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O》第四冊—小枉而大直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九七集) 2024/3/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0-019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第四冊,第四單元「為政」,三、「知人」。
【一九七、屈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聖人為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細行,而求其不善,卽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誠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未足多也。」
這一條出自於卷三十五,《文子.上義》。
『屈寸而伸尺』,就是彎曲一寸而伸直一尺。這個是比喻人或事物微有瑕疵,就是有一點小瑕疵,一個人或者一樁事情辦得有瑕疵,人有一點小缺點,瑕疵。屈,就是彎曲。伸,就是伸直。『枉』,就是彎曲。『細行』是小節;小事。在《尚書.周書.旅獒》裡面也講,「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孔傳》裡面講,「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疵』是挑剔。『誠』,就是確實的意思。『累』是妨礙、傷害。『閭里之行』,就是被鄉里稱譽的行為。閭里,里巷。『未足多』,就是不值得稱讚的意思。
這一條講,「如果彎曲一寸而能伸直一尺,小的方面可以受委屈,大的方面必須堅持原則正道」,這個是待人處世的一個原則,小的方面可以接受委屈,小方面;但是大方面必須堅持正道。大的方面,我們現代的話講叫大是大非,這個大是大非要堅持,堅持正確之道;小的方面我們可以接受、可以包容。「聖人會如此做」,就是聖人包容小方面的缺點、瑕疵,但是大方面(大是大非)聖人是堅持正道,堅持正確的道理。大是大非不能遷就,但是小是小非可以受委屈。
「當今君王評論臣下,不考慮他的重要貢獻,卻抓住他的小節,而細究他的小過,這是錯失賢才的做法」。當今君王,這是古時候有一些君王他評論臣下(他的部下、臣子),不考慮他重要的貢獻,他對國家有重大的貢獻,他沒有考慮到。「卻抓住他的小節」,我們現在講小辮子,他的小毛病、小缺點,而且很詳細去追究他這個小的過失,這樣是錯失賢才的做法,錯過、失去賢才的一個做法。他有重大的優點、奉獻,你沒有去考慮,沒有去給他肯定,卻抓他的小辮子,詳細去追究他的小過,這樣大的賢才都會錯失掉了,人才會走掉了。
「因此,人有深厚的德行,就不必非議他的小瑕疵」,他有很深厚的德行,大的德行,也就不必去計較他小的過失了。「有很高的聲望,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人之常情,誰沒有短處?」孔夫子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佛法講,凡夫怎麼可能都沒有毛病、沒有過失?總是會有。所以「只要本質大要確實是好的,即使略有小過,也不足為礙」,有小過失,但是他的本質,他有大功勞,他大的方面確實都是正確的、對的,小的過失也就不足以為妨礙了。
「如果根本大要確實不好,即便稱譽鄉里,也不值得多所讚美」,如果是在大的方面、根本方面確實是不好,即使大家都稱讚他,也不值得去給他肯定。這個就是知人善任要從大的方面、大的地方去考量,不要在小節方面去計較,不能因小失大,這也是知人善任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