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二集) 2003/1/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62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一節:
【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這些都是惡行。註解裡面說得好,我們念一念,「此句是咒詛而無直可求者」,這一句話是詛咒,不是要表示自己正直,跟前面「咒詛求直」的意思不一樣,這裡沒有。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常有,自己受了委屈,沒有法子辨別,就詛咒、發誓。「凡怒而自咒,又兼咒他人者是也」,自己詛咒,叫別人詛咒,或是詛咒別人,這個現象我們常看到,這種行為決定不是好的行為。
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不好,怎麼能感召好的果報?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修持的人,他明瞭念頭要清淨、要善良,言語態度要柔和,這個感應到善的果報。在新加坡,導師常提起許哲修女,她是我們修行人最好的榜樣,這個人現在還活著,今年已經一百零五歲,人家一生都能保持著心平氣和,所以她健康長壽。健康長壽不是外面來的,是你自己保持的。
為什麼我們常常心不平?心不平這個根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這全是假的。人如果真正明瞭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的心就平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的心就平了。你恭維我、讚歎我,我笑笑,「阿彌陀佛」,假的;你毀謗、侮辱、陷害我,「阿彌陀佛」,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何必要執著?何必要分別?佛菩薩如是教導我們。
我們再看看許哲居士,她怎樣讓她一百年當中保持著心平氣和?沒有別的,她懂得這些是假的。你侮辱別人、罵別人,我為什麼不生氣?與我不相干,罵的是他。為什麼罵我會生氣?執著有個「我」,這就錯了。分別有個我,執著有個我,哪裡曉得分別執著都是屬於妄想。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覺悟、明瞭,就得大受用,得失這個念頭就放下了。沒有得失心,就不犯這個過失,這種過失都是從得失、分別、執著來的。
人這一生活在世間,為什麼不快快樂樂?為什麼自己要跟自己過不去?實在講確實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別人沒找你,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尤其新加坡這個國家才成立三十幾年,未成立之前,在那個地方的華人受歧視。你聽這個老修女講,在這個地方做工,一個月工資多少錢?兩塊錢。她說得很好,不是一星期有一天休假、一年休假一天,沒有休假的,而且兩塊錢的工資,自己還捨不得用,還要寄回中國幫助更苦、更貧窮的那些兄弟姊妹。這是她過去親身經歷的。在社會上沒地位,怨恨不平的心當然是有,她能夠把這個心境擺平,心不會不平,這是什麼樣的學問?什麼樣的功夫?
她告訴導師,她沒有文化,也沒有念過書,這是真的。在那個時代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幾乎沒有,一百年前很少很少,除非是富貴人家才有能力請老師到家庭裡來教,一百年前還沒有學校。這些道理、學問她是從哪裡學來的?她不是天生的,是她自己學來的。她好學,常常向別人請教,她聽了之後就能有受用,就能記住。她這一生最大的長處,聽善不聽惡,記善不記惡,這是她一生成功的地方,所以能保持一生當中心裡頭沒有惡念,只有善念,沒有惡念所以一生的行為只有善行,沒有惡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好好的學習,這是自己得福,自己得利。
『偏』是偏心,『憎』是瞋恨、不喜歡、討厭,從哪來?偏見。喜歡一個人,討厭一個人,你的心地不公,是偏私。註解裡面講「偏憎偏愛,所指甚廣」,底下舉了幾個例子,「凡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夫之於妻妾,主之於僕隸,皆有之」,這也是事實真相,這是講人與人之間,君跟臣,領導人跟被領導人。往往領導人對被領導人,有的就比較喜歡這個人,比較討厭另外一個人,父子也有這個事情,夫妻(古時候是有妻妾)也有這個情形,主人跟他的奴僕,他的佣人,很多也有這種情形,這也是古今中外我們都常常能夠看得到的,常常聽到的。就是連我們學佛,在一個道場裡,老和尚的徒弟很多,信徒很多,也有偏憎偏愛,可見得這個煩惱習氣有多重。你要是問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不公平,沒有平等心所以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你是用平等心,這個現象就沒有了,修平等心是很要緊。
《金剛經》裡佛跟我們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個根本就是無私、無我。佛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道業,就是這個因素,成就道業的根本在此地。在世法裡面,如果建立不朽的德行、功業,也是以這個為基礎。有一絲毫為自己的心,你的成就不是真實的,為什麼?這很容易理解,自欺欺人。自欺欺人的事情,沒有不被看穿的,縱然你在一生當中隱瞞得很好,沒有被人看出來,死了以後還是會被人看出來,被人看出來之後,一文不值。所以真實的事業、功德是要用真誠心去做,決定不能用虛偽的心,虛假的心成不了實德,真實功德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讀這兩句感觸很深。
註解裡面,看得懂的人,有時間看的人,可以自己找這本《感應篇彙編》看,自己去反省。特別是在現實社會裡仔細去觀察,這些事情都在我們周邊,不難發現。人無論是善人、是惡人,不能不接觸,學佛菩薩,學聖賢人,對善人,對惡人,總是用一個真誠平等心,決定沒有「偏憎偏愛」,這就對了。請再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二節: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
這些事情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見到。『越』是跨越。『井』是古井、水井,現代的井跟古時候不一樣,現代的井多半是深水井,打很深下去,用電動馬達抽水,這是現代的井。古時候的井都比較淺,可以用水桶去取水,把水打上來。井水,在中國民間也用這個水供奉鬼神,供奉佛菩薩,換句話說,是眾生的受用,我們對它應當有尊重心。所以井水不能從上面跨越,跨越就是從上面跳過,所以遇到有井的地方,我們走路要從旁邊繞過去,不可以一腳就跨過去,跨過去是不敬,對人飲用的水而言也不衛生,也是不恭敬。
『灶』,現在的灶跟從前的灶也不一樣了,以前是大灶,燒柴、燒草,可能在中國大陸的鄉村裡面還能見到。「越灶」,跨越灶比較少,不是沒有,較少,有小灶的時候,確實他也從上面跨越,這都是不敬。灶是在做飲食供養人的,所以對灶要恭敬。
我們知道恭敬是性德,世出世間聖賢教人都把恭敬當作第一堂課,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儒家教學,諸位翻開《禮記》頭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從哪裡做起?從恭敬做起。你沒有恭敬心,你什麼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常講,對人要恭敬,對事要恭敬,對物也要恭敬,這是對事物。
人要是把恭敬心疏忽了,不但道業沒有希望,世間事業也一事無成。你看凡是有成就的人,不要說在佛法裡頭修行人,就是世法裡面,他們的事業有成就的人,都懂得恭敬,都知道尊敬別人,人會為他盡忠,會為他負責辦事。如果常常擺一副居上位的樣子,有架子,對底下辦事的人總是命令,不尊重,這個人的福報決定不久。為什麼?在你有權勢的時候,大家怕你,不能不服從,為了討生活。你的權勢一衰弱的時候,就不會再有人理你了。尤其是現代的社會,道義沒有了,所以這是自取失敗。
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是恩義。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辦事情,高聲顯示他的威德,指著人、命令人去辦事,我們一看就知道這種人是薄福之人,沒有福報。那個福報厚重的人不一樣,事必躬親,他自己去辦;指使屬下去辦,那個態度也非常溫和,也非常謙虛。老一輩裡面,我們看到長官對部屬,這個文件交代辦下去,人家寫「某某兄辦」,對這些部下稱兄。導師講他的先父也是公務員,職位不高,他的長官交代他去辦事,都是寫「吾兄」,在言辭上、稱呼上很客氣,所以辦事的人感恩,一定盡忠負責,把事情辦好。如果動不動就用權勢壓人,人心不服,辦事就不認真,敷衍塞責,出了問題,你要負責任,他不負責任。
古聖先賢教人什麼?就是教你怎麼處世,怎麼待人,你能夠把人際關係處理好,世出世法都會成就。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無禮。「越井越灶」引申出來,就是對事、對物不可以無禮。
『跳食跳人』,這都有罪過。諸位讀《禮記》,古時候講禮,現在不講禮了。中國的習慣,吃飯是共席,不像西方,西方自助餐分開來吃,有好處。中國人大家在一起吃,一盤菜擺在上面,懂禮的人就知道,菜取哪裡?取靠近自己這邊的,擺在遠的菜決定不拿,這是禮節。吃東西不挑,挑食是喜歡吃的他就多吃。尤其一盤菜決定不可從中間拿,不能把這盤菜從中間夾一大口起來,這非常不禮貌,要從靠近自己的這邊夾,看你坐在哪一邊,就在你那邊夾,決不從中間夾起來。現在這些小的禮節已經沒有人講,也沒有人知道。
「跳人」,跳人就是對人輕慢的意思。在佛法裡講,一切眾生是平等的,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高級的菩薩,他們修行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沒有分別執著,普賢行就是平等行。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也修平等,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平等,為什麼?妄想未斷就不能達到真平等,妄想斷盡之後,平等心才現前。所以我們現在學,妄想沒斷,要盡量的學,往平等上接近,這樣就好,不能不學,學多少總是要有進步。
這一句裡面講的這四樁事,總而言之,就是所謂的失敬,沒有恭敬心,你的敬心、敬意、敬德失掉了,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小不敬,大的災難就來了。所以聖賢人都從很微細之處,小心謹慎,從這個地方修起。再看底下一段,第一百一十三節:
【損子墮胎。行多隱僻。】
這是在這一節裡面最後的一句,在這個段落裡面,這是屬於家庭生活裡頭的過失。『墮胎』是殺人,不是殺別人,是殺子女,子女至親,這個罪過極重,現在人往往都疏忽了,這個冤冤相報,不得了!子女到你家來投胎,佛法裡講得很清楚,四種緣來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要是來報恩的,你墮胎把他殺掉了,將來恩變成仇了,恩將仇報。報怨來的,這個怨就更深了,以後這個毒害沒法子想得到。他來還債,你把他殺掉了,從還債又結了冤仇。討債來的,你殺掉他了,冤中又加上了仇殺,不得了,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見不到,不曉得因果通三世,不知道一時所造的罪業會招來生生世世的後患,這個事情怎麼能做!
『行多隱僻』,這句話的範圍包括的非常之廣。「隱僻」是什麼?就是所作所為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可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信佛的人知道,所謂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能隱瞞世間的愚人,世間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你就沒有辦法隱瞞他,何況天地鬼神!你隱藏得再好,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都不會暴露,沒有人知道,要曉得逃不過天罰,惡因惡報這個結果,你沒有辦法逃避,一定要承受。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
所以佛教人發露懺悔,發露懺悔是什麼?絕不隱瞞,做錯事情向大眾懺悔,向大眾道歉。中國古人所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錯事不怕,怕的是做錯事情不知道懺悔,那個過失才重。所有宗教裡面的修行人,你把它歸納成一個總綱領,就是「懺悔」兩個字。普賢十願裡面,「懺除業障」,懺悔過失,你能夠向大眾宣布,大眾責備你,這就報掉了,所謂是重罪輕報。如果做的惡事隱瞞,這個惡事愈積愈多,將來的果報就不堪設想。
反過來,《感應篇》前面教導我們,所做一切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叫積陰德,陰德的果報厚。好事都宣揚讓人知道,人家見到你,恭維你,讚歎你,這報掉了,世間愚人才做這個事情,做這種事情這是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決不是這個做法。所以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做好事,真正在做好事,絕不宣揚,默默在做,沒有人知道。你要給他宣揚的時候,他就不做了,他就不要做了,這種人很可愛,他明理。所以真正懂道理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所有一切過失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別人責備你一聲,原諒你,原諒你這個報就報掉了。惡報趕快把它報掉,不要等來生。善的報最好不要現前報掉,留到後世,你的前途就一片光明,這是聰明人做的。
這一段註得不少,由此可知,過失的嚴重性。「隱僻」,這裡面註解,「非止一事,如奸盜邪淫等類,凡不可與天知,不可對人言者皆是也」,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都是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是我們隨順世間人說的,不是真的;損人決定不利己,這才是真的。損人害己,害自己墮三途,害自己墮地獄,哪裡是利己!眼前得到什麼利?真是所謂「蠅頭小利」,「刀口舐蜜」,這佛經常舉的例子,後患無窮。誰知道?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佛慈悲為我們說出來,勸勉我們決定不能犯這個過失。已經犯了要懺悔、要改過,沒有犯的決定不可以犯,要知道這個事態的嚴重。眼前無論什麼利益擺在面前都不可以做,要知道後患比眼前利益要多過億萬倍都不止,怎麼可以貪圖小利,做這種缺德的事,做這個惡事!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從下面一段起是講不敬天地神明的過失。請再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四節:
【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
向下幾段,從一百一十四到一百一十八,這幾節是講「不敬天神之惡」。這四節是從一百一十四到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八是總結。現代人講到天地鬼神,一般人都不相信,都認為這是迷信。可是實際上,在社會上有許多矛盾的現象,你說它沒有,好像又有,像輪迴轉世,奇奇怪怪不可思議的事情,超越我們世人常識的事情常有,這個事情我們在報紙、在資訊裡面常看到。有些報導靈異事件,靈異事件在國內、國外也時有所聞,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存在還是不存在?一般人總是認為人死了之後就沒有了,也沒看到,也沒聽到,也接觸不到,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人死變成鬼魂,這是不是存在?
這個事情古時候讀書人他不下結論,因為不了解,不了解也不下結論,他存疑,存疑就是持保留的態度,這個事情還沒有真正搞清楚,再繼續不斷去觀察、去研究,不能下定論,不能說沒有,不能下定論。這是古代的讀書人不了解這件事情,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存疑,存疑這是我們現在講「持保留的態度,有待觀察」。可是現在一般人就肯定這是迷信,這是虛妄的,認為這不符合科學。真正的科學家,在西方可以說許多大科學家都是深信宗教,他們相信有上帝,相信有神明。
中國、印度、埃及,這是世界上古老的國家,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說累積幾千年的經驗,幾千年的學術,告訴我們這個事情真有。現代科學家的講法與古聖先賢的說法,確實有不謀而合之處,科學家不叫他做鬼神,叫他做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這是科學家用的術語。科學確確實實證明空間是多次元的,不是只有一個空間而已。
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末後附了一篇文章,他是學科學的,在天津大學他也是教這一門學科的,那篇文章裡面說明,西方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這是現在科學發現。我們平常講現在住的是三度空間,現在科學發現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一直發現到第十一度空間,這是現代科學家證明,確實有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存在,不是沒有。在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的,無盡的,理論上講是無盡的,像《華嚴經》上講「重重無盡」。但是現在科學只證明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維次,這就像我們電視機、電視台一樣,十一個不同的空間,就等於十一個不同的頻道。電視台大家都知道頻道很多個,這有十一個,頻道不同就彼此不能相知,你看這個頻道就不知道那個頻道在演什麼,看那個頻道就不知道這個頻道在演什麼,這就是不同空間生活的狀況彼此不知道,沒看見,沒接觸到,所以就不能了解。
大概高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的智慧高,較高維次的眾生,他們能夠知道低維次的,低維次空間決定不能知道高維次的情形。像動物裡面很多低級的爬蟲類,像螞蟻、微生物這些,牠們生活空間是兩度空間,我們是三度。也就是在牠們感覺當中,只有長跟寬的感覺,牠們沒有高度。三度就是長度、寬度、高度,這是三度。螞蟻以及一些爬蟲,牠們的感覺只有長度跟寬度,沒有高度,牠們沒有高的感覺,我們有高的感覺,所以人是三度空間的生物。我們的空間維次比牠們高,所以我們能夠知道牠們,牠們不知道我們。我們從這裡面去聯想、去推測,比我們維次高的這些生物,就像我們看螞蟻一樣,我們能看到牠們,牠們看不到我們,這是我們看螞蟻。較高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就像我們看螞蟻,螞蟻不知道我們,意思是一樣的。
這個講法跟古老的傳說裡面講的這些鬼神相應,非常接近,只是名詞不相同,事實確實沒有兩樣。如果用佛法勉強的會通(這個諸位要聽得懂,這只是勉強),科學家講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佛法講十法界,每一個法界時空的維次都不相同。但是這個說法需要證明,需要證實,科學家有沒有真的了解有十個法界的存在?而佛法裡面對十法界講得非常透徹,比任何一個宗教都講得清楚。
過去導師在台灣,這是二、三十年前,住在韓館長家裡,韓館長的家住在木柵,木柵路,他的家不遠就有一間天主教堂,這間天主教堂現在還在,不是很大。教堂裡面的神父也是個學者,方豪神父,在台灣有很多人認識他,他是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跟導師是鄰居,大家很熟。方神父也曾經向導師借大藏經去看,看了之後,他來對導師說,他說:你們的經典對於天堂裡面的記載,比我們《聖經》講得更詳細,好像是去過一樣。導師說:沒錯!你們沒去過,是聽說的,所以記載不詳細,我們是真去過的,所以連天道的生活狀況都說得很清楚。這是說明天地鬼神確實存在,我們對於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要尊敬。
這幾段所說的都是不敬,人對天地鬼神不尊敬,天地鬼神是眾生,不是佛菩薩,他們也有喜怒哀樂,換句話說,他歡喜的,他會讚歎你,會幫助你;他不歡喜的,他會遠離你,他不會幫助你。人祈求天地鬼神的保佑幫助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只有大乘佛法,諸佛菩薩幫助人是無條件的。給諸位說,天地鬼神幫助人都是有條件的,為什麼?沒有離開六道,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一段的註解,有時間的同修自己可以看。
『晦』是一個月的終了,是一個月最後一天,在中國民間都是用農曆,農曆每個月最後一天,最後一天就叫「晦」。『臘』是一年的終了,譬如現在過年要到了,除夕,大家過年夜圍爐,一年最後的一天就叫「臘」。一個月最後這一天沒有月光,「臘」是一年最後的一天,這一天,註解裡面所註的是道教的,道教裡面講「司命灶君,奏言世人功過之日」,這是講灶君,這是古時候的事情,現在這個事情都沒有了。
導師講過在他小時候,這是中國人的習俗,無論是都市、鄉村,每一戶人家都有灶,爐灶在那個時候是燒柴的,所以有樵夫在山上砍柴挑到城裡面去賣。我們讀《六祖壇經》,惠能在那個時代就是樵夫,砍柴的,砍柴到都市去賣。導師說他記得在十三、四歲的時候住在福建,住在建甌,這個城市裡面還沒有自來水,水也要買,有人挑水在街上賣的,挑柴在街上賣,那個時候爐灶都是燒柴火。以後到台灣,台灣比較進步,燒煤球,比燒柴火要進步得多。
拜灶君、灶神,在我孩提時候還看到老人在拜,看到我祖母對灶很恭敬,洗得很乾淨,灶上面不能亂放東西,放得亂七八糟會被她罵,這是我在少年時代、孩提時代還有看到老人對灶非常的尊敬。那個時候汐止還是屬於鄉村,現在都都市化了,現在灶也沒看到了,很少看到。大概三、四十前灶還有,現在就沒看到了。灶上面都有供一個灶神的地方,比較慎重的,有人到佛具店刻一尊灶神的像來拜,一般較簡單的就是寫一張紙,寫「司命灶君」,就像我們民間拜的觀音像,下面是媽祖,再下來就有一個土地公,另一邊是灶君,民間一般的廳上也有供奉灶君。
古時造爐灶的時候,大概有一塊磚那麼大的空間,做一個小龕,裡面供養灶神,小小的一個龕供養灶神。灶神旁邊有一副對聯,那個對聯是一樣的,大概走遍中國都是那副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中國以前對於灶神很恭敬,現在這些統統沒有了。因為現在的人沒有用灶,統統用瓦斯爐,也很少看人供養灶神。有同修問導師:現在人不供養灶神,灶神現在到底有還有沒有?導師回答這個事情:不是說你供養他就有,你不供養他就不存在,要是這個說法,這個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對於天地鬼神一概不要供養,他就沒有了?不是這樣,事實不是這樣,事實是你不供養還是有,不是沒供養就沒有。
我們看道家的書,再看中國古老這些傳說,門有門神,就是居住環境裡面,要是把這些神算一算,比我們家庭裡面人口還要多,大家都住在一起,人與鬼神雜居,各人的頻道不相同,但是不能說沒有關係,確實它有個微妙關係存在其中。因此古聖先賢教我們要敬,要尊敬。
「臘」在習俗上講有五種,這裡頭記載有「正月初一日名天臘,五月初五日名地臘,七月初七日名道德臘,十月初一日名歲臘,十二月初八日名侯王臘」,這是中國的五臘。這種說法現在已經很少人知道了,也沒有人講了,除了算命、看相、看風水的人還講之外,其他場合當中已經沒有人說了。
我們今天讀這一節,會通它的大義。儒家教導我們,諸位看《禮記》(《禮記精華錄》大家都有,有印出來流通),第一篇第一行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在佛法裡面,佛教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天地鬼神包括在物裡頭,物範圍就大了,物裡頭包括十法界,人裡頭只包括一個法界,人道。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道教教人敬天地鬼神,目的是趨吉避凶,希求天地鬼神降福保佑。
大乘佛法裡面教我們一切恭敬,你在懺儀裡面常常念到「一心頂禮,一切恭敬」,這些意思從哪裡來的?從普賢十願第一願來的,「禮敬諸佛」。佛法講的意思深,講的意思透徹,虛空萬象一切眾生都是性德的流露,恭敬是性德之擴充。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明心見性,你不從這上面認真修學,明心見性就難了。普賢十願是方法,是明心見性最基本的條件,到普賢這一個階段,目的就是見性成佛。大乘的階段,還止於菩薩的地位,目標還沒有定位在圓滿的佛果。一般大乘希求的果位是登地,就是菩薩的十一地,果位在這個地方,不是講到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但是普賢他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換句話說,要用究竟圓滿的性德,才能夠彰明究竟圓滿的佛果,道理在此地。
『朔旦』,「朔」是初一,「旦」是早晨,每個月初一,每天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這是對日月星辰的恭敬。『北』是北方,北是上方,北算上方。在地球我們居住在北半球,我們這邊是地球的北邊,北半球的上方是北,南半球上方是南,這是我們看到地球自轉的軸心。你在白天、夜晚觀看星象,所有天星都在那裡旋轉,北極星不轉,那個不動的地方稱為上方,對上要尊敬,取這個意思。『涕唾』是不敬的行為,就是流鼻涕、吐口水,向北這就不敬。
『灶』,灶神是司命之主,人以食為天,人養活生命最重要的是飲食,這就是對於飲食的尊重,不可以放肆,不可以輕慢,培養自己的敬性,自己恭敬的性德。能夠尊敬天地萬物,對天地萬物你都能尊敬,對人你當然會尊敬,對人會尊敬,對於你的父母長輩當然懂得尊敬,你就曉得古聖先賢教學宗旨義趣之所在。這個教學是好的,不要把它看作是迷信,即使是迷信,它的效果非常殊勝。何況我們的智慧、經驗、常識還沒有達到,達到之後才了解事實真相。
聖賢所說的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有很深的道理,很廣的道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落實,對於自己的修持,我們講功夫得力,自然就有效果。今天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看看就曉得了。所以導師常講,我們都隨順感情,隨順情執,不能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我們的過失在此地。再請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五節:
【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
這都是說明對於天地鬼神的失敬。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在比較落後的地區還是用灶,但是用灶火燒香,可能已經很少見了,過去有這個情形,但是也不太多。『穢柴作食』,就是骯髒柴,不乾淨的燃料,以前燃料用柴火,柴火也要乾淨。譬如我們煮飯、煮菜,不能拿有污染、骯髒的柴來煮飯,這也不衛生。這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存一個「敬」,所謂「存誠、存敬」,它真正的原因都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才是主要的原因。
性德第一條就是恭敬、誠敬,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這些全部都在「禮敬諸佛」範圍之內。因為「諸佛」不但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以平等的禮敬、真誠的禮敬、清淨的禮敬,性德才能透得出來。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