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8/12/21 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檔名:WD20-032-0004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這次戊戌年冬至祭祖繫念法會已經圓滿。我們上午祭祖,前面三天做繫念,大家發心來參加法會的共修,功德不可思議。下午這個時間,還是由悟道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印光大師法語菁華》。《菁華》是早年,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在美國節錄的,這個很方便我們短時間的講座,節錄的都是菁華重點。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第十八段,我們上一次學習到:
【念佛力善。戒殺喫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上次我們學習到這段,這段祖師勸我們首先要念佛,我們修淨土法門主要就是要念佛。除了念佛還要努力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首先舉出『戒殺喫素』,這非常重要。佛在《戒經》,五戒、十善、沙彌戒第一條就是戒殺生,不可以殺生,不殺生,要把殺生戒掉,不但戒殺還要吃素,戒殺吃素。積極的方面還要護生、放生,多多宣導戒殺吃素這些因果的道理。『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深入明瞭三世因果的道理,這就是講到因果教育了。佛為什麼勸我們不能殺生,這個當中有因果的,詳細都在經典裡面。在《安士全書》第二卷「萬善先資」,講的就是「戒殺喫素」、護生放生,這些善惡因果的道理。舉出事例公案來給我們證明,證明佛在經上講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明瞭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得到苦果,要避免苦的果報必須先去掉苦的因,把那個苦因斷了,苦果就沒有了,舉出戒殺這個例子。殺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造這個殺業會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還有遇到種種意外災難的、橫死的這些果報,這是殺生第一個因素,會造成這樣的果報。具足的講就是十善十惡,殺生擺在第一條,因為這條我們人最容易犯的。全世界的人,沒有不造殺生的人,除了學佛的人知道不可以殺生。一般不學佛的人,總是把殺生認為是正常的,不知道這個當中有因果報應。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會感覺到非常恐怖,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吃牠半斤還牠八兩,誰都佔不到便宜。實在講殺生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第十九段:
【十九。苦因。貪瞋痴三毒是。善因。濟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
這段也是接前面第十八段,十八段最下面兩句,「欲免苦果,需去苦因。太上感應篇」這十九段接著給我們講,什麼是『苦因』?苦因的根本是什麼?『貪瞋痴三毒是』。我們做三時繫念每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這懺悔偈第一句,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過去、現在所造種種的惡業很多,實在講也無量無邊。比較具體的講,《太上感應篇.諸惡章》講的,一百七十幾條的都是惡業。「諸惡章」那個統統是惡業,惡業具體給我們舉出來。這麼多的惡業,它原因從哪裡來?「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這個「苦因」就是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在經典上講三毒煩惱,這是根本的煩惱。三毒煩惱,這個貪瞋痴是毒,三毒,我們有貪瞋痴必定造惡業,造十惡業。貪瞋痴屬於意業,意它是主導身口造不善業,意是在指揮的,指揮我們的身體,口是我們的言語,造作不善業。身殺、盜、邪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所以合起來就身口意三業,從身語意之所生。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有貪瞋痴這個煩惱在,才會造惡業。
『善因,濟人利物是』,「善因」是救濟別人利益萬物,對一切有情、無情,動物、植物、礦物,都是愛護的,都是有利益的、有幫助的,這是善因。我們善因能生起來,必須先把苦因去掉,去掉貪瞋痴,善因就起來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濟人利物」,不會再自私自利。貪瞋痴必定會生起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種心,損人利己實在講損人不利己。我們讀了《太上感應篇》就能夠明瞭,損人不但不能利己,反而是害己,害到自己。利人才能利己,利益別人才能利益自己,損人決定不利己。所以我們一般人認為去損害別人,能夠利益自己,那是不了解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我們如果多讀《太上感應篇》就會明瞭。《感應篇》也是印光祖師在世極力提倡的,三本善書其中的一本,另外就是《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祖在世印得最多,流通也很廣。我們要學《感應篇》首先從讀誦,像我們誦經一樣,像我們讀誦經典一樣讀誦,最好能天天讀誦,把它當作早課、晚課來讀那更好。在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勸同修把《感應篇》當作早晚課,早課提醒,晚課反省。讀多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我們透過讀經、讀書,這個心定下來,智慧開了,經義就現前,我們就明白了。
下面講,『能明此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必須要先能夠明瞭因果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我們深入明瞭三世因果之理,我們自然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災禍就起不來了。災禍怎麼來的?都是我們眾生造作惡業感召來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開始就給我們講,災禍、福報它沒有一定的門路,沒有定門,禍福都是自己招來的,自己造作善惡業去感召來的。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不是上帝降臨給我們的,也不是閻羅王降臨給我們的。佛菩薩、聖賢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都是自己自作自受。所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能夠明瞭因果的道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世界就沒有天災人禍,就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我們再看第二十段:
【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祖師在這裡給我們提出來。這一首偈四句話,我們佛弟子也常常聽到。欲知就是想要知道,我們前世造什麼因,因為我們凡夫都有隔陰之迷,一投胎一轉世,過去生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我們過去生(前生)造了什麼業,我們也忘記,不知道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就現在,我們現在感受到種種的遭遇、果報那就是。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好不好,自己就很清楚,不用問別人。如果不好,我們過去生造不善業,感召這一生不好的果報。如果我們這一生果報很好,過去我們修善業,這一生感得好的果報。所以看我們這一生遭受的果報好不好,就知道我們過去生修的因好不好,好的多、還是不好的多,大概就知道。『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來世的果報,這一生所做的就是。現在我們造什麼因,將來我們來生就是得什麼果報了。我們還是要讀佛經、讀聖賢的經典,這才是正確標準的。不能以我們凡夫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標準,一定要依經典。
我們剛才很多同修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據、依循、依止。佛在世,我們有任何問題,那去請教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就幫我們解答,教我們理論方法,把我們的問題解決了。佛不在世,我們沒有辦法去請問佛,有問題沒有辦法再去問佛。佛當年在世講的經教、經典有流傳下來,現在翻成中文的《大藏經》,這就是法,法就是經典。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我們一個三寶弟子必定要從佛經裡面去找,找解決的方法、找答案都在經典裡面,這才是皈依法。僧是僧眾團體,四個人在一起共同學習就是一個僧團。僧團在大乘教(北傳佛教),四眾都稱僧團,只要四個人在一起,出家僧團、在家僧團;南傳只有二眾,只有出家眾。不管在家僧團、出家僧團,都要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修學,才是真正的僧團。如果不依佛、不依法,那佛不在世,不依法,不依經典,不學經教,這個團體不管在家出家都不如法。不如法的團體,我們就不可以去參加這個團體的共修。因為不依經典,憑凡夫的想法自己另創一派,都是錯誤的,都是邪知邪見。我們去參加那個團體,他們走錯路了,我們跟著走也跟著錯了。所以僧也是要依佛、依法,如法修行的道場,我們才能夠去親近。這是講過去、今生、來世,三世因果。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段: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一段是舉出《易經》講的話。現在還有人過年,我們傳統的年,還有人寫這副對聯貼在門的兩側。一般只有寫上面兩句,我們常見的對聯,上聯寫「積善之家」,下聯就寫「必有餘慶」。《易經》是儒家所有經典最根本原始的經典,一切經典都從《易經》發展出來的。《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講因果。
【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與我佛所講之因果正同。】
『書』是《書經》講的,《易經》跟《書經》講一樣,『作善』得到是吉祥,『作不善』得到都是災殃。這個道理儒家跟佛家所講的,因果正好相同、相應。因果教育在現在特別、特別重要,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常常勸居士要重視因果。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提倡因果教育,印祖講,縱然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到這個世間,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可見得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因果教育非常迫切的需要,我們大家要同共發心,人人都有責任義務去宣揚因果報應的這些道理。現在的手機很方便,如果大家看到一些訊息,有講到因果方面的事例,現前的,現在社會上發生的,轉發給親友分享,這個也是在弘揚因果。但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先學習,要先認識因果,我們自己學習認識因果的道理,我們才有能力去分辨哪些是善因,哪些是惡因。如果不學習經教,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往往會顛倒,善看作惡,惡看作善的,那就沒有辦法去幫助別人了。所以首先自己先學習。
印光祖師在世提倡這三本書,在《安士全書》因果的事理也發明得非常深廣。《安士全書》第一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是要修善積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佛門講廣種福田,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陰騭文」裡面就有講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我們大家到寺院,特別在國內有很多寺院,我們看到都有福田箱,讓人家投錢的福田箱,這個箱子寫四個字「廣種福田」。我們要廣種福田,也要學習才認識什麼是福田,認識之後我們才能夠廣種福田。如果我們沒有學習因果教育,很想廣種福田,往往自己種的不是真正的福田。就好像我們種五穀雜糧,你要找一塊肥沃的土地種下去,它就豐收了;如果你去找一塊都是石頭的,那你種下去,千萬年它也長不出東西來。所以種福田,你不學習怎麼認識福田?什麼才是福田自己也搞不懂。
所以在《安士全書》講「欲廣福田,須憑心地。」福田在哪裡?不是在寺廟的箱子,不是在那箱子。在哪裡?在我們這個心裡面。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我們的心,離開我們自己這個心,你到哪裡去種福田?所以在《安士全書》對「廣種福田」,周安士居士發明的,講得很詳細,他說這一句,「乃一篇綱領,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講到這一句,像文昌帝君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一直到這一句,以上講的都是舉出做善事具體的事項,我們現在話講項目。此明因果之理,這句給我們說明因果的道理,所有的福田都離不開我們自己這個心,「心地是因,福田是果」,這給我們講心是因,福田是果。
「世儒不信因果,由於未能理會儒書耳。故論及餘慶餘殃之說則信,談及因果即不信。猶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為太陽也。」世儒就是世間學儒家的大儒,宋朝宋儒以後他們就不信因果,聽到佛家講因果他就不接受。特別我們現代人給他講因果:那是迷信,哪有什麼因果?以前儒家他就不接受佛家講的因果。但是,不信因果,這些學儒的人,他對於儒書也沒有真正去體會,讀是讀,但是沒開悟,還是不明瞭。《易經》講,我們剛才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讀儒書的人當然他就不敢反對,這儒家講的。如果給學儒的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他相信,因為這是儒家經典講的。如果給他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就不相信,這就奇怪了。周安士居士講這就好比什麼?「猶之但能呼日」,呼日就是日月光的日,說日他就相信,那是日光;如果給他說太陽他就不相信,日不是太陽,他就不相信。意思就好像給他講,《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讀儒書的人他就相信,佛經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就不相信。這就好像說,講日光他相信,講太陽光,他就不相信,日光跟太陽光不是一樣嗎?說法不同意思一樣。所以印光祖師舉出《易經》講的、《書經》講的,這個與我佛講的因果正同,這相同沒有兩樣。
周安士居士又特別闡明因果之理,「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周安士居士再給我們解釋,信因果者,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心裡常有保持畏懼之心,怕果報,怕報應,有這種畏懼之心則不敢為惡,他就不敢造惡業。所以我們學因果教育,這是第一個效果,我們看了凡先生、俞淨意公,他們實行改過的時候,心態跟從前就不一樣。實行改過,心裡常常提高警覺,敬畏之心生起來了,連起心動念都非常謹慎,敬畏之心起來了,起心動念鬼神都知道。所以我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我們的職工、義工要上班,我都勸他們每天要上班前,先讀一遍《太上感應篇》,我有在台北,我就跟大家一起讀一遍。我也常常跟我們這些同修講,讀《感應篇》我們現在讀的效果還不明顯。要什麼樣效果才明顯?要讀到像袁了凡、俞淨意那樣,效果就很明顯,有敬畏之心,時時刻刻感覺到鬼神在旁監督,在監視著。
在儒家講「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果我們這個心放蕩,敬畏之心就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很容易造惡業。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分享,讀《感應篇》我們還沒有感受到有敬畏之心,這個效果還沒出來要繼續讀。如果一個人敬畏鬼神,那就增加一善,一萬個人就增加一萬件善事。如果一個人放蕩,就增加一個惡事,如果一萬個人那就一萬個惡事了。這相差實在講成正比例,這個得失那的確非常可怕的。大家下午還留下來,我們現在應該最少還有剩下七千人,因為可能有些回家了,我看很多今天拿著行李就準備要走了。離開了能夠保持這個善心就非常好,我們總是一起學習聖賢、佛菩薩的經典,大家坐在這裡一個人也有一善的。如果我們不在這裡聽課,可能在造惡業。你會想我沒有造惡業,我也沒有去殺人放火。那是大的惡業!你現在有沒有在看手機?手機你看到不好的,就是在造惡業。
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個吉祥的人,我們這三天放小蒙山都會念吉祥偈,「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念了就吉祥了嗎?你就沒煩惱了嗎?你就沒有遇到災禍了嗎?光念不行,念了要去做、要去修那才管用,不是念一念就得到吉祥。念是提醒我們,我們願意得到吉祥,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吉祥?要修吉祥的因,你才能得到吉祥的果。你只有念,你不去修吉祥的因,你得到還是災殃,你還是得不到吉祥的果報。所以要學習!《太上感應篇》後面講,「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三年,一天一日,一天當中講話,語是造口業;視,特別講個視就是看,看不好的。現在手機不好的很多,我們會不會去看?如果天天看,三年天必降之禍,災禍就來了,可能還不用到三年。看了之後,你這個行會去造惡業,行會造惡,行惡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念懺悔偈,「從身語意之所生。」
所以我們要修善,我們要看也是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當我們當在滑的時候,就忘記有鬼神在看。在滑那個手機,如果滑到悟道法師在講經,看看是可以的。還是聽我們老和尚講《大經科註》,還有聽傳統文化的這些,這個好,這是視善。你這樣視善,一天有三善,累積三年不間斷,天必降之福,福報就來了。所以我們學了這些,我們修行從哪裡修?從手機開始。怎麼修?從手機修,你就修這一條看你能不能修得起來?就是不好的節目,不要看修這條,這條是最直接的。現在大家沒有人不拿手機的,手機當中有善的,我們都看善的、好的這方面;另外還有些比較不善不惡的,當然看的那些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惡的我們就不要看,不善不惡的看了是不會有惡報,但是浪費時間,不如看善的。有些新聞時事了解一下,那是需要的,或者看看天氣預報,最近新聞時事,國家重要的一些政令需要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修從哪裡修?福田在哪裡?現在福田就在你手上那個手機,那個手機你可以造無量的福報,也可以造無邊的罪業,完全在你一念心做決定。所以現在我早上都會講五分鐘到十分鐘,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我是希望跟所有的人分享。現在有二、三個群,每天都會收到我講的《論語講記》,我們的手機收這個來看,聽聽這些大德、善知識。我們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我們才能夠避免災禍,得到福報。如果你親近惡知識,我們跟他學壞了,我們得到就是災殃了,所以禍福完全在我們一念心。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