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改過很重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3/9/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62-0002
《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無量壽經菁華》。昨天第一堂課,我們學習到第六條:
【六、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這條是菩薩心安住在『度世之道』,「度世」也就是度眾生。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在《金剛經》講「無住生心」,生度眾生之心,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小乘聖者無住,他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無住;大乘菩薩他同時,無住生心。
我們接著看第七條,請看經文,在第二頁第三行,從「七」這裡看起:
【七、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庶類』,「庶」就是指眾生。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請法,也不認識,如果佛菩薩沒有主動作眾生不請之友,實在講,我們也聞不到佛法,因為我們也不懂得要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些我們都不懂。佛大慈大悲,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沒有啟請,佛就主動來說,這是大慈大悲。具體的,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很多經典,多數是學生有問題,提出來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針對他的問題來為他解答,給他講解、教導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所以在《大藏經》裡面,我們看到多數都是有人請問。像這部《無量壽經》是阿難尊者請問的,他看到佛放光,今天跟平常不一樣,他覺得很奇怪。大眾不知道要請問,他代表大眾來問。這一類也叫「利樂有情問」,這也是作眾生不請之友的一個方式,請法,佛菩薩裝作不知道,其實他們都知道。就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台灣辦大專佛學講座,有個「佛學問答」,有時候一問,大家都沒問題。是不是都沒問題?實在講,不知道該怎麼問。問題很多,不曉得從何問起。所以我們師父他就善巧方便,請一些老同修,懂得比較多,就代表這些同學來問。因為同學有些都是初學的,他也不知道該問什麼。大致上一般的疑問,這些老同修都知道,所以這些老同修裝作不懂來問。像這一類叫「利樂有情問」,這個也是作眾生不請之友的一種方式,這個是講同學來問。老師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有主動講的,所以經典也有無問自說的,沒有人問,佛就主動講。像我們做三時繫念,《佛說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主動就講了,對舍利弗講。《佛說十善業道經》也是無問自說。有很多經典是無問自說的,沒有人問,佛就主動講,這個就是作眾生不請之友。「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沒有啟請,我們不懂得怎麼啟請,我們也不認識。所以佛菩薩時時刻刻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度眾生,用各種身分,像《普門品》講三十二應身,每一尊佛菩薩都是一樣,三十二應身。這是舉出一個代表來講,實際上每尊佛菩薩都是一樣。這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很多,地藏菩薩分身,到六道十法界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一樣,用各種身分來度眾生,這些都是作眾生不請之友。佛菩薩大慈大悲,發願度眾生,所以作眾生不請之友,我們才能接觸到佛法,才能聞到佛法。
好!我們再看第八:
【八、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講這些大菩薩『興大悲,憫有情』。「興大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怨親平等。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像我們凡夫,哪一些人跟我比較有緣,我就去度他,去幫助他;哪一些人跟我比較沒有緣,不理他,這是我們凡夫的心。大菩薩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他知道是一體的,所以叫同體,同一個本體,這個本體就是「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我們一般初學的同修比較不能體會,如果深入大乘經典,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就是什麼?就是一體,我們共同在一個法身,光光相照,同一體。
要「興大悲,憫有情」,必定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自然就是這樣,絲毫不勉強,因為看到事實真相,自然就興起大慈大悲的心。我們現在要學菩薩大慈大悲,怎麼學也學不像,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你一旦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見到真相,這個心自然就生起來。此地給我們講,菩薩怨親平等,來度眾生,「憫有情」,憫就是憐憫,有情眾生在六道生死輪迴很可憐,憐憫。我們學佛的老同修,或者聽經聞法比較久的同修,明白這些經典的道理,也會生起憐憫心。第一個憐憫心,我們凡夫還是從愛緣慈開始,自己的親人,我們首先會憐憫的,從這裡開始,然後再擴大。為什麼我們也會生起憐憫心?因為我們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很苦,看到自己的家人在生死輪迴受這些苦難,也會生起憐憫心。所以我們一些念佛的同修聽了經,明白這個道理,自己發心念佛,恨不得全家人都趕快也一起來學佛、來念佛,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我想很多同修都有這樣的情況。但是這個要時節因緣,急不得,儒家講「欲速則不達」,雖然是自己的親人,也要等待時節因緣。現前能夠跟他介紹的,他能接受的先講;不能接受,你就要等待時機。我們對於能夠接受的親友,可以勸他來學佛。憫有情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大乘。如果小乘修法,就是比較偏重自修這一部分。比如說「五停心觀」講的,瞋恚心比較重的要修慈悲觀,這個是偏重自修。這裡主要是度眾生的。
『演慈辯』,這個「演」有演說、有表演,有身教、有言教。實際上身口意都在表演,口是演說。佛出現在世間,我們看到佛主要講經說法,我們一般講演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以語業來度眾生,講經說法。像我們淨老和尚,一生也是講經說法,這叫言教。言教當中還帶表演,表演是身教,身教就是他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做給我們看,這是身教。「慈辯」就是慈心說法,就是慈悲心來為眾生說法,「辯」有辯才的意思。辯才,四無礙辯才,主要還是說法度眾生。沒有辯才度不了眾生,所以辯才就是為了度眾生。
慈心說法,說什麼法?『授法眼』。我們知道五眼,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是五眼圓明。法眼就是開示佛道的正見,所謂正知正見,這個是法眼。我們學了佛,明白佛法,我們的眼光跟一般人就不一樣,我們的眼光,人生觀就不一樣,有了佛法。世間聖賢之法也是一樣的,這個在《論語講記》雪廬老人講,《論語》你懂得一句、二句,你的眼界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人生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佛講這裡是佛道正見,這個正見是指佛道的正見,我們成佛之道這個正見。佛教學,有小乘也有大乘,大乘是成佛之道,小乘成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也是正見,但是這個正見還不圓滿。這裡講,主要是開示佛道的正見。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講成佛之道。像南傳佛教,他們沒有講成佛,你修學最高能到阿羅漢,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他們的見解就這樣。所以這些南傳佛教國家,他們不承認大乘佛法,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講的,這個見就有差別了。這個見實在講,同樣是大乘,也不同的層次。這個見,從凡夫到佛,這個見也很多層次。我們一般凡夫就是人我見,就是「執實見」,執著這個世間都是真實的,我們的見解都這樣。再來就是一般宗教的「外道見」,那這個見解就很多了,一個宗教一個見解,心外求法。再來就是「人無我見」,小乘的見,但他也是正見。提升到大乘就是「唯識見」,從小乘到大乘,唯識見。再提升,「中觀見」,在唯識再提升中觀;中觀再提升,「本自見」,像禪宗講的,最後一個「大圓滿見」,就《華嚴》、《法華》講的,就是圓頓見。
我們看八正道、六和敬,第一個就是見。歐陽竟無先生講,「師以知見為體」,就是老師傳授你正知正見。這個見如果不對,修行的目標就不一樣,有的修偏差了就邪知邪見,學錯了。同樣,正見有圓滿、有不圓滿,最圓滿就是「大圓滿見」,圓頓見。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圓頓教要長時薰修,把我們本來不是圓頓見薰修成圓頓見。我剛出家,我們師父就叫我去跟日常師父學戒律。日常師父他是修密的,密宗黃教,每一天早上都要跟他上課,上《菩提道次第廣論》。黃教在藏傳密教是屬於漸教,跟漢地漢傳的顯教一樣,像天台、華嚴,天台有藏、通、別、圓;華嚴,小、始、終、頓、圓。有漸教、有圓頓教,佛的教學根據眾生的根器來教學,有不同。有一天我們師父到佛陀教育基金會去吃早餐,那時候日常師父回美國,不在,我們還是自己要自習,看《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就看我拿了一本書,你看什麼?常師父教我們要學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師父講,這個是漸教;一句阿彌陀佛是圓頓教。所以教學有漸教,有圓頓教,都是佛講的。當時我在學習的時候也遭到很多矛盾、困擾,師父教我圓頓教,常師父教我漸教,那怎麼辦?我要依漸教,還是依圓頓教?後來我自己去揣摩,什麼叫圓頓?後來我想來想去,過去師父講經不是常講《華嚴》?《華嚴》講「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不礙有次第,有次第不礙沒有次第,圓融。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所以跟常師父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用《華嚴》的理論來看也是圓頓的,雖然有次第,但是次第當中有圓頓,圓頓當中有次第。如果以《華嚴》的教理來學各個大小乘經論,乃至世間的善書典籍,統統是圓頓大法。你看我們現在學《弟子規》,如果你懂得《華嚴》的理論,《弟子規》也是《華嚴經》。「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次第當中有圓融,圓融當中有次第。
我們講到「授法眼」,佛道正見,這個層次很多。我們學習佛法,最可貴的就是開圓頓見。開圓頓見,過去念老也講過,圓教的行人修一天等於漸教的行人修一劫,可見得開圓頓見的可貴。你開圓頓見,常常聽這些大經大論,你這個見解開了。開了圓頓的見解,但是不代表我們修正的層次就超過阿羅漢,我們差阿羅漢還差得遠,我們連見惑都沒斷,阿羅漢見思惑都斷了,超越六道了。但是他的見不是圓頓見,我們現在是凡夫圓頓見,這個見的方面超過阿羅漢。這些道理我們都要了解,要知道這些道理。
下面講『杜惡趣,開善門』,「杜」是止住,「惡趣」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墮到地獄去最少五千劫。一個劫的時間就長得不得了,五千劫,這還得了!地獄,無間地獄是最苦,還有阿鼻地獄,大地獄、中地獄、小地獄,這個我們讀《地藏經》就知道地獄的一個概況,三惡道墮地獄的一些情況。我記得在十多年前,可能有接近應該二十年了,在學院我們老和尚也請一些同修去查《大藏經》,佛講到地獄的經典,把它節錄出來,編成一本叫《諸經佛說地獄節要》。這個書是在圖文巴這裡做的,這個經流通,但是流通的不多。在我二OO九年到山東德州去做百七繫念,金山寺有個法師,他發心講這部經,這個非常難得。經印出來,如果沒有法師來講解,一般人頂多你在書架上請下來翻一下,甚至看一眼,很難進一步去了解經典裡面的內容。所以經印出來,還是要法師來講解、來介紹,大家才認識,才知道這部經講什麼,對我們大家有什麼幫助。這是流通經典,講經弘法也是不能缺少的。
「杜惡趣」就是把三惡道這個門給他堵住了,杜絕了,這是大菩薩發的願。具體的代表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佛交代地藏菩薩,佛法滅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佛法,要等到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到人間示現成道,那個時候我們地球上才會再有佛法。但是這個當中時間很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這麼長的時間,這個空檔裡面,佛在《地藏經》囑咐地藏菩薩,沒有佛法的這個時段,由地藏菩薩來教化眾生。沒有佛法,地藏菩薩教什麼內容?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有了,實際上三福都有了。所以沒有佛法的時候,第二福、第三福就談不上了,沒有佛法你怎麼三皈依?沒有三寶。所以沒有佛出世的時代只能教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學佛的基礎,人天福是學佛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等到下一尊佛來,大家就可以得度了。所以我們讀誦《地藏經》才知道佛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交代地藏菩薩,說我滅度之後,還沒有得度的眾生,拜託地藏菩薩幫助這些眾生不要墮到地獄去。若有眾生在生,無知造了極重的罪業,臨終地獄相現前,如果這個眾生這個時候能夠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的名號,或者念一句辟支佛的名號,或者能夠念一句一偈大乘經典。一偈就是一首偈,一句就是當中的一句,比如說我們大乘經典,《金剛經》大家比較熟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一首偈。如果一首偈記不住,他能夠記一句,他能夠念出一句,佛就請地藏菩薩「為碎地獄」,就不要讓他墮到地獄去。墮到地獄去,要出來就很難,那個要業報受盡才能出得來。
所以我們現在臨終助念,這個也很重要。臨終助念,我們也要知道這些道理。我們助念對臨終的人總是有幫助,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助念主要是幫助他念,希望提起他也能念;沒有出聲念,心裡跟著默念都可以,這個叫助念。助念跟替念不一樣,臨終的人都不念,別人替他念,這個就比較沒有效果。所以替念跟助念不一樣,助是幫助。如果我們能夠提醒臨終的人,他能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好念,念不出來,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如果再病重不能念,就念一個「佛」也可以,地藏菩薩就幫得上忙,就能夠「為碎地獄」,讓這個人不要墮地獄,而且讓他生天,這個功德利益也不可思議。我們修淨土的人當然就是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他還不想求生淨土,念佛對他消業障,不墮三惡道,這個有幫助,這個利益也就不可思議。就是我們看到這個「杜惡趣」,我們再讀《地藏經》,這個就很具體,知道菩薩怎麼來幫助眾生杜惡趣,把這個惡趣堵住,這是一方面。另外我們平常就是教化眾生,教眾生斷惡修善。你不造惡業,三惡道的業因沒有,自然不墮三惡道,這是最根本杜惡趣的辦法。
「開善門」,善門不是只有指六道裡面三善道這個門,三善道是比三惡道好,但總是還在六道。「善門」指菩提涅槃門,這個才是至善的門。如果眾生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生三善道也不究竟,還要輪迴,所以幫助眾生成佛,開至善之門。所以《地藏經》,你看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他方成佛道。他要把眾生度到什麼程度?度到眾生都成佛,他才成佛;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他就不示現成佛,他發了這麼大的願。就是要幫助眾生從凡夫地一直到無上佛道,這個是這裡講「開善門」的意思,不是只有開三善道的門,而且是開菩提涅槃門。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對眾生就像自己一樣,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具體表現。眾生的苦就是菩薩的苦,如果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脫離苦海,也就是菩薩自己還在苦海。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所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跟自己一樣。因為菩薩是同體大悲,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所以菩薩發願度眾生不疲不厭。『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把眾生都看成自己,這是何等的親切!如果說看眾生像自己的兒子,畢竟還是兒子跟父母;眾生就是自己本身,跟自己是一體。「拯濟負荷」,幫助眾生「皆度彼岸」,度到彼岸,彼岸就是涅槃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這個度眾生才圓滿,把眾生度到成佛,這是大菩薩發的願都是這樣。
我們再看第九:
【九、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這個大悲是無盡的,沒有盡期的。特別哀憫三界六道的眾生,因為在十法界,三界六道眾生最苦。眾生的苦難無過於生死大苦,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就是《法華經》講的,「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什麼?為哪一件大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現在是眾生知見,佛出現在世間,開示我們悟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四個層次。什麼是佛知見?我們自性般若智慧就是佛知佛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靈知心」,那個靈知心就是我們的自性,那個就是佛知佛見,開那個。所有大乘教,教學主要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這件大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不知道自己是佛,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為這件大事來給我們開示,讓我們悟入。
要入佛知見,實在講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我們這個眾生知見,執著太堅固了。眾生知見就是五利使、五鈍使,這個使就是指使,好像被刑警押著,指使我們就是要這麼做。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個叫見惑,這個是五利使;五鈍使,貪、瞋、痴、慢、疑。這個叫十使,我們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十使驅使,我們就是要這樣,這些分別執著就很難放下。第一個破身見,這第一關就很難。我們哪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執著這個身是我?這第一關就很難突破。這個就是眾生知見。一般法門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容易,但是淨土法門就比較方便,就用信願念佛,信願念佛就是用佛知見來對治我們的眾生知見,這個就比較方便。用其他大乘法門,直接叫我們悟這個靈知心,一般人比較不容易,但是這些道理、方法我們也要懂,總是對我們修行有幫助。這個十使,如果我們不懂,你怎麼修行?修什麼苦行都叫無益的苦行,盲修瞎練,你不懂得在修什麼。不懂得對治眾生知見,那在修什麼?修來修去還是眾生知見。所以淨土信願念佛,以佛知見對治眾生知見;禪宗、教下,他們直接以靈知心,這是自性的佛知見,直接悟入自性,這也是兩個方法。所以我們大概知道這些菩薩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教什麼內容,我們要有個概念,我們修學也才有一個方向。總之,我們現在總不出眾生知見。
下面講『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光闡道教」就是光大、闡揚佛道的教學。要拯救「群萌」,這些眾生,佛菩薩都「惠以真實之利」。什麼是真實之利?本經講的就是真實之利。本經《無量壽經》講,用佛知見來對治眾生知見。怎麼對治?實在講,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就是用佛知見來治我們的眾生知見;如果常常讀,不知不覺我們就入佛知見了。就用這個方法,教下就用讀經的方法。所以有人讀《無量壽經》,契入這個境界了。
在這裡也要附帶說明,就是我們讀經也要受持,也就是依照這個經在生活上來修行,這樣我們才能契入佛知見。依照這個經教我們修的,教我們放下的,教我們要做的,我們依照佛的指導來修學,跟佛知見就相應。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只是讀,就不能契入了。這一點也很重要。所以過去我們師父講,《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開悟了,早年,三十年前,真有人很用功,讀了三千遍,有人讀了四千遍、五千遍,讀了上萬遍的也都有。我記得有一個同修去問我們老和尚,他說他讀了三千遍,給師父講,他說沒開悟。我也遇到一個女眾,五十幾歲,她也說我聽淨空法師講,讀三千遍《無量壽經》就開悟了,她說我讀超過三千遍了,我還沒開悟,她說那我就不讀了。我說妳還沒開悟,還要繼續讀,讀到妳開悟為止。後來我們老和尚他就再做個解釋,說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叫開悟。《無量壽經》來讀,看看我們的毛病習氣、煩惱習氣有哪些,對照一下。發現自己的毛病習氣,發現自己的煩惱習氣,那就開悟了,開始覺悟了,把這個煩惱習氣改過來就叫修行。這個講的就很具體了,就不會很抽象,什麼叫開悟,這就很具體。
所以開悟,「開示悟入」這個開悟,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悟的層次也很多。最基本的就是發現自己的過失,你把過失改過來就是修行,發現過失是開悟。在《六祖壇經》也講,「改過必生智慧」。夏老居士在《法語》裡面也講,他說一般人讀《壇經》都是很熱衷惠能跟神秀那一首偈,「本來無一物」那一首偈,這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大家都很熟悉了,也很喜歡講這首偈。但是《六祖壇經》有句話大家就不太注意,「改過必生智慧」,這句好像老生常談。老生常談,這個我們不能疏忽,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白居易聽說有一個參禪的人去參鳥窠禪師,鳥窠禪師就吹布毛,吹一吹,那個人就開悟了,看到他就開悟了。白居易去請問禪師,有什麼妙法給他開示,讓他也悟入?鳥窠禪師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大失所望,他說這個老生常談,這個三歲小孩都懂。今天來要參,看有什麼妙法讓我可以悟入,可以開悟,你講這個老生常談,這個誰不知道?三歲小孩子都知道。鳥窠禪師就講,三歲小孩能說得出來,但是八十老翁還做不到。這個是真善知識,這是真話。大家都會講,三歲小孩都會講,但是八十歲老翁都還做不到,這是真的。所以鳥窠禪師給白居易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跟那個吹布毛是一樣的,平等的。你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自然會悟入,就是六祖講的「改過必生智慧」。所以改過要緊,這是我們當前一個重要的功課。
我們再看第十:
【十、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裡「亡」這個字要念「無」,有無的無。這一條也是法藏比丘發的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我們學佛都要消歸自性,回到自己本身,這樣學我們才會得到真實之利。如果看到這個,那是法藏比丘發的願,跟我沒關係,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他發的願就是我們發的願,我們也要發這個願。法藏比丘「願我得佛清淨聲」,我也要「願我得佛清淨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願我得佛清淨聲」,每一個人都要發這個願。不是說這是法藏比丘發的願,不是我發的;他發這個願,我們也要發這個願。
『法音普及無邊界』,法音普及到無量無邊的法界。佛的聲音清淨,眾生聽到佛講經說法的音聲,心就清淨了。不但是講經說法,我們念經也是一樣,得佛清淨聲;我們梵唄、唱念,這個也是法音。我們在念《彌陀經》,那不是法音嗎?大家每一個人在念,你的法音都普及到無邊界。我們凡夫不能體會,有嗎?我的法音,我的這個音聲有普及到無邊界嗎?沒有,我們就在學院裡面這個佛堂而已。我們如果沒有深入經藏就不知道,你深入經藏就知道,真的是普及無邊界。為什麼?什麼叫法音?我們也常常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實際上每個眾生都有三身。法身的印度梵語叫「毗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法身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到哪裡都有我們的法身。法身它是一體,既然是一體,怎麼會沒有普遍?只是我們普遍,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知道,我們不知道。就我們點一根香也是周遍法界,你看這個香煙,我們看就在這裡,但是它是遍法界,因為法身他是遍一切處。我們唱爐香讚,「諸佛海會悉遙聞」,不是遍一切處,怎麼會悉遙聞?這個你深入大乘經典就明白了,這個是真的。所以我們的法音普及無邊界,我們每一個人念佛、念法、念僧,講經說法,或者念經、念咒、念佛,都能夠普及到無邊界。此地講「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是發願,我要得到跟佛一樣的清淨聲,講經說法這個音聲普及到無邊界,利益到無量無邊的眾生。
法音的內容是什麼?下面講,『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在這裡講「宣揚戒定精進門」,這個在六度裡面提出三度,就是持戒、禪定、精進。三度也是表六度,開合不同,就宣揚這個戒定精進門。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首讚就是唱「戒定真香」,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定是真香。我們有戒定、有精進,實際上就是修六度。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主要目的要開智慧。「通達甚深微妙法」,我們《開經偈》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禪宗講的「超情離見」,超乎我們常情,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才能夠去體會那個甚深微妙法,用我們現在的分別、執著、妄想體會不到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就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每一個人都有,但是被這些煩惱障礙了;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煩惱也就沒有了。就像《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內心就清淨「絕塵勞」,一切的苦、一切的災厄都沒有了,『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這一條也就是講般若非常重要。我們看到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這個早年我們師父上人都講過,後來他講了《金剛經講義節要》,也講了相當長的時間。在《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講的,我們要留意。各宗各派,江老居士講,從宋朝以後講般若的法師就很少。還有觀門的,修觀的大概只有禪宗,其他的宗派就沒有,就不講修觀了。他講沒有般若,我們修任何法門就會枯燥無味,修到最後就會退轉。他也舉出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怕談般若、淺談般若、妄談般若,這個都不正確。為什麼怕談般若?因為怕講錯了。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就墮五百世野狐身,大家不敢講,怕講了給人家誤導,背因果,就怕,乾脆不講。但是不講,我們修行功夫很難得力,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他就舉出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要老實念佛,在民國初年的時代,很多念佛同修都勸人老實念佛就好,不必要去修那些了。江老居士講的也是很有道理,也是實際的事情,他說你對這個世間都放不下,都有污染,你怎麼能老實?這個講的是一點都沒錯。所以老實念佛,我們能老實嗎?諸位我是不知道,我反省我自己,我就很不老實,這是真的,這個不能講大話。
各人根器不一樣。過去有人跟我們師父講,他要學鍋漏匠閉關三年,我們師父大概也會觀機,看看他的根機,不是這種根機,說你恐怕不行。還有人要學瑩珂法師,門關起來,也不要吃飯、不要睡覺,念三天,我們師父看看也不行。最近我們老和尚介紹推薦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一句佛號,他就成功了。這些能老實念佛的人善根深厚,那個實在講,也是再來人。我們要學他學不來,不然大家可以試看看,他三天能把阿彌陀佛念來,我們念三天三夜看行不行?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批開出租車的同修,大概一、二十個人,也常常來聽我們師父講經。當時我們師父就提倡念一天一夜的,二十四小時不睡覺,他們也組織起來,每個月固定念一天一夜。其中有一個姓許的同修,他精神體力好,他念三天三夜不睡覺,念完三天三夜還去開環保車,就是我們現在,人家來收垃圾那個車去開。我們平常也念《無量壽經》,念佛三天三夜,他的成績最好,我們也很佩服。但是後來我聽說他跳樓自殺,跌破眼鏡,念佛念到這樣怎麼會跳樓自殺?我也是感到很納悶,再怎麼樣也不至於這樣。又念《無量壽經》,佛號又念這麼好,怎麼會這樣?不是念三天就阿彌陀佛來了嗎?怎麼念到最後去自殺?所以這些人也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給我這個不老實的人看的。後來我也是很去揣摩這個問題。
真正老實念佛,就是念佛的時候,我們的眾生知見相對的就沒有了。但是如果你用功念佛,你的眾生知見跟你念佛的知見同步增長,而且超過你的佛知見,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很重要,我們看這些人就是注重一向專念,他疏忽掉發菩提心了。江老居士講的這些都很有道理,特別我們年輕同學也不能疏忽了。他說你心都受到五欲六塵的污染,怎麼會老實?我們看人家老實念佛好像很簡單,其實那個不容易。如果這麼簡單,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還要講經說法嗎?還講四十九年幹什麼?講那麼多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拿個引磬帶我們念阿彌陀佛,不都個個都成佛了,那麼麻煩幹什麼?大家想對不對?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問題是我們不老實。講經說法是對不老實的眾生講的,真正老實的人就不用講了。佛會觀機,祖師大德也會觀機,像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就會觀機,這是老實人,不用跟他講太多。你看禪宗六祖,《金剛經》講了一小段就開悟了,後面不用講了。禪宗講「舌頭掛牆壁」,掛在牆壁就不用講了,他都明白了。不老實的人那就要講,常常講,常常勸,「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所以佛才要講經說法。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信難,行不難。念阿彌陀佛有什麼難?大家都會念,但是你信不信?半信半疑,所以需要經教來補助。所以這個般若我們也不能疏忽。
有了般若智慧,『內心清淨絕塵勞』,就是這些塵勞煩惱來擾亂我們身心,所以般若智慧開了,這些也就沒有了,當然就「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你智慧開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你開啟般若智慧就成佛了。『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貪瞋這些煩惱皆永無,不是說我們成佛才永無,現在就永無了,只是我們不知道,以為它是真有,是假的。我們念《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我們不是常常在念嗎?「無無明」就是沒有眾生,無明本來就沒有。「亦無無明盡」,沒有眾生也沒有佛了;有無明那有眾生,無明盡才有佛,《心經》跟我們講這個就是講真話。無明貪瞋皆永無,佛也曾經入各種定,要去找無明找不到,無無明,找不到。所以這個很深,我們要體會它深一層的真實義,我們就有大受用。「惑盡過亡三昧力」,三昧是定。
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一條,『常行』就是常行六度,『六波羅』就是六度,六波羅蜜,這是菩薩的生活。菩薩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就是依這個六度在過日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般若智慧是眼睛,前面五度就像手腳。如果我們沒有開啟般若智慧,前面那五度不能叫波羅蜜,那只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以達摩祖師傳來的禪是第六度那個般若,自性的般若智慧,不是第五度那個禪定,這個我們要搞清楚。那個禪是第六度的般若,不是第五度的禪定。你開啟般若智慧,前面五度才能叫波羅蜜。你修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到彼岸」,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好像眼睛瞎了,手腳很好能走路,但是看不到路,那很危險。般若也不是獨立存在的,般若就在五度當中,這個我們要能夠理解。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還沒有得度的有情眾生,我們幫助他得度。「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你造尊佛像給人家看,看一眼也給他落個金剛種子。這就是度一些未度的,先給他種善根。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做出種種的貼紙,這些都是給人家種善根的。在美國做內衣,年輕人穿在街上,都畫一些魔鬼,我們老和尚說那個不好,把那些法語、佛號印在背後,讓人家看了種善根,這個都是屬於這一句。已經得度就是他已經開始學佛,要幫助他成佛;幫助他成佛,在末法時期無過於勸他修淨土,這一生才有把握成佛,往生淨土就一生成佛。
下面兩句,『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如果供養無量無邊的聖眾,供養恆沙聖得人天福報。如果你自己不修行,你還是在六道,享受人天福報,脫離不了六道,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不能只停留在供養,求人天福報,要求成佛道,我們信願念佛就是求成佛道,當生成就之佛法。
【十二、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個也是菩薩示現給我們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學習菩薩有慈悲心。「拔」是拔度,這些有情眾生,我們要發願來幫助他們。『度盡無邊苦眾生』,就是我們幫助這些無量無邊在六道受生死輪迴的眾生,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淨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第十二條,簡單跟大家做一個報告,講不好的地方、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