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娑婆貪愛,忌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00/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1-0002

  諸位同修,我們繼續跟諸位報告《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

  上一次跟諸位報告行策大師,有同修查過這個傳記,他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代的袓師,不是第十一代。上一次跟諸位報告第十一代是錯誤,是第十代,他是蕅益大師之後的,蓮池大師是第八代,蕅益大師第九代,行策大師是第十代,今天做一個更正。

  大師的傳記上一次簡單跟大家報告過,他老人家的警語,淨土的警語,警就是警策、就是警覺。這開示雖然分量不多,可是非常的精彩,對我們修學很有幫助,我們為了節省時間起見,將警語裡面最精要的開示,一條一條摘錄出來。這是我們導師淨空上人他所摘錄的,總共摘錄了五十六條,我們從第一條看起。

  【一、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

  這是第一段。這幾句話說明了修行如果不能往生西方,他得的果報是什麼,這是將事實的真相,清清楚楚的跟我們說出來。如果不能往生,一定墮落在輪迴裡面受苦,這個苦特別是指三途的苦報,正是佛在經上講的三世怨。上一次也跟諸位報告過,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就迷了,迷就又開始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果報現前,第三世就墮落三惡道。所以不求往生西方,修人天福報,經上告訴我們,就是三世怨。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就在真信。所以佛在大經上講,大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元就是源頭,信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換句話說,一切功德都是從真信裡面所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真信,那個功德都是假的,那不是功德。不是功德就是這裡所說的福德,人天福報,這不是功德。若有真信,就把福德變成了功德;沒有真信,雖然修功德,功德也變成福德。福是享得盡的,享福就免不了又再造業,福享盡了,後面就沒有福,所造的罪業漸漸累積就有結果,這個果報在現世叫做花報。花報我們一般所看到,晚年困苦,年紀大的時候,年老的時候就受苦,身體也不好,病痛很多、苦惱很多。這些現象都是佛家所講的花報,叫做現世報,現在這一世所看到的果報。有人臨終的時候,有非常嚴重的病痛,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常常看得到的,尤其是現在一般所說的老人病,老人痴呆症,這種病往往要拖很久才會往生。快要死的時候、要走的時候也迷惑顛倒,神智不清,這就是業報不用等到來世,這一世就看到了。這些都是我們要警覺的、要警惕的,才知道往生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是假的,關鍵就是在真信、真願、真行。這個真行,行就是念佛。真行就是你真正念佛,這不是假念,是真念,真念佛。真念佛跟大家說,就是我們心上真正有佛在,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心裡頭所掛念的只有阿彌陀佛,那就叫做真念佛。

  【二、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我們不但是不可以輕視別人,實際上大師這一句話是對我們自己來說的。我們自己未悟,也就是說不可以看輕了自己,這個才有意思。不是教我們不要看輕別人,要緊的是不可看輕我們自己,不要以為自己現在迷惑顛倒,業障深重,沒辦法開悟。要知道,自古以來,佛菩薩怎樣開悟,祖師大德怎樣開悟,開悟的祕訣就是『一念回光』。「回」是回頭,「光」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光明,只要你回頭,你自性的光明就現前了。要怎麼回頭法?我們都想要回頭,不知道要從哪裡回起?這裡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一念就回頭了,二念就不能回頭。落到第二念就回不了頭了,所以問題在這個一念。淨宗的修學教給我們一心專念,這個一,念就是一心專念,念到一念就回頭了。諸位要知道,念到一念就是淨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成就了,所以這一句裡面理論、方法、境界統統在其中,就是一句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實際上,真正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了,這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換句話說,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今天智慧德能喪失掉了,怎麼喪失掉?三心二意。所以本性裡面的功德都不能起作用,三心二意就是妄想執著。所以回頭就是一念,一心不能用三心二意。一心是真心,三心二意是妄心,是八識。

  【三、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對我們提出最嚴重的警告。換句話說,淨土是非去不可!我們不去不行,一定要去,不能不去。修行想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除了往生淨土之外,沒有別的方法。行策大師的前身,就是說前世,是憨山大師再來轉世。憨山是明朝末年很有成就的一位大德,他是修襌的,他不是修淨土的。他如果是修淨土,他就不會再來投胎了,他就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了。他還可以來、還可以回頭,回頭專修淨土,可見他對於禪教、淨裡面相當的透徹、相當的了解。最後除了這一門可以圓滿成就之外,其他法門想要在一生當中得到圓滿的成就做不到。所以跟我們說一定要專念。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祕訣,就是專信、專願、專念這樣就可以了,就在這個專字。不能往生,後果不堪設想,『隨業流轉』,業力太可怕。業力,我們自己冷靜的去反省一下,自己仔細想一想就知道了,這個不要問別人。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起心動念,起心起的什麼心,動是動什麼念,造的是什麼業。言語行為都在造作,我造的是什麼業?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絕大多數的人在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善業少。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們讀唯識經論就明白了,佛在《唯識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心,心所就是心起的作用,在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惡的心所,就是我們說的惡念,屬於惡的念頭有二十六個,屬於善的念頭只有十一個。二十六個跟十一個,那善跟惡比較一下,一半還不到,這個善心所還不到一半。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惡念多過於善念,就是這個道理,惡心所比較多,善心所比較少。何況惡的習氣、惡的念頭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很薄弱,抵不過惡念,這是從本身煩惱習氣這方面來講。

  從外面的境界上,我們現在看外面的境界,現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惡的引誘、誘惑很多,跟我們引誘迷惑的境界很多,善的引導就太少太少了。像我們一般看的電視,我們每天眼睛看、耳朵聽到的,我們的身所接觸的,都是引誘我們、迷惑我們。我們心裡有惡念、惡習氣,外面又有惡的環境,你怎麼有辦法造善業、起善念?這個惡念較多,惡念多,惡業多,這個惡多了,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不可以看現前,好像這個人作威作福,好像他作惡事,看他還是一樣很享受。你如果從比較遠去看,看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再看他一下,看他變成什麼模樣,到那時候你就看得清楚,那就非常可憐、非常可悲,受苦無量。這些都是說明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況,指出我們一條明路。想要離苦得樂,永脫輪迴,那就一定要專念,一定要求生淨土,我們這個願心、願望,真正能夠得到。下面這一條就是跟我們說明。

  【四、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

  這個就是說明你如果願意往生西方,決定得生。為什麼?我們的心性跟阿彌陀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從理論上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跟我們現在這個身、我們眼前生活環境,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同樣是自性變現,哪有不感應的道理?如果是心性之外的,能不能感應,那真的是靠不住,就不敢說了。這是自性之內的事情,也就是說,這是決定可以感應道交,因為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性,都是在我們心裡面的。

  【我之苦切必能感。】

  前面這兩句是講理論,後面是講事實。我們『苦切』,就是我們發真心切願,我們是真正相信,真正想要見阿彌陀佛,真正想要往生西方淨土,這就叫苦切。「苦切」也叫做懇切,確確實實發這個心,確實有這個心。不是只有嘴巴說,沒有這個心。這樣這是必定能感,可以感。我們的心能感,我們去感,佛就能應,佛他就有回應。我們能感,佛能應,感應道交。

  【佛之慈悲必能應。】

  這是從事上來講。上一次傳記裡面我們也講到這段重要的開示,念佛人跟阿彌陀佛所以不起感應的作用,就是信願不專。所以大師給我們念佛人的病根指出來,這是從根本上來對治,我們一定可以獲得感應道交。大師恐怕自己講的還不能取信於大眾,再引經文來講,這個第五段是《楞嚴經》上說的。

  【五、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這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明我們能感,佛必定能應,說明感應道交的事實。佛在經上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很簡單,只念一尊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眾生無量無邊,佛要怎樣念眾生?是不是這個眾生的名字念一下,那個也念一下?眾生那麼多,名字那麼多,是要怎麼個念法?『佛念眾生』,不是像我們這樣口念,念這個名字,不是,我們如果這樣想就錯誤了。大勢至菩薩說佛是怎樣念眾生?佛心裡念的,念念是他的願心,願心就是他的念,他的願心是願意幫助一切眾生。要怎麼個幫助法?接引他到西方世界來,提供他最好修學的環境,這就是佛念眾生。像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發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了眾生,所以四十八願就是佛念眾生最具體的一個表現。

  佛心清淨平等慈悲,眾生念他,眾生念佛這就感應道交了。眾生如果不念他,這就不應,不感當然就不應了。所以,佛念眾生不是說像我們每天在念人的名字,念這個名字,那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是說念佛名。所以佛念眾生,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佛統統念,這才顯示阿彌陀佛真正是平等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捨棄。問題眾生是不是願意要來?這個屬於《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是多生多劫所累積的,那不是說幾天、幾年,或者一生能夠做得到的,那是多生多劫的薰習。因緣也絕對不是偶然,因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機會。這世間人,沒學佛的我們就不要說,我們說學佛的這些人,學佛的這些人有幾個人有機會遇到淨土?這個不容易。

  我們現在在地球上也有很多學佛的人,但是去觀察,遇到淨土的不多。更難得的是有機會遇到純正的淨土,如果他有善根遇到了,他就會生歡喜心,他能信、能解,能夠相信、能夠理解,這是善根,他有這個善根。他可以發願,就是他真正想要見阿彌陀佛,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肯念佛,這是福德。這個福德都是經上講的,多善根、多福德。他這三個條件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佛念他,他也念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憶就是想,我們心裡時時都想到佛,常常想佛。念是心裡頭真的有佛,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諸位一定要清楚。世出世間只有這一樣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虛假你把它放在心上,到後來一定落空,一樣也得不到,一場空,什麼都得不到。這是佛跟我們說,世間愚人、痴人才會把世間這些假的東西放在心上。世間人把名聞利養放在心上,這個錯了;把五欲六塵放在心上,也錯了;學佛的人,將三乘佛法放在心上也是錯了。只有一個是真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從哪來的?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剛才跟諸位報告,這些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性,所以阿彌陀佛從理上講是自性的德號,那就純真無二。

  從事上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這個是聖德的顯現。所以唯有這件事情是真的,真的放在心上就對了。假的放在心上就錯了,為什麼?假的你將來得不到,到這個臨命終時,人快要死的時候,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失掉了,那個假的放在心上,放了一生,到最後還是空空的,帶不去,沒有一樣可以帶得去。這是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得很好,這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明瞭,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我們帶得去的,家親眷屬統統帶不去。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可以帶去,在臨命終時,決定感得阿彌陀佛與西方諸上善人,來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實的,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把它放在心上,帶不去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放在心上就是念,我們如果有事,心裡有罣礙,掛在心上,這個就叫做念,掛念,念就是放在心上的意思。憶,是想;念,就是放在心上;想,就是叫我們常常去想佛。人,沒辦法說沒有念頭、沒有妄想,這是絕對做不到的。這個念頭是妄念,惡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一定好到哪去。所以以佛法的標準,這個世間的善念、惡念統統不要,我們要的是淨念,要這個。這個淨念是什麼?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怎樣想?我們同修如果讀過《無量壽經》就會知道,《無量壽經》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環境,介紹得很詳細。常常念這部《無量壽經》,就是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我們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才油然而生,這個心才生得起來。

  沒有念經的時候,我們念阿彌陀佛;念經的時候,想阿彌陀佛在因地他的發心,他怎樣發心、怎樣修行、怎樣來度眾生、怎樣過日子,想這些。想這些,不知不覺我們就向他學習,這些事情統統屬於憶佛。所以我們導師常常勸我們同修,這個經要熟,經如果不熟,我們就想不起來,想不起來就想別的,胡思亂想,打妄想。經很熟,我們就去想經裡面所講的,佛所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這些,這就是憶佛。心上真正有佛,這是念佛,這就叫做「憶佛念佛」,這是這四個字跟我們講平常用功的方法,這叫真念,真信、真願、真念,這個憶佛念佛是真念。

  下面這是講果報,憶佛念佛的好處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說我們現在世,我們現在。有人在定中見到佛,不一定要有很深的定力。譬如說我們在念佛堂,或是說打佛七,念佛止靜的時候,這個時候見到佛,這個時候會有一點短暫的時間定境現前,有人在這時候見到佛,這就叫做定中見佛。也有人在夢中見佛,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夢見佛來給他摩頂授記,這個也有,這就叫夢中見佛。還有特別少數的,感應力量很強的,特別有緣的,在一般狀況之下也可以見佛。譬如說我們也不是在念佛止靜,也不是在睡覺,就是說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的當中看到佛,像我們現在這樣見到佛現前,這是很少數,這種叫做現前見。所以現前見佛也有這三種,在一般的情形見佛,在定中見佛,夢中見佛,這是現前見佛。

  「當來」是說將來,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佛,那就每天跟佛在一起。感應這個事情非常的多,我們在佛門裡面、傳記裡面見到。在世間,古時候有很多文人,他寫的筆記裡面,筆記就好像我們現在講的日記,現在有人寫日記,古人寫的叫做筆記,他的記錄。你看《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是清朝時代紀曉嵐先生他所寫的,他寫的一段一段都是故事,我們看好像看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是他一生當中他自己親自看到、聽到所記錄下來的,所以說那都是真實的。我們導師也有將裡面一些重要的摘錄出來,摘錄出來附在《淨土集》後面。這是他這裡面感應的事情就非常的多,那都是真實的。人在臨終的時候,臨終佛來接引,這也是屬於現前,為什麼?他還沒斷氣,他見到佛、見到菩薩。福報大的人他在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顛倒,他要跟家親眷屬說、跟他的朋友說,他看到佛來了,佛來接引,他跟佛去了,這都是屬於現前必定見佛。這個必定的語氣是非常的肯定,說你如果能夠時常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你必定可以見到佛,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去佛不遠』,這一句是說念佛的人,一個真正念佛人,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佛很接近,不但跟阿彌陀佛很接近,跟十方一切諸佛都很接近。這句話意思很深,諸位要知道,跟菩薩接近就成菩薩,跟佛接近就成佛,它很深的意思就是在這裡。所以《觀經》三福裡面說「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就是華藏會上,文殊、普賢,這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還是念佛,還求生淨土。原因就是念佛成佛這個方法是最快速,最穩當、最快速,這就是去佛不遠的意思,跟佛已經沒有多遠了。換句話說,不修念佛,修學其他的法門,去佛很遠,就是這個意思。你修其他的法門,去佛很遠,很遙遠。修一切大乘法,去菩薩不遠,去佛很遠。修小乘法,去阿羅漢不遠,去菩薩、去佛很遠,遠之遠矣,非常的遙遠,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從這句話裡頭,你會體會到它的意思,唯有念佛成佛是最快速的、最直接,所以一般人實實在在講,很多很多學佛的人,經每天念,意思不懂,還是心隨境轉,不能專信、專願、專念,真正可惜。

  【六、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我們念迴向偈,迴向偈當中偏讚淨土,但是已經普遍到各個宗派,無量法門,你看學襌、學教,甚至學密的,他迴向還是用「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他也是用這個,這個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殊途同歸。大家修的法門不同,但是到最後都是歸淨土。這個迴向偈是古大德所作的,古人是真正歸向淨土。現在的人雖然念迴向偈,他的心沒有向淨土,這就是所謂有口無心,有那個口,沒有那個心,心裡並沒有想要去淨土,這就是去佛很遠。所以『具足真信』,如果你是具足真信,我們的善心、善福雖然很少,雖然很少,因為你的心是真實的、願是真實的,你的善福會隨著你的心願,就變成了真善真福,那就可以莊嚴佛淨土。

  淨土是什麼?淨土是法性土,不是法相土,這是在《唯識論》裡面講的,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兩種,一種叫做法性土,一種叫做法相土。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地球就屬於法相土。法相它會變化,不是永遠存在的;法性是永遠不變的。現在十方諸佛,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都是屬於法相土。我們今天說物質的世界是法相土、穢土,穢就是不是真正清淨的,是污染的。西方極樂世界很特殊,四土都是法性土;換句話說,它四土都是真的。其他諸佛的世界,唯有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是真實的,方便有餘土以下,到凡聖同居土這是屬於法相土,會變化,不是真實的。但西方很奇怪,連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是真實的,都不是假的。我們這個土是假的,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大家如果讀過佛經就知道,有成住壞空。佛法裡面論真假它的標準,真的永遠不變,這就是真的;凡是會起變化的,那就是假的,不能永遠存在的都是假的。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軀不能永遠存在,也是假的,我們有生老病死,假的,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異滅,也不能常住,所以它也是假的。地球,所有的星球都有成住壞空,它也有消滅的時候,所以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法性土則不然,它是常住的,永遠不會變的,我們沒看到,也沒有聽過,只有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生到那裡去的人,都是不生不滅的。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這個事情。西方極樂世界植物很多,樹木花草很多,都有,我們這個地球,這個樹木花草會凋謝,一段時間它就會謝,西方世界樹木花草永遠不會凋謝,是常住的。常住就是真的,所以才稱它為無量壽、無量光,那個世界是這樣的。都是從佛的真心裡面顯露出來,從每一個往生的人,真信、真願、真行裡面變現出來,它都是真的,道理事實都在此地。

  所以我們想要往生淨土要有真信,一切都要真。有一些同修初聽我們導師講這個道理,有人也有這個問題,我們也是很想用真心,但是又不敢用。為什麼不敢用?怕說我們用真心真意去對待別人,現在社會上大家都是假心假意來欺騙我們、來對待我們,如果我們是用真心,他用假心對待我們,我們豈不是吃虧了?所以有人聽到導師的開示,同意是同意,但是實際上也是還不敢真心真意來對待別人,怕被人佔到便宜、怕吃虧。這個想法跟事實剛好相反,實際上我們念佛的人,若是跟世間一般人用這個妄心,那我們的虧就吃大了,這才是真正吃大虧,划不來。為什麼?這一切都是虛妄的,我們要追求的是真實的。我們念佛就是要跟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但是我們若一念虛妄跟佛就沒有感應,這豈不是吃虧了?大概一般修學淨土不能往生,都是在過去生中不敢用真心,還是用假心,所以耽誤了往生西方,耽誤往生西方淨土,生生世世修行都不能往生,這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都是被這個錯誤的觀念障礙到。我們這一生又遇到淨土,我們一生將事實真相搞清楚、看明白了,一定要將這個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待我們,我們對所有的人都是以真心來對待他們,這樣就對了。所以真正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放下了,既然放下了,還有什麼好怕?我們唯一依靠的是阿彌陀佛,這樣才跟佛真正感應道交,這樣的修持就是佛法裡面說的生死自在。什麼叫生死自在?就是你想什麼時候要往生到西方,隨時可以去。你想要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沒妨礙,這就沒有生死了,這就叫生死自在。我們一般凡夫對生死不自在,時間沒到要死也死不了,時間到不想要死也得要死,這就不自在。所以生死自在,一切隨心所欲,這就是要從真實心當中才得的到。

  【七、修行別無要術。】

  『術』是方法,『要』就是重要的,沒有其他重要的方法。

  【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

  就是『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這兩句就是信願行。《彌陀經》上講的三資糧,「真信願生」,這個是信跟願,「一向專念」就是行,信願行三資糧,這三個條件往生淨土,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三個條件,大家絕對不要懷疑。有人說,還要持戒、吃長素,如果吃到葷的就不能往生。這個過去也聽很多人說過,但是我們修學淨土,總是要依淨土三經裡面所講的為標準,經上佛如果沒有這種說法,那就不能相信。你去查《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哪有說不吃長素,吃肉的人就不能往生?這三經裡面沒有這個講法,沒有!所以有人這麼說,這不能相信,我們要相信三經裡面所講的為標準。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真信切願裡面他所有一切的善行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這樣就好了,日子可以過就好了。古人教給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不要再節外生枝,不要再自找麻煩,造作一切惡業。如果有很多錯誤的想法、看法,我們要依照經典的標準去做。常聽人家講,人家講的這個言論,經典是不是有這樣說、有這個意思,如果有,當然我們就要接受;如果沒有,我們就可以不採信。所以這就隨緣度日。

  什麼叫隨緣?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實在講這一生來投胎做人,在六道輪迴是一個最後身,輪迴最後一次,也就是說以後再來不是來輪迴,再來是乘願再來,不是像過去一樣,受到業力的支配來輪迴。世間人就不行了,死了以後四十九天又來了,輪迴是不斷的。我們這一生超越輪迴,沒了,這一生是最後身。最後這個身,我們生活愈簡單愈好,可以過得去就好。我們一般日常生活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間房子能夠遮風避雨就可以了。隨緣就是生活愈簡單愈好,愈沒事情愈好,心裡面沒有事情,身也沒事,身心都沒事,這是最好了。不要沒事去找事,沒事情去找事情,那就錯了。不要刻意去找事情。工作也不用刻意去求高的職位,不用一定說要做到什麼地位,也不要去攀那個緣,一切都隨順,有那個機會就做,沒有那個機會就不要勉強,都隨緣,這個生活過得去就好。美國的生活,在一般民生的物資比台灣的消費還低,我們台灣的消費,這個物資跟美國比較,比他們還貴。所以我們生活要節省,簡單的生活自然就不會造業了,這造業就較少。

  剛才也說到素食,有人說沒吃素不能往生,如果吃到肉就不能往生了。這前面行策大師有說到,念佛持齋,一般說持齋實在講就是指吃素。現在一般人說吃素就叫做持齋,就是說吃素念佛,就是素食。素食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在現代。現代這個世間真正像佛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惡達到了很嚴重的階段,濁就是污染,惡是惡念、惡行,就是貪瞋痴慢。殺盜淫妄是惡行,貪瞋痴慢是惡念,都達到了顛峰。環境的污染,第一個是水污染,這就嚴重了。在台灣,這個污染比其他的地區還要嚴重。在台灣,可以說看不到藍天白雲,天是藍色的、雲是白的,以前看得到,現在就很難看到。所以在外國住習慣的同修,回到台灣住不習慣,這就是污染很嚴重。

  動物飼料都是化學飼料,讓這些動物吃了,會長得比較快、比較肥,可以賣一個比較好的價錢,牠不是自然生長的,所以那個肉的味道跟自然生長的那個肉,味道不一樣,起了變化。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得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病從哪裡來?病從口入。我們每天三餐在吃,從嘴巴進去,都是從飲食。這個飲食不衛生、有毒素,經年累月,當然這個身體就有疾病、就有很奇怪的病,病就很多了。過去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以前方東美教授,就是教我們導師哲學的老師。方教授比較早去世,他的夫人就是我們導師的師母。她在的時候,導師常常去探望她。有一次就問她:妳現在吃的肉跟三十年前吃的,妳想想看,是不是一樣?方夫人想了很久,說不一樣。確確實實是不一樣,因為以前這些動物是放在外面給牠自然生長的,就是說野生的,我們現在說野生。野生讓牠自由自在,在外面找吃的,接觸外面大自然的環境,所以這些動物的生長過程就很健康。為什麼?動物跟我們人一樣,也是有心,你如果放牠自由自在,牠的心情就很愉快,這個身體的成長就很健康。如果你把牠關起來,像現在這個雞、豬,一出生就把牠關在籠子裡,就給牠注射、餵肥料,吃得肥肥的就捉去殺,終生監禁,一出生就關,關到死。當然牠這個生長的過程就不健康,心情壞,不自然,當然這個毒素相對的就多很多很多。所以那個肉,現在的肉沒有自然的甜分,不好吃。現在動物的肉都是靠一些配料才吃得下,以前像雞肉、豬肉不用加什麼材料,用白水燙一燙、煮一煮,吃起來就很好吃。現在的肉就不行了,吃起來味道就怪怪的。現在在大陸上,我最近去大陸剛回來,大陸上我看還有很多動物都是放在外面,像雞、豬,我們的車從那邊開過去,常常看到。如果到鄉下去,常常會看到這豬往大馬路跑出來,在外面。所以大陸上的這些蔬菜、動物,比台灣的健康,在台灣現在就很少看到野生的。這就是講化學的,我們現在吃化學的東西吃了很多。我們現代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所以一切都變質,就是說受到很嚴重的污染。動物生理受到污染,所以肉裡面自然就很多病菌和毒素,這些常識也是事實,確實我們也不可以疏忽。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跟我們說一樁事情,他說有一個做母親的,餵她的孩子喝奶。現在很多都喝牛奶,但是以前都是喝母奶。有一次,這個婦人發脾氣,脾氣正在發,在這個同時又在餵這個孩子喝奶,那個孩子喝奶過後沒多久就死了。以後去檢查、去研究都找不出原因,最後一直想,為什麼又沒有吃什麼,也沒有什麼病,怎麼會死?到最後發現就是她生氣的時候,同時餵這個孩子喝奶。因為人在生氣,這個身體的血壓會起變化,有毒素,所以那個奶水是從這個身體生氣變化出來的,正在生氣變成毒素,所以這個孩子吃了以後就中毒而死。以後印光大師常常勸人,發脾氣時絕對不要餵孩子喝母奶。我們現在雖然都給孩子喝牛奶,對孩子方面來說是有差別,人奶和牛奶當然這是有差別的。對母親這方面來說也是有差別,這個身體發展都不自然,以前喝母奶這才是自然的,現在都不自然,所以有很多怪病,這些常識我們也都知道。

  所以這個真信切願、一心專念的人,心地自然清淨、自然慈悲、自然樣樣都如法,所以了解事實狀況,我們就知道現在這些動物的肉確確實實不能吃,決定吃了沒有好處,會帶來很多很多的疾病。縱然現在沒有發作,你還有一點抵抗力,但是潛伏在體內,等到你的抵抗力消失了,它那個毒就發作,這何苦來!

  說到素食,現在連素食也污染,這個蔬菜裡面有農藥。昨晚我們新加坡楊居士,也是我們淨宗學會的老同修,我跟他有兩年多沒有見面,昨晚請我吃飯。談到吃榴槤,新加坡跟馬來西亞最出名的是榴槤。以前馬來西亞的榴槤,吃那個苦和甘,吃的時候會苦,但是苦了以後它會回甘。他說現在這個榴槤也是農藥放很多,吃下去一樣是苦,但是後面沒有那個甘味,他說那個苦,農藥放很重。所以現在愛吃榴槤也要小心,還是不要吃太多。這是說連菜、水果,農藥都放了很重,還有這個化學的肥料也有污染。我們想想看這個世間實在是很可怕,這個世界實在講不能住,就像《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說「飲苦食毒」,飲就是說我們喝的,我們吃的都是苦毒。所以還是往西方極樂世界移民,這是佛給我們指示的一條明路,換一個生活環境。下面說:

  【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這個話說得好,我們真信真願,一心專念,我們日常的生活統統可以照常,不需要特別什麼改變,不需要。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勝議法門,殊勝不可思議!這兩句話實在講,也就是教我們隨緣度日就可以了,一切隨緣,只要我們真信、真願,一心專念就決定成就。下面一條:

  【八、名心永盡,素願攸同,時節因緣,幸常集會,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此世為助發之資具,願交勉焉。】

  這是行策大師建這個念佛堂,集大眾一起共修的時候,對大家勉勵的話。『名心』,求名之心,求要出名。求名之心,求出名的心永遠給它斷掉,利的心當然就更加不用說,也是要斷。世間人之所以為凡夫,實在講就是為了名利。名利放在心上就決定出不了三界。修行,修行人也不例外,修行人名利放不下的很多很多,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這就是三惡道的鎖鍊,你就被它鎖住了,逃不了!這是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一定要斷,要真正的給它斷掉。『素願攸同』,這是說我們大家同參道友,念佛堂的同修,我們的願望相同,都是希望求生淨土,這個願望相同。『時節因緣,幸常集會』,這因緣成熟了,建這個念佛堂,啟建蓮社,大家一起共修,這是非常難得、幸運的大事。「幸常集會」,非常幸運我們可以常常在一起共修。這是說明共修的狀況。『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他生」是將來、來生,來生親近就是親近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在共修,我們的目的是求生淨土,來生我們要去親近阿彌陀佛。現在這個道場蓮社,這個道場就是津梁,這個「津梁」就是說過渡的時候,像我們要過河、過江,坐那個渡船,或者橋梁,我們要過一條河、過一條江,要過橋,不然你就要搭船,這就是過渡,我們有這工具可以渡過。我們這個道場法會,像我們現在這個念佛堂,念佛堂就是好像一座橋梁,還是一條船,讓我們從這岸渡過彼岸的一個工具,是這個意思。就是親近彌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津梁,幫助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工具。這個津梁是一個譬喻。『此世為助發之資具』,現前我們還沒往生以前,這個道場還有我們同修的大眾,都是我們的增上緣,給我們幫助的。利用這些設備、利用這環境來成就我們自己的一心不亂,成就自己的念佛三昧,道場的建立,目標、期望都說出來了。『願交勉』,「交」就是說彼此,大家互相彼此共同來勉勵,認真努力的修學。再看下面這一條:

  【九、真歇和尚云。】

  這是禪宗一位很有名的禪師,真歇了禪師,他老人家晚年從禪回頭來專修淨土,求生西方。從禪宗大徹大悟之後,回頭過來專修淨土的一位大德,他也有一個語錄流傳後世。這個是語錄裡面的一段話:

  【佛佛授手,袓袓相傳,惟此一事,更無餘事。】

  『佛佛』是一切諸佛,『授手』是提攜的意思。『袓袓相傳』,這個歷代袓師傳的是什麼?一切諸佛教的是什麼?袓師大德傳的是什麼?就是這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如果在通途上來講,不一定是淨土,廣泛來說,這一樁事就是生死大事,沒有別的事,就是生死這件大事。真歇了禪師他最後歸到淨土來了,這個『惟此一事』就說得更精了,說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這個生死大事是要怎樣解決?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才會解決,不然的話,生死大事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惟此一事,更無餘事」。他老人家說的這個話,是不是對於淨土讚歎得太過分?我們如果仔細讀大乘經、仔細讀淨土五經,就知道他這個話說得剛剛好,他真正是明白了,真正清楚了,不然這句話他說不出來。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

  釋迦牟尼佛專說淨土這三經,三經是專說。三經當中《無量壽經》,根據古人的考據,都認為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不是講一次,是多次的宣講,這從考據裡面發現的。諸位要知道,世尊一生講經,從來沒有一部經講過兩次,我們去查《大藏經》查不到。一部經講過兩次以上的,唯獨《無量壽經》。我們現在五種譯本,這五種譯本我們仔細去看,至少有講過三遍。在中國已經記載《無量壽經》的翻譯有翻譯十二遍,從後漢一直到南宋,到宋朝趙宋,前後差不多八百年,《無量壽經》在中國翻譯了十二遍。古代印刷術不發達,都用手抄的,流傳經過戰亂,有七種遺失。我們現在在《大藏經》這十二種目錄都可以看到,但是有七種的經文就看不到了,現在可以看到的只剩下五種。所以這部經是多次宣講,這很特別的一件大事。佛說其他的大乘經附帶介紹淨土的那就很多了,有兩百多部,所以『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這個話是真的。『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如果不是這個理由,佛又為什麼常常講,又為什麼獨讚,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淨土確確實實是超凡入聖的捷徑,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我們再看第十段:

  【十、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

  我們一生當中,如果真的往生淨土了,那就永遠離開六道輪迴,這個五道就是六道。我們通常是說六道,五道就是阿修羅沒有特別算一道,阿修羅分布在天、人、畜生、鬼道,這樣就稱為五道。如果阿修羅算一道就變六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思是一樣。『橫截五道』,這是橫超。『頓超不退』,這是頓證,不是漸證。不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實實在在講,如果你現在真信真願,一心專念,你現在就得不退,就得到三不退,這是實實在在。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定了,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你怎麼會退!為什麼退轉?信不真、願不切,聽這個法門好,心動搖了,聽那個法門好,又想要去學,那就退轉。所以真信、切願,一心專念,現在就證三不退。

  【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

  這幾句話是說明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原因,為什麼不能往生?口裡面有佛,心裡面沒有佛,不是真信,不是真願。為什麼?娑婆世界事業沒有放下,還常常放在心裡。『一切行履,無煩改轍』,這前面說過,就是叫我們放下,不是事放下,是心裡頭不能有,事情每天照常去做,看你做哪個行業,還是依然去做你的行業。但是不要放在心上那就對了,不可以『縈懷』,就是說放在心裡,不可放在心上。要把阿彌陀佛、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放在心上,這個世間事沒影響,沒關係,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沒有障礙。所以這個世間事照做,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心要清淨、心要專念。世間事放在心上,我們功夫一定是『一暴十寒』,這個功夫會間斷,斷斷續續,不能淨念相繼。『心不專篤』,不能專心,為了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為了這些東西『如膠如漆』,這就是說明黏住了,放不下。遇到逆境的人就怨天尤人,這樣想要在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這太難了!這個要知道,這是念佛的人為什麼不能往生,要知道。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有犯這個毛病,如果有這些,我們將來往生就沒有把握了;如果統統沒有,你決定感應道交。所以:

  【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

  這是一服的良藥。

  【娑婆貪愛,忌也。】

  這是最大的顧忌,禁忌。

  【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大概都有一個常識,吃某一種藥,它有它的禁忌,哪一樣不能吃的,哪一樣跟這個藥性有衝突,或者把這個藥性消滅,這我們要知道。你吃這個藥,再吃這個禁忌的東西,這帖藥的效果就沒有了,完全就沒效。這個譬喻也很好,這是跟我們說禁忌一定要遠離,一定要捨棄,那個藥的效力才能夠真正發揮,藥到病除。

  好,今天時間到了,今天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次再繼續跟諸位報告。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