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0/8/4-8/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3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三。

  【三、每門必讓客先行。】

  「怎麼還要每門呢?」前面第二條不是已經講「及門先趨,為客啟闔。」都已經進門了,還要講每一個門必須讓客人先走。「現在你光住著,門在大街上,一開門就是房子了。」雪廬老人講,現在的房子門只有一個,那個門就在街上,大門一開進去就是房子,只有一個門,沒有很多個門。「可是古時候那房子不一樣!從前都是大門、二門,都有院子,都有天井。」古時候大房子就不一樣,就很多門,有大門、有二門,還有院子、還有偏門,都有經過一個天井。我們現在走到一些古老的大宅院都還能看得到,這些古蹟我們都看得到。如果是這樣的房子,「每逢走到門,就是到了屋裡頭,還有套房,再讓你上別的屋裡去」,這個就有好幾個門了,「只要是往前路走的地處,就要在門口先讓客,這是禮貌」。

  「也有客人是年輕的,比你晚一輩,你也不能說我是長輩而在前頭。你是長輩不錯,你不是他家裡的父兄」,不是自己家裡的晚輩,我們是他的父親輩的或者是兄長輩的,「他是外人」,雖然他比我們年輕,但是他來到我們家,他就是客人,「上你家裡來了,人家就是客!總是對客人得恭敬,這是很要緊的」。

  「每個門總要讓客,客人或許怎麼也不肯,也有!懂禮的客讓個兩遍,接著再讓,那要讓到幾時啊!」所以禮貌為什麼講禮節,節就是節制,不要不及或者太過。讓,讓個兩次也就好了,如果一直一直在那邊讓,要讓到什麼時候!大家都走不了。「若必得如坐席似的,讓上半點鐘。讓得你拉我扯、一蹲,把後頭的牙碰掉了,必得那樣啊!那就叫不知禮了,再一、再二三就行了。」頂多讓個三次就可以了,就不必再讓了。

  「年輕的客人,怎麼樣也不上前去,這個就通權達變了。」如果你碰到比我們年輕的客人,你請他在前面走,他覺得他是晚輩,怎麼樣他也不願意上前去,還是要讓我們這個主人在前頭走,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年輕客人,就要懂得通權達變。「譬如吾現在就碰見這樣的,上吾那裡去,讓他到裡面去,說什麼他也不在前頭走,那怎麼辦呢?接著讓起來就耽誤時間」,如果在這樣的情況,「那就要說:『好好好,吾給你開路』,當開路了。這一句就敷衍過去了,什麼都得變通!」雪廬老人講,他也曾經遇見過,年輕的客人到他這裡來,他要讓他在前頭先走,說什麼他也不願意,不敢在前頭走。碰到這樣就不能讓來讓去,一直再讓來讓去那就耽誤彼此的時間。如果是這樣的話,雪廬老人也給我們講一個變通,就是說好好好,那我來給你開路吧。那就我們當開路的,這樣就應付過去了。所以什麼都得變通!所以這一條的原則就是客人來,進門就是讓客人先行;如果遇到客人是特別客氣的,那我們就變通一下,好,我來給你開路吧。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四。

  【四、入門必為客安座。】

  『入門』,就是客人進門了,必須為客人安排座位。「什麼叫安座呢?你這屋裡,有的是座位,讓客請坐,坐哪個地處呢?這就叫安位。」就是安排客人他坐在哪一個位置,這是安位,就是安座。「坐席是必要的,到了後來,通變的方法,在桌上擺上客人的名字。這是變通方法,主人都定好了位子,就按著次序坐,這你要懂。」現在我們有時候去給人家請客,有辦活動,有一些單位到場,辦活動請我們去,有很多客人,有的時候在國內,有時候在國外(國際場合),都會把誰坐哪裡,那個名字、那個位子(名字放在那個位子),我們就要知道,我們必定要按照主辦單位、主人(主辦方)他安排來坐下,就按這個次序來坐,這個一定要懂。這個是現在一個變通的方法。

  「客人上你家去,你把客人往哪裡安?」我們一般講安排安排,你安排這個客人坐哪裡。「這個位是上座還是下座?」那這個位子也是有講求的,哪個位子是上座,哪個是下座。如果「你都不懂,你把主客放到下座去,你認為是上座」,如果你不懂這個禮節,把主要的客人(主客)放到下座去,因為主客應該請他上座,給他安排到下座,安排到那個下座的位子,你認為那個是上座,就是搞錯了。「為什麼呢?你平素就沒受過教育呀!這還要說什麼呢!」沒受過教育就是說不懂禮,沒有學過常禮,不懂這些禮節,那這個還要說什麼!「再沒受過教育也二十多歲了,所謂冠而字之,你成年了,二十年來你都沒看過嗎?」雪廬老人講,再怎麼樣沒有受過教育,也都是成人了,也最少二十多歲了。二十多歲,在我們中國古禮就是要戴帽子,這個冠就是帽子,同輩的會送一個字號給你,這就是說你已經成年,不是小孩,你成年了。已經活了二十幾年,都沒有看過我們去給人家請客,人家怎麼安排的嗎?「你家沒有椅子、桌子、上座嗎?吾這話就不好聽了。你活了二十多年,你那個家庭是什麼家庭?這你想想!現在是亂七八糟都在那作夢。」這個的確,這個話講得也是不太好聽,活了二十幾年,這些都不懂,說明你那個家庭是什麼樣的一個家庭。我們想想,現在很多家庭真的都是亂七八糟,都不懂。

  「從前人懂這個,客人進去一看,主人手足無措,心裡就恥笑我們,不但恥笑這個人沒家庭教育,還笑是誰負責你的教育呢?父母!這句沒家庭教育連著笑兩代。想想,所謂污辱祖先,還不是這些話嗎?現在說句苛薄話,有人說:孝、悌、忠、信、禮、義、廉就完了。上一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一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這樣就對完了!」

  「這有什麼不好呢?吾講過的,你聽過的,你就明白了。吾是佛教徒就不該講,你再叫吾講兩次,那吾就不願講了,就沒法子了。咱上次講的『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吾也不再講,你們今天誰願意答覆我那一句?吾再講這個。」雪廬老人講完這些,他就不講這個答案,讓這些同學自己去悟。上面這個聯我們一看,大家心裡都有數了,為什麼故意講個七個字,我們一般講孝、悌、忠、信、禮、義、廉,下面沒有,下面少了哪一個?少一個恥,羞恥的恥。所以講這個話就是一個諷刺,一個笑話,就是笑話人不懂禮,父母,家庭沒有家庭教育,這是污辱到自己的祖先了。前面講的「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雪廬老人他也不講,為什麼?就要讓同學去思考這個問題,在佛法叫參,那你悟了,再講給他老人家聽。他說上一句你沒有講給我聽,沒有給我答覆,今天講的七個字的他也就不講;如果大家能答覆上面那一條,他再來講這一個。

  下面雪廬老人接著講,「要教到幾時啊?白了鬍子還是書呆子!」這個是教學要教到什麼時候?不能教到鬍子都白了,讀書還是一個書呆子,不會用,書讀了很多不會用。「上學無非是學辦事,會辦事雖然沒讀過書也能行。」就是說上學我們去學習,無非是要學辦事。如果上了學不會辦事,那就白學了;會辦事,雖然沒讀過書那也可以。「《論語.先進篇》子路說過:『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而後為學?』大家知道吧!四書都講過呀!子路有政治才能,孔子勸他讀書,他說:何必讀書而後為學?你們是年輕的,你學了幾天?吾學了時間可太長了!吾還沒忘呢!朱洪武做皇上什麼都懂,問他為什麼?乃夜夢五經。晚上做了個夢,五經四書都念通了,那簡直是胡說八道,哄人的話,胡說八道也得說出個道理。」這是雪廬老人講,朱元章(朱洪武)做到皇帝,他什麼都懂,那問他為什麼他都懂呢?他說是晚上睡覺作夢,夢到四書五經,所以他都通了。雪廬老人說這個是胡說八道的、哄人的話,要胡說八道也要說出一個道理來!所以雪廬老人講的這些話都是好像禪機讓我們去參,參透了,那就悟了、明白了。

  所以「客人來訪,這必得安座,不是酒席那個座,平素在家你得懂得讓客安座。」就在客廳、沙發也有上座、下座的,你「不要讓客到下座」,那你自己坐到上座,那就顛倒了。不要讓客人坐到下座,「否則自己找難堪了」。的確我也碰到過,有一次我們去給人請客,在大陸上(在北京),有人請我們(請客),那個主人自己坐到上座,把我們安到下座去,他不懂。所以這個事情我們也得原諒,現在人沒學過這個常禮。所以我們現在勸大家一起來學習《常禮舉要》,這個就非常重要了。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五。

  【五、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介前於後。】

  「『室內有他客』,這是說會客,你上人家裡去,還有其他客人;人家上你這裡,你屋裡早先有一個客人。這一條是指兩方面。」這一條,第一句「室內有他客」,這是我們到別人家裡去,人家那裡他前面還有其他的客人;別人上我們家裡來,我們家裡早先也有先來一個客人,後面再來這個客人。這一條是指兩方面,自己家裡、別人的家裡。我們上別人那裡去,或者是別人上我們這裡來,這是兩方面的。這都是說,我們上別人家裡去也好,別人上我們這裡來也好,就是說前面已經先有客人在,所以這是指兩方面的。有兩方面,先有客人在,後面再來客人,要怎麼辦?就是『應與介紹』,你要介紹,你不能不介紹。因為他們兩個人不認識,就只是只認識我,「都在你這個桌子上坐,你跟這談話又跟那個談話,他兩人都隔了一層,禮貌上必得介紹介紹」。

  「介紹的功夫這個大家必得注意,『先介幼於長』,懂這一句就行。介紹時看哪一個年長,哪個年輕,把這個年輕的,姓什麼、叫什麼的介紹給長者」,把比較年輕的介紹給年紀比較大的,那就是不管他是先來後來,這是論年紀的,把比較年輕的,他姓什麼、名字叫什麼先介紹給年紀比較長(比較大)的客人,「說了這一句就可以」。「下頭再說這幾句,雖不是博士賣驢」,這個在「訪人」的第十二條,雪廬老人也舉出博士賣驢這個例子,就是這也不是囉嗦,「但也是多說話了」。「現在這個時候有什麼法子?不能舉一反三。」雪廬老人講這個,實在講就是講一句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人你講一句他不懂,講一句他只懂一句,他不能舉一反三,所以不能不多說幾句。如果能夠舉一反三,講一句『先介幼於長』,後面的他就知道其他要怎麼介紹。但現在人沒有講詳細一點,真的不能舉一反三,講這句他只知道這一句,其他他也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下面講,「先介幼於長」,那個年紀比較輕的,先介紹給年紀比較長的。再來就是『介卑於尊』,「卑」就是在社會上地位比較低的,先把地位比較低的,「先介紹給地位高的」。比如說卑就是他是一般在公司當職員、當職工,另外一個他是當董事長的,當董事長的他地位就比較高了,當員工的地位比較低。先介紹地位比較低的,就是把地位比較低的先介紹給地位比較高的,這就是尊卑。尊卑,這就沒有論年紀了,或者是他年紀比較輕,但是當他是當官的、當市長,另外一個客人他年紀比較大,但是他不是有當官的;或者他也是在政府機關,但是他的官位比較低,就必須把比較低的介紹給比較高的這個,這叫「介卑於尊」。

  「『介近於遠』,你家住在中正路,我住在南屯,都在台中,你介紹時,若客人住成功路(靠近中正路),則先介紹那位客人給我。你與他近,我住南屯比較遠,這與上句一樣。」這是距離我們住家比較近的,先介紹給住比較遠的這一個客人,這也是尊重比較遠的客人。雪廬老人他以前住在台中,他就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家是住在中正路,雪廬老人他住在南屯,都是在台中市。如果你要介紹的時候,若客人他是住成功路,他靠近中正路,你要介紹就先介紹那位客人給我(就是給雪廬老人)。就是你跟他比較近,雪廬老人說我住在南屯就比較遠,你要先介紹那個客人給我認識,這跟上一句一樣。介紹這個也是兩方面的,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是兩方面都要介紹,只是一個先介紹,另外是比較後介紹。

  「若『同倫則介前於後』,先來屋裡這個客,就算半個主人,後來就算是客人,怎麼介紹法?介前於後。」「同倫」都是年紀一樣的,同輩的,在社會地位也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介紹後面來的這個客人,就是說先進來屋裡這個客人,他比較早來,那他就算半個主人,比較後面來的客人就算是客人。那怎麼介紹法?「介前於後」,先介紹前面的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然後再把後面的客人介紹給前面的客人,這叫介前於後。所以這一句「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有其他客人,我們到人家裡去、人家到我們家裡來,都必須先介紹,先介幼於長,先介紹年輕的給年紀長的;再介紹地位比較低的給地位比較高的;先介紹住比較近的給住比較遠的客人;同倫(同輩)就先介紹前面來的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再介紹後面來的客人給前面的客人,每一句都是一樣的。

  「吾雖然編得很淺,但吾採取的書可不淺,都是《禮記》上的。」這句雪廬老人講,他說他編得雖然很淺,看起來很淺顯,但是他採取的書可不是淺,都是《禮記》上有的。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六。

  【六、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來了客人,最低限度倒杯茶,還有擺水果、擺糖,這是常有的。台灣從前都講究這個,吾來了就是這樣。敬茶果先長後幼,你可別按前面規矩,介紹遠的、介紹近的那個規矩。誰的年紀大,敬茶就敬那個人,先敬遠客,後敬近客」,先敬比較遠的客人,後面才敬住得比較近的客人。「將前面那一條的規矩反過來就可以了。譬如,台北客人來蓮社,你們倒茶,吾是老師,當然先倒給吾,可是吾沒敢喝。外頭來了也是老師,你卻倒茶先敬吾,後及客人。吾說過多少次,必須先生後熟,他是生客,我是熟客。」這是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好比住在台北的客人來到台中蓮社,當時蓮社的蓮友倒茶,因為雪廬老人是老師,當然先倒給雪廬老人,可是雪廬老人沒有敢喝。外頭來的也是老師,你卻先倒茶給雪廬老人,先敬雪廬老人,然後再敬客人,雪廬老人說這樣是不對的。他說過很多次,必須先生後熟,先敬那個生客,那個不是常來的客人、生客,要先敬生客;雪廬老人在那邊大家很熟悉,他是熟客,雖然他是老師,但是客人來也必須先敬客人。這個雪廬老人講過很多次,可能當時蓮友,大家還一時沒有調整過來,所以雪廬老人編這個《常禮舉要》、講這個《常禮舉要》特別提出這一點,先生後熟,先長後幼。

  「讓酒或讓茶,都講究禮貌。禮貌是動」,就是動作,「動就是禮貌。不動就是安」,不動就是,比如說安坐或者安住,不動就是安,「一動就是不安。安然自在,在家裡行,凡是有客上你家,你安然自在就是架子大,不肯理人,這話可懂了,所以是必得動作。」這個就是我們叫有所表示,動作上有所表示。客人來了,跟平常我們在家裡跟家人(很熟悉的人)就不一樣了,客人來總是客,客人來我們要懂得禮貌、接待。如果你沒有接待,人家來了,你好像架子很大,不理人,這就失禮了。「讓酒,從前很講究,主人拿著酒壺到熟客那裡先敬酒。這個禮,現在學校不講這個,不能怨你們大家,你們沒受過這個教育,能怨你們嗎?這怨誰?家庭怨父母,學校怨老師。《三字經》裡的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都有責任的。」這是禮節,現在學校也不講究這個了,不能怪大家,因為大家都沒受過這個教育。那這個要怪誰?在家裡怪父母,學校怪老師。雪廬老人引用《三字經》的話:「養不教,父之過」,你養子女,但是你不教導子女,你做父親的過失了;「教不嚴,師之惰」,教如果不嚴格是老師怠惰,父母、老師都有責任。所以這個學習,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補習,我們都沒有受過禮節的教育。特別民國成立以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禮教是吃人的猛獸,大家都不學了。所以現在的人真的都不懂禮、不知禮,那當然對人都失禮,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七。

  【七、主人必下坐,舉杯讓茶。】

  這一條,『主人必下坐,舉杯讓茶』。「譬如吾是主人,頭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這頭一杯,要站起來接受,禮尚往來,來而不往,或往而不來,皆非禮也。頭一杯,主人已經站起來,人家敬你,你不站起來嗎?讓茶呢?頭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來,也得雙手舉杯說:『請喝!請喝!』客人要察言觀色。第二杯,主人又站起來了,客人這時要說話了,好!我們大家起來回敬主人。主人說,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請坐,別再勞動了。再下一杯,主人若起來,就可以請他坐下。你要起來,我們大家都起來。懂禮貌的,這時往下坐,舉讓舉讓就可了。如若你怎麼說,吾必得站起來,這個叫固執不通,這種酒宴吾受不了,唱一回就站起一回,這個樣子吾受不了。」這就是說禮貌是需要有的,這個「禮」講禮節禮節,禮一定要有,但是必須節制,不能太過或者不及。這是舉出舉杯敬酒、敬茶,第一杯酒站起來跟大家敬一敬,客人也要回敬給主人。第一杯站起來,第二次以後彼此再敬就不必要站起來了,不要敬一次站一次、敬一次站一次,這樣大家都太累了。如果有人說,一定都需要站起來,雪廬老人講,這個叫固執不通,這種酒宴雪廬老人講他受不了。每一次都要站起來一次,太頻繁了,這個在禮來講就太過了,太超過了,彼此大家都困擾。

  「佛家規矩」,這是雪廬老人講到佛家,佛門的規矩,「吾給大家說,要行三頂禮」。這是我們佛門見到法師,說頂禮法師三拜,三頂禮。「受戒、受律、見了法師,不得不頂禮。」這個規矩就是三頂禮,我們中國傳統講,無三不成禮。「法師說:『一禮』,就一禮。」比如見到法師說,向法師頂禮三拜,法師說一拜(一禮),「絕不必跟他二禮、三禮」。法師說一禮就一禮,我們說依教奉行,這樣一拜就好了,你絕對不要拜兩拜、三拜。「你若必得二禮,三禮,依禮上說就麻煩了」,這個就麻煩了,法師說一禮,你必定要給他頂禮三拜,那就麻煩。「恭而無禮則勞」,雪廬老人舉出《論語》這句話,恭敬但是沒有禮節,彼此都很疲勞,大家都很累,所以必須有禮來節制。「無論什麼事,中國學問講究適中!」這是以此類推,無論什麼事情,以中國學問來講,就是要適中,不要太過或者不及。

  「舉杯讓茶」,這個也是一樣,頭一回站起來,大家互相敬酒、敬茶,第二回後面就不必每一次都站起來了。任何事情講求適中,也要看看當時的情況,察言觀色、見機而做,這個我們都必須要學習。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八。

  【八、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這一條就是客人來拜訪要回去了,必須要送客表示致敬。如果遠方來的客人,比如說其他縣市來的的客人,如果住在鄉村,要送到村外或者外面路口。下面雪廬老人他解釋這一條。

  『客去必送致敬』,「客人要走、要行動了,我們主人能坐在那裡嗎?」客人要走了,我們主人當然要送客,總不能坐在那裡,「讓客人說:不送哦!不送哦!那是客人給你太好的教訓」。客人講這個話,叫你不要送、不要送,「你必得送他」,雖然我們常常遇到客人說不送、不送,你必得要送送他,這是禮貌,「吾給你說」。有人認為「送你嫌關係疏遠了,不送顯得密切」,這是雪廬老人又聽人說,有人他認為,我們是很熟悉了,你來我家拜訪,如果你要走了去送你,顯得好像關係疏遠了、好像不熟悉;如果不送,顯得我們關係很密切、很熟悉。這個話對不對?雪廬老人講,「你看,這是什麼話,這個你自己想去!」這個話對不對,你自己去想。「所以世故人情不是一件很容易之事。」這要懂得世故人情也不是很容易。「必得致敬,這是普通的話。」不管什麼客人,我們都必須要對他致這個敬意。

  「下頭是特別的遠方客,上頭是此處本城的客人。」本城就是本地的,同樣在我們這個城市的。「遠方客」,其他縣市來的,甚至國外來的,「你送到哪兒呢?」遠方客就是遠地來的客人,你送要送到哪裡?「大門、二門?」就送到大門或者送到二門外面。「你聽明白,你必得送到大門外」,這是遠方客。「現在沒有大門,不能在塌塌米台子上就送行,必得送到外頭去!」就是送到房子外面。「如靈山寺還有個院子,雖沒有前門,要送到後門去。當家師送客到牆角,因為有其他事的緣故,而客人堅請留步,又有年輕出家人願意代送,這就可以了。」這是舉出台中靈山寺它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送客人,像現在這個大樓,送到門外一般都是有電梯,如果本地的客人我們送到外面,往往送到電梯口,這個客人就說不送不送、留步留步,那我們裡面的人有人說我送他下去,這樣也還可以。就是我們主人送到電梯,學會道場裡面的人有代表送他到下面、送到外頭去,這樣也就可以了。就像靈山寺這樣的送到牆角,當家的有事,客人也堅請留步,又有其他出家眾代表送,這樣也就可以。現在環境不一樣,我們要懂得變通,所以不像古時候那個房子,大宅院,大門、二門。

  「可是遠方客則另當別論,咱們又以靈山寺來論,因靈山寺地處你都知道。那裡來的客呢?台北來的客!到了靈山寺談事談完了,你不能送到門口就完了,那可不行!台中的客人,你可以送到大門口外」,就可以了;如果台北來台中的客人可不行,「你得送人家到車站上,懂得嗎?」送到車站,如果他是坐車來的,坐火車或者坐汽車,像現在有高鐵,你就送到那個車站。還有現在自己開車來的,或者他自己租車來在那裡等的,你就送他上車這樣就可以。這樣當中我們也知道要怎麼送,這個禮那就是有到位了。

  「這些東西愈研究愈有學問。如果他自己備有車、馬,一定要走到門口。」他還不上車,「在莊頭裡,客人不上車、不上馬,他就是懂禮的人」。「到莊頭外了,請你上車或上馬,因為你客人不上車,我主人不好回去。主人若說還得送,當然那個客人就會勸你回去。主人說:那你不上車、不上馬,我不能回去。你說這個,他只好上車或上馬,這都是禮貌。」這個是講鄉下、城市不一樣。在鄉下人車少,鄉下有個莊頭(村莊裡面、村莊外裡),懂禮貌的客人在裡面他也不上車,一定走到外面、外頭去,莊頭外面他才上車,古時候有騎馬的上馬,還有坐轎子的上轎。如果在城市就不一樣,像現在的城市也沒有什麼莊頭,你大樓一下來就是大馬路,車就停在那裡,客人就得上車,主人送他上車,車開走,走遠了再回來,這樣就可以。這些都是禮貌,我們要懂得變通,不能學死了。

  「吾給你說,這一點要是學不好,在本國難看是小事,要在國際上是失去全國的禮貌,說:中國人不懂禮貌!一個人錯誤,讓全中國臉上抹層灰。幹什麼必得問,幹什麼你得學,學禮!同學們,吾對你們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愛護你們,吾給你講這些東西幹什麼?為著叫你得好處。」這是雪廬老人講,禮節要是學不好,在自己國家難看是小事,如果在國際上那就是失去全國人的面子,人家他不會說你個人,他說你中國人不懂禮。的確是這樣,我們就給全中國的人臉上抹灰了,所以一個人錯誤就連累到全中國。所以這個必得問、必得學,要學禮、要通達人情世故。

  「學什麼東西,要學開悟,先學警覺。人家還沒動作,臉色一看就知道,察言觀色很重要。這個不會就沒警覺,沒有警覺那就沒辦法。」這是要察言觀色,有一句俗話講,出門看天氣,入門要看主人臉色。察言觀色要警覺心,如果沒警覺那就沒辦法,要懂。「你說讀書為了開悟,好難了!好漢吃虧不退心,吃了多少虧還是往前幹,吃了虧都是長學問,下回什麼就都懂得了。若不是人才,一碰釘子就不能幹,一幹就碰釘子,碰釘子碰到死──入殮。」好漢吃虧了他還是不會退心,吃了虧、吃了多少虧,還是往前幹。吃了虧也都是幫助我們增長學問,一次碰釘子,下回就知道該怎麼辦了。若不是人才,如果這個人他不是一個人才,一碰到釘子就不能幹,那他也不能去轉變,所以就是一直碰釘子碰到死,碰到入殮,這個就沒辦法。「你看歷史,張良與韓信,張良比較知人情世故,所以能逃過劫難。」楚漢相爭那個時候,張良、韓信都是劉邦開國的大臣,功臣,大功臣。張良他比較知道人情世故,所以他功成身退,能逃過劫難。但是「韓信他逃不過劫難」,也就是說韓信他比張良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退,只知道進不知道退,所以韓信逃不過劫難。「這個怨誰呢?所以古人說:教書很少下十八層地獄,因為多下十九層。」這也是雪廬老人以前常講的,我們一般講下地獄下十八層是最下面,但是教書的人他還多下一層,下十九層。這個也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個醫生墮十八層地獄,他很不平,他說他也不是故意要害人,只是他醫道不精,庸醫殺人,所以死了之後被閻王判下十八層地獄,他在那跺腳。下面有一個人在喊,老兄你不要跺了,你上面那個灰都掉到我頭上了。這個醫生就覺得,不是只有十八層地獄嗎?怎麼下面還有?他說我已經下十八層地獄,那你是第幾層?他說是第十九層。還有十九層地獄?那你在世上是做什麼?他說是教書的。所以講這個就是形容比喻教書的人誤人子弟,比那個庸醫殺人罪還重,庸醫墮十八層地獄,做老師的誤人子弟要多下一層,下十九層地獄。

  這一條就是客人要離開了,我們必須去送、致敬,遠方客必送到村外或者路口,現在就送到他上車。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