《了凡四訓》有記功過格,善就記功,惡就記過,這功過格。修就是說,過慢慢減少,善慢慢增長,就有進步了。所以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就是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就這個比例不同,總是善惡交雜的。因為造了惡業,才會受苦報,才會受諸苦惱。
由過去現在的善業,「復得聞名」。今天你有這個機緣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世音菩薩的經典,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會有這個機緣來聽到。這個也不是偶然的,你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你接觸不到。就在眼前,他也不來,是不是?大家還要坐公車來,好辛苦。這一棟大樓坐電梯就到了,他不來,是不是?還有新加坡同修,還要坐飛機來。這個就是我們都可以體會到的,過去世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就擺在眼前,他也不會來摸一下,不想來接觸一下。所以想要來聽,要來接觸,要來打觀音七,總是過去世種這個善根,這一生這個緣遇到了,才有這個因緣,遇到才會來。不然他不來,你請他他都不來,給他錢他也不來,他要看電視,他不會來的。所以這個不是偶然的,都有因果。
「此以善惡相帶」,我們雖然有一些惡業,我們也受諸苦惱,但是我們總是有一些善根,聽到觀音菩薩,願意來學觀音經,來打觀音七,總是有善根。「此以善惡相帶」,惡也帶著善,善裡面也帶著惡,這時候我們這個善就現行、起作用了,要想用善來斷惡,發了這麼一個心,我要修善斷惡。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論語講記》講,我們這個惡的習氣很不好斷,那不好斷怎麼辦?「以楔出楔」,叫你諸惡莫作很難,那你先從眾善奉行開始。這就是修善,不要一天到晚造惡業,你要做一些好事,用做這個善業,來降伏這個惡業。善業做多了,增長了,惡業也會減少了。我們念觀音菩薩也是一樣,所以惡人更要勸他多念,不然他業障消不掉。就是業障很重,才要念。所以以修善來斷惡,你要直接去斷,斷不掉,就修善來對治、來斷惡。那我們念佛、念觀音,這個是善中之善,至善!以這個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
「合成機感」,這就是與觀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音菩薩?這種人就有資格,他有資格求,但是還得要用一些功夫,要有功夫,所以要一心稱名,這就是功夫。「一心稱名」,念這句聖號不是散亂心去念,要一心稱念。一開始就叫我們一心稱念,我看沒有一個人做得到。那是不是就不要念?實際上我們就是要從散心念到一心,就是沒有一心才要念。一心稱念有事有理,就是有事一心、有理一心,當然我們講也有功夫成片。
下面簡單跟我們解釋。「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我們用意識心在念。就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八識,第六意識,意識心在念。意識在唯識講,第六意識是分別,它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末那,就是執著。我們就用分別執著來念菩薩的名號、念佛的名號,「念念相續,餘心不間」。就是用這個意識心這樣念,念到沒有雜念,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摻雜在其中,這就是達到一心稱念。所以一心稱念,也是平常要練,平常練功,跟念佛的道理是完全一樣。好像我們平常念佛,打佛七,為臨命終要用的。平常要先練兵,那時候好像上戰場打仗了。平常要練,臨時才用得上。平常沒有練,臨時就手忙腳亂。
「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就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這叫「事一心稱名」。有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就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就是要練到這樣的功夫。事上的稱名,實際上我們沒有念到這個功夫也有感應。我們有感,菩薩必定有應,只是這個感應的大小不同。所以這個感應大致上有四種,顯感顯應,我們很明顯去求,菩薩也很明顯的應(回應),這是顯感顯應。第二類顯感冥應,我們很明顯去求菩薩,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到很明顯菩薩有回應。沒有明顯的回應,不是沒有應,是冥應,冥應就是你當時沒有很明顯感覺出來,事過之後,想一想,好像菩薩有應。明顯去求,菩薩他冥應,這個冥應就是我們功夫還不到。第三類冥感顯應,他求沒有很明顯去求,但菩薩卻很明顯的應,這是過去世的善根比較深厚的,他沒有很明顯求,但是菩薩很明顯的應。第四類冥感冥應,也沒有很明顯去求菩薩,看人家拜觀音菩薩,他也去走一走,拜一拜。
像我們到大陸去,在台灣也很多,拜觀音的很多。我們那一天到宜蘭,我們跟新加坡同修去拜東嶽廟,那個媽祖廟都有供觀音,那些去拜神的,他看到觀音菩薩他也去拜拜,燒燒香,他沒有很明顯去感,菩薩也沒有很明顯的應,都有。這個感應,我們整個生活離不開感應這個原理,我們人與人之間也都是感應。所以古大德常常用敲磬,這個大磬,你敲大聲一點,它回應聲音就大;敲小聲一點,回應就小;你沒有去敲,它就沒有聲音回應。所以有感必有應。所以這個感應,印光大師勸我們念觀音,他說你說沒有感應,也決定有感應。所以印光大師勸這些念佛的蓮友,只管大膽跟大家講,你說沒感應,也是有感應,絕對有感應,絕對不會沒有。只是各人應,他感受的不一樣,就這四種。如果你能夠一心稱名,當然這個感應就愈來愈明顯。
下面也給我們講事一心、理一心。「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事一心還是有著相。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淨土經典,這個講得很多,事一心,真正講到事一心也不容易。真正達到事一心是見思惑斷了,就證阿羅漢果了,這是事一心。理一心更高了,不但斷見思惑,也破塵沙惑,無明惑最少斷了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理一心,那是最高的。事一心、理一心,實在講我們不容易達到,要念到斷惑。你念到事一心,見思惑斷了,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往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不在六道,超越了。念到理一心,你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往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了。那這個高,的確很少人在一生當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
一般我們就是功夫成片,這個可以達到。功夫成片,其實它有淺深。實在講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它這個功夫都有層次的。比如說,事一心,你證得初果須陀洹,還沒有斷思惑,它也是事一心。還有四果四向,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阿羅漢),最起碼它有八個層次,都叫事一心。證阿羅漢,事一心就比較高了。你破無明,理一心,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那個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到成佛,所以那層次很多。功夫成片也是一樣,有比較淺的,有比較深的。功夫比較深的成片,也能夠生死自在。我們念佛功夫念到功夫成片,一般都是預知時至。預知時至就是什麼時候要往生,自己預先知道了,會接到阿彌陀佛的通知,自己知道。功夫比較深的,二、三年前他就預知了。功夫比較淺的,可能一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星期、三天,這個就不等,這個都是預知時至。功夫成片比較深的,他可以生死自在,他想什麼時候到極樂世界,他就隨時他可以走,還不用斷煩惱,這是淨土法門它的特色。
在我們淨土法門,念到功夫成片,就及格了。其他法門不及格,其他法門你最少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個才算及格。因此,我們看到這個稱名,就是一心稱名。這個修學功夫,平常我們老和尚講的經典很多,大家可以多聽聽。下面這段經文講: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你只要遇到什麼苦難,『觀世音菩薩,即時』,這個地方講「即時」,我們要注意看。「即時」就是當下,當下「觀其音聲」,就得到解脫了。這個不是說要等幾分鐘,不用等幾分鐘,「即時」,就是你求的當下這個時候,『皆得解脫』。所以「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益。」聞名就稱名,一心稱名,這是機感,我們眾生機感,去感應菩薩。稱名即應,菩薩就有回應,我們有感,菩薩就有回應,這個就感應道交,速度太快了。
聞名,「聞」這個字就是將稱名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明白了,這個才叫聞名,聞名真正的意思在這裡。所以為什麼佛要講經說法,說這些道理?就是要把這個理論方法境界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我們聽懂了,我們就知道怎麼來修學,就能得到這個功德利益,這是聞名真正的意思。當然你聽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也說是聞名,也沒錯。但是真正聞到這個名號,你要進一步去求解,就像無盡意,聽到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請問佛,為什麼叫做觀世音?這個就是問了之後,佛的解答,我們聽明白了,知道這個理論方法,知道怎麼修學,照這樣修學能得到什麼功德利益,我們都清楚,這個叫聞名。所以聞名要聽經聞法。這個跟《佛說阿彌陀經》一樣,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你要把淨土經的理論方法要真正去理解,真正明白,才是真正的聞名。聞到這個名號,進一步要去了解。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經文,就是「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下面經文,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