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呂祖心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2/2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WD20-046-000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我們繼續來學習《呂祖心經》,請放掌。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長長心治不悌心,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誠恪心治不信心」。好,我們接著再學習下面:

  【以恭敬心治無禮心。以循理心治無義心。以清介心治無廉心。以自愛心治無恥心。】

  這個四句就是講禮義廉恥,合上面四句,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四維八德。戰國時期管仲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恭敬心治無禮心』,「禮」就是禮貌。禮非常重要,古聖先王以禮樂治天下。我們現代人沒有學過禮,所以我們不懂什麼叫做禮。這個禮,道理很深,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林放問禮」,孔子說「大哉問」,你問這個事太大了,那不是小事,大哉問。禮在中華傳統文化,周朝周公制禮作樂,所以孔子他最嚮往、最羨慕的就是堯舜、文武、周公,他連睡覺都會夢見周公,所以我們常常講一句話說「夢見周公」,這個是孔子他生前最仰慕的就是周公,周公制這個禮。《儀禮》、《禮記》、《周禮》,有三禮。在古代,能夠制禮作樂,必須有位有德。位就是地位,以前古時候能夠制禮作樂,必須他要當皇帝,皇帝來制定這個禮、這個樂來頒布天下,讓大家來遵行。有地位,沒有道德也不行,沒有道德,他亂定,定了那都不合理的,所以必須有位有德。周公當時輔佐成王,成王小,他就幫助他,後來成王長大了,再把位子還給成王。

  過去台大方東美教授講,《周禮》是全世界最完善的憲法,我們現在講憲法。所以在中國傳統,古聖先王是以禮樂來治天下。禮是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所以叫禮治,禮樂來治國、治天下。現在我們中國都學外國的、都學西洋的,西洋是法治。在古代,是這個禮樂它推不動了,才要定刑法、定法律,你違法就把你抓起來判罪、處罰,那個叫法治。聖王治天下是禮治,以禮來治天下,以樂來陶冶我們人的性情。我們人都需要音樂,鳥獸牠也有音樂。我們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有七情五欲的,這個用樂來調和。所以我們在祭祖的時候都會聽到,樂奏咸和之曲、樂奏寧和之曲、樂奏景和之曲,都有一個和,就是和平、和諧。所以它這個樂有講求的,中正平和,平衡人的情緒。儒家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叫中和。我們這個心沒有喜怒哀樂,這個時候心是很平靜的,是中,平靜的,但是我們不可能都沒有喜怒哀樂,我們凡夫總是有。喜怒哀樂發出來要節制,不要讓它太過,那個禮就是來節制的,所以叫禮節,節制,有個節度、有個限度,不要太超過。歡喜也不能太超過,太超過就樂極生悲;快樂也不能太超過,《太上感應篇》講「逸樂過節」,放逸遊樂過頭了;哀也不能太過,憤怒也不能太超過,所以以禮來節制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情緒,讓它平衡。所以禮治是中國傳統,以這個禮。禮它就不是定刑法去處罰人,它只是說一說,你不照這麼做就是小人,照這麼做就是君子。我們中國人講到小人、君子,現在年輕人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這一代的,講我們是小人,我們心裡會很難過。所以禮非常重要。

  禮的本質是什麼?是恭敬心。所以在《曲禮》上講「毋不敬」。禮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自己謙卑,尊敬別人,這個就是恭敬心,自卑而尊人,所以禮它的本質是恭敬。另外就是通達,這個禮就是通達人情的,人情世故,順乎人情。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編一個小冊子,《常禮舉要》,這個我們要學習學習。《常禮舉要》,他是根據《禮記》節錄,用在我們現在生活方面,來編一個小冊子。這個以後我們有機會,可以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念佛人,有一些同修認為我們修淨土,念佛就好,學那些幹什麼?好像不太重要。雪廬老人他是儒佛都通,他是外儒內佛,他外面表現的是儒家的,但是在裡面,心裡學佛。他早年也參過禪,八年;學過密,八年。參了八年的禪,沒有大徹大悟,知道這個禪也不是一般人能夠來學的,學密也學了八年。密學了相應,第一個就有神通。有一次雪廬老人就念一個隱身咒,念念念念,問旁邊的人,你們還有沒有看到我?大家說我還是有看到,這個咒不靈。以後知道,三密相應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容易,所以後來就放棄了,改學淨土,是後面學淨土,他在淨土方面的確有成就。

  他有一個講記,《常禮舉要講記》,在這個講記裡面他也講到,他編這個講記是為台中蓮社那些蓮友編的。他到九十一歲還講《論語》、講《常禮舉要》,為什麼還講那個?他說他到台灣來,在台中三十八年,第一個十年,在台中念佛的人往生的最多,就第一個十年往生的最多;第二個十年,往生的人就減少一半;第三個十年,就是三十年,一萬個人念佛,大概真的往生的只有二、三個,這個差太多。後來他發現,以前的人他有人天倫理道德的基礎,現在人都沒有學,現在教育沒有,所以念佛往生的人愈來愈少。所以他說他講這個東西,跟社會一般在學校上課講的不同,針對念佛的蓮友;就是你學了這個,幫助你念佛功夫得力,不然念了幾十年,極樂世界一點消息也沒有。所以我現在老了,我今年七十歲了,還要亡羊補牢,還要趕快來學。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這是孔子在《論語》講的。他的學生說:老師,要什麼時候才不用學?孔子就指那個墳墓,到那邊就不用學了。所以你一口氣在,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不能說我老了不學了,能學多少算多少。這個《常禮舉要》,他就給台中蓮社的蓮友講,也是給大家講,就是說你能夠學十分之一,對你念佛功夫都很有幫助,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小看。

  所以禮非常重要,這個禮有大道理在。它的本質就是恭敬,因為禮它不是彎腰鞠躬,那是禮的一個外表、一個形式,但是重要的,你內心要有真正的恭敬心。不能外表恭敬,裡面內心傲慢,那就沒恭敬心,這個就不是呂祖這裡講的,「以恭敬心治無禮心」。關鍵那個心態,不能外表對人有禮貌,內心瞧不起人,這個就不對。但是我們現代人連外表都沒有,現在外表還有的只有到日本,日本人有禮貌。《弟子規》講「過猶待,百步餘」,客人來,你要送到走一百步,看遠了才能走,日本人做得很到位。我在日本有一個皈依弟子,日本人,他不會講中文,我去日本做三時繫念,他來皈依。每一次去做法會,他都會來。三一一那年我去做法會,他就跟我講,他有很多朋友、家人都在福島仙台那邊,被海水捲走了,希望我去做一場三時繫念,去他們那邊做。我說好,那你去借寺院,看有沒有可以做的。結果他去借,借不到,後來還是我們台灣的同修厲害。他們經過一個小寺院,就進去看看,問問他們那個寺院借不借。做法會,我們也是義務的,來給你們超度。其實那是淺野功居士他的因緣,如果他沒有啟請,我們也不會去;他啟請的,去他那個地方。那個寺院的住持人很好,看到我們東京的同修去就跟他講,他說你們修淨土,我們是修日蓮宗的,你們來借我們的道場,這個適不適合?他們就跟他講,沒有關係。他說不行,還是要去問你師父,看他行不行?他們就叫他來問我,他那個是日蓮宗的,我們是淨土宗的,去那邊做我們接不接受?他說如果我不接受,他會介紹一個淨土宗的寺院給我們去做。後來他們居士就給我回報這個事情,我就給他回答,我說只要他願意借我們,他什麼宗都好、都可以。

  因為我們老和尚二OO二年代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去參加國際和平會議,就在日本岡山。老和尚他做一些事情,我們一邊看也一面學,就是他做得比較實質的,不是說只有這些會議。聯合國開了幾十年的和平會議,花了很多錢、很多人力,愈開愈不和平。所以老和尚他也去做一些具體的表現。第一個要和平,佛教你自己本身要先和,你自己佛教都不和,你去做什麼和平?所以去到京都,日本你不同宗的,他是老死不相往來,他分得很清楚的;就是你同樣一個宗,不同的派,他也分得很清楚。所以有一年我到北海道去,看到一個淨土宗的寺院,那個椅子可以坐四、五百個人,我就給我們居士講,我說這個地方我們借來做做法會滿殊勝的,又是淨土宗的。結果他們就去跟他接洽,我們同修跟他講,我們也是修淨土的,能不能借我們做法會?他說你們是什麼宗?我們修淨土宗。他說不行,我們這個寺院是淨土真宗,他加一個真,不借。它有淨土宗、淨土真宗,還有一個西山淨土宗。後來我也問他們,你們為什麼同樣淨土宗,要分真宗、淨土宗、西山淨土宗?依照的經典不一樣,他們這個分得很清楚。所以老和尚去那邊就請客,到京都去,京都寺院最多,各宗各派都有,請客,各宗的長老統統請來吃飯。老和尚就講,都是自己的兄弟,不同宗派,都是佛講的,怎麼可以老死不相往來?應該要多交流,要常交流,要往來,所以請他們吃飯。所以去日本,他就是要勸日本的佛教不能夠這樣。這要佛教自己本身做起,如果不從自己做起,他去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實在講也沒有什麼意義,覺得參加參加,結束了也就還是這樣,就比較沒有具體的一個貢獻。所以禮以和為貴。這個是「以恭敬心治無禮心」。

  下面講的是,『以循理心治無義心』。這個合起來講就是禮義。禮很重要,這個有大道理。「義」是合理的,「循理」就是循著這個理,合理的就是循理。義就是合理的,不義就是不合理。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合乎義的我們取,不合乎義的我們就不取。如果不合乎義,取的錢財叫不義之財,以這個義為主。《論語》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道,道義,要合乎這個義,不合乎這個義就不取。合乎道義,合理的就是義。所以君子喻於義,他看重這個義,小人他主要是利。如果著重點都在利,不講這個義,世界會大亂。這個利大家都要爭的,但是合乎義得到才可以,不合乎義不能去取。在《孟子》裡面講,梁惠王看到孟子來了,問來到我這裡,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孟子就回答,大王何必言利?「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你這個國家上面到下面都在爭利,國家就會危險。現在是世界交征利,世界危矣。現在整個世界,你看每個國家都是在盤算自己的利益,都不管道義了,那就很亂。只想到我這個國有什麼好處,以功利為前提,這個世界就愈來愈亂,災難也愈來愈多。你看這個世界上,現在中美貿易戰,美國也是跟歐盟、日本很多國家打貿易戰,我們仔細看,我們拿這個經典去對照,那些貿易戰是為什麼?為了利,它沒有講義。美國派軍艦到中東去也是為了利益,為了掌控石油,都是為了利。你這個國家為了利,他那個國家也要為利,彼此都為了利,都不講義,結果怎麼樣?那就競爭,競爭得不到就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得不到,乾脆用戰爭,用搶的。所以呂祖給我們開示,我們要以循理心來對治無義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合乎義才能去做。

  『以清介心治無廉心』,「清介」是清廉,「無廉」就是沒有廉潔。在古代當官它有個標準,舉孝廉。這個人在家很孝順,又廉潔不貪,這個人就可以推舉他出來為人民服務,以這個做標準。雖然他有才能,但是也要看他是不是有孝、有廉潔,如果不孝,他就不能為國家盡忠;沒有廉潔,他肯定要貪污的,這樣的人出來,那就損害國家。這個是無廉心就有貪心,所以要以清介心來對治無廉心,沒有廉潔的心。

  『以自愛心治無恥心。』人總是自己傷害自己,自己不愛護自己,不愛自己。怎麼是不愛自己?「無恥」就是不愛自己,不自愛,自己不愛護自己。所以這個恥,在佛法講叫慚愧心。無慚無愧是惡心所,慚愧是善心所。能自愛的人,他就不會沒有恥心,也就是他就有慚愧心。所以以這個自愛心,自己愛自己的心。真正自己愛自己,就要懂得慚愧、要懂得知恥,「知恥近乎勇」。以上這個就是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再看下面:

  【以積德心治為惡心。】

  我們人心不修善積德,很容易為惡。這個在佛法唯識學講,百法裡面講,煩惱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十一個。煩惱心所就是惡心所,惡心所多,力量強;善心所少,力量薄弱,所以人學壞容易,要修善比較難。因此我們要勉為其難,要以修善積德的心來對治為惡的心,如果我們沒有從這方面去加強,這方面它就一直增長。怎麼修善積德?《呂祖心經》要常常念。現在我們流通《三聖經》,這三部經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我們大殿也供了個牌位,太上感應神,那個太上感應神它的內容就是《太上感應篇》,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關聖帝君覺世真經》這一篇也是很好,但是不是很長。第四篇就是《呂祖心經》,所以我們《三聖經》一共有四部經典,四部經典你合起來看,就知道怎麼積德。要學習為善積德,如果不學這個,那我們可能都是為惡就比較多。以學習這個經典來積德,來對治我們為惡心。

  【以利濟心治殘賊心。】

  『殘』是殘害,『賊』是賊害。就是要佔人家便宜,自己不肯吃虧的,現在反過來,以利益救濟別人這個心來對治「殘賊心」,把這個心調整、換過來。

  【以匡扶心治傾陷心。】

  『傾陷』就好像一個房子快倒了,『匡扶』,好像房子快倒了,用一個木頭把它撐住。這個就是去幫助別人的心來對治去陷害人的心。總是想去幫助人,不要有陷害人的心。所以人家有這個危難,我們都要去匡扶、去給他扶助,有這個心就能對治「傾陷心」,傾陷是傾斜、陷害。

  【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暴戾』就是性情粗暴。性情很粗暴,用仁慈心來對治。這個在佛法裡面也有五停心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就是修慈悲觀。仁慈心人人都有,暴戾心它違背性德,仁慈心是性德,本性就有。佛法講,慈悲心對治瞋恚心,就是暴戾心。

  【以謙遜心治傲慢心。】

  『謙遜』就是不敢驕慢,要勝過別人,謙遜、謙卑『治傲慢心』。這個非常重要,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現代人有一點成就都會學外國人,這個事情值得驕傲。聖人是教我們「傲不可長」。傲慢大家都有,儒家它要求比較沒有佛家那麼高,佛家你要超越輪迴,要斷,儒家要求這個傲不要讓它增長。傲慢大家都有,但是你不要讓它增長,以謙遜的心來對治傲慢心。所以我們現代人要改,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做一件什麼好事值得驕傲,那不就傲慢嗎?做再大的好事、再大的成就也不能驕傲,還是要謙遜,就是謙卑。

  【以損抑心治盈滿心。】

  『盈滿』,古時候也有一個成語,意氣盈滿,就是他的意氣滿滿的,盈滿。在《東周列國志》,尉繚看見秦始皇「意氣盈滿,紛更不休」,就感嘆說,「秦雖得天下,而元氣衰矣!其能永乎?」秦朝雖然統一六國,得到天下,但是他的意氣盈滿。意氣盈滿,這個衰相就現前了,就預測它不能長久,所以秦朝十五年就亡國了。所以呂祖開示,我們不管再大的成就,不能盈滿,不能得意忘形,應該要『以損抑心』,好像我們有什麼缺損,時時刻刻常存這樣的心。所以清朝曾國藩先生他的書齋叫「求闕齋」,他不求什麼都很圓滿,有欠缺一點好。聖賢都是這樣教我們的,以損抑心來對治盈滿心。

  【以儉約心治驕奢心。】

  『儉約』,儉約就是不浪費。現在人都是跟西方學習,西方它的經濟學就是消費刺激經濟,所以就沒有儉約心。鼓勵你趕快消費,這個東西還沒有用壞,趕快再換新的,這個就沒有儉約。現在人實在講,都在過驕奢的日子,這驕奢的日子能夠過多久?好像現在很享受,但是人性墮落了。呂祖教我們要以儉約心來對治驕奢心,縱然現代人很有錢也要儉約,也不能浪費,要惜物、要愛物,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以勤慎心治怠忽心。】

  勤奮、謹慎的心來對治懈怠、輕忽的心,勤奮對治怠懈,謹慎對治輕忽,輕忽就是輕視、疏忽。做事情不勤奮、不謹慎,事情常常做不好,常常出問題。現在要改過來,以勤奮、謹慎的心來做事,以這個心來對治怠忽心。

  【以坦易心治危險心。】

  『坦』就是坦蕩蕩,『危險』就是我們現代話講用心機。所以我們要以「坦易心」,坦蕩蕩的心來對人,不要用心機,這個心機是危險心。

  【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這個我們也常常聽到,某人講話尖酸刻薄,這個就不忠厚、不厚道。做人不厚道,做人刻薄就沒福報,短命、無福,尖酸刻薄,所以對人要忠厚。《弟子規》講,「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不管他是黑人、白人、黃種人,什麼樣的人,凡是人,皆須愛,那這是儒家講到人,但是佛講到眾生都要愛。『以忠厚心治刻薄心』,所以做人不能刻薄,我們對人要忠厚。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

  『忿』是忿怒,『恚』是瞋恚。這個心不平,就會有忿恚;心平氣和,忿恚心就沒有了。所以在《感應篇彙編》前面講修心之法,修心養性。我們都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容易發脾氣。大家有看到一個人心平氣和的時候發脾氣嗎?心平氣和的時候不會發脾氣,發脾氣都是在心浮氣躁,這個時候才會發脾氣。所以人能收攝浮氣,能夠把這個心浮氣躁的氣收攝,收攝回歸到心平氣和,「遇親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你收攝浮氣,回歸到心平氣和,你對於父母就能孝。不孝也是心浮氣躁;遇到善事不能果斷去做,也是心浮氣躁。心平氣和,他能果斷去做善事;遇到人家給我們侮辱,你心平氣和就能夠忍辱,就不會發脾氣。所以呂祖給我們開示,『以和平心治忿恚心』。

  【以寬洪心治褊窄心。】

  『褊窄』就是心量很小。我們要寬宏大量,量大福大,所以古人講「宰相肚裡好撐船」。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寬宏大量的心來對治我們「褊窄心」。

  【以傷身心治沉湎心。】

  『沉湎』是沉迷、沉溺的意思。要知道這些沉溺某一方面的,都是會傷害自己的身、傷害自己的心。像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沉迷在手機、電腦、網路這些遊戲,這個會傷害我們身心。要知道這個會傷我們的身心,才能來對治這個「沉湎心」,對治這個沉溺、沉迷的心。不管你沉迷在哪些方面,現在手機、電腦是最普遍的,不能沉迷在裡面。現在有些孩子,我的親戚我就聽到有一個,整天都不出來吃飯,不去上班,大學讀畢業了,關在房間裡面看電腦。以前有人跟我講,現在很多宅男,我說什麼叫宅男?關在屋子裡面都不出來的,也不出來工作,沉迷在電腦遊戲這些裡面。不管哪一方面,財色名利種種的,如果沉迷在上面,都是傷害我們身心的。所以以這個『傷身心』,知道這個會傷害身心,以這樣的心來對治沉湎心。

  【以妻女心治姦淫心。】

  自己的妻女不想被別人姦淫,自己也不能去姦淫別人的妻女。這個當中有因果報應,你姦淫別人的妻女,別人也會姦淫你的妻女。印光祖師推薦《壽康寶鑑》這本書,還有《安士全書》的「欲海回狂」,講因果報應講得很詳細。

  【以果報心治謀奪心。】

  『謀奪』,我們現在說權謀,某人很會用權謀。權謀要做什麼用?奪取財色名利。但是如果我們讀過《了凡四訓》,大家起碼有個概念,你用什麼計謀奪取得到的名利還是命中有的;命中沒有,用什麼方法也得不到。用種種計謀去奪取來的還是命中有的,這個就造惡業了,那就很冤枉;命中有,你就不要用這種權謀去奪取,你還是會得到。所以有句話講,「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樂得為君子」。因為君子知道因果報應,這個當中有因果的,所以他不會以權謀去奪取。這個《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他哪一年考試考第幾名、今年要吃多少米,小小的事情都給他算得很準,他就知道人有命運了。你命中有,自然有;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看人家賺錢好像很好賺,自己去賺,賺不到。他做那個賺錢,我們去做那個未必賺錢,是不是比他笨?也不見得。甚至有比他更聰明的,還是賺不到。命!所以人要相信有命運。呂祖講以果報心來對治謀奪心,你知道這個都有因果的,何苦去用這些權謀奪取?冤枉造業。

  【以禍患心治鬥狠心。】

  『禍』是災禍,『患』是患害。『鬥狠』,這個在《論語》裡面講,「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少時血氣未定,要戒色;三十歲到四十歲這是壯年,壯年因為生理的關係,很容易去好勝鬥狠,孔子就講壯之時戒之在鬥。不能去好勝、去鬥狠,這個會有禍害的;想到禍害,這個鬥狠心就降下來。這個在社會上我們看過,壯年的時候打架,甚至拿刀殺來殺去的,都在鬥狠,後面患害就來了。想到這些禍患,就能對治這個鬥狠的心,以這個禍患心來對治鬥狠心。

  【以正教心治異端心。】

  這個『異端』也有很多解釋,一般是指邪教。「異端」,異是不一樣,端是兩頭,好像桌子這一端跟那一端,那不同的。什麼叫『正教心』?「正」就是正知正見,「教」是教育。就是佛法講正知正見,如果不正,就是邪知邪見。那正跟邪你怎麼去分辨?標準在哪裡?我們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經典是標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本經,呂祖講的這個是正教,違背這個就是異端。現在我們不要講太遠,就用《呂祖心經》,如果講的跟《呂祖心經》是相應的,那就是正教;如果跟這個不相應,或者去曲解這個經義,那就是異端。所以呂祖也提醒我們,要以正教心來對治那個異端心。那這一篇都是正教,這篇講的都是正教心;如果違背這篇講的,那就是異端心,所以我們要以《呂祖心經》這個正教心來對治異端心。

  【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這個『疑』也是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痴、慢、疑、惡見。在《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疑是菩薩的大損害。這個『信』講一個『至』,至則真,至就是真的意思,真信。真信不容易,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一般的教學講信解行證。我們做三時繫念,念《彌陀經》都念到「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因為有懷疑。怎麼樣能做到「至信心」?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你要去行,「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是什麼?《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你相信的這樁事情,你必須透過這個行來證實,行就是念佛。呂祖的開示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有具體的行動,依照呂祖這個開示來修,我們的疑惑就解除了。為什麼?你真正照這樣修,如理如法來修,那個果報就現前了,你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你那個疑就沒有了。我們至信心都是本性,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信行願都是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從這裡,就是不要懷疑聖教,經典講的不要懷疑。所以「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無恆心。】

  這個也很重要。《論語》也講,人無恆心,不可以為人家卜筮,幫人家卜卦、卜筮。這個人做事都沒有恆心,不能叫他卜。所以我們要有長遠心,做任何事情。有恆是成功之本;沒有恆心,做個二、三天就不幹了,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去做什麼都不能成功。就是我們去給人家做一個工作,也要有恆心,也要有『悠久心』,如果沒有悠久心、沒有長久的心,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以前我們閩南語(台灣話)講,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回來吃尾牙還很早。以前常常聽我父母講,他說做事,做什麼事他都沒有耐心的,這家公司做一做,可能他覺得不好,換一家又不好,就是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回家吃尾牙,時間還很早,可見得這是很沒有恆心的。特別現在年輕人,你現在請年輕人,他沒有耐心給你做。現在請的員工,我遇到很多同修,他們經營企業的,都很感嘆現在流動性很大,所以現在經營企業也是很傷腦筋。但是這些都是教育問題,人沒有教好,所以他不懂,你也不能怪他,你沒有教他。所以要「以悠久心治無恆心」。這個悠久心,不管我們遇到什麼障礙、什麼困難,我們要去面對、我們要去克服、我們要去接受挑戰,不能沒有恆心就不幹了。

  【以始終心治反覆心。】

  做事有始有終、有頭有尾,這個『始終』它不變,來對治反反覆覆、變來變去的。反反覆覆,這個也很難辦事。所以要『以始終心來對治反覆心』。

  【以施與心治慳吝心。】

  『慳』是慳貪,『吝』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自己沒有,要去貪得,所以呂祖教我們要修布施,『施與』。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又分內財、外財,我們有錢財、財物來布施,就是外財布施;我沒有錢財,我來做義工,用我的時間、用我的精神、用我的體力、用我的腦力來為大家服務,這個就是內財布施,那內財比外財更殊勝。法施,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人家願意學都願意教,不能吝法,吝法將來會得愚痴的果報。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如果都不肯布施,那什麼都得不到。為什麼不肯布施?慳吝心,慳貪、吝嗇。所以這個『施與心』就是布施度,布施。我們淨老和尚剛開始學佛,親近章嘉大師,問他佛法這麼好,要怎樣很快入進去?大師告訴他,「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他說我沒有錢。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那你就有多少布施多少,從這裡修。後來修了半年就有感應;修了三年,他想要什麼東西,就有人會送給他。布施,我們老和尚他是修得很有心得,這個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常有布施的心。

  【以自然心治勉強心。】

  這個『自然心』在佛法講叫隨緣,順乎自然,隨緣。『勉強心』就是攀緣心,攀緣心就勉強。好像我們要做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人力、財力、物力都不夠,勉強去做,到處化緣,給人家造成壓力,這個就勉強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就講,人家來學佛,不要給人家壓力,不要讓人家進到佛門來,好像要交多少錢,好像沒有錢的進不了;別人布施很多,他沒有辦法布施,他都覺得不好意思,不要給人有這種感覺。所以有錢沒錢都可以,有錢你多布施一些;沒有錢,少布施一些;統統沒有錢,隨喜也好。所以一切順乎自然,毫不勉強。所以以自然心來對治勉強心。

  【以安分心治非望心。】

  『非望』就是非分的希望。人要安分守己,這就天下太平,現在天下不平就是都不安分。所以要以安分守己的心來對治這個非望心,非就是不應該我們得到的,不要有那個心。

  【以順受心治怨尤心。】

  這個是逆來順受,有時候遭到人家毀謗、侮辱,就逆來順受。一般我們遇到這個都會怨恨,怨天尤人,不管是人事或者天然的。所以《論語》孔子講「不怨天、不尤人」,遇到逆境也不怨天、不尤人。不怨天,不去怪人,就是逆來順受,這句就是不怨天、不尤人。《太上感應篇》也講,如果怨天尤人,司過之神要記過。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以推誠心治猜忌心。】

  『猜忌』是猜來猜去,『推誠』就是推誠布公。什麼事情都是推誠布公,那就沒有猜忌了。我們布施也是不要有猜忌心,不要有些人他布施一些錢,就一直在猜,那個人到底這個錢拿去要幹什麼?早年我還沒有出家,聽我們老和尚講經,那時候在印經,有個居士很執著,說印經那個徵信錄,印的剩下好像十幾塊錢,十幾塊錢沒有交代清楚,所以一直查、一直問,後來我們老和尚就跟他講,那十幾塊被我吃掉了。講到最後說,學佛學到那個十幾塊都放不下。所以他很讚歎新加坡一個老和尚,好像是談禪老和尚,他在城隍廟賣香,賺的錢都拿到大陸去布施,他一布施他就交代清楚,我這個給你蓋廟的。交代清楚了,因果是你的,後面怎麼做你自行負責,他就不再去過問了,不要再去猜忌了。

  【以鎮定心治搖惑心。】

  人有定心,就不會搖擺、迷惑了。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

  這個心要『中正』,來對治『偏袒』。偏在一邊,《感應篇》講的「偏憎偏愛」,偏心了,這要以中正心來對治。

  【以大體心治細務心。】

  『細務』,瑣碎的事情。我們要以大體為重,不要去計較那個小事,我們都要從大體去考量。好,以上呂祖給我們講了這麼多的心,以心治心。下面是一個感嘆詞:

  【嗟乎人心不治不純。如彼亂絲不理不清。如彼古鏡不磨不明。如彼劣馬不勒不馴。我故說經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寧。】

  這個『嗟乎』是悲嘆,說人心如果不對治就不純了,不能純淨純善。不純就好像那個『亂絲』,不給它整理就不清楚;好比那個『古鏡』,現在鏡子是玻璃的,古時候的鏡是銅鏡,銅鏡也要常常去磨、去擦,那才會明,不磨它就不明,你就照不清楚。『如彼劣馬不勒不馴』,馬你不駕馭牠,牠不會馴服的,變野馬亂跑,這是舉出這個比喻。『我故說經欲治人心』,因為這個緣故,要說這個經來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寧』,天下就太平了。現在世界這麼亂,都是沒有治心。後面還有一首偈,我們給它念一念:

  【一切惟心心最危。範天圍地發光輝。天心即在人心見。人合天心天弗違。】

  天心在哪裡?就在人心。要見天心,從人心去見,就在人心裡面,所以一切唯心。

  好,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呂祖心經》我們看這個文字,它的義理深廣無盡,如果要詳細註解,我要拿很多經典來註解,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部《心經》不簡單。就像《般若心經》一樣,很短,但它一展開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這部《心經》一展開就是一部道藏經。好,今天我們學習到這裡告一個階段。現在還是新年,今年立春比較晚,今天初九,後天才立春,也祝福大家新春吉祥、福慧增長、身心安康、六時吉祥、法喜充滿、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